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

合集下载

简述dic的名词解释

简述dic的名词解释

简述dic的名词解释在计算机科学中,文件系统是一种用于管理和组织计算机上的数据的软件。

它提供了一种逻辑结构,用于将文件存储在磁盘上,并使用户能够轻松地访问和操作这些文件。

文件系统包含了多个重要概念和术语,其中之一就是“dic”。

Dic是一个常见的缩写词,是Dictionary(字典)的简称。

在计算机科学中,dic通常指的是一个数据结构,用于存储键值对(key-value pairs)。

字典是一种非常灵活和实用的数据结构,它可以在O(1)的时间复杂度内查找、插入和删除元素。

字典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哈希函数将键映射到特定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快速地定位到对应的值。

哈希函数是一种将输入映射到固定大小输出的函数,它通常是根据键的特征和值计算的。

这样,当我们需要查找一个特定的值时,只需要将键通过哈希函数运算得到哈希码,然后根据哈希码定位到对应的存储位置,并返回对应的值。

字典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高效地插入和查找元素。

在一个大型数据集中,使用字典可以极大地提高搜索的速度。

无论数据集的大小如何,只需要固定的时间来查找或插入元素。

这是因为字典使用了哈希函数来生成每个键的唯一哈希码,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线性搜索的时间消耗。

除了常见的查找和插入操作,字典通常还提供了其他重要的功能,例如删除、更新和遍历。

删除操作允许我们根据键删除对应的值,更新操作允许我们修改键对应的值,而遍历操作则允许我们依次访问字典中的每个键值对。

这些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通常也是O(1),使得字典成为处理键值对的理想选择。

在实际应用中,字典常常被用于数据缓存、数据库索引和哈希表等场景。

例如,当我们需要频繁地访问某个计算结果时,可以将结果存储在字典中,供后续的访问使用,从而避免重复计算的时间开销。

另外,许多编程语言和框架都提供了内置的字典数据结构,使得开发者可以方便地使用字典来处理复杂的数据操作。

总之,字典是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提供了快速查找、插入和删除元素的能力。

它基于哈希函数的工作原理,使得处理键值对变得高效且方便。

DIC

DIC

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
聚集(aggregation)
——血小板相互之间的结合 静息时 无聚集 刺激时 聚集 伸出伪足,同时血小板脱颗粒
释放(release)
致密颗粒释放ADP,5-HT α颗粒释放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等粘附性蛋白 产生蛋白激酶C,TXA2等
收缩(constrict)
血管收缩,使血凝块硬化,止血过程更加牢固
纤维蛋白多聚体
纤溶酶 Fbn D-二聚体
二、分型:1.按发生快慢分
基本特点
急性DIC
常见病因
在几小时或1-2天内发生, 败血症休克、异型输血、 病情凶险,进展迅速; 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 症状明显,以休克和出 血为主 在数日到几周内逐渐发 生 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 症状轻微,轻度出血, 少见休克,以器官功能 障碍为主 恶性肿瘤转移、宫内死胎 等 恶性肿瘤、胶原病、溶血 性贫血等
亚急性 DIC 慢性DI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按代偿情况分
失代偿型
凝血因子 消耗>生成 DIC程度 症状 急,重 典型
代偿型
消耗=生成 轻 不明显
过度代偿型
消耗<生成 慢性, 恢复期 不典型 凝血因子↑
实验室检查 凝血因子↓ 无明显异常
典型病例
患者,女,29岁。因胎盘早期剥离急诊入院。 妊娠8个多月,昏迷,牙关紧闭,手足强直;眼球结膜有 出血斑,身体多处有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血尿;血压 10.64/6.65kPa(80/50mmHg),脉搏95次/分、细速;尿少。 实验室检查(括号内是正常值):Hb70g/L110~150), RBC2.71012/L(3.5~5.0 12/L),外周血见裂体细胞;血小 板85 109/L(100~300 109/L),纤维蛋白原1.78g/L (2~4g/L);凝血酶原时间20.9秒(12~14),鱼精蛋白副凝 试验(3P试验)阳性(阴性)。尿蛋白+++,RBC++。 4h后复查血小板75 109/L,纤维蛋白原1.6g/L。

