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和恢复

合集下载

快速恢复疲劳的方法

快速恢复疲劳的方法

快速恢复疲劳的方法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工作、学习、娱乐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得我们的身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疲劳。

如何快速恢复疲劳,让我们重新变得有活力、有精神呢?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些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1. 良好的睡眠睡眠是最基本、最关键的恢复方式。

一个好的睡眠可以让我们恢复大部分的身体能量和精神状态。

建议每晚睡觉时间保证不少于八小时,并且保证睡眠环境安静舒适,拥有足够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

2. 均衡饮食饮食是身体能够维持正常运作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大脑的运转。

我们需要通过食物来摄取必须的能量和养分。

建议摄入多蔬菜、水果和鱼类等富含蛋白质和必需脂肪酸的食物,并且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和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饮品。

3. 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能量和废物,并且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最好选择一些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等等。

这些运动可以让身体迅速消耗多余脂肪和能量,同时也能让身体更快地恢复。

4. 放松自己通过一些方式放松自己,采取休息和放松的活动,有助于缓解情感和身体的压力。

可以尝试一些瑜伽、冥想、读书、文艺或色彩好的视觉体验,让身体和心灵得到片刻的放松和舒适。

5. 好的社交圈子身边的人会影响我们,我们应该选择一些有益的交往关系,让自己的社交圈子更加良好。

可以尝试参加团体游艺活动、户外活动或者志愿活动等让自己活跃起来的社交活动,这可以让我们身心得到激发和发挥。

6. 良好的工作生活节奏对于一些劳动者来说,良好的工作节奏会有助于有效增强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科学的时间规划和有效利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间,可以让身体和心灵获得更好的恢复和保持状态。

总之,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让自己迅速恢复疲劳,让自己重新变得有活力、有精神。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愉悦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们的身体充满谷氨酸和依靠氨酸,让生活充满快乐和充实。

疲劳恢复身体需要的重要休息

疲劳恢复身体需要的重要休息

疲劳恢复身体需要的重要休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生活的忙碌,我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

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重要的休息对于疲劳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休息对于身体的恢复和修复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提供身体需要的精力和能量,还可以促进身心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为何休息是恢复疲劳所必需的,以及如何合理安排休息来有效地恢复身体。

一、睡眠对于身体的疲劳恢复至关重要睡眠是身体恢复疲劳的重要途径之一。

根据专家的研究,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约7-9小时的睡眠时间,以保持身体机能和大脑的正常运转。

睡眠不仅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养分和能量,还可以促进心理和生理的恢复。

在睡眠的过程中,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做“生长激素”的物质,它对肌肉的修复和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睡眠还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增强免疫力以及调节情绪等作用。

因此,合理的睡眠时间和高质量的睡眠环境对于身体的疲劳恢复至关重要。

二、休息方式的多样性对于身体的恢复有益除了睡眠外,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休息方式可以帮助身体恢复疲劳。

例如,短暂的休息间隔和有规律的休息时间可以帮助身体恢复精力,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短暂的休息可以让大脑得到放松和休息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参与一些轻松和愉快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与朋友聚会等,也可以帮助我们恢复身心的平衡,减轻疲劳感。

三、合理规划休息时间有助于身体的恢复为了有效地恢复疲劳,我们需要合理地规划和安排休息时间。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工作强度来确定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尽量保持固定的作息规律。

其次,我们可以将休息时间分为短暂休息和长时间休息两种。

短暂休息可以在工作或学习的间隙进行,例如每小时休息5-10分钟,进行深呼吸或简单的放松活动;对于长时间休息,可以选择晚上或周末的时间进行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如阅读、健身或者与家人朋友相处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灵活安排一些短假期或长假期,以补偿长期工作带来的疲劳感。

