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重状态下肌肉疲劳采集分析系统
攀登状态下肌肉疲劳特性分析

攀登状态下肌肉疲劳特性分析
郭胜;王亚平
【期刊名称】《四川兵工学报》
【年(卷),期】2018(039)002
【摘要】通过研究人体在有无装备状态下进行战术攀登动作时下肢主要肌肉群表面肌电信号,对积分肌电值和中值频率、平均功率频率进行了分析,得出各肌群肌电特性及其变化规律.长时间攀登情况下,时域参数变化显著的肌肉是胫骨前肌和腓肠肌,频域参数变化显著的肌肉是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频域评价指标中值频率和平均功率频率变化规律一致,中值频率变化规律相对于平均功率频率变化较为显著;有装备条件时的时域和频域评价指标出现极值的时间点均较无装备条件时提前.
【总页数】6页(P183-188)
【作者】郭胜;王亚平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18
【相关文献】
1.手臂肌肉疲劳状态下笔迹特征初探 [J], 赵森;林宣豫
2.攀登状态下肌肉疲劳特性分析 [J], 郭胜;王亚平;
3.失重状态下肌肉疲劳采集分析系统 [J],
4.基于幅频联合分析法对肌肉疲劳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时、频域变化规律的研究[J], 王坤;王成俊;罗二平;申广浩;汤池;吴小明;闫一力;荆斌;谢康宁
5.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神经-肌肉疲劳状态下的VR眼动特征研究 [J], 陈岩; 尚张钰婷; 郭振向; 蒋帮华; 包大鹏; 刘昊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重失重研究报告

超重失重研究报告
超重失重是指在太空中的人体重受到减轻的现象。
由于失重状态下的太空环境和地球上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性改变。
超重失重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体重变化:在太空中,由于失重状态,人体受到重力的约束减少,体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研究报告会记录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体重变化情况,并与地球上的体重进行对比。
2. 骨骼和肌肉的变化:处于失重状态下的人体骨骼和肌肉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和质量减少。
研究报告会详细描述这些变化的特点、程度和影响。
3. 心血管系统:在失重状态下,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研究报告会记录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和改变情况,以及与地球上的比较。
4. 生理反应:人体在失重状态下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例如头晕、恶心、视觉变化等。
研究报告将详细描述这些反应的特点和机制。
5. 饮食和营养:在太空中,航天员的饮食和营养状况对于身体的健康和适应性非常重要。
研究报告会对太空中的饮食和营养管理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6. 心理和行为变化:太空环境对航天员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影响。
研究报告将对超重失重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
超重失重研究报告对于了解人体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可以为航天员的训练、适应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这些研究结果还对地球上的健康和医学领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失重环境对肌肉骨骼系统影响分析

失重环境对肌肉骨骼系统影响分析失重环境是指人体在地球上的重力作用减小或消失的情况下所处的环境。
在太空中、飞机上的零重力状态以及人工制造的失重实验室中,人体会经历完全或部分失重的状态。
这种失重环境对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和功能变化。
本文将对失重环境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失重环境对肌肉系统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失重环境中,由于没有了地球上的重力,人体自身的重力受到抵消,肌肉的负荷和压力明显减小。
长期处于失重环境中的人会经历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的问题。
由于肌肉不再需要对抗重力,肌纤维的数量和直径将减少,从而导致肌肉质量和力量的减退。
其次,失重环境对骨骼系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失重环境中,人体的骨骼负荷减轻,这会导致骨量减少以及骨密度下降。
长期处于失重环境中的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和骨折等问题。
此外,失重环境对骨骼的形态和结构也会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在太空中的航天员会出现脊椎变形、骨骼扁平化等情况,这对他们的健康和生理功能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失重环境还会对肌肉骨骼系统的神经控制和调节产生影响。
重力是肌肉运动的重要调节因素,失重环境的改变会干扰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准确控制。
