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秦汉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城市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公元 211年, 三国孙权 迁都于此, 在楚国金 陵邑原址 上建石头 城,规模 “七里一 百步”
公元 229年 在武昌称 帝,同年 在石头城 东建新 城—建业, 重新迁都 于此。
公元 313年, 因避晋愍 帝司马邺 名,改名 建康。3 17年, 东晋王朝 南迁,建 都于此。
东晋 中期,新 建军政中 心东府城。 之后南朝 的宋、齐、 梁、陈等 王朝在南 京建都。
道路分级明确。
唐长安道路系统宽度分析
隋唐长安东西大街剖面复原图意向 里坊街道布局
• 坊里与市肆
长安城中的坊,各有坊名。各坊的面积大小不等,宫 城和皇城两侧的坊面积较大,皇城以南的坊面积较小,朱 雀大街两侧的坊面积最小。
隋唐长安坊里面积分类
• 大明宫与兴庆宫
唐太宗和高宗修建大明宫,最终取代了太极宫,成为 唐代的主要宫廷。
• 两晋(公元265-公元420)
西晋(265-316),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 都洛阳。时诸王争权,引发八王之乱。战后晋朝 元气大伤,周围诸民族乘机叛乱,造成五胡乱华, 南北分裂。
东晋(317-420),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 建都建康。此时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 主要由世族掌权,皇权低落。中国的经济中心逐 渐南移。
“城中二十八万余户,西至石头,东至倪塘,南至石 子岗,北过蒋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
三、重要城市建设布局
• 曹魏邺城(邺北城) • 东魏、北齐邺南城 • 北魏都城平城、洛阳 • 六朝都城建康 • 隋唐长安城 • 隋唐洛阳城 • 隋唐时期的地方城市(新绛、高昌、锁阳…)
3.1曹魏邺城
东汉末年曹操所建的魏王城,属于诸侯王的封国都城。 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12.5公里处,漳河 沿岸,邯郸之南,洛阳之北。今除了位于城西北角的铜雀 台、金虎台尚有遗址外,城址大部分已为漳河冲毁。
六朝、七朝、八朝、九朝、十三朝古都都是指哪城市?

六朝、七朝、八朝、九朝、十三朝古都都是指哪城市?古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一般能成为王朝都城的城市都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
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向外扩张的需要,都城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
如我国古老的王朝商朝,历经近600年,就曾五次迁都,赳赳老秦也曾多次迁都,我们熟知的明朝也曾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无论王朝都城如何迁移,总有些城市因天时地利人和原因能成为很多新生王朝建都的首选,于是就产生了很多古都,如我们经常会提到六朝古都、七朝古都、八朝古都……,那么六朝、七朝、八朝、九朝、十三朝古都分别是哪个城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领略一下这些古都的魅力风采。
一、六朝古都“六朝古都”指现今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因此很多新生王朝都选择在南京建都,但正因为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也使得这座古城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
中国历史上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选择建都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
二、七朝古都“七朝古都”指现今河南省安阳市。
安阳,古称相、殷、邺、邺城、邺都、邺郡、相州、彰德等,简称殷或邺,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属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历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安阳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奴隶傅说拜相、女将军妇好、文王拘而演《周易》、西门豹投巫治邺地、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窃符救赵、项羽破釜沉舟、曹操邺城发迹、三朝宰相韩琦、抗金名将岳飞等名人轶事层出不穷。
三、八朝古都“八朝古都”指现今河南省开封市。
开封是中国七大古都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夏朝、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建都于此,故有“八朝古都”之称。
北宋时期更是“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有“汴京富丽天下无”的“国际都会”之称。
秦汉隋唐城市

秦汉时期城市较快发展的背景与特点
城市发展背景 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 展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 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 (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
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
