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软件无线电系统设计与实现

合集下载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自无线通信实现以来,无线通信技术日新月异。

第二代主流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欧洲技术标准GSM和美国技术标准CDMA,第三代主流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三种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和TD-SCDMA。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第二代通信技术还是第三代通信技术,彼此互通性较差,其互不兼容,这就给不同体系内的用户通信带来很大的不便。

软件无线电的提出,为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软件无线电希望构造一个标准化、模块化、开放性的硬件平台,不同的通信体制根据用户的需求,以软件的形式,通过空中接口加载到硬件平台上,实现不同通信体制的兼容。

本论文在研读了大量的文献、参考相关设计的基础上,依据软件无线电的思想,以DSP+CPLD为硬件平台构架,面向高校实验室和相关研究单位,设计了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数字信号处理的平台,并基于该平台开发出了窄带CDMA反向链路中数字信号处理的相关实验。

DSP作为核心CPU,完成数据采集和算法运算;CPLD作为外围电路的接口控制电路,提供地址分配和控制信号。

本论文主要完成了硬件电路的方案设计、硬件电路设计、硬件电路调试和基于窄带CDMA反向链路中业务信道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实现。

在论文中,给出了硬件电路设计的具体电路图、设计参数、接口控制代码、硬件电路调试结果、窄带CDMA反向链路数字信号处理重要算法实现的程序流程图和运行结果。

该平台可以作为移动通信专用的教学实验设备,方便地演示CDMA相关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亦可以作为通用、开放的实验平台,使用者不仅在该平台上学习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类算法,完成相关研究。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在不断的延伸,实现方式在不断的更新和进步,它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融合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基于DSP的无线数据传输平台设计与实现

基于DSP的无线数据传输平台设计与实现

基于DSP的无线数据传输平台设计与实现徐灵飞;林浩冬【摘要】利用DSP平台可移植性好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DSP与2FSK的无线数据传输平台,给出了系统的设计思路、平台硬件结构及主要算法程序流程.系统使用PLL和混频器实现了调制载波信号与550 MHz UHF信号之间的变换,并根据查表法和非相干解调原理,实现了基带信号的2FSK调制解调算法.当DSP工作在160 MHz频率时,解调一个二进制码元的时间为3 μs,满足系统设计要求.实际测试表明该系统可稳定运行.【期刊名称】《电讯技术》【年(卷),期】2010(050)010【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无线数据传输;数字信号处理器;基带信号;2FSK调制解调【作者】徐灵飞;林浩冬【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7;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9.721 引言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DSP芯片性价比的提高和广泛的应用,使得用DSP芯片作为无线通信的硬件平台,尽可能多地用软件来实现通信功能,成为现代通信领域发展的一种趋势。

频移键控(Frequency Shift Key,FSK)调制是用数字基带信号来控制高频载波频率的变化,调制后的载波信号频率代表了要传送的数字信号。

它具有实现起来较容易、抗噪声与抗衰减的性能较好等优点,在无线数据传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DSP和2FSK全数字调制解调方法的无线传输平台。

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以通用的DSP TMS320VC5416为核心,结合简单的硬件结构,实现低成本的数据和音频传输系统,能够通过本系统实现传输速率为16 kbit/s数字音频信号的传输和可靠的数据传输。

2 系统整体结构系统以DSP TMS320VC5416和CPLD EPM570T144C5为控制核心,可以实现数据的调制解调、数模转换、模数转换、信号变频以及信号的收发。

