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隋唐时期的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秦朝至唐朝的管理思想

第三章    秦朝至唐朝的管理思想
一、三国时期著名历史人物的管理思想
1、曹操的管理思想
1)军事战略管理思想: (1)集中优势兵力围歼与逐个击破敌人策略 (2)制定长远的战争目标与近期作战计划 (3)审时度势与权变的指挥原则
2)经济管理思想
(1)推行屯田开疆:军屯与民屯相结合 (2)建立农业管理机构:兴修水利与组织农
织管理
(2)恢复国家垄断经营盐业与冶炼业,禁止
私人垄断 (3)农业技术推广:推广桑蚕纺织技术 4)孔明的人才管理思想 (1)爱才重才: (2)选才用才: 诸葛亮的最大遗憾:遇到昏君;没能合理 分权授权下属,不能有效培养下属的领导能 力,导致死后无帅;缺乏必要的铁腕领导气 质
3-4 隋唐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隋文帝杨坚的管理思想
1)行政管理思想 (1)中央机构改革的三权分立与专业领域分



工管理思想:决策、审议、执行分立,成立 政府专业领域管理部门--三省六部制 (2)简化地方机构:州县二级制 (3)中央直接任命官员与官员轮换制,提高 中央集权管理效率 (4)廉政治吏 2)人才管理思想—实行科举选才制度
3)经济管理思想
(1)均田制:分田到人
(2)减税负
隋文帝执政管理模式对后世朝代的深远影响 1)机构分权 2)官员直任 3)科举沿袭 4)行政分级
二、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1、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
1)沿袭隋制




2)行政分区,精简机构 3)建立民主议事制度 4)依法执政 2、唐太宗的人才管理思想 1)完善科举制度与推广教育,大量培养人才 2)广招四海人才,不拘一格 3)用人所长,因才授职
第三章
秦朝至唐朝时期的管理 思想

隋唐国家管理制度创新

隋唐国家管理制度创新

隋唐国家管理制度创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变革的关键时期。

在隋唐时期,国家管理制度得到了大幅度的创新和完善,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围绕隋唐国家管理制度创新展开论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的创新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隋朝,隋文帝杨坚开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对地方政权进行了权力整合,并设立了大将军府和左、右相府等中央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唐太宗在位时更是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设立了门下省、尚书省和中书省等中央机构,加强了皇帝的集权。

2.推行科举制度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度,取士方式趋于公平、公正。

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实现人才的公正选拔和晋升,使人才得以充分利用。

科举考试主要分为进士科、明经科和明法科等,考试内容涵盖文学、经史、法律等多个领域,广泛选拔人才。

3.设立州县制度隋唐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州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数十州,每州下设若干县,实现了地方政权的统一管理。

在每个州和县设立了州官和县官,实施了巡视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

4.设立军事制度隋唐时期建立了完善的军事制度,主要分为募兵制、屯田制和屯马制等。

唐朝初期实行募兵制,通过军功赏赐来激励军人,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隋唐时期还实行了军营制度,将士兵编为军营,统一管理,加强了军队的组织运作。

二、经济制度的创新1.推行均田制隋唐时期推行了均田制,使土地合理分配,增加了农田的利用率,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均田制对农民来说,能够稳定土地所有权,鼓励他们多种植粮食,增加农业产量,提高了农民的财产权。

2.发展货币经济隋唐时期,兴起了货币经济,建立了完善的货币制度,推动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唐朝建立了金币和银币的货币制度,促进了交易活动的繁荣,提高了商品的价值。

3.推行市场经济隋唐时期推行了市场经济,兴建了许多市集,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

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

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唐太宗的管理思想,是以儒家的“存百姓”“平天下”等思想为基调,又能突破儒家的界限,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考察前代和当时的形势,而重新整合出一种比较辨证的从现实统治需要出发的管理思想。

一、改革行政机构,提高行政效率隋末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唐太宗即位后进行整顿,改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

”每道分领10 至40 州不等,多余州县尽行裁并,剩下279 州。

这样使行政区划简单明朗。

同时唐太宗对行政机构实行大规模精简,减到文武官员不足千人。

而唐朝如此泱泱大国只有不足千的官员进行管理,但却管理的井井有条效率极高,这说明唐太宗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央,唐太宗沿袭三省六部并且对其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主要是围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其做法是以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权,因唐太宗曾做过尚书令,故臣下不敢再居其职,故而尚书省长官由尚书仆射(副手)充当,与侍中、中书令同为宰相。

