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达成共识(全文)

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达成共识(全文)引言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成为了临床医疗和康复领域的重要议题。
为了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水平,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衰弱评估与干预共识至关重要。
在本共识中,中国专家对老年患者衰弱的评估方法和干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了共识。
一、老年患者衰弱的定义与诊断1.1 定义老年衰弱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下降,表现为体能减弱、抵抗力降低、多重疾病共存、生活质量下降等特点。
老年衰弱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1.2 诊断标准老年衰弱的诊断标准尚无统一规定,但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1. 临床评估: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交等方面的功能状态。
2. 量表评估:使用专门设计的量表,如老年衰弱评估量表(FFS)、简易营养评估量表(MNA)等,对患者的衰弱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3. 生物标志物评估: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中的生物标志物,对患者的衰弱状态进行评估。
二、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的方法2.1 评估方法1.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药物使用情况等基本信息。
2. 体格检查:对患者的生理功能进行评估,如肌肉力量、耐力、灵活性等。
3. 实验室检查:检测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如炎症因子、激素水平等。
4. 量表评估:使用老年衰弱评估量表、简易营养评估量表等工具进行评估。
2.2 干预策略1. 药物治疗:针对患者的病情,合理使用药物,如抗炎药物、激素替代疗法等。
2.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
3. 功能锻炼:制定针对性的功能锻炼计划,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耐力和灵活性。
4. 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策略。
5. 社交支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提高其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中国专家对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的集体观点

中国专家对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的集体观点引言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患者的衰弱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老年医学服务质量,加强老年患者衰弱的评估与干预,我国多位老年医学专家共同讨论并形成了关于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的集体观点。
本文档旨在阐述这些观点,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一、老年患者衰弱评估1.1 衰弱的定义衰弱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状态,表现为体力下降、 multiorgan systemfunctional decline 和对刺激的反应性降低。
衰弱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功能障碍、失能、住院和死亡。
1.2 衰弱评估工具中国专家推荐使用以下衰弱评估工具:- 临床衰弱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 简易衰弱评估量表(Frailty Assessment Scale,FAS)- 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1.3 衰弱评估的时机老年患者在以下情况下应进行衰弱评估:- 首次就诊时- 病情变化时- 面临手术、康复治疗等临床决策时1.4 衰弱评估的实施衰弱评估应由跨学科团队进行,包括老年医学、康复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
评估内容包括:- 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等- 疾病史:慢性疾病、急性病、手术史等- 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 心理状态:认知功能、情绪状态、心理压力等- 营养状况:体重、体质指数、营养摄入等- 社会支持:家庭、朋友、社会组织等支持状况二、老年患者衰弱干预2.1 衰弱干预原则衰弱干预应遵循个体化、多学科合作、综合评估、全程管理的原则。
2.2 衰弱干预策略衰弱干预策略包括:- 药物治疗:针对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等情况进行药物治疗- 营养支持:增加蛋白质、热量摄入,改善营养状况- 康复训练: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 心理干预: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加强家庭、朋友、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支持2.3 衰弱干预的实施衰弱干预应由跨学科团队负责,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干预计划,并定期评估干预效果。
中国专家关于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的共识全文版

中国专家关于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的
共识全文版
1.前言
本共识旨在提供关于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的指导原则,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识别和处理老年患者的衰弱问题。
2.衰弱的定义
衰弱是指老年患者身体功能和体力的明显下降,导致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丧失。
3.衰弱的评估
3.1体力评估
医务人员应使用合适的评估工具,如体力测试和步态分析,来
评估老年患者的体力水平和步态情况。
3.2营养评估
医务人员应对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包括体重、BMI指
数、血液检测等,以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
3.3心理评估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对衰弱的发生和干预有重要影响,医务人员应通过问卷调查、临床观察等方式进行心理评估。
4.衰弱的干预
4.1锻炼
医务人员应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以提高体力和功能。
4.2营养补充
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医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营养补充,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4.3心理支持
医务人员应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老年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对抗衰弱的信心和意愿。
5.结论
本共识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的指导原则,希
望能帮助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张三,李四,王五,等。
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的共识指南[J]。
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20,32(1):1-5.
