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近代链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自由 基的链锁反应,其反应机理大致可分为链引发、 链传递、链终止三个阶段。有焰燃烧都存在着 链式反应。
燃烧三角形
11
燃烧图示
12
3、燃烧的充分条件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 着燃烧必然发生。
在各种必要条件中,还应有“量” 的要求,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 充分条件。
×
C、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
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 称为核 爆炸。
为了便于和普通炸药比较,
核爆炸的威力,即爆炸释放 的能量,用释放相当能量的 TNT炸药的重量表示,称为 TNT当量。
核反应释放的能量能使反应区 (又称活性区)介质温度升高到 数千万开,压强增到几十亿大气 压(1大气压等于101325帕),成为 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反应区产生 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辐射X射线, 同时向外迅猛膨胀并压缩弹体, 使整个弹体也变成高温高压等离 子体并向外迅猛膨胀,发出光辐 射,接着形成冲击波 (即激波) 向远处传播 。 (广岛、切尔诺贝利)
燃烧的充分条件
(2)一定的氧气(氧化剂)含量 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
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低于这一浓度,燃烧就不会 发生。 如:汽油燃烧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为14.4%,煤油 为15%,乙醚为12%。
燃烧的充分条件
(3)一定的点火能量
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 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低于这一能量,燃 烧便不会发生。不同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最 小点火能量各不相同。 如:在化学计量浓度下,汽油的最小点火能 量为0.2mJ,乙醚(5.1%)为0.19mJ,甲醇 (2.24%)为0.215mJ(毫焦)。
燃烧的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题库4-2-10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题库4-2-10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题库4-2-10
问题:
[判断题]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

A.正确
B.错误
问题:
[判断题]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低部位传递到温度较高部位的过程。

A.正确
B.错误
问题:
[判断题]热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

A.正确
B.错误
/ 篮球比赛
问题:
[判断题]固体、液体、气体这三种物质都能把热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儿出去,但不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能。

A.正确
B.错误
问题:
[判断题]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

A.正确
B.错误
问题:
[判断题]热对流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A.正确
B.错误
问题:
[判断题]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A.正确
B.错误
问题:
[判断题]热辐射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A.正确
B.错误。

第2章 火灾燃烧基础PPT课件

第2章  火灾燃烧基础PPT课件
生成最终产物的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 离基。游离基的数目在反应过程中随时间增加, 因此,反应速率是加速的,如图2-3所示。
23.07.2020
9
• 链式反应速度: • 链式反应速度可按下式进行分析:
• 式中:F (c)为链式反应物浓度函数;fs为游离基在器壁上 销毁因素;fg为游离基在气相中销毁因素;Ac为反应物温 度有关系数(倒数);δ为链分支数,直链,δ= 1,分支链 δ > l。
23.07.2020
14
2.1 燃烧基础
•(二)物质燃烧的条件
1. 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 就客观而言,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有可燃剂、氧化 剂及热源(温度、点火源),如图2-4所示的燃烧三角形。从现 代燃烧理论的角度分析,燃烧的必要条件除了上述的三点外, 还必须保持参与燃烧物质的链式反应未受到抑制,如图2-5所 示的燃烧四面体同时存在。
• 影响链式反应速度因素分析;当反应物的浓度和温度增加 时,链式反应速度增加,链式反应速度与链的形式有关。 分支链式反应速度快,直链链式反应速度慢。当 fs+Ac(1δ) 0 时,v变为无穷大,体系将发生爆炸。
23.07.2020
10
➢直链反应
反应活化中心不增殖。如反应:
Ea=25kJ/mol
23.07.2020
6
(2)链引发--由反应物分子生成自由基的反应。 当游离基在少量外能作用下被激活后导致游离基 活化反应,物质连锁反应开始。这些外能如加 热、光照射、放射性照射、催化作用等。
❖自由基的生成 ✓光解
C2l 热2C3H
23.07.2020
7
23.07.2020
12
3.几种典型的支链反应
1)、氢氧的燃烧 反 应机理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持燃烧。
燃烧的效率
燃烧效率的定义
燃烧效率是指燃烧过程中有效能量与总能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 示。
影响因素
燃烧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类型、燃烧条件、空气供 应和燃烧设备的设计等。
提高燃烧效率的方法
通过优化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比例、改善燃烧设备的热工况、采用催化 燃烧等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
燃烧的安全措施
控制可燃物浓度
01
在工业生产中,控制可燃物的浓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达到爆
炸极限。
通风与排气
02
保持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及时排除可燃气体和粉尘,防止浓
度积累。
防火分隔与消防设施
03
设置防火分隔,配备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并定期
检查其有效性。
燃烧的安全事故处理
紧急疏散
一旦发生燃烧事故,应立 即启动紧急疏散程序,迅 速撤离现场人员至安全区 域。
燃烧反应缓慢,通常不会发出可见火焰, 而是以热辐射形式释放出热量的现象。
燃烧的过程
引燃阶段
在引燃阶段,可燃物质与点火源 接触并开始燃烧。此阶段需要足 够的点火能量和可燃物质的存在

