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

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古代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介绍

师:文天祥大家熟悉吗?谁能给大家做一下介绍?(请1-2位学生介绍)

过渡:看来同学做了充分的预习,这是个很好的习惯,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

PPT出示:《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

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

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

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

义激情。

过渡: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三、译诗解说内容

师:回顾一下,我们平常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字音、

节奏、停顿、疏通、主旨

1、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

2、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

3、生齐读诗歌

师:通过朗读我相信同学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学诗的方法。第一步:译诗

解说内容。

师:先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哪位同学能逐字解释一下?

(一生逐个解释。)

师: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把首联翻译一下。(请一生翻译)师:接下来的难度稍微大了一点,老师要求同学用充满

诗意的语言来解说首联的内容。

(课件展示示例。)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

繁四年未尽。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

通诗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

内容。

(生小组合作翻译,试着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

诗的内容。)

预设:1、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

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2、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

可叹我孤苦零丁。

3、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

的丹心映照汗青。

师:“译诗解说内容”的操作要点是什么呢?

生总结,师归纳课件展示:1.释字,扩充。2.解说诗意。

3.尽量押韵。

四吟诵传情达意

过渡:译读之后我们对诗歌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接下

来让我们通过第二步:吟诵传情达意,来了解诗歌的情感。

1、师:一起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

这样两件事。

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明确:“辛苦”、“寥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预设: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

者不禁悲从中来!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请一男生朗读)

2、师有感情地范读颔联。

师:颔联用哪个意象来进行抒情?

明确:“柳絮”、“浮萍”。

师: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预设: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

中飘浮,随风飞散。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

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师: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文天祥为什么

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预设: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

主宰自己的方向

小结: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

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亲人

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岂不就像风雨吹打

的浮萍,无所依托!

师: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抒

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国破家亡的悲哀。

师: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明确:语调低沉,语速要慢。(请1-2生朗读)

3、(师找学生读颈联。)

师:颈联中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

明确:惶恐滩、零丁洋。

师:诗人在惶恐滩和零丁洋都经历了什么?

明确: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被押解到零丁洋。

师:“说惶恐”、“叹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也是指地名吗?那还指什么?

预设:“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

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小结: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而这一切又都

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

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师: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师请一名学生

读。)

4、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师生齐读尾联。)

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预设:誓死报国的精神、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血性精神

(师顺势板书:爱国情操、民族气节。)

师: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明确: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生再次齐读尾联。)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感。(一生读,全场掌声。)

小结: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师:怎样用“吟诵传情达意”呢?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课件展示。)

1.深刻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把握节奏。

师:根据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刚才的朗读提示,来

自由吟诵这首诗!(生自读)

师:让我们听朗读录音,用心聆听诗人的爱国心曲。

(播放朗读录音。)

五、评说深入赏析

过渡:这首诗不仅具有慷慨激昂爱国之情,还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用评说深入赏析。

师:“用评说深入赏析”,就是给诗写诗句赏析,请看

示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

(课件展示。)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

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

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师:浏览一遍,然后思考,这些诗句赏析是从哪些角度

来赏析的?

生答师结:写诗句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写。

(课件展示。)1.诗意解析。2.字词品味。3.情感体会。

4.修辞手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任选角度,给《过零丁洋》这首诗写

一句诗句赏析。

预设1:首联,仅用14个字,就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主要经历,语言凝练概括。

2:颔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极有艺术感染力。

3:颈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

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对仗工整。

4: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震撼人心,感天动地。

六、抒情表达感受

师:《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

人生壮歌,因此,它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当然也包括我!请

看老师是怎样用抒情表达感受的。

(课件展示。)

读“惶恐滩头说惶恐”,我读出了你对祖国的忧叹;读“零丁洋里叹零丁”,我读出了你的无奈孤苦。爱国的方式

有很多种,你以死殉国是对民族气节的最好诠释!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是怎样用抒情表达感受的?

(课件展示。)

1.引用经典。

2.用第二人称抒情。

3.鲜明地表达个人情

感。

师:请同学们用真挚的情感抒写出你读完此诗后的感受。

预设: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读

到了您的伟大精神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我读出了您

坎坷的身世,读出了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精神,

您不愧是民族英雄!

