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练习

合集下载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一、选择题1.(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2.(2018·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3.(2017·山西太原期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

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答案】B【解析】据题干,抓住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体现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这时期中枢权 力机构的阶段 性特征:
b.权力分配不平衡 c.效率不高
原因:加强皇权即巩固统治的需要
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 思考:为什么说三省 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 制的成熟? a.分工明确
皇帝
中 起 书 草 省 诏 令 吏 部 民 部 尚 书 省
负 责 执 行
兵 部 刑 部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
板块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时期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厦门三中 薛明石羡
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统一走 向分裂,又由分裂逐渐走向大一统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是这一时期的基本格 局;许多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呈现过渡性特点;民族融 合进人高潮,推行“汉化”成为各少数民族不约而同的选择; 士族制度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 经济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 济遭到一定破坏;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江南的经济地 位逐渐上升;在士族制基础上,汉代以来的田庄经济迅速发 展。 思想文化上:呈现出包容异质和张场个性的时代特征。北方 民族大融合及三教鼎立,给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因素;科技 成就继续领先世界,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光彩,为隋唐 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基础。
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空前繁盛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享誉海 外;典章制度完善、先进,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成熟。 经济上:政策不断调整,内外交通发达,经济空前 繁荣;安史之乱后,出现第二次北民南迁高潮,南 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全面 繁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 形成了中国文化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魏晋至隋唐 1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魏晋至隋唐 1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版

素养立意
试题难度
以“安史之乱·全国 唐朝藩镇
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 卷Ⅰ·T25 割据
征,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
(1)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 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 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例如,汉代察举制 以孝廉为标准,通过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 官员;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都要 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 出一种开明性。
(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 (1)地位: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措施:制度调整,完善科举制,善于用人;重视农业生产,减 轻徭役赋税;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 (3)影响:统治期间出现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_贞__观__之___治__”,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漫画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实质
核心观点: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皇权得以 加强。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 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 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 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归纳】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 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 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 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 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课件: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1 精品001

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课件: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1 精品001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总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古代中华文明 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政治上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三省六部制与
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 辉煌。
经济上
文学艺术绚丽多彩,道教、佛教思想盛行,
思想上 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文学艺术领域 兼收并蓄、全面繁荣。
税、徭役和兵役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 发徭役和兵役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 污的办法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 民有效的控制 吏治有所好转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经济上,
三长制 整顿 吏治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节度使 ,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_______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___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魏晋南北朝 。 (2)盛行朝代:______________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的出现
a.历史: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b.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c.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 ①原因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 刑罚为末的原则。 e.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②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课后限时集训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课后限时集训

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

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C[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

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

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

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 【导学号:61600013】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C[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

]3.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B[根据材料“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可知涉及专制主义和中央官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K12课件
10
四、民族大融合 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
晋黄内河迁流的域匈后,奴出、现鲜了卑民、族E羯大v、a融l氐合u、的a羌趋t等i势o族。n与北汉魏o族n孝l联文y系帝.日改益革密促切进。了北北魏方统的一民 ith族大As融p合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Evaluation only.
ith①把As读p书o、s考e.试S与l做i官de紧s密联f系or起来.,有NE利T于打3破.5特权C垄l断ie、n扩t大官Pr吏o人file 才②来把C源选o、拔p提人y高才ri官和g员任h文命t化官2素吏0质 的0。 权4力-2收0归1中1央A,加s强p了os中e央集P权ty。 Ltd.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Hale Waihona Puke K12课件11重理解 1.门阀士族的衰落 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 历史舞台。
(1)门阀士族衰落最重要E的v原al因u在a经t济io方n面。only. ith①依南附As,北松p朝弛o后了s期e宗.至族S隋的l唐血i时d缘e期纽s,商带,品f聚o货族r币而关居.系N走E的向T发分展户3削.析5弱产了,C士农l族民i经e对济n地t不主再的P像r人以o身file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K12课件
2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对练(含2018年高考真题):专题1 3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对练(含2018年高考真题):专题1 3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命题角度3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8全国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藩镇割据。

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材料图表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维护边疆安全,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

2.(2018全国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武则天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从材料来看,武则天增加了行使宰相权力的官员的数量,这实际上降低了原来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武则天,她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加强自身的统治,并非为官员提供晋升的机会,故B项错误;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题干只反映出宰相数量的变化,或者说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并不能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强化,故D项错误。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1讲 魏晋、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1讲 魏晋、

第1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选A。

“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控制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

B、C、D 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2020·中原名校质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解析:选C。

根据材料“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穆先生在这里对察举制的实行初衷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肯定了察举制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

3.(2020·某某某某三模)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

”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

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C。

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政府要求郡县“置孤独园”,重视基层治理,“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不是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收养孤儿与单身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备,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

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
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 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

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

A项“皇权强化”、B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

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

”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A.调节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
B.明确了三省各部门的职掌
C.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操作权力
D.避免君主一人专权的弊端
解析:A “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说明门下省谏官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调和作用, A项与此一致,正确。

B项材料内容无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D项不是题
干“技术性”的体现,故均排除。

【新知生成】古代言谏制度始终都只是君主专制社会的产物,其目的在于维护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在阶级利益完全相同的基础上,君主与上层统治集团并无根本的利害冲突与分歧,因此,仅仅受到统治集团内部一定程度制约的君权,本质上并不可能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最多不过将君主个人专制之权置换为统治集团的群体专制之权,削弱了代表君主个人意志的专制而加强了代表和维护整个统治集团利益的专制。

5.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在此,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解析:A 本题易错选B、D两项,原因是B、D两项说法正确,但二者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科举取士,革除了世家大族察举选官的弊端,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这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科举制逐渐僵化,禁锢知识分子思想,故C项错误。

6.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弹劾。

据此推断,当时( )
A.中央监察机构的职能增强
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
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
解析:D 结合题意可知唐朝的侍御史弹劾的是皇子李恪,由此可知监察没有回避贵族统治集团,D项正确。

材料只提供了弹劾皇子一个案例,不足以说明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强或者司法制度完善,因此A、C两项错误;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

其秉国钧者惟内吏(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清)永瑢《钦定历代职官表》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

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

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从三省的职权、运行机制、三省的地位等角度来对比分析。

第(2)问,“制衡”根据材料三中“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等信息归纳即可;“专制”根据材料三中“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说明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

答案:(1)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地位平等。

(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专制”:议事过程中发生分歧或异议时,由皇帝最终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3)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

(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