运生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运生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工作效率持续一定时间后都会下降,这是机 体疲劳的表现。 疲劳是由人的基本生理特性所决定的,是生 理性的。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脑力疲劳、 心理(精神)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 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 的保护性机制。 生理性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 息和调整可以自行消除。因此,机体出现疲 劳后,应及时进行休息和调整,以防过度疲 劳。
(二)运动性疲劳分类:(P.359)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其特点 (一)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
1.中枢疲劳 可能发生在大脑皮质直至运动神经元 2.外周疲劳 (1)神经-肌肉接点 (2)肌细胞膜 (3)肌浆网 (4)兴奋-收缩藕联 (5)收缩蛋白 (6)线粒体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二)肌糖原贮备的恢复
肌糖原恢复的影响因素:运动强度和时间;膳食。 长时间运动:高糖膳食有利恢复,46小时即可完全恢复, 前10小时恢复最快。 短时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无论什么类型的膳食,肌糖原恢 复都需24小时,且前5小时恢复最快。
(三)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
11mlO2/Kg 肌,运动后几秒钟可恢复 (四)乳酸再利用: 乳酸被氧化分解,30min
消除疲劳有新招
在日本东京的一家氧疗沙龙内,一名男子从含有30%的浓缩氧的 “太空舱”中起身。该沙龙为现代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人士提供氧 疗和香熏等服务,每分钟收费将近1美元。
超量恢复(over-recovery)

运动中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以及降低的身体机能 在运动结束后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 有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overrecovery)。

疲劳的原因和恢复体力的建议

疲劳的原因和恢复体力的建议

疲劳的原因和恢复体力的建议疲劳是当我们身心处于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或压力下,导致体力和精神力量的消耗过多而感到疲惫和无力的状态。

疲劳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睡眠不足、饮食不均衡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疲劳的原因并提供有效的恢复体力的建议,本文将分析常见的疲劳原因,并给出一些建议以帮助恢复体力。

一、疲劳的原因1. 生活方式: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长时间久坐不动等,都可能导致身体疲劳。

2. 工作压力: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长时间的加班和心理压力都会使人感到疲惫不堪。

3. 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好、睡眠时间不足都会导致身体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4. 饮食不均衡:缺乏营养均衡的饮食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从而引发疲劳感。

5. 情绪压力: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下,会加重身体负担,产生疲劳感。

二、恢复体力的建议1. 调整生活方式:确保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规律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均衡营养的食物,适量参与体育锻炼,改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体力。

2. 管理工作压力:学会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合理规划自己的工作量,能够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提高工作效率。

3. 保证充足睡眠:每晚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使用手机和电子设备等对睡眠有干扰的物品。

4. 饮食均衡:合理搭配各种食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确保身体得到足够的能量和养分。

5. 放松心情: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参加瑜伽、听音乐、阅读等,帮助自己舒缓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6. 适度运动: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兴趣选择适度的运动方式,可以是慢跑、游泳、打篮球等,透过运动增强体质和调节身心状态。

7.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和高效率,适时给自己放松的时间,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8.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长期感到疲劳和无法自行改善,建议尽早寻求专业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寻求适当的治疗或建议。

肌肉疲劳和恢复的生理学过程

肌肉疲劳和恢复的生理学过程

肌肉疲劳和恢复的生理学过程肌肉疲劳是指在运动或者持续活动之后,肌肉力量和耐力下降的状态。

肌肉疲劳和恢复是体育训练和运动表现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了解肌肉疲劳和恢复的生理学过程对于优化训练计划和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肌肉疲劳的原因肌肉疲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原因包括:1.神经疲劳: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导致神经系统疲劳,降低神经-肌肉传导速度和肌肉收缩力。

2.代谢物积累:运动过程中,肌肉会产生乳酸、氢离子和废物等代谢产物,积累过多会导致肌肉酸化,影响肌肉收缩和能量供应。

3.肌纤维受损:高强度和重复性运动会引起肌纤维微损伤,激活炎症反应和细胞修复过程,导致肌肉疲劳。

4.能量耗竭:长时间持续运动后,肌糖原和肌酸能储备降低,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肌肉疲劳。

二、肌肉疲劳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疲劳机制和表现形式,肌肉疲劳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中枢性疲劳:由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失调引起的疲劳。

主要特点是运动能力减弱和意志力下降,表现为渐进性疲劳,不易迅速恢复。

2.周围性疲劳:由肌肉本身机能障碍引起的疲劳。

主要特点是肌力和爆发力下降,表现为迅速发生和迅速恢复。

三、肌肉疲劳和恢复的生理学过程肌肉疲劳和恢复的生理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调节和修复过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累积阶段:在长时间和高强度运动后,代谢物积累、肌纤维受损和神经疲劳逐渐累积,肌肉功能下降。

2.恢复阶段:在运动停止或减轻负荷后,肌肉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促进修复和恢复。

主要包括:(1)血液循环恢复:停止运动后,血液循环逐渐恢复正常,带走代谢物和废物,供应养分和氧气。

(2)乳酸代谢:停止运动后,乳酸会逐渐通过代谢途径分解和转化,从而降低肌肉酸化程度。

(3)炎症反应:肌纤维受损后,机体会激活炎症反应,释放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肌纤维修复和再生。

