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之神经纤维

《组织学与胚胎学》之神经纤维
神神经经纤纤维维
(Nerve Fiber)
脊 髓 及 神 经
一、定义: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外包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PNS-神经膜细胞 CNS-少突胶质细胞
二、分布 PNS-构成周围神经;
CNS-构成脊髓白质和脑的传导束.
三、功能:传导神经冲动。
四、分类:
根据包裹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 神经纤维分两类: 有髓神经纤维
(二)无髓神经纤维
1、PNS 的无髓神经纤维 一个施万细胞可包裹多条较细的轴突,不形成髓 鞘,连接成连续的鞘;无郎飞氏结;无施—兰切迹。
2、CNS 的无髓神经纤维 —— 轴突裸露.
两种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
《注》无髓神经纤维实行连续式传导方式,传导速度慢。
《注》有髓NF实行跳跃式传导方式,传导速度较快。
周周围围神神经经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外包结缔组
织膜而成为神经。
1.神经外膜:致密结缔组织 2.神经束膜: 外层:结缔组织
内层:神经束膜上皮 (多层扁平上皮细胞-具有屏障作用)
3.神经内膜: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神经:由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
神经束膜
神经外膜
神经
神经内膜 施万细胞 神经纤维
运动终板
骨骼肌
电镜:运动终板处的肌纤维含有丰富的肌浆,有较多 细胞核和线粒体,肌膜形成突触槽、连接襞,
增加肌膜表面积,且膜上有乙酰胆碱受体。 轴突
骨骼肌
电镜: 运动终板实质为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运动神经纤维的轴突膜。突触小泡内有乙酰胆碱。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骨骼肌肌膜,有乙酰胆碱受体和化学通道。
髓鞘切迹(施—兰切迹)
胞质通道
用锇酸固定施和-染兰切色迹, 髓鞘呈黑色,并有一些漏斗形的斜裂。

组织学和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和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第一章组织学绪论本章重点:1、掌握:组织学、石蜡切片术、光镜结构、嗜酸性、嗜碱性、HE染色法和超微结构的概念2、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1、组织学概念: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2、组织学研究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3、组织(1)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2)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二、组织学技术简介1、光镜技术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5 ~10 µm 厚)、染色、封片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嗜酸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酸性.嗜碱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碱性.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结构2、电镜技术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的结构.第二章上皮组织本章要点: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分类;被覆上皮的分类,各类的分布及功能(掌握)熟悉: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功能意义了解: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结构特点一、概述:(一)上皮组织的特点1、上皮组织由大量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2、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3、基底面附着于基膜4、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5、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二)分类与功能分类:1、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2、腺上皮-构成腺体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二、被覆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特点:表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减少器官间磨擦分布: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其它:肺泡、肾小囊2、单层立方上皮特点: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3、单层柱状上皮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特点: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细胞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基膜明显分布:呼吸道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特点:表层细胞呈扁平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基底细胞矮柱状,有增殖能力;基底面凹凸不平分布:皮肤表皮-角化口腔、食管和肛管-未角化6、变移上皮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三、腺上皮和腺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腺的分类:(1)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2)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如甲状腺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侧面—紧密连接、黏合带、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3、紧密连接: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组织学与胚胎学提纲(人卫版第8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提纲(人卫版第8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一、绪论1.石蜡切片术(1)用蛋白质凝固剂(甲醇)固定新鲜的组织块(1.0cm3左右);(2)用乙醇脱去固定好的组织块中的水分,再用二甲苯置换出乙醇;然后将组织块包埋在石蜡中;(3)用切片机切为5~10 μm的薄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进行染色;细胞核与核糖体内物质(嗜碱性)被染成蓝紫色,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嗜酸性)被染成红色。

2.超薄切片术(1)用蛋白质凝固剂(戊二醛)和脂肪凝固剂(锇酸)两次固定组织块(不超过1mm3);(2)脱水后用树脂包埋;(3)用超薄切片机切为50—80nm薄片,再经醋酸铀和柠檬酸铅染色。

3.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

4.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人体组织可归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二、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构成。

根据功能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2.上皮细胞具有极性。

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腔面的为游离面;游离面相对的朝向深部结缔组织的为基底面;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为侧面。

3.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或波浪状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其他:肺泡、肾小囊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4.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呈六棱柱状,核长圆形。