这样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但即便如此,唐太宗仍嫌宰相位高权重,所以唐太宗“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也就是说用一些职位不高的人,给他加上一个“参议朝政”或“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称号,也可以行使宰相职权。

这些人品位不高,就不会造成对皇帝的威胁,而且办事大多卖力,较能掌握下情,既便于驾驭,又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二、建立议事制度,减少决策失误唐太宗在行政决策方面非常重视且不独断专行,一定要集思广益,再三权衡。

为此,他建立了议事制度,凡军国大事,中书省官员都得先用本人名义提出主张,然后再与大家讨论,可以各抒己见,不收任何限制。

中书省做出决议后,再由门下省审核复议驳正,最后奏请皇帝裁决,这样一来,决策就比较少出差错。

正由于唐太宗鼓励大臣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鼓励犯颜直谏,所以贞观一朝大臣们大多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尤其是大臣魏征表现尤为突出,他先后二百多次对唐太宗提出谏议而受到唐太宗的称赞。

2.4.4隋唐佛家管理思想

2.4.4隋唐佛家管理思想


问题:这种理论究竟对管理者有何启示?


法界缘起揭示了两条道理:(1)可以从具体而见 管理者的核心问题、弊病;(2)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而体现管理战略、原则或者理念的偏差。 强调了管理需要具备诸多条件,这些条件汇合起来 才能产生效果,按照佛家思想就是“缘起”了。 另外,法界缘起实际上也讨论了个体无法离开整体 的社会环境、企业环境以及部门环境。善于处理各种关 系,把管理的原则与具体事务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做出准 确、科学的决策,才能取得效果。
时代背景


隋朝时期建立了新兴地主的政权,取代了东晋南 朝以来门阀士族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逐步 取得优势。在任用官吏方面,也以科举制替代了曹魏 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中国佛教的发展虽日臻鼎盛,但 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改变,必须进行一 次符合新形势要求,做出重大改革。 同时,为适应日益扩大的佛教信仰需要,为下层 群众提供信佛的方便,必须摆脱传统佛教繁琐的神学 理论及宗教仪礼,开辟出一条简捷易行的成佛道路。 惠能的顿悟成佛说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பைடு நூலகம்、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有着复杂的哲学内涵,各方理 解不同。 大致上,“法界”指的是一切事物和现象及 其本质、本原,也包括一切事物得以生发和存在 的原因和条件,是一切事物及其因由的总称。 “缘起”,即依缘而起,就是任何事物都是 依据一定的因缘而生起、而变化、而坏灭。




法界——总相,“包事包理”,“理”即真理,是 总相;“事”是现象,是别相。法界分为四相,即事 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 总之,理无分界,事有差别,无限之理融于有别之 事,一一事中,遍及全理,由此而理事圆融、无二无 别。

一切事物都是本于法性缘起的,法性统一,一切 事物都是“心”的显现,本质上多是唯心的,所以可 以事事无碍,相互融通,是“一” ;加之佛家认为一 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是“多”。 “一”与“多”相容,可以明一法而知一切法, 前一个“一法”是本质,后一个是具体事物的“法”; 于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界缘起、理事无 碍、事事无碍。

隋唐的行政管理

隋唐的行政管理

行政执行
“内制”和“外制”: 内制:唐中期,皇帝以翰林学士分宰相权,由翰 林学士撰拟的诏书为“内制”。内制诏书无须规 范程序,而是经过皇帝的认可后,直接由禁中下 发执行,甚至连印玺也不盖也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外制:即经过三道草诏程序和四道审诏程序通过 的诏书,即为“外制”。 律、令、格、式
差遣任职法的利弊: 使职差遣是唐代一种特殊的任职法。唐代任命某 官负责处理专门事务,称为差遣。被差遣者如果 是职事官,事毕即回任,大致地说,差遣可归结 为“置使”和“检校”两大类, 置使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国家常有事务,但又不 适宜设专官加以管理。二是为某专门事务临时委 任负责人。置使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政务管理体制 的不足,以增强其机动应变能力。 “检校”本是检查校阅之意。所谓检校官是在名 义上不授某官职,而实际上让其管理某官职应负 责的实际事务。
六部、九寺、五监之间既分工又制衡的关系: 隋唐中央政府职能部门以尚书六部为主,以诸寺、监为 辅,形成相互平行,既有分工又制衡的行政职能部门体 系。 从分工上看,六部执掌政令,九寺五监分管具体事务, 两者之间形成总领和具体分管的关系,从制衡上看,六 部与诸寺、监形成双层制约关系。 六部执掌政令而不管具体事务,而具体管理各项事务者 又无政令之权,形成一层制约关系。具体分管各项事务 的诸寺、监要接受六部的指导和监督,但诸寺、监长官 也可以直接听从皇帝的指示,并对六部指令有不同的看 法时可直接上奏皇帝请示,形成又一层制约关系。
总之,唐代行政监督在制度上取得了 较大的成就,监察范围广泛,监察内 容具体,监察方式增加,监察工作不 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较前代有明 显的发展,但封建监察机制的本质上 讲是为皇帝驾驭大臣的工具,实际只 是皇帝的私臣和特使,因此,皇帝的 素质和态度以及皇帝是否能真正控制 政权是监察工作能否有效进行的前提。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秦代的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开端,重视制度的建立和法律的实施。

