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负荷肌肉疲劳过程中表面肌电图功率谱转移特征

合集下载

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

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
降斜率的作用缺乏一致性效应 %
第5期
140 120 M PF (H z) 100 80 60 40
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
395
!"# 不同运动负荷条件下 $%&’ 非线性信号特征 的变化 B ST 和 IST 条件下 , 各采样通道 sE M G 信号的 Lem pel -Zi v 复杂度时间序列均呈线性递减型变化
脊 % 安放电极前用医用酒精对相应部位皮肤进行反 复摩擦清理 % 负荷试验开始后 $ 使用 M ega 肌电信 号记录和分析系统 ! 芬兰 M ega 公司产品 " 同步连 续 采 集 sE M G 信 号 60 s% 信 号 的 采 样 频 率 为
不同运动负荷条件下 %&’( 线性信号的变化 本 研 究 中 sE M G 信 号 的 i EM G 分别用其自然 对数和 M V C 时 i EM G 的相对值表示$ # 检验结果 显示 $ 无论是用自然对数还是用相对值表示 $ B ST 组四个通道第一秒钟平均 i E M G 值均明显高于 IST 组 ! 相对值表示法 & B ST 组为 (1. 17!0. 53)自定义单 位 , IST 组 为 (0. 63 !0. 29)自 定 义 单 位 $ $<0. 05 ’ 自
生物物理学报
第二十卷
第五期
二!!四年十月 &450 6227
!"#! $%&’()*%"+ *%,%"! -./012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同负荷方式引起的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
方红光 1, 王 健2
! 1. 浙江大学计算中心 # 杭州 310028 ’ 2. 浙江大学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 杭州 310028 "

肌电图

肌电图
1994年,Brown测定了成人吃口香糖时的肌电图,发现对于个人而言肌电图的重复性很好,而且具有一定的 时间稳定性,但是不同人的肌电图差异显著。不过,在研究中,被测试者表示贴在脸上的电极不干扰正常的咀嚼 活动。Brown证实,对每个个体和每种食品而言,咀嚼方式是肉收缩时会产生微弱电流,在皮肤的适当位置附着电极可以测定身体表面肌肉的电流。电流强 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叫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肌电图应用电子仪器记录肌肉在静止或收缩时的生物电 信号,在医学中常用来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等,以此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 身的功能状态。1985年,托恩伯格(Tornberg)首次将肌电图用于食品科学领域。自此,肌电图技术开始用于食 品质地的测量。该方法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测量肌肉活动的方法,因为将电极贴在皮肤上,就可以测定接近皮肤表 面的肌肉电位变化,也不干扰正常的咀嚼活动。
肌电图测量时可用电极大体有两类:一是皮肤表面电极,它是置于皮肤表面用以记录整块肌肉的电活动,以 此来记录神经传导速度、脊髓的反射、肌肉的不自主运动等;二是同轴单心或双心针电极,它是插入肌腹用以检 测运动单位电位。医学上常用针电极,插入受检的肌肉会引起疼痛,因此在测量食品质地时不可滥用。在相同的 条件下,使用电极面积小者比面积大者记录的电位更大。因此,在食品质地分析时,使用较多的是皮肤表面电极。 它的优点是不引起疼痛,也常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时用于记录诱发的EMG反应。表面电极通常为两个小圆盘(直径 约8mm)或长方形(12mm×6mm)的不锈钢、锡或银板构成,安放在被检测EMG的肌肉覆盖皮肤表面,电极间距离视肌 肉大小及检测范围而定。据报道,用表面电极测定咀嚼肌EMG时,若两极问的距离在3.5~40mm,则EMG平均电压 随两极间距离的增大而增高;如两极间距达50ram,平均电压不再增高,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在咀嚼肌EMG测量时 一般两极间距可采用15~20ram。电极应与清洁的皮肤表面良好接触,在皮肤表面可涂以导电膏或生理盐水,皮 肤电阻应小于10k12。接触不良或皮肤电阻太大时会发生干扰。表面电极不能用于引导深部肌肉的电活动,即使 对表浅的小肌肉也不能用它来引导单个运动单位电位和EMG的高频成分。

