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十大文化
《莱阳历史文化溯源》出版

《莱阳历史文化溯源》出版《莱阳历史文化溯源》出版发表日期:2010年4月5日出处:互联网【编辑录入:zhangninggk】莱阳市政协文史委主持编撰《莱阳历史文化溯源》一书,历时三年,于2009年12月由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由纵览篇、综述篇和专题篇三大部分组成。
前两部分共计15章,每章前有小序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条目叙述,根据内容的多少每章的条目数各不相同,少者五六则,多者数十则。
最后一部分收有17篇专题论文。
全书共计23万字。
该书由莱阳市委书记杨国强作序,政协主席刘文君作跋语。
主编为政协文史委主任林慧,副主编为博物馆馆长王建华、史志办赵松枝、总工会纪检书记李玉城。
责任编辑为李利。
《莱阳历史文化溯源》目录序……………………………………………………………杨国强纵览篇第一章史前文明的萌芽1~1金岗口恐龙化石遗址 1~2北泊子鱼化石遗址 1~3泉水头村贝丘遗址 1~4西富山贝丘遗址 1~5于家店古人类遗址 1~6韶格庄等古人类遗址 1~7传说中的蚩尤第二章夏商周东夷文化的发现2~1佛岩山夏商代遗址 2~2莱子国 2~3己国 2~4前河前西周古墓群青铜壶陶盉前河前的传说 2~5青铜觚 2~6齐东野人 2~7东陶疃春秋墓群 2~8不动山冶铁遗址 2~9乐毅破齐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古城的变迁3~1秦始皇与莱阳 3~2豨养泽与齐大夫河 3~3汉代的五座古城挺城昌阳城长广城邹卢城观阳城 3~4莱山与莱王祠 3~5青铜五铢钱范 3~6徐乡侯反莽 3~7大明村汉代墓群 3~8蒿埠头村墓群 3~9管承起义 3~10长广郡守何夔 3~11司马懿置戍蠡岛 3~12浮游水 3~13五龙庙 3~14王弥起义 3~15北魏三驾寺第四章隋唐北宋时期千年古县的开创4~1隋县令陈庄 4~2杀人沟 4~3将军顶古墓群 4~4胡城 4~5昌阳城北迁 4~6紫姑神 4~7望石庙 4~8谭长墓 4~9唐邠王细人高氏墓志 4~10文庙 4~11唐昌阳令封公墓志铭 4~12唐宋故家 4~13刘操与刘海寺 4~14宋代油篓坟 4~15庄子村宋墓 4~16张忭墓碑 4~17张循墓志 4~18西路格庄宋墓 4~19宋代趣果寺碑 4~20宋代窖藏第五章金元道教文化的兴盛5~1置栖霞县 5~2隐士张子容墓 5~3凤栖里和甲第开先坊 5~4濯村宫礼家族 5~5马丹阳和游仙宫 5~6孙元君庵 5~7会葬阁和迎仙观 5~8任风子的传说 5~9杨安儿起义 5~10丘处机与莱阳 5~11《丹阳真人归葬记》与丹阳殿5~12隋宝、隋世昌父子 5~13姜彧 5~14达鲁花赤 5~15张养浩《重修圣人庙碑记》 5~16宣政寺 5~17金元故家 5~18元杂剧《海神庙魁负桂英》 5~19八月十五杀鞑子第六章明代精英教育的崛起6~1赵钧用 6~2明初大移民 6~3明初大洪水的传说 6~4城隍庙 6~5明初贤者咸惟一 6~6大嵩卫 6~7南朱家夼 6~8死朱活郭 6~9子路祠 6~10进士宋黻 6~11正德之乱 6~12儒林坊 6~13知县王于民和牛山木 6~14烽火台 6~15凤凰山 6~16《二进宫》与莱阳 6~17张梦鲤墓 6~18咸怀良初修《莱阳县志》 6~19亭山双亭 6~20黄金庵 6~21万历二程 6~22高出、董应雷和宋应亨 6~23文昌阁 6~24明代的五位书法家周文通宋兆祥迟允成张嗣谟左之龙 6~25大教育家宋继登 6~26南翁北宋 6~27山左大社 6~28董其昌与莱阳 6~29大画家崔子忠 6~30崇祯年间科第联翩 6~31二姜先生 6~32张允抡与《希范堂集》 6~33李岩与《峨山集》 6~34九楼十八懋 6~35董大成起义 6~36癸未邑难 6~37姜楷守城 6~38左懋第殉国 6~39明末莱阳三君子第七章清代文化的全面繁荣7~1一代诗宗宋琬 7~2二乡亭 7~3宋琬与二妙轩碑 7~4康熙皇帝题诗碑 7~5宋荔裳先生故宅 7~6于七起义与莱阳 7~7爱国诗人董樵 7~8左公祠 7~9左懋第墓 7~10《梅花屋诗草》和《萝石山房文钞》 7~11姜埰牙墓 7~12二姜先生故里碑 7~13一门忠孝祠 7~14姜实节和艺圃 7~15漳水八隐 7~16宋继澄碑 7~17宋琏与《晓园文集》 7~18赵原五兄弟 7~19张瑞征与《足余居诗草》 7~20李司马坟 7~21康熙《莱阳县志》 7~22张允龄与康熙《莱阳县志》 7~23《卢乡集》 7~24赵以鐇与白河街 7~25石涛的学生赵子泗 7~26观音桥 7~27大明古塔 7~28药王庙 7~29莱阳人闯关东 7~30莱海分县 7~31《国朝山左诗钞》 7~32隋人鹏 7~33布衣书画家周兆龙 7~34王右弼与《乌江亭》 7~35卢乡书院 7~36通政司王铤 7~37赫和尚 7~38赵起杲与《聊斋志异》 7~39老主同年少主师 7~40赵钧彤与《西行日记》 7~41一代名臣初彭龄 7~42初尚龄与《吉金所见录》 7~43李晃和龙寿长 7~44赵曾与百汉碑斋 7~45沈复就馆莱阳 7~46《红灯记》 7~47冯格庄孙氏古宅 7~48知县延君寿 7~49书法家张汝嵘 7~50剧作家严廷中 7~51知县浦曰楷与《莱阳竹枝词》 7~52书法家李树煌 7~53文笔峰 7~54莱阳三大秀才村张家灌村视家楼村果家圈村 7~55莱阳五大世家张氏世家赵氏世家左氏世家宋氏世家姜氏世家 7~56莱阳城七十二牌坊 7~57金口港 7~58“长毛子反”与围子 7~59山东名儒周悦让 7~60王懿荣与《流览堂残稿》7~61李瀛瑞《欧西风土记》 7~62一门三翰林 7~63左都御史郑炳麟 7~64铁吏张丙嚞 