法家学派主张以法制为基础,倡导严苛的刑法和奖惩机制,以达到对人民行为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管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也使人们生活在严酷的法治环境下。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兴盛起来,并开始影响到管理思想的发展。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和仁爱之道,主张通过教化来管理人民。

儒家提倡的君子道德和礼仪规范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管理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这为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隋唐时期,玄奘的佛教思想开始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产生影响。

佛教强调个体的自我调节和心灵净化,提倡功德布施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社会管理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

佛教的管理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素质,强调以慈悲心和智慧去管理他人。

宋代,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主流。

理学强调人的心性和道德修养,提倡以心为本来管理社会。

理学思想注重个体内心的平衡和健康发展,认为管理应该从管理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出发,通过道德教化和严格规范来管理人的行为。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的衰落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儒家思想与实际管理逐渐脱节,世风日下,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此时,一些新的管理思想开始兴起。

如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来实现管理的有效性。

李贽提出的自然之道与人事之理相结合来指导管理。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看作是从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法制管理到儒家思想的道德管理,再到佛教的心灵管理和理学的心性管理,最后发展到了注重实践的“知行合一”和自然之道的管理思想。

这一过程中思想的更新与传统的融合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管理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管理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管理思想史重点课堂笔记

管理思想史重点课堂笔记

管理思想史重点课堂笔记管理思想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管理思想史发展概况1、在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产生了儒、道、法、兵等学派的管理思想。

18世纪后的管理思想发展:答:1、近代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末,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其结果是极其动力代替部分人力。

2、科学管理理论时期。

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3、现代管理理论时期。

20世纪60年代后,人来在科学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的管理思想被称为“系统理论的管理思想”。

4、当代管理思想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的“追求卓越”,到20世纪90年代的“公司再造”,再到20世纪末的“知识管理”“创新管理”,管理理论处于未出“丛林”又进“丛林”的状态。

一、近代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末,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其结果是极其动力代替部分人力。

英国数学家、机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在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专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于1832年出版了《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詹姆斯·瓦特——“蒸汽机之父”:1800年创办某公司属下的苏霍制造厂,是最早使用科学管理于制造业的工厂之一。

罗伯特·欧文:关心工人的工作和福利条件,注重对人的行为教育,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二、科学管理理论时期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

科学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1、科学管理理论时期管理思想有那两个重要贡献?答:第一、他们创造和发明了一系列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和技术。

第二、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管理问题的看法,他们用一套严密的并且通过实践证明的理论告诉人们,要想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再简单地依靠传统、依靠个人的良好愿望以及直接接受,而要从科学的意义上去探索共产运作各个方面的规范方法和技术。

一部断代管理思想史——龚贤《隋唐管理思想》

一部断代管理思想史——龚贤《隋唐管理思想》

代君 臣甚至农 民起 义领袖的政治、经济、 社会、军事、人才等方面的管理思想进行 了系统综合分析 ,
梳理 并 阐释 其 管理 思想 的演 变脉 络 。 关键 词 :断代 ;管理 思 想史 ;隋唐 管理 思 想
中图分类 号 :K2 0 7 文献 标识 码 :A
中国管理思想源远流长, 从万里长城 、 都江 堰、 赵州桥 、 大运河 , 到故宫建筑群等大规模化 的宏伟工程 , 以及封建行政制度和集权专制体系
领 袖黄 巢 的军事 管理 思想 , 对后 世管理 思 想的发
唐五代、宋元 、明清 、民国、 近现代以及当代等 历史发展时期 。 《 隋唐管理思想 》 ( 经济管理 出版 社, 2 0 1 2 ) 就是龚贤先生继 《 秦汉管理思想 》的 又一部断代管理思想著述 ,它从时代发展序列 ,
深人 考察 了 隋唐著 名 的政治 家 、 思 想 家 的管 理思