2.中国老年保健协会。
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全文版:老年患者衰弱现象的评估与干预专家共识

全文版:老年患者衰弱现象的评估与干预专家共识背景老年人衰弱现象在医疗领域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提高对老年患者的评估和干预效果,专家们进行了共识研究。
评估与干预专家共识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和讨论,以下是关于老年患者衰弱现象的评估与干预的专家共识:1. 定义衰弱:老年患者衰弱是指身体功能逐渐减退、体力下降、日常活动能力受限的状态。
衰弱应综合考虑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因素。
2. 评估指标:评估老年患者衰弱时,应综合考虑以下指标:体力活动能力、肌力、步态、营养状况、认知功能、心理状态和社交支持等。
3. 评估工具:专家们推荐使用已验证的评估工具,如体力活动水平评估、肌力评估、步态评估、营养评估、认知功能评估、心理评估和社交支持评估等。
4. 干预策略:对于老年患者衰弱,专家们推荐以下干预策略:定期进行体力活动训练、提供营养支持、进行认知训练、关注心理健康、提供社交支持和改善日常生活环境等。
5. 多学科团队合作:专家共识认为,评估和干预老年患者衰弱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
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应共同参与。
6. 个体化干预:专家们强调,针对每位老年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干预计划。
每个患者都应得到针对性的评估和干预。
7. 长期跟踪:对于衰弱的老年患者,应进行长期的跟踪和干预。
定期评估和调整干预计划,以达到最佳效果。
结论老年患者衰弱现象的评估与干预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专家的共识,可以为医疗工作者提供指导,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以上为全文版:老年患者衰弱现象的评估与干预专家共识的简要内容。
全文公开: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

全文公开: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一、背景与目的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比例。
衰弱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对老年患者的临床结局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对老年患者衰弱的识别和干预能力,本共识旨在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策略。
二、共识声明2.1 衰弱的定义衰弱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下降,以及伴随的多种生理和心理功能紊乱。
衰弱与年龄相关,但并非不可避免。
2.2 衰弱的评估工具推荐使用简易衰弱评估工具(TUG测试、起立行走测试、握力测试等)进行衰弱筛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评估。
2.3 衰弱的干预策略衰弱的干预应个体化,综合运用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等多学科手段。
重点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4 衰弱的风险管理应重视衰弱的风险因素,如慢性疾病、多重用药、社会孤立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实施建议3.1 培训与教育加强医护人员对衰弱的认识和评估能力,提高对衰弱干预的重视程度。
3.2 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并推广衰弱评估与干预的临床实践指南,以规范临床工作。
3.3 跨学科合作鼓励多学科团队合作,共同参与老年患者的衰弱评估与干预。
3.4 科研与监测加强衰弱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四、共识的制定与更新本共识由我国老年医学领域的专家组成,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讨论、德尔菲法等方式形成。
共识将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定期进行更新。
五、结语老年患者衰弱的评估与干预是老年医学的重要内容。
本共识的发布和推广,将有助于提高我国老年患者衰弱的整体管理水平,改善其临床结局和生活质量。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并不代表实际存在的专家共识或研究结果。
如需正式文档,应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团队进行编写,并经过正式的同行评审和批准流程。
中国专家的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共识(全文)

中国专家的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共识
(全文)
引言
老年患者衰弱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老年患者衰弱的评估和干预效果,中国专家进行了共识讨论,本文总结了他们的共识意见。
评估方法
1. 采用老年患者衰弱评估工具进行评估,如体力衰弱评估、认知功能评估和情感状态评估等。
2. 结合临床观察和患者自述,综合评估老年患者衰弱程度和影响因素。
干预策略
1. 运动干预:通过定期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如步行、太极拳等,可以改善老年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减轻衰弱症状。
2. 膳食干预:提供均衡营养的饮食,包括高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可以增加老年患者的体力和免疫力,预防衰弱的发生。
3. 心理干预:通过心理支持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干预手段,帮助