表面肌电信号分析评价肌肉疲劳的有效性和敏感性

表面肌电信号分析评价肌肉疲劳的有效性和敏感性
第 45卷 第 12期 2011年 12月
武 汉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W 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1.45 No.12 Dec.2011
表 面肌 电信号分析评价肌 肉疲劳 的有效性和敏 感性
陈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 立 z
肌 肉持 续收缩 导 致 的肌 肉疲劳 发生 和 发展 过程 中 表 现 的 sEMG信 号特 有 变 化 活动 规 律 就 其 机 制 而 言 . 取 决于 中枢 神经 系统 控制 与外 周肌 肉活动 代谢 的共 同 作 用 .并 且 与肌 肉收缩 做 功能力 密 切相 关 因此 .研 究 运 动 性肌 肉疲 劳 过程 中 sEMG信 号 变 化 特 征 .对 于 了 解 肌 肉疲 劳 发 生机 制 和 客 观评 价 肌 肉疲 劳程 度 .对 运 动 能力 的影 响具 有重 要理 论 和应用 价值 以往 大量 研 究 表 明无 论 是 上 下肢 还 是 躯 干肌 肉 .静 力 性 或是 动 力 性 运 动 所 导 致 肌 肉疲 劳 .sEMG信 号 活 动 均 表 现 出相 对 一致 的变 化规 律 .即频谱 曲线 左移 (频 域 分析 指标 随 时 间序列 持 续减 小 ):而 时域分 析指 标 目前 还没 有统 一 认 可 的变 化 规 律 .大 部 分研 究 结 果认 为在 次 最 大 随 意
中图 分 类 号 :G804.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520X(2011)12—0071.07
Efi ciency and sensitivity of assessm ent of m uscle fatigue by utilizing sEM G param eters

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简称sEMG)是通过测量肌肉表面电位变化来反映肌肉活动的技术。

在运动学、工程学、物理学、医学、运动康复等领域,sEMG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肌肉活动的研究中。

下面将介绍sEMG信号的特征。

一、频率特征
sEMG信号的频率特征是指信号中包含的频率成分。

sEMG信号频率范围通常为10-500 Hz。

通常将sEMG信号分为三个频带,即低频段(10-100 Hz)、中频段(100-250 Hz)和高频段(250-500 Hz)。

其中,低频段反映了肌肉的肌力变化,中频段反映了肌肉的疲劳状态,高频段反映了肌
肉的颤动和抖动。

二、幅值特征
sEMG信号的幅值特征是指信号电位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简称RMS)。

RMS值越大,代表肌肉收缩的力度越强,反之,RMS值越小,肌肉收缩的力度越弱。

三、时域特征
时域特征分为两个方面:幅度分布特征和波形轮廓特征。

幅度分布特征是指sEMG信号在时间轴上的分布情况,可以反映肌肉收缩的强度和肌肉的功能。

波形轮廓特征是指sEMG信号波形的上升、下降、持续时间等特征,可以反映肌肉收缩的速度和肌肉的协调性。

四、空间特征
空间特征是指不同位置肌肉间的sEMG信号差异。

当肌肉活动时,sEMG 信号的强度和形态在不同的位置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sEMG信号与肌肉活动密切相关,sEMG信号的频率、幅值、时域和空间特征等特征均可用来量化肌肉收缩的情况,进而为肌肉活动的研究提供依据。

在未来的发展中,sEMG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与展望_王健

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与展望_王健

文章编号:100229826(2003)022*******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39卷)第2期CH I NA SPOR T SC IEN CE AND T ECHNOLO GY V o l.39.N o .2,2003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与展望The Research and Prospects on sE M G Signa lCharacter istics of M uscular Fa tigue王 健1,刘加海2W AN G J ian 1,L I U J ia 2hai2摘 要:肌肉疲劳通常是指肌肉运动系统最大作功能力或者最大收缩能力的暂时下降,sE M G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收缩功能的变化,其检测具有非损伤性、实际性、多靶点测量等优点。

