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颅底解剖

合集下载

侧颅底的横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

侧颅底的横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
呈对称性分 布 .重要结构 的径线及结 构之 间的距离均 无显著性 差异 。 结论 等具有重要 意义。 对侧颅底 病变 的影像诊断 和设 计手术 人路
【 关键词 】 侧颅底 ; 断层 解剖 ; 颞骨 ; 计算 机扫描
Tr n v r e s c o a n t my a d c ii a i n f a c f t e l t r lc a a a e WANG Hu a s e s e t n la a o n l c ls i i n e o h a e a r n lb s i n g c i a,刚 S e g q ,MI Yig hn —i A0 n -
2 1 经 卵 圆孔 的侧 颅 底 横 断层解 剖 .
解 剖 学 研 究 2 1 第 3 第 3期 0 0年 2卷
A a R s 2 1, o. 2 N . nt e, 0 0 V 1 3 , o3
的颈 内静 脉 较 大呈 椭 圆形 。颈 内静 脉 的 内侧 有 细
系 复杂 ,对侧 颅底 病 变 的诊 断 主要 依 赖 C MR T、 I 等 。茎 突是 侧 颅底 区断层 影 像 的重 要 骨性 标 志 , 其 浅 面 有 颈外 动 脉 和 面神 经 经 过 ,内侧 的 颈静 脉
c a il b s . M e h d 2 e d e k o d l c r s s w r e e t d a d c ti t h r n v re s ci n f m h r na a e to s 0 h a n c fa ut o p e e e s lc e n u no t e t s es e t r a o o t e OML. Att e h fr me v l n h  ̄n e e e s lv l a ao c lr lt n h p o h tu t r s o a ea r n a a e wee o s re o a n o ae a d p a g a rc s e e , n tmi a eai s i f te sr cu e f ltr lc a ilb s r b e v d, a d l o n me s r d i h i mee n itn e b t e n t e i o tn tu t r s o ae a r na a e wi h en e ai e . Re u t a u e n t e d a tr a d dsa c ew e h mp ra tsr cu e f lt rl c a il b s t t e v r ir c p r h l sl s T e t n v r e s ci n c u d ce r i ly t e fr me v l ,f r me p n s m ,c c l a q e u t o z n a a t o a oi h r s e e t o l la l d s a h o a n o a e o a n s i o u a s o y p o h e r a u d c ,h r o t lp r f c rt i d

【直观、精品】内镜-颅底解剖

【直观、精品】内镜-颅底解剖

【直观、精品】内镜-颅底解剖学习解剖的最大的价值在于理解解剖关系,这有助于让医生能够在脑内构建立体的图像,能让医生在手术时“看见”还未被显露的结构,保护重要的血管、神经,比如颈内动脉和视神经。

本系列聚焦内镜下的解剖,旨在通过解剖过程展示重要的解剖标志。

一、蝶窦与鞍区蝶窦内有重要的解剖结构,也是内镜颅底手术开始的部位。

通过蝶窦可以到达鞍上、鞍旁及斜坡区域,是处理垂体瘤、视神经卡压的常规手术路径。

标准的鼻中隔粘膜瓣能覆盖鞍底的缺失,但是在扩大鼻蝶入路时也需要扩大的粘膜瓣以覆盖上至前颅底,下至斜坡的缺失。

相关手术视频,,直接到文末观看。

以下用图片展示解剖标志:1-下鼻甲;2-中鼻甲;3-蝶窦开口4-后鼻孔;5-蝶嘴2-中鼻甲;6-嗅沟2-中鼻甲(被推向中间);7-半月裂孔;8-钩突;9-筛泡切除中鼻甲可以看到上鼻甲2-中鼻甲10-上鼻甲翻起一侧鼻中隔粘膜瓣(1),可以在同侧看到血管粘膜瓣的蒂内有鼻后动脉(2)1-鼻中隔粘膜瓣(鼻中隔已切除);2-鼻后动脉粘膜瓣上缘至少留1cm的距离以保护嗅觉黏膜,粘膜瓣做好后放于鼻咽部,不影响下步手术操作显露蝶窦:切除鼻中隔后部(3)显露蝶嘴(4)3-鼻中隔后部;4-蝶嘴打开蝶窦及蝶窦内气房,进一步向各个方向扩大蝶窦显露,进一步切除鼻中隔板后缘向两侧扩大显露,可以看下如下结构:5-蝶骨平台;6-视神管隆起;7-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8-床突旁颈内动脉;9- 内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10-鞍底;11-斜坡隐窝;12-斜坡旁颈内动脉;13-蝶窦分割(与颈内动脉管关系密切)显露垂体:磨除蝶窦分割(13)及鞍底骨质(10),继续磨除蝶嘴的下部骨质可以获得更多的操作空间。