(4)营养补给:运动后,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补充营养物质,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促进肌肉恢复和再生。

简述疲劳恢复的基本方法

简述疲劳恢复的基本方法

简述疲劳恢复的基本方法疲劳是身体因为长时间进行高强度运动或工作而产生的一种不适感,常见的疲劳症状包括身体乏力、精神疲惫、头晕眼花等。

为了维护身体健康,及时恢复疲劳状态对于运动员和疲劳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为此,以下是10条关于简述疲劳恢复基本方法,并展开详细描述。

1.适当的睡眠睡眠是身体恢复的最佳方式,睡眠不足往往会导致身体出现疲劳,影响身体健康。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每晚需要6-8小时的睡眠时间来恢复身体机能。

2.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调理是恢复疲劳的重要途径。

适当食用富含高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帮助身体补充能量和修复肌肉组织。

3.身体放松身体放松是恢复疲劳的重要方法之一。

将身体暂时从紧张的活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帮助身体得以休息恢复。

进行伸展运动或按摩等,有助于放松身体。

4.温水浸泡使用温水浸泡的方法,可以使身体恢复。

温水浸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轻肌肉的疲劳,让身体保持健康。

5.按摩按摩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疲劳,同时帮助消除压力,减轻情绪疲劳。

6.瑜伽运动瑜伽可以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同时练习瑜伽可以帮助身体的柔软度,有助于放松身体和心灵,使其达到恢复的效果。

7.适当的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消除身体的疲劳,而且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但是需要注意运动的时间和强度,避免加重疲劳。

8.心理疗法心理疗法是缓解身体和心灵疲劳的好方法。

不同的心理疗法可以帮助恢复身体和心灵的平衡,放松身体,减轻精神压力。

9.合理的时间安排合理的时间安排可以有效避免过度疲劳。

避免过度工作或过长时间进行高强度运动,定期休息,有助于减少身体和心灵的负担。

10.心态调整心态调整可以帮助身体和心灵恢复平衡,并提高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保持正向心态,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生活。

疲劳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了解疲劳恢复的基本方法,对身体恢复和保持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运动训练疲劳的判断和恢复 人教版

浅谈运动训练疲劳的判断和恢复 人教版

浅谈运动训练疲劳的判断和恢复廖建生运动训练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过程,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提高是经过运动训练导致人体适度疲劳,加以合理恢复后,人体机能状态在新的水平上获得重新适应的过程,因此疲劳和恢复是运动训练不可缺少的部分。

但是,很多中学运动队在训练过程中盲目进行大负荷的训练,又不重视疲劳后的有效恢复,造成运动性疲劳,日积月累,导致运动员身心过度疲劳,厌赛厌练,训练效果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在训练中不仅要对过度疲劳有细致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对它要有合理、科学的恢复手段,以达到训练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过度疲劳的判断1、教育学观察法:过度疲劳的训练,运动员体力大量消耗,并在极度兴奋状态下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外在表现是面色苍白、眼神无光,技术动作变形、僵硬,不放松,注意力不集中,神经反应迟钝,失误增多,对抗能力大幅下降,容易受伤等。

2、自我感觉法:过度疲劳的训练后,运动员自我感觉较差,四肢发软、食欲下降,呼吸急促、烦躁、心悸,睡眠不好,甚至失眠。

训练中自信心不足,怕对抗,易失误,主动性差,厌练、怕练,甚至对训练极其反感等。

3、生理机能检测法:①脉搏检测:正常情况下运动员的心率是保持在一个恒定水平的。

但过度训练后运动员的心率不齐,并且持高不下,晨脉较平时安静情况多12次以上,并伴有脉纹乱等现象。

②血压检测:过度疲劳的训练后,运动员的血压不能保持在一个均衡水平,具体表现在收缩压升高不明显或不升高,舒张压升高或不变,脉压较平时降低等现象。

③汉契测试法:正常情况下,运动员呼气后憋气在60~90秒之间,而过度疲劳训练后这一时间大为缩小。

此外,还有哈佛台阶实验检测法、肌力检测法、血红蛋白检测法、尿蛋白检测法等。

由于基层条件有限,在此不一一进行详解。

二、过度疲劳的恢复1、教育学方法:教练员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深入到运动员当中去了解、分析并判断出产生过度疲劳的原因。

