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体功能区制度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 案例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案例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案例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指通过划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统筹安排资源和空间,实现各地区有序发展的一种管理机制。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行主体功能区制度,旨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然而,该制度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以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为主要主题,通过分析一些具体案例,讨论如何深化该制度,以推动中国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一: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杭州市东部,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该区域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主,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集聚区。
然而,由于没有明确的主体功能区划定,导致该区域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
过度房地产开发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交通拥堵问题越发凸显,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杭州市政府在2018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将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纳入主体功能区划定范围。
通过划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杭州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限制房地产开发、优化交通网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和创新驱动型发展。
案例二:广东自贸试验区广东自贸试验区是中国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自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然而,在创建之初,该区域还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落后的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广东省政府决定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以促进跨境贸易、金融创新等领域的发展。
广东省政府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评估,确定了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随后,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政府服务等。
这些措施为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和创新型企业的入驻,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认为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该制度有助于实现资源和空间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指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其发展的主要功能和定位。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性、制定原则以及实施措施。
战略的重要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制定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城市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
通过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功能重叠,提高城市的居住、商业、文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原则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战略应基于客观数据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分析城市的特点和问题,确保战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灵活性: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战略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时根据城市发展的变化进行调整。
3.全面性:战略应该全面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确保各个领域的发展得以平衡。
4.可持续性:战略应该注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走弯路或者短期行为对城市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实施措施1.确定主体功能区划分: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需求,确定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明确各功能区的主要功能和定位。
2.加强区域规划设计:针对各功能区域,制定相应的详细规划方案,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绿化规划等,确保各区域的规划设计符合整体发展需求。
3.推动政策法规支持: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支持体系,促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顺利实施,包括财税激励政策、规划管理制度等。
4.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5.加强沟通与协调: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确保各项措施的协调配合。
在城市发展中,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 案例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案例
主体功能区制度是中国政府为了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项空间开发战略。
该制度以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为依据,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采取不同的区域政策和管理措施。
以下是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的一些案例:
优化开发区: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为核心的优化开发区,通过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资源优化配置等措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环境品质。
重点开发区:以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部分城市群为核心的重点开发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人口集聚度等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限制开发区:以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为核心的限制开发区,通过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禁止开发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为核心的禁止开发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永续
保存。
在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管理,促进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同时,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空间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还需要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和管理措施,推动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制度保障调研与建议

○李振京冯冰郭冠南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制度保障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要求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及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方面的新安排,将成为我国今后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指导方针。
因此,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制度保障问题将成为我国“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热点和重点。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实践探索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主体功能区的实践也还在探索之中。
目前,部分省市初步形成一些制度和政策安排,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具体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原则和标准在省级层面得到初步实践。
江苏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口的分布、流动和人居的适宜性作为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最主要因素;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发展的原则,突破行政区界限,突出主体功能的要求,进行通盘考虑和综合性评价。
同时,通过对试点地区的试点,归纳、提炼、集成一套规范的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方法和技术规范。
浙江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标准和指标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放在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人口集聚趋势、未来发展潜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认真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的分析评价,真正体现把区域空间开发建立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的合理开发之上。
其次,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在规划层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江苏省按照不同空间尺度划分主体功能区。
一是以县为空间单元形成省域主体功能区。
从2003年开始就着手进行研究,重点从经济开发价值、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分布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经济开发价值包含水土资源开发成本、经济社会资源优势度、开发效益等因素,资源环境承载力包含资源保障程度、生态敏感性、环境容量、历史文化名城等因素,人口分布包含人口流动、人居适宜性等因素。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度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引用格式:祁帆, 邱思齐, 赵成双苹, 等.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度.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714-725,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2.Qi F, Qiu S Q, Zhao C S P, et al. Improve policy system of main functional zones in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714-725,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2. (in Chinese)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度祁帆1邱思齐2赵成双苹1陈江龙3*邵思宇1刘邦瑞41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2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4 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合肥230601摘要文章围绕如何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详细剖析了现行主体功能区政策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下,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度系统化、差别化、协同化、激励化的总体思路,从加强政策制度顶层设计、分类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工具、强化政策综合统筹、健全政策实施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政策,国土空间治理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2CSTR32128.14.CASbulletin.2024031900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指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的制度。