多年来,应用sE M G 信号分析评价肌肉疲劳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线性的时、频分析两个领域,主要的研究包括肌肉活动和肌肉疲劳的sE M G 信号维数、复杂度、熵变化规律和特点等,认为肌肉疲劳至少存在两类作用机制,即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

关键词:肌肉;运动性疲劳;肌电信号;展望Abstract :M uscular fatigue refers to tempo rary decline of m axi m al pow er ability o r contractive ability fo r m uscle movem ent system .T he Signal of sE M G can reflect the change of m uscular fa 2tigue at certain extent .T he test has the characters of non -dam age and p racticably .In m any years ,the app licati on of signal of sE M S on evaluati on of m uscular fatigue m ainly focus on tw o aspects of linear ti m e and frequency .It includes the signal of sE M S of m uscular activity ,fa 2tigue .M uscular fatigue m ay exist tw o k inds of functi on m echanis m ,the peri pheral and central m echanis m .Key words :m uscle ;ex ercise f atig ue ;sig nal of sEM S ;p rosp ect中图分类号:G 804.2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2207218; 修订日期:20022092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70447)。

疲劳负荷下颈部肌肉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规律_陈谦

疲劳负荷下颈部肌肉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规律_陈谦

第33卷 第9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 ol.33 N o.9 2010年9月Journal of Beijing Spor t University Sep.2010疲劳负荷下颈部肌肉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规律陈 谦1,马 静2,王 健3(1.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4;2.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04;3.浙江大学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3)摘 要: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技术了解疲劳状态下颈部肌肉的活动变化规律,为颈部肌肉疲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16名无颈部疾病的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分别在屈、伸、左侧屈和右侧屈4个运动方向上完成60%最大随意收缩力(M 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 VC)的等长收缩,直至力竭。

评价指标包括平均肌电值(A verag ed Electromyog raphic Sig nal,AEM G)、平均功率频率(M PF)、复杂度(Lempel-Ziv,C(n))以及确定性线段百分比(Determinism%,%D ET)。

结果:1)在60%M VC负荷下,AEM G随着负荷时间的延续逐渐增加,M PF及C(n)随负荷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而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2)在疲劳实验中进行屈颈运动时,胸锁乳突肌的M PF下降斜率与其他方向及其他肌肉有显著性差异(P<0.05),C(n)和%DET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

结论:各肌肉在对应运动方向上担任主动肌时容易产生疲劳,胸锁乳突肌尤为明显。

而在疲劳性屈颈运动时主动肌胸锁乳突肌和拮抗肌头夹肌均较易产生疲劳,sEMG信号的周期化程度随疲劳积累而增加。

关键词:疲劳负荷;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9-0052-04The Regularity of SEMG C harateristics of Neck Muscles under Fatiguing C ontracting ConditionCH EN Qian1,MA Jing2,WANG Jian3(1.Z hejiang Institute of Spor ts Science,Hangzhou310004,Zhejiang China;2.Z hejiang College of Spo rts,Hang zhou310004,Z hejiang China;3.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and T echnology,Z hejiang U niversity,Hangzhou310028,Zhejiang China)Abstract:Objective:T 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 diversities of the neck muscles'electromy ographicactivity using the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technology w hen subjects were in fatigue state,and the purpose of thisresearch was to provide theory references for the neck muscle strain.M ethods:Six teen healthy young male subjectsperformed a series of isometric tasks including exertions in attempted flex ion,ex tension,and left and right lateralbending.T he experimental load w as60%maximum voluntary co ntraction(M V C)and the evaluation indexes wereA EM G,M PF,Lempel-Ziv Complexity and Determinism%.Results:1.U nder the moderate load(60%M VC),the AEMG and the%DET increased with the time expanding,w hile the M PF and Lempel-Ziv Com-plexity decreased.2.When subjects performed a ex er tion of flexio n,the sternocleidomastoid's slope of the M PFwas sig 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 ther muscles under the other exertio ns(P<0.05),and the Lempel-ZivComplex ity and%D ET show ed a no ticeable regularity.Co nclusion:All muscles as agonists tended to fatigue incor responding directions w ith the sternocleidomastoids being mo re fatigable.During fatiguing neck flexion sEMGsignals of sterno cleidomastoids and splenius capitis demonstrated better periodicity along w ith the accumulation ofmuscle fatig ue.Key words:fatig ue loads;neck muscle;surface electromy ography 长时间等长收缩是人类颈部最常进行的活动,同时也被认为是导致颈部肌肉疲劳和一系列颈部疾患的最主要原因。

