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1素材
隋唐思想文化总结归纳

隋唐思想文化总结归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有着卓越的发展。
下面将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创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对隋唐思想文化进行总结归纳。
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并吸收了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流派的精华。
在儒家思想方面,隋唐时期的政府高度重视儒家经典的教育和研究,推崇仁义道德的发展。
这一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宽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思想,对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在道家思想方面,注重个体修养和追求自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佛教在隋唐时期也逐渐兴起,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强调救度众生和破除尘世的悲苦。
在文学艺术方面,隋唐时期可谓是一个辉煌的时代。
名家辈出,文艺繁荣。
在诗歌创作方面,李白、杜甫等诗人成为了后世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的文学巨匠。
他们的作品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除了诗歌,隋唐时期还发展了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
隋唐时期的壁画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绘画作品中充满着唐人的豪放和奔放的创作风格。
音乐方面,隋唐时期的乐府民歌成为了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内涵。
隋唐时期的科技创新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在农业生产方面,隋朝推行均田制,实行土地平均分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航海技术方面,隋唐时期的人们广泛探索海外,推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顾颉刚发明了零件,杨仆仁提出了行星运行的椭圆假设等。
这些科技创新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成为了隋唐时期的主要宗教。
佛教进一步传播了外来文化和宗教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到来也使得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修养和解脱。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极为丰富多元。
高三复习:隋唐时期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 为主 完善阶 武则天 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殿试、武 段 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 主要的考试内容。用高官主考 明朝:八股取士;1898维新变法运动时,废八股取士; 1905年废除科举制
关于科举制
隋唐制度转变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实现 了官僚体系的考试录用制度,即我们常说的科 举制。这个制度是一个利器,削平了士族的残 余,保证了官僚群体的不断更新,也保证了国 家编户齐民的稳定。从此以后,不管形势有多 大变化,土地兼并有多剧烈,国家的主要纳税 对象自耕农都能保持在总人口的半数以上。社 会的等级制度也被适当地限制在一个可以接受 的范围内,而且围绕着现任官员的官阶展开梯 子,最大限度地限制了世袭化的趋向。
——唐太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
魏征
魏征辞世后唐太宗“思征 不已,谓侍臣曰:‘夫以铜为 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 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 矣!” ——唐太宗
人物
贡献
Hale Waihona Puke 形成阶 段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 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 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颇致丰稔,斗米三 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资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 “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 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唐太宗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 ,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耳,若兵戈屡动 ,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讲义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1.经济:(1)魏晋时期农耕技术(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土地制度(均田制)。
(2)隋唐时期的农耕技术进步与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
(3)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4)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2.思想:(1)道教、佛教冲击儒学。
(2)唐代的“三教合一”。
3.科技文化:(1)唐代火药的应用。
(2)南北朝农书——《齐民要术》。
(3)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主干梳理]
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
(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
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
(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
商品交易。
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按时开市和闭市。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特征总结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特征总结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繁荣时期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本文将总结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
一、儒家思想的复兴在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得到充分的复兴和发展。
隋朝建立后,随着文化复兴,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皇帝大力推崇儒家经典,并将其作为教材进行教育。
隋炀帝更是将儒家思想的经典《大学》、《中庸》和《论语》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
这种推崇使得儒家思想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影响了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
二、佛教的繁盛佛教在隋唐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盛。
隋朝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和推广,被列为国教,并修建了大量的佛寺。
唐朝时期,佛教进一步发展,成为当时社会上最为受到重视和信仰的宗教之一。
不仅寺庙众多,而且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禅宗高僧,佛教在社会思潮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三、道教的独特贡献隋唐时期,道教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并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一些佛教、民间信仰和自然观念,并且提出重视人的健康、长寿和修身养性的理念。
隋唐时期,道教在药物、养生、修炼术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诗词的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诗词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和作品,如杜甫、李白、王维、白居易等。
他们以自由、豪放、诗情画意的作品风格而著称,表达了对自然、人情和社会现象的真实感受。