4-蝶嘴;8-颈内动脉;10-鞍底;14-海绵窦磨除鞍底骨质显露鞍底硬膜,继续向两侧扩大显露范围到海绵窦内侧壁,术中需要辨认是否有中床突,去除时要小心,当中床突旁为环形时(包绕ICA),是不能完全磨除的,如果强行撕咬会有撕裂ICA的风险。

颅底解剖详解

颅底解剖详解
卵圆孔foramen ovale 位于颈动脉 沟外侧,有下颌神经通过。其前方 是圆孔foramen rotundurn,其中有 上颌神经通过。后外则是棘孔 foramen spinousum。脑膜中动脉 沟groove for middle meningeal a. 从棘孔行向外侧。
.
16
近颞骨岩部尖端可见三叉神经压迹 trigeminal impression,其外侧稍后方 是岩大神经管裂孔hiatus of canal for greater petrosal n.,岩大神经沟由此向 蝶岩裂延伸。岩小神经管裂孔hiatus of canal for lesser petrosal n. 紧靠岩大神 经管裂孔的前外侧。岩大、小神经之间 的距离为1~3 mm, 有时有交通支联 系。
枕内嵴internal occipital crest自枕内隆
颞骨岩部上缘有发育程度不等的岩上窦 沟groove for superior petrosal sinus 。
弓状隆起arcuate eminence 为一圆钝的 隆起,由前半规管耸起形成。
颞骨鳞部与蝶骨以蝶鳞缝相连结。弓状 隆起前外侧、颞骨岩部前面由鼓室盖 tegmen tympani形成,它是鼓室顶的一 层薄骨板,向前内侧延伸到咽鼓管之上。 隆起的外侧,鼓室盖的后部形成乳突窦 顶。三叉神经压迹之后形成岩上窦沟。 颅中窝以颞骨岩部上缘和鞍背与颅后窝 分隔。
.
4
颅底后部包括蝶骨、颞骨和枕骨。
鼻后孔的内侧界由犁骨构成, 鼻后孔的外侧界由翼突构成
翼突内侧板medial plate及其翼 钩,以及翼突外侧板lateral plate ,二板之间是翼窝。舟状 窝scaphoid fossa位于翼突内侧 板根部,并与破裂孔foramen lacerum 相邻。

侧颅底解剖

侧颅底解剖

卵圆孔
成人卵圆孔横径右侧为3.6mm(2.4~6.2mm),左侧为3.7mm(1.8~5.7mm)。 下颌神经通过卵圆孔离颅中窝。卵圆孔内还有脑膜中动脉脑膜副支和下颌神 经脑膜支通过。在卵圆孔内有静脉丛连接海绵窦和脑膜中静脉(有时还连接 海绵旁窦)。
棘孔
棘孔位于卵圆孔后外侧,卵圆孔和棘孔前缘的距离为2.6mm。 棘孔是一 短骨管,管长右侧为7.3mm(6~14mm),左侧为7.4mm(4~13mm)。一侧 棘孔可成双或缺失。其内为脑膜中动脉,无棘孔时,脑膜中动脉改自眼 动脉发出。
2.Grime等将颅底以颈内动脉管外口内侧缘与翼 突基部之间的连线将颅底分为两线间的中央区和 其外的两个侧区。中央区包括蝶骨体、斜坡和上 颈椎,而侧区包括蝶骨大翼的一部分,颞骨下面 和后颅窝。侧区再进一步分为前、中、后三段。 前段是由颅中窝的前部到岩骨前缘,其内有圆孔 及上颌神经、卵圆孔及下颌神经,有颈内动脉颅 内段走行通过的破裂孔,有脑膜中动脉穿行的棘 孔;中段为岩骨本身,其内有内听道,颈内动脉 管;后段为岩骨后缘以后区域,其内有颈静脉孔, 颈内静脉、枕大孔。
2. Kumar等(1986)从两翼突内侧板分别作一直线与枕大孔相切, 该二线向前 延伸,将颅底分为一个中线区和两个侧区。向前该二线与眼眶内侧壁相一致; 从颅底内面观,此二线将前、中、后颅窝均分为中线区和外侧区。在颅底的 外面再从翼内板到关节盂窝作一连线,位于该线之前外侧为颞下区,该线后 内侧为翼颞窝。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
上方与外耳道内端、中耳、 后半规管下臂、前庭以及内听道外端相毗邻。 刘良发等测量颈静脉球与后半规管腹壶端的距离为3.8±3.6mm。颈静 脉球为低平型时,颈静脉球与后半规管壶腹端的距离较大,平均为 8.2mm,而颈静脉球为隆起型时,二者的距离较小,平均为1.6mm。

