激发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的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与途径

(完整word版)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与途径

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与途径时间:2011-11-01 13:55来源: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作者:庄冬梅点击: 53次把学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从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获得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为以后孩子进入社会积蓄能力。

如:倾听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反思的能力等等。

内容摘要:新课程思想下的教学活动,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思维,并适时作出激励性的评价,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积极自主活动,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内驱力。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学习内驱力策略与途径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快乐主动地学习。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达到不教的境界。

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不断地让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内在需要,同时不断地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K.L.HULL) 提出的内驱力的概念是指动物的生理需要。

即当动物有生理需要时,就会产生一种获得或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驱力。

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内驱力,是指学生学习的社会性需要(它们构成三种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

这种需要一旦引起,学生便对学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从而发动并维持学习行为的进行,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新课程思想下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一、在情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附属内驱力(1)以情促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学习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着很大的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常常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学科。

然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化学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此,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一、建立实践学习环境学习化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实践。

学生往往对于实验感兴趣,因为实验能够让他们亲身体验化学的奥妙。

建立实践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机会去进行实验操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二、关联化学与实际生活化学知识通常被认为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不大。

因此,关联化学与实际生活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来讲解化学概念,让学生明白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可以以食物、饮料、药品等为例,解释其中的化学成分和反应原理,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来提高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三、培养探索精神与好奇心化学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探索的领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是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去进行实验和研究,让他们主动去寻找答案。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竞赛和研究项目,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并将学习转化为实际应用。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现代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化学实验视频、动画等,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研究,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五、设立学习目标和奖励机制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奖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动力。

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初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挑战。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之策略研究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之策略研究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之策略研究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但由于其理论性和抽象性,使一些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化学的爱好和兴趣,需要采用一些技巧和策略来引导学生。

提供实验机会化学是一门实验类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因此,在课堂中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和认真的参与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

在实验中,把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对圆满地完成实验感到自豪和兴奋,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用多媒体资源多媒体资源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如ppt、视频、实物模型等都是非常有用的教学工具,能够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更多的刺激和信息,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些多媒体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现实、具体和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操作,也是教师教学方法改进的优秀手段。

进行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化学知识是一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科,学生如果能够理解和掌握其实际意义,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并增强学习兴趣。

因此,采用实际案例分析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增强学习的意义和可行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探索新奇有趣的化学探究化学的知识广泛而多样,可开拓的领域也十分广阔。

如果能够通过新奇有趣的化学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挥创造性。

体验式学习、社区合作学习、团队合作等也能够缓解学生单调、枯燥的学习压力,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领导能力。

总之,化学教育中的策略也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重要。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学环境等不同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

用实际行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加爱好和重视化学学科。

是化学教育中的必要举措。

激发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教学对策研究

激发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教学对策研究

激发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教学对策研究激发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教学对策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激发高一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提高其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研究了当前高一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兴趣等情况,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应注重化学知识的生活化,并采用启发性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如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等。

关键词:激发动机、化学学习、教学对策、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引言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在高中阶段,许多学生对化学学习持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

这既有学生自身原因,也与教学方式等有关。

如何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是当前化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对策,以提高高一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新疆某中学的357名高一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

1.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一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兴趣等情况。

问卷共计20个问题,分为态度问题、兴趣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不同类别。

2. 访谈:对问卷部分得分较低的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其对化学学习的观点、诉求等内容。

二、资料分析1. 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问卷显示,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化学学习成绩一般或较低;近50%的学生认为化学学习难度大;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对于化学学习感到兴趣和好奇。

2. 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问卷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化学知识结构杂乱,难以理解;同时,只有10%的学生表示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1/3的学生对化学感到厌倦。

3. 学习方法问题问卷显示,近50%的学生认为化学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学习效果不佳。

同时,很多学生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做化学作业,却收效甚微。

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策略探究

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策略探究

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策略探究进入高中后,学生的学习科目达九科,难度也增大,尤其是数学,家长和学生都想提高数学成绩,但是只出蛮力肯定不会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异常重要,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内驱力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

所谓内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

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

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

我把理论应用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一下。

一.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奥苏贝尔认为若要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最好的办法之一,是使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

高中数学知识点多,每一部分都与生产、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课本里有些例子距离我们师生太远,笔者就引进一些来自身边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子。

