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思想的发展
隋唐思想文化总结归纳

隋唐思想文化总结归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有着卓越的发展。
下面将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创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对隋唐思想文化进行总结归纳。
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并吸收了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流派的精华。
在儒家思想方面,隋唐时期的政府高度重视儒家经典的教育和研究,推崇仁义道德的发展。
这一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宽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思想,对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在道家思想方面,注重个体修养和追求自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佛教在隋唐时期也逐渐兴起,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强调救度众生和破除尘世的悲苦。
在文学艺术方面,隋唐时期可谓是一个辉煌的时代。
名家辈出,文艺繁荣。
在诗歌创作方面,李白、杜甫等诗人成为了后世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的文学巨匠。
他们的作品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除了诗歌,隋唐时期还发展了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
隋唐时期的壁画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绘画作品中充满着唐人的豪放和奔放的创作风格。
音乐方面,隋唐时期的乐府民歌成为了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内涵。
隋唐时期的科技创新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在农业生产方面,隋朝推行均田制,实行土地平均分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航海技术方面,隋唐时期的人们广泛探索海外,推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顾颉刚发明了零件,杨仆仁提出了行星运行的椭圆假设等。
这些科技创新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成为了隋唐时期的主要宗教。
佛教进一步传播了外来文化和宗教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到来也使得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修养和解脱。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极为丰富多元。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与法律制度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与法律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政治思想和法律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隋朝和唐朝相继建立,政治理念和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思想和制度对于中国的后世影响深远。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在隋唐时期,政治思想发生了极大变化,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不同的思想流派相继兴起并发展,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唯实唯功思想隋朝官员魏徵的代表性思想就是“唯实唯功”。
他认为官员应该以实干为核心,而非等级、血统或地位的优劣。
他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贵族主义,主张选拔人才应以实际表现为重。
这一思想也被唐朝皇帝所接受,成为唐朝政治的重要基石之一。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在隋唐时期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道家认为,政治应该以自然和人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官僚制度为核心。
隋代官员杨素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他倡导实行“不言官,不问姓”的理念,主张用人不看籍贯或等级。
3、儒家思想隋唐时期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其强调的是实用主义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在唐代,儒家思想成为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核心。
唐代政治家魏征提出的“官以德为先”观念,认为官员应该重德而不是重权。
另外,唐代儒学界流行的毕升所主持的“尚贤院”更是唐代官员选拔中十分重要的渠道。
二、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也与政治思想一样历经了多次变化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中国得到了一批重要的法律和制度。
1、大典《大典》是隋开皇年间编修的巨型百科全书,包括万历制、大典制、幕府制、黄图、地由图、龙龟图、寻骊图等十八部分。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代最为全面的一部法律和制度手册。
2、律令制度隋唐时期的律令制度是中国法律制度中一次重要的变革,其重要性不亚于汉代的法律制度。
唐代的律令制度主要包括《开皇律》、《唐律疏议》、《唐令》、《儒林义例》等。
3、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也是隋唐时期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经过一系列改革后,在唐代形成了独特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由于社会形态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建立,贵族阶级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宗教、祭祀、礼制等方面。
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动和战乱的频繁发生,思想家们开始思考人的本性问题。
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逐渐兴起。
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强调人的善良本性,主张天命论。
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3.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较为严格的法家思想。
汉朝时期,儒家学说重新兴起,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与儒、道两家学说互为触发,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多种思想流派。
如玄学、墨学、法学等。
玄学代表作家荀子提出了以性恶论人的思想,墨学代表作家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学则主张以法律来治理国家。