在训练初期对运动员的素质水平、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有规律的安排周期运动负荷,使负荷变化呈波浪式。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概述: 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 生物化学会议)。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 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或: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 象.
一、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
• “能量衰竭学说” • “代谢产物堵塞学说” •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 “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 • “自由基学说” •“突变理论” • “离子代谢紊乱” •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 • “中医理论”
(一)“衰竭学说”
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特别是糖原和CP的消耗)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
• 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渗透压 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降,从而促进 疲劳(保护性抑制)的发生和发展。
(五)“自由基损伤学说”
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 如 氧 自 由 基 (O2) 、 烃 自 由 基 (OH+) 、 过 氧 化 氢 (H2O2)及单线态氧(O2)等物质。
2.外周性疲劳
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 经-肌肉接点到肌纤维 内部线粒体。
(1)神经肌肉接点 (2)肌细胞膜 (3)肌质网 (4)线粒体 (5)收缩蛋白
三、不同运动练习的疲劳原因 (结合P321)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生理指标: 1、肌力测定 (1).背肌力与握力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 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作业者短时间内从事大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强度体力劳动,消耗较 2、力源耗竭机理 多能量,能量代谢需要 的氧供应不足,产生无氧 3、中枢变化机理 代谢,乳酸在肌肉和血 4、生化变化机理 液中储积,使人感到身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体不适,即产生疲劳感。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作业者从事轻或中等劳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动强度作业,由于一时 2、力源耗竭机理 间较长,造成肝糖应耗 竭,使人产生全身不适, 3、中枢变化机理 即产生全身性疲劳。
6)环境因素 7)工作的单调
2、疲劳的特点 、
疲劳有一定的积累效应, 1)年龄 未完全恢复的疲劳可在一 2)疲劳可以恢复 定程度上继续存在到次日。 我们在重度劳累之后,第 3)疲劳有积累效应 二天还感到周身无力,不 4)人对疲劳有适应能力 愿动作,就是积累效应的 表现。如果次日又达到六 5)生理周期 分疲倦程度,就感到疲乏 6)环境因素 到了十分。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作业时,肌肉收缩,肌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肉变得坚硬,其内压增 2、力源耗竭机理 大,可达几十千帕,引 起部分或全部血流阻断。 3、中枢变化机理 能量代谢在缺氧或无氧 4、生化变化机理 状态下进行,血液中产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生乳酸堆积,产生局部 疲劳感。 一般认为机体疲劳是上 述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2、疲劳的分类