燃烧阶段
在燃烧阶段,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 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此阶段是燃烧过程中的主要阶段。
熄灭阶段
在熄灭阶段,燃料被完全消耗或氧 气耗尽,燃烧反应停止。此阶段释 放的热量和气体逐渐减少。
燃烧的物理特性
要点一
总结词
燃烧的物理特性包括火焰的形成和传播、热辐射和燃烧产 物的状态变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氧化剂反应产生火焰。火焰的形 成和传播与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反应条件和环境因素有关 。火焰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并具有特定的温度和 发光特性。此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可以传递热量 ,影响周围物质的状态变化。最后,燃烧产物可以是气态 、液态或固态,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反应条件。

消防培训燃烧学基础知识

消防培训燃烧学基础知识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九分。
4.木材的燃烧产物 木材是一种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元素组成,主 要以纤维素分子形式存在。木材燃烧主要生成二氧化碳、 水蒸气、甲酸、乙酸、一氧化碳等产物,也会申城可燃蒸 气及颗粒。
三、 燃烧产物的毒性
燃烧产物有不少是毒害气体,往往会通过呼吸道侵 入或刺激眼结膜、皮肤黏膜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火灾的先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九分。
(二)物质的闪点 1.闪点的含义
含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 低温度,以“℃”表示。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 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小。
2.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1)根据闪点,将能燃烧的液体分为易燃液体和可
2.动力燃烧:燃烧性液体的蒸发、低闪点液雾预先与 空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3.沸溢燃烧:含水的重质油品(如重油、原油)发生 火灾,液面从火焰接收热量产生热波,热波在向液层深部 转移过程中,使油层温度上升,油品黏度变小,油品中的 乳化水滴在向下沉积的同时受向上运动的热油作用而蒸发 成气泡,气泡被油膜包围形成大量油泡群,液面上下像开 锅一样沸腾,油品像“跑锅”一样溢出罐外的现象。
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九分。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必然发生
。发生燃烧还应该有“量”方面的要求。这就是发生燃烧 或持续燃烧的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可燃气体或蒸气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发生燃烧或
爆炸。 2.一定的氧气含量
(三)烟气的危害性
1.毒害性

《燃烧基础知识 》课件

《燃烧基础知识 》课件

燃烧原理
燃料和氧气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 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并产 生能量。
燃料的种类
化石燃料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主要的化石燃料,它们广泛用于工业、交通和生活中。
生物质燃料
纤维素、木材和废弃物等属于生物质燃料,是可再生的燃料资源。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水力能、风力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不会造成环境和资源的破 坏。
《燃烧基础知识 》PPT课件
燃烧是人类最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本课程通过介绍燃烧的基本原理、过程、 应用及环保、安全等方面,使烧定义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是指 物质在氧气存在下放出能量,释 放出热和光的过程。
燃料
燃烧的物质称为燃料,可分为化 石燃料、生物质燃料及可再生能 源燃料。
燃气轮机
燃气轮机是一种以燃气为燃料 的发电机,具有高效率、低排 放的优点。
发电机组
燃料通过发电机组转化为电能, 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 能源。
环保问题
1 燃烧的灰渣
燃烧产生的灰渣是固体废 弃物,可通过处理变成新 的可利用资源。
2 烟雾和废气处理
烟雾和废气中含有大量的 有害物质,需要经过处理 后才能排放。
燃烧的过程
1
燃烧三要素
燃料、氧气和引火源是燃烧必备的三个
燃烧反应的类型
2
要素。
燃烧反应可分为燃烧、氧化和还原反应
三种类型。
3
燃烧的热力学参数
温度、压力、焓、熵和自由能等都是燃 烧反应中重要的热力学参数。
燃烧的应用
火焰和燃气
火焰是燃烧反应的结果之一, 燃气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燃 料之一。
内燃机
内燃机是现代交通工具的基本 动力装置,是燃烧技术的代表。