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经济密 切联系为特征而划分的各个地域单元。 其范围大小取决于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 的大小
重要城市建设 布局——北魏 洛阳城
建都背景 总体布局与 城建特点
重要城市建设布 局——隋唐长安
城址选择 城市规划特点 总体布局 对外交通与城 市道路 坊里 商业市场
隋唐长安
大明宫与兴庆宫
唐大明宫
唐长安
供水与园 林 宗教建筑 人口
唐长安
长安城规划的特点
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 均匀,把我国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推到十分典型的阶段
(4)市场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 朝后市”的布局格局 (5)城市物质要素居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 寺建筑大量增加
重要城市建设布局——曹魏邺城
建成背景 城市规模 城市总体布 局与功能分 区 道路系统 水系及园林
重要城市建设布局——六 朝都城建康
建成背景与条件 城的形制与规模 城市总体布局与 功能分区 人口及其地位
秦汉都城的 建设布局
1秦咸阳
2 汉 长 安
汉 长 安 城 平 面 图
3东 汉 都 城 洛 阳
魏晋—隋唐时期的城市
城市发展的特点( 城市发展的特点(一) 发展和分布重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 的态势,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 流域。 城市发展的特点( 城市发展的特点(二) (1)沿大运河发展轴线 (2)沿长江流域发展轴线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3、工商业发达、经济职能有所增强 4、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5、“城”与“郭”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形态特征
1、以《管子》为代表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2、城市平面形态上的巨大变化 3、城市防御设施有较大发展 4、水路交通、水系利用有独到之处 5、城垣、城壕组成的城圈稳定性,对城市
长安(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汉长安平面图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图
东汉都城洛阳
全城周长约13000米,约31里,城内总面 积约9. 5平方公里。
南宫范围: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 1000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
北宫范围: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 1200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修筑万里长城等
秦汉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推行郡县制,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 城得到较大发展
(2)城市的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的商业城市兴起,形成了若干城 市经济区域 (4)对外贸易的发达,带来河西走廊城市 的发展
汉代城郭的规模
首都——郡(国)县城——县城
长安城周长63里(考古实测为:东墙约6000 米,南墙约7600米,西墙约4900米,北墙约 7200米,合计25700米)
7万户,按每户5人估计,城市总人口当在 30万以上,从城址之大,也完全有此可能。 从所描写城市内的繁荣拥挤,可见当时就已 有商业性的街道。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Fra bibliotek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 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 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 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 及显示其威严。
历朝历代大城市

历朝历代大城市一、战国时期:临淄、咸阳、邯郸、大梁(开封)、郢都(荆州),郑城(新郑)、曲阜、洛阳、成都、姑苏二、西汉时期:长安(西安)、洛阳、成都、宛城(南阳)、邯郸,临淄、彭城(徐州)、长沙、番禺(广州)、博阳(泰安)三、东汉时期:洛阳、长安(西安)、宛城(南阳)、成都、彭城(徐州)、许昌、荆州、长沙、襄阳、邺城(现已消失)博阳(泰安)四、三国时期:洛阳、长安(西安)、建邺(南京)、成都、荆州,许昌、徐州、长沙、凉州(武威)、青州五、两晋时期:洛阳、长安(西安)、建康(南京)、邺城(已消失)、成都、姑臧(武威)、襄国(邢台)、寿春、广陵(扬州)、姑苏六、南北朝时期:建康(南京)、洛阳、长安(西安)、平城(大同)、邺城(已消失)、成都、广州、寿春、荆州、广陵(扬州)七、隋唐时期:长安(西安)、洛阳、扬州、成都、太原,钱塘(杭州)、荆州、金陵(南京)、广州、幽州(北京)八、五代十国时期:汴州(开封)、洛阳、金陵(南京)、杭州、福州,广州、成都、长沙、荆州、扬州九、北宋和辽时期:汴京(开封)、扬州、杭州、福州、泉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成都、长沙十、南宋和金时期:临安(杭州)、泉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扬州、长沙、中都(北京)、东平十一、大元时期:泉州、大都(北京)、扬州、广州、福州,明州(宁波)、杭州、中庆(昆明)、成都、辽阳、泰山(泰安)十二、大明时期: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成都、济南十三、大清时期:北京、苏州、南京、杭州、济南,广州、天津、福州、成都、临清、东平十四、民国时期: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南京,奉天(沈阳)、济南、重庆、北平(北京)、成都十五、共和国前30年:上海、天津、北京、沈阳、武汉,长春、哈尔滨、广州、成都、济南十六、共和国近20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