按疲劳原因分 生理性疲劳、心理性疲劳 按发生部位分
精神作业引起精神疲劳、肌肉 作业引起肌肉疲劳和神经作业 按疲劳程度分 引起神经疲劳
一般疲劳、过度疲劳和重 度疲劳
二、疲劳的规律和特点
1、疲劳的规律 1)局部引起的疲劳,可以引起全身症状,也表 现出大脑疲劳; 2)不但使作业能力下降,也使作业意志减弱, 自动无意识限值和产生休息的需要; 3)疲劳后能够恢复,不会留下损伤痕迹; 4)如果疲劳是由于作业内容和环境引起的,当 作业内容和环境改变时,疲劳可消减。 5)感觉和疲劳不一定同时发生,乐不知疲。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美、英学者认为全身性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疲劳是由于作业及其环 2、力源耗竭机理 境所引起的体内平衡紊 乱,引起紊乱的原因除 3、中枢变化机理 包含局部肌肉疲劳外, 4、生化变化机理 还有其他许多原因,如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血糖水平下降、肝糖元 耗竭、体液丧失、体温 升高等,此机理称为生 化变化机理。
3)疲劳有积累效应 4)人对疲劳有适应能力 5)生理周期 6)环境因素 7)工作的单调
2、疲劳的特点 、
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疲劳的 1)年龄 产生、加重和减轻。例如, 2)疲劳可以恢复 噪声可加重甚至引起疲劳, 而优美的音乐可以舒张血 3)疲劳有积累效应 管、松弛紧张的情绪而减 4)人对疲劳有适应能力 轻疲劳。所以某些作业过 程中、休息时间和班后听 5)生理周期 听抒情音乐是很值得提倡 6)环境因素 的。
6、频闪融合阈值测定法 7、色名读唱时间法——判别力测定 8、皮肤电流测定法
六、测定疲劳的方法
反应时间是指人外界刺激 1、心率(脉博数)测定法 到作出反应的时间。 2、呼气分析法 人体疲劳后,人的感觉器 3、触两点辨别阈法 官对光、声、电等的反应 速度降低,显示出反应时 4、膝腱反射阈测定法间延长。可以用机械式或 5、反应时间测定法 电子式反应时间测定仪测 定人作业前后的反应时间 6、频闪融合阈值测定法 的长短作为疲劳判定的依 7、色名读唱时间法——判别力测定 据。
7)工作的单调
2、疲劳的特点 、
周而复始地做着单一的、毫无创造的、 重复的工作,使人易于厌烦、疲劳。 1)年龄 从生理上分析,公式化的单调动作, 2)疲劳可以恢复 使人容易产生局部疲劳。有单调感的 工人其工作效率往往在接近下班时反 3)疲劳有积累效应而有所上升。这是由于作业者预感到 快要从单调工作中解放因而兴奋所致, 这就是所谓的“最后进发”。 4)人对疲劳有适应能力
六、测定疲劳的方法
随着活动时间延长和强度 1、心率(脉博数)测定法 的增大,机体对氧的需求 2、呼气分析法 也增加。因此,可通过对 3、触两点辨别阈法 呼出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 的含量的分析确定能量代 4、膝腱反射阈测定法谢率,进而推算疲劳程度。
5、反应时间测定法 6、频闪融合阈值测定法 7、色名读唱时间法——判别力测定 8、皮肤电流测定法
(4)身体局部不适或痛 焦躁 困倦 精神涣散 对事冷漠 易忘事 常出错 对事放心不下
六、测定疲劳的方法
心率和劳动强度密切相关。在作业开始前 1、心率(脉博数)测定法 1 min,由于心理作用,心率常稍有增加。 作业开始后,为适应供氧要求,前30~40 2、呼气分析法 S内迅速增加,以后缓慢上升。一般经4~ 5min达到与劳动强度适应的稳定水平。轻 3、触两点辨别阈法 4、膝腱反射阈测定法 作业,心率增加不多;重作业能上升到 150~200次/min,这时,心脏每搏输出血 液量由安静时的40~70mL可增大到 150 5、反应时间测定法 mL,每分钟输出血量可达 15~25 L,有 6、频闪融合阈值测定法 锻炼的人可达 35 L/min。 作业停止后,心率可在几秒至十几秒内迅 7、色名读唱时间法——判别力测定 速减少,然后缓慢地降到原来水平。心率 8、皮肤电流测定法 的恢复要滞后于氧耗的恢复,疲劳越重, 氧债越多,心率恢复得越慢。其恢复时间 的长短可作为疲劳程度的标志和人体素质 (心血管方面)鉴定的依据。
2、疲劳消极的作用 、
