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特色_整体观

合集下载

中医药文化交流发言稿

中医药文化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中医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药物应用、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中医药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 传承性: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2. 实用性:中医药注重临床实践,以疗效为核心,为人类健康服务。

3. 整体观:中医药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密切相关,强调防治结合、标本兼治。

4. 持续性:中医药强调养生保健,注重预防为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药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价值: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2. 文化价值: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3. 经济价值:中医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医药文化交流的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医药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医药文化交流具有以下意义:1. 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医药,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

2. 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 丰富人类健康事业:中医药在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4.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医药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友谊,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交流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中医药文化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战略。

在国际上,中医药已经进入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文档4篇)

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文档4篇)

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文档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考情分析知识要点1.特点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执业2001)。

2.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执业2000/2002/2005)。

3.病、证、症的概念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如感冒、痢疾、疟疾、哮病和脑卒中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对疾病的反映。

如头痛、发执、咳嗽等(助理2001)。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执业2003,助理2006)。

活学活用证的概念“证”,即“证候”,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

包括疾病的原因、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关系等多方面的病理特征,反映疾病过程特定阶段的本质。

第二篇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组织器官所构成。

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内容摘要:【摘要】通过分析和阐明特点、特色和优势三词的内涵,对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三者的不同概念进行科学的定义。

认为特色、特点、特长都是指“特有”而言,强调其“异”,表述不同,没有质的区别。

“特长”的长是指特点中的长处,后来衍变为“优势”,即优于一般,长于众者,且其势盛,故称“优势”。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方法学上具有实践论、整体论、辨证论和系统论的特点。

中医学的优势应是指基于其特点的那些经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经现代科学技术证明符合科学且优于其他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更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带头、推动作用,是“发扬中医特色”提法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提法注意了变化的因素、未来的因素,更多地考虑到中医学的社会性,因而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中医学;特色;优势;方法论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特别是中医药界的重视和关注,但至目前为止,始终没有一个较完整的说法和较一致的意见。

笔者试对此再做探讨,供读者参考。

1中医学的特点所谓特点,是指异于一般者。

特点、特征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有征象的表述。

一门科学的特点,是由其本质特征,即它的科学对象和特有的科学定义、概念体系以及为之服务的科学方法所决定的。

中医学的特点,是强调有别于西方医学的地方。

特点,并不意味着优劣,而只侧重于“异”。

1.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有哪些基本特点?过去和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确为中医学所独有的,而整体观则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是在医学层次上的一种观点,对于中医学并没有特殊标志的意义,可以说,只是一种笼统的概括。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去分析中医学的特点,如理论上的特点、实践上的特点以及方法论上的特点。

这样则比较全面。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特点为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整体系统的医学模式上,中医学理论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理论。

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意义摘要:一、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二、中医药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三、中医药文化对当代社会的贡献四、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五、总结正文: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保健理念和实践经验。

它融合了自然科学、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一、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中医药文化,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积累的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习俗传统等。

它具有以下特点:1.整体观: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倡导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医疗观念。

2.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药运用阴阳五行理论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指导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3.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的规律,为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医药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医药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为保障人民健康、防治疾病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脍炙人口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

三、中医药文化对当代社会的贡献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医药文化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它在以下方面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影响:1.医疗保健:中医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自然、绿色的医疗保健方式,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增进国际间的友谊与了解。

3.经济发展: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1.加强中医药教育:提高中医药在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等方面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2.政策扶持: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3.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科研创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4.文化传播:利用多种渠道宣传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医】中医本质是什么

【中医】中医本质是什么

中医本质是什么1️⃣ 中医的历史渊源与哲学基础中医,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中医理论的核心在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阴阳五行等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强调平衡与对立统一,五行学说则揭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医提供了独特的认识人体和疾病的方法论。

2️⃣ 中医的本质:整体观与辨证施治中医的本质在于其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整体观认为,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全身机能失调的结果,而非单一器官的问题。

因此,中医在治疗时注重调节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的和谐流通。

辨证施治则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它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分析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治疗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重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3️⃣ 中医的诊疗方法与特色疗法中医的诊疗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听取声音气味、询问病史症状、切按脉象等方式,全面收集病情信息,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中医的特色疗法丰富多样,如针灸、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等,这些疗法在调节人体机能、缓解病痛、促进康复方面有着显著疗效。

特别是中药,其独特的配伍原则和药性理论,使得中药在治疗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4️⃣ 中医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与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探索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之路。

通过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手段,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和深化。