在失重环境中,人体的姿势和平衡感受受到扰乱,引起神经调节系统的紊乱,从而导致肌肉协调和运动控制障碍。
这对太空任务中需要高度精确的运动和协调能力的航天员来说,是一项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失重环境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他们发现,通过有效的运动和锻炼可部分减轻失重对肌肉骨骼系统的不利影响。
特定的运动训练可以帮助航天员增加肌肉的负荷和压力,维持肌肉力量和质量。
与此同时,特殊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姿势和平衡感,增强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结构设计和材料改良来减轻失重环境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
例如,在太空任务中,航天服和设备会针对太空环境设计特殊的支持系统,以减少骨重力和肌肉萎缩。
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体重测量系统文献综述资料

文献综述题目: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体重测量系统 班级:12测控3班 小组成员:汪其香 罗雨海 樊文清 李卓桓 郭琛琛 林志浩 张全瑞欧阳玉平20122936 阳欣怡 2012293720122938 20122910 20122915 20122916 2012291720122919一、前言上世纪60年代在苏联成功实现载人环游后,载人航天事业就在各国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飞船航行时间的增加和国际空间站的建立,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将会越来越长。
而长期的载人飞行需要对航天员的生理状况进行有效监测,身体质量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必要性也日益突出。
然而在太空失重环境下,重力作用几乎为零,身体质量测量并不如地面测量那么轻松,利用静力学方法无法测得质量值。
同时,对于测量仪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飞船空间有限,测量仪器在质量、尺寸、功耗上均受到严格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失重环境下的测量问题,就有必要使用新的测量方法,并努力提高测量精度。
二、主题目前,在太空质量测量方面,西方国家早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如美国国家航天局、俄联邦航天局、日本宇航开发局等,他们基于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主要提出和研究三种方法来解决测量问题,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并在太空中进行了在轨验证,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
中国作为航空俱乐部的一员,将来也会在太空长期停留,研发有效的在轨质量测量方法十分必要。
目前,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现了航天员质量的测量,但这还远远不够,仍有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空间。
2.1 国外研究现状自从航天员成功实现载人航天以来,国际上对于航天员质量测量的研究就从未间断。
目前主要研究和使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利用振动原理,二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三是利用动量守恒定理(1)。
2.1.1振动原理振动原理最早被人们所研究,也得到了最多的实际应用。
由这种原理所设计出的仪器可以看成是一种无阻尼的弹簧振子系统,通过测量振荡的频率或周期,被测物的质量就可以通过与一个已知频率的参考质量进行对比的方法或者通过•衣:I皿=狀丁/2兀乎(2-1)卜戸测出(7)。
失重状态下人体运动的原理

失重状态下人体运动的原理
失重状态下人体运动的原理与地球上的重力场不同。
在失重状态下,人体所受到的所有物体都处于无重力状态,因此没有地面上的重力产生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这种状态主要是在太空中或者高空坠落等特殊环境中发生。
在失重状态下,人体的运动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科氏力:在太空中,失重状态下的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加速度,在旋转运动中体验到离心力,从而产生类似离心力的感觉。
2. 肌肉运动:失重状态下,人体的肌肉活动受到地球上的重力的影响较小。
人体的肌肉力量会减弱,因此在失重状态下进行日常活动会变得困难。
人体在进行运动时,需要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伸展来实现运动。
3. 骨骼系统:由于没有地球上的重力对骨骼的压迫作用,失重状态下人体的骨骼系统可能会遭遇骨质流失和肌肉萎缩等问题。
因此,特殊的锻炼和康复计划对于保持骨骼和肌肉健康非常重要。
4. 平衡和协调:失重状态下,人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为没有地面提供的支持力,人体会失去对身体位置和方向的感知。
总体来说,在失重状态下,人体的运动需要适应新的环境,依靠肌肉力量和平衡
机制来维持身体稳定,并通过特殊的训练和康复方法来抵消骨质流失和肌肉萎缩等问题。
一种肌肉疲劳检测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肌肉疲劳检测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d1e8908b0b1c59eef9c7b4ab.png)