师:同学们,这就是这首诗震憾人心的力量。我们来盘

点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学诗方法。

(课件展示。)

学法总结:译诗解说内容吟诵传情达意评说深入赏析抒

情表达感受

师:在情感上,我们受到了文天祥爱国情操的陶冶,纵

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

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请同学

们课后搜集整理。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味经典,跟随朗读录音一起吟诵,结束今天的这节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吉州庐陵人。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历任湖南提督、知

赣州。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

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被拘至镇江。脱险后至福建

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被元重兵所败,在

五坡岭被俘。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

明志。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理解诗文和主旨)

节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胡英

《过零丁洋》翻译、背景

《过零丁洋》文天祥翻译、背景 【原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作者】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背景】 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溺水后因自幼的娇生惯养和体质虚弱而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端宗的7岁的弟弟赵昺即位为皇帝,年号祥兴。朝廷迁至厓山,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辞拒绝。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

(完整版)《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崇相西初中张祥 教学目标: 1、对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了解与掌握。 2、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与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学情分析: 因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其中涉及历史故事较多,学生难以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感情碰撞,难以引起共鸣,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教师要巧妙地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诗中涉及的多个故事。 教具准备: 《二泉映月》配乐,渲染诵读气氛。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明确写作背景。 1、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一首能打动战场上兵戈相见的敌人,让千百年来无数国人为之动容的律诗,这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千古正气诗篇《过零丁洋》。[板书课题:过零丁洋] 2、请大家说说题目《过零丁洋》的意思。 明确:路过零丁洋. 3、激疑,解读插图明确写作背景: 文天祥仅仅是路过吗?为何会在零丁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8页插图,我想能从里面找到一些答案。 明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浩淼的江水无边无际,那个站在船头衣着朴素、手带铁链的人就是文天祥,此时,他已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俘虏。《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这首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1279年,他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元军元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写下此诗严正拒绝,以死言志。 二、初读感悟,读正字音,读准节奏。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首律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抽一生读,请学生评价。

过零丁洋原文及翻译、《过零丁洋》训练试题及答案

过零丁洋原文及翻译、《过零丁洋》训练试题及答案 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庐陵人。他二十岁即中进士,作品集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全集》。 [注释] ①零丁洋:在现在的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②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③干戈:指抗元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④絮:柳絮。 ⑤萍:浮萍。 ⑥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⑦丹心:红心,赤诚的心。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以火烤使出“汗”,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斗争的局势,渗透着作者的惋惜和痛心。投降派苟且偷安,主战派寥寥无几,文天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才屡遭惨败,宋王朝危在旦夕。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写了“干戈寥落”中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国家已像风中柳絮,个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国孤臣,风雨飘摇。接着作者具体描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作者的所“说”所“叹”,不只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饱含着剧烈的亡国之痛。最后,作者从沉郁悲痛转为昂扬壮烈,以高亢的笔调、磅礴的气势,表明了自己在生死关头的毅然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从容就义。这两句诗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过零丁洋》中考试题集萃 1、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过零丁洋优秀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过零丁洋优秀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过零丁洋优秀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古代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介绍 师:文天祥大家熟悉吗?谁能给大家做一下介绍?(请1-2位学生介绍) 过渡:看来同学做了充分的预习,这是个很好的习惯,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 PPT出示:《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过渡: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三、译诗解说内容 师:回顾一下,我们平常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字音、节奏、停顿、疏通、主旨 1、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 2、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 3、生齐读诗歌

《宋史·文天祥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皇上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咸淳九年,被起用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了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超过常人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老了,综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吧!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祐初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发动郡中豪杰,有民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但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有急难,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想到要以身殉国,但愿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府尹,不久又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军军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大怒,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向北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到来,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与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却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过零丁洋》的诗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呆在大都一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不久世祖又有诏书制止赐死他,可是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美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张弘范读后深受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一)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

【精选】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古代诗词四首》过零丁洋教学案例 苏教版练习

【精选】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8《古代诗词四首》过零 丁洋教学案例苏教版练习 1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诗相关背景,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慷慨悲壮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学生能流畅读诗,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但是考虑问题不全面,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品读感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深刻体会作者情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合作探究,体会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慷慨悲壮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品读鉴赏诗中精练概括的语言。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它的覆没是必然的,但是它输得却是这样的惨烈,这样的有节烈之气!因为面对外族的入侵,有像文天祥这样的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元军南侵,文天祥坚持抵抗,后兵败被俘,在押经零丁洋时作了《过零丁洋》这首诗。元将张弘范强迫他写信劝抗元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文天祥在这首诗中表明了怎样的心志。 活动2【活动】二、初读入境 听范读(以什么样的情绪来读?) 跟读(情绪由沉郁转为激昂) 自由朗读,指名读。 活动3【活动】三、再读会意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试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表述) 思考,指名回答。 活动4【讲授】四、品读悟情

