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增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6分)A.疏,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
B.图,打主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图”意思不相同。
C.遗,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意思不相同。
D.咸,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吕蒙有忧患意识,他深知关羽作战勇武,历来觊觎东吴,其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日久必定对东吴不利,于是谋划对其动手。
B.吕蒙治军严明,他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还下令将城中府库的财宝贴上封条,并不启用,只等孙权来后再作处理。
C.吕蒙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尽数捕获,并严密封锁消息,关羽对此毫无所知,还在带兵回奔南郡时多次派人向吕蒙询问消息。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大意失荆州”这一历史事件,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是他“大意”的表现之一。
【注】①爱书;古代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
材料二:陈选自幼端悉寡言笑,以圣贤自期。
天顺四年会试..第一,成进士。
授御史,巡按江西,尽黜贪残吏。
广寇流入赣州,奏闻,不待报,遣兵平之。
宪宗即位,尝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等。
言虽不尽行,一时惮其风采。
以母丧离任,行李萧然,车一辆而已。
士民号泣而送,为立生祠。
久之,进按察使,决遣轻系数百人,重因多所平反,囹圄..为空。
治尚简易,独于赃吏无所假。
二十一年语减省贡献,而市舶中官韦眷奏乞均摇户六十人添办方物。
选持语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
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刺使臣欲入贡,私市易。
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
眷憾选甚。
(节选自《明史·陈选传》)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非也A人B臣觐君C服D视其品E秩F于G御史H何居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夺情,指古代官员遭父母之丧,但丧期未满而强使出仕。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散文类1(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共6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弃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主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5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 为能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 已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B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 已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C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D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 为能/ 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5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中心位于黄河流域一带,古称中土、中夏或中华。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2讲考点突破学案文言断句课件新人教版

7.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 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附【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任正员外郎,
兼散骑常侍。谢贞幼年聪慧敏捷,性情纯厚。祖母阮氏起先苦于风眩病,每每发 作便一二天不能饮食。谢贞当时才七岁,祖母不食,他也不食,亲族都觉得他与众 不同。母亲王氏,给谢贞讲《论语》《孝经》,他读完便能背诵。八岁时,曾写 《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对他的诗赋有美好情趣感到惊奇,对亲近的 人说:“此儿将来可成大器,至于‘风定花犹落’一句,可以和谢惠连媲美了。” 十三岁时,(谢贞)略通《五经》大意,尤其熟悉《左氏传》,又擅长草书、隶书、 虫篆书。十四岁时,父亲离世,他顿首痛哭,数次哭得死去活来。父亲谢蔺遭逢
附【参考译文】 后世的学习,大概比先王那时候要更加兴盛。居处的安逸,饮食的丰盛,规矩约
束的严苛,先王那时候也不一定具备;但是学习就只为学习,施政者就只为施政。人 们聚集住在一起终年玩乐,有上进心的人只不过通晓经书,写写文章,以考取功名,已 经考取功名做了官,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忘记并荒废了。一看文书记载的相 关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的事,就说:“我刚刚从政,哪里懂这些?”唉!后代说治理 国家的人常常赶不上先王的时代,就是治学与为政分开的缘故吧!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通经缉文”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应断开,且“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各自独立,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该选项。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结合前面选项的分析,应是“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则昔 之所习者”,选项所断皆不准确,排除该选项。 答案:B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精练十九三大翻译得分点译到位三特

没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 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 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 看作结构助词而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2)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123
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②。能作训辞, 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而叙百物, 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 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 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 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 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 不能宝也。”(选自《国语》,有删改) 注 ①白珩(hénɡ):楚国著名的佩玉。②观射(yì)父:楚国大夫。
①译出省略部分,须回归语境、把握语境,这是根本。例如2012年高考 大纲全国卷译句“(郭)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中, “颁示”的主语是谁?从该句来看,主语似乎是“郭浩”,但郭浩“知 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只兼一个永兴军路的经略使,怎能“颁示诸 路”呢?故这里的主语应是“朝廷”。 ②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省 略句有:a.省略主语,b.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c.省略介词“于” 或“以”。
解析 得分点:“见”表被动,“以为”,句意对。
123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整体阅读读懂文本课件19张

课前学案反馈
你能读懂这篇文言文吗?你有什么妙招?
