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共17张PPT)精选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 戊戌变法(共15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 戊戌变法(共15张PPT)

康有为在此讲“中外之故救国之法”,广招 弟子,意欲改革清朝的政治与教育制度,并培养 了梁启超、韩文举、陈千秋、麦孟华等一批维新 变法人才,因此草堂被视作戊戌变法的策源地。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62021/9/6Monday, September 06,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62021/9/62021/9/69/6/2021 2:49:53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62021/9/62021/9/6Sep-216-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62021/9/62021/9/6Monday, September 06, 2021
梁启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维新派的这一系列宣传活动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什么作用?
冲击了封建社会腐朽沉闷的思想文化, 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 国家命运的热情,调动了人们探索救国之道 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做了有力 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 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 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六课 戊戌变法
教学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历的史失败八,使年先级进的上中册国人R认J识到,单
凭引进外国器物以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 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 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27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27张ppt)
3.教训: 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课堂小结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1.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
梁启超
(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 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 “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 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 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 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 ,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 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最后,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 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 牲者。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 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 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 不切齿痛恨。
百日维新的失败
中南海瀛台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 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课件(共26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课件(共26张PPT)

公车上书
时间
1895年
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 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 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故称为“公车上书”。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经过 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康 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 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要 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 失败 影响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主要内容
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司民上书言事。
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 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京师大学堂门额 ③ (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④(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三、戊戌变法的高潮 1.时间: 2.目的: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9月。 变法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开始标志:
4.内容: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三、戊戌变法的高潮 4.内容:
触动了顽固 派的利益
——百日维新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 参与政治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地位 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百日维新
背 景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 是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 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光绪帝,1875年-1908年 在位。 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 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 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 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 (1871—1908)政”。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36张PPT)
日落紫禁城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杀!”
······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世纪末的多事之秋中的多事只要指什么事情? ······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三、戊戌变法的结果 结果:失败——戊戌政变
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戊戌六君子
三、戊戌变法的结果
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
“朕虽有根改本革原之因心,:却民毫族无资实产权阶,朕级就力是量一弱个小傀儡
呀!”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材料三: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
袁世凯的出卖
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三、戊戌变法的结果
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
材料一: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 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 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3、高高潮潮-----百-百日日维维新新的的时时间间、、目目的的、、内内容容。。 4、失失败败-----戊-戊戌戌变变法法的的结结果果、、影影响响及及教教训训。。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图片反映的事件对近代中国有何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马关条约》的签订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 (共26张PPT)
第6课 戊戌变法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 《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2)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 康有为 和 梁启超 , 邀请各省 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 求 变法 。史称“ 公车上书”。从此,维新变法 运动揭开了序 幕。
• 虽然上书没有成功,但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 一次请愿运动,冲破了清朝政治舆论沉闷的 局面,在封建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地震动,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 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组织学会, 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等。
维新政治团体遗址—
强学会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在各地组织学会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是 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 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 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 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中外纪闻 强学会 励学斋 蜀学堂 南学会 兴儒会 农学会 国闻报 强学会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资产阶级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顽固派是如何对待维新 变法的?
慈禧
戊戌变法的结果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 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帝被囚禁的中南海瀛台涵远楼
主要是强学会等学会,《时务报》和《国闻报》。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支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百日维新
在什么背景下,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 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 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17张PPT)

①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其不敢彻底的反 帝反封建 ② 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缺乏支持 ③ 触碰到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抵制与反对
六、戊戌变法的意义
“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 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 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 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 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①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性质) ②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2、宣传维新思想 ② 创办报刊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2、宣传维新思想 ② 创办报刊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 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梁启 超主笔。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2、宣传维新思想 ② 创办报刊
《国闻报》1897年 创刊于天津。刊登国 内各省要闻,同时译 载重要政论、名著, 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 黎《天演论》等。其 “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的思想影响深远。
戊戌变法
第六课
洋务运动后期,民族资产阶级敏锐地察觉到中国的 落后不仅在于武器装备的落后,中国政治体制的落后, 已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一大弊病。他们纷纷提出了中国 要向西方学习,改革政治体制的要求。历史上将这些人 称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故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欲张国势,莫 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 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
康有为、梁启超 ③ 人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895年春,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一千三百多名在京 ④ 经过: 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⑤ 影响: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2、宣传维新思想 为了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采取了哪些措施?

初中历史八上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37张PPT)

初中历史八上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37张PPT)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使山东逐步沦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胶州湾事件”
1898 年 6 月 11 日清政府颁布“明定 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数年以 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 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 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 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 弊。
政变 囚禁光绪皇帝 搜捕维新人士 废除变法诏令
百日维新
这次变法历时 103 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 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 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所有新政,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 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897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 “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直接原因?
【P30】
百日维新
德国军舰占领胶州湾
原因 1897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11月14日,德帝国主义借口“巨野教案” 悍然出兵侵占青岛,并于翌年三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百日维新内容?
【P30】 提示:政治、经济、教育、军事
百日维新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 上书言事
有利于 资产阶级参政
百日维新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 工矿企业,发展 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 资本主义发展
百日维新
教育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4张PPT)

《 国 闻 报》
《 直 报》
创办报刊
《 湘 学 报》
《 知 新 报》
二、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时间:1898年(这一年为农历戊戌年,因此又称 “戊戌变法”)6月11日—9月21日,共103天 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 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缚之……”
严复主持的
——梁启超
《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
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有哪些? •它们宣传了什么观点? •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要是强学会等学会,《时务报》和
《国闻报》。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主要内容
类别
主要内容
政哪些治人上 裁有撤利于冗刷官新冗吏员治,,允使官许民官参民与上政书权言的积事极。性提高
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 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 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评价戊戌变法
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历史意义: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教 训: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 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行不通。
败因探究: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 弱小,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根因); 2、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3、顽固派势力强大,变法触动顽固派的利益。 4、变法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
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思想解放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 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 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 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 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 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更是近代中国一次思 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 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 人民的觉醒。
探究二 探究三 戊戌变法的性质
阅读教材,以表格形式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并引
导学生探讨: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变 政治
法 内
经济
容 文化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
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1895年春,《 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 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 人,上书光绪帝,请求 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 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 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 2.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 的《 时务报 》和天津的《 国闻报 》。
( A)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4.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
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B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5.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情景导入
思考:《时局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 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 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 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 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 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 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 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
知识点二 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 胶州湾 ,_康__有__为___ 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 国之君”,决心变法。 2.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明__定__国__是__”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变法内容: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上书言 事;鼓励 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等。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 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史料,得 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 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 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 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探究二 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的区别 (1)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 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 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 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 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 坏性作用,它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结论:戊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戊戌政变有着本质的区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6.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袁世凯
归纳总结
向你的美好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榕树因为扎根于 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进取乾用汗水谱烈军属着奋斗和希望之歌。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以显出非常的 角度来看它。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 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只存在於蠢人的字典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 。志当存高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 上下而求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也,而不可夺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有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合抱之木 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故能成其私。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与之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 试,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 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虽然 历时短暂,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深入 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 结论:戊戌变法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 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达标测评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B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实业救国高潮的出现
D.“西学”在中国的宣传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 C )
A.1888年
B.1894年
C.1895年
D.1898年
3.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
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4.结果:9月21日, 慈禧太后 等发动政变,囚禁 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 、
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 “ 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失败。
5.影响:在 思想文化 影响。
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
戊戌六君子赴难图
合作探究 探究一 维新人士在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 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这些学会和报刊 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宣传变法救国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