7~65书画家王景崧7~66基督教的传播 7~67古柏院 7~68曲士文起义第八章民国大众教育的兴起8~1莱阳城旧貌 8~2莱阳城四大戏楼 8~3光禄第 8~4天和兴 8~5闻名全国的“福顺德”银号 8~6万字会 8~7李兆三烈士 8~8地趟拳 8~9莱阳螳螂拳名震全国 8~10宋子德先生纪念碑 8~11国术馆 8~12《卢乡丛书》 8~13《莱阳世家科名录》 8~14《天水郡赵氏家谱》 8~15刘珍年反 8~16田益三起义 8~17莱阳中学 8~18二乡师 8~19一代完人碑 8~20二十乡校 8~21昌阳书局 8~22民国《莱阳县志》 8~23《我取丛草》 8~24王遁园与《莱阳舆地韵言》 8~25南仙北佛 8~26画家王慈忱 8~27画家张云炬 9~28鲁东行辕事变 8~29灵湖中学 8~30初芾南和初大告 8~31王崑玉综述篇第九章十大特色文化9~1梨文化 9~2龙文化 9~3大理石文化 9~4参文化 9~5灯文化 9~6道教文化 9~7武术文化 9~8八景文化 9~9诗歌文化 9~10书画文化 9~11其他第十章秀丽山川10~1四大山脉旌旗山脉龙门山脉嵯峨山脉娘娘山脉其他山丘 10~2五龙河水系五龙河富水河蚬河清水河白龙河墨水河其他河流沐浴水库小平水库 10~3丁字湾、蠡岛和香岛金山旅游度假区第十一章地方特产11~1山茧丝绸 11~2五龙河鲤鱼 11~3茌梨 11~4大理石 11~5莱胡参 11~6昌山鸡与莱阳卤鸡 11~7五龙鹅 11~8羊郡对虾 11~9花生 11~10南乡芋头 11~11北山栗子 11~12凤山玉 11~13其他特产第十二章文物遗迹12~1地方文化典籍 12~2文物收藏 12~3名胜古迹 12~4古树景观第十三章民间文学艺术13~1民间文学五龙传奇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水母娘娘的传说张天师的传说莱阳梨的传说参神孙良徐尔茂的传说李渥的传说赫和尚的传说徐公的传说其他传说 13~2民间文娱戏剧秧歌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说唱体育和游戏其他民间娱乐活动放铁花月秋千和转秋千 13~3民间工艺剪纸面塑刺绣布艺草编条编陶艺瓷刻第十四章民俗14~1特有节日梨花节樱桃会娘娘山庙会雨节七月六 14~2有趣习俗春节占岁人日吃面条搬姑姑大庄稼会满囤姑娘过生日祭矿祭海糖豆歌谣送面燕儿贴禁蝎符端午送粽子扎小笤帚出六月门儿搬闺女吃碾转儿祈雨习俗止雨避雹财神节吃斋念佛正月串亲看闺女节日避忌红鸡蛋和长生面姜疃吃 14~3莱阳民居普通古民居高档古民居近现代民居 14~4莱阳村名 15~5莱阳俗语第十五章历史文化谜案专题篇试论莱阳前河前墓地及有铭陶盉…………………常兴照程磊《唐昌阳令墓志铭》译文……………………………………王建华张梦鲤及其御祭墓……………………………………………张代昕宋继澄《文起楼文序》译文…………………………………赵松枝走近宋继澄……………………………………………………宋文治南陈北崔………………………………………………………邓拓左侍郎懋第故里访问记………………………………………刘厚民爱国诗人董樵…………………………………………………宋文治诗人宋琬……………………………………………赵松枝盖加斌宋琬与沐浴山庄………………………………………………赵松枝书法家宋琬……………………………………………………李玉城赵起杲首刻《聊斋志异》……………………………………林慧赵曾的百汉碑斋………………………………………………赵选枝有匾皆书垿……………………………………………………李玉城莱阳文庙考…………………………………………曲有田赵松枝望石庙考……………………………………………刘华盛赵松枝凤山风物考…………………………………………盖松亭盖洪升莱阳茌梨考……………………………………………………王奎先佛崖山与莱胡参………………………………………………王忠民回忆王崑玉先生………………………………………………季羡林螳螂拳与《大刀进行曲》……………………………………林小旸漫话莱阳八景…………………………………………………宋新军莱阳历代八景诗汇编…………………………………………宋新军跋………………………………………………………………刘文君。
莱阳古典八大景观

莱阳古典八大景观1、七子联峰莱阳南部的娘娘群山是莱阳的四大山脉之一,峰峦相连,如一架巨大的屏风矗立在南海边。
群山的形势是一母七子,娘娘山居中,高峻挺拔,林木葱荣,视野空阔。
山巅曾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天后娘娘庙,如今山顶上古庙的遗迹犹存。
主峰周围的七座山,人们把它看成她的七个孩子,流传了很多母子相依的传说,后来这里就成了莱阳的一景“七子连峰”。
行旅之人经过此地,看见这的山景,听到这母子深情的传说,都会想起自己家中的母亲,兴起无限的幽怨。
2、旌旗晓霁旌旗山,古名"莱山",位于莱阳城北偏西十五公里处,海拔三百一十五米。
莱阳城就是因地处莱山之阳而得名的。
旌旗山,是旌旗群山中独拔而起的主峰。
东接龙门,南连嵯峨,高大为市北诸山之首。
旌旗山为莱阳境内的名山,它以苍松翠柏,紫烟瑞云而取胜。
山中古松参天,山泉叮冬,清凉幽爽,是避暑胜地。
清代大诗人宋琬曾造茅于山峰间,结庐攻书。
他在《旌旗别业》一诗中写道:"白日无旷照,细泉多奔流,时闻骤雨过,出门听已收。
坐卧荒草间,飒然疑凛秋。
"旌旗山,俗称"争气山"。
传说,有两个山头,是弟兄两个,都不高,但二人都争着比试高低。
一日傍晚,一个牧童,在山下放牛,忽听两山在说话,兄说:"我是哥,永远要比你长的高!"弟说:"今天夜里比比看!"第二天早晨,村里人起来一看,大雾散去,两山果然拔地而起。
现在我们看到的旌旗山,一山二顶,并足而立,从前峰的肩头可见后峰的顶首。
哥儿俩好象仍在比试高低呢。