阅读步骤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方法1:注重文体,整体观照。
(注意出处、标题、正文、注释、试题等。)
根据浏览试题《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的 出处、标题 ,确定选文属于
纪事本末体
( )。内容大致是讲述
“祖逖北伐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的事。
阅读步骤二:文段阅读,领悟“通读”
任务:通读《祖逖北伐》文段 小组翻译交流:质疑解难,疏通字词,初解文意。
方法2:迁移积累,以“词”疏意
丰厚的课内文言文知识积累,是你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阅读步骤三:文段研读,学会“提取”
任务:提取信息,读懂“结构”
任务1.根据圈画的“叙事六要素”信息以及纪事本末体史传 的结构特点,梳理文脉,完成下表,初步了解主人公祖逖的北 伐经历。
祖逖、 刘琨 、 司马睿
祖逖、 石勒
祖逖、 戴渊
司州主薄、 军咨祭酒、 奋威将军、 州刺史
镇西将军
起因 经过
结果
闻鸡起舞、宗室争权, 戎狄入侵,力请北伐
中流击楫、招兵买马、 重创后赵、同甘共苦、 互通贸易
忧愤离世, 陈留被攻取, 北伐失败
任务2:借助选项,以“题”悟意(关注12题)
任务:选文主体部分,主要叙述了以下几件事情,将文中相关内容,与第
活动二: 合作探究:掌握读懂纪事本末体文言文的方法
真题示例
如何读通读懂纪事本末体文言文?
【2021新高考2卷】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 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 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 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 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 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 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 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 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 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 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 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 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 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
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其”的用法。 (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者?”何曰: “曹参可。”帝惊而①闻雷霆,遽问曰:“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② 责、顿足而詈。有隙而③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何对曰:“不违也。平心 论之,参实乃人杰也。其为人也宽而④仁,才足傲世,而⑤可寄国。昔晋祁黄 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为臣子者,见贤而⑥ 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玉在山而⑦草木润,渊生珠而崖 不枯,上而⑧用之,国必大治。”帝叹曰:“而⑨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 必用。”
⑦因:
⑧因:
⑨因: ________
⑩因:________
参考译文
答案
5.判断“乃”“之”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②。至“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③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④忠贞之⑤士也!然亦有人
不齿,乃⑥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⑦不得已而
谢。
①乃: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①以:
②则:
③则:_________
④其:
⑤其:
⑥其:_________
⑦以:
⑧所:
⑨其:_________
⑩其:
⑪其:
⑫其:________
⑬则:
⑭其:________
参考译文
答案
4.判断“因”“且”“乃”在文中的意义。
因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②不因③旧制,此乃④曹操成大业之
①焉:
②焉:
③焉: ______
④焉:
⑤焉:
⑥焉: ______
2016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集训:7 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一)(时间:120分钟满分:122分)(78分)古今异义词——确认,拆分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商君者,名鞅,姓公孙氏。
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以卫鞅为左庶子,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有删改) (1)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南越王尉陀)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指陆贾)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课件

步骤二 抓标志,理语脉,据理而断
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以下五种标志: 标志一 名(代)词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 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 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 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 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 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答案:C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
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
译文: “是以”(因此,所以)]
.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首,其前一般断开 窃、请、敬
句首时间词——常居句 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 般断开
陈说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疑问语气词——其后一 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 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 何如、奈何
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 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 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讹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 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 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 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 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 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 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 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 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潭,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觉悟,相信胡说妄言而 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分突破三特殊句式,特殊翻译题组一语段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看松庵记[明]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