侧颅底解剖

侧颅底解剖

侧颅底解剖一、侧颅底的境界与分区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向内交角于鼻咽顶,向外分别指向颧骨和乳突后缘,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侧颅底。

侧颅底再分为6个小区:(1)鼻咽区:以咽壁在颅底的附着线为界,外侧为咽隐窝。

前至翼内板,后达枕骨髁及枕大孔前缘。

双侧鼻咽区联合成鼻咽顶。

(2) 咽鼓管区:位于鼻咽外侧,为咽鼓管骨部及腭帆提肌附着处,前为翼突基部构成的舟状窝。

(3) 神经血管区:在咽鼓管区的后方,有颈内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舌下神经孔及茎乳孔。

(4) 听区:为颞骨鼓部,后界为茎突;前界为鳞鼓裂。

(5) 关节区:以颞颌关节囊附着线为界,囊内有下颌骨髁状突。

(6) 颞下区:在咽鼓管区和关节区之间,其上相当颅中窝,前为眶下裂,外为颞下嵴,内界为茎突,区内有卵圆孔和棘孔、棘孔后为蝶嵴。

二、侧颅底的骨性标志侧颅底的主要骨性标志有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面神经管、弓状隆起、鼓室天盖、内听道和颈静脉孔等重要结构。

三、侧颅底的血管神经1.颈静脉孔区的血管神经解剖出入颈静脉孔的结构有颈内静脉、岩下窦以及枕动脉脑膜支、咽升动脉脑膜支和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副神经(Ⅺ)等重要结构。

该区域的解剖复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颈内静脉在颈静脉孔处与乙状窦相接续,该处颈内静脉彭大形成向上隆起的球状结构,向鼓室底突出,此结构即为颈静脉球。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如下:(1) 上方与外耳道内端、中耳、后半规管下臂、前庭以及内听道外端相毗邻。

(2) 颈静脉球的前方与颈内动脉、耳蜗导水管、岩下窦、咽升动脉脑膜支,第Ⅸ、Ⅹ、Ⅺ颅神经和脑膜后动脉相毗邻。

(3) 后方与乙状窦水平段相毗邻。

(4) 内侧与枕骨基板相毗邻。

(5) 外侧与面神经管第三段(乳突段)相毗邻。

(6)颈静脉球下方移行为颈内静脉。

2.颈内动脉岩骨部颈内动脉通过有骨膜被覆的颈内动脉管而入颅,该管位于颞骨岩部内,其外口位于颈静脉孔的前方,其内口位于岩尖。

颅底内面和颅侧面的主要形态结构

颅底内面和颅侧面的主要形态结构

颅底内面和颅侧面的主要形态结构颅底是由多个骨头组成的,它们在颅腔内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颅底内面和颅侧面是颅底的两个主要部分,它们的形态结构对于理解颅脑解剖学和颅底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颅底内面和颅侧面的主要形态结构。