隋唐时期的诗词成为后世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科学技术的进步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隋朝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创新,如造纸术、火药和航海技术等。
唐朝时期,继续发展了这些技术,并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和经济的繁荣。
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世界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复兴、佛教的繁盛、道教的独特贡献、诗词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方面。
七年级上册整理原始社会到隋唐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整理原始社会到隋唐的知识点1.原始社会的特征2.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3.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4.原始社会的文化特点5.原始社会的经济活动6.原始社会的社会制度7.原始社会的政治组织奴隶社会1.奴隶社会的形成2.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3.奴隶社会的社会结构4.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5.奴隶社会的文化特点6.奴隶社会的发展与灭亡7.奴隶社会的影响封建社会1.封建社会的形成2.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3.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4.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5.封建社会的文化特点6.封建社会的发展与灭亡7.封建社会的影响隋唐时期1.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2.隋唐时期的经济3.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4.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5.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6.隋唐时期的外交关系7.隋唐时期的农业发展8.隋唐时期的商业贸易9.隋唐时期的手工业10.隋唐时期的军事制度【正文】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起始阶段,其特征是人类处于初级的生产方式,生活在采集和狩猎的时期。
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由于产品的取得比较容易,社会分工比较简单,人们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小。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成员的生活是简朴的,文化水平低下,没有明确的分工,经济活动以自然经济为主,社会成员之间主要通过血缘关系和部落、氏族关系进行联结。
原始社会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工具、宗教和艺术等方面。
最初的社会生产工具是石器,有石器时代的特征。
原始社会的宗教是自然崇拜,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神秘力量的崇拜在当时占着重要地位。
艺术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歌舞和绘画等方面。
总的来说,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相对简单,主要以部落和氏族为单位组织生产和生活。
奴隶社会的产生是原始共产制社会走向了私有制社会的结果。
奴隶社会是指农奴基地所有制及奴隶制在全国范围内被确立和维护的社会。
奴隶社会主要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但已出现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生产等,不再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奴隶社会是以奴隶制度为特征的社会形态,在南方,是用人为商品来对待。
隋唐思想总结

隋唐思想总结引言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繁荣和进步。
在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也有了丰富多样的发展。
本文将对隋唐时期的思想进行总结和概述。
1.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在隋唐时代,儒家思想继续发扬光大,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尤其在唐朝,儒家思想更加得到重视与推崇。
唐代的儒家学者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们强调礼仪之道,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尊重传统道德观念。
而在文化方面,唐代的儒家学者也注重经学的研究和发扬,开创了著名的“经史子集”之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佛教的传入与繁盛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大陆广泛传播,并且得到了皇室和贵族的支持。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的宗教多元化,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强调通过修行和觉悟来摆脱人世的痛苦与束缚。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繁荣,佛教艺术成为当时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道教的发展与流派之争道教在隋唐时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道教强调顺应自然,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在唐代,道教与儒家和佛教发生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争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其中,以《道德经》为代表的老子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追求无为而无不治的境界。
而以庄子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宇宙的自然无为。
4. 科举制度和士人思想的崛起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
这使得士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并且他们也开始思考一些更为广泛的问题。
隋唐士人思想主要包括政治论述、哲学探讨等方面。
他们关注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发展,发表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议论。
此外,士人也对人生、道德和人性等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5. 文人与山水诗的兴起隋唐时期,士人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中山水诗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主要创作方式。
士人通过山水诗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隋唐时期的思想与艺术

隋唐时期的思想与艺术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这其中包括了很多经典的思想和艺术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详细地介绍隋唐时期的思想与艺术。
1. 隋唐时期的思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理论、方法、思想方面的创新,扩大了古代儒学的范畴,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 法家思想在隋唐时期,法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李绅、魏征等一批有思想深度的人物都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
他们认为政治的出发点应该是实际的社会利益,而不是传统的礼教观念。
他们强调的是“以实为主”,也就是说要以实际效益为依据来制定政策。
1.2 儒家思想在隋唐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儒学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经典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观点和观念。
杜预、韩愈、柳宗元等人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掘,为儒学的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3 佛教思想在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的兴起,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不同的思想和信仰。
