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基础知识(新版)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二)灭火的基本原理P9 1、冷却灭火 对于一般的固体,将其冷却到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 体,将其冷却到闪点以下,燃烧就会中止。用水扑灭 一般固体物质的火灾,主要是通过冷却作用来实现。 原因是水能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最 后导致火焰熄灭。 2、窒息灭火 3、隔离灭火 4、化学抑制灭火 物质的有焰燃烧中的氧化反应是通过链式反应进行的, 自由基成为链式反应的媒介,使反应迅速进行。化学 灭火剂通过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降低自由基的浓度来 中止燃烧。例如干粉灭火剂,其表面能够扑获OH·和 H·,使之结合成水,使自由基浓度急剧下降,导致燃 烧中止。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P6) 1、一定浓度可燃物
如果可燃物与助燃物比例不当,燃烧不一定发生。 例如,氢气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4~75%之间时就能 着火甚至爆炸,否则不能发生着火或爆炸。 2、一定比例的助燃物
测试表明,大多数可燃物在含氧量低于16%的空 气中不能燃烧。 3、一定能量的点火源
无论何种能量的点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 能引起可燃物质着火。 4、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者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可燃物的燃烧特点(P23)
一、气体的燃烧(P23) 1、特点:容易燃烧、速度快。 2、方式:扩散燃烧、预混燃烧
按闪点分类(℃举例)甲一级易燃<28 ℃如汽油、 苯、甲醇、丙酮;乙二级易燃≥28 ℃ ,<60 ℃如煤 油、松节油、樟脑油;丙可燃≥60 ℃如柴油、润滑油 、机油
3、固体的燃烧(P25) (1)特点: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过程,使 固体上方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烧极限,才能持续不断
地发生燃烧。
(2)方式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第四节 燃烧产物及其 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一、燃烧产物(P26) 含义:物质由于燃烧或热分解作用而生成的全部物质。 通常指气体、热量、可见烟。 (一)气体,一般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化氢、 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二)热,对人体具有危害; (三)烟,指散发在空气中能被人们看见的燃烧产物 ,它实际上是由燃烧产生的悬浮固体、液体粒子和气 体的混合物。
消防安全燃烧基本知识

消防安全燃烧基本知识消防安全燃烧基本知识引言消防安全燃烧是指在保持火源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燃烧进行各种应用的过程。
了解消防安全燃烧基本知识不仅有助于防止火灾的发生,还能提高我们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本文将介绍消防安全燃烧的基本知识,包括火的基本特性、燃烧过程、燃烧三要素及各种常见燃料的燃烧特性等。
一、火的基本特性火是一种快速的氧化反应,它产生火焰、烟雾和热量。
火焰是火与空气的接触处,燃烧时火温高达1000°C以上。
烟雾是燃烧产生的气体与空气中的微粒混合形成的,其中包括一些具有毒性的气体。
热量是火的另一个重要特性,火的热量可以引起物质燃烧,传导给周围的物体,导致火势迅速扩大。
二、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包括点燃、燃烧和熄灭三个阶段。
点燃是指引燃料达到可燃条件时,在适当的点燃源下着火。
燃烧是指在燃料、氧气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形成并维持燃烧反应,释放大量热能。
熄灭是指停止供应燃料或氧气,使燃烧反应停止。
三、燃烧三要素燃烧三要素是指燃料、氧气和点燃源三个要素。
没有这三个要素的任何一个,燃烧是无法进行的。
燃料是燃烧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常见的燃料包括木材、煤、油、天然气、汽油等。
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大气中的氧气含量约为20%。
点燃源是引起燃烧的火源或火星。
四、常见燃料的燃烧特性1. 木材木材是一种常见的固体燃料,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当木材接触到火源时,经过干燥和炭化两个阶段的燃烧过程。
干燥是指木材中的水分被蒸发掉,木材温度上升。
炭化是指木材中的有机物分解生成固态炭质。
木材的燃烧速度受到木材的密度、湿度、大小和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2. 煤煤是一种常见的固体燃料,主要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
煤的燃烧过程包括挥发、焦化和灰化等阶段。
挥发是指煤中的挥发分质分解生成燃气。
焦化是指煤中的固定碳聚合生成焦炭。
灰化是指煤中的灰分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灰渣。