旌旗山,二峰并足,周围群山环抱,星罗棋布,高低上下,如千军万马露营扎寨,宿霭飘荡,宛如旌旗。
古人有诗悦:"阵容罗列寂无言,细柳威严不敢喧。
最爱晓岚留宿霭,翩翩彩帜列平原"。
说那阵容的威严,连见风就动的柳枝都不敢喧哗。
旌旗山,明朝年间,就列入莱阳八景之一,名曰:"旌旗晓霁"。
莱阳旅游景点

莱阳旅游景点
莱阳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
1. 莱阳文庙:建于明朝,是莱阳市最具历史价值的建筑之一。
文庙内有许多古代文化的珍贵遗物,是了解莱阳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2. 莱阳海滨风景区:这个风景区位于黄海之滨,是一个拥有美丽沙滩、清新空气、碧蓝海水的理想度假胜地。
游客可以在沙滩上尽情玩耍,嬉戏,还可以尝试各种水上运动项目。
3. 沙河生态旅游区:这个旅游区位于莱阳市北部,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游客可以徒步旅行、钓鱼、观鸟等活动,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妙体验。
4. 莱阳红色旅游区:这个旅游区位于莱阳市中心,以纪念革命烈士为主题,展示了莱阳人民的崇高精神和革命历史。
游客可以参观红色旅游区,了解莱阳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5. 莱阳古城:这座城市是明代城墙的遗址,是莱阳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古老的街道,游客可以了解莱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老的气息。
这些旅游景点是莱阳市的珍贵财富,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莱阳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 1 -。
莱阳值得去的景点

莱阳值得去的景点
莱阳是一个历史悠久馆内藏品丰富,展示了莱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果。
湖面宽广,湖水清澈,湖中有一座小岛,上面建有亭台楼阁,景色秀美。
在这里可以划船、垂钓、赏景,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 莱阳卫城:莱阳卫城是莱阳的历史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里保存有大量的古建筑和古文化遗迹,是莱阳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城市的风貌和文化氛围,领略莱阳的历史与文化。
4. 莱阳文庙:莱阳文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建于明代,是莱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保存有大量的古代文物和历史遗迹,是莱阳旅游的必去之地。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氛围,了解莱阳的历史和文化。
5. 莱阳丁公遗址:莱阳丁公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聚落遗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
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和历史遗迹,是莱阳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在这里可以了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和文明,感受莱阳的历史与文化。
莱阳有许多著名景点,包括博物馆、湖泊、古城、文庙和遗址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莱阳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是莱阳旅游的宝贵财富。
来到莱阳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这些景点,可以深入了解莱阳的文化和历史,感受这个城市的魅力。
1 / 1。
莱阳清明节的习俗

莱阳清明节的习俗一、清明祭祖清明节是祭扫祖先的日子,莱阳的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回家扫墓,祭奠先祖。
在莱阳,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会祭祀祖先,祭祀方式也是非常独特的。
人们会将鲜花、饭菜、酒和糖果等祭品带到祖先的坟前,烧纸钱,并且还会用稻米、小麦等敬奉给祖先,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二、踏青清明节正是春天的季节到来,万物复苏,莱阳的人们都喜欢在清明节踏青,春游。
他们会结伴而行,一边踏青一边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
尤其是在莱阳的城郊和郊外,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踏青游玩。