肠道单层柱状上皮中,还散在分布杯状细胞。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5.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形似多层,实为单层,由柱状细胞(最多)、杯状细胞、锥形细胞、梭形细胞组成,柱状细胞表面有大量纤毛。

分布:呼吸道6.复层扁平上皮:基底细胞矮柱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表层细胞呈扁平状角化:皮肤表皮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7.复层柱状上皮:浅层为柱状细胞,深层为多边形细胞。

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8.变移上皮:细胞形状和层数随器官的空虚与扩张而变化。

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9.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组织学与胚胎学 神经系统2

组织学与胚胎学 神经系统2

2、脑神经节:其结 构与脊神经节相似。 3、自主神经节:其 节细胞属多极运动神 经元,胞体较小,散 在分布,核常偏位, 尼氏体较粗且均匀; 卫星细胞少,不完全 包裹节细胞胞体;有 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 多为无髓神经纤维。 节后纤维形成内脏运 动神经末梢。
五、血脑屏障:
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 和神经胶质膜构成。毛细血管 内细胞之间以紧密连接封闭, 内皮外有基膜、周细胞及星形 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围绕。
思考题
• 试述多极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 试述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及信息传 递过程。 • 比较周围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 维结构和功能的不同。 • 试述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神 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及各类胶质细胞的 形态和功能。
分子层:神经元小而少,主要是 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 外颗粒层:主要是许多星形细胞 和少量小型锥体细胞。 外锥体细胞层:有许多中、小型 锥体细胞,轴突组成联合传出纤 维。 内颗粒层:细胞密集,多为星形 细胞。 内锥体细胞层:主要是大型和中 型锥体细胞,其顶树突伸到分子 层,轴突组成投射纤维。运动区 有Betz细胞。 多形细胞层:以梭形细胞为主, 轴突进人白质组成投射纤维或联 合传出纤维。还有锥体细胞和颗 粒细胞。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与脊髓)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节和神经)
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 分称灰质,不含胞体只有神经纤维的部 分称白质。大脑和小脑的灰质位于脑的 表层,又称皮质,皮质下是白质。脊髓 的灰质位于中央,周围是白质。在大、
小脑的白质内有灰质的团块,称神经核。在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称神 经节或神经丛。
一、大脑皮质:
1、大脑皮质神经元类型: 锥体细胞:分大、中、小三型。 胞体形似锥形,尖端发出一条较 粗的主树突,伸向皮质表面。轴 突自胞体底部发出,长短不一, 是大脑皮质的主要投射(传出) 神经元。轴突组成投射纤维发向 脑干或脊髓,或组成联合传出纤 维,发向大脑皮质同侧或对侧的 其它区域,把该皮质区域形成的 信息传递出去 。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7章 神经组织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7章 神经组织

(四)突触结构:
1 突触前成分:为神经 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 膨大;内有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较厚,含钙离 子通道 2 突触间隙 3 突触后成分:突触后 膜含神经递质和调质 的受体
突触超微结构模式图
神经元胞体 突触小体


扫 描 电 镜 像
元 胞 体 及 表 面





(五)功能:传导神经冲动
调质。
神经递质: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的 化学信息载体,为小分子物质
神经调质:肽类,调节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
②神经原纤维 LM: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 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中的 神经原纤维 (镀银染色)
EM: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 物质运输 (3)细胞膜:可兴奋膜,接受信息,整合信 息,产生和传导冲动
1星形胶质细胞 2少突胶质细胞 3小胶质细胞 4室管膜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 体大,呈星形多突起, 核圆或卵圆形
星形胶质细胞光镜图 (镀银染色)
功能: ①支持和绝缘 ②参与构成血-脑
屏障 ③分泌神经营养
因子 ④组织损伤时,
细胞增生形成 胶质瘢痕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模式 图
血-脑屏障
• 构成:连续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 接);基膜;神经胶质膜
无髓神经纤维横切面模式图 n施万细胞核 a轴突
(2)CNS的无髓神经纤维 轴突外面没有特异性的神经胶质细胞包裹,轴突 裸露地走行于有髓神经纤维或神经胶质细胞之间
神经纤维的功能 • 传导神经冲动,电流的传导在轴膜进行 • 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在郎飞结间呈跳跃
活及其轴突再生 卫星细胞 • 是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立

组织学与胚胎学神经组织讲课文档

组织学与胚胎学神经组织讲课文档
第四十六页,共80页。
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 fiber)
轴突
髓鞘


