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寒论心得体会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

【篇一: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

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

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

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

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

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

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

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

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

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

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

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

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

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

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

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

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

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

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

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

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

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

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

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

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

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

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

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

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

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

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

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

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二0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篇二: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学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即深有体会。而今再次回顾经典,对临床工作有莫大的帮助。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

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

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

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学透,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

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

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

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

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

观止。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

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

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

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

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

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

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

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

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

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

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

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

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

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

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

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

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

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

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

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

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

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

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

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结合临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在临床应用经典,首先应抓住

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

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

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

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篇三:一篇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这是一篇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一,背诵为先

以前阅读了《名老中医之路》,从中看出,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

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

光辉璀璨的明珠,刘渡舟教授称她为“中医之魂”。日本人尾台榕堂

先生说:“研究张氏方,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必在于斯,犹

如身在当时,亲受训诲,则自然术精技熟,遇病开方,灵机活动,

意之所向,无不如法,操纵自在,左右逢源,病虽万殊,又何难应

之有!”。深入学习《伤寒》《金匮》应该是每个中医的基本功。我学习《伤寒论》是从背诵开始的。

寒假同学们都离开学校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就在空荡荡的教

学楼顶读诵《伤寒论》,来年又花费了大约四个月的时间读诵,现

在对《伤寒论》条文的熟悉,全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功底。现在想起来,我深深感谢这段时光。

背诵《伤寒论》没有便捷的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按着

性子读,反复清晰地朗读,时间长了就会背诵了。每天只需要读,

不需要用力去背诵,要求吐字清楚,声声入耳,不可贪快。有时候

看起来最慢最笨的方法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按照我的经验,一个

学期加一个假期,就可以比较熟练背诵《伤寒论》398条原文。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

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

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

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

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后来我又背诵了全部经方的准确组成成分,以及后世的三百首方剂的组成。

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原文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我也无可奈何。二,千经万论皆过目,一方一药最关心

对《伤寒论》的学习应该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我仅仅才刚刚开始,

思路不成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历代注解《伤寒论》的书籍

汗牛充栋,各有特色,如何慎重挑选合理的注解,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事情,这可能关系到一生研究《伤寒论》的大体思路。从我的阅

读来看,研究《伤寒论》的中医基本可划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

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

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

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我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献的考察之后,认为仲景本人的思想可

能更倾向于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是我学医思路的一个大转变。这个学期,在学校学生学术活动中,我申报了一个《从大历史角度审视伤寒论》的小课题,准备继

续深入研究《伤寒论》的本源特色,现在正在进行中。为何更倾向

于“方证对应”?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仲景原文以及其它文献

证据支持“方证对应”是仲景医学的主要特点;第二个是,作为入门

的学习方法,方证对应更容易尽快看到实际疗效,可以提高青年中

医学医的信心。

于是除了教材之外,我认真听了胡希恕《伤寒》《金匮》讲课录音,研读了《皇汉医学》以及黄煌教授的书籍,开始治疗一些疾病,取

得了很好的疗效。

倾向于实实在在的东西。春天,阅读黄龙祥所著《中国针灸学术史

大纲》,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其治学态度之严谨,立论证据之充分,给我很深的教益。极大影响了我的治学思想,是我选择方证相应的

思路的助力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