3. 油油是一种常见的液体燃料,有机化合物是油的主要组成成分。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第一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概念和意义1.1 消防安全燃烧的定义1.2 消防安全燃烧的意义第二章火源与燃烧过程2.1 火源的分类与生成机理2.1.1 火源的分类2.1.2 火源的生成机理2.2 燃烧过程及其特点2.2.1 燃烧三要素2.2.2 燃烧的特点第三章燃烧的基本条件3.1 可燃物3.1.1 可燃物的分类3.1.2 可燃物的特性3.2 氧气3.2.1 氧气与燃烧的关系3.2.2 氧气的供应方式3.3 点火源3.3.1 点火源的种类3.3.2 点火源的作用与选择第四章燃烧的支持条件4.1 点火温度4.1.1 点火温度的定义4.1.2 点火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2 燃烧温度4.2.1 燃烧温度的定义4.2.2 燃烧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3 燃烧的活性4.3.1 燃烧的活性定义4.3.2 燃烧的活性测定与影响因素第五章火灾的危害5.1 火灾的危害种类5.1.1 火灾对人员的伤害5.1.2 火灾对环境的影响5.2 火灾的危害机理5.2.1 火灾蔓延机理5.2.2 火灾烟气的危害第六章火灾的防控措施6.1 消防设备与装备6.1.1 消防器材的分类与作用6.1.2 消防器材的使用与维护6.2 消防系统6.2.1 消防水系统6.2.2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6.2.3 消防烟气排烟系统6.3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6.3.1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6.3.2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6.3.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第七章灭火与救援7.1 灭火技术7.1.1 灭火剂的种类和选择7.1.2 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7.2 灭火救援措施7.2.1 火灾现场的初期处置7.2.2 火灾扑救与逃生自救第八章灾害事故的预防与减轻8.1 灾害事故的预防8.1.1 安全生产与消防安全的关系8.1.2 灾害事故的事前预防8.2 灾害事故的减轻与应急处理8.2.1 灾害事故的事后救援与处理8.2.2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第九章案例分析9.1 火灾事故案例分析9.2 消防安全事故案例分析9.3 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案例第十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未来趋势10.1 消防安全技术的发展10.2 灭火救援技术的发展10.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的创新结语以上是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的大纲,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燃烧基础

26
化工安全技术
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处理
为了防火防爆安全,对火灾爆炸危险性比较大的 物料,应该采取安全措施。应首先考虑通过工艺 改进,用危险性小的物料代替火灾爆炸危险性比 较大的物料。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应该根据 物料的燃烧爆炸性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密闭或 通风、惰性介质保护、降低物料蒸气浓度、减压 操作以及其他能提高安全性的措施。
加料前必须开动搅拌,防止物料积存。 生产过程中,若由于停电、搅拌机械发生故障等 造成搅拌中断时,加料应立即停止,并且应当采 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对因搅拌中断可能引起事故的反应装置,应当采 取防止搅拌中断的措施。
34
化工安全技术
3.正确选择传热介质
1)避免使用性质与反应物料相抵触的介质 2)防止传热面结垢 3)传热介质使用安全
6
化工安全技术
3、燃烧过程
7
化工安全技术
1)、可燃性气体的燃烧
a. 混合燃烧 可燃性气体预先同空气 (或氧气)混合,而后进 行的燃烧即为混合燃烧 b. 扩散燃烧 若可燃性气体与周围空 气一边混合一边燃烧, 则称为扩散燃烧。
8
化工安全技术
2)、可燃液体的燃烧
a. 蒸发燃烧 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进行燃烧 叫蒸发燃烧。 b. 分解燃烧 难挥发可燃液体的燃烧是受热 后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进行 燃烧,称为分解燃烧。
14
化工安全技术
b. 液体的燃烧速度 液体燃烧速率取决于液体的蒸发。
15
化工安全技术Leabharlann 表 不同液体的燃烧速率16
化工安全技术
3)热值 指单位质量的可燃物质在完全烧尽时所放出的热量。 可燃物质燃烧爆炸时所达到的最高温度、最高压力 及爆炸力等均与物质的热值有关。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目录一、燃烧概述 (1)二、燃烧要素 (2)1. 可燃物 (3)2. 氧化剂 (4)3. 点火源 (4)三、燃烧过程及阶段 (5)1. 燃烧过程的物理变化 (7)2. 燃烧过程的化学变化 (8)四、燃烧类型 (9)1. 扩散燃烧 (10)2. 预混燃烧 (11)五、燃烧反应方程式及计算 (12)1. 燃烧反应方程式的编写原则和方法 (13)2. 燃烧反应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实例 (14)六、燃烧的应用与控制系统 (16)一、燃烧概述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中。
燃烧的本质是物质之间的氧化反应,其中包含了能量的转化与释放。
燃烧过程涉及三个基本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可燃物是燃烧反应的主体,助燃物主要是氧气,而点火源则是引发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
燃烧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意味着在反应过程中会释放热量。
这种热量释放的形式多样,可以表现为火焰、热辐射等。
燃烧反应的速度和强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可燃物的性质、助燃物的浓度、点火源的能量以及环境温度等。
了解燃烧的基础知识对于防止火灾、控制燃烧过程以及有效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燃烧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发动机中燃烧燃料以产生动力,在烹饪中使用火来加热食物,以及在火灾发生时如何正确使用灭火设备等。