基于多DSP网络和软件无线电的扩频通信研究

基于多DSP网络和软件无线电的扩频通信研究

第 2 期
吴 雪 冰 等 : 于 多 D P网络 和 软 件 无 线 电 的扩 频 通 信 研 究 基 S
7 3
状 态切 换 , 带 数字 部分 的一 些逻 辑 时钟 生成 、 基 处理 以及 和外 部 接 口, 送 端 数 据处 理 , 收下 变频 等 任 务. 发 接 多 DS P网络 主要 完成 扩频 、 扩 、 解 卷积 编码 、 译码 、 织 、 交 织 、 帧 ( 交 解 成 或子 帧 ) 拆 帧等 大量 数 据 的运 算处 理 、
具 有较 强 的生 存能 力. 序列 理论 较为 成 熟 , 用 多 D P网络 使 序列 码 的 产生 软 件 化 , m 利 S 充分 显 示 出对 D P S
的灵活 运用和 新颖 的设 计思想 . ]
1 设计 思 想
基 于软件 无线 电 的扩频发 射机 的主要 功能是 完成 模拟 信 号 的采样 数 字化 、 带信 号 的卷 积 编码 、 频 、 基 扩
交 织 、 帧 、 冲成形 及 调制功 能 , 成 脉 同时易 于扩展 以便完 成 以后 所 附加 的其 他功 能. 对硬 件 平 台 的设计 , 保 要 证 在 以后新功 能 的实现 中几乎 不改变 硬件 , 只需 要添 加 或者 对软 件进 行修 改 就可 以达 到其 功能 升 级 的 目 而 的 , 以应 尽量 减少 专用芯 片的使 用 而采用具 有扩 展性 的通 用 芯片 . 文主要 是 对 发射 机进 行 设 计 , 个 系 所 本 整
给 出 多 D P 网络 产 生 伪 随 机 码 的 实 现 方 法 , 给 出具 体 实 现 的 部 分 源 程 序 , 有 一 定 的 实 用 价 值 . 章 分 析 了该 系 S 并 具 文 统 的 硬 件构 成 , 述 了 系 统 工作 原理 , 给 出 部分 软件 和程 序 流 程 图. 阐 并

软件无线电方案

软件无线电方案

软件无线电方案引言软件无线电(Software-defined radio,简称SDR)是一种利用软件控制实现的无线电通信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硬件无线电,SDR具有灵活性高、适应性强、可扩展性好等优势,因此在通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软件无线电的背景和原理,并探讨几种常见的软件无线电方案。

软件无线电的背景和原理软件无线电的定义软件无线电,简称SDR,是一种利用软件控制硬件无线电系统的通信技术。

与传统的硬件无线电相比,SDR通过将传统硬件中的信号处理和调制解调等功能转移到软件中实现,从而实现了无线电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软件无线电的原理软件无线电的原理基于软件定义的射频(RF)前端和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

具体来说,软件无线电的原理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RF前端信号采集:利用射频前端设备,如天线、滤波器和放大器等,将无线电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2.模数转换(ADC):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后续的数字信号处理。

3.数字信号处理:通过使用DSP技术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包括滤波、解调、解码、编码等。

4.数字信号生成: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便后续的射频信号输出。

5.射频信号输出:利用射频前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无线电信号进行发送。

通过以上步骤,软件无线电系统能够实现对无线电信号的灵活处理和控制。

软件无线电方案GNU RadioGNU Radio是一个开源的软件无线电开发工具包,提供了一套丰富的信号处理模块和工具,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快速搭建软件无线电系统。

GNU Radio的主要特点包括:•开源免费:GNU Radio是一个开源项目,可免费使用,并且有活跃的开发和社区支持。

•灵活性高:GNU Radio提供了大量的信号处理模块,如滤波器、解调器、解码器等,开发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自由组合和调整这些模块,实现各种不同的软件无线电应用。

•可扩展性好:GNU Radio支持使用Python等编程语言进行开发,开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编写自定义的信号处理模块,以满足特定应用的要求。

