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最新

合集下载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近代链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自由 基的链锁反应,其反应机理大致可分为链引发、 链传递、链终止三个阶段。有焰燃烧都存在着 链式反应。
燃烧三角形
11
燃烧图示
12
3、燃烧的充分条件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 着燃烧必然发生。
在各种必要条件中,还应有“量” 的要求,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 充分条件。
×
C、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
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 称为核 爆炸。
为了便于和普通炸药比较,
核爆炸的威力,即爆炸释放 的能量,用释放相当能量的 TNT炸药的重量表示,称为 TNT当量。
核反应释放的能量能使反应区 (又称活性区)介质温度升高到 数千万开,压强增到几十亿大气 压(1大气压等于101325帕),成为 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反应区产生 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辐射X射线, 同时向外迅猛膨胀并压缩弹体, 使整个弹体也变成高温高压等离 子体并向外迅猛膨胀,发出光辐 射,接着形成冲击波 (即激波) 向远处传播 。 (广岛、切尔诺贝利)
燃烧的充分条件
(2)一定的氧气(氧化剂)含量 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
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低于这一浓度,燃烧就不会 发生。 如:汽油燃烧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为14.4%,煤油 为15%,乙醚为12%。
燃烧的充分条件
(3)一定的点火能量
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 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低于这一能量,燃 烧便不会发生。不同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最 小点火能量各不相同。 如:在化学计量浓度下,汽油的最小点火能 量为0.2mJ,乙醚(5.1%)为0.19mJ,甲醇 (2.24%)为0.215mJ(毫焦)。
燃烧的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第一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概念和意义1.1 消防安全燃烧的定义1.2 消防安全燃烧的意义第二章火源与燃烧过程2.1 火源的分类与生成机理2.1.1 火源的分类2.1.2 火源的生成机理2.2 燃烧过程及其特点2.2.1 燃烧三要素2.2.2 燃烧的特点第三章燃烧的基本条件3.1 可燃物3.1.1 可燃物的分类3.1.2 可燃物的特性3.2 氧气3.2.1 氧气与燃烧的关系3.2.2 氧气的供应方式3.3 点火源3.3.1 点火源的种类3.3.2 点火源的作用与选择第四章燃烧的支持条件4.1 点火温度4.1.1 点火温度的定义4.1.2 点火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2 燃烧温度4.2.1 燃烧温度的定义4.2.2 燃烧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3 燃烧的活性4.3.1 燃烧的活性定义4.3.2 燃烧的活性测定与影响因素第五章火灾的危害5.1 火灾的危害种类5.1.1 火灾对人员的伤害5.1.2 火灾对环境的影响5.2 火灾的危害机理5.2.1 火灾蔓延机理5.2.2 火灾烟气的危害第六章火灾的防控措施6.1 消防设备与装备6.1.1 消防器材的分类与作用6.1.2 消防器材的使用与维护6.2 消防系统6.2.1 消防水系统6.2.2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6.2.3 消防烟气排烟系统6.3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6.3.1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6.3.2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6.3.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第七章灭火与救援7.1 灭火技术7.1.1 灭火剂的种类和选择7.1.2 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7.2 灭火救援措施7.2.1 火灾现场的初期处置7.2.2 火灾扑救与逃生自救第八章灾害事故的预防与减轻8.1 灾害事故的预防8.1.1 安全生产与消防安全的关系8.1.2 灾害事故的事前预防8.2 灾害事故的减轻与应急处理8.2.1 灾害事故的事后救援与处理8.2.2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第九章案例分析9.1 火灾事故案例分析9.2 消防安全事故案例分析9.3 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案例第十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未来趋势10.1 消防安全技术的发展10.2 灭火救援技术的发展10.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的创新结语以上是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的大纲,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第2章 火灾燃烧基础PPT课件