疲劳引起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引发工伤事故 1)睡眠休息不足、困倦引起的事故 )睡眠休息不足、 这类事故多见于夜班或长时间作业未得休息的情况,多 为技术性作业事故。 如某矿的卷扬机司机,白天休息不充分,夜班时打盹, 开动卷扬机后即进人半睡眠状态,以致造成过卷事故, 拉断钢绳,坠人井底。 又如某个体汽车司机昼夜连续行车,最后困倦不支,车 辆失去控制,坠人公路桥下,车毁人亡。体力为主的劳 动,事故危险性小。立位工作比坐位工作更安全,因为 坐位技术性作业者更易因困倦而入睡,因为在极度疲劳 和困倦时,往往无法自我控制。 疲劳休息地方不安全
六、测定疲劳的方法
当皮肤表面上的两个点同时受 1、心率(脉博数)测定法 到刺激时,如果两点间距离在 50 mm以上;任何人都能清楚 2、呼气分析法 地感受到两点的刺激。但是, 3、触两点辨别阈法 当两点距离缩短到一定值以后 (正常情况下小臂约为20 4、膝腱反射阈测定法mm),只感觉是一个刺激点, 5、反应时间测定法 其值称为两点阈值。作业疲劳 越甚,感觉越迟钝,此值上升 6、频闪融合阈值测定法 越多。此外,还有反应时间测 定和膝盖住反射阈测定。两者 7、色名读唱时间法——判别力测定 都可作为相对指标,判断作业 8、皮肤电流测定法 人员疲劳的程度。
2、疲劳消极的作用 、
2)反应和动作迟钝引起的事故 ) 疲劳感越强,人的反应速度越慢,手脚动作越迟缓。某 钢厂厂区内铁路纵横交错,道口很多。疲劳状态下的工 人在下班途中或作业中常不能敏锐地觉察侧面和后面来 车,因而引起伤亡事故。 如有一次调车中,将正在操作没有觉察躲避的操作工扎 倒致死。又如某矿井,三名工人因疲劳靠在矿定处休息, 突然矿壁塌落,一名坐着休息的工人被砸死,二名立位 工人受重伤。一方面是因为疲劳,没有正确选择休息地 点;另一方面是因为疲劳后感官敏感度下降,不能及时 觉察塌落预兆。
2、疲劳的特点 、
例如,青年作业人员作业 1)年龄 中产生的疲劳较老年人小 2)疲劳可以恢复 得多,而且易于恢复。这 很容易从生理学上得到解 3)疲劳有积累效应 释,因为青年人的心血管 4)人对疲劳有适应能力 和呼吸系统比老年人旺盛 许多,供血、供氧能力强。 5)生理周期 某些强度大的作业是不适 6)环境因素 于老年人的。
2、疲劳消极的作用 、
3.重体力劳动与省能心理引起的事故 . 重体力劳动常给作业人员造成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省 能心理,反映在作业动作上,常因简化而违反操作规程。 例如,矿山井下工作空间有限、条件恶劣、照明不良、 噪声水平过高等,走进工作场所,已感几分疲倦,所以 在作业动作上,常是粗放、简单的,搬运、移动设备时 往往抛上摔下。 如某矿在充填准备工作中,矿井底部渗水,密闭的支柱 根数在作业时被无故减少,造成充填过程中砂水跑冒, 堵塞巷道多日,无法生产、某煤厂冬季煤堆表面冻结, 作业人员在装煤时贪图省力,挖空煤堆底部,造成的屋 檐形、煤顶塌落,压死压伤多人。
7)工作的单调
2、疲劳的特点 、
年轻人比老年人恢复得快。 1)年龄 体力上的疲劳比精神上的 2)疲劳可以恢复 疲劳恢复得快。心理上造 成的疲劳常与心理状态同 3)疲劳有积累效应 步存在,同步消失,所以 4)人对疲劳有适应能力 对于厌烦工作的人采取必 要的规劝、批评教育和处 5)生理周期 分的措施是必要的。
六、测定疲劳的方法
随活动者疲劳产生程度的 1、心率(脉博数)测定法 增强,机体的反射机能下 2、呼气分析法 降,通过捶击膝腱来测定 3、触两点辨别阈法 因疲劳造成的反射机能的 钝化程度。疲劳时膝键反 4、膝腱反射阈测定法射阈增大,轻度疲劳可引 5、反应时间测定法 起阈值增加5’- 10 0,重疲 劳阈值增加150-300。
五、疲劳自觉症状
身体症状 (1)头晕 (2)头痛 (3)全身不适 (5)肩膀酸痛 (6)呼吸困难 (7)腿软 (8)口粘、口干 (9)打呵欠 (10)出冷汗 精神症状 头脑不清 思想不集中不愿思考 不爱说话 感觉症状 眼睛疲劳、恍惚 眼睛发滞、发干 动作笨拙、失误 脚下不稳、摇晃 味觉不灵 眩晕 眼皮及其他部位发抖 听觉迟钝、耳鸣 手脚打颤 动作不准
8、皮肤电流测定法
六、测定疲劳的方法
受试者观看一个频率可调的闪烁光源, 记录工作前、后受试者可分辨出闪烁 1、心率(脉博数)测定法 的频率数。具体做法是先从低频闪烁 做起,这时视觉可见仪器内光点不断 2、呼气分析法 闪光。当增大频率,视觉刚刚出现闪 3、触两点辨别阈法 光消失时的频率值叫闪光融合阈;光 点从融合阈值以上降低闪光频率,当 4、膝腱反射阈测定法视觉刚刚开始感到光点闪烁的频率值 叫闪光阈。闪光阈和融合阈的平均值 5、反应时间测定法 叫临界闪光融合值(cff)。人越疲劳, 闪光融合值越低,说明视觉神经出现 6、频闪融合阈值测定法 钝化。这一方法对在视觉显示终端 (VDT)前面的工作人员的疲劳测定 7、色名读唱时间法——判别力测定 最为适用。一般测定日间或周间变化 率,也可分时间段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