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56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学案: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2

学案2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课标要求]了解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树立崇高理想(1)童年时代受到严格的基督教的普鲁士教育。
(2)中学时代产生帮助劳动人民的信念。
2.实现伟大转变(1)恩格斯在弃学经商和服兵役时期研究黑格尔哲学,并写出了批判唯心主义理论的哲学论文。
(2)英国宪章运动期间,恩格斯深入研究英国的社会情况,逐步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3)1845年,恩格斯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真实地描述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指出了摆脱这种状况的出路,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并对近代社会两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作了唯物主义的科学论述。
[教材互补]马克思实现伟大转变几乎同时(马克思创办《德法年鉴》时),恩格斯完成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岳麓版)[重点精讲]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原因(1)客观上:工业革命后,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唯利是图。
(2)主观上:恩格斯关注工人阶级的命运,树立起“帮助劳动人民”的价值观;深入研究英国社会状况,树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深化探究材料“工人比起资产阶级来,说的是另一种习惯语,有另一套思想和观念,另一套习俗和道德准则,另一种宗教和政治。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彼此是这样的不同,就好像他们是属于不同的种族一样。
在欧洲大陆上,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只认得两种人中的一种,即资产阶级。
可是对英国的未来更加重要得多的,恰好是另一种人,即由无产者所组成的那一种人。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思考(1)恩格斯所描述的两种人是英国社会的哪两个阶级?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哪一个阶级更有前途?(2)结合所学分析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原因。
答案(1)所描述的是英国社会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与斗争。
无产阶级更有前途,因为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高中教育】最新(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56讲无产阶级革命家学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江苏专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56讲无产阶级革命家学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1.马克思的主要革命活动(1)1847年,马克思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拟定纲领,发表《共产党宣言》(2)马克思直接投身到1848年欧洲革命的战斗中(3)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宣传革命思想,两次被查封(4)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群众性国际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的灵魂,简称第一国际。
成立于伦敦 (三大国际工人组织:①共产主义者同盟;②第一国际;③第二国际)2.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1)《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代背景: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理论来源:德英法的三大思想成果是三大来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实践基础:马克思的深入实践(2)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①1845——1846年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②1848年马克思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同盟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它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从此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革命理论,工人阶级的自发斗争已上升为自觉行动(3)《资本论》的发表——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杰出成果①《资本论》问世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②《资本论》的问世,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1卷;恩格斯花费十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③《资本论》的内容核心,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学说。
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考点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主要贡献(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2)领导十月革命(3)领导巩固新生政权(4)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5)晚年进行理论新探索,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大会通过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布尔什维克党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①理论上的指导: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理论②夺权和建设的理论依据:《四月提纲》——提出革命两个阶段: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③指导武装起义:《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56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课时作业(含解析)(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56讲无产阶级革命家(时间:45分钟)1.马克思曾经得到恩格斯的大力帮助,两人的友谊纯洁又长久,值得后人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一起材料二恩格斯对马克思一家的困难处境是十分关心的。
为了从经济上帮助马克思,使他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撰写理论著作,1850年,恩格斯毅然决定重返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公司当店员,从事他十分厌恶的经商工作。
从这时候起,恩格斯就常常寄钱给马克思。
恩格斯还常常帮助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修改英文稿件,有时帮助马克思把他用德文写的稿件译成英文。
当马克思忙着写《资本论》的时候,恩格斯甚至替马克思为报纸写文章。
……恩格斯还常常替马克思还债,给马克思的孩子们买礼物和食品。
马克思对此深为感动。
他曾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面,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
”——摘自《历史风云网》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马克思为什么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2)材料二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品质?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谊中,你有何认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恩格斯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2.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历史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很荣幸地接待你的代表赫尔利将军。
……今一旦得赫尔利将军之助,使我们有实现此目的之希望,我非常高兴地感谢你的代表的卓越才能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向是有历史传统的深厚友谊的。
我深愿经过你的努力与成功,得使中美两大民族……永远携手前进。
——毛泽东《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1944年11月4日)材料二今天,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危险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
【小初高学习】(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56讲 无产阶级革命

第56讲无产阶级革命家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1.马克思的主要革命活动2.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3)《资本论》的发表——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杰出成果①《资本论》问世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②《资本论》的问世,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1卷;恩格斯花费十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③《资本论》的内容核心,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学说。
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考点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大会通过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布尔什维克党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①理论上的指导: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理论②夺权和建设的理论依据:《四月提纲》——提出革命两个阶段: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③指导武装起义:《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④实践上的指导:回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①退出一战,工作重点的转移,恢复经济②全国基本建立苏维埃政权③1918年开始和平创造性劳动①“直接过渡”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必修二来掌握)失败;但赢得了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②实行新经济政策(结合必修二来掌握),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工业化、民族关系、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考点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1.主要经历(1)投身中国革命(1913—1921年)从信仰改良主义到信仰马克思主义转变。
1920年转为共产主义者;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2)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1921—1928年)①领导工农运动(1921—1927年)a.一大后回到湖南从事建党和开展工人运动。
最新-2018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教案 选修4 精品

2018高二历史教案第四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岳麓版选修4)复习旧课: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复习的效果(学生做连线题及填空题)。
导入新课:(打出图片)这些图片大家都非常熟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那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点呢?(他们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第四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讲授新课: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我们首先复习马克思恩格斯。
为什么称他们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们作出了哪些贡献呢?首先他们创立了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呢?三大理论来源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三大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其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
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使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革命理论。
他们仅仅创立了科学的理论吗?(不是)他们还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他们还积极投身革命实践,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了1848年革命、建立第一国际、支持巴黎公社,建立第二国际。
)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那么是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呢?(学生回答:列宁)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那么为什么称列宁为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呢?他作出了什么贡献?(学生回答:建立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俄国;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实施了一大政策——新经济政策;在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一个主义——列宁主义)布尔什维克党是怎样成立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6无产阶级革命家课件人民版选修4