第2章  火灾燃烧基础PPT课件
生成最终产物的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 离基。游离基的数目在反应过程中随时间增加, 因此,反应速率是加速的,如图2-3所示。
23.07.2020
9
• 链式反应速度: • 链式反应速度可按下式进行分析:
• 式中:F (c)为链式反应物浓度函数;fs为游离基在器壁上 销毁因素;fg为游离基在气相中销毁因素;Ac为反应物温 度有关系数(倒数);δ为链分支数,直链,δ= 1,分支链 δ > l。
23.07.2020
14
2.1 燃烧基础
•(二)物质燃烧的条件
1. 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 就客观而言,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有可燃剂、氧化 剂及热源(温度、点火源),如图2-4所示的燃烧三角形。从现 代燃烧理论的角度分析,燃烧的必要条件除了上述的三点外, 还必须保持参与燃烧物质的链式反应未受到抑制,如图2-5所 示的燃烧四面体同时存在。
• 影响链式反应速度因素分析;当反应物的浓度和温度增加 时,链式反应速度增加,链式反应速度与链的形式有关。 分支链式反应速度快,直链链式反应速度慢。当 fs+Ac(1δ) 0 时,v变为无穷大,体系将发生爆炸。
23.07.2020
10
➢直链反应
反应活化中心不增殖。如反应:
Ea=25kJ/mol
23.07.2020
6
(2)链引发--由反应物分子生成自由基的反应。 当游离基在少量外能作用下被激活后导致游离基 活化反应,物质连锁反应开始。这些外能如加 热、光照射、放射性照射、催化作用等。
❖自由基的生成 ✓光解
C2l 热2C3H
23.07.2020
7
23.07.2020
12
3.几种典型的支链反应
1)、氢氧的燃烧 反 应机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最新ppt课件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最新ppt课件
52
精品课件
阴燃与有焰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 如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由
于燃烧消耗了氧,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减慢, 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即可有焰燃烧转为阴燃。
53
3.分解燃烧
精品课件
分子结构复杂的可燃固体,由于受热分解而 产生可燃气体后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
如:木材、纸张、棉、麻、毛、丝以及合
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 到燃点以下 。
30
二、 着火
精品课件
(二)、物质的燃点
31
精品课件
三、 自燃
(一)、自燃的含义
含义: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 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
烧,称为自燃。
也可以说: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由于自身所发 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 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
593沸溢燃烧含水癿重质油品如重油原油发生火灾由亍液面从火焰接受热量产生热波热波在向液层深部秱劢过程中使油层温度升上油品黏度变小油品中癿乳化水滴向下沉积癿同时受向上运劢癿热油作用而蒸发成蒸气泡这种表面包含有油品癿气泡比原来癿水体积扩大千倍以上气泡被油薄膜包围形成大量油泡群液面上下向开锅一样沸腾到储罐容纳丌下时油品就会像跑锅一样溢出罐外这种现象叫沸溢
深部移动过程中,使油层温度升上,油品黏度变小,
油品中的乳化水滴向下沉积的同时受向上运动的热
油作用而蒸发成蒸气泡,这种表面包含有油品的气
泡,比原来的水体积扩大千倍以上,气泡被油薄膜
包围形成大量油泡群,液面上下向开锅一样沸腾,
到储罐容纳不下时,油品就会像“跑锅”一样溢出
罐外,这种现象叫“沸溢”。
59
精品课件 60

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知识章节题: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知识章节题: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知识章节题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1.下列()的爆炸属于化学爆炸。

(A)汽油桶(B)可燃气体(C)蒸汽锅炉(D)气体钢瓶参考答案:B2.下列()的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A)粉尘(B)炸药(C)钢瓶(D)炸弹参考答案:C3.()是指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

(A)爆炸浓度极限(B)爆炸(C)爆炸温度极限(D)自燃参考答案:A4.()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A)爆炸浓度极限(B)爆炸(C)爆炸温度极限(D)自燃参考答案:C5.()是评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A)燃点(B)自燃点(C)闪点(D)爆炸极限参考答案:D6.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3.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B)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D)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参考答案:A7.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四种。

(A)动力燃烧(B)扩散燃烧(C)着火(D)阴燃参考答案:D8.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A)沸溢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参考答案:A9.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

(A)闪燃(B)阴燃(C)自燃(D)轰然参考答案:B10.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称为()。

(A)闪燃(B)自燃(C)阴燃(D)轰然参考答案:C11.阴燃是()的燃烧特点。

(A)可燃固体(B)可燃液体(C)可燃气体(D)液体混合物参考答案:A12.木材燃烧属于()。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稳定剂2、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3、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____。

(A)分解燃烧(B)表面燃烧(C)扩散燃烧(D)蒸发燃烧4、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直接燃烧(C)沸溢燃烧(D)喷溅燃烧5、下列燃烧产物中,____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A)C02(B)CO(C)H20(D)灰分6、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____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B)减光性(C)扩散性(D)恐怖性7、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

(A)闪点(B)闪燃(C)燃点(D)爆燃8、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着火___。

(A)燃点(B)闪燃(C)着火(D)爆燃9、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0、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1、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____。

(A)>28℃(B)<280C(C)≥28℃(D)≤28℃12、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B)<60℃(C)≥600C(D)≤28℃13、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_现象,称为燃烧。

第二章 燃烧学基础

第二章  燃烧学基础

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一、燃烧的定义在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5907—86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应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十分复杂。

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物质。

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有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

二、燃烧的本质近代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也称链反应),即由游离基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