三、斗鸡比赛在莱阳清明节期间,斗鸡比赛也是一大特色。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带着自家的鸡前来参加比赛,斗鸡比赛已经成为了莱阳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而且斗鸡比赛不仅是一场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对农业的祈福仪式,寓意着希望一年的农业生产有个好收成。
四、扑青清明节,莱阳的人们还有一项传统的活动叫做“扑青”。
这是一种祈愿风调雨顺的仪式,每逢清明节,人们会在田间地头举行一场扑青仪式,他们手持长竿,竿上系着五彩的布条,旋转挥舞,形成了一片五颜六色的世界。
人们希望通过扑青这一祭祀活动,祈愿大地的风调雨顺,祈愿今年的农作物有一个好的收成。
五、吃清明糕在清明节这一天,莱阳的人们还有一个传统的食俗,那就是吃清明糕。
清明糕是一种寄寓着美好祝愿的传统食品,它是用糯米、小米、豆、桔汁等材料制成的,寓意着团圆、富贵和好运。
在清明节这一天,莱阳的人们会亲手制作清明糕,然后分送亲朋好友,希望他们都能够幸福安康。
以上就是莱阳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方式。
在莱阳,这些传统的清明节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是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希望清明节的习俗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保留这一份深厚的传统文化。
莱阳十大文化

莱阳十大文化莱阳文化的发展,在明清两代进入繁荣期。
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归纳出十大特色文化:①梨文化、②龙文化、③大理石文化、④参文化、⑤灯文化、⑥道教文化、⑦武术文化、⑧山川名胜文化、⑨诗歌文化、⑩书画文化。
这十大特色文化,凝结了广大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经过了久远历史的积淀和磨砺,价值深厚,具有稳定性,是莱阳宝贵的文化资源,必将在树立城市形象,开发旅游产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1. 梨文化茌梨是莱阳的特产,又叫莱阳梨,古代曾称莱梨。
莱阳因梨而成为闻名全国的梨乡,莱阳城也被称为梨城。
莱阳梨颜色金黄,造型独特,甘甜爽口,远销海内外,曾被列为清代的皇家贡品,是公认的山东省“水果四杰”之一。
茌梨有近400年的栽培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独特的栽培方法,尤其是幼梨掐花的技术独一无二,效果奇特,受到了许多果树专家的称赏。
春天赏花,秋天尝梨,是莱阳人民的传统习俗。
饱经沧桑姿态蜷曲的梨树王,和“千树梨花千树雪”的梨园花海,是莱阳最著名的景观,名闻遐迩。
1991年莱阳市政府确定每年的4月20日为梨花节。
节日的梨园人山人海,也吸引来许多外地和外国的游客。
如今梨园旅游开发正逐渐升温,前景广阔。
如今莱阳梨的低温储存技术已研究成功,茌梨种植已成为莱阳重要的农业支柱之一,栽培面积达了23000亩。
以梨为原料的产品层出不穷,如梨糖膏、梨罐头、梨酒、梨汁、梨木烤鸡等都远销大江南北。
莱阳梨创造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养育了五龙河岸边的人民,这里村庄密布,居民富裕,名人辈出。
围绕着“梨、梨花和梨园”也形成了富有特有的梨文化,这里流传的梨童子和煮梨救命的故事,特别神奇;莱阳的文学书画摄影雕塑艺术家,创作了很多与梨相关的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照旺庄镇为中心,成立的“梨花书画社”是莱阳最大的民间书画社,有会员近300名,每年梨花节,都在芦儿港“梨树王”旁的展厅里开办书画展,成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2)

烟台市已经公布的名录与传承人第一批国家级名录(3项)1、海阳大秧歌海阳市文化馆2、蓝关戏莱州市文化馆3、胶东大鼓烟台市群众艺术馆第二批国家级名录(9项)1、八仙传说蓬莱市文化馆2、长岛渔号长岛县文化馆3、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烟台市群众艺术馆4、八卦鼓舞栖霞市文化馆5、螳螂拳莱阳市文化馆6、莱州草辫莱州市文化馆7、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文化馆8、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文化馆9、渔灯节开发区文化局第一批国家级名录扩展项目烟台剪纸烟台市群众艺术馆第一批山东省名录(16项)1、海阳大秧歌海阳市文化馆2、蓝关戏莱州市文化馆3、胶东大鼓烟台市群众艺术馆4、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文化馆5、长岛渔号长岛县文化馆6、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文化馆7、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文化馆8、栖霞八卦鼓舞栖霞市文化馆9、渔灯节开发区文化局10、胶东道教音乐烟台市群