专利名称:一种肌肉疲劳检测系统及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戴璐平,刘海英,郑宽磊,陈柳,戴丽萍,熊俊俏,韩焱青申请号:CN201510631608.9
申请日:20150929
公开号:CN105232040A
公开日:
2016011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信号采集领域,公开了一种肌肉疲劳检测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及时判断肌肉是否疲劳的技术问题。
该系统包括:采集电路,用于采集获得肌肉的肌电信号;放大电路,连接于所述采集电路,用于放大所述肌电信号;滤波电路,连接于所述采集电路,用于接收放大后的所述肌电信号,并从放大后的所述肌电信号中过滤出频率位于预设范围的带通信号;电压比较电路,连接于所述滤波电路,用于判断所述带通信号的电压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在所述带通信号的电压值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产生提示信息。
达到了可以及时判断肌肉是否疲劳的技术效果。
申请人:武汉工程大学
地址: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大道特一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房德权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肌无力疲劳试验标准

肌无力疲劳试验标准肌无力疲劳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功能和疲劳程度的常用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肌无力和其他肌肉疾病,也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员的体能和训练效果。
在进行肌无力疲劳试验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步骤,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进行肌无力疲劳试验前需要对被试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运动史、药物使用情况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或测试人员确定被试者是否适合进行肌无力疲劳试验,以及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和参数。
在进行肌无力疲劳试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肌肉或肌群作为测试对象。
常用的测试肌肉包括肱二头肌、腓肠肌、腓前肌等。
在选择测试肌肉时,需要考虑到该肌肉的功能和易受疲劳影响的特点,以及测试的实际用途。
进行肌无力疲劳试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和参数。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最大肌力测试、持续性肌力测试和肌耐力测试等。
在选择测试方法时,需要考虑到被试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以及测试的具体目的。
在进行肌无力疲劳试验时,需要严格控制测试环境和条件。
测试环境应该安静、舒适,避免外界干扰和影响。
测试条件包括测试设备的选择和校准、测试姿势的规范和标准等。
这些条件的严格控制可以减小测试误差,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在进行肌无力疲劳试验时,需要严格遵守测试步骤和操作规程。
测试人员应该接受专业的培训,熟悉测试方法和操作技巧,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试步骤包括被试者准备、测试姿势调整、测试参数记录等,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
在进行肌无力疲劳试验后,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测试结果应该与被试者的个体特点和健康状况相结合,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解释。
同时,还需要将测试结果与正常值或参考范围进行比较,以判断被试者的肌肉功能和疲劳程度。
总之,肌无力疲劳试验是一项重要的评估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肌肉疾病,也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员的体能和训练效果。
在进行肌无力疲劳试验时,需要严格遵循标准和步骤,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肌肉疲劳检测系统[发明专利]
![肌肉疲劳检测系统[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997b798148d7c1c709a14502.png)
专利名称:肌肉疲劳检测系统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潘盈秀
申请号:CN201780090618.3申请日:20170515
公开号:CN111491559A
公开日:
20200804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肌肉疲劳监测系统,包括:sEMG放大器模块(101),用于接收sEMG信号并放大所接收的sEMG信号;与sEMG放大器模块(101)连接的滤波模块(103);与滤波模块(103)连接的比特流转换器(105),用于数字化sEMG信号,并转换sEMG信号至基于单个阈值的离散信号而不数字化整个sEMG信号;以及与比特流转换器(105)连接的比特流交叉相关器(107),比特流交叉相关器(107)包括串联的多个相关级(201)、与多个相关级(201)分别连接的多个计数器(303)、及与计数器(303)连接的最大值选择器(205),比特流交叉相关器(107)用于在给定时间窗口内连续地相关sEMG信号,计算sEMG信号相同的所有时间点,循环比较所有计数器(303),然后通过具有最大值的计数器(303)找出sEMG信号上的特定参考点之间的距离。