对燃烧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燃烧带来的好处,还能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燃烧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二、燃烧要素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涉及燃料、氧气和热量。
要使燃料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基本要素,即燃料、氧气和热量。
燃料:燃料是燃烧过程中产生能量的来源。
它可以是一种固体、液体或气体。
常见的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木材、纸张等。
燃料的种类和性质对燃烧过程有很大影响,不同燃料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和效率。
氧气:氧气是燃烧过程中的必要成分,燃料无法燃烧。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燃烧燃烧是一种伴随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化学反应。
放热是指燃烧物质中的化学能一部分转变为热能。
发光是指人们用肉眼能观察到的光亮,多数可燃物燃烧时可以看到火焰光亮。
既然是化学反应,一定就会有新的物质生成。
例如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变成了二氧化碳。
二、燃烧的三要素燃烧虽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它也不是随便发生的。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燃烧的三要素。
(1)要有可燃物。
不论是固体、液体、气体,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一般都称为可燃物。
例如,无机物有钾、钠、碳、铝粉、氢气、一氧化碳、硫化氢、二硫化碳等;有机物有纸、木材、橡胶、棉、麻、汽油、煤、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2)要有助燃物。
助燃物,顾名思义就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例如空气、氧、过氧化钠、浓硝酸、浓硫酸等。
发生火灾时空气是主要的助燃物。
(3)要有着火源。
凡是能引起可燃物燃烧的能量叫做着火源,或叫做引火源、点火源。
最常见的着火源是热能,还有电能、化学能、光能、机械能等。
常见着火源主要有以下几种:a.明火。
如生产和生活中的灯火、火炉、火柴、打火机、烟头、烟筒或烟道喷出的火星、气焊和电焊喷火、机动车辆排气筒冒出的火星等。
b.电火花。
如电气开关在开闭电闸时的弧光放电、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火花。
还有静电火花,如液体流动引起的带电、喷出气体的带电、人体的带电等。
c.撞击或摩擦产生的火星。
如机器上轴承转动的磨擦、铁钉落入设备内后铁器和机件撞击、磨床和砂轮的磨擦、铁器工具相撞或与混凝土相碰等。
d.高热物质和高温表面。
如加热装置、烧红的电炉、电加热器、高温物料的输送管、冶炼厂或铸造厂里熔化的金属、烟囱和烟道等。
e.雷击。
是瞬间的高压放电,能引起任何可燃物质的燃烧。
f.自燃起火。
以上三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并且要分别满足一定条件,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或燃烧将停止。
燃烧的基础知识

燃烧的基础知识燃烧的知识人们搞好消防工作中,必须掌握建筑物燃烧的特征和使物质发生燃烧的充分条件,以及火灾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并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去发现和整改火险隐患。
这样,才能达到有效预防火灾的目的。
第一节燃烧的特征一、燃烧的特征燃烧的特征指:人们通过感官感受到的燃烧过程中特有的发光和发热现象。
如:C O2 CO2 发光、发热二、燃烧的概念燃烧,指人们所说的“火”或“着火”的现象。
现代科学界认为,燃烧是一种化学现象,它是可燃物质与氧气或氧化剂剧烈地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伴有发光、发热,或还有烟雾生成的一种化学现象。
第二节燃烧的条件一、燃烧的必备条件在自然界,燃烧并不是随便可以发生的,他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可燃物在其它两个条件共同作用下,能引起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1、可燃物质的分类自然界里的万千物质,一般都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等三种状态而存在。
而可燃物质也一样,也以三种不同状态而存在。
常见的:气态为煤气、液化气(气态)等;液态为汽油、酒精等;固态为木材、棉燃烧的知识布、纸张等含炭类固体物质和有机固体及有机化合物等。
(一)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4968)的规定,把火灾分为A,B,C,D四类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即普通固体可燃物燃烧引起的火灾。
B类火灾:液体火灾和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即可燃液体及可熔化固体可燃物燃烧引起的火灾。
C类火灾:气体火灾,即可燃气体燃烧引起的火灾。
D类火灾:金属火灾,即可燃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
此外还有带电设备发生的火灾,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
2、固体的比表面积与燃烧特性银行金融机构大楼及营业场所按其建筑物质的特性,属于A 类火灾场所,在该类场所中,比表面积越大的物质,燃烧危险性越大。
比表面积,即单位体积物质的总表面积除以它总重量的值。
固体物质比表面积越大,燃烧速度越快。
例如,大块木材、煤炭燃烧速度都很慢,而一旦成为刨花、薄片、小块状,比表面积增大,氧化作用越容易,燃烧速度也就越快。
JC1 燃烧基础知识