5.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儒学兴盛,程朱理学体系逐渐形成,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此时,佛教和道教也在中国得到发展,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6. 宋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儒学的鼎盛时期,儒家学说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宋明时期的顺治皇帝重视儒学,康雍乾三朝更是实施儒学复辟。
然而,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也在思考儒家学说的不足之处,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学派,如理学、心学、阳明学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教等学派交替兴衰,相互影响,为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的文化盛世

隋唐时期的文化盛世一、背景介绍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隋朝(581年-618年)开始,至唐朝(618年-907年)结束。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也取得了繁荣和辉煌的成就。
本文将着重探讨隋唐时期的文化盛世。
二、文学艺术的繁荣1. 诗词创作的高峰隋唐时期,诗词创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唐代诗人杜甫、李白、王之涣等都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巨匠,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诗词作品涌现出来,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展现了时代的风貌。
2. 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隋唐时期,书法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功力,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的榜样。
隋唐时期的书法作品,以楷书和行书为主,具有优美的笔势和工整的结构,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科技与发明的进步1. 增强的农业生产力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灌溉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农业生产力。
通过开垦农田、推广良种、改进耕作技术等措施,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 造纸术的发明隋唐时期,造纸术的发明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纸张的推广应用下,书籍的制作变得更加便捷和经济,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造纸术的发明也对世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建筑艺术的兴盛1. 高度发展的宫廷建筑隋唐时期,宫廷建筑达到了巅峰,尤其以大兴安康宫和大明宫闻名于世。
这些宫殿规模宏大,建筑艺术精湛,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模式的典范,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2. 庙宇和寺庙的繁荣隋唐时期,庙宇和寺庙建筑也蓬勃发展。
著名的文成公主庙、洛阳白马寺等都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宗教建筑。
这些庙宇和寺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和艺术展示的场所,为当时的社会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五、教育普及与科学思想的兴起1. 私学和官学的兴盛隋唐时期,私学和官学的兴盛使得教育获得了广泛普及。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总结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总结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也十分丰富和多样化。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总结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隋唐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家思想在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隋朝推崇孔子思想,对儒家经典进行整理和编纂,形成了《四书五经》的格局。
唐朝更是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儒学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士人皆以学习儒家经典为己任。
在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中,重要的人物有隋朝的杨素、王儇、杜伟,唐朝的魏征、杨炯、程颢、程颐等。
他们在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二、佛教思想的兴盛和传播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佛教在社会稳定和繁荣的环境中蓬勃发展,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化和艺术等方面。
隋朝有云栖法师、鉴真法师等著名的佛教人士,他们推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唐朝更是佛教兴盛的时期,有玄奘、道宣、法显等著名的佛教人士。
佛教的传播不仅仅是在宫廷和寺庙中,更是深入到民间。
佛教的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倡慈悲和解脱,也对道教、文学和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三、文化繁荣和进步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和进步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人士和作品。
在文学方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众多优秀的诗人,他们的诗作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怀和社会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隋唐时期还出现了散曲、词牌等新的文学形式,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内涵。
在绘画方面,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有韩滉、僧才等著名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具有细腻和丰富的笔墨,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在科技方面,隋唐时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发明和进步。
隋朝发明了鼓风精铁法,推动了冶铁业的发展。
唐朝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等,极大地推动了文字传播和军事技术的发展。
总结起来,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丰富多样,既有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又有佛教思想的兴盛和传播,同时还有文化繁荣和进步。