游离基又称自由基或自由原子,是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界因素(如光、热)的影响下,分裂而成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它们的化学活性非常强,在一般条件下是不稳定的,容易自行结合成稳定分子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生成新的游离基。

当反应物产生少量的活化中心——游离基时,即可发生链反应。

只要反应一经开始,就可经过许多连锁步骤自行加速发展下去(瞬间自发进行若干次),直至反应物燃尽为止。

当活化中心全部消失(即游离基消失)时,链反应就会终止。

链反应机理大致分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三个阶段。

综上所述,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可燃物质的多数氧化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间反应阶段,不是氧化整个分子,而是氧化链反应中间产物——游离基或原子。

可见,燃烧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游离基的链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三、燃烧的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剂)和引火源。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只有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才能够发生燃烧,无论缺少哪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单选题(共66题)1、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__。

A.闪燃B.自燃C.着火D.爆燃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C解析: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本题答案为C。

2、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原理: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

措施:阻止火热蔓延。

如:1、在建筑之间留中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分隔设施;2、在气体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3、有压力的容器设备,安装防爆膜(片)、安全阀;4、在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场所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等。

3、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 )以下。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0℃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4、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 )。

(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5、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窒息法)。

6、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热传导的性能。

它们的强弱顺序为( )。

(A)固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B)气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C)液体物质最强,固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爆炸最低浓度叫做爆炸下限; 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爆炸上限。 爆炸极限 ——针对化学爆炸。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
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
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爆
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爆炸的危险性 越大。
物质名称 氢气 甲烷 乙炔
爆炸下限/%
爆炸上限/%
4.0 5.0
2.5 15.0 12.5
2) 电灯泡的灯丝通电后发光发热?????
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
有的可燃烧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
其他氧化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臭氧、 重铬酸钾、氯气 如: 氢气在氯气中也能燃烧
二、 燃烧的本质
本质——游离基的连锁反应。
游离基——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界因 素(光、热)的影响下,可分裂而成含有成对电子的 原子或原子基团。
综上所述:物质的燃烧是氧化反应;氧化 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够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 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生活中常见,被氧化的物质而不是燃烧物的 有???
三、 燃烧的条件
(一)、燃烧的必要条件
助燃物
注意:三个要素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才能发生 燃烧,无论缺少那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
1、可燃物的含义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 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储罐一旦出现沸溢和喷溅的征兆,火场有
关人员必须立即撤到安全地带,并应采取必要
的技术措施。
(三)气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可燃气体不需要经过熔化、蒸发等相变过
程,而在常温常用压下就可以任意比例与氧化
剂相互扩散混合,完成燃烧反应的准备阶段。
气体在燃烧时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
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容易燃烧且燃烧速
到储罐容纳不下时,油品就会像“跑锅”一样溢出
罐外,这种现象叫“沸溢”。
4)喷溅燃烧
重质油品的下部有水垫层时,发生火灾后,
由于热波往下传递,若将储罐底部的沉积水的
温度加热到汽化温度,则沉积水将变成水蒸气,
体积扩大,当形成的蒸汽压力大到足以把其上
面的油层抬起,最后冲破油层将燃烧着的油滴
和包油的油气抛向上空,向四周喷溅燃烧。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 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或着火点,以“℃”表示。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下,就可以防止 火灾的发生。
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 到燃点以下 。
二、 着火
(二)、物质的燃点
三、 自燃
如:锅炉爆炸、
液化气钢瓶爆炸
特征:介质仅有物理变化、没有化学变化,能 直接或间接造成火灾
2、化学爆炸 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 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者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 爆炸现象,称为化学爆炸。 如:可燃气体爆炸、蒸汽爆炸或粉尘爆炸、 炸药的爆炸。
特点:反应速度快,爆炸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产 生大量气体和很大的压力,并发出巨大的声响。 能够直接导致火灾。
(一)、自燃的含义
含义: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 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 烧,称为自燃。