一、颅底内面的主要形态结构颅底内面是颅底的下部,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包括眶下裂、筛窦、蝶鞍等结构;中部包括颅咽管、蝶突、咽鼓管等结构;后部包括枕骨、枕骨大孔、外侧孔等结构。

1.眶下裂眶下裂是颅底内面前部的一个重要结构,是眶下神经、颈内动脉和视神经的通道。

眶下裂前缘由蝶骨和蝶突形成,后缘由腭骨和岩骨形成。

眶下裂内有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它们的损伤会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和视力损失。

2.筛窦筛窦是颅底内面前部的一个大孔,由筛骨、蝶突、蝶骨和腭骨组成。

筛窦内有筛窦动脉和神经,以及上颌神经的分支。

筛窦的病变常常会引起眼眶、眼眶周围和上颌区域的疼痛。

3.蝶鞍蝶鞍是颅底内面前部的一个鞍状结构,位于垂体下方。

蝶鞍的前壁由蝶骨、蝶突和前床板组成,后壁由蝶骨和岩骨组成。

蝶鞍内有垂体和垂体下部的血管和神经,它们的病变会导致内分泌和神经功能障碍。

4.颅咽管颅咽管是颅底内面中部的一个结构,是胚胎期颈部和颅腔之间的连接通道。

颅咽管在胚胎发育后逐渐闭合,但在某些情况下会留下残余,形成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常常会引起头痛、面部疼痛和颅神经损伤。

5.蝶突蝶突是颅底内面中部的一个骨突,位于蝶鞍的上方。

蝶突的前面有眶上裂、筛窦和眶下裂,后面有嗅神经和嗅隔。

蝶突内有蝶窦和蝶突动脉,它们的病变会引起面部疼痛和头痛。

6.咽鼓管咽鼓管是颅底内面中部的一个通道,连接中耳和咽鼓管。

咽鼓管的狭窄或阻塞会导致中耳炎和听力损失。

7.枕骨大孔枕骨大孔是颅底内面后部的一个大孔,由枕骨和上颈椎组成。

枕骨大孔内有延髓和脑膜血管,它们的病变会引起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

8.外侧孔外侧孔是颅底内面后部的一个孔,由岩骨、颞骨和枕骨组成。

外侧孔内有面神经、舌咽神经和中耳动脉,它们的病变会引起面部运动障碍和听力损失。

颅脑解剖学

颅脑解剖学
浅组
大脑上静脉 大脑中静脉 大脑下静脉
深组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谢谢!
胼胝体
边缘支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穹隆

嗅沟
海马沟
侧副舌回 视区

海马旁回 枕颞沟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4、6区)。
躯体运动区
(2)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3、1、2区)。
躯体感觉区
(3) 听觉中枢:颞横回(41、42区)。
颞横回
(4)视觉中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 (5)嗅觉中枢: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
前脚 膝
后脚
(3) 各部的重要纤维束
前脚: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膝: 后脚 :
皮质核束 丘
皮质脊髓束 脑 皮质红核束
丘脑中央辐射 顶枕颞桥束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听辐射 视辐射
脑室
侧脑室
侧脑室上面观
前角 体部 后角
下角 三角区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的外形和分部
1.背侧丘脑 Thalamus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循环
脑室系统
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侧脑室 中央部 前角 后角 下角
尾状核
丘脑 后角
前角
中央部 第3脑室
脑脊液循环途径
侧脑室 室间孔 第3脑室中脑水管 第4脑室 正中孔和外侧孔
上矢状窦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脑的血液供应 脑的血管
1.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 大脑前动脉 Anterior cerebral a. 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 脉络丛前动脉 Anterior choroidal a. 后交通动脉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

2021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范文1

2021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范文1

2021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范文 目前,侧颅底区域的手术开展广泛,但侧颅底区域狭小,神经、血管分布复杂,术中极易伤及颈静脉球、颈内动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等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给临床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根据侧颅底手术的需要,作者对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进行了观察与测量。

从而有利于手术中安全扩大手术视野,有效避免术中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最大限度地保留面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 年 2 月至 2013 年 2 月,我们根据开展的侧颅底区域应用解剖学研究,结合临床侧颅底手术进行观测,得出相关的测量数据。