同时,中医也在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如采用现代医学影像学、生物化学等手段辅助诊断,运用现代制药技术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医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的本质在于其独特的哲学基础、整体观与辨证施治的原则、丰富的诊疗方法与特色疗法,以及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与发展。

中医文化融入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

中医文化融入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

中医文化融入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将中医文化融入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中医文化在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价值中医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倡导“仁爱之心、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

在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医文化,可以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医德医风。

同时,中医文化的独特理念和方法,对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疗技能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中医文化融入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的途径1.优化课程设置:在全科医学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医文化相关课程,如中医哲学、中医伦理等,使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强化实践教学:通过临床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医学生深入了解中医文化的实际应用,亲身体验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特色。

3.开展主题教育:结合时令节气、传统节日等,开展以中医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中医养生讲座、中药辨识实践等,提高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4.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开展中医文化与全科医学相结合的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5.搭建交流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促进医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成长进步。

三、总结中医文化融入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开展主题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搭建交流平台等途径,可以使中医文化更好地融入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具备人文关怀精神和良好医德医风的优秀医学人才。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我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是一门集哲学、医学、自然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

1. 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体现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求我们全面考虑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把握疾病的本质。

例如,中医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针对局部病变,还要注重调整全身机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 辩证论治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所得信息,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构成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是五种基本物质,它们相互滋生、制约,维持着世界的和谐。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我们把握疾病的性质、发展规律,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

1. 四诊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通过对病情的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3.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可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护理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强调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纽带,把六腑九窍、四肢百骸连为一体。

构成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如果任何一个脏腑、器官发生病变,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从这一脏腑、器官的局部病变去考虑,而且要在整体观指导下,对其相关脏腑、经络进行护理。

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活动能适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如果气候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根据四季多发病的规律、节气转换的发病规律和昼夜阴阳消长对疾病的影响规律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施以相应的护理措施。

人与社会环境也是一个整体,是因为人的一生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必然影响人体的有关活动,最主要的是人的情志(心理)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承受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对情志(心理)活动的影响,五脏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当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人体难以承受,五脏难以调整,人的生理心理功能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历来认为情志(心理)疾病与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故在护理活动中十分注重情志(心理)护理,并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恒动观念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