众艺术馆11、烟台剪纸烟台市群众艺术馆12、螳螂拳莱阳市文化馆13、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文化馆14、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招远市文化馆15、大杆号吹奏乐蓬莱市文化馆16、鲁菜烹饪技艺福山区文化馆第二批山东省名录(11项)1、徐福传说龙口市徐福研究会2、丘处机传说栖霞市文化馆3、福山雷鼓福山区文化馆4、吴氏太极拳莱州市文化馆5、戚家拳蓬莱市文化馆6、胶东花饽饽习俗烟台市群众艺术馆7、黄县窗染花龙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8、棒槌花边技艺栖霞市文化馆9、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长岛县文化馆10、黄县民居雕刻技艺龙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11、长岛显应宫妈祖祭典长岛县文化馆第一批山东省名录扩展项目胶东大鼓栖霞市文化馆螳螂拳栖霞市文化馆市级第一批名录(31项)1、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文化馆2、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招远市文化馆3、芝罘岛秦始皇东巡、阳主庙传说等民间故事芝罘区文化馆4、姊妹易嫁故事莱州市文化馆5、姑嫂塔的传说莱州市文化馆6、长岛渔号长岛县文化馆7、蓬莱烧纸调蓬莱市文化馆8、蓬莱大杆号吹奏乐蓬莱市文化馆9、胶东道教音乐烟台市群众艺术馆10、海阳大秧歌海阳市文化馆11、福山雷鼓福山区文化馆12、芝罘咯鞭芝罘区文化馆13、八卦鼓舞栖霞市文化馆14、只楚庙鼓芝罘区文化馆15、蓝关戏莱州市文化馆16、胶东蹦蹦戏莱州市、蓬莱市17、胶东大鼓烟台市群众艺术馆18、戚家拳蓬莱市文化馆19、螳螂拳莱阳市、海阳市20、吕村年画莱州市文化馆21、莱州玉雕莱州市文化馆22、烟台剪纸烟台市群众艺术馆、蓬莱市23、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招远市文化馆24、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文化馆25、烟台抽纱技艺烟台嘉亿刺绣有限责任公司26、莱州毛笔制作工艺莱州市文化馆27、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文化馆28、鲁菜烹饪技艺福山区文化馆29、东海神庙祭祀活动莱州市文化馆30、渔灯节开发区文化局31、登州海市文化蓬莱市文化馆市级第二批名录(17项)1、烟台面塑烟台市群众艺术馆2、徐福东渡传说龙口市徐福研究会3、丘处机传说栖霞市文化馆4、玲珑传说招远市文联5、蓬莱传说蓬莱市文化馆6、栖霞民歌栖霞市文化馆7、栖霞穿花栖霞市文化馆8、吴氏太极拳莱州市文化馆9、黄县窗染花龙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10、棒槌花边制作技艺栖霞市文化馆11、蓬莱小面制作技艺蓬莱市文化馆12、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长岛县文化馆13、黄县房的特色建造技艺龙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石雕、木雕、砖雕办公室14、烟台绒绣烟台华艺绒绣有限责任公司15、福山大面制作技艺烟台市福山区清洋大娘面馆16、长岛显应宫妈祖祭祀大典长岛县文化馆17、祭海海阳市文化馆市级第一批名录扩展项目胶东大鼓栖霞市文化馆螳螂拳栖霞市文化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1、王发(已故)海阳大秧歌2、鞠洪钧(已故)海阳大秧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1、王金勇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2、栾淑荣烟台剪纸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1、王发海阳大秧歌2、鞠洪钧海阳大秧歌3、张道锦莱阳螳螂拳4、林东柱莱阳螳螂拳5、郭兰堂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6、林振全栖霞八卦鼓舞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1、李强烟台剪纸2、王石麟掖县滑石雕刻3、杨懋铎胶东道教音乐5、朱大相海洋渔号(长岛渔号)6、李之廉大杆号吹奏乐6、于信海阳大秧歌7、盛玉宾海阳大秧歌8、王志部胶东大鼓9、王金勇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10、李飞林螳螂拳11、杨玉兴莱州草辫技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人)1、朱大相长岛渔号2、杨懋铎胶东全真道教音乐3、李之廉蓬莱大杆号吹奏乐4、盛玉宾海阳大秧歌5、于信海阳大秧歌6、李克选福山雷鼓7、李培峰福山雷鼓8、林振全八卦鼓舞9、杨学业兰关戏10、刘岩峰胶东大鼓11、张道锦螳螂拳12、林栋柱螳螂拳13、李飞林螳螂拳14、郝明立螳螂拳15、张福洲螳螂拳16、李万胜戚家拳17、张同杰吕村年画18、栾淑荣烟台剪纸19、李强烟台剪纸20、孙靖烟台剪纸21、王石麟滑石雕刻22、郭兰堂龙口粉丝23、杨玉兴草辫编制技