基于DSP软件无线电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应用研究

基于DSP软件无线电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应用研究

件 无线 电平 台上 实现 FK, S QA 等 多种 制 式 的 调 制 解调 功 能 , 过 对 主机 中虚 拟 平 台 的操 作 , S QP K, M 通 实现 对 调 制 解调 制 式 的 实 时
选择 和 数 据 测 量的 实时 显 示 , 并 QP K 为例 进 行 了观 察 和分 析 。 S
L,燕 J 、
( 湖南 文 理 学 院 电 气 学 院 , 湖南 常德 4 5 0 ) 10 0
摘 要 : 系统 主 要 是研 究基 于 软 件 无 线 电 思想 的 调 制 解调 技 术 。在 以 T 公 司的 T 3 0 6 1 数 字信 号 处 理 器 ( P 为核 心 的 软 该 I MS 2 C 7 1 DS )
a n xa p e sa e m l .
Ke r s s f r a i ; y wo d : ot e rdo TM S 2 C6 1 DS ; d lt n a d d mo u ai n wa 3 0 7 ; P mo uai n e d l o 1 o t
软 件无 线 电就 是 以 开放 性 、 准 化 、 块 化 的 最 简硬 件 为 平 台 , 过 加 载 各 种 应 用 软 件 实 现 一 个 具 有 高 度 灵 活 性 、 放 性 的无 标 模 通 开 线 通 信 系统 。 数字 信 号 处理 是 软 件 无 线 电硬 件 平 台实 现 的 关键 技 术 , D P 数 字 信 号 处 理 ) 能对 数 字 信 号 进 行 处理 , 以 , 制 而 S( 只 所 调 解 调 技术 也 就 成 了软 件 无线 电技 术 研究 的核 心 内容 , 制解 调 器 的 软件 化 是 软 件 无线 电实 现 开放 性 、 用 性 的 关键 环 节 。 调 通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DSP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DSP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基 于软 件 无线 电 的 DS P课程 实验 教 学 研 究
陈 娜 段淑凤 马 新 娜
河 北 ・ 家庄 石 0 04 ) 5 0 3 ( 家庄铁道 大学信 息科 学与技 术 学院 石
中图 分 类 号 : 4 . 3 G6 24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7 9 ( 0 3 — 3 — 2 17 — 84 2 1 6 0 8 0 6 0)
2 实验板 卡 架构
32 数 字 下 变 频 的 D _ SP实现
软件无线 电中的下 变频处理过程分 为混 频和滤波抽取 两部分 , 中滤波抽取涉及 的滤波器种类较多。本实验重点 其 培养学生的 D P应用能力 ,所 以省略 了混频后 的 C C和半 S I
图 1 板 卡 硬 件 架 构 本实验涉及的板卡采用 了软件 无线 电应用 中常见 的架
软件无线电对 D P处理速 度的要求 很高 ,所以本 实验 S 要求学 生使用基 于 D A方式 的乒乓操 作进行采 样数据 的 M 获取 。具体实现方法 为在 D P中开两块缓存 , S 启动 D MA往 其 中一块缓存 中读数的同时 ,对另一块缓存 中的数据进行
处理 。
技术点进 行实验设计 , 使学生在掌握 D P应用技术的同时 , S 切身感受软件 无线 电的概念 , 加深 对其理解 。
技术之一 , 学生应该掌握 。但程序效率并不应该作 为程序员
( 尤其是学生 ) 追求 的唯一 目标 , 程序 的模块 化 、 可读 性和可 扩展性更应该被强调。我们要求学生除 了完成 自己的程序 , 还要 阅读组 内其他 同学 的代码 , 并进行相互 打分 , 在相互学
让 学 生 掌 握初 步 的 D P技 术 ,感 受 D P在 软 件 无 线 电 中 的 S S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4)二、相关工作与技术概述 (5)2.1 软件无线电技术简介 (6)2.2 调制信号自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7)2.3 软件无线电与调制信号自识别技术的结合 (9)三、系统设计与实现 (10)3.1 系统总体设计 (11)3.2 频谱分析与跟踪模块设计 (13)3.3 自适应滤波与解调模块设计 (14)3.4 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 (15)四、仿真验证与性能评估 (16)4.1 仿真模型构建与验证 (17)4.2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18)4.3 性能评估标准与方法 (19)五、结论与展望 (20)5.1 主要成果总结 (20)5.2 研究不足与改进方向 (21)5.3 未来工作规划与展望 (23)一、内容概括本文档主要介绍了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无线电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以其灵活性和可重构性在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是软件无线电中的关键部分,能够在接收到的信号中准确识别出不同的调制方式,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原则以及实现过程。

我们将概述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其在现代通信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分析系统的关键要素,包括信号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特征提取模块以及识别模块等组成部分,并探讨各模块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

在系统设计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系统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

包括系统架构的设计、算法的选择、关键技术的实现等。

我们还将讨论系统设计的难点和解决方案,如信号特征的准确提取、高效识别算法的开发等。

在实现过程中,我们将介绍系统的具体实现步骤,包括硬件平台的选择、软件编程环境的选择、具体算法的实现等。

我们还将分析系统在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系统性能的优化、错误处理机制的建立等。

现代通信技术之软件无线电论文

现代通信技术之软件无线电论文

--现代通信技术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摘要软件无线电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TD-SCDMA 特有的TDD双工模式使得数字信号处理量大大降低,软件无线电把系统的功能模块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实现软件化,实现了系统整体的可编程性。

二者将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必定会使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本文从3G系统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入手,重点论述在TD-SCDMA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软件无线电 TD-SCDMA TDD DSP1 引言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经历了从单工通信到双工通信、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FDMA到TDMA以及CDMA系统通信、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历程。