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周围固有属性。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质运用的表现形式,因此,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致则脏腑 功能正常, 人体 健康无 病; 当色、脉与四 时变化 不一致就是疾病状态。中医临 床治疗 则是调 节阴阳 气血、 脏腑功能, 使其恢复协调状 态, 以适应 自然界 的变化 规律。 因此, 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 的时候 都遵循/ 因 时制宜0 和 / 因地制宜0的整 体 原则。 例如, 春 夏 用药 不宜 过 于温 热, 秋冬用药不宜过于寒凉。又如 同一感 冒, 南 方的人 只宜轻 宣发散, 而北方 的人 可用 发汗 作用 较强 的药 物; 某些 高寒 山区的人患 感冒, 一 般发 散之 药不 能取 汗, 常常 需用 发汗
使中医药理论 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严永清. 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研究途径的探讨. 南京 药学院学 报, 1984, 15( 3) : 61268
2 朱健平. 系统科 学方 法在 药物研 究中 的应 用分 析. 医学 与哲 学, 2002, 23( 8) : 51253 ( 收稿日期: 2004- 09- 20)
作者简 介: 谭 莲 蓉 ( 1969 - ) , 女, 主 治 中医 师。 从 事 中 医 内 科
工作。
2结 果 本 组 86 例, 治 愈 57 例, 占 66. 3% ; 好转 26 g, 占30. 2% ;
无效 3 例, 占 3. 5% 。总有效率 96. 5% 。 3讨 论
失眠, 是指经常不能获 得正常 睡眠。在 中医古籍 中又 称为不寐、不得 眠。失 眠症 在临 床上 极为 常见, 多 病程 较 长, 大部分人试过用各种方法 改善睡 眠, 如洗热 水澡、喝酒 或服用各 种安 眠药。 但多 数未 能收 到良 好的 效果。长 期 失眠导致阴虚血少, 心失所 养, 故心悸、失眠 , 阴 虚生内 热, 虚火内扰, 故 见手 足心 热、口舌 生疮[ 3] 。5古 今 名医 方论6 曰: / 心者主 火, 而所 以主 者神 也。神 衰则 火为 患, 故补 心 者必清其火而 神始 安。0 天 王补 心丹 方 中重 用生 地黄 滋阴 养血; 天门冬、麦门冬滋 阴清热; 酸 枣仁、柏子仁 养心安 神; 当归补血润燥; 人参易党参以 补气, 使气 旺则血 自生; 五味 子益 气敛 阴, 以助补 气生 阴之力 ; 茯 苓、远志 养心 安神, 又 可交通心 肾; 玄 参 滋阴 降 火, 以 制虚 火 上 炎; 丹 参清 心 活 血, 使补而不滞; 朱砂镇 心安神; 桔 梗载药上 行, 引人心 经。 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养心安 神的作 用。中医 药治疗重 在辨 证施治, 笔者以此方治疗失 眠证属 阴虚血少 、心 神不安 者, 收到良好效果 。
失眠是临床各科患者中一 个非常 普遍的 主诉, 主要是 患者对自己睡眠的持续性、质量 不满意。通 常表现 为入睡 困难, 醒后难 以再 入睡 及早 醒。除失 眠主 诉 外, 白天 症状 十分普通, 如 疲劳、心 境紊乱、社 会交 往不适 应、工作 生活 能力受到损害[1] 。有些患者早 期会选 择镇静 催眠药 治疗, 但长时间服用会出现成瘾性及 失效, 有些患 者对安 眠药则 持排斥的态度。2001- 01~ 2004- 09, 笔者运用天王补心丹 加减治疗失眠症 86 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诊断标准 参照文 献[2] 确诊。证 见: 失眠, 心悸, 五 心烦热, 口舌生疮, 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 脉细数。 1. 2 一般资 料 本组 86 例, 男 31 例, 女 55 例; 年龄 最大 81 岁, 最小 23 岁; 病程最短 6 个月, 最长 35 年。治疗 期间 停服所有其他药物。 1. 3 治疗方法 基 本方为 天王补 心丹: 生 地黄 15 g, 天门 冬 15 g, 麦门冬 15 g, 酸枣仁 12 g, 柏 子仁 12 g, 当 归 9 g, 党 参 9 g, 五味子 6 g。茯苓 9 g, 远志 6 g, 玄参 9 g, 丹参 9 g, 朱 砂 0. 3 g, 桔 梗 5 g。失眠重 加龙骨 30 g, 磁 石 30 g; 心 烦不 眠, 五心烦热, 阴虚较明显去当归, 加重生地黄至 30 g, 加百 合 20 g。水煎服, 每日 1 剂。10 日为 1 个疗程, 连 服2~ 6个 疗程。 1. 4 疗 效标准 治愈: 睡眠恢复 正常, 停止治疗后 不再复 发; 好转: 睡眠明显改善, 每晚能连续睡 眠 5 h 以上, 但停止 治疗后有轻 度复发, 再治后 即可控 制症状; 无效 : 治 疗后症 状无改善。
1. 1 / 天人相应0 的整体 观 / 天 人相应0 学 说是中 国古代 哲学的一个独特观点 , 也 是中医 学的基 本观点。天 人相应 观贯穿于整个中 医理 论体 系, 以及 解释 人体 的组 织结 构、 生理功 能 和病 理 变化, 指导 疾 病的 诊 断 和防 治。 众 所周 知,5内经6 中就渗 透着 人与 自 然界 统一 的 整体 观。另 外, 金元四大家创造的独特学术理论 的基本 观点仍 是/ 天人相 应0 学说。刘元素研究五运 六气, 归为 五运主病 , 六 气为病 说; 李东垣法自 然四 时升 降浮 沉, 论脾 胃为 精气 升降 之枢 纽, 出于5 脾胃 论6; 张 从正 观察 天、地、人, 创三 邪 理论; 朱 丹溪以日月 盈亏 阐述 阳有 余阴 不足。 在人 的生 命运 动过