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

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2、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3、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4、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5、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6、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7、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8、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洛阳作为隋朝东都。
9、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10、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11、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12、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13、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14、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前期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
公元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迁往北京。
15、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16、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至1949年)初期定都南京,1914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中华民国政府定都北京,1927年蒋介石重新将首都定在南京,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中华民国政府迁都重庆,称重庆为陪都,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新迁回南京。
中国城建史第三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水系及园林
城中的水系是在城西北引漳河水, 由三台下流铜雀苑及宫殿区,分流一部 分至坊里区,由东门附近流出城外。园 林也很多,除铜雀苑外,城西有文武苑, 北城外有芳林苑,其东有灵芝苑等。
宫殿群布置
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很严整。正中宫 城部分,入宫门为一封闭形广场、经过 端门至大殿前广宽的庭院,大殿在正中, 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 东部的宫殿官署区布局也很严整,进入 司马门,干道两边为各种官府衙门,形 成重重院落,后半部为后宫为曹操居住 之用,是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规划 的。
隋亡后,唐朝还在这里建都,改名长安城屡有修建,但城市基本轮廊仍和隋初建城
时相同。
首先,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 避暑,在太极宫东侧郭城的 北墙外修建大明宫。 第二个重大改变仍然在唐长安的街东。那就是随着兴庆宫的修建而带来的街东里坊的 变迁。兴庆宫的位置本为隆庆坊所 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与兄弟同居此坊。
五、 隋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400年间,由于各族统治阶级的割据分 裂和长期战争,农村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商业和手工业也受到严重 的影响。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内各民族有 了进一步的融洽。这种情况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隋初经济有所 恢复,沟通了大运河,在这种条件下,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 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 隋炀帝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使这个短 暂的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战争中被推翻了。贵族地主的代表李渊父子取 代了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了唐朝。从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 元)百余年间,经济空前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 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城长安与洛阳,这是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城市,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 城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中国历朝国都