二章节燃烧基础知识-精选

二章节燃烧基础知识-精选

一、可燃物的燃烧过程
当可燃物与其周围相接触的空气达到可燃物的点 燃温度时,外层部分就会熔解、蒸发或分解并发生燃 烧,在燃烧过程中放出热量和光。这些释放出来的热 量又加热边缘的下一层,使其达到点燃温度,于是燃 烧过程就不断地持续。
固体和液体发生燃烧时,需经过分解和蒸发, 生成气体,然后再由气体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燃烧。
可燃气体要燃烧需达到一定 浓度,如氢气的含量<4%或 者>75%时都不会燃烧。
当氧气浓度低于14%时,燃着 的木块会自行熄灭
必须大于可燃物所需的最小点 火能量
常见几种物质的最小点火能量
物质名称
汽油 氢(29.5%) 丙烷 (5%~5.5%) 甲醇 (12.24%)
最小点火能 量(mJ)
物质名称
0.2
物质名称
表2-3 部分可燃物的自燃点
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
黄磷 煤油 松香
34~35 240~290
240
乙醚 汽油 柴油
170 280 350~380
四、爆炸
(一)爆炸的含义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 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一旦发生爆炸,将会对邻近的物体产生极大的破坏 作用,这是由于爆炸体系的高压气体作用到周围物体上, 使物体遭到破坏。
(二)爆炸的分类
物理爆炸
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由物理变化所引 起,使体积迅速膨胀,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 压力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且在爆炸前后物 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如蒸汽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爆炸,均属于物 理爆炸。
化学爆炸
指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 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如炸药的爆炸。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燃烧时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4、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6、烟气是物质燃烧和热解的产物。

火灾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和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总和称为烟气。

()7、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月解禁蓝白色。

()8、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备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9、物质燃烧时氧化反应,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10、燃烧的发生和持续,必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燃烧就不会发生或不能持续,这就是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11、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12、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14、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汽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汽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以下就熄灭了。

()15、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电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18、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19、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20、可燃物质由于其滋生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稳定剂2、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3、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____。

(A)分解燃烧(B)表面燃烧(C)扩散燃烧(D)蒸发燃烧4、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直接燃烧(C)沸溢燃烧(D)喷溅燃烧5、下列燃烧产物中,____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A)C02(B)CO(C)H20(D)灰分6、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____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B)减光性(C)扩散性(D)恐怖性7、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

(A)闪点(B)闪燃(C)燃点(D)爆燃8、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着火___。

(A)燃点(B)闪燃(C)着火(D)爆燃9、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0、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1、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____。

(A)>28℃(B)<280C(C)≥28℃(D)≤28℃12、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B)<60℃(C)≥600C(D)≤28℃13、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_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B)发光、发烟(C)火焰、发烟(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14、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____。

(A)闪燃(B)阴燃(C)分解燃烧(D)表面燃烧15、热对流是热传播的重要方式,是影响____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A)初期阶段(B)猛烈燃烧阶段(C)发展阶段(D)息灭阶段16、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____。

(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17、热辐射在火灾处于____时,成为热传播的主要形式。

(A)初期阶段(B)发展阶段(C)猛烈燃烧阶段(D)熄灭阶段18、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称为____。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粉尘爆炸(D)核爆炸19、阴燃是____的燃烧特点。

(A)固体(B)液体(C)气体(D)固体、液体、气体20、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____以下。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0℃21、木炭燃烧属于____。

(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阴燃22、窒息灭火其主要灭火机理是____。

(A)减少可燃物(B)降低温度(C)降低氧浓度(D)降低燃点23、____是衡量可燃固体物质燃烧难易程度的主要参数。

(A)燃点(B)自燃点(C)闪点(D)氧指数24、燃烧应具备____、放热和发光三个特征。

(A)化学反应(B)物理反应(C)光电反应(D)分解反应25、根据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闪点为____液体的生产属于甲类生产。

(A)<28℃(B)<60℃(C)≥60℃(D)≤28℃26、沥青的燃烧属于____。

(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阴燃27、焦炭的燃烧属____。

(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阴燃28、可燃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____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A)物理、化学(B)化学、生物(C)物理、生物(D)生物、物理、化学29、热辐射是以____形式传递热量的。

(A)光波(B)电磁波(C)介质流动(D)物体接触30、根据____,将能燃烧的液体分为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