万 细
郎飞结 结间体
突 胶




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第四十七页,共80页。
施万细胞核 郎飞结 髓鞘 轴突
有髓神经纤维 坐骨神经纵断面 HE染色
第四十八页,共80页。
周围神经纤维髓鞘形成及其超微结构模式图
第四十九页,共80页。
❖ 形态:
类似星形胶质细胞
❖ 标记物: 巢蛋白(nestin)
❖ 功能:
在特定环境下增殖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 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替换正常凋亡的细胞 或参与损伤修复
第二十五页,共80页。
三、突触(Synapse)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
经 元
突触 和效应细胞之间传递

间 联 系
轴突 信息的部位,常位于 树突 轴突终末和胞体、树
第四页,共80页。
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概 况
功能
为高级指挥系统,直接或间
接调控机体各系统、器官的
活动,对体内、外各种刺激
做出反应。
第五页,共80页。
二、神经元(Neuron)
❖神经元形态
❖神经元结构 ❖神经元分类
❖神经元间联系
第六页,共80页。
(一)神经元形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多样
第七页,共80页。
增生修复神经组织缺损
❖ 少突胶质细胞
髓鞘形成细胞
❖ 小胶质细胞 可转变为巨噬细胞,有强吞噬功能
❖ 室管膜细胞 可产生脑脊液