本研究应用10%甲醛浸泡的成人尸头10 个( 20 侧,来源于潍坊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主要工具为耳科显微器械包、SXQ-Ⅱ型手术显微镜和游标卡尺( 精确度为 0. 02 mm) 。

1.2 方法将尸头固定于眶耳平面,暴露乙状窦全程显露至颈静脉球、颅后窝脑神经和血管,电钻磨除颈内动脉周围骨质,暴露颈内动脉至前床突段上部。

在肉眼和SXQ-Ⅱ型手术显微镜下观测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及颈内动脉毗邻的解剖关系。

用游标卡尺对有关结构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取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本研究所采用的计算统计软件为SPSS10. 0。

各相关的测量参数及计量资料用 x珋 ± s 形式说明。

三平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法 2、结果 2.1 颈静脉球的形态颈静脉球由乙状窦在颈静脉内口处移行而成,其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低平型。

颈静脉球低平无隆起,占 30% ( 6 侧) ; ②隆起型。

颈静脉球隆起呈圆顶状,占 70% ( 14 侧) 。

左侧低平型占 40%,隆起型占 60%。

右侧低平型占20% ,隆起型占 80% ;2. 2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乙状窦垂直部下端到颈静脉球的长度为( 5. 8 ± 1. 5) mm,后半规管腹壶端到颈静脉球的长度为( 3. 9 ± 3. 5) mm,面神经垂直段到颈静脉球的长度为( 8.8 ±2.7) 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9-7
39
颈静脉孔区血管神经解剖
颈内静脉在颈静脉孔处与乙 状窦相接续,该处颈内静脉 彭大形成向上隆起的球状结 构,向鼓室底突出,此结构 即为颈静脉球。
颈静脉球的大小变异较大, 平均为15mm宽,20mm高, 圆顶的顶高有时可以高出乙 状窦水平段3/4英寸(1.905 cm),有时高出不到1/4英寸 (0.635 cm)。
2013-9-7 13
岩骨前区
三叉神经压迹下方有 颈内动脉管。此管的 前上表面常有裂隙 (占96%),裂隙内有结 缔组织,该结缔组织 称为岩蝶下韧带,三 叉神经压迹处有岩浅 大、小神经管的开口。
2013-9-7
14
岩骨前区
面神经管的表面多盖 有薄骨壁,而无骨壁 覆盖,骨管向颅腔开 放的占15%。开放的 骨管会导致膝状神经 节直接暴露于颅中窝 硬脑膜下方。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

后方与乙状窦水平段相毗 邻。颈静脉球与乙状窦垂直 臂下端之间的距离为 5.8±1.5mm。 内侧与枕骨基板相毗邻。 外侧与面神经管第三段(乳 突段)相毗邻。面神经与颈 静脉球外侧最短距离仅有1 mm。Saleh 测 量 其 距 离 平 均为 7. 8mm,刘 良发等测 量平均为8.8mm。