黄 巢领 导纵横 全 国十 多个省 的大规模 农 民起义 ,
第2 2 卷
第4 期
Hale Waihona Puke 牡丹江大学学报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 o1 . 22 No . 4 A pt . 20 1 3
2 0 1 3年 4月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l 7( 2 0 1 3 )0 4 . 0 0 0 3 — 0 2
想的研究 中,不外乎通史性 、断代性 、专题性 , 都离不开封建朝代更替 、 人物个案分析 、 思想渊
源传 承 ,一般 分为 先秦 、秦 汉 、魏晋 南北 朝 、隋
首先 , 学科点线辐射 。 以断代为主来研究 “ 管 理思想” 方面的论著, 一般都脱离不了以朝代分 期 、以君 臣为主的个案分析 , 该著抓住君、臣等 这两方面的人物 , 形成以管理为主 , 涉及到诸多 层面 ,并向其他方面辐射 。如君主有隋代杨坚 、 杨广 , 唐代有李渊 、 李世民、 李隆基等 ; 臣属则 有隋代苏威 ,唐代的长孙无忌 、房玄龄 、李靖 、 刘晏等 。 更为重要的是, 论著甚至认为晚唐义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料杜正玄挥笔一触而就,使得杨素不得 不叹服,授予其相应的职位。
四、经济管理
1.均田制 中国北魏至唐中叶的一种土地制度。作为
中国封建政府的重要土地制度之一的均田制, 该制度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 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奴婢。
【官】开皇二年(582年)规定,官人永业田与其品级相 适应,自诸王以下至都督,多至100顷,少至40亩。同 时,内外官按其品级高低授给职分田(职田),多至5 顷,少至一顷。内外官署还授给公廨xie田,以供公用。
化、贪污横向,爆发“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后期
宦官专权、朋党执政、藩镇割据,社会危机,公元
907年被朱温所灭,陷入了五代十国的乱局。

首先,隋唐时期在管理学意义上的主要贡献
是制度建设方面的完善与创新,例如三省六部
制,唐太宗的“监察六事”,武则天的《臣
轨》。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封建时代的顶峰, 文化思想领域也空前繁荣,在世界上都属真正的 最强盛时期。
二、驭人用才之术
(一)政治之术,在于得贤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
礼。” 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尤其是体现了其虚怀若
谷、重视人才的卓越领导素质。
故事1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魏征曾经 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 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 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 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u逝,遂亡一镜 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唐太宗从参与父亲李渊起事夺天下,到玄
武门之变,再到治理国家,身边聚集了大量人 才,例如:
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 唐太宗听后非常赞叹,特赏赐他彩帛200匹。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容颜威武,当他得 知臣僚畏惧他过于严肃时,就每当有人奏报 时,就刻意的和颜悦色,表现出柔和平易的样 子。
这种放低姿态的做法体现了唐太宗精细的 领导才能。
三、经济管理

唐太宗十分重视你也,认为“民以食为天”,实施
以自由买卖。
均田制将授田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有力地牵制了 地方势力,同时给予人民以相对合理的田地,利于农 业的发展。
(二)租庸调制

唐朝的租庸调制内容是:丁男每年向国家交
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
尺,麻三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
607年,隋炀帝在此基础上开设进士科, 科举制便正式确立下来。
科举对寒士的意义
开皇年间,寒士杜正玄本应录为秀才,权 臣杨素故意刁难,亲自用偏题难题来复试他, 意在使其落榜。考试范围包括司马相如的《上 林赋》、王褒bao的《圣人得贤臣颂》、班固 的《燕然山铭》、张载的《剑阁铭》及《白鹦 鹉赋》,并限其当天的未时(每日13时至15时) 以前交卷。
一般情况下不授田,奴婢及丁牛不再受田。因授田面
积不足,在需要依耕的狭乡地区也不再加倍授田。
唐代还规定,凡迁徒及贫无以葬者得出卖永业 田,狭乡迁到宽乡者得卖口分田(即北魏的露田),这 就扩大了土地买卖的范围。