艺24、张吉顺鲁菜烹饪技艺25、王良鲁菜烹饪技艺26、王志部栖霞胶东大鼓27、王金勇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2个)1、海阳大秧歌保护示范基地2、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保护示范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1、螳螂拳首批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蓬莱大杆号吹奏乐传承基地--蓬莱市潮水镇综合文化站2、长岛渔号传承基地--长岛县文化馆3、海阳大秧歌传承基地--海阳市方圆街道办事处东石兰沟村4、蓝关戏传承基地--莱州市金城镇东季村5、螳螂拳传承基地--烟台武协螳螂拳推广中心6、螳螂拳传承基地--莱阳市七星螳螂拳武术馆7、烟台绒绣传承基地--烟台华艺绒绣有限责任公司8、烟台剪纸传承基地--李强剪纸研究室9、烟台剪纸传承基地--朱曼华剪纸艺术工作室10、鲁菜烹饪传统技艺传承基地--烟台万盛合酒楼有限责任公司11、鲁菜烹饪传统技艺传承基地--烟台市福山区技工学校12、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传承基地--招远市阜山镇九曲蒋家村13、胶东大鼓传承基地--烟台市群众艺术馆14、莱州草辫传承基地--莱州市顺兴草艺品公司15、掖县滑石雕刻传承基地--莱州市王石麟雕刻工作室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名单(共15个)福山区(1个):福山区文化局牟平区(1个):牟平区文化馆蓬莱市(2个):蓬莱市文化馆、蓬莱市潮水镇综合文化站龙口市(1个):龙口市文化局莱州市(2个):莱州市文化局、莱州市文化馆招远市(1个):招远市展览馆栖霞市(2个):栖霞市文化局、栖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莱阳市(1个):莱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阳市(2个):海阳市文化局、海阳市文化馆长岛县(1个):长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直(1个):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名单(共25名)芝罘区(1名):袁婧莱山区(1名):许鹏福山区(1名):马咏梅牟平区(1名):葛笑蕾蓬莱市(3名):王勇王金鹏李慧莹龙口市(2名):马铭荣郝慧民莱州市(3名):刘东昌贾英华韩国英招远市(2名):康宁石少杰栖霞市(3名):刘红枫李玉光栾建成莱阳市(1名):尹忆军海阳市(2名):李晶涛王仁杰长岛县(1名):宁学娟开发区(1名):谭立惠市直(3名):姚斌石民琦曲建鹏1。
莱阳有哪些旅游景点

莱阳有哪些旅游景点
莱阳市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以下是莱阳市的一些著名旅游景点:
1. 莱阳古城:莱阳古城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城,城内有古老的街巷、古建筑和古城墙等,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韵味。
2. 法海寺:法海寺是莱阳市的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有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是中国佛教四大古寺之一。
3. 博物馆:莱阳市有多个博物馆,如莱阳市博物馆、莱阳市农业博物馆等,展示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藏品。
4. 东夏园:东夏园是莱阳市的一座大型园林公园,园内有湖泊、山岳、花草等自然景观,是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5. 龙湾温泉度假区:龙湾温泉度假区位于莱阳市东北部,拥有多个温泉池,可以享受泡温泉的乐趣。
6. 毛公山:毛公山是莱阳的一座名山,山上有毛公廊、毛公亭等景点,是莱阳市民休闲运动和登山的好地方。
以上只是莱阳市的一些旅游景点,除此之外,莱阳还有许多风景名胜、名人故居等值得一游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阳十大文化莱阳文化的发展,在明清两代进入繁荣期。
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归纳出十大特色文化:①梨文化、②龙文化、③大理石文化、④参文化、⑤灯文化、⑥道教文化、⑦武术文化、⑧山川名胜文化、⑨诗歌文化、⑩书画文化。
这十大特色文化,凝结了广大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经过了久远历史的积淀和磨砺,价值深厚,具有稳定性,是莱阳宝贵的文化资源,必将在树立城市形象,开发旅游产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1. 梨文化茌梨是莱阳的特产,又叫莱阳梨,古代曾称莱梨。
莱阳因梨而成为闻名全国的梨乡,莱阳城也被称为梨城。
莱阳梨颜色金黄,造型独特,甘甜爽口,远销海内外,曾被列为清代的皇家贡品,是公认的山东省“水果四杰”之一。