朝代国都/陪都今地建都时间[夏] 安邑山西夏县西北阳翟河南禹县[商] 北亳河南商丘北汤南亳河南商丘东南汤西亳河南偃师西汤殷河南安阳小屯盘庚朝歌河南淇县纣王[西周]丰镐陕西长安西文王雒邑河南洛阳成王[东周]雒邑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春秋十四诸侯]鲁曲埠山东曲埠西周初齐临淄山东临淄西周初晋绛山西翼城东秦雍陕西凤翔东南前677年楚郢湖北江陵纪南城春秋前期宋商丘河南商丘南西周卫沫河南淇县同上陈陈河南淮阳同上蔡上蔡河南上蔡同上曹陶山东定陶同上郑新郑河南新郑春秋初燕蓟北京城西南春秋吴吴江苏苏州西周越会稽浙江绍兴夏[战国七雄]齐临淄山东临淄西周初楚郢湖北江陵纪南城春秋前期燕蓟北京城西南春秋赵邯郸河北邯郸战国初期韩郑河南新郑同上魏大梁河南开封战国中期秦咸阳陕西咸阳东北前350年自栎阳迁都于此[秦]咸阳陕西咸阳东北前350年自栎阳迁都于此[西汉]长安陕西西安北前200年刘邦建[东汉]雒阳河南洛阳东前25年刘秀建[三国]魏洛阳河南洛阳东公元220年曹丕建蜀成都四川成都 221年刘备建吴建业江苏南京 222年孙权建[西晋]洛阳河南洛阳东 265年司马炎建[东晋]建康江苏南京 317年司马睿建[十六国(增冉魏、西燕、代)]成(汉)成都四川成都李雄于304年建前赵长安陕西西安西北匈奴人刘曜于318年建后赵襄国河北邢台羯人石勒于319年建魏邺河北临漳西南汉人冉闵于350年建前秦长安陕西西安西北氐人苻健于351年建后秦长安同上羌人姚苌于384年建西秦苑川甘肃榆中大营川鲜卑人乞伏国仁于385年建立前燕邺河北临漳西南鲜卑慕容氏于357年建后燕中山河北定县鲜卑慕容垂于384年建南燕广固山东益都西北鲜卑慕容德于398年建北燕龙城辽宁朝阳汉人冯跋于409年建西燕长子山西长子西南鲜卑慕容冲于385年建前凉姑臧甘肃武威汉人张轨于314年建后凉姑臧同上氐人吕光于385年建南凉乐都青海乐都鲜卑秃发乌孤于397建北凉张掖甘肃张掖西北汉人段业于397年建西凉酒泉酒泉汉人李高于400年建夏统万城陕西靖边北白城子匈奴赫连勃勃于407年建代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鲜卑拓跋漪卢于313年建[南朝]宋建康江苏南京 420年承晋齐建康同上 479年承宋梁建康同上 502年承齐陈建康同上 557年承梁[北朝]北魏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386年建平城山西大同 398年迁此洛阳河南洛阳 494年迁此东魏邺河南安阳北 534年建北齐邺同上 550年承东魏西魏长安陕西西安 534年建北周长安同上 556年承西魏[隋]大兴同上 581年承北周洛阳河南洛阳炀帝建[唐]长安陕西西安 618年承隋洛阳河南洛阳承隋太原山西太原西南[五代]梁开封河南开封朱温于907年建唐洛阳河南洛阳李存勖于923年建晋开封河南开封石敬瑭于936年建汉开封同上刘知远于947年建周开封同上郭威于951年建[十国]吴广陵江苏扬州杨行密于892年建南唐金陵南京徐知诰于937年建扬州扬州承吴吴越杭州浙江杭州钱缪于907年建楚长沙湖南长沙马殷于907年建闽长乐福建福州王延钧于933年建南汉兴王府广东广州刘兖于917年建前蜀成都四川成都 907年王建建后蜀成都同上 934年孟知祥建南平江陵湖北江陵 924年高季兴建北汉太原山西太原 951年刘缗建[北宋]开封河南开封 960年承后周应天府河南商丘大名府河北大名河南府河南洛阳[南宋]临安浙江杭州 1129年宋高宗赵构建[辽]临潢内蒙古巴林左旗耶律阿保机于916年建大定府内蒙古宁城西南 1007年建辽阳府辽宁辽阳 938年建析津府北京城西南 936年建大同府山西大同 1044年建[金]中都北京城西南完颜亮于1153年迁此会宁府黑龙江阿东城东南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大定府内蒙古宁城西南 1122年建大同府山西大同 1 122年建开封府河南开封 1214年建辽阳府辽宁辽阳 1621年建[西夏]兴庆府宁夏银川元昊于1038年建[元]大都北京城 1267年建开平内蒙古正蓝旗东 1256年建[明]京师北京城 1420年明成祖建南京江苏南京 1363年朱元璋建[清]京师北京城 1644年迁此盛京辽宁沈阳 1625年建补充:1.北京:(春秋战国燕,蓟)、(辽,析津府)、(金,中都)、(元,大都)、(明,京师)、(清,北京)2.河南禹县:(夏,阳翟)、3.河南淇县:(商,朝歌)、(春秋卫,沫)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秦汉都城的建设布局
汉长安
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原则,在汉代长安城已有了初步 的体现:
• 中心布局原则
• 街道分隔原则
• 方块居住原则
• 市场固定原则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秦汉都城的建设布局
东汉都城洛阳
位置:位于今洛阳市区东面白马寺东侧,北靠邙山,南临 洛水。不仅有天然的屏障,而且是交通要冲。 选址原因: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原因:长安受损且匈奴、 公孙述及魏嚣的威胁;本来根据地在河南。 布局:城的平面形状虽不甚规整,但大体上呈长方形,全 城周长约13 000米,合汉代约31里,自东至西宽度约有当 时的6里,自南至北约有当时的9里,故又称“九六城”。 东汉洛阳城内的宫殿分为南宫与北宫。南宫在西汉时已建 立;北宫于东汉明帝时营建。北宫的东面还有永乐宫,西 面有濯龙园(皇家花园),东北角有太仓、武库。城东部 是贵族住宅区,有步广里、永和里。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三 公衙门在南宫的东面。工商业区位于南宫之北,以及东郊 和南郊。城南还有太学、明堂、辟雍、灵台