师:我们了解了诗人的历程,从读书做官到起兵抗元再到兵败被俘,这期间包含了诗人多么复杂的情感啊!让我们再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齐读全诗) 你觉得这首诗哪一联最神奇?(生答后)老师觉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这一联绝对最神奇。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一联绝对,神奇在哪里? (背景:抗元兵败,率残部由惶恐滩撤退,被俘后押经零丁洋时作了这首诗) 生思考-讨论-交流: 对仗工整。 巧妙借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惶恐不安的心情,惶恐不安的心情和孤苦伶仃的感觉正与地名暗合。 (读一读,读出惶恐不安的感情) 师板书:惶恐不安 师指导学生朗读。 1、诗人为何如此惶恐不安?(哪几句是他忆往昔叹如今)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回顾了哪两件大事?(背景:以全部家产充当军费,组织抗元义军) 生思考-讨论-交流: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以微薄的兵力苦苦支撑了四年,这诗句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遗憾。 (读一读,读出辛酸遗憾的感情) 师板书:心酸遗憾 师指导学生朗读。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背景:“山河破碎”当时大宋江山基本上被元军占领。就在文天祥被俘的次年,元将张弘范攻破宋军的最后据点厓山,大臣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身世浮沉”中状元后,文天祥历任刑部郎官及湖南、江西等地方官职。元军南侵后,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赴敌营谈判,被扣留,后从镇江逃脱,流亡至通州,渡海南归,祥兴元年在五坡岭战败被俘。) 生思考-讨论-交流: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过零丁洋》赏析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 元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这是从国势一面说。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

《过零丁洋》 优秀教案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文中注解,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把握诗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手机APP教学。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诗歌大意; 2、查找文天祥相关文学常识与诗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课前常规活动: 成语积累——“舍生取义”(学生讲解成语) ppt展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大意: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舍生取义的古今英雄吗? 生:……文天祥! 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英雄写下的诗歌!请大家一起齐读诗歌。 师:请同学为大家介绍文天祥的相关文学常识: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文天祥 (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代表作品《正气歌》《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多种形式朗诵,整体感受诗歌情感 ①学生齐读诗歌(教师先不点评) ②手机APP范读(正字音、把握节奏) 请学生评价示范朗读。明确朗读要注意的事项。 ③教师指导朗读: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山东省优质课

《过零丁洋》山东省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 2.品读鉴赏,体会感情。 3.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课件展示)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师:有同学读过这首诗吗?朗诵一下。 师: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齐读)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师: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过零丁洋》,走进文天祥,用心来倾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整体感知,品读诗味。 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下这首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老师同大家一起尝试下这么一种学诗方法。第一步我们先来“译诗”。 (一)译诗——译诗解说内容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哪位同学能逐字解释下吗? 预设(辛苦:辛辛苦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选考一种经书。干戈:两种兵器,这里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年。)师:能不能将此联翻译一下。 预设:我熟读经书,参加科举考试,经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历尽了千辛万苦;后来,又为国事奔波,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度过了四年。 师:接下来的难度稍微大了一点,老师要求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解说首联的内容。请看老师给大家的示例: PPT: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xin),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jin)。 2. 师:接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任务,请同学们拿出笔与纸,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文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师:同学们不仅解说的准确,而且很有诗意化,想必同学们对“译诗解说内容”这个方法有所了解,我们一起总结下,译诗解说方法需要注意:释字,扩充。解说诗意。 (二)吟诗——吟诵传情达意

(完整版)《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 一、知人论世 事先板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 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1、课前我们读过文天祥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中有没有让你感动的地方?请大家把自己的读后感受跟班上 同学交流交流。 从小就仰慕英雄,崇尚忠义;文采出众,曾是皇帝 钦点的状元;兵败一路逃亡,历经九死一生的惨境;因 为他忠义,敌人很尊重他;写的信很感人,为了国家他 历经艰辛,无怨无悔,视死如归,但是妻子女儿却顾不 上了,内心悲痛也没有办法;文天祥认为义就是人活着 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誓不与贼共存。舍生取义。板书:历经艰辛,九死一生,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2、文天祥的一生,历经坎坷,充满艰辛。 20岁,皇帝钦点为状元,4天后父亲病逝,回家守