茌梨有近400年的栽培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独特的栽培方法,尤其是幼梨掐花的技术独一无二,效果奇特,受到了许多果树专家的称赏。
春天赏花,秋天尝梨,是莱阳人民的传统习俗。
饱经沧桑姿态蜷曲的梨树王,和“千树梨花千树雪”的梨园花海,是莱阳最著名的景观,名闻遐迩。
1991年莱阳市政府确定每年的4月20日为梨花节。
节日的梨园人山人海,也吸引来许多外地和外国的游客。
如今梨园旅游开发正逐渐升温,前景广阔。
如今莱阳梨的低温储存技术已研究成功,茌梨种植已成为莱阳重要的农业支柱之一,栽培面积达了23000亩。
以梨为原料的产品层出不穷,如梨糖膏、梨罐头、梨酒、梨汁、梨木烤鸡等都远销大江南北。
莱阳梨创造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养育了五龙河岸边的人民,这里村庄密布,居民富裕,名人辈出。
围绕着“梨、梨花和梨园”也形成了富有特有的梨文化,这里流传的梨童子和煮梨救命的故事,特别神奇;莱阳的文学书画摄影雕塑艺术家,创作了很多与梨相关的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照旺庄镇为中心,成立的“梨花书画社”是莱阳最大的民间书画社,有会员近300名,每年梨花节,都在芦儿港“梨树王”旁的展厅里开办书画展,成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2. 龙文化莱阳是恐龙之乡。
在渺远的上古时代,高大威猛的恐龙曾在这片土地上四处游荡。
如今在金岗口、将军顶、北泊子等地都发现过恐龙和恐龙蛋化石。
1952年,在金岗口出土的“青岛棘鼻龙”骨架,是我国出土的第一具完整的大型恐龙化石,号称是中华第一龙。
刚刚又发现了两处,正在挖掘呢!周六我还去看了。
在莱阳,龙的身影无处不在。
贯穿莱阳全境的五龙河水系,每一条大支流都以龙命名,在古代这里曾有巨泽——豨养泽,传说泽里就有猪龙,由此形成了气势恢弘的长篇民间神话故事《五龙传奇》。
五龙河是胶东地区最大的水系,是莱阳人民的母亲河,莱阳民间故事家李克宁,沿河寻访数十年,搜集完成了100多万字的民间故事集《五龙河的传说》,其中《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在莱阳广为流传,较周围地区的传说更加丰富、生动和完整。
南海的香岛风景秀丽,因为处在五龙河的入海口,被称为“龙口衔珠”是莱阳南部的一大胜景。
修建于1958年的沐浴水库是莱阳的一处新风景区,因为山清水绿,被人们称为“青山玉带”,水库的航拍照片酷似一条飞舞的玉龙,煞是神奇。
龙文化可以说是莱阳生长在骨头里的文化。
莱阳的许多地名都与龙有关联:五龙县、五龙村、五龙河、五龙庙、龙旺庄、龙湾庄、龙门寺……不枚胜举。
新兴起的龙大集团、吉龙集团、崇龙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都是以龙命名,扬名全国;城市里与龙有关的建筑、道路和雕塑,随处可见;2楼3. 大理石文化莱阳的大理石,在清朝以前主要出产于莱阳城西南的江旺庄村一带。
因为大理石深藏地下,起初人们很少采到,所以比较珍贵,明朝以前莱阳的牌坊和墓碑还很少使用大理石。
清朝以后,人们采出了大量大块头的大理石,于是大理石制品在民间普遍使用了,如农具、阶石、门枕、墓碑、牌坊、石臼和石雕龙狮等。
莱阳的大理石储量巨大、质地优良、色彩丰富。
至清末,莱阳的大理石已开始逐渐被外界认识,多次被朝廷征用,解放后,北京的多处著名建筑也都调用过莱阳的大理石。
明清时代,莱阳城里有七十二座牌坊,在整个北方是非常出名的,应该是莱阳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这一方面因为明清时期莱阳人文簇集,一方面也是由于莱阳出产大理石,就地取材十分便利。
一座座精雕细作、美轮美奂的石牌坊遍布城市,使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大理石雕刻的博物馆。
因为大理石的普遍使用,莱阳便产生了一个《石大哥的传说》,讲初彭龄为一个屈死的状元寻碑石,巨石托梦现身的故事。
现在莱阳的大理石开采、加工、销售规模还是很大的,吕格庄一带的农民多以此谋生。
4. 参文化莱阳的参文化有着极其丰厚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古代,人烟稀少山林茂密,流传于城乡百姓口头的人参故事非常多,传说旌旗山上有一对成精的参娃娃,每年药王庙赶庙会的时候,就下山来赶集看热闹。
在莱阳西北部,是旌旗山的余脉,是潴河的发源地,传说这里的河水能治病,就是因为旌旗山上有人参的缘故;传说龙门山上有一棵大人参,常常变成大姑娘的模样到山下来显形;在红土崖一带,传说有一个人参娃娃,穿着红肚兜,常常出来和村里的小孩子玩耍。
清朝中期以来,胶东人闯关东,不是伐大木,就是挖人参。
莱阳釜山村人孙良,在东北当挖参人的把头,一年冬天天寒地冻,孙良在长白山上与众人失去了联系,又累又饿,最后死在了森林里。
临死时,他手蘸鲜血,在一块大石头上写了一首打油诗,表示自己要死后做鬼,给挖参人带路。
后来人们就奉他为参神,尊称他为“老把头”,入山必拜,几百年来成了一个风俗。
这风俗记载在东北多个县市的史志里。
关于莱阳人在东北挖参的故事,更是不少,有扁参、驴头参、米参、哭参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尤其是城西官庄村徐尔茂在长白山上挖参的传说,特别传奇,其中徐尔茂卖人参的时候不会要价一躺四十八万两的情节,为人们津津乐道。
第三,莱阳是著名的沙参—莱胡参的主产地。
在五龙河下游的胡城村,出产的沙参品质全国称第一,是莱阳的标志性特产之一。