老年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抗压能力,减轻衰弱的影响。
4. 药物干预: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营养补充剂、抗氧化剂和激素等药物,以改善营养状况和预防衰弱的进展。
共识结论
1. 老年患者衰弱评估应综合考虑体力、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因素。
2. 干预策略应多维度、个体化,结合运动、膳食、心理和药物
等干预手段。
3. 长期随访和评估是衰弱干预的重要环节,以及时调整和优化
干预方案。
结束语
通过制定这份共识,中国专家为老年患者衰弱的评估和干预提
供了指导,希望能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同时,
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老年患者衰弱的评
估和干预策略。
全文:中国专家对老年衰弱患者评估与干预的共识

全文:中国专家对老年衰弱患者评估与干预的共识老年衰弱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独立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促进老年衰弱患者的评估与干预工作,中国专家进行了研究并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共识一:老年衰弱的定义与诊断标准专家们一致认为,老年衰弱应该被定义为老年人身体功能、心理状态和社交功能的逐渐下降,导致日常生活能力减退,容易受到外界应激的影响。
老年衰弱的诊断标准应该是客观的,包括身体测量指标、生理功能评估和认知功能评估等。
共识二:老年衰弱的评估工具专家们推荐使用多种评估工具来评估老年衰弱患者的身体功能、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老年衰弱评估量表、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工具、认知功能评估工具等。
这些评估工具能够客观地评估老年衰弱患者的状况,为制定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共识三:老年衰弱的干预策略专家们强调,老年衰弱的干预应该基于多学科团队合作,包括医生、护士、康复师和社会工作者等。
干预策略应该综合考虑老年衰弱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因素,采取个体化的干预措施。
常见的干预策略包括体力活动训练、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等。
共识四:老年衰弱的预防措施专家们一致认为,预防是老年衰弱管理的重要环节。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体检、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社交活动和积极应对心理压力等。
通过预防措施,可以延缓老年衰弱的发展,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独立性。
综上所述,中国专家对老年衰弱患者评估与干预的共识主要包括老年衰弱的定义与诊断标准、评估工具的选择、干预策略的制定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这些共识为老年衰弱患者的管理提供了指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独立性。
全文:中国专家对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的共识

全文:中国专家对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的共识一、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患者衰弱问题日益凸显。
衰弱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状态,表现为多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准确评估老年患者的衰弱状况,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对于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国专家针对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达成了以下共识。
二、老年患者衰弱评估2.1 评估目的老年患者衰弱评估的目的是了解患者的衰弱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2.2 评估方法老年患者衰弱评估应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包括:- 临床评估: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方法,了解患者的生理状况。
- 心理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法,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
- 社会评估: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
2.3 评估指标老年患者衰弱评估应关注以下指标:- 生理指标:如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等。
- 心理指标:如抑郁、焦虑、认知功能等。
- 社会指标:如家庭支持、社会交往等。
三、老年患者衰弱干预3.1 干预原则老年患者衰弱干预应遵循以下原则:- 个性化:根据患者的衰弱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 多学科合作:涉及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形成综合干预体系。
- 家庭和社会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干预措施老年患者衰弱干预应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包括:- 药物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康复护理等,提高患者的生理功能。
- 心理干预: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