不同负荷运动中下肢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

不同负荷运动中下肢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

不同负荷运动中下肢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马胜【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3(000)007【摘要】BACKGROUND: To analyze surface electromyogram data using curve fitting analysis method is stil in its infancy, which is rarely reported in the research of power bicycle induced fatigue.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and rules of median frequency of the lower limbs induced by power bicycles under different load, and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of surface electromyogra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uscle fatigue fitting curves. METHODS: Eight young men from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of Soochow University were enrol ed as subjects. Al subjects wer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load and different pedaling frequency exercises using MONARK power bicycle until they felt fatigue. At the same time, surface electromyogram signals of the rectus femoris, vastus lateralis, vastus medialis,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gastrocnemius medial head and lateral gastrocnemius head were col ected and record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minitab.15 statistical software. R2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F test (extremely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0.001), and th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curve fitting metho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Under the 150 W power bicycle movement, the muscle fatigue increased with time and thentrended to decrease. (2) Under the 300 W power bicycle movement, the muscle fatigue decreased with time, the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final y decreased with time. (3) Under the 150 W power bicycle movement, the fitting curve was a three-item curve, indicating there were thre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muscle fatigue. However, under the 300 W power bicycle movement, the fitting curve was a two-item curve, indicating there were two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muscle fatigue.% 背景:尝试应用曲线拟合分析方法对表面肌电图进行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将其应用于功率自行车运动至疲劳的研究鲜见报道。

手臂静态姿势负荷的肌电实验研究

手臂静态姿势负荷的肌电实验研究

手臂静态姿势负荷的肌电实验研究葛树旺;陈松林;付圣灵;朱宏宇;宋昱;杨磊【期刊名称】《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年(卷),期】2008(34)4【摘要】目的利用表面肌电术和Borg量表来测定、评价手臂静态姿势负荷,为工效学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14名男性大学生志愿者为对象,右臂以不同角度和距离做上抬、外展和前伸静态姿势,测定此间肱桡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和斜方肌的表面肌电信号。

肌电幅度以最大自主收缩肌电百分比(MVE%)来表示。

用Borg量表对不同姿势的主观疲劳程度评分。

对肌电幅度与Borg量表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各肌群的肌电幅度、疲劳评分随上抬和外展角度以及前伸距离的增大呈上升趋势。

表面肌电MVE%与Borg量表评分之间相关性显著。

结论表面肌电和Borg量表评分能够反映肌肉的静态姿势负荷与应激,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