的, 不只局限于单 一靶 点和 单一 环节, 只是 有些 还没 有被 我们所 认知, 例如 中 医的/ 异 病同 治, 同 病 异治0 之 理 论。 又如, 中药麻黄是 我国 特产 的一 种药 材, 其 主要 的有 效成 分是 6 种生物碱, 其中最重要的是麻黄碱, 现已能被人工合 成并广泛应 用于 临床。但 生药 麻黄 的 药理 作用 并不 完全 等同于各生物 碱药理作用的 总和。实验 表明, 麻黄的 水提 物比相当用量的各种麻 黄生物碱 的毒性 小得多, 可见 在麻 黄中还有尚未 被认识的因素 在发挥着 协同作 用。另外, 中
的体现。 1 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
中医的 特色 与优 势可归 纳为 中医具 有独 特的理 论体 系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中 医强调 整体观念 , 认 为人体 是以脏腑为 中心, 通 过经 络运 行气 血与 有关 形体、色 脉等 组织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并 且/ 天人相 应0, 人体 的生理、病 理、病机、病因和治疗等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峻烈的麻黄, 且 用量 较大 , 才能 收到 治疗 效果。现 代临 床 继承了这一整 体辨 证的 思路, 并 且结 合微 观辨 证, 从 更深 层次 ) ) ) 组 织、细 胞、分 子和基因水 平的整体 调控出发, 使 诊病治病的整 体观得到发展。
2 中药 及复方中的整体观 2. 1 中药复方中的/ 整体综 合调节 作用0 中药复方 的临 床应用已有两千余年的 历史, 其组方 遵循中 医辨证论 治的 理论。运用现 代物 理学、化 学、生物 学和 医学 等方 法的 研 究及实践证明复方整体 的作用是 通过多 靶点、多途径 而显 示其疗效。随着现代科学 技术方 法的应 用, 其整体疗 效的 作用机制亦得到了更深 层次的阐 述: 复方产 生药物效 应明 显大于方中任何一味药 或一组药, 如 生脉散 全方的强 心作 用大于方 中的 人 参, 单 纯 麦门 冬 或五 味 子 则没 有 强心 作 用。通过药 物 的有 机 配伍 , 以减 少 方 中药 物 的 偏性 和 毒 性, 如四逆汤中干 姜、甘草 均可 影响 附 子生 物碱 而大 大降 低其毒性, 附子配干姜、甘 草不仅 毒性下 降, 而且强心 作用 增强。中药复 方的 多成 分、多靶 点、多环 节的 综合 治疗 作 用体现出了中 医药的整体观。
# 946 #
河北中医 2004 年 12 月第 26 卷第 12 期 Hebei J TCM, December 2004, Vol 26, No. 12
医在使用 麻 黄时 均 用复 方, 根据 中 医辨 证 论治 的 基 本理 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 : 没有 考虑到 它的使 用对象的 特殊
论, 在不同的方 剂中, 麻 黄的 使用 目的 和所 起的 作用 也有 很大差别, 并不是麻黄碱 可以替 代的。在三 拗汤中 麻黄主 要用来平 喘; 在 治 疗急 性 肾 小球 肾 炎时 麻 黄主 要 用 来利 尿、抗 炎; 在治疗 嗜睡 症时, 麻黄 又常 与人参 、五 味子 等配
2. 2 单味中药中的/ 整体协 调调和 作用0 单味中药 也是 一个小整体, 其所体现的整体 观就在 于其中 成分之间 的相 互协同、相互制 约的 作用 。例如, 单 味中 药及 其成 分之 间 的毒性大小问 题。国外 有人提到植 物中确 实存在 一种/ 副 反应消除物质0 ( side effect elimination substance, SES) 的作用。 举洋地黄毒甙( Digitoxin) 为例, 这 是毒 性大的 有效 物质, 但 在植物中存在着渥诺多 甙 Verodoxin 的无效物 质, 可 减低前 者 的毒性, 用 Digitoxin 6 份加 Verodoxin 4 份, 不 但毒性弱了, 且植物增强至 相当于 Digitoxin 10 份的作用。又以萝芙木为 例, 认为含利血平( Reserpine) 仅 0. 1% , 即 250 mg 萝芙 木中 仅含利血平 0. 25 mg, 但如 应用 250 mg 萝 芙木总 碱的 药效 却相当于 1 mg 利血平 的作用。 以上两 点就 是由 SES 物质 的作用结果[ 1] 。单味中药 的药效 往往也 是多靶 点、多 环节
#
中药方剂#
天王补心丹治疗失眠症 86 例
谭莲蓉 (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内科 佛山 528000)
=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天王 补心丹; 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 289. 5;R 741.05; R 749.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619( 2004) 12- 946- 01
纵观中 医学 的发 展规 律, 研究 中医 学的 理其中 古代 哲学 思想的渗 透, 对 医 学 理论 的 形成, 起了 巨 大 的推 动 作 用。 中医哲学都或多或少地充满着 唯物论 和辩证 法思想, 并指 导临床实践而行之有效, 这 就是古老 的中医 学虽然 历经几 千年而不衰, 并且越来越放 出灿烂夺 目的光 辉的主 要原因 所在。其中中医药 研究 中渗 透的 整体 观就 是其 理论 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