(6)1949年10月1日,创建新中国,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 篇章。
2.向社会主义过渡:
(1)出访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政权
巩固和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
(2)恢复经济:平抑物价和统一财经,到1952年底,国民 经济基本恢复。
(3)巩固政权:抗美援朝胜利。 (4)三大改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 划,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平稳过渡到社会主义。
(2)领导十月革命。
(3)巩固新生政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粮
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严厉的余粮征集制。
3.新经济政策: (1)农业: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经济:帮助私人小工业、小商品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采取租让制,容许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
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开始投身革命:1920年11月,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 织,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
3.探索社会主义建十大关系》,标志着毛泽东对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系统
思路。
②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 生产力。
③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指出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办法。 ④进一步阐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团利用。
4.评价:
(1)功: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理
论家,他一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而不断探索。
(2)过: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犯了“左”倾错误,
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损失。
总的来说,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最新人民版】2019年高中高二历史选修四:专题5《无产阶级革命家》学案(含答案)

专题总结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①经济前提: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发展。
②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代表的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努力。
他们一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一方面深入工人运动中进行指导。
2.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1)相同点:①它们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
②它们都建立在工人运动由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
③恩格斯参与了这两个国际组织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2)不同点:①第二国际主要是在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基础上成立的;第一国际则是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的。
②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实际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欧洲少数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鼓动的国际工人组织。
③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工人政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组织指明方向;第一国际是各国工人团体的上级组织,直接领导各国团体开展工人运动。
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其本质特征是什么?(1)在目的上: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内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来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3)在成效上: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高考历史总复习选修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5无产阶级革命家课件选修4

(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①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创造性构想。 ②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2.邓小平作出的巨大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加试】——(c) (1)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理论贡献 和实践创新。 (2)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 设新局面。 微点拨 邓小平同志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具有为天下人谋幸福的远 大政治理想,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像邓小平本人所说: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发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论 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创立“工农武装 割据”的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 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2)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①遵义会议: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 位。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 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②长征胜利: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中 国革命转危为安。
(4)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3年至1956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 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5)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①1956年春,发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 ②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所 阐述的思想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专题
第56讲无产阶级革命家
考点导学
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1.马克思的主要革命活动
2.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
(3)《资本论》的发表——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杰出成果 ①《资本论》
问世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 ②《资本论》
的问世,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1卷;恩格斯花费十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
③《资本论》
的内容核心,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学说。
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考点二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大会通过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布尔什维克党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①理论上的指导: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理论
②夺权和建设的理论依据:《四月提纲》——提出革命两个阶段: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③指导武装起义:《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④实践上的指导:回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①退出一战,工作重点的转移,恢复经济
②全国基本建立苏维埃政权
③1918年开始和平创造性劳动
①“直接过渡”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必修二来掌握)失败;但赢得了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实行新经济政策(结合必修二来掌握),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对工业化、民族关系、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
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
考点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主要经历
(1)投身中国革命(1913—1921年)
从信仰改良主义到信仰马克思主义转变。
1920年转为共产主义者;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2)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1921—1928年)
①领导工农运动(1921—1927年)
a.一大后回到湖南从事建党和开展工人运动。
b.参加了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
c.从事农民问题研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d.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②革命实践
a.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1927领导秋收起义。
起义后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
③理论实践: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1935—1937年)
①王明“左”倾错误打击,被排挤出中共领导队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②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重新走上中共领导队伍,领导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建立新中国(1937—1949)
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
②抗战时期,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论》。
③1942年领导开展整风运动,奠定了革命胜利的思想。
④抗战后,争取和平民主斗争。
a.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b.进行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c.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5)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1976)
①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
②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三大改造、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③开展一五计划经济建设(1953—1957年)。
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正确探索
经济上:1956年春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
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
政治上:1957年3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b.失误探索
经济上: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政治上:发动文革,使左的错误达到顶峰。
原因:毛泽东错误判断;个人威望、个人崇拜;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遭破坏;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
影响:使左的错误达到顶峰。
考点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主要经历和贡献:(三次复出:1935年遵义会议后第一次复出;1975年代替周恩来第二次复出;1977年第三次复出)
(1)革命生涯:参加过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指挥淮海战役。
(2)解放后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文革中进行全面整顿,努力纠正“左”倾错误。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持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制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思想,转移了工作中心;为冤假错案平反;恢复高考制度。
(4)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四次会议)
随堂验收
学以致用的训练营
1.继马克思之后,苏俄的列宁、中国的毛泽东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执行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我们党在大多数工人代表苏维埃中只占少数……要向群众说明: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
……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列宁选集》第二卷)
材料二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列宁对当时俄国革命道路提出了什么策略?
(2)据材料二,毛泽东对当时中国革命道路提出了什么策略?有何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2017·泰州市模拟)邓小平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顶级设计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
材料二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
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
分配的问题大得很。
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
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少部分人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比较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以上两段材料,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邓小平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第56讲无产阶级革命家【随堂验收】
1.(1)策略: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2)策略:工农武装割据。
依据: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红军的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原则:论从史出(史证意识;基于原始史料);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评价。
(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1)变化: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变为富裕以后如何实现公正公平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2)原因: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出现了两极分化。
(3)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