2013-9-7
43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
颈静脉球下方移行为 颈内静脉。岩下窦开 口于颈静脉球前壁, 偶尔耳蜗导水管静脉, 以及第Ⅸ、Ⅹ、Ⅺ颅 神经附近的静脉也汇 入颈静脉球。
2013-9-7
44
后组脑神经与颈静脉球的关系
IX脑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前内侧者为90.5%, 位于其内侧者占9.5%。 X、XI脑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内侧者占90.5%, 位于其前内侧者占9.5%。 岩下窦末端与IX脑神经关系密切,IX位于岩下 窦前方者占61.9%,位于其外侧者占28.6%,位 于其后内侧者占9.5%。XII脑神经出颅后与X关 系密切,二者并行
59
2013-9-7
10
棘孔
棘孔位于卵圆孔后外侧,卵 圆孔和棘孔前缘的距离为 2.6mm
棘孔是一短骨管,管长右侧 为7.3mm(6~14mm),左侧为 7.4mm(4~13mm) 一侧棘孔可成双或缺失 其内为脑膜中动脉,无棘孔 时,脑膜中动脉改自眼动脉 发出。
2013-9-7
11
韦萨留斯(Vesalius)孔
2013-9-7
9
卵圆孔
成人卵圆孔横径右侧为 3.6mm(2.4~6.2mm),左 侧为3.7mm(1.8~ 5.7mm)。 通过卵圆孔的神经血管
下颌神经离颅中窝 脑膜中动脉脑膜副支 下颌神经脑膜支通过 在卵圆孔内有静脉丛连接海 绵窦和脑膜中静脉(有时还连 接海绵旁窦)
2013-9-7
2013-9-7
32
颈静脉孔
在放射影像学上只能分为二个部分 前内侧的神经部,为岩下窦的后端和Ⅸ、 Ⅹ、 Ⅺ颅神经穿行 后外侧的血管部,为颈内静脉、枕动脉 脑膜支,咽升动脉脑膜支穿行。
2013-9-7
33
颈静脉孔
Rhoton和Buza将颈静脉孔也分为神经部和 血管部两个部分
神经部为Ⅸ颅神经占据 血管部为Ⅹ、Ⅺ颅神经和颈静脉球 这两个部分有纤维性桥隔开者为37/50,有骨 性桥隔开者为13/50。在6 %的标本中舌咽神经 通过一个独立的骨管出颅。
动眼神经在后床突前外侧,即在后床突与小脑幕 游离缘的最前端穿硬脑膜入海绵窦。 滑车神经在后床突的稍后方,正好在小脑幕游离 缘的下方穿硬膜。 展神经至海绵窦的入口在颅中窝看不见,因为此 神经最初是在颅后窝的硬膜内走行。
2013-9-7
57
三叉神 经及分 支
2013-9-7
58
2013-9-7
2013-9-7
3
颅底的骨性标志
2013-9-7
4
2013-9-7
5
2013-9-7
6
眶上裂
眶上裂内宽外窄。 裂的上界为蝶骨小 翼下面,内缘为蝶 骨小翼下根和部分 蝶骨体,下边为蝶 骨大翼上缘。
2013-9-7
7
眶上裂
眶上裂内通过的重要神经血管
• 泪腺神经 • 额神经 • 鼻睫神经
III、IV、VI颅神经 V颅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的三个小分支
2013-9-7
21
2013-9-7
22
2013-9-7
23
2013-9-7
24
2013-9-7
25
2013-9-7
26
2013-9-7
27
颈静脉孔
Strurrock(1988)观察 了156个颅骨,发现右 侧颈静脉孔比左侧大者 为69%,左侧比右侧大 者为23%,其余均为双 侧等大。 颈静脉孔与颈静脉球完 全被骨板隔开者右侧占5 %,左侧占4.3%;被骨 板部分隔开者右侧占2.6 %,左侧占19.6%。
2013-9-7
28
颈静脉孔
颈静脉孔的内口为前内侧端 小而后外侧端大的梨形。 其前外侧缘位于上方,形成 颞骨岩部的下缘,由颈静脉 裂、颈静脉棘、锥状窝(有耳 蜗导水管的开口),岩枕裂构 成。 后内侧缘位于下方,由枕骨 颈静脉裂、窦颈静脉棘和岩 枕裂后端构成。
2013-9-7
29
2013-9-7