譬如,学习圆锥曲线时,我拿了一个手电筒进入教室,给同学们说:“闭合窗帘,关灯!”同学们一脸迷惑,用不解的眼神望着我,老师要干什么呢?然后我就用不同角度的手电光亮在墙上分别照出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不同光亮轮廓,这是为什么呢?带着好奇心,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进入了后面的学习,成功地把一些想走神,学习动力不足的同学的内驱力激发出来。

实验似乎只有理化生才能有,其实数学也可以有实验,笔者认为数学实验也是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我做了很多尝试,通过自学flash软件,制作了能随机出题,限时完成且自动打分的《随机诱导公式测试》软件,每到学习诱导公式或者复习时,就让同学们进行测试,他们摩拳擦掌,都想争取用最快的速度得到满分,在其它同学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水平,为此同学们学习公式的内驱力被激发,这个软件已经多年在我们学校使用,效果很好。

日积月累下来,笔者储备了大量的高中数学教学使用的实验软件,同时有一些在有关电子杂志发表并且获得了奖励。

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策略研究

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策略研究

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策略研究激发学生内驱力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而帮助学生发掘和激发自身的内驱力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些有效的策略,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1. 提供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学生需要清晰明确的目标,以便他们可以知道他们正在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这些目标还应该被分解成具体的计划,以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他们的目标。

这确保了学生不仅可以看到他们完成了什么,还可以了解他们需要做什么才能达到目标。

2. 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估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是激发他们内驱力的关键策略之一。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了解他们的优点、挑战和机会,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强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写下他们的反思和评估,开展正面反馈和及时指导。

3. 激励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当学生可以看到学习带来的实际价值时,就会更加有动力学习。

教师和家长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实际用途,并用例子说明。

例如,学习英语可以帮助他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容易得到好工作。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还能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4. 建立一个积极、支持和鼓励的环境学生在一个支持性和鼓励的环境中可以更容易地感受到内驱力。

这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积极、低压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来实现。

老师可以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无负担的环境和反馈机制,以帮助学生克服挑战和错误,并有信心在未来继续学习。

一起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创造一个快乐、积极的学习环境。

5.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许多学生缺乏自信,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感到不自信和沮丧。

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的方法是,赞赏和认可学生的优点和成就,并鼓励他们接受公正的挑战。

这些挑战应当基于学生当前的技能和水平,以帮助他们逐步扩展自己的能力。

在他们实现新绩效时,再次肯定他们的成就将使他们更有信心地继续成长。

总之,激励学生内驱力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他们实现未来的任何愿望。

教师和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可行目标、自我反思、了解学习的实际用途、提高自信,并创建一个积极、支持和鼓励的环境。

高中生学习内驱力激发策略研究

高中生学习内驱力激发策略研究

高中生学习内驱力激发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2-05-06T03:18:31.54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9卷1月1期作者:梁孝锡[导读]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更容易遇到困难和挑战。

只有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学习的状态。

梁孝锡浙江省苍南中学, 325800摘要: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更容易遇到困难和挑战。

只有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学习的状态。

内驱力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动力,是一种高于基本需要的状态。

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充分调动内驱力。

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有利于激发他们内驱力的策略,进而提高学习自主性和能力水平。

本文就分析了如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内驱力。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内驱力;激发策略引言:高中阶段的学习非常紧张,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将会对整个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需要日日夜夜的努力和坚持,而内驱力是得以坚持下去的重要条件。

如今,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教师更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形式、激发高中生的强烈内驱力,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为之后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充分调动内在需要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采取梯度教学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优化教学。

与此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设计符合发展需求的活动。

根据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和实际水平来开展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习热情,在学习中保持活跃的大脑,大大提高思考效率。

二、促进学生释放情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始终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如果要激发内驱力,首先应该从调动兴趣出发,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

尤其是对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反而会导致消极情绪和抵触心理,大大降低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要重视丰富有趣课堂环境的创设,为他们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兴趣、调动活动参与积极性。

中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激发策略分析

中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激发策略分析

-005-2022年第30期(总第334期)理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重课程设置的层次性以及选择性,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及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方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兴趣。

本文对中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的激发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激发中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的原因(一) 高考改革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综合素养迟迟得不到有效提升。