城市建设的特点
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布局 的空间形态。 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依居中, 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 结构形态。 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方格状演变 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 之从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 市场位置从城北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 局。 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 闾里: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 里的门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
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经济密切联 系为特征而划分的各个地域单元。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全国划分为8 大经济区域:关中区域;三河区域;燕、赵区 域 ;齐、鲁区域 ;梁、宋区域 ;颖川、南阳区 域 ;三楚区域 ;南越区域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从洛阳城的平面布局来看,它比西汉长安 城的规模小很多,且不尽相同,城呈长方 形,城门虽然也有12个,但不是旁开3门, 而是南4北2东西各3。两个主要的宫殿即南 宫与北宫不是左右并列,而是南北相连。 市的位置也不在宫的后面,而是在宫的西 面。因此,它的布局基本上已摆脱了《周 礼· 考工记》营建都城的规划。
第三节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重要城市建设格局
北魏洛阳城
建都背景
•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公元386—534年),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但平城偏处北方,常有风沙雨雪,这对于想统一中原的拓跋氏当然是不利 的。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时,为更便于统治全国及进一步学习汉民族的 先进文化,决定将国都南迁洛阳。太和十九年(495年)新的洛阳城基本建 成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秦汉都城的建设布局
秦咸阳
位置:位于关中地区的中心,是一富庶之区。关中地势险要,四 周有山赛险关,易守难攻。另外这里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是关 中东西交通的枢纽。渭水在其附近折向东北,正好是关中东西大 路的分界点;城市用水也便于解决。 秦咸阳在孝公初建时,本建在渭水北岸上,削山坡为土台,主要 以咸阳宫为主。秦昭王时,在渭南建有一处兴乐宫。始皇统一后, 咸阳规模大大扩充,如信宫、阿房宫等诸庙、章台和上林也位于 渭南,体现了想在丰镐之间广为经营的规划。 秦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市。 在城北宫殿区有专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作坊。 “狡兔三窟”、“复道相甬”。
总体布局与城建特点
•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宫殿方面废除了东汉以来分为南北两宫的制 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 • 城市的总体布局,除居中偏北的宫城以外,在宫城的北面为皇家专用的园 林名华林园。在宫城的南面,正对宫门阊阖门的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 在中轴线两侧分布着当时的司徒府、太尉府等高级官署和太庙、太社等寺 庙坛社,最有名的佛寺——永宁寺就分布在铜驼街西侧。宫城之外为洛阳 城。洛阳城共开13座城门,南面和西面各4门,东面3门,北面2门,城内 主要道路都和城门相通,道路成方格形。 • 北魏洛阳城市建设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宗教发达,全城寺院林立。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秦汉都城的建设布局
汉长安
汉长安特点
• 它改变了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 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 城之内; • 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它多少有些附会《周 礼·考工记》的规制。 • 长安城在规划建设上还有一个较显著的特点――宫殿占据 了城市的很大空间。
布局:
• 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集中设市。长安城内东北部地势最低,是平民百姓的闾 里住所所在,住宅区内有很多里巷,实行严格管理。宫殿建筑区是长安城核心。 • 长安宫殿建筑在前,城垣建筑在后,并受渭河及其支流皂河的制约,北城垣沿 该段渭河的流向,筑成与渭河平行的东北-西南走向,为了便于守卫,在北城 墙隔一段构筑一直角拐弯,使北城墙不是西南-东北的直线,而是形成几处弯 折,这就是所谓的“北斗”形状。城墙因受先于建造的长乐、未央二宫和高庙 位置的影响,也不在一条直线上,中部外凸,从而造成城市平面轮廓是不规则 的,并不是如后世附会天象观念的解释。
城的形制与规模