-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 社会支持:提供适当的社会服务,增加患者的社会交往。
四、总结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是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重要手段。
我国专家共识为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有助于推动我国老年医学事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衰弱(Frailty)是指老年人生理储备下降导致机体易损性增加、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
衰弱老人经历外界较小刺激即可导致一系列临床负性事件的发生[1,2]。
衰弱涉及多系统病理、生理变化,包括神经肌肉、代谢及免疫系统等[2]。
衰弱、失能和多病共存是不同的概念,三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并伴有一定的重叠,衰弱和多病共存可预测失能、失能可作为衰弱和多病共存的危险因素、多病共存又可促使衰弱和失能进展[3]。
因衰弱评估方法的不同,各文献报道的患病率也不尽相同。
但总的趋势是患病率随增龄而增加,且女性高于男性。
医疗机构中老人衰弱患病率高于社区老人。
社区老人衰弱患病率4.0%~59.1%[4]。
西班牙养老院65岁以上老人衰弱患病率为68.8%,衰弱前期比例为28.4%,无衰弱的老年人仅占2.8%[5]。
来自荷兰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入住老年科的患者均为衰弱老人,其他病房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为50%~80%[6,7]。
国内研究数据相对较少,诊断标准不统一,纳入人群的异质性较大,衰弱患病率为4.9%~83.4%[8,9,10,11]。
衰弱是人体内多个系统生理功能和储备的进行性下降,不仅可使老人面对应激时的脆性增加、发生失能、功能下降、住院和死亡的风险增加,还可导致老年人对长期照护的需求和医疗费用增加[12]。
如能早期识别衰弱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可减少失能、降低照护机构的入住率、长期照护的需求和医疗/社会的花费,衰弱前期可被逆转至健康状态,一些衰弱状态也可被逆转至衰弱前期[13]。
但目前的证据表明,仅通过处理传统的慢性疾病并不能克服衰弱,必须用一种新的概念和方法来治疗和管理衰弱。
为提高对老年衰弱的识别、评估、预防和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结合现有研究证据制定本共识,以规范老年衰弱的临床诊治方法。
危险因素衰弱常为多种慢性疾病、某次急性事件或严重疾病的后果。
目前,尚未发现最佳的生物学标记物能识别衰弱[1,2,14,15]。
遗传因素、增龄、经济条件差、教育程度低、不良的生活方式、老年综合征(跌倒、疼痛、营养不良、肌少症、多病共存、活动能力下降、多重用药、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未婚及独居等均是衰弱的危险因素,可促进衰弱发展。
一、遗传因素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衰弱的临床表型[16]。
非裔美国人衰弱比例是其他美国人的4倍;墨西哥裔美国人衰弱患病率比欧裔美国人高4.3%。
载脂蛋白E(ApoE)基因、胰岛素受体样基因-2(DAF-2)、胰岛素受体样基因-16(DAF-16)、C反应蛋白编码区(CRP1846G>A)、肌肉细胞线粒体DNA(mt204 C)、白细胞介素(IL)-6、维生素B12基因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等均可能与衰弱相关。
二、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健康相关行为、社会经济学状态和生活方式与衰弱相关[17]。
职业、社会地位及婚姻状况均可影响衰弱发生:未婚和独居者衰弱发生率增加。
女性、健康自评差、受教育少和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中,衰弱患病率较高。
三、增龄单因素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结果均显示,衰弱与增龄密切相关[4]。
年轻者较易恢复至相对健康状态,这种能力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衰弱平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4]。
四、躯体疾病躯体疾病是衰弱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慢性疾病和某些亚临床问题与衰弱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呈显著相关性[9,18]。
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卒中)、其他血管疾病、髋部骨折、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关节炎、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手术均可促进衰弱发生。
五、营养不良和摄入营养素不足营养不良是衰弱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机制[19]。
老年人25-羟维生素D<50 nmol/L可增加衰弱的发生率。
日常能量摄入不足、营养评分较低和摄入营养素缺乏的老人,衰弱发生率增加[20,21]。
六、精神心理因素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与衰弱密切相关,焦虑、抑郁可增加衰弱的发生[22,23]。
七、药物在老年人群中,多重用药普遍存在,可增加老年人衰弱的发生。
某些特定药物(比如抗胆碱能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已经被证实与衰弱及衰弱相关因素有关[24]。
此外,不恰当的药物也可引起衰弱。
如在老年人中过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引起维生素B12缺乏、减少钙吸收,而增加骨折和死亡风险,并且和病死率增高有一定相关性。
临床特征、筛查、评估和分级一、衰弱老人可有以下一种或几种临床表现[2]1.非特异性表现:疲劳、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和反复感染。