佛教的教义不仅涵盖了人类的尊严、福利和灵性精神,而且也对中国的文化、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团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隋唐时期的艺术隋唐时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期,人们在艺术造诣方面,呈现出了极高的成就。
这些艺术成就包括了绘画、雕刻、建筑、陶瓷、文学、音乐等领域。
2.1 绘画绘画是隋唐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李思训、祖荫娘、章抱一等人是当时备受推崇的大师,他们的作品以神韵天成、高妙精雅、笔力雄放、用色妙绝而著称。
2.2 雕刻雕刻也是隋唐时期最为精湛的艺术形式之一。
最著名的雕刻家包括了李林甫、于吉等人。
他们的雕刻作品在技艺、造型和材料选择等方面亦属最优秀之一。
2.3 建筑建筑也是隋唐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当时的建筑包括了“唐寅窟”、“大相国寺”、“洛阳白马寺”等。
带有浓重中国文化气息的建筑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907年唐代灭亡)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时期魏晋南北朝 隋唐 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选官制度由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经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思想文化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士族阶层深刻影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书法成就突出,唐诗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繁荣。
科技取得进步,出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第4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的演变[学生用书P21]★1.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状态。
②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做了准备。
(2)措施①推行均田制:485年实行,规定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②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行俸禄制。
③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文武百官及六宫宗室尽迁洛阳,大批鲜卑士兵和百姓也进入中原。
④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3)影响①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②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代政治制度(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两税法
1.历史背景 唐中期以来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2、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时间和人物: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 炎的建议而实行。 3、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 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 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两税法的意义 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 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 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 放松; 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 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 改革和进步。
唐 三 彩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茶碗
唐秘色瓷八棱瓶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盘
唐代越窑秘色釉 葵花式瓷碗瓷 法门寺出土
3.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⑴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①原因:政治上的统一;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 民族间和对外交往的频繁。 ②表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 大都会,商业繁荣;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的集市贸易发 展起来—“草市” 商业服务机构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柜 坊—银行的雏形) 对外贸易: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的 景象;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使。
隋唐运河的繁忙景象
⑵城市的发展:
①宋朝以前的城市—唐代长安 ※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居民区严格分开。长 安城内有东、西二市,坊市分开。 ※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市场的交易有时间限制。 ②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扬州、成 都等城市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 ③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地兴起了 一座座繁盛的城镇。 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二)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革新:
• 1、中央官制: • 2、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确立及其演变 科举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 3、军事管理制度 府兵制与募兵制 • 4、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 5、地方官职:
藩镇与节度使
1、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确立及其演变
1).隋朝时形成和确立 隋文帝综合魏晋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度 2).唐朝发展完善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3).宋元的演变发展
1、贞观之治
形成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 思想,励精图治;调整统治政策;隋的奠基;政 治统一和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 劳动。 表现: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
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唐太宗的政绩
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 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力倡节俭。 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民族关系: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四方来效(“天可汗”) 对外关系: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学习,水陆通达)
2、武则天的统治
•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采取的措施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制度:创立 “自荐”求官制度、首倡武举和殿试。 • 结果 她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 展,国力不断上升。
3、开元盛世
• 指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 主要政绩 1、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2、大力发展生产; 3、限制佛教; 4、实行募兵制; 5、大兴文治,发展科举。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时代特征:
政治方面:国家统一、稳定发展。中央集权制度发 展完善( (( 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民族政策较为开明:中央政府在边疆 设行政机构,任命 对外关系:政策较为开明,对外交通发达的对外交 往不仅促进唐朝经 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全面繁荣、 世界领先、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形成)
曲辕犁模型
古代灌溉工具
筒车模型
筒车应用
2.手工业 A.制瓷:
① 隋唐时期,陶瓷工业臻于成熟,已形成南青北 白两大制瓷体系。 ②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远达欧、非,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陶瓷之路。 B.丝织业: 丝织技术高,以轻盈著称,并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 图案风格。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制度,官 营手工业规模相当大;民间手工业也发达,朝廷赋 税户调的布、绢、锦等来自农夫织妇之手。
地方
州(郡) 县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
吏部 中书省 户部 草拟 礼部 执行 兵部 审议 刑部 工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皇 帝
Hale Waihona Puke 尚书省门下省政事堂
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 独尊,集体决策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5)评价:积极作用
——隋唐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
A、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 顺应了历史趋势,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使庶族有了上升渠道,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 基础(扩大官吏来源和统治的社会基础)。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教育 和文化事业的普及;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提高了 官员文化素质。 D、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 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 保障之一。 E、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政权的更替:
朝代 隋 唐
五代十国
时间
581年-618年
建立者
文帝(杨坚)
都城
大兴
(西安)
618年-907年
高祖(李渊)
长安
(西安)
907年-960年
隋的建立和统一
• 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定都长安。 • 统一:589年,隋文帝杨坚派杨广率军攻入建 康灭陈,统一南北。
2、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含义: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 吏的一种制度;
科,是考试科目;
举,是选拔人才;
(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
①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经济
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②阶级关系上: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 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③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 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新的 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依据 门第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 5、两税法的弊端:
• (1)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 (2)大地主隐瞒财产,向农民转嫁负担 • (3)政府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 严重
隋唐是我 国历史上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科举考试制 田亩、资产为主 自由兵役制
选官制度: 乡举里选制 赋役制度: 人丁为主
兵役制度: 普及兵役制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①“三教合一”潮流 ①曲辕犁发明、筒车出 弥漫到社会生活各领 ①中央实行三省 现、均田制一度盛行, 域; 六部制:三省互 使农业经济繁荣; ②雕版印刷术、火药 相牵制,分工明 ②江南进一步开发,经 发明和以僧一行为代 确,既提高了办 济重心开始南移。缂丝 表的天文成就,使唐 事效率,又加强 技术推动了丝织业发展; 代科技进入新阶段; 了皇权,中央集 ③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 ③书法艺术达到新高 权制度逐步完善。 产部门,瓷器成为必备 峰:狂放不羁的草书、 ②但安史之乱后 生活用品并远销欧洲。 注重法度的楷书;绘 出现藩镇割据局 ④商业繁荣,交通便利, 画艺术:以吴道子为 面,中央集权遭 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 代表创制法度,展现 削弱。 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 易场“市”; ③采用科举制 ⑤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象; ④唐诗进入黄金时期; 的封建选官制度。 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 ⑤通俗文学体裁—— 动。 “传奇”出现。
府兵制与募兵制比较表:
区别 士兵 性质
府兵制 兵农合一 士兵自备 兵将分离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募兵制 职业士兵 国家供给 隶属关系 易形成将拥兵自重局面
器粮 来源
兵将 关系 影响
四、租庸调制
1、含义: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 的谷物; 庸: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纳 绢或布代役。
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宰相办事机构“中书门 下”,其长官为宰相,掌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政; 设三司掌财政。
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
省。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
中央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皇帝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刑 工 部 部
(起草政令)(管理 政务) (审核政令)
②特点: 兵农合一,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
③影响:
A、 有利于农业生产, 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
B 、扩大了兵源,壮大军事实力
C 、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唐太宗调整府兵制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军队叛乱。
3.府兵制的崩溃 ①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 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 (根本原因) ②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 逃亡的较多;
(3)沿革:
1)隋代创立
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 选拔官员 隋炀帝——建立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2)唐代完善
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 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 地位
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4)特点: 1)不再以家世名望为选官标准, 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2)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士族 地主手中收归中央;(加强皇权)
2)消极作用: A、 科举制维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 中国封建社会长于他国的因素之一;
B、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 致力于四书五经,脱离了实际; C、严重禁锢、箝制了思想,最严重的 是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是 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