孝三年。 24岁,回朝做官,满以为可以为国效力,但却遇到奸臣当政,只担任无足轻重的官职。 38岁,元军进攻南宋,他响应太后的勤王(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的时候,臣子发兵援救)号召,散尽家财招兵买马组织500义军,但在对敌作战中因为官员隔岸观火而几乎全军覆没,仅逃出4人。 40岁,太后执意投降。元军提出必须由丞相出城商议,当时的丞相害怕得连夜逃跑,文天祥即被任丞相出城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元军,被扣留。千难万险想方设法逃出,后继续组织;队对抗元军,取得初步胜利后遭遇元军精锐部队的围歼。 42岁,不幸被俘,同朝为官的投降者来劝,被俘的太后和皇帝来劝,投降元朝的亲弟弟来劝,元朝统治者还拿被俘妻子女儿的生命为条件来劝降,拿高官厚禄来劝降,文天祥拒不投降。 47岁,被杀害。 这首诗写于42岁。此时他已被俘,在敌人押解途经零丁洋的时候所作。 二、朗读诗歌 1、这是一首七律。韵脚有星、萍、丁、青。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预习要求: 1、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2、搜集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一)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 2、全班齐读。

高考必背64篇汇编之《 过零丁洋 》(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必背64篇汇编之《过零丁洋》 (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过零丁 (宋)文天祥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整篇赏析】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译文

文天祥《过零丁洋》 【原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过零丁洋》赏析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元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这是从国势一面说。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接下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3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根据注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过程与方法 1、朗诵、背诵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赏析诗歌精炼概括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气节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古到今,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爱国者人士,他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宋爱国诗人的《过零丁洋》。 二、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 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6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代表诗作有《正气歌》《过零丁洋》,遗著有《文山先生合集》 三、写作背景 1277年,文天祥等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是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坚持抵抗。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

被俘。元将原将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他坚持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四、字词积累 (一)、生字 寥(liǎo )落(luò )絮(xù )惶(huǎng )(二)、词语 起一经丹心干戈汗青四周星遭逢寥落五、赏读课文: 通过听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听读时,注意朗读节奏、轻重缓急以及诗中的情感。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韵脚:双数诗行末尾押韵的字,押“ing”韵六、译诗释意: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自己由科举出身,指受到朝廷的选拔。指兵力单薄四周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形容局势如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形容个人的身世如水中雨打的浮萍,时起时沉,漂泊无依。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今江西万安,因急流险恶,所以叫惶恐滩。孤苦无依的样子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 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诗歌《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背景简介: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是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1、师:一起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明确:“辛苦”、“寥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预设: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 2、师:颔联用哪个意象来进行抒情 明确:“柳絮”、“浮萍”。 师: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预设: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师: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高中文言文传记阅读《文天祥》答案及译文完整篇.doc

高中文言文传记阅读《文天祥》答案及译文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从容:沉着镇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见故相江万里B.君其勉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其如是,孰能御之 C.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D.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河口学校彭媛媛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的相关知识,理解古诗意思,背诵这首诗。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3. 全力以赴,激情投入,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培养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一首词《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重点介绍括号部分) 1. 作者介绍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人,(南宋) (朝代)杰出的民族英雄,着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 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2. 背景介绍 1278 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三、自学指导(一) 1. 学生自读,标画不会的字音。 2. 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试着体会情感。 看哪个小组听的认真,读的准确。 3. 朗读PK 四、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句,如有疑问,可在小组内讨论,比一比哪个 小组能最快、正确译讲本诗。) 自学检测:

1. 解释下列词语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泛指战争。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 丹心:赤诚的心。汗青: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 出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特指史册。 2. 理解诗意。 五、自学指导(三) (结合译讲的内容,赏析诗句,思考问题,如有困难,同桌间互相讨 论。) 1.此诗首联和颔联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六、合作交流,研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不同方式朗读课文,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古诗过零丁洋翻译赏析

古诗过零丁洋翻译赏析 《过零丁洋》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文天祥。其古诗全文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前言】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注释】 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 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寥(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赏析】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