专业课组织学与胚胎学(神经系统)-试卷1

专业课组织学与胚胎学(神经系统)-试卷1

专业课组织学与胚胎学(神经系统)-试卷1专业课组织学与胚胎学(神经系统)-试卷1(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神经系统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B.分为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C.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脑神经、脊髓和脊神经√D.灰质是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E.白质不含神经元胞体3.关于组成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哪项是错误的A.水平细胞B.锥体细胞C.浦肯野细胞√D.星形细胞E.梭形细胞4.从丘脑进入大脑皮质的传人纤维终末主要分布在A.外颗粒层B.内颗粒层√C.内锥体细胞层D.多形细胞层E.外锥体细胞层5.关于大脑皮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一般可分为6层B.第1~4层主要接受传人冲动C.投射纤维主要起自第5、6层的神经元D.颗粒细胞数目最多,为中间神经元E.分子层内无神经元√6.下列属于小脑皮质传出神经元的是A.颗粒细胞B.篮状细胞C.星形细胞D.浦肯野细胞√E.高尔基细胞7.关于小脑浦肯野细胞,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是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B.胞体位于皮质最深层√C.树突分支丰富,表面树突棘极多D.轴突构成小脑的传出纤维E.每个轴突形成约500个终末膨大8.关于小脑皮质的传人纤维,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有攀缘纤维、苔藓纤维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三种B.攀缘纤维为抑制性纤维√C.苔藓纤维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苔藓纤维通过颗粒细胞间接兴奋浦肯野细胞E.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对浦肯野细胞有抑制作用9.关于脊髓灰质神经元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都是多极神经元B.前角内大多是躯体运动神经元C.侧角内是内脏运动神经元D.后角内是中橱神经元E.前角和侧角内的运动神经元都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10.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终末内的突触小泡主要含有A.多巴胺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γ-氨基丁酸E.P物质11.关于脊神经节神经元的结构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是假单极神经元B.是感觉神经元C.胞体大小不等,成群分布D.胞体发出的轴突在附近呈T形分叉E.胞体周围无神经胶质细胞√12.下列哪个不是血一脑屏障的成分A.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紧密连接C.基膜D.神经胶质膜E.软膜√二、填空题(总题数:6,分数:12.00)13.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笔记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笔记组胚笔记整理(第八章神经组织)1.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2.神经细胞高度分化,也称神经元3神经元通过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将信息等传递到肌纤维、腺体等发挥效应4.神经胶质细胞遍布于神经元之间,起支持、营养、保护、绝缘和修复等作用5.98%钾离子在细胞内6.神经元的细胞膜是可兴奋膜7.突起不一定都有尼氏体8.尼氏体的LM结构:嗜碱性小体或颗粒,数量多,呈斑块状EM结构: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9.神经原纤维是丝状纤维10.树突的功能是接受信息11.轴突含有神经原纤维12.轴丘:神经元的细胞体发出轴突常呈圆锥形的部分13.轴突和轴丘内无尼氏体14.轴突的主要功能:①传导神经冲动②运输功能15.轴质流:轴突内的物质是流动的16.顺向轴突运输:细胞体→轴突(终末运输)逆向轴突运输:轴突→细胞体(顺向又快又慢,逆向只有快)17.轴突运输与微管作用密切相关18.微丝与轴突运输作用有关19.轴突内的物质运输:*胞体合成蛋白→突起末梢*末梢摄取物质→胞体(脊髓灰质炎、狂犬病、破伤风)20.神经元的分类(1)根据突起多少:①假单极神经元②双极神经元③多级神经元(2)根据功能不同: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③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的数量占神经元总数的99%]21.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与神经元与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细胞连接,是传递信息的功能部位22.突触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23.电突触本质是缝隙连接24.通常说的突触指化学突触25.化学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与突触间隙组成26.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①星形胶质细胞②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③小胶质细胞(最小,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④室管膜细胞27.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①施万细胞(神经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②卫星细胞28.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29.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由施万细胞包绕神经元轴突构成30.结间体:相邻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31.施万细胞外有一层基膜,神经膜由基膜与施万细胞最外面的一层细胞膜共同构成32.髓鞘主要由类脂和蛋白质所组成,称为髓磷脂33.在锇酸固定和染色的标本上,髓鞘呈黑色34.有髓神经纤维的功能:传导神经冲动35.有髓神经纤维的轴突越粗,其髓鞘越厚,结间体越长,神经冲动跳跃的距离越大,传导速度越快36.髓鞘有保护和绝缘作用,可防止神经冲动的扩散37.无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明显慢于有髓神经纤维的原因:无髓神经纤维无髓鞘和郎飞结,其神经冲动的传导是沿着轴突连续前行的38.神经内膜:每条神经纤维周围的结缔组织39.神经束膜:包绕在神经束周围的结缔组织40.神经外膜:许多神经束聚合成一根神经,其外围的结缔组织41.神经膜在神经内膜之内类比:肌膜在肌内膜之内42.感觉神经末梢分为:①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冷、热、痛觉)②环层小体(帕奇尼小体;多见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感受压力和振动觉;越多越敏感)③触觉小体(梅氏小体;手指掌面和足趾底面最多;感受触觉)④肌梭(梭内肌纤维;分布于全身骨骼肌;感觉肌的运动和肢体位置变化的本体感受器)43.运动神经末梢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44.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收缩组胚笔记整理(第十章循环系统)1.毛细血管是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2.毛细血管的管径一般为6~8μm,管壁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3.吞饮细胞(质膜小泡)由细胞游离面或基底面的细胞膜内凹形成,具有向血管内外运输物质的作用4.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窦状毛细血管)5.连续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6.有孔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及肾血管球等处7.