破油层将燃烧着的油滴和包油的油气抛向上空,向四
周喷溅燃烧。 储罐一旦出现沸溢和喷溅的征兆,火场有关人 员必须立即撤到安全地带,并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三)气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可燃气体不需要经过熔化、蒸发等相变过 程,而在常温常用压下就可以任意比例与氧化 剂相互扩散混合,完成燃烧反应的准备阶段。 气体在燃烧时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
下,受到火源作用时,燃点低的先着火,易蔓延。因此
在抢救时,要先抢救或冷却燃点低的物质。
二、闪燃
(一)闪燃的含义
一定温度下,液体表面上产生的可燃蒸气, 遇火
源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主要因
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
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
点燃 点燃
2CO 2CO2
二、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
1、单质的燃烧产物
单质仅由一种元素构成,如氢气(H2)、硫(S)、碳
(C)。其燃烧产物即为该元素与氧的化合物,即H2O、
SO2、CO2。
如汽车发动机中的汽油、煤油等在气缸中的燃烧 就属于这种情况,利用燃烧产生的冲击带动活塞的运 行。
3)沸溢燃烧
含水的重质油品(如重油、原油)发生火灾,由
于液面从火焰接受热量产生热波,热波在向液层深部 移动过程中,使油层温度升上,油品黏度变小,油品 中的乳化水滴向下沉积的同时受向上运动的热油作用 而蒸发成蒸气泡,这种表面包含有油品的气泡,比原
来的水体积扩大千倍以上,气泡被油薄膜包围形成大
量油泡群,液面上下向开锅一样沸腾,到储罐容纳不 下时,油品就会像“跑锅”一样溢出罐外,这种现象
叫“沸溢”。
4)喷溅燃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基础知识(新版)Safety management refers to ensuring the smooth and effective progres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roduction 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social and personal safety.(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燃烧基础知识(新版)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一、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例如木炭的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或者停止发生。
如图1-1-1图1-1-1着火三角形进一步研究表明,有焰燃烧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以外,因其燃烧过程中还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作中间体,因此,有焰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链式反应。
(一)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
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
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氧化剂(助燃物)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
(三)引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一般分直接火源和间接火源两大类。
了解火源的种类和形式,对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直接火源(1)明火。
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
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
(3)雷击。
瞬间高压放电的雷击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2.间接火源(1)高温。
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2)自燃起火。
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黄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四)链式反应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
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可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是无焰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但燃烧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达到一定量的要求,并且存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是燃烧的充分条件。
对于有焰燃烧,还包括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一)一定的可燃物浓度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例如,常温下用明火接触煤油,煤油并不立即燃烧,这是因为在常温下煤油表面挥发的煤油蒸气量不多,没有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虽有足够的空气和火源接触,也不能发生燃烧。
灯用煤油在40℃以下、甲醇在低于7℃时,液体表面的蒸汽量均不能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
(二)一定的助燃物浓度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