隋唐时期的思想与艺术

隋唐时期的思想与艺术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这其中包括了很多经典的思想和艺术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详细地介绍隋唐时期的思想与艺术。
1. 隋唐时期的思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理论、方法、思想方面的创新,扩大了古代儒学的范畴,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 法家思想在隋唐时期,法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李绅、魏征等一批有思想深度的人物都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
他们认为政治的出发点应该是实际的社会利益,而不是传统的礼教观念。
他们强调的是“以实为主”,也就是说要以实际效益为依据来制定政策。
1.2 儒家思想在隋唐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儒学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经典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观点和观念。
杜预、韩愈、柳宗元等人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掘,为儒学的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3 佛教思想在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的兴起,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不同的思想和信仰。
佛教的教义不仅涵盖了人类的尊严、福利和灵性精神,而且也对中国的文化、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团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隋唐时期的艺术隋唐时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期,人们在艺术造诣方面,呈现出了极高的成就。
这些艺术成就包括了绘画、雕刻、建筑、陶瓷、文学、音乐等领域。
2.1 绘画绘画是隋唐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李思训、祖荫娘、章抱一等人是当时备受推崇的大师,他们的作品以神韵天成、高妙精雅、笔力雄放、用色妙绝而著称。
2.2 雕刻雕刻也是隋唐时期最为精湛的艺术形式之一。
最著名的雕刻家包括了李林甫、于吉等人。
他们的雕刻作品在技艺、造型和材料选择等方面亦属最优秀之一。
2.3 建筑建筑也是隋唐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当时的建筑包括了“唐寅窟”、“大相国寺”、“洛阳白马寺”等。
带有浓重中国文化气息的建筑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与人文理念

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与人文理念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化时代。
在隋唐时期,科技与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才和创新成果,这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科技发展1.农业隋唐时期的农业发达程度已经非常高,实现了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唐代以前的农业生产以手工为主,唐代的推广灌溉技术和积极推行耕地机械化,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灌溉工程建设成果显著,自然条件较差地区也开始了渠道灌溉。
在唐代,永州(今湖南)的官渠灌溉,提高了大片农田的灌溉效果,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2.石刻术隋唐时期的石刻术非常发达。
隋朝时期,开凿了著名的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华山石窟、大足石刻等著名的石刻遗迹。
唐朝时期,石窟的开凿规模更为庞大,尤以莫高窟和龙门石窟最为著名。
石刻术的发展完美地结合了角度、线条、装饰等美学原理,展示了古人在美学上的认识和天才才华。
3.天文学和地理学隋唐时期,天文学和地理学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天文学方面,唐代的《开成典录》详细记载了当时天文学家的盛况和天文仪器的使用情况。
地理学方面,李常卿的《台州志》,王仲任的《郑州新志》,以及韦贤的《续齐谐志》等地理著作,对地理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和总结。
4.造纸术唐代是中国造纸术的鼎盛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造纸术在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大大发挥了作用。
唐朝的造纸术比较讲究工艺,制作出的纸质结构紧密、质量上乘,是历史上著名的“楮纸”。
二、人文理念1.诗词艺术唐代的诗词艺术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灿烂的一个时期。
唐诗和唐词是中国诗歌的重要范式,唐诗派生出多种流派,唐词则表现出多种风貌。
唐代的文人大都以咏史、题画、赋词、作诗、山水之间等文学形式为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理念的发展。
2.哲学思想唐代的哲学思想极具特色和魅力。
玄学思想在唐代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玄学学派,如华严、天台、净土等。
此外,唐代的佛学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上的佛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开通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 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 吏的选拔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6.唐朝兴盛的原因: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7.盛唐气象政治上的主要表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8.盛唐气象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发明曲辕犁和筒车,唐三彩。
9.盛唐气象民族关系上的主要表现: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遣唐使来华 多彩的文学艺术
经济的繁荣
开放的社会风气
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政治
唐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 女皇帝武则天
“开元盛世”
经济
经济的繁荣
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与交融
对外关系
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开放的社会风气 多彩的文学艺术
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定都长安
政治
“贞观之治” 女皇帝武则天
“开元盛世”
10.盛唐气象社会、文学上的主要表现:开放的社会风气,唐诗盛行
11.盛唐气象对外关系上的主要表现: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记》
12.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安史之乱。
13.唐朝灭亡后的局面: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多彩的文学艺术