孔位于内皮细胞除核以外的细胞质中8.血窦管腔大且不规则,内皮细胞有较大的间隙9.肝血窦基膜不连续或缺如;脾血窦基膜不完整10.动脉/静脉管壁分为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中膜和外膜(外弹性膜、结缔组织)11.动脉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4级12.各级动脉管径的大小和管壁的结构是渐变的,其间无明显分界13.近心的大动脉管壁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14.中动脉又称肌性动脉,大部分由平滑肌组成15.中动脉中内弹性膜最明显,可作为内膜与中膜的分界16.中动脉中中膜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组成17.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有着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18.大动脉中内膜与中膜分界不清19.大动脉的外膜由结缔组织组成,大部分为胶原纤维20.小动脉也属肌性动脉,为外周阻力血管21.较大的小动脉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一般无外弹性膜22.静脉的内、中、外膜的分界常不明显23.静脉管壁薄,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中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较少24.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与毛细血管相接的一段微静脉,通透性较高25.中静脉中有时有少许纵行排列的平滑肌束26.管径在2mm以上的静脉常有静脉瓣,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27.心壁从腔面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28.左心室的心肌膜最厚29.心外膜为心包膜的脏层,其结构为浆膜;外表面被覆间皮,间皮下薄层的结缔组织与心肌膜相连30.心瓣膜是心内膜凸向心腔折叠而成的薄片状结构,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其功能是防止血液逆流组胚笔记整理(第十一章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有三个方面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稳定2.淋巴细胞分为三类: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3.中枢淋巴器官有胸腺和骨髓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及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有吞噬能力的细胞5.抗原呈递细胞(起源于骨髓):体内捕获、吞噬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来自胸腺;细胞免疫),激发T细胞活化、增殖的一类细胞6.树突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远强于巨噬细胞7.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淋巴滤泡)8.淋巴器官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9.弥散淋巴组织不规则,与周围无明显分界10.胸腺分为皮质(胸腺上皮细胞、胸腺细胞)和髓质11.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内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12.血——胸腺屏障由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胸腺上皮基膜和连续胸腺上皮细胞突起构成,其功能为阻止血液内的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透过,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13.淋巴窦分为皮质(浅层皮质、副皮质区、皮质淋巴窦)和髓质[髓索(髓质的淋巴索,主要由B细胞和浆细胞组成)、髓窦]14.淋巴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循环和淋巴组织之间周而复始地迁移和交换的现象15.淋巴再循环主要由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参与,其功能为大大增加了与抗原接触机会,扩大及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16.脾分为红髓(脾索、脾窦)、白髓(密集的淋巴组织;沿中央动脉周围分布,又分为动脉周围淋巴鞘、B细胞和T细胞)和边缘区(白髓向红髓移动的区域,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很强的吞噬作用)17.脾的功能有①滤过血液②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③造血④储存血液20.脾小梁:由被膜和脾门处的结缔组织深入脾实质形成21.动脉周围淋巴鞘为T细胞,脾小体为B细胞22.脾(血)窦腔大、不规则血窦23.脾索富含血细胞组胚笔记整理(第十六章呼吸系统)1.导气部:鼻腔→终末细支气管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2.鼻腔的内表面为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3.鼻黏膜分为前庭部、呼吸部和嗅部4.前庭部为鼻腔入口处、鼻翼内表面的部分5.黏膜表面被覆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6.固有层(含淋巴组织)为细密结缔组织7.黏膜深层与鼻软骨的软骨膜相连8.嗅毛是一种静纤毛9.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和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组成10.纤毛细胞呈柱状11.杯状细胞分泌黏液覆盖在黏膜表面,与气管腺的分泌物共同构成黏液屏障12.刷细胞是无纤毛的柱状细胞13.黏膜的上层与固有层之间有明显的基膜14.黏膜下层(含混合性腺)为疏松结缔组织15.人的气管和支气管外膜由16~20个“C”字形的透明软骨环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16.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相连接,使气管保持通畅并有一定弹性17.软骨环的缺口处即气管后壁,为膜性部,其中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平滑肌束和较多的气管腺18.支气管由肺门进入肺内后,分支为叶支气管,左肺2支,右肺3支19.叶支气管继而分支为段支气管,段支气管反复分支,依次为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支气管20.肺的导气部:叶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21.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22.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细支气管]23.细支气管管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内颗粒层
内颗粒层(internal granular layer)细胞密集,多数是星 形细胞,轴突较短,多在本层分支。
5.内锥体细胞层
内锥体细胞层(in-ternal pyramidal layer)主要由大、中 型锥体细胞组成,在中央前回运动区,有直径80~120μm的巨 大锥体细胞,称Betz细胞。此层锥体细胞的顶树突伸至分子层, 轴突组成投射纤维下行至脑干和脊髓。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分为中枢神经 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 (brain)和脊髓(spinal cord),周围神 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和神经节。在中枢神经系 统,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称灰质(gray matter),白质(white matter)仅由神 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三、小脑皮质
小脑皮质的神经元由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颗粒细胞、 星形细胞、篮状细胞和高尔基细胞组成。小脑皮质由表面到深 层,依次分为明显的三层(图8-6~图8-8)。

