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概念和实质。

2. 掌握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

3. 了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遗传变异现象。

4. 能够运用遗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概念和实质:复习遗传的定义、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2. 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复习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规律。

3. 遗传变异现象:复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定义和特点。

4. 生活中的遗传现象:举例解释遗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育种、医学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遗传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遗传变异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遗传的概念和实质。

2. 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复习孟德尔遗传定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

3. 讲解遗传变异现象:介绍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定义和特点。

4. 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举例说明遗传在育种、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遗传变异现象的理解。

3. 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遗传学》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涵盖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遗传变异案例资料。

4. 练习题库:准备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库。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遗传的概念和实质、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遗传变异现象。

2.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和应用。

八、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传的概念和实质、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遗传变异现象。

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

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

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一、教学目的医学遗传学是生物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防治中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医学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遗传病的发生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医学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因、遗传、变异、突变等。

2.遗传物质的组成和功能:DNA、RNA、蛋白质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3.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中心法则、基因表达调控等。

4.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等。

5.遗传病的诊断: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生物信息学分析等。

6.遗传病的预防:优生优育、遗传咨询、基因治疗等。

7.遗传病的研究方法:家系调查、关联分析、基因敲除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遗传病例,使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

3.讨论法:针对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实践法:安排实验室实践和临床实习,让学生亲自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安排1.引言(1课时):介绍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意义。

2.基本概念和原理(4课时):讲解基因、遗传、变异等基本概念,阐述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3.遗传病的发生机制(6课时):分析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等的发生机制。

4.遗传病的诊断(4课时):介绍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

5.遗传病的预防(4课时):讲解优生优育、遗传咨询、基因治疗等措施。

6.遗传病的研究方法(4课时):介绍家系调查、关联分析、基因敲除等技术。

7.总结与展望(1课时):总结本课程内容,展望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前景。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回顾和掌握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理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及类型;(3)掌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2)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遗传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认识到遗传学在生产生活和生物科技领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 复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 复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 复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 教学难点:(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复习提问法:通过复习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2. 案例分析法: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堂讲解:(1)讲解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讲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讲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讲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和掌握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以及遗传变异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基因、遗传信息、遗传物质等。

2. 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连锁遗传规律等。

3. 遗传变异的原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

4. 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遗传多样性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遗传知识。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解决问题。

3. 利用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复习遗传的基本概念。

2. 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以孟德尔遗传规律为例,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3. 分析遗传变异的原因:讲解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遗传变异的原因。

4. 探讨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讲解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遗传多样性等概念。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进行分析。

6.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

7. 总结和复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遗传知识。

五、作业布置2. 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遗传学》等相关教材。

2. 案例材料: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遗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掌握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包括DNA、基因和染色体;(3)了解遗传变异的概念和类型;(4)能够运用遗传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遗传实例,巩固对遗传概念的理解;(2)利用遗传图解和模型,展示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3)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深入探讨遗传变异的原因和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生物遗传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2)提高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尊重生命的态度;(3)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遗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复习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包括DNA、基因和染色体;3. 复习遗传变异的概念和类型;4. 分析具体的遗传实例,巩固对遗传概念的理解;5. 利用遗传图解和模型,展示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三、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括遗传的概念、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遗传变异等内容;2. 遗传实例:包括人类遗传病、植物杂交等实例;3. 遗传图解和模型:用于展示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4. 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材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具体的遗传实例,引发学生对遗传问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2. 复习遗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回顾遗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3. 复习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介绍DNA、基因和染色体的概念,并通过图解和模型展示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4. 分析具体的遗传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人类遗传病、植物杂交等实例,巩固对遗传概念的理解;5. 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遗传知识,深入探讨遗传变异的原因和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3. 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3. 让学生掌握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及意义。

4. 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及分类。

5. 培养学生运用遗传和变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2.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3.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4. 生物的变异现象及分类5. 遗传和变异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的概念和作用,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及意义,生物的变异现象及分类。

2.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及意义,生物的变异现象及分类。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互动提问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讲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基因的定义、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其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3. 讲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以孟德尔遗传定律为例,讲解基因的分离和再组合规律。

4. 讲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介绍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及意义;讲解基因重组的类型、意义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 讲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及分类:介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概念,分析生物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6.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遗传和变异的实际例子,如“无籽西瓜”、“抗病植株”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的概念、作用、传递规律、突变和重组以及生物变异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故事引导:以有趣的遗传变异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孟德尔遗传规律复习教案(家教可用)

孟德尔遗传规律复习教案(家教可用)

孟德尔遗传规律复习教案(第一课时)二、复习目标:1、理清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性状的显隐性及基因型的判断3、应用分离定律进行相关计算4、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三、复习策略:综合分析近两年课改区高考试题可知,本章考点分布在各类题型中,而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因此在复习中,主要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线索,系统复习遗传实验的过程,深刻理解两大遗传定律的实质,分析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并且围绕考点,运用图文转换的方法,分析数据和现象总结各数据比例的规律。