• 位于今南京市中部玄武湖之南,北依覆舟山、鸡笼山,南近秦淮河 (距秦淮河五里),东凭钟山西麓,西隔五台山与石头城相望。城的 规模“周围二十里十九步,东晋、南朝因之”,平面呈正方形。平 均每边长约五里,规模不大,都是土墙篱门。至齐高帝建元二年(公 元480年),才改立为砖城。
第三节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重要城市建设格局
六朝都城建康
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 建康只有宫城和都城,无外郭城。都城周长20里,长方形。 • 全城由一条东西横街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置宫城苑囿; 南部又御街,置官署。宫城亦称台城。周长八里,平面略 正方形,原系东吴的后苑,宫城以东是东宫,以北是华林 苑和乐游苑。居民市场和寺庙大部分布在城外淮水南岸, 呈自由发展之势。 • 沿淮水自东向西还有东府城、丹阳郡城、越城、西周城, 临长江有石头城和白石垒等城堡拱卫都城。墓葬区集中在 石子岗和幕府山之阳。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秦汉都城的建设布局
汉长安
位置:西汉都城长安城位于渭水南岸龙首原,与秦咸阳毗连,并利用 秦一处离宫(兴乐宫)建设起来的。 建设:分三个阶段。
• 汉高帝时,先将秦代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后在长乐宫的西面建未央宫, 又在长乐、未央两宫之间建武库。 • 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并建东市、西市。 •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并在西 面城外建一规模宏大的建章宫,至此,都城规模大备。
第三节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重要城市建设格局
六朝都城建康
建城背景与条件
• 东吴初都吴(今苏州市),后迁京口(今镇江市),公元208年赤壁曹操 战败后,魏、蜀、吴三分天下局面形成。东吴为了就近与曹魏、刘 蜀抗争,而南京东有钟山龙蟠,西有石头虎踞,前有秦淮河,后有 玄武湖,同时西北有长江作屏障,东南有富庶的“三吴”作后方, 诸项条件均很优越,于是孙权于公元211年(东汉建安十六年)自京口 迁都秣陵(南京在汉代称秣陵县)。
第三节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重要城市建设格局
曹魏邺城
位置:位于今河北省漳县西南12.5公里处,漳河沿岸,邯 郸之南,洛阳之北,魏国的中心。 2.建城背景:(1)曹操凭借汉相身份,以挟天子以令诸 侯之势东征西讨。谋求统一天下,取代汉室,邺城就是在 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混乱的北方之后,为加强后方根 据地,于公元204年兴建。(2)当时长安、洛阳两座汉代 帝都都先后被董卓及其部将所破坏,而邺城一带基础较好。 3.城市规模:城之平面呈长方形。根据《水经注》记载, 邺城为“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 楼。”今天实测东西2400米,南北1500米。是我国城建史 上见到的第一个砖城。
城市发展的特点
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发江流 域。 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 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
第三节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秦汉都城的建设布局
梁国国都商丘
商丘在汉代城市得到了很大发展。
据《商丘县志》转引《北征记》称:“城方三十七里, 南临睢水,凡二十四门”。至梁孝王刘武继任王位时, 其梁国范围之广及城池、园林建设更臻一时之盛。如 梁孝王的“兔园”(梁园)
第三节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主讲:宋会访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城市较快发展的背景与特点
城市发展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幅员辽阔的封 建统一国家。 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车同轨,币同值,税同率, 书同文,度同长短,量同大小、衡同轻重”等,对工商业 繁荣及城市发展有很大作用。 修建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屹辽东的“万里长城” 汉在行政区划建制上汉承秦制,除实行部分封王外,沿用 郡县制不改。在经济上面对战争破坏,长期实行“与民休 息”政策,重视农业,屡劝农桑,兴修水利,奖励增殖人 口,同时提倡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城市较快发展的背景与特点
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
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得到大量发展, 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 县城 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 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 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 城市建设方面 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 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第三节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