DIC

DIC

二.DIC的病因 DIC的病因
常见的有严重感染、产科意外、 常见的有严重感染、产科意外、白血 病、大面积的组织创伤、各种类型的休克、 大面积的组织创伤、各种类型的休克、 肝病、恶性肿瘤等。 肝病、恶性肿瘤等。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背景 急性 1、脓毒症 2、产科急症 胎盘早剥 羊水栓塞 3、烧伤 4、中暑 5、休克 6、蛇咬 7、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8、溶血性输血反应 慢性 1、内脏恶性肿瘤 2、大动脉畸形 3、毒血症 4、滞留死胎 5、恶性高血压 6、重症肝硬化
Ⅻf
激肽释放酶
Ⅻf还可激活纤溶 激肽、 还可激活纤溶、 ⑶ Ⅻa和Ⅻf还可激活纤溶、激肽、补体系 促进DIC发展。 DIC发展 统,促进DIC发展。
DIC病因, DIC病因,如内毒素等 病因 Ⅻ 激肽释放酶原 纤溶酶 激肽原 激肽释放酶 激肽 激肽的激活 低血压 Ⅻa
凝血系统 Ⅶ Ⅶa Ⅶf 纤溶酶原活化素原 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 纤溶酶 C1 C3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C1 C3 FDP 补体系统 纤溶酶原活化素 激肽释放酶 激肽 激肽原 激肽系统 激肽释放酶原
(四) 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四.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DIC
单核(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三)血液高凝状态 (四)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 (五)纤溶抑制剂使用不当
五.DIC的分期及分型 DIC的分期及分型
(一) 分期
1.高凝期 2.消耗性低凝期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外周血涂片中有裂体细胞。 外周血涂片中有裂体细胞。其外形呈 盔甲形、星形、新月形等, 盔甲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 碎片,脆性高,容易溶血。 碎片,脆性高,容易溶血。

DIC

DIC

(一)凝血系统的激活 1、组织损伤
严重创伤和烧伤、大手术、产 科意外、组织大量坏死、癌组织 坏死或转移、白血病放疗或化疗 使大量白细胞破坏 释放大量TF 溶酶体酶
凝血激活
(一)凝血系统的激活 2、血管内皮损伤
感染、内毒素血症、Ag-Ab复 合物、持续缺血缺氧引起酸中毒、 颗粒或胶体物质进入循环
内皮损伤
纤维蛋白原的纤溶产物
“↓”纤溶酶水解部位
纤维蛋白原
B1-42
X片段
Y片段 D片段
E片段 D片段
FgDP/FDP的抗凝作用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抗凝 作用 3、D片段对FM交连聚合 1、X、Y片段可与纤维蛋 白单体(FM)形成可溶性 有抑制作用; FM复合物(SFMC),起抗 4、大部分成分能抑制血 凝作用 小板粘附和聚集 2、Y、E有抗凝血酶作用
引起止、凝血功能障碍 的机制
DIC的发生机制
DIC的发生机制是指凝 血系统激活,在各器官组 织微循环广泛形成微血栓, 并最终导致出血(正常止、 凝血功能的障碍)的机制
(一)凝血系统的激活
凝血系统激活的基本条件 1、促凝物质大量或反复 3、微循环部位容易阻留促 凝物质并引起内皮细胞损伤, 进入循环 导致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失 2、抗凝与纤溶功能降低 调,有利于凝血系统激活和 或相对降低 微血栓形成
DIC诊断 和防治的要点
DIC的诊断问题
采用综合分析,评价和估 计DIC发病的可能性 (一)病史(存在可能引 起DIC的基础疾病) (二)临床证据 (三)实验室证据
DIC的防治问题
4、脏器功能的维持和保护 1、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5、补充支持疗法 2、积极防治原发病 6、抗纤溶治疗 使用ATⅢ、肝 在急性早幼 3、抗凝治疗

dic的名词解释

dic的名词解释

dic的名词解释DIC是英文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的缩写,意为国际合作部门。

在国际间,特别是在国际关系领域,DIC指的是负责管理和推动国家或组织与其他国家或组织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的机构或部门。

DIC的任务和职责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国际合作:DIC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国际合作。