在所测定的肌肉中,以三角肌和斜方肌受累最为显著。

【总页数】4页(P220-223)【关键词】静态姿势;劳动负荷;表面肌电术;Borg量表【作者】葛树旺;陈松林;付圣灵;朱宏宇;宋昱;杨磊【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31【相关文献】1.手臂静态姿势和反复性操作负荷的肌电测定分析 [J], 丁嘉顺;王正伦;张海央;杨磊2.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的肌电与脑电相干性分析 [J], 王乐军;陆爱云;郑樊慧;龚铭新;张磊;董菲3.不同搬举距离竖脊肌负荷表面肌电实验研究 [J], 吴磊;江高峰;朱长才4.电刺激对负荷练习后工作肌群恢复效果的电生理学实验研究 [J], 王保成;周里5.不同足部姿势受试者使用外侧楔形鞋垫后股四头肌肌电和膝关节力学特征改变的研究 [J], 邱荣美;朱嘉卉;刘夏;王德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态负荷肌肉疲劳过程中表面肌电图功率谱转移特征
作者:王健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体育系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刊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年,卷(期):2001,20(2)
被引用次数:20次
1.吴飞.王健.WU Fei.WANG Jian双关节运动的局部肌肉疲劳与肌电变化[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21(1)
2.王笃明.王健.葛列众静态负荷诱发肌肉疲劳时表面肌电信号(sEMG)变化与主观疲劳感之间的关系[期刊论文]-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4,17(3)
3.宋超.王健.王洪祥非疲劳状态下肌肉活动的力-电关系[期刊论文]-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3)
4.张海红.王健.杨镇.ZHANG Hai-hong.WANG Jian.YANG Zhen最大随意收缩诱发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变化[期刊论文]-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6,19(5)
5.宋超.王健.方红光.SONG Chao.WANG Jian.FANG Hong-guang间断递增负荷条件下肌肉活动的力-电关系[期刊论文]-体育科学2006,26(3)
6.宋超非疲劳状态下肌肉活动的力-电关系研究[学位论文]2004
7.张海红.王健.杨红春.ZHANG Hai-hong.WANG Jian.YANG Hong-chun肱二头肌离心和向心收缩的肌电信号特征[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40(11)
8.陈景农.王健静态负荷表面肌电信号功率谱的二维地形图分析[期刊论文]-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3)
9.刘加海.王健.罗晓芳局部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复杂度和熵变化[期刊论文]-生物物理学报2004,20(3)
10.王健.方红光.杨红春.WANG Jian.FANG Hong-guang.YANG Hong-chun运动性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非线性信号特征[期刊论文]-体育科学2005,25(5)
1.谭啸运动疲劳的生化特点及其恢复措施研究[期刊论文]-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2009(22)
2.杨银儿.马楚虹.钱永东.戴燕不同肌力训练时攀岩运动员腕伸屈肌的表面肌电频谱特征研究[期刊论文]-安徽体育科技 2006(6)
3.彭如心.支远春.徐文静.胡戈普通学生与网球专业学生腕关节肌肉与肌电活动的比较性研究[期刊论文]-大连大学学报 2005(2)
4.杨晓晔.熊开宇积分肌电对青年男子股四头肌的疲劳评价[期刊论文]-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3)
5.刘加海.王健.罗晓芳局部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复杂度和熵变化[期刊论文]-生物物理学报 2004(3)
6.杨丹.王健等速运动负荷诱发肱二头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期刊论文]-中国体育科技 2002(4)
7.卫杰.赵平.范宇.郭伟.甄鹰.孙梅.陈立君.马中立歼击机飞行员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患者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特征[期刊论文]-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3)
8.王凌云.肖云.马艳芬.王锋.孟宪华.蔡明明应用表面肌电图评定乒乓球运动员的上肢肌疲劳[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5(4)
9.高峰.马楚虹表面肌电在攀岩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4)
10.黄勇.王乐军.龚铭新.马国强自行车运动员下肢肌肉sEMG特征及与输出功率的相关性[期刊论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5)
11.卫杰.郭伟.刘晶.赵平.甄鹰.孙梅.陈立君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飞行员与无症状飞行员之间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特征比较[期刊论文]-颈腰痛杂志 2010(3)
12.田强.黄力平.于诗情.章礼勤.陈固稳8h驾驶工作对中年出租车驾驶员腰腿部肌肉sEMG变化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1)
13.郑洁皎.胡佑红.俞卓伟表面肌电图在神经肌肉功能评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8)
14.卫杰.赵平.周卫.陈立君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指标测量的可重复性特点[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48)
15.卫哲.董哲.尚颖.孙瑜浅谈表面肌电图和针式肌电图在临床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2)
16.张非若重复性作业上肢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实验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7.夏晴.王立新.范利华肢体肌肉功能评定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法医学杂志 2011(4)
18.陈静手工搬举的工效学危险因素与劳动负荷评价[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9.张玲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0.罗仕鉴基于生物学反应的驾驶舒适度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引用本文格式:王健静态负荷肌肉疲劳过程中表面肌电图功率谱转移特征[期刊论文]-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