申请人:东莞市棒棒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523808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创意生活城蜂巢空间集群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4 地 面 和 在 轨 肌 电测 量 模 式
3 5
失重状态 下肌 肉疲劳采集分析 系统
M P F = — 一
I P ( / ) d J
』 , P ( ,f P ( f ) d f =f P ( . f ) d f ,
i F
频率。
◆对单个人一 一 个 部 位 的 多次 实 验 结 果 进 行 比 较 ,验汪 特 征参数 / 叟化 规律 的可 重复 性 ; ◆ 比较 多个 人 多个 部位 的实验 结 果 ,研 究特 征
参 数 的个 体 差异性 ;
预期 卜 述两 参数 会随疲 劳程 度加 重而 变小 ,使 前提 是处 理对缘 为平稳信 号 ,在 持续恒 力 引起 的
载人航天信 息 2 0 1 3年第 4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动 态 力收 缩 中除疲 劳 程度 外 ,肌 纤 维长 度变 化 、肌
一
个 与肌疲 劳 相关 的参数 ,必需 具备 以下 两个
纤 维 与 电 极 相 对 位 置 移 动 等 都 会 体 现 在 测 得 的
s E MG 信 号 中 ,为 了减 小这 些非 疲 劳 因素 的影 响 ,
5 . 3肌 电测 量模 式
计 算 公式 :R =
n
∑
n
,
其 中 为采集 的
肌 肉疲 劳 分 析 仪 主 要 用 于 在 轨 评 价 航 天 员在 轨 肌 肉疲 劳情 况 , 由于 个体 和使 用环 境 的差 异 ,不 同 的受 试 者 及 同一 个 受 试 者 的不 同肌 肉部 位 的 疲 劳特 征 是 不一 样 的 ,都要 在地 面通 过 定量 负荷 模拟 在 轨使 用 工况 ,建立 地基 肌 肉疲 劳数 据库 ,用 于在 轨 检 测 数 据 与 地 基 标 定 数 据 库 进 行 比对 来 评 估 肌 肉的疲 劳程 度 。在肌 肉疲 劳 分析 仪检 测 过程 ,需要 地 面 医监 医 生 适 时通 过 天 地 链 路 询 问航 天 员主 观 疲 劳感 受 ,作 为肌 肉疲劳 分析 仪定 量 分析 结论 的参 考 ,形 成 一个主 客 观相 结合 的疲劳 评价 方法 。
6 . 1均方 根值 ( R MS ) 、
例 衡量 ,受试 者 进行 第一 次 实验 前需 先测 量 同条 件
下 动作 的最大 可重 复 次数 。 在 动 作 期 间将 肌 电传 感 器 放 在 肱 二 头 肌 表 面 进 行持 续 测量 ,同步 用加 速度 传 感器 测量 前臂 加速 度 信 号 。分 析加 速 度信 号 ,根据 加速 度信 号 的重 复 性 效 果确 定 信 号 段 提 取 的起 点和 待 提 取 信 号 段 长 度 ,作 为提 取活 动 段依 据 。对 采集 到 整段 信 号提 取 活 动 段 可 获 得 与 运 动 次 数 相 同数 量 的信 号 段 作 为 后 期数 据 处理 对象 。
受试 者手 握 重物 ,前 臂重 复做 哑铃 动作 ,期 间
保 持 上臂 不动 ,前 臂动 作均 匀 ,要求 每 次动 作相 似 ( 每 次前 臂 与上 臂角 度变 化 范 围一致 ,每次 动作 时 间相 差不 大 ) ,重 复约 8 O次 。受试者 疲 劳程度 以单 次 实验 累计 动 作 次 数 与 最 大 可 重 复动 作 次 数 的 比
6 算 法 选 取
正如研 究背 景所 述 , 目前 国 内外对 表面 肌 电信 号评估 肌疲 劳 的研 究尝试 了多种特 征参 数 ,并且 已 通 过 实验 对 其 中一 部 分 参 数 的评 估 效 果 进 行 了验 证 。本研 究 也 以此 为切 入 点 ,探 索如 下参数 与肌 肉 疲劳 的关 系 。
的选 择无 关 。而 适用 于疲 劳评估 的参 数 ,我 们 期待
其满 足更 严格 的要 求 :在 肌 肉逐渐 疲 劳 的过 程 中 , 该参 数必 须有 明显 的单 调 的变化 ,且 这种变 化 是可 重复 的 ,与肌 肉的选 择 、受 试者 的选 择无 关 ;对 于 疲劳 状态 相近 的肌 肉,其参 数或 者参 数 的变 化 量 的 绝对 值或 相对 值必 须处 于一个 固定的 范 围内 。我们 拟通 过实 验寻 找合 适 的参数 ,优 先探 索 国 内外 文献 中建 议 的参数 。
局 部肌 肉疲 劳程度 的关 系 : ◆ 对 单个 人 一 个 部位 在 一 次实 验 中 的 多段 数 据 分 析 ,对 各段 信 号 分 别 提取 上述 特 征 参 数, 研 究各 个 参数变 化规律 ,比较各 个参 数
变 化与 疲 劳程度 变化之 间相 关性 人 小 ;
【 } I P ( f ) 为功率谱密度 , 和 为硬件滤波截止
特 性 :疲 劳 与非疲 劳 的肌 肉在该 参数 上存在 显 著差 异 ;这 种 差异是 可重 复 的,与肌 肉的选择 、受试 者
实验 中 尽 量 保 证 每 次 动 作 相 同 并 且在 采 集 到 的信
号 中截 取 动作 重 复性 好 的部 分作 为处 理对 象 ,重 复 性 效 果 的 标 准 考 虑 用 加 速 度 传 感器 同步采 集 加 速 度 信 号辅 助评 估 。
疲 劳过 程 r f 1 效果较 好 ,但 可 能不适用 于 随意运 动 引 起 的疲 劳 。
◆ 验 证 肌 电信 号 特 征 参 数 随 疲 劳 程 度 变 化 而 变 化 的单 调性 ,以及对 十疲 劳程 度相 近肌 肉的肌 电
s E MG信 号 ,n为信 号 点序 号 。 预 期 该参数 会 随疲劳程 度 加重 而变 大 ,对恒 力 收缩和 变化 力 收缩过 程都适 用 ,但 其规 律性 可 能会 受力水 平大 小 的影 响 。
6 . 2 平均 功率 频率 ( MP F ) 、 中位 频率 等 ( MDF ) 先 对信 号段 作频 谱变换 ,得 到功 率谱密 度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