它通过组织和协调双方之间的会议、研讨会、交流活动等形式,推动不同国家或组织之间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DIC通过促进国际合作,帮助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等目标。

2. 策划与推进国际援助项目:DIC还负责策划和推进国际援助项目。

它与其他国家或组织合作,根据各国的需求和国际社会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共同制定援助项目的目标、计划和预算,并通过资金拨款、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推动援助项目的顺利实施。

3. 维护国际关系与外交:DIC在推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起到了维护国际关系和开展外交的作用。

它与其他国家或组织保持密切联系,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和分歧,提升合作的效果和影响力。

此外,DIC还负责代表国家或组织参加国际会议和组织,与其他国家或组织进行高层交流和合作。

4. 支持国内发展:DIC不仅关注国际合作,也注重支持国内发展。

它通过引进外国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DIC还积极参与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为国内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和政策支持。

总之,DIC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机构或部门,其任务和职责涵盖了促进国际合作、策划与推进国际援助项目、维护国际关系与外交以及支持国内发展等方面。

DIC的工作对于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DIC

DIC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soluble thromboplastin)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

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2.分期根据DIC的病例生理特点和发展过程,典型的DIC可分为:(一)高凝期:各种病因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酶生成增多,微血栓大量形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二)消耗性低凝期:凝血酶和微血栓的形成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大量消耗而减少,同时因继发性纤溶系统功能增强,血液处于低凝状态,有出血表现。

(三)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凝血酶及XIIa 等激活了纤溶系统,使大量的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加上FDP形成,使纤溶和抗凝作用大大增强,故此期出血十分明显。

3.病因造成DIC的病因很多。

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以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次之,两者占病因的2/3。

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是有转移病变的占首位。

广泛组织创伤、体外循环及产科意外也是DIC发病的常见病因。

DIC的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的及血液以外的因素,可以归纳如下:(一)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创伤1.感染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

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

激肽系统对凝血过程有强化作用。

补体与凝血、纤溶及血浆激肽系统也有密切关系,也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最近发现,白细胞在激活凝血的机理中也占重要地位,它受内毒素影响,可释放组织因子,与因子Ⅶ合在一起能激活因子X促进凝血。

dic词缀的意思

dic词缀的意思

dic词缀的意思
DIC是英文单词dictionary的缩写,具有词缀的含义。

该词缀通常用
于表示“字典”、“词典”的意思,例如:
1. dictionary(词典)
2. diction(措辞)
3. dictate(命令)
除此之外,DIC还可以表示“诊断”、“数字”、“直接”等含义,
具体如下:
1. diagnosis(诊断)
2. digital(数字的)
3. direct(直接的)
DIC这个词缀的历史由来可以追溯到拉丁语中的“dictio”(意为“说”)。

在英语中,“dic”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和数字领域。

例如,在计算机编程中,DIC常常用于表示“字典”或“映射”的概念。

此外,DIC也被广泛用于医学领域,用于表示与诊断和治疗相关的术语。

总之,DIC是一个用途广泛的词缀,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涵盖了语
言、数字、医学等领域。

了解这个词缀的含义和用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关单词的含义。

dic 名词解释

dic 名词解释

dic 名词解释
DIC 是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会产生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器官功能障碍。

DIC 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病理状态。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