唐诗:黄金时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
对外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他认为这个道从尧开始,到了孟子就中断了。显然 韩愈是孔孟思想的继承者,也是为了反佛的需要。
四、韩愈、李翱的反佛主张
• 韩愈是位坚定的反佛思想家,他从圣人立法 反对佛教的佛祖,自信圣人早于佛祖;其次他以 道统反对佛教的佛统;再次他从性情三品理论反 对佛教的灭情灭性学说。他做《论佛骨表》批判 唐代的兴佛社会,目的在于复兴儒家思想。他的 反佛主张为以后“会昌法难”和五代十国时期灭 佛运动提供了观念上的准备。
一、韩愈、李翱的心性说
•
李翱继承了他老师韩愈的性情观点,他没有提出三
品说,而是性情关系作了论述,提出复性灭情说。
•
他认为:“性与情不相无也,无性则情无所生,情
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者,天之
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情者。性之动,百姓溺之而不
能知其本也”这样李翱论述了性情的关系,但这不是他
一、韩愈、李翱的心性说
• 韩愈认为:“性也者,与生俱之;情也者, 接于物而生。性之品有三,而所以为性者五,情 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者,善,中者,可导 而上下,下者,恶。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 义,曰礼,曰智、曰信……情之品有上、中、下 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 曰爱、曰恶、曰欲。
二、韩愈圣人制刑说
• 韩愈坚持圣人史观,认为圣人就是人道的楷 模,圣人就是仁义,圣和仁是一体的。“古之时, 人之多害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 道,为之君,为之师,……为之工,为之贾,为 之医药,为之礼,为之乐,为之政,为之刑……, 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 韩愈的这种学说无非是给贵族官僚统治以辩 护,劝诱人们服从统治,但也服务于他的反佛需 要。
• “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黑夜白天,往来屯屯, 庞昧革化,惟元气存”。肯定了宇宙起源于元气的存在, 元气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
• 接着论述了元气自身运动的规律,“山川者,特天 地之物。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自动自休,自峙对 流,是恶乎为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 设?”。
二、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观
• 柳宗元认为天地、元气都是没有意志的物质,根本 不能对人施行赏罚。“天地,大果瓜也,元气,大痈痔 也;阴阳,大草木也,其呜呼能赏功而罚祸?功者自功, 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生殖与灾荒,皆天 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而之而已,其事行各不相 预”。他的“天人不相预”是对荀子天人之分思想的继 承、发展。
一、柳宗元“元气自动”的自然 观
• 柳宗元、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人 物,他们不仅投身政治实践,而且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 冲击了以前的天命神学观,继承了荀子唯物主义的思想。 首先表现在柳宗元“元气自动”的自然观上。
• 柳宗元用〈天对〉回答了战国末期楚国伟大诗人屈 原的〈天问〉,明确阐述了自己唯物主义的妄情,他说:天地
之间,万物而生,人为万物之一,其所以异于禽兽鱼虫,
岂非道德之性乎哉”。“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
虚,所以谓之复其性也”。
一、韩愈、李翱的心性说
• 他们二人的性情说第一为以后的理学讨论天 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奠定了基础。其次李翱的复性 灭情是劝诱人们不要违背儒家的仁义道德,为伦 理纲常进行了辩护。再次韩愈的性三品说也是对 佛家灭清灭性的抨击。
• 李翱的反佛则是从恢复儒家原有的人格理想 来对抗佛性,显得更加理性。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天人历 史观
柳宗元,著名杰出诗人、哲学家、儒 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 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 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 。
刘禹锡,字梦得 ,唐朝文学家 和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有“诗豪”之称 ,政治上主张革 新 ,坚持唯物主义的主张。
李翱是中国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他曾从韩愈 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 之间。李翱一生崇儒排佛,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 儒家的“中道”为标准。
一、韩愈、李翱的心性说
• 韩愈、李翱是在中唐时代提出儒家道统问题, 并担当儒家道统的重要人物,其二人的主要思想 首先表现在心性之说上。
• 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理论并有所发展。 韩愈的主要代表作〈韩昌黎集〉,哲学思想主要 体现在作品〈原道〉、〈原人〉、〈原性〉〈谏 迎佛骨表〉中。
三、韩愈的道统论
•
道是韩愈哲学的最高范畴,其内涵就是抽象了的封
建伦理道德规范。他认为“天道乱,日月星辰不得其行。
地道乱,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夷狄禽兽不得其
情。……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这样论述了人类社会
存在着一个道,那么道的内容是什么呢?
• 他说:“博爱之为仁,行之宜而谓之义,由是而之 谓道,足乎己待于外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得为虚 位”。这样他就将道的内容具体化为仁义道德。
第十章 隋唐时期思想的发展
• 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儒家思想的 进步论证和发展,试图使儒家思想进一步完善, 主要代表人物为韩愈、李翱 。同时这一时期唯 物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为柳宗元、 刘禹锡 。
韩愈、李翱的心性儒家之学
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宋代苏轼评价他“文起八 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 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有“文章巨公”和“百 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 生集》
• 柳宗元接着从“天人不相预”出发,又对有神论进 行了批判。“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批判 了以前的天命神权观,是王充无神论的继承和发扬。
二、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观
• 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天人观。 “天之所能,生万物也,人之所能,治万 物也”。“天,有形之大者,人,动物之 尤者。天之能,人固不能;人之能,天亦 有所不能”。“万物所以为无穷者,交相 生而已,还相用而已”〈天伦〉。刘禹锡 首先指出了天和人是分离的,各自有各自 的作用,万物是相互作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