(A)燃点(B)自燃点(C)闪点(D)氧指数回答错误正确答案是:(C)闪点31、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____的先兆。

(A)着火(B)爆炸(C)自燃(D)沸溢32、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称为____。

.(A)闪燃(B)自燃(C)阴燃(D)爆燃33、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____。

(A)氧化剂(B)还原剂(C)引火源(D)催化剂34、液体在燃烧过程中,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先蒸发为蒸气,蒸气受热后再发生____,温度达到自燃点再燃烧。

(A)热分解、氧化(B)裂变(C)链引发(D)链传递35、根据燃烧的定义,____不是燃烧中的常见现象。

(A)火焰(B)发光(C)发烟(D)爆炸36、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热传导的性能。

它们的强弱顺序为____。

(A)固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B)气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C)液体物质最强,固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D)液体物质最强,气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37、关于热辐射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

(A)只有在空气中才能传播热(B)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C)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D)以光的速度通过真空将热传播38、下列关于热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热源温度愈高,与受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大,辐射越大。

(B)热源温度愈高,与受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小,辐射越大。

(C)热源温度愈低,与受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大,辐射越大。

(D)热源温度愈低,与受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小,辐射越大。

39、关于热对流与通风口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通风口的面积愈大、高度愈低,热对流速度愈快(B)通风口的面积愈大、高度愈高,热对流速度愈快(C)通风口的面积愈小、高度愈低,热对流速度愈快(D)通风口的面积愈小、高度愈高,热对流速度愈快40、利用破坏燃烧爆炸的基础的原理,用阻燃剂对可燃材料进行阻燃处理,以提高耐火极限,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____。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41、利用破坏助燃条件的原理,密闭有可燃介质的容器、设备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____。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42、利用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的原理,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____。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隔离)回答错误正确答案是:(D)阻止火势蔓延43、用直流水喷射着火物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____。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44、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____。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45、利用使着火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用难燃或不燃物体遮盖受火势威胁的可燃物质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____。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46、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氧。

空气中氧的含量大约为____。

(A)14%(B)21%(C)78%(D)87%47、利用中断燃烧链反应的原理,往着火物上直接喷射气体、干粉等灭火剂,履盖火焰,中断燃烧等。

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____。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49、汽油的最小点火能量为____。

(A)0.1mJ(B)0.2mJ(C)0.3mJ(D)0.35mJ50、乙醚最小点火能量为____。

(A)0.1mJ(B)0.15mJ(C)0.19mJ(D)0.2mJ51、物质燃烧是____反应,而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____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A)氧化(B)还原(C)化学(D)链式52、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由于受热分解而产生可燃气体后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____。

(A)闪燃(B)阴燃(C)分解燃烧(D)表面燃烧53、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____,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即可由有焰燃烧转为阴燃。

(A)加快(B)减慢(C)升高(D)减少54、可燃气体爆炸属于____。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气体爆炸(D)蒸气爆炸55、炸药爆炸属于____。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气体爆炸(D)蒸气爆炸56、蒸汽锅炉爆炸属于____。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气体爆炸(D)蒸气爆炸57、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____。

(A)助燃物(B)可燃物(C)燃烧产物(D)氧化物58、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____四种。

(A)动力燃烧(B)扩散燃烧(C)着火(D)阴燃59、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称为____。

(A)完全燃烧(B)不完全燃烧(C)充分、燃烧(D)猛烈燃烧60、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

大部分物质燃烧时火焰是橙红色的,但有些物质燃烧时火焰具有特殊的颜色,如____燃烧的火焰是蓝色的。

(A)磷(B)硫磺(C)钾(D)钠61、根据闪点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大小,闪点越低的液体其火灾危险性就越____。

(A)大(B)小(C)强(D)低62、____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A)爆炸(B)闪燃(C)自燃(D)着火63、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还有三个途径,即传导、对流和____。

(A)照射(B)加热(C)烘烤(D)辐射64、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____。

(A)对流(B)传导(C)辐射(D)照射65、通风孔洞愈多,各个通风孔洞的面积愈大、愈高,则热对流的速度____。

(A)愈快(B)愈慢(C)不变化(D)停止66、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____过程。

(A)热辐射(B)热对流(C)热传导(D)热传播67、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等均属于____。

(A)分解燃烧(B)扩散燃烧(C)喷溅燃烧(D)动力燃烧68、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____。

(A)助燃物(B)可燃物(C)燃烧产物(D)氧化物69、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