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合集下载

1.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1.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 1.形成:魏晋时三省制形成,隋唐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分工是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
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2.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
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 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 (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评价
(1)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是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它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 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就、影响 【典例5 】(2011·江苏单科·T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 农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早市、鱼市等,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 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
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
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道教迅速传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 (3)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外地军镇的将领(节度使)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 面。
• 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 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 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 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 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 (5)科技 • ①雕版印刷:《金刚经》 • ②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 ③医学:政府《唐本草》;孙思邈 《千金方》。
学以致用
•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 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 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 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 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 D.元代的中书省制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鼎盛
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 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 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 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 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特征。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三、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设置节度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 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 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从此以后,唐朝由 盛转衰。 3.藩镇割据: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 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这些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 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 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 国家的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时空定位]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 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 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七、唐太宗 1.活动与贡献
贞观之治
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任能 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推行均田制 ④慎用刑法 ⑤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⑥完善科举制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时作业含解析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时作业含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四川眉山一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如下。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南北地区交流减少B.北方行政区划变化频繁C.南方秩序相对稳定D.专制政体遭到严重破坏答案 C解析图片内容无法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交流情况,排除A项;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北方地区是政权变化频繁而不是行政区划变化频繁,排除B项;图片中南方地区的政权更迭和区域变化相较北方来说较少,说明南方秩序相对稳定,故选C项;图片内容无法体现专制政体是否遭到破坏,排除D项。

2.(2019·山西省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 7% 19%-38%世家大族49%-64% 78% 49%-64%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晋到东晋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在官僚体系中占比降低,而世家大族占比在增大,说明这一阶段皇权弱于世族;从东晋到南朝时期,宗室外戚比重占比逐步增大,而世家大族占比缩小,说明这一阶段皇权有所增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故选B项。

材料无法体现官僚体系遭到破坏,排除A项;图表主要反映的是皇权势力与门阀势力斗争的反复性,并非皇权一直走向衰落,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3.(2019·昆明市高三摸底调研)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人物志》的出现( )A.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B.促使科举制形成并发展C.标志着门阀士族制度的形成D.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答案 A解析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是唯一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人才学理论著作,该书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从魏晋之初的王朝制度,到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最终演变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王朝制度。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进行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政治文化的演变等。

在此期间,由于社会经济的动荡和动乱,王朝的政治制度也不断面临挑战和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重要政治制度便是魏晋王朝的统治体制。

在魏晋之初,魏国取代了东汉王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并且在政治制度上借鉴了东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特点。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地方政权受到相对自治的限制。

然而,魏晋王朝并没有稳定的统治,不断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这导致了政权的不断更替和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

其中魏晋王朝的灭亡和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是政治制度发生较大变革的重要节点。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主要表现为政权的分裂和地方割据。

北方的北魏和北周王朝在政治制度上基本遵循了魏晋王朝的制度模式,但其实质上是由各种民族政权取而代之。

而南方的南梁、南陈等南朝王朝则较为强调地方自治和文化发展,政权分散在各地方。

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裂不仅使得王朝的统一制度受到挑战,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

政权的动荡和地方割据导致了疆域的频繁变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这也为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重新统一提供了动力。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王朝制度的再度统一。

隋炀帝建立了统一王朝制度,恢复了中央集权。

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地方政权受到强制统一的控制。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演变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统一王朝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隋唐时期的繁荣和稳定为后来的宋朝、明朝等王朝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变革。

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三阶段: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新成就)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时间:220——581二、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大分裂、大交融(2)具体表现:①(政治)A、国家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B、士族专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削弱②(经济)北方经济破坏,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③(文化)佛道盛行,儒家思想受到冲击④(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

掀起民族交融高潮三、政权更迭(一)示意图(二)具体表现1、三国(220—280)与西晋(266—316)(1)三国①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律令儒家化)②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③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西晋①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定都洛阳②短暂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③衰落: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原因:西晋建国,分封宗室为王,造成内乱,五胡趁机乱华)④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刘渊所灭2、南方:东晋(317—420)和南朝(420—589)(1)东晋(317—420)的统治①东晋的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政治:东晋士族(门阀)政治③经济:南方经济的开发(2)南朝(420—589)的更迭①420年,东晋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②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建都建康,合称四朝3、北方:十六国和北朝(439—581)(1)十六国①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②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③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2)北朝①北魏孝文帝改革②政权更迭: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齐、北周取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体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体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魏晋至隋唐时期(220—907年)是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形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不断完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由遭到破坏到繁荣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农耕经济繁荣发展,对外交往空前繁荣思想文化封建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兼容并蓄。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特立独行的士人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交融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时空坐标】【知识梳理】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国家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时间 魏 曹丕 洛阳 220-265 蜀刘备 成都 221-263 吴孙权建业222-2802.西晋的短暂统一(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八王之乱与五胡内迁 1)八王之乱①根源:西晋建立之初,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者27人,以郡为国,王国各自成立国军。

②影响:北方地区破坏惨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自此中国进入长期政权分立的时期。

2)五胡内迁①原因: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907年唐代灭亡)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时期魏晋南北朝 隋唐 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选官制度由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经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思想文化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士族阶层深刻影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书法成就突出,唐诗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繁荣。

科技取得进步,出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第4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的演变[学生用书P21]★1.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状态。

②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做了准备。

(2)措施①推行均田制:485年实行,规定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②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行俸禄制。

③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文武百官及六宫宗室尽迁洛阳,大批鲜卑士兵和百姓也进入中原。

④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3)影响①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②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代政治制度(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19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0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1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2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3
板块一
(5)衰落原因:隋唐商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商 人地主)的兴起,要求政治上掌权;士族门阀的衰落; 8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9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0
板块一
板块二
特点: 作用:
16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17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依据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3.依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 18 展趋势。并分析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近五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5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 变与成熟
6
板块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7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4)弊端: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 出任高官。
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13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地方行政制度 (1)从秦汉的郡—县两级制、东汉的州—郡—县三级制 演变为唐代的道—州—县三级制度。 致 (2) 唐 朝 中 期 , 朝 廷 在 地 方 设 立 节 度 使 , 导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 藩镇割据 的
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14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15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含义: 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常科名有秀才、明经、 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太宗以进士明 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蜀 南 吴

西晋
266-316
北周 隋
东晋





南朝(420-589)
2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单元宏观概览
3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魏晋至隋唐时期(220~907 年)
4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11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唐三省六部
分 工 合 中书省 作, 草拟 牵 制 监 吏 户 督 部 部
12
板块一 板块二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皇帝
门下省 审核
尚书省
执行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评价
礼 部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地方行政制度 (1)从秦汉的郡—县两级制、东汉的州—郡—县三级制 演变为唐代的道—州—县三级制度。 致 (2) 唐 朝 中 期 , 朝 廷 在 地 方 设 立 节 度 使 , 导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 藩镇割据 的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如何削弱相权, 并概括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24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5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6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板块三
板块四
二、隋唐
二、隋唐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1.中央官制:确立三省六部制
决策 (1)运作机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

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意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 皇权的独尊;三省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为历朝所沿袭。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第一部分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
魏晋:220-589 隋唐:581-907
1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北朝(439-581)
北 方 魏 东
十六国
北魏
386-534
东魏 西魏
北齐
581

25-2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