也可以说: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由于自身所发 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 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
三、 自燃
(二)、物质的自燃点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
馏后获得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
丙:闪点≥
60℃,如重油仓库
重油是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后的剩余重质油
二、 着火
(一)、着火的含义
含义:可燃物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 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 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着火——燃烧的开始
二、 着火
(二)、物质的燃点
1)一定浓度的可燃物 2)一定的氧气含量 3)一定的点火能量
可燃气体或蒸汽只有达到一定浓 度,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可燃气体要燃烧需达到一定浓度, 汽油需达到14.4%,煤油为15%
不管何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 的强度才能引起燃烧反应。例如汽油的最 小点火能量为0.2mj,乙醚最小点火量为 0.19 mj
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然点。
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形成自燃危
险性的依据。自燃点越低,危险性越大。
三、 自燃
(二)、物质的自燃点
四、 爆炸
(一)、爆炸的含义
含义: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 、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 广义: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 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称 为爆炸。
2、可燃物的分类
固体可燃物 液体可燃物
气体可燃物
一般来讲,气体比较容易燃烧,其次是液体,第三是固体。
2、助燃物含义:凡与可燃物质结合能导致燃烧
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助燃物分类:
1、氧气 燃烧过程中的助燃物主要是氧气。 空气中含有大约2(如:氯,氟,氯酸钾等)也
可作为燃烧反应的助燃物。
3.分解燃烧
分子结构复杂的可燃固体,由于受热分解而
产生可燃气体后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 如:木材、纸张、棉、麻、毛、丝以及合
成高分子的热固性塑料、合成橡胶等的燃烧。
4.蒸发燃烧 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熔融,然后与可燃 液体一样蒸发生成蒸汽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 称为蒸发燃烧。 如:石蜡、沥青、松香、热塑性高分子材料。
75.0 15.0
82.0 28.0 74.0
氨 一氧化碳
2、爆炸温度极限(可燃液体)
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汽浓 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液体在某一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下限的蒸 汽浓度,此时的温度称为爆炸温度下限。 液体在某一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上限的蒸 汽浓度,此时的温度称为爆炸温度上限。 爆炸温度上、下限之间的范围越大,爆炸危险就 越大。
4)相互作用
燃烧不仅需要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而 且还必须使燃烧条件相互结合、相互作 用,燃烧才会发生或持续。
第二节 燃烧类型 1 2
3 4 闪燃 着火 自燃
爆炸
一、 闪燃
(一)、闪燃的含义
含义:在可燃液体表面上方,蒸汽与空气的混合气 体遇火源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瞬间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原因:是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 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 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3、引火源
引火源的定义: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 统称为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
引火源种类: ① 明火焰; ② 高温物体; ③ 电火花; ④ 撞击与摩擦; ⑤ 绝热压缩; ⑥ 光线照射与聚焦; ⑦ 化学反应放热。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必然发生。
燃烧的充分条件:
度快。
根据气体物质燃烧过程的控制因素不同, 其燃烧有以下两种形式: 1)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从喷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 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 烧。 其燃烧速度,主要取决于可燃气体的扩散 速度。气体扩散多少,就烧掉多少。这种燃烧 比较稳定。
例如:管道、容器泄露口发生的燃烧, 天然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等均属扩散燃烧。
一、 可燃物的燃烧过程
可燃物在空气中达到可燃物的点燃温度时,外 层部分就会熔解、蒸发或分解并发生燃烧,在燃烧 过程中放出热和光。放出的热加热边缘的下一层, 使其达到燃点温度,燃烧过程不断持续。
固体、液体:分解、蒸发生成气体——与氧 化剂作用发生燃烧 气体:直接燃烧
二、 可燃物的燃烧特点
(一)、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表面燃烧 蒸气压非常小或难于热分解的可燃固体, 不能发生蒸气燃烧或分解燃烧,当氧气包围 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现 象。 如:焦炭、木炭、铁和铜的燃烧。
(二)液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1)蒸发燃烧 液体蒸发与燃烧同时进行, 边蒸发边燃 烧, 蒸发多少就燃烧多少。 其燃烧速度取决于液体的蒸发速度,蒸 发得越快,燃烧得越快。
2)动力燃烧 是指燃烧性液体的蒸气、低闪点液雾预先与空 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性的燃烧。
如;雾化汽油、煤油等发挥性较强的烃
类在气缸中的燃烧就属于这种情况。
爆炸浓度极限/% 物质名称
爆炸温度极限/℃
下限
3.3 1.5 0.8 1.7
上限
18.0 7.0 62.0 7.2
下限
11.0 5.5 33.5 -38.0
上限
40.0 31.0 53.0 -8.0
乙醇 甲苯 松节油 车用汽油 灯用煤油
1.4
7.5
40.0
86.0
第三节 燃烧过程及特点
1 2
可燃物的燃烧过程 可燃物的燃烧特点
第二章
基础知识
教学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燃烧类型 燃烧过程与特点 燃烧产物 影响火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基本了解燃烧的定义、 燃烧的本质、燃烧的条件、燃烧的类型、燃烧的过 程及特点、燃烧产物,重点掌握影响火灾发展的主 要因素、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2.阴燃
物质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 高的迹象,称为阴燃。 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水 分较高时就会发生阴燃。
成捆的纸张、棉、麻以及大堆垛的煤、草、湿木 材等,受热后易发生阴燃。
阴燃是可燃固体的燃烧特点
阴燃与有焰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
如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由 于燃烧消耗了氧,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减慢, 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即可有焰燃烧转为阴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