口分田在农民死后要归还国家,由国家另行分
配;永业田则永远归农民所有,可以传给子孙,也可
一、推行三省六部制
为解决皇权与相 权的矛盾,废除北周 六官制(天、地、 春、秋、冬、夏), 不再设置丞相、相国 一职。
设置三省六部:
二、改革地方机构,实行州县二级制
【弊政】地方贵族势力不断膨胀,滥设州 郡,地方机构设置混乱,甚至出现了“百室之 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隋文帝规制地方行政组织设置权,规
定:
九品以上官员都由中央任免,州县官员三 年一换,不得重任,不得用本地人,“大小之 官,悉由吏部。”
三、改革用人制度,创立科举制
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按照出身门第 选择官员,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 族”,门阀士族控制了仕途。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设“志行修 道”(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 以公开考试方式选拔官吏。
五、推崇节俭

隋文帝生活简朴,穿旧衣,坐修补过的
旧轿子,一顿饭只吃一个肉菜。
皇后孤独氏也十分节俭,有人劝她买下价 值八百万的一筐明珠,她却说:不是我需要 的,不如拿去奖励有功的将士。
2.4.2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祖籍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从军,李世
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
岁役减为20日,裁减了服役年限,由北周规定 的18-59岁改为21-50岁,并且缩短了每年的役 期。
此外,隋文帝还注重兴修农田水利,促进了农 业发展。
2.兴建“大兴城”
开荒二年,隋文帝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山创建了一 座新都城。即大兴城。使其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都 市。
铸造标准的五铢钱,禁用古钱和杂钱,统一了货 币。此外,还统一了度量衡,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为 一尺,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秤三斤为一斤,采冀州 刺史赵哭所定的“铜斗铁尺”。
【民】隋制18岁为“丁”,21岁为“成丁”。成丁便可授 田并课役,60岁则还田,狭乡每丁20亩,老幼所得依次 减少。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免除妇人和奴婢、部曲的 租调,也取消了他们的授田。
“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 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顷。其丁男、中男永业露 田,皆遵后齐之制。并课树以桑榆及枣。其园宅,率 三口给一亩,奴婢则五口给一亩,京官又给职分田, 一品者给田五顷,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 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癣田,以供公用。”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 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 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 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 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 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故事3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时与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 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 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 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 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
gao、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
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
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
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
号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 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 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 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 世奠定重要基础。
长孙皇后问:“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
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后,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 “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 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 了。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房玄龄、魏征、 尉迟敬德、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程 知节、侯君集、秦琼、苏定方、柴绍、罗士 信、史万宝、刘弘基等 、薛仁贵等等。
(二)设官分职,惟才是与
“择善任能,救民之要数;推贤进士,奉上之 良规。自古哲王,弘风阐化,设官分职,惟才 是与。”
【故事4】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可是一 直没下文。唐太宗询问他,对曰:“非不尽 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批评说: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 才于异代哉!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 人。”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一)均田制

唐朝授田,丁男(16~20岁)及18岁以上的中男每丁
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年老及残废者口分田减半;
寡妻妾口分田30亩,作户主的增加20亩。憎尼道士也授
田,男30亩,女20亩。狭乡授田减宽乡之半。

隋唐两代都按官爵授给王公贵族、各级官吏以永
业田和职分田,数额多少不等。唐已明确规定,妇女
2.4.1 隋文帝的管理思想
隋文帝(公元541-604年)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 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 又一次统一,开创“开皇之治”。其贡献有:
(1)改革和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开科举考试,开历史之先河; (3)均田制等恢复发展经济; (4)北方民族大融合; (5)推崇节俭; (6)大兴佛教,隋唐佛教之盛史称黄金时代。
2.4 隋唐时期的管理思想
主要内容
2.4.1 隋文帝的管理思想 2.4.2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2.4.3 武则天的管理思想 2.4.4 佛家思想的深入影响
历史背景

1.隋朝: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重建国家管理体
制,将三公九卿制改为三省六部制,地方体制将州郡
县三级管理体制简化为州县二级管理体制;继承南北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 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 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 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 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 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故事2
【两个得力的宰相:“尚书左仆射púyè”房玄 龄、“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唐朝开国的许多规章 典法都是两人商量制订的,并称“房、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