DIC 的病因来自于基础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恶性疾病、产科灾难和外伤等。

临床表现与基础疾病有关,以凝血为主者可只表现为血栓栓塞性 DIC,以纤溶为主者可发展为急性消耗性出血。

DIC 病死率高达 31%~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 因 学(etiology) 一、致DIC基础疾病 一、致DIC基础疾病 二、致DIC诱发因素 二、致DIC诱发因素
致DIC的常见基础性疾病 DIC的常见基础性疾病
病因类型
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主要原发病或病理过程
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某些寄生虫等感染都可以引起 DIC发生。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因。 DIC发生。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因。 最重要 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呼吸、消化、 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呼吸、消化、生殖及泌尿系统 第二位原因 肿瘤。恶性肿瘤位居DIC第二位原因。 肿瘤。恶性肿瘤位居 第二位原因。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宫内死胎滞 留、感染性流产、刮宫术、剖宫产术、葡萄胎、绒癌、卵巢 癌、子宫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理产科位居DIC第三位 癌、子宫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理产科位居DIC第三位 原因,DIC是产科大出血及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DIC是产科大出血及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富含TF器官的外科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冻伤、 富含 器官的外科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冻伤、严重软 器官的外科大手术 组织创伤、挤压综合征等。手术及创伤位居DIC第四位原因。 第四位原因 组织创伤、挤压综合征等。手术及创伤位居 第四位原因。 某些毒蛇或有毒动物咬伤、某些昆虫叮咬等
DIC血象(裂体细胞) DIC血象(裂体细胞) 血象
DIC血象(裂体细胞) DIC血象(裂体细胞) 血象
微血管内溶血机制
1.缺氧、酸中毒使RBC可缩变 1.缺氧、酸中毒使RBC可缩变 形能力下降,脆性增大; 2. 纤维蛋白沉积,使RBC受到 纤维蛋白沉积,使RBC受到 机械损伤; 机械损伤;
概述
激活 致 病 凝血系统 微血栓 形成 因 血液 子 凝固性↑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 血小板↓ 血小板↓
血液 凝固性↓
激活 纤溶系统
出血
微循环障碍
休 克 器官功能障碍
概述 本质: 本质:凝血功能失常
微血管内凝血系统过度、持续激活, 微血管内凝血系统过度、持续激活,致血 过度 激活 液微循环中纤维蛋白广泛沉积; 液微循环中纤维蛋白广泛沉积; 继发纤溶亢进而致广泛出血; 继发纤溶亢进而致广泛出血; 出血 + 血栓形成 =DIC。 =DIC。 主要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微血管内微血栓广泛形成 血栓---透明血栓、 血栓---透明血栓、易自行溶解 ---透明血栓
Although the first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were reported in the 19th century,1 this condition of widespread and disordered coagulation has probably afflicted mankind for as long as trauma and infection have beset us. Indeed, DIC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an adverse outcome by most clinicians,and its acronym has been synonymous with “death is coming”. coming” 1. Dupuy M. Injections de matière cérébrale dans les veines. Gaz Med Paris 1834;2: 524.
发生机制
发病学
二) 、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启动内源性 内源性凝血系统
常见病因
严重感染和内毒素血症 强烈免疫反应生成过量Ag强烈免疫反应生成过量Ag-Ab.CO 持续广泛的组织缺血、缺氧 严重酸中毒等
发病学
二) 、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启动内源性 内源性凝血系统
☺ 产科并发症: 胎盘释放组织因子 ☺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胞浆颗粒释放组织因子 ☺ 癌细胞: 癌细胞胞膜表达组织因子 ☺ 感染性疾病:内毒素、外毒素激活单核细胞 IL-1,TNF 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 组织损伤: 脑、肺、胎盘等组织因子最丰富
发病学
一)、组织损伤,TF大量表达,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组织损伤,TF大量表达 启动外源性 大量表达, 外源性凝血系统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蛋白酶)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蛋白酶) 羊水栓塞 异常颗粒物质(肿瘤细胞) 异常颗粒物质(肿瘤细胞) 外源性毒素(蛇毒、蜂毒) 外源性毒素(蛇毒、蜂毒)