四、教学设计:【知识点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展示假说——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知识点二】遗传学的基本概念:1、性状: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隐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和隐性性状的现象2、基因:显性基因:决定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决定隐性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3、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关系: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4、純合子与杂合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叫純合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叫杂合子5、自交、杂交和测交自交: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植物的自花传粉。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交配;某些两性植物在杂交前要去除雄蕊,并套袋处理。

测交:一种特殊的杂交,将未知基因型的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根据后代出现的性状判断待测个体的基因型[知识点三]分离定律的相关计算1、用分离比直接计算2、用配子的概率计算典型例题:)从表中第个组合可推知,隐性性状是。

2)请写出下列各组合亲本的基因型:1)__ ____(2)_ __ (3);3)第一个组合后代中同时出现了黑和白两种性状,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遗传学基础知识教案

遗传学基础知识教案

遗传学基础知识教案教案教案名称:遗传学基础知识教案教案编写人:XX教师教学内容:遗传学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遗传学中的重要术语及其含义;3.理解不同类型遗传方式及其遗传规律;4.能够应用遗传学知识分析遗传问题。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资源:1.教师教学课件;2.学生参考书籍。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遗传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导入(5分钟)介绍遗传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

2.概念解释(15分钟)讲解遗传学中的基本概念,例如基因、染色体、遗传物质等,并给出相应的定义和解释。

3.遗传学原理(20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遗传学的核心原理,包括遗传信息传递、遗传变异和遗传演化等。

4.小结与讨论(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回答他们可能出现的疑惑。

第二课时:遗传学术语及其含义1.复习(5分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复习,巩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遗传学术语解释(20分钟)解释遗传学中常用的术语,如基因型、表现型、显性、隐性等,并给出相应的定义和解释。

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术语。

3.遗传率的计算(20分钟)通过计算实例,讲解如何根据已知信息计算遗传率,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4.小结与讨论(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共同总结和梳理所学的知识点。

第三课时:遗传方式及遗传规律1.复习(5分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复习,巩固学生对遗传学术语和遗传率计算的理解。

2.遗传方式(20分钟)讲解常见的遗传方式,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并给出相应的定义和实例。

3.遗传规律(20分钟)介绍遗传学中的重要规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连锁不平衡和基因互作等,并通过实例和图表进行说明。

4.案例分析(10分钟)提供一个遗传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结构,功能和来源都相同的染色体。

在二倍体生物中,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

2.显性基因:基因型处于杂合状态时,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3.真实遗传:子代性状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4.测交:杂交一代与相应隐性纯合类型进行的杂交。

5.完全显性: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只表现出其中一个亲本的性状,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没有得到表现。

6.不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类型的现象。

7.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存在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这种现象叫复等位现象。

8.表现度:指杂合体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9.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10.相引相:一亲本的两对等位基因均为显性,另一亲本的两对等位基因均为隐性,这样的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相。

11.两点测交:两点测交是测定基因间距离的基本方法。

它是以两个基因为基本单位,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的试验结果来计算两个基因间的重组值,从而对基因进行定位的方法。

12.三点测交:三点测交是基因定位的常用方法。

它只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就可以同时确定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顺序和位置。

三点测交比两点测交简便,且可以测出双交换的数值,因此,能更准确地确定连锁基因间的相对距离和位置。

13.接合:通过供体细菌与受体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而发生的单向遗传物质转移的过程。

14.中断杂交技术:根据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顺序和时间绘制连锁图的技术。

15.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菌(供体)转移到另一个细菌(受体)的过程。

16.广义遗传率(力):指遗传型方差占表型方差的百分比,可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用h2B表示。

17.杂种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18.XY型性别决定:指雄性个体含有两条异性的性染色体XY的性别决定方式。

19.性反转:生物个体从一种性别特征转变为另一种性别特征的性别转变现象。

20.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性连锁。

客观题1.物质基础:1)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出现在减数分裂期的前期1。

2)玉米和人都是二倍体生物,有20条和46条染色体,连锁型分别为10,23 3)有丝分裂的细胞分裂期的时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2.累加作用:A,B是具有累加效应的两个独立遗传的基本,杂合体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例是9:6:1。

(9A_B_:3A_bb+3aaB_:1aabb)3.互补作用:A,B是具有显性互补效应的两个独立遗传的基本,杂合体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是9:7(9A_B_:3A_bb+3aaB_+1aabb)4.显性上位:西葫芦的皮色中,黄色Y对绿色y显性,但有白色W时,Y与y都不能表达,现有基因型WwYy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白皮:黄皮:绿皮=12:3:1 。

12白皮(9W_Y_+3W_yy):3黄皮(wwY_):1绿皮(wwyy)5.孟德尔的实验:1)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感锈病r为显性,现以高秆抗锈和矮秆感锈杂交,杂交子代分离出15株高秆抗锈,17株高秆感锈,14株矮秆抗锈,16株矮秆感锈,可知其亲本基因型为DdRr 和 ddrr.2)n对独立遗传的杂合体,其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为2n3)n对独立遗传的杂合亲本个体自交后代基因型种类3n4)对某种生物进行测交实验,得到4种表现型比例为58:60:56:61,则此生物基因型不可能是AaBbDd(必定有一个基因是纯合的,此类型表型为6种)6.伴性遗传:1)果蝇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控制这种颜色的基因是伴性遗传的,用纯合基因型红眼雄蝇与白眼雌蝇杂交,F1表型雌全为红眼,雄全为白眼。