8-6
小 倍脑 )光
8-2
的图

态 和 分 布 模 式 图
大 脑 皮 质 神 经 元
8-3
胞图 ( 镀 银大 染脑 色皮 ,质 高锥 倍体 )细
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分布除个别区域外,一般分 可分为六层(图8-4,图8-5)。
1.分子层
分子层(molecular layer)位于大脑皮质的最表面,由许多 与皮质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和少量的神经元构成。神经元主要 是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水平细胞的树突和轴突与皮质表面平 行分布。
二、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的神经元数量巨大,种类繁多,都是多极神经元,根 据神经元的形态可分为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和梭形细胞(图82)。锥体细胞(pyramidal cel)数量较多,分为大、中、小 三型,其胞体的尖端发出一条较粗的顶树突伸向皮质表面,沿 途发出许多小分支;胞体四周还发出一些细短水平走向的基树 突;轴突自胞体底部发出(图8-3)。
一、脊髓
脊髓(spinal cord)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 横切面上,白质位于周边,中央是呈蝴蝶形的 灰质,灰质中央有脊髓中央管,管腔面衬附着 室管膜上皮(图8-1)。
(一)脊髓灰质

像 ( 低 倍 )
脊 髓 横中央管
脊髓灰质分前角、侧角(见于胸腰段脊髓)和后角, 灰质中的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
大脑和小脑的灰质大部分位于表面,称为皮质 (cortex),一部分灰质在白质内形成细胞 团,称神经核;脑干的神经核呈团或柱状,散 在于白质中;脊髓的灰质则位于中央。在周围 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分布于各类神 经节内。
神经系统内亿万个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复杂的 神经网络,直接或间接调控机体各系统和器官 的功能活动,并能对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迅速 产生反应。
大、中型锥体细胞和梭形细胞(fusiform cel)的轴突组成投 射纤维,发向脑干、脊髓,或组成联合传出纤维,发向大脑皮 质的同侧或对侧的其他区域,将该皮质区域形成的信息传递出 去。颗粒细胞(granu-lar cel)根据胞体形状和突起走行方向 可分为水平细胞(horizontal cell)、星形细胞(stel-late cell)、篮状细胞(basket cell)等。颗粒细胞是大脑皮质的 中间神经元,它们构成皮质内信息传递的极其复杂的局部环路。
6.多形细胞层
多形细胞层(polymor-phic layer)以梭形细胞为主,还有 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梭形细胞树突自两端发出,伸入皮质上、 下各层,轴突从下端树突的主干发出伸入髓质,形成投射纤维 或联合纤维。

8-4
构大 模脑 式皮 图质
六 层 结
A . 银 染 法 示 神 经 元 形 态 B . 尼 氏 染 色 示 六 层 结 构 C . 髓 鞘 染
此外,脊髓灰质内还有许多中间神经元,它们的轴突长短不一, 短的轴突只与同节段的束细胞和运动神经元联系,长的轴突可 在白质内上下穿行,到相邻或较远的脊髓节段,终止于同侧或 对侧的神经元,但都不离开脊髓。脊髓主要的功能是传导上行 神经冲动、下行神经冲动和进行反射活动。
(二)脊髓白质
脊髓白质在脊髓周边围绕灰质,主要由纵行的大量有髓神经纤 维和少量无髓神经纤维构成。
2.侧角
侧角内的神经元为内脏运动神经元,中等大小,是交感神经的 起始神经元,其轴突经脊髓前根到达交感神经节,形成节前纤 维。
3.后角
后角的神经元类型较复杂,分散或成群分布,主要接受感觉神 经元的中枢突传入的神经冲动。有些神经元(称束细胞)发出 长轴突进入白质,形成各种上行传导束,到达脑干、大脑和小 脑。
大 脑 皮 质 的 结 构 因 不 同 脑 区 而 有 差 异 。 如 中 央 前 回 第 5 层 发达,而第4层不明显;视皮质第4层发达,而第5层细 胞较小不发达。
8-5
图 (大 低脑 倍皮 )质
光 镜 像
临床应用
癫痫(epilepsy)俗称“羊癫疯、羊角风”,是大脑神经元突 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它 是一种起源于大脑,并反复发作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 识和精神状态不同程度的障碍。
1.前角
前角内的神经元为大小不一的多极运动神经元,其中大型神经 元又称α运动神经元,胞体大,树突较多,胞质内尼氏体呈斑块 状,其轴突粗而长,穿出前角组成前根,末梢参与形成运动终 板,支配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运动。小型神经元也称γ运动神经 元,数量少,支配肌梭内肌纤维。另外还有一种短轴突的小神 经元,称闰绍细胞(renshaw cell),其轴突与α运动神经元 的胞体形成突触,起抑制作用。
2.外颗粒层
外颗粒层(external granular layer)主要由大量的星形细 胞和少量小锥体细胞组成。小锥体细胞顶树突伸入分子层,轴 突下行可达各层。
3.外锥体细胞层
外锥体细胞层(external pyramidal layer)较厚,主要是 中、小型锥体细胞,以中型占多数,它们的顶树突至分子层, 轴突组成联合传出纤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