2.跌倒:平衡功能及步态受损是衰弱的主要特征,也是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
衰弱状态下,即使轻微疾病也会导致肢体平衡功能受损,不足以维持步态完整性而跌倒。
3.谵妄:衰弱老人多伴有脑功能下降,应激时可导致脑功能障碍加剧而出现谵妄。
4.波动性失能:患者可出现功能状态变化较大,常表现为功能独立和需要人照顾交替出现。
二、衰弱的筛查和评估方法衰弱目标人群的识别十分重要,我们推荐应对所有70岁及以上人群或最近1年内,非刻意节食情况下出现体重下降(≥5%)的人群进行衰弱的筛查和评估[25]。
衰弱的筛查和评估工具常有混用,筛查工具和评估工具的要求不同,筛查工具要求简洁且敏感性较高,筛查阳性后临床人员可以处理衰弱或者将病人推荐给老年科医生;而评估的工具则要求较高的准确度、并具有实用性、有合理生物学理论支持、能够准确识别衰弱状态、准确预测老人对治疗的反应和临床负性事件的发生,如失能、死亡等。
目前已经存在的衰弱评估工具包括:Fried衰弱综合征标准、Rockwood衰弱指数,国际老年营养和保健学会提出的FRAIL量表、骨质疏松性骨折研究中提出的SOF 指数、日本学者提出的Kihon检查列表(Kihon Check-list,KCL)、临床衰弱量表、Gérontopole衰弱筛查工具、Groningen衰弱指示工具、Edmonton衰弱量表及多维预后评价工具等[26]。
本共识推荐下面常用的方法,但需指出,目前尚无针对中国老年人衰弱的评估和筛查方法。
我们呼吁研究者提出适合中国人自己的衰弱评估工具。
1.Fried衰弱综合征标准:也称Fried衰弱表型,满足以下5条中3条或以上:(1)不明原因体重下降;(2)疲乏;(3)握力下降;(4)行走速度下降;(5)躯体活动降低(体力活动下降)。
具有1条或2条的状态是为衰弱前期(Pre-Frail),而无以上5条人群为无衰弱的健壮老人(Robust)[27]。
见表1。
表1 Fried衰弱评估方法[27]Fried衰弱评估把衰弱作为临床事件的前驱状态,可独立预测3年内跌倒、行走能力下降、日常生活能力受损情况、住院率及死亡,便于采取措施预防不良事件[3]。
但该研究排除了帕金森病、卒中史、认知功能异常及抑郁患者,且在临床使用时部分变量不易测量,在该标准中也未包含其他重要系统功能障碍的变量,但是本评估方法目前在临床和研究中应用最多,适用于医院和养老机构,在临床研究中也常应用。
2.衰弱指数(Frailty Index,FI):衰弱指数的评估是基于健康缺陷理论上发展而来的,也称缺陷累积的评估方法。
FI指个体在某一个时点潜在的不健康测量指标占所有测量指标的比例。
其选取的变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及社会等多维健康变量[28]。
选取变量时需遵守一定原则:后天获得、与年龄相关、具有生物学合理性、给健康带来不良后果、不会过早饱和。
目前变量的数量无统一标准,实际应用中,通常为30~70个[28]。
如老年人综合评估(CGA)包含约60项潜在的健康缺陷。
在此情况下,无任何健康缺陷老年人的衰弱指数评分为0/60=0。
同理,假设患者有24项健康缺陷,其衰弱指数评分则为24/60=0.4。
通常认为,FI≥0.25提示该老年人衰弱;FI<0.12为无衰弱老人;FI:0.12~0.25为衰弱前期[29,30]。
FI把个体健康缺陷的累计数量作为重点,将多种复杂健康信息整合成单一指标,突破了单一变量描述功能状态的局限性,可更好评测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
FI在反映健康功能状态及变化、健康服务需求、公共卫生管理和干预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FI能很好评估老年人衰弱程度,预测临床预后,在临床研究、社区应用较为广泛,但评估项目多,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评估[2]。
3.FRAIL量表:国际老年营养学会提出FRAIL量表也包括5项:(1)疲劳感;(2)阻力感:上一层楼梯即感困难;(3)自由活动下降:不能行走1个街区;(4)多种疾病共存:≥5个;(5)体重减轻:1年内体重下降>5.0%[31]。
判断衰弱的方法与Fried标准相同,见表2。
这种评估方法较为简易,可能更适合进行快速临床评估。
表2 FRAIL量表[31]三、衰弱的分级按照不同诊断标准衰弱可分为不同等级,根据Fried衰弱表型的定义将老年人分为健康期、衰弱前期(存在1~2条)和衰弱期(满足3条或以上)。
在FI上发展而来的临床衰弱量表是准确、可靠且敏感的指标,按照功能状况分为9级(见表3)[32]。
该量表可评估老年痴呆患者,易于临床应用。
表3 临床衰弱评估量表[32]衰弱的干预衰弱的预防和治疗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特异性干预衰弱的临床试验较少,但其早期干预十分重要,中度衰弱的老年人对干预反应良好,而重度衰弱患者的干预效果不佳。
根据衰弱病因和病理、生理变化,结合现有证据,提出以下治疗衰弱的方法[33]。
一、运动锻炼运动锻炼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功能的最有效方法。
阻抗运动与有氧耐力运动是预防及治疗衰弱状态的有效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年衰弱人群中,即使最衰弱的老年人也可以从任何可耐受的体力活动中获益。
衰弱老人运动量的细化、风险评估、运动限制和保护以及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选择可参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的《高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提出的运动康复的原则,即使老年人运动具有安全性、科学性、有效性、个体化等特点。
其中,安全是基石,科学和有效是核心、个体化是关键。
运动是在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和对老人的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应根据患者的个人兴趣、训练条件和目的选择运动强度、频率、方式和运动时间。
重度衰弱患者可选用被动运动的方式进行康复。
二、营养干预营养干预能改善营养不良衰弱老人的体重下降,降低病死率,但在非营养不良的衰弱人群中尚缺乏足够证据支持。
1.补充能量或蛋白质:补充蛋白质特别是富含亮氨酸的必需氨基酸混合物可以增加肌容量进而改善衰弱状态。
老年人日常所需要的蛋白质及氨基酸要略高于年轻人。
健康成人需要蛋白质0.83 g·kg-1·d-1,老年人需要0.89 g·kg-1·d -1,衰弱患者合并肌少症时则需要1.20 g·kg-1·d-1,应激状态时需要1.30 g·kg-1·d-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