氧含量低于这一浓度,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如:汽油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为14.4%,煤油为15%,乙醚为12%。
(三)一定的点火能量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见本篇第三章第三节)要求。
达到这一能量才能引起燃烧反应,否则燃烧便不会发生。
如:汽油的最小点火能量为0.2mJ,乙醚(5.1%)为0.19mJ,甲醇(2.24%)为0.215mJ。
(四)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燃烧要发生,必须使以上三个条件相互作用。
要求每种条件都要达到一定的量,而且其中一个量的变化又会影响燃烧时对其他条件量的要求。
如氧浓度的变化就会改变可燃气体、液体和部分可燃物的燃点。
在实际情况下,对燃烧产生影响的条件还有很多:比如液态和气态可燃物,压力和温度对燃烧的影响就较大,当点火能量是电火花时,还要考虑电极间隙距离。
又比如一般情况下,相同质量的固态可燃物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越大,燃烧所需的点火能量就越小。
(五)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对有焰燃烧,根据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因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游离基(自由基)作中间体,考虑游离基参加燃烧反应的附加维,从而形成着火四面体,如图1-1-2。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
因此,有焰燃烧的发生需要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图1-1-2着火四面体燃烧类型燃烧可从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形态、燃烧现象等不同角度做不同的分类。
掌握燃烧类型的有关常识,对于了解物质燃烧机理、火灾危险性的评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闪燃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发生闪燃的原因是:易燃或可燃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比较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维持稳定的燃烧,因而一闪就灭了。
但闪燃却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
闪点即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二)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
如用火柴去点柴草、汽油、液化石油气等,就会引起它们着火。
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即燃点。
(三)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根据热的来源不同,可将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
受热自燃是指没有外界明火的直接作用,而是受外界热源影响引起的自燃。
引起受热自燃的主要原因有接触灼热物体、直接用火加热、摩擦生热、化学反应、绝热压缩、热辐射作用。
本身自燃是指没有外界热源作用,靠物质内部发生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产生热量引起的自燃。
引起本身自燃的原因有氧化生热、分解生热、聚合生热、吸附生热、发酵生热。
黄磷暴露于空气中自燃是最典型的本身自燃现象。
部分植物或其产物,如干草、谷草、麦秸、稻草、三叶草、树叶、麦芽、锯末、甘蔗渣、苞米芯、原棉、苎麻等,部分浸油物品,如浸有油脂的棉花、棉纱、棉布、纸、麻、毛、丝绸和金属粉末等,是常见的自燃物质。
(四)爆炸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的剧烈膨胀等现象。
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
作为燃烧类型之一的爆炸主要指化学爆炸,关于爆炸的具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详见本篇第三章第一节。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燃烧各有特点,通常根据不同燃烧类型,用不同的燃烧性能参数来分别衡量气体、液体、固体可燃物的燃烧特性。
(一)闪点1.闪点的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2.闪点的意义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发生着火。
常见的几种易燃或可燃液体的闪点如表1-1-1所示。
表1-1-1常见的几种易燃或可燃液体的闪点名称闪点(℃)名称闪点(℃)汽油-50二硫化碳-30煤油38~74甲醇11酒精12丙酮-18苯-14乙醛-38乙醚-45松节油353.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详见第二篇第二章)。
(二)燃点1.燃点的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2.常见可燃物的燃点可燃物的温度没有达到燃点时是不会着火的,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
某些常见可燃物的燃点如表1-1-2所示。
表1-1-2几种常见可燃物的燃点物质名称燃点(℃)物质名称燃点(℃)蜡烛190棉花210~255 松香216布匹200橡胶120木材250~300 纸张130~230 豆油2203.燃点与闪点的关系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对于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闪点和燃点差值达30℃,这类液体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闪燃,也不宜用闪点去衡量它们的火灾危险性。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