主体功能区通常是指以城市群、经济带、生态屏障等地区为核心,通过统一的空间规划布局,实现资源集约化、产业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主体功能区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增强地区的竞争力。
主体功能区制度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功能:1. 土地资源管理功能:通过划定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和边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避免土地开发的过度和浪费。
同时,可以在主体功能区内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布局,促进城市化进程。
2. 产业布局功能:主体功能区制度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资源禀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完整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 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主体功能区制度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求对主体功能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
通过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保护生态系统的良好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人口调控功能:主体功能区制度可以通过调控人口流动和迁移,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和优化组合。
通过引导人口向主体功能区集聚,可以实现人口资源的集约利用,缓解人口过密地区的压力,提高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5. 城镇化进程推动功能:主体功能区制度可以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市群和主城区的协调发展。
通过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管理,可以促进城市群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总之,主体功能区制度是一种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制度,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国家公园管理_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国家公园管理_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答案:控制开发强度。
_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_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_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在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试点之前,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答案:正确3.海螺沟冰川位于贡嘎山的答案:东坡4.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答案:正确5.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这是在()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
答案:20136.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我国()省境内。
答案:青海7.()年,经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准,杂多县昂赛乡开始探索特许经营模式。
答案:20098.()是指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
具有较大面积,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答案:自然保护区9.按开发方式,国土空间的可以划分为:答案:优化开发区域_重点开发区域_限制开发区10.美国华盛顿州有()个国家公园。
【图片】答案:3##%_YZPRLFH_%##三##%_YZPRLFH_%##叁11.截止2018年7月22日,中国已有()处世界遗产答案:5312.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时,美国国会明确规定了其任务是“要把国家公园内的天然风景、自然变迁遗迹、野生生物和历史遗迹,保持其原貌,世世代代加以保护,不得破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5.09.21•【文号】•【施行日期】2015.09.2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21日)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本方案。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
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什么是主体功能区制度
篇一:主体功能区试卷和答案
篇二:发展规划试题1
1.单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工业区位论是哪位学者提出的?()
a.杜能
b.韦伯
c.克里斯泰勒
d.佩鲁
2.根据空间结构理论中的网络理论,网络的中心是(a.线路
b.节点
c.域面
d.通道
3.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层级为()。
a.国家、省、市县
b.省、市县
c.市、县
d.国家、省
4.20xx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d
.全面从严治党
5.规划目标包括()主要目标、规划指标。
a.总体目标
b.基本原则
c.主要任务
d.指导思想
6.我国最早正式提出主体功能区理念的是()。
a.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b.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c.党的“十七大”报告
d.党的“十八大”报告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统筹考虑的三大因素是(
a.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b.发展潜力
c.产业结构现状
d.现有开发密度
8.主体功能区中的开发特指()。
a.资源开发
b.农业开发
c.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
)
d
.科技开发
9.下列不属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的是()。
a.综合性
b.基础性
c.战略性
d.约束性
10.以下属于区域规划的是()。
a.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xx-2020年) b.“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c.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d.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2.多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
1.发展规划的监测评估制度有()。
a.统计监测制度
b.年度实施情况评估制度
c.规划中期评估制度
d.规划实施后评估制度
e.评估结果的应用制度
2.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的“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请问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a.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
b.结构调整阵痛期
c.重要战略机遇期
d.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期
e.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3.按照评估时点的不同,定期评估可分为哪些类型?(
a.年度评估
b.中期评估
c.终期评估
d.应急评估
4.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应()。
a.内容简明
b.数据可靠
c.任务明确
d.分析权威
5.发展规划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a.综合协调功能
b.信息导向功能
c.直接分配资金功能
d.政策指导调节功能
e.引导资源配置功能
6.规划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是什么?())
a.涉及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b.涉及重大利益结构调整的重大事项
c.涉及社会关注度高且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重大事项
d.规划审批机关认为需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规划
7.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工业化六个阶段理论,除了经济不发达阶段,还包括哪些阶段()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e.知识经济社会
8.时间序列预测法主要包括()。
a.历史引伸预测法
b.简单序时平均数法
c.加权序时平均数法
d.指数平滑法
9.抽样方法主要有()
a.就近抽样
b.目标抽样
c.简单抽样
d.滚雪球抽样
篇三:环境简答
一、环境资源法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保护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又保护人类共享的自然环境、自然秩序。
第二,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主体广泛,客体丰富,权利义务涉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两大领域。
第三,环境资源法的调整方法包括行政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方法,它的法律措施涉及经济的、行政的、技术的各种手段。
第四,环境资源法的法律规范是有关法律规范的综合,包括具有特色的环境资源法律规范,宪法规范,民法规范等等。
二、请简要阐述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
【1】保护和改善环境,【2】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3】保障公众健康,【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5】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之后对于这5个目的进行分别而又简要的阐述就可以了。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征有哪些?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它的
主体广于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任何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都可以成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
2、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机关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
中最重要的主体,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机关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一方,具有不可替换性和不可选择性。
3、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具有对应性,在环境与资源保
护法律关系中,一方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并不存在单独的权利主体或者义务主体。
四、简述环境权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享有的基本权利义务和所承担的基本义务,即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合理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合理保护环境的义务。
特征:【1】环境权是环境社会法律关系的反映和特定化,是自然资源权利和环境道德的法定化【2】基本权利和基本
义务具有不可分割性【3】环境权具有预防性、公益性、指
导性和有限性【4】环境权是一种与多种基本人权或社会经
济性法律权利有关联的新型法律权利。
五、生态文明概念、本质
概念:生态文明是指为了更好地保护资源、坏境和生态系统,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始终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理念,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文明形态。
本质:生态文明在本质上是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六、生态文明的保护措施
1、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1)必须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
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
(2)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
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2、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1)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
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2)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3)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
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