严重感染致DIC的机制? 严重感染致DIC的机制?
内毒素可直接损伤VEC,或通过TNF、IL内毒素可直接损伤VEC,或通过TNF、IL-1、 PAF、 PAF、C5a等介导VEC的损伤。 介导VEC的损伤
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微 血 栓 微循环阻塞、血流淤滞 回心血量 CO 心肌受损 下降 广泛出血
阻力 降低
血 压 下 降
补体、 补体、激肽微血管扩张 FDP 通透性增加
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三、微血管栓塞致器官缺血性损伤
ischemic tissue damage --dysfunction of multiple organs 常见于:肾、肺、肾上腺 常见于: 机 制:纤维蛋白聚体、血小板血栓、 纤维蛋白聚体、血小板血栓、 脱落的血管内皮细胞等形成栓子 华-佛综合征: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佛综合征: 席汉综合征:垂体功能衰竭
1. 出血发生率(急性型):84 ~100% 出血发生率(急性型): ):84 出血特点: 2. 出血特点:
突发性、广泛性、自发性(不能用原发 病解释)、出血程度与病情正相关; 颅内出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DIC患者出血部位分布表 DIC患者出血部位分布表
部位 百分率( 百分率(%) 部位 百分率( 百分率(%)
Waterhouse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四、RBC 机械性损伤 --MHA)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HA)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指见于DIC等病例的一种特殊类型贫血 指见于DIC等病例的一种特殊类型贫血, 等病例的一种特殊类型贫血, 除有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 除有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外周血涂片 中还可检见各种形状RBC碎片 裂体细胞) 碎片( 中还可检见各种形状RBC碎片(即裂体细胞)。
微循环障碍
纤溶抑制剂使 用不当
造成纤溶系统过度抑制,血液粘度增高。 造成纤溶系统过度抑制,血液粘度增高。
发 病 学(Pathogenesis) 一、DIC的触发机制: 一、DIC的触发机制:
启动内、外源性凝血途经(凝血酶形成) 启动内、外源性凝血途经(凝血酶形成)
二、DIC的发展机制: 二、DIC的发展机制:
妇产科疾病
手术及创伤 手术及创伤 其 它
可引起DIC 可引起DIC的原发病 DIC的原发病
致DIC的常见诱因 DIC的常见诱因
诱因类型
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功能障碍
作用机制
处理及清除活化凝血因子的能力降低。
致DIC的常见诱因 DIC的常见诱因
诱因类型
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功能障碍
肝功能严重障碍
作用机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Disseminated (播散性的) 播散性的) ntravascular(血管内的) Intravascular(血管内的) oagulation(血液凝固) Coagulation(血液凝固)
发病学 严重感染致DIC的机制? 严重感染致DIC的机制?
凝血功能增强 抗凝与纤溶功能不足 血小板活化 白细胞激活
二、 DIC的发展 DIC的发展
高凝状态 微血栓 低凝状态 多发性出血
发生机制
高凝期 消耗性 低凝期 凝血系统激活→ 凝血系统激活→凝血酶 →微血栓(血小板活化) 微血栓(血小板活化)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因消耗而减少
正常内皮细胞(电镜扫描)
血小板附着受损的内皮细胞 表面(单箭头指示)
发病学
二) 、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内皮细胞广泛损伤,启动内源性 内源性凝血系统
发病学
VEC损伤为什么会导致DIC? VEC损伤为什么会导致DIC? 损伤为什么会导致DIC
大量表达TF 启动外凝途径; 大量表达TF,启动外凝途径; TF, Ⅻ + 胶原而接触激活,启动内凝途径; 胶原而接触激活,启动内凝途径; PLT粘附、聚集、活化,凝血过程加速; PLT粘附、聚集、活化,凝血过程加速; 粘附 VEC抗凝作用减弱:TFPI、ATVEC抗凝作用减弱:TFPI、AT-Ⅲ、TM、NO 抗凝作用减弱 TM、 纤溶活性降低: 纤溶活性降低:tPA 、PAI-1 。 PAI活性降低
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二、循环功能紊乱--低血压或休克 循环功能紊乱---低血压或休克
disturbance of circulation-----circulation-----hypotension or shock
1. 发生率(急性型):42 ~83% 发生率(急性型) 2. 休克与DIC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休克与DIC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 互为因果, 3. 机制: 机制:
皮肤紫癜或出血点 63 胃肠道出血 伤口面出血 血尿 血肿 50 46 32 26
咯血 粘膜出血 阴道出血 鼻出血 眼底出血
24 20 10 9 7
出 血
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3. 出血机理
血小板数量减少 (被消耗、截留、吞噬); 被消耗、截留、吞噬) 凝血因子含量降低(血凝而消耗、酶水解) 凝血因子含量降低(血凝而消耗、酶水解); 纤溶系统的活化,纤溶酶大量增加; 纤溶系统的活化,纤溶酶大量增加; FDP的强烈抗凝作用 FDP的强烈抗凝作用; 的强烈抗凝作用; 微血管壁因损伤而通透性增加。 微血管壁因损伤而通透性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