2)果蝇纯合红雌和白雄杂交,F1表现型雌雄均为红眼。

3)一个父亲为色盲的正常女人与正常男人婚配,图解怎么样。

4)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方式有:XY型,XO型,ZW型,ZO型5)直翅目昆虫雄性个体组成2n=22+X,雌性个体组成2n=22=XX7.各种病:1)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连锁显性遗传。

2)红绿色盲病属于伴X连锁隐性遗传。

3)外耳道多毛症属于Y连锁遗传(限雄遗传)。

8.基因连锁:1)连锁基因间遗传距离越大,连锁强度越小,基因间的交换频率越高。

2)不完全连锁来自于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

3)玉米和人都是二倍体生物,有20条和46条染色体,连锁群分别为10,23。

4)连锁基因间距离越大,连锁强度越小,基因间交换频率越大。

5)中断杂交技术绘制的基因连锁式以时间为单位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的。

6)完全连锁后代的表现型与一对基因的遗传很近似,即测交结果为1:1。

7)交换值具有相对稳定性,常以该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也成为遗传距离。

9.并发系数:(1)当并发系数为1时,1个单交换发生,在它邻近发生另外一次单交换的机会是不受影响。

(再发生一次)(2)当并发系数1<C<0时,一个单交换发生,在它邻近发生另外一次单交换的机会当减少。

10.F菌:1)Hfr菌株与F-菌株的杂交结果:F-细菌最终没有变成F+细菌,只是形成部分二倍体。

2)F+与F-的杂交:(1)F因子从原点断裂,以原点为先导,边复制边转移(滚环式复制)(2)复制后的F因子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细胞分开,使F-变成F+.F+依旧。

3)如果粗糙链孢霉的某个基因与着丝粒之间发生了交换,则两个异质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第二次减数分裂。

(如果没有发生交换,分离发生在第一次减数分裂)11.数量性状:1)某一数量性状的遗传是受什么样的基因控制的。

多对彼此独立的基因2)某一数量性状的变异分布式怎样的。

正态分布3)有两对基因的生物中,经自由组合在F2代出现两种表现型其比例是15:1,这两对基因为具有重叠作用的基因。

(三对的话为63:1)简答题一、列表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分裂的异同。

二、从遗传学角度来看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有什么意义?有丝分裂:(1)核内各染色体准确复制分裂为二,随后各对染色体又有规则而均匀的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子、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从而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但不均等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导致细胞质遗传的特殊性。

减数分裂:(1)性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具有半数染色体(n)的雌雄配子,这样才能保证雌雄配子受精后形成的合子又回到原来的染色体数(2n),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

(2)由于同源染色体在前期1的偶线期至粗线期进行联会,使得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出现各种交换(基因连锁交换)。

同源染色体在后期1随机移向两极,使得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出现多种组合(基因自由组合),从而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DNA或R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2.证明转化因子本质的实验3.T2噬菌体的感染实验4.烟草花叶病毒的虫感染实验四、简述连锁与交换定律理论方面的意义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论)连锁与交换的研究,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的理论,证实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这一发现把抽象的基因落实到了染色体上,使基因的概念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线性位置的实体。

2)生物变异产生的最重要的理论解释之一在连锁与交换定律中,重组型后代的出现是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换而发生的基因重组,因此,属于染色体内的重组。

这种重组的形成离不开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

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部分变换,形成了种类繁多的配子,通过受精,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合子,产生与亲代表现型不同的变异类型,是生物变异来源的主要途径。

计算题1.适度测验当Df=n-1=4-1=3,X2=0.47,查表得P=0.90~0.95,说明实际观察值与理论值差异不显著,这两对性状杂交产生的F2的表现型比例符合9:3:3:1 的比值。

2.某生物的3对性状分别由AaBbDd三对基因控制,且A对a显性,B对b显性,D对d 显性,当此三基因杂合体与三隐性纯合体杂交后得到如下表现型的个体ABD:72 aBD:130 abD495 Abd:3Abd:68 Abd:134 ABd:494 aBd:4问1)三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如何2)双交换值是多少3)绘出连锁遗传图4)计算并发系数3.试用杨辉三角分析分别由一二三四五对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F2代的表现型分离比3.基因型为YyRrCcEe的F1植株自交,假设这四对基因都表现完全显性,试述F2代植株每类表现型出现频率。

4.AABbccDDEe X AaBbCCddEe,利用分枝法推算出的杂交后代其表现型和基因型。

5.平均值等等已知水稻的抗稻瘟病基因P与晚熟基因L都是显性基因,而且是连锁遗传的,交换值为2.4。

如果用抗病、晚熟材料PPLL作为一个亲本,与感病、早熟的另一亲本ppll杂交,计划在F3选出抗病、早熟的5个纯合株系,这个杂交组合的F2群体至少要种植多少株?从上表可计算出:F2代群体中基因型为PPll的个体占(2.4/2)2/1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