为转变这一现状,我国在2014年开始实行高考改革,不仅取消了文理分科,还构建了多元化的录取机制。

对此,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达到现代化教育及高考的要求。

(二) 学习需求在现代化教育中,我国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如何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成为当前教育的难点。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为其提供学习动力的关键。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安全感、社交能力发展、尊重并实现自我价值,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1]。

二、中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性(一) 提升学习兴趣从学生学习思维的角度来说,化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同时又涉及许多需要背诵的化学现象,这会使得部分学生缺乏化学学习兴趣,不仅阻碍了化学学科教学的发展,还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此,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内驱力,以兴趣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望,从而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其能够从容地应对全新的高考形式[2]。

(二) 实现自主思考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我国部分高中教师在教育时会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会使部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强,他们虽在课堂中表现良好,作业完成情况也不错,但考试成绩却并不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的策略研究作者:李香艳来源:《中学理科园地》2016年第04期摘要:高一学生学习化学普遍存在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知识跨度大等问题。

本文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结合化学科的特点提出:通过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认知内驱力;设置合理目标,提高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附属内驱力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习内驱力;高一化学;激发措施1 问题的提出高一学生中普遍存在化学学习内驱力不足,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科认同感低提起化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丹红”、“三聚氰胺”、“化肥油条”、“假牛肉”等等假药、假食品事件,各种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地球气候的异常等等,某化妆品广告甚至打出“我们恨化学”的口号来吸引眼球。

可见,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化学=有毒有害=危险品=环境污染,部分学生也带着这样的观念进入课堂,对化学唯恐避之不及,毫无兴趣而言。

1.2 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的能力知觉或信念,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是个体相信自己能干什么,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 [1 ]。

高一学生已有一年的化学学习经验,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初三化学基础差,对学好高一化学缺乏信心。

加上必修一内容多、杂、难,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学生学起来会明显觉得吃力;还有元素化学:钠、氯、氮、硫等大量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需要整理、需要记忆、需要归纳等。

总之,初高中化学知识跨度大,知识断层明显,对基础差的学生无疑“雪上加霜”,导致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降低。

1.3 习得性无助班级总有一些学生各方面都表现平平,他们既无出色的外表,也无优异的成绩,在班级也没有机会担任班干部,也很少有机会参加一些重要活动,总是与各种奖励无缘。

无论在学校或家庭,他们得到的批评多,表扬少,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1.4 错误的归因部分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将成功归因于运气、题目简单,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失败面前丧失信心,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努力。

1.5 师生关系紧张部分教师还秉持“严师出高徒”的信念,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犯错误,如作业不认真、上课不专心时,就给予一定的惩罚;有时甚至出现过度惩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习动力。

2 学习内驱力的理论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2 ]。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学习内驱力可以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2 ]。

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

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指向知识本身,因此若要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就必须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让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让学生愿意为之努力奋斗。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2 ]。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提高内驱力可指向下次考试的排名、高一下要进重点班的愿望、以及对于高考的期望等等。

自我提高内驱力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努力,努力地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或年段中取得较好的名次。

显然,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阶段性的目标及大目标.是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有效措施。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2 ]。

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教师或同伴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从而取得好的成绩。

有研究表示:附属内驱力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年龄越小的儿童,附属内驱力的影响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地增强,附属内驱力渐渐地从家长和教师转移到同伴身上,来自同伴的赞许或认可是青少年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3 ]。

3 激发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的策略3.1 提高学科认同感,增强认知内驱力3.1.1 正能量引导——正确化学观的形成高一第一节课,可以安排“正能量引导”课,介绍化学的“丰功伟绩”:如德国物理化学家哈伯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将合成氨投入工业生产,从而实现了人工固氮,合成了化肥。

化肥的出现,使得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

有数据显示,如果没有化肥,全世界将会有一半的人口死于饥饿,剩下的一半也在温饱线上挣扎。

再如: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化学氰酸铵合成出有机物尿素,由此突破了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的界限。

此后,化学家们以含碳化合物为原料,相继合成了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大大地改变了社会上物质及商品的面貌,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革命。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伍德沃德评价有机合成时说:有机合成使人类在旧的自然界旁又建立起一个“新的自然界”。