2013-9-7
36
颈静脉球体瘤
2013-9-7 37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
2013-9-7 38
侧颅底的血管神经
颈静脉孔区的血管神经解剖
出入颈静脉孔的结构颈内静脉、岩下窦以及 枕动脉脑膜支、咽升动脉脑膜支和舌咽神经 (Ⅸ)、迷走神经(Ⅹ)、副神经(Ⅺ)等重要结 构。 该区域的解剖复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此孔位于卵圆孔内侧, 孔内为穿过海绵窦的 基导静脉。有时还伴 随一根细神经。孔的 平均直径为1.2mm。
2013-9-7
12
岩骨前区
在岩上嵴可见三叉神经 切迹 岩骨前有一压迹,称三叉 神经压迹,三叉神经压 迹位于三叉神经切迹外 缘。压迹向前下延伸到 破裂孔和岩浅大神经沟。 破裂孔和三叉神经压迹 在面积大小上总是相反 的。
2013-9-7
54
颈内动脉的重要毗邻
颈内动脉水平段与附近的神 经、血管、鼓膜张肌的测量 值如下:脑膜中动脉与下颌 神经间距离4.1±1.1mm , 脑膜 中动脉与颈内动脉水平段间 距离6.8±2.0mm,下颌神经与 颈内动脉水平段间距离 6.9 ±1.8mm, 鼓膜张肌与颈内动 脉水平段间的距离 2.2±1.2mm。
2013-9-7
41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
上方与外耳道内端、中耳、 后半规管下臂、前庭以及 内听道外端相毗邻。 颈静脉球的前方与颈内动 脉、耳蜗导水管以及从颈 静脉孔前、 中腔隙 ( Compartment)穿行的 结构:岩下窦、咽升动脉 脑膜支,第Ⅸ、Ⅹ、 Ⅺ 颅神经和脑膜后动脉相毗 邻。
2013-9-7 42
侧颅底解剖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概述
侧颅底是指在颅底下 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 各作一延长线,向内 交角于鼻咽顶,向外 分别指向颧骨和乳突 后缘,两线之间的三 角形区域称为侧颅底。
2013-9-7
2
侧颅底的境界和分区方法
颅底下面的分区方法
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 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向 内交角于鼻咽顶,向外分 别指向颧骨和乳突后缘, 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 为侧颅底。
水平段顶壁的内侧部是由 硬脑膜或一薄骨板形成, 将颈内动脉与Gasserian 神经节相隔。水平段的长 度为15.0~25.1mm,平均 为20.1mm。
2013-9-7 53
颈内动脉的重要毗邻
咽鼓管骨部于颈内动 脉膝部外侧横过,鼓 膜张肌半管位于颈内 动脉膝部及水平段的 外侧,二者的距离较 近,平均 2.2±1.2mm。
2013-9-7
15
岩骨前区
岩浅大、小神经管两 开口右侧相距 2.19mm(1.27~ 3.1mm),左侧相距 2.59mm(1.82~ 3.36mm)。 岩浅大,小神经向前 内下行进,埋在接近 骨面的硬脑膜内。
2013-9-7 16
岩骨前区
岩浅小神经在颅 中窝的偏低近岩 骨腹面行进。此 神经于硬脑膜外 层中,穿过下蝶 岩韧带终于耳神 经节。
2013-9-7
40
颈静脉孔区血管神经解剖
颈静脉球的形态可分为隆起 型(66.7%)和低平型 (33.3%)。 当颈静脉球顶较低时,鼓室 底与静脉球之间的骨质较厚 而颈静脉球位置较高时,颈 静脉球与鼓室之间的骨质较 薄。此处常发生骨质缺损, 颈静脉球突出于鼓室腔内。 在这种情况下若行鼓膜穿刺 或中耳手术常致大出血和手 术困难。
2013-9-7
51
颈内动脉的重要毗邻
颈内动脉垂直段的重要毗邻为: 后方与颈静脉窝相毗邻 前方与咽鼓管相毗邻 前外侧与鼓骨相毗邻 其长度为6.0~15.0mm(平均 10.5mm
2013-9-7
52
颈内动脉的重要毗邻
水平段起自膝部,向前行 于耳蜗的前内方,达岩尖 处穿出岩骨。与耳蜗仅隔 以薄骨板。
2013-9-7
34
颈静脉孔
Dichiro早在60年代即描述了三种由于病理过 程而导致的颈静脉孔的形态改变: 整个颈静脉孔的不规则普遍增大,骨质边 界不清。可见于化学感受器瘤、转移瘤, 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
2013-9-7
35
颈静脉孔

神经部增大,颈静脉孔骨皮质完整,见于 Ⅸ、Ⅹ、Ⅺ颅神经的神经鞘瘤,大的神经 鞘瘤可使整个颈静脉孔增大,骨边缘无破 坏。 血管部的突然显著性边缘光滑的扩大,多 为血管畸形所致。
30
颈静脉孔
颅外口为椭圆形或圆 形,其外侧界为环形 的鼓后板,内侧界为 与鼓后板呈90°的 骨板构成,由该板伸 出围成锥状窝的两个 嵴:向前倾斜的锥动 脉嵴和向后倾斜的颈 动脉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