莱胡参的种植历史悠久,技术独特,收益丰厚,对五龙河流域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 灯文化灯文化,是莱阳重要的特色文化之一。
流传于清朝中叶的戏曲《赵美蓉观灯》,是茂腔的代表剧目,讲的是发生在莱阳的一个精彩故事。
一、二百年以来,这出精彩的戏剧在山东家喻户晓,内容诙谐活泼,生动感人,莱阳也因此声名远播。
在《赵美蓉观灯》的《观灯》一折里,女扮男装的赵美蓉,一路走来,对元宵之夜莱阳城里琳琅满目的万盏花灯赞叹不已,数百句的唱段,环环相扣,酣美流畅,写尽了古代城市里元宵佳节的盛况。
数百年来,莱阳城里一直兴办元宵灯会,华灯初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解放后,政府也经常组织灯会庆元宵,灯展之外谜语和游艺活动都丰富多彩,只是在近些年灯会才停办了。
在莱阳的风俗里《赵美蓉观灯》不准进莱阳城演出,路人皆知,南门里赵家也因此而远近闻名。
《赵美蓉观灯》的剧本和演出,《赵美蓉观灯》的流行和流传,都是莱阳重要的文化研究课题。
灯文化作为莱阳的城市名片,有这样雄厚的历史基础,是其他任何城市都难以企及的,谁说这不会成为莱阳发展旅游的一个契机呢?6. 道教文化莱阳的道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宋金元三代,道教在莱阳的活动特别活跃。
宋代的刘操、金代的马丹阳和元代的邱处机,都是中国道教的大宗师,他们在莱阳都留下了行踪,与他们有关的遗迹,也成了莱阳的名胜。
特别是马丹阳长期定居莱阳,直到去世的二三十年里,金代的莱阳成了北方道教的中心。
跟刘操有关的遗迹有:嵯峨山西北的千年古寺刘海寺,和嵯峨山南坡上的刘操修仙洞。
在民国《莱阳县志》里记载着一篇《刘海蟾入道歌》,是在莱西望城观里的邱处机手书名碑的碑文。
金代贞元大定年间(1153~1189),道教的北七真人马丹阳、刘处玄、谭处瑞、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在莱阳进行了长期的道教活动。
跟北七真人有关的遗迹有游仙宫(丹阳殿)、迎仙观、八角庙(会葬阁)、四真庄、留衣庄、迎仙门等。
在民国《莱阳县志》里的《丹阳真人归葬记》碑文,详细地记录了马丹阳羽化于莱阳的游仙宫后,先移葬于宁海故茔,而后又隆重归葬莱阳的情况,碑文中称誉马丹阳为道教中的“颜回、曾参”。
数百年来,马丹阳及其他真人在莱阳的传说很多,亦真亦幻,神奇瑰丽,脍炙人口,生动地反映了七真人在莱阳频繁活动的盛况。
跟邱处机有关的遗迹主要是望石庙,传说邱祖到江南传道时,用袍袖带回来一个弟子褚遂良,经过莱阳,将他扔在了莱阳,于是褚遂良在此建庙。
另有传说邱处机的龙门派是在莱阳龙门山创立的,龙们山的确有不少道教的传说和遗迹。
吕洞宾是神仙榜中的人物,虽然行迹和时代无可稽考,但是也被尊为道教祖师。
传说他在渡海之前,曾在莱阳的凤凰山上修炼过,吕仙洞上的吕仙石像赫然在目,也应算是道教在莱阳的重要遗迹。
明清以后,莱阳的寺庙院观遍布城乡,达50多座,其中半数为道观。
莱阳著名的道观还有:柏林庄的古柏院、红土崖的仙观寺、凤凰山的广福院、西至泊的孙元君庵、西关的药王庙、马山的关帝庙、大明村的三教堂、磊山后的磊山庙等,直到1931年民国政府废除佛道时。
7. 武术文化解放前,莱阳是胶东地区有名的武术之乡,莱阳的螳螂拳闻名全国。
从清朝初年,螳螂拳传入莱阳,一直在代代相传。
经过400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拥有四大门派(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的大拳种,影响遍及烟台,甚至全国各地,是我国的十大拳种之一。
螳螂拳兴盛于清末民初,特别是鸦丄片战争以后,中国外侮内乱民不聊生,人民群众求自强保家国的需要高涨,因此螳螂拳应运而生。
特别是第七代传人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世称“三山”,1933年,其二人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擂台赛,冠绝一时,载誉而归,螳螂拳由此名震全国。
除螳螂拳之外,清朝中后期莱阳还流行地趟拳。
俗语说:“水口的工夫躺下使劲”,讲的就是地趟拳。
地趟拳代表人物是宋允通,民国《莱阳县志》里详细地记载了他的事迹。
在莱阳练习地趟拳的还有北高格庄村的梁国选,也很有名,当时共有十位著名拳师,有“十虎之目”。
地趟拳在莱阳传播很广,螳螂拳名师李丹伯、姜化龙都是先学的地趟拳,再将地趟拳的精华融进了螳螂拳,才使螳螂拳日臻完善。
与地趟拳同时的还有一个长拳派,最先的代表人物是乾隆年间的一位道士许青云,“颇尚气功,周身坚硬如铁,长于跳荡”,保驾山人孙可扬,得其真传。
孙游历辽东时,曾遇见老虎,拳击其肋而毙之。
孙可扬与宋允通齐名,当时有谚语说:“打得精,宋云通,打得强,孙可扬。
”莱阳的武术文化传统深厚,成就巨大。
莱阳的螳螂拳已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出了申请。
武术文化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8. 八景文化宋朝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云:“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
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
”后来名胜地也多称其景物为八景,如:燕京八景、西湖八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