通过“正能量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化学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是,化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滥用化学品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甚至灾难。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哈勃这位天才的化学家却将智慧和创造投入到军事武器(毒气)的研制中,使百万同胞惨遭屠杀;我们合成的塑料给环境带来了“白色污染”;化工厂的“工业三废”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等等。

因此,化学作为一种工具,需要使用的人合理利用。

通过这节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让他们感受到化学有用,愿意亲近化学,勾起他们想要驾驭化学的征服欲和探究欲,进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3.1.2 趣味实验的设置——激发学生求知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如学习氨的水溶性时,描述氨极易溶于水,一体积的水能溶解700体积的氨气,虽然学生在对比了H2、Cl2、O2、HCl等气体的水溶性后能得出NH3极易溶于水的结论,但若能结合喷泉实验,则效果会更好。

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课上追随科学家们的脚步,完成对物质性质的探究、检验,切身感受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严谨并从中体会化学的魅力。

鼓励学生在家里完成“家庭小实验”,利用家庭厨房中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做一些安全、简单的小实验,如水果电池、大象牙膏等,让兴趣延伸到课外。

成立了化学社、奥赛班等,以满足对化学有更高兴趣的同学达到更高的水平。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家庭实验、社团、奥赛班等的设置,在课内及课外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激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3.1.3 化学美的欣赏——感受化学之美化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

课堂上,学生会被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血红色的硫氰酸钾溶液、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多彩的颜色吸引;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铁丝放入蓝色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紫红色的铜;四氯化碳从碘水中萃取出紫色的碘单质等。

美丽的变化总能激起学生的惊叹,还有焰色反应的多彩颜色、法老之蛇、可乐与柠檬等等神奇的反应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内部结构,感受美的内在。

如同样作为碳的单质的金刚石和石墨,其结构上却大相径庭,金刚石中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呈四面体排列的碳原子成键,仿佛金字塔般优美壮观,构成了金刚石的坚硬,也寄托了人们对爱情的期望。

3.1.4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之实用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知识,若能把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使学生为自己能解决实际问题而高兴,无形中对化学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认知内驱力。

例如:学习碳酸氢钠时可介绍它的用途治疗胃酸过多;学习胶体时可介绍雾霾的形成;学习微量元素时提醒学生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学习原电池时提醒学生一粒Zn-Hg纽扣电池能污染600t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学习氢键时介绍氢键是生命之源,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等等。

通过这些生活常识的介绍,以及恰当地解释,让学生深切地感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必须学好化学,这是激发认知内驱力很重要的措施。

3.2 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目标是行为所达到的目的,又是引起需要,激发学习内驱力的外部条件的刺激。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设置合理的、适度的、“跳起来”可摸到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动力、有冲劲、有诱惑。

当小目标实现后,及时帮助学生设置更高一级的新目标,让学生再次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逐步、慢慢地实现大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我能行”的心理暗示,提高自我效能感。

如高一刚开学,化学老师可利用高一新生对高中学习生涯的憧憬和期待,为学生建立“化学学习小档案”。

如“你初三化学基础如何?”、“中考中化学成绩如何?”、“你期中考化学目标是什么?”、“你高一期末的目标是什么?”、“你高考的目标是什么?”等。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大多数高一新生都对自身有较高期待,希望高二年能考进重点班,高考能考上名校等。

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鼓励、激励他们在高一年开学有个好的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上学期期中考后,应注意关注那些尚未达到目标的同学,和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下一步目标。

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多关注他们,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附属内驱力3.3.1 有效地运用奖惩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成功的愿望以及被别人肯定的内在心理需求,处于青春期的高一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期待获得老师及同伴们的肯定及鼓励。

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默默无闻和成绩较差的学生。

当他们在课堂上回答正确时、当他们成绩进步时,老师都可以不吝惜自己的鼓励之词,并可在全班面前表扬,从而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若学生出现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等问题时,尽量私下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不认真的原因,做到奖惩有度,避免直接批评导致师生关系僵硬。

3.3.2 竞争与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竞赛的方式,不断地激励学生,让部分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而对于一些无法在个人竞赛中取得成功的学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个人荣誉与小组荣誉捆绑。

在分组时,注意合理分配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组与组之间均衡。

在平时的作业缴交、作业完成效果、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比,并及时进行公示,在班级形成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并评选出“优秀小组”、“进步小组”等,让普通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存在感及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

总之,学习内驱力不足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作业消极应付、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