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
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
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
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
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倒装句式“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和“负”“砺”“植”等关键实词的翻译。
(2)注意判断句式和“凌”“易”“厉”等关键实词的翻译。
答案(1)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帜敲响战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参考译文】龙泉地区多有大山,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各山尤为深邃,有四周高耸而中间低洼的,形状像是箕筐,人们于是称它为“匡山”。
山上长满髯松,满眼望去高耸直插云霄,满山新绿照耀如同洗过一样。
松树上的薜荔和女萝纷乱地缠绕着,纵横铺开有几十寻,鲜嫩碧绿可以吞咽。
松根和茯苓,大的像斗,夹杂着黄精、前胡和牡鞠的幼苗,采集来可以食用。
我的朋友章三益喜欢这里,在山中新盖了茅屋。
……龙泉有人听说后怀疑道:“章君身负救济世人之志和优异的才能,当闽地的盗贼逼近边境时,曾树立旗帜擂起战鼓,磨快戈矛,率领众人击退盗贼,大概是想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现在竟然用‘看松’命名茅屋,好像是隐居者的做法,是将要远离尘世的纷乱而不接近呢?还是因为这些人不值得交往,而从松中有所获取呢?”金华宋濂私下不认为这样。
植物之中,生成坚贞刚正之气的,只有松树是最多的。
我曾经冒昧地思考:天地之气刚刚舒展,根中蕴藏收敛的,没有不在这一个季节奋起振作舒展开花(繁茂)来显示自己的美丽的。
等到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霜露降下后,就都变黄陨落没有剩余的了。
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章君的处世,与松树为伍,就卓然屹立能坚持自我;等到他因为时势而出现,刚正坚贞自我克制,不因为众人的批评而转移改变,最终能建立功业恩泽百姓,当初也未曾与松柏相违背。
也有人不知道,勉强说章君忘却世情,而在他的出处间提出疑问,可不可以呢?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
孝武初,周文与语,奇之。
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
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出为襄州刺史。
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饷遗。
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
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
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
(选自《北史·刘转第五十七》,有删节)(1)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
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近侍之官分散者”为定语后置句。
(2)“画杨震像于寝室”为后置的介宾短语句,“自戒”为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及代还”为无标志被动句,“人吏送者”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1)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逃散的皇帝的亲近官吏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道赞叹他。
(2)申徽性情廉洁谨慎,就在寝室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来告诫自己。
等到被替代回京的时候,送他的百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
【参考译文】申徽字世仪,是魏郡人。
孝武初年,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
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逃散的皇帝的亲近官吏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道赞叹他。
(大统)十年,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出京城做襄州刺史。
当时南方刚刚归附,旧风俗官员都相互交往馈赠钱财。
申徽性情廉洁谨慎,就在寝室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来告诫自己。
等到被替代回京的时候,送他的百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
申徽自以为对百姓没有什么恩德,内心感慨感到惭愧,于是写了一首诗,题在清水亭上。
题组二综合训练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沧州酒,阮亭先生谓之“麻姑酒”,然土人实无此称。
著名已久,而.论者颇有异同。
盖舟行来往,皆沽于岸上肆.中,村酿薄醴未必佳也。
土人防征求无餍,相戒不以真酒应官,虽笞捶不肯出,十倍其价亦不肯出。
沧州知府尚不能得一滴,他可知也。
其酒非市井所能酿,必旧家世族,代相授受,始能得其水火之节候。
水虽取于卫河,而黄流不可以为酒,必于南川楼下,如金山取江心泉法,以.锡罂沉至河底,取其地涌之清泉,始有冲虚之致。
其收贮畏寒畏暑,畏湿畏蒸,犯之则味败。
其新者不甚佳,必置阁至十年以外,乃为上品,一罂可值四五金。
然互相馈赠者多,耻于贩鬻.。
又大姓若戴、吕、刘、王,率多零替,酿者亦稀,故尤难得。
或运于他处,无论肩运、车运、舟运,一摇动即味变。
运到之后,必安静处澄半月,其味乃复。
取饮注壶时,当以杓平挹;数摆拨则.味亦变,再澄数日乃复。
姚安公尝言:饮沧酒禁忌,百端劳苦万状,始能得花前月下之一酌,实功不补患,不如遣小竖随意行沽,反陶然自适。
盖以此也。
其验真伪法:南川楼水所酿者,虽极醉,膈不作恶,次日亦不病.酒,不过四肢畅适,恬然.高卧而已。
其但以卫河水酿者则否。
验新陈法:凡置阁二年者,可再温一次;十年者,温十次如故,十一次则味变矣。
一年者再温即变,二年者三温即变,毫厘不能假借,莫知其所以然也。
董曲江前辈之叔名思任,最嗜饮。
牧沧州时,知佳酒不应官,百计劝谕,人终不肯破禁约。
罢官后,再至沧州,寓.李进士锐巅家,乃尽倾其家酿。
语锐巅曰:“吾深悔不早罢官。
”此虽一时之戏谑,亦足见沧酒之佳者不易得矣。
(选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改动)(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沽于岸上肆.中肆:店铺。
B.耻于贩鬻.鬻:卖。
C.次日亦不病.酒病:损害,祸害。
D.寓.李进士锐巅家寓:居住。
解析病,因……而生病。
答案 C(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沧州酒虽然久负盛名,但说起沧州酒来,人们的看法并不相同,这是因为真正的好沧州酒并不容易买到。
B.沧州酒不是普通人家能够酿造出来的,必须是世代相传的酿酒世家,才能够把握好水与火的关键环节。
C.姚安公认为,饮用沧州酒禁忌太多,喝来有点得不偿失。
不如打发小童去随便买壶酒喝,更觉陶然自乐。
D.董曲江的叔叔董思任非常喜欢喝酒,他任沧州知府时,知道好酒不该由官府享受,直到罢官之后才得以尽情喝酒。
解析“知佳酒不应官”的意思是“他知道好酒不上交官府”。
答案 D(3)把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土人防征求无餍,相戒不以真酒应官,虽笞捶不肯出,十倍其价亦不肯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年者再温即变,二年者三温即变,毫厘不能假借,莫知其所以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当地人为了防止官府无休止地征酒,便相约不卖正宗沧州酒给官府的人,即便是挨打也不肯拿出来,出十倍的价钱也不卖。
②放了一年的酒,温两次味就变了;放了两年的,温三次味就变了;一丝一毫不能作假,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4)沧州酒有哪些特点?请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其收贮畏寒畏暑,畏湿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