但现代的无线通信系统仍存在许多局限性:互不兼容的多种通信体制的并存造成互联的困难;不同制式的存在造成信源编码与解码、信道调制与解调、加解密、网络协议、通信组网等方式的差异;不同频段的使用既造成频率资源的紧张又造成相邻频道间的干扰越来越严重;移动环境的动态范围的非优化,导致物理层上处理器的不灵活等。

软件无线电作为实现通信的新概念和新体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技术的支持。

它被视为继模拟和数字技术后的又一次电子技术革命,是当今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无线电通信中应用的产物,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其中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访问技术。

它作为目前主流3G标准中惟一由我国自行提出并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随着3G产业的发展日益引起通信行业的重视。

TD-SCDMA的发展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融合对改变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现状,提高移动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D S P的软件无线电系统设计与实现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基于DSP的软件无线电系统设计与实现1 引言软件无线电是一种以现代通信理论为基础,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撑的无线电通信体系结构。

它将模块化、标准化的硬件单元以总线方式连接构成通用的硬件平台,并通过软件加载实现各种无线电通信功能的一种开放式体系结构[1]。

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能够大量节省改造移动通信网络的费用,又缩短了研究到应用的周期。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包括:开放式总线结构及实现、智能天线技术、高速A/D技术、数字上/下变频技术,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信令处理技术[2]。

本文在分析软件无线电基础上设计,采用TMS320VC54X系列DSP芯片与软件结合,通过基本电路和扩展电路并辅以相应的软件设计实现无线电通信功能,并设计了标准串行接口使之可同多种通信终端连接,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2 软件无线电结构软件无线电的核心思想是将A/D、D/A尽可能地靠近天线,尽早地将天线接收下来的模拟信号数字化,DSP对A/D转换后的数字信号进行同步提取(载波恢复、时钟恢复和帧同步)、信号调制样式的自动识别、信道解码、信源解码、信号特征提取。

理想的软件无线电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接收机部分是对无线电接收到射频信号直接进行全宽带A/D转换,转换后的高速数据流送DSP处理,最后由窄带D/A转换为语音、数据或者图像输出。

图1 理想的软件无线电接收结构然而,由于目前A/D器件采样率、输入带宽无法满足所述软件无线电结构要求,而且后续的DSP也无法实时处理大量的高速数据流,在实际应用中,软件无线电主要采用折中方案,主要是:一方面把射频信号通过混频搬移到中频带通采样,使得A/D采样率、输入带宽满足系统要求;另一方面是在DSP前加数字下变频器[3][4]。

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根据以上分析,并根据软件无线电的功能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射频处理(含天线)前端、高速A/D、D/A、数字上/下变频器、数字信号处理部分(DSP)以及外围接口电路。

(其设计框图如图2)主要器件的部分的功能如下:(1)DSP5416模块:以TMS320VC5416 高性能定点DSP 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采用流水线指令执行结构和相应的并行处理结构控制系统的运行并完成全部基带处理功能,如信号检测、同步获取、解调等基本功能,还要完成加密、纠错、均衡等功能。

(2)逻辑控制模块:CPLD辅助DSP控制所有外部设备,简化外围电路,完成外围逻辑控制和电平转换等功能。

(3)扩展存储模块:外部存储模块中的SRAM用于存储临时数据,FLASH用于固化程序以实现无线电系统的解调算法及加解密功能。

(4)串行通信模块:DSP的多功能串行口(McBSP)通过MAX323E传送信息,实现通信终端之间传输功能。

(5)USB和JTAG接口模块:主要包括USB和JTAG接口两部分。

USB接口主要用于软件无线电中加解密功能中密钥的注入。

JTAG接口主要用于软硬件调试仿真。

(6)ADC/DAC:主要完成软件无线电中数/模、模数转换功能。

(7)数字上/下变频器:一方面将包含所有信道的宽带信号分离出某一用户窄带信道;另一方面对分离出来的某一用户信道信号抽取、滤波,降低数据速率后由DSP实时处理。

下面主要对无线电系统的接收系统及部分外围电路系统的设计进行介绍。

图2 软件无线电总体结构设计框图4 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结构设计根据以上介绍的实际可行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结构,设计了基于高速A/D的AD6640、数字下变频器AD6620、高速DSP TMS320C5416的单通道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其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其接收电路图如图4所示。

图3软件无线电接收结构框图图4 软件无线电接收电路图软件无线电接收部分中高速ADC AD6640对中频宽信号采样量化。

数字下变频器并行接收AD6640并行输出的高速数据流,对其进行正交基带变换,即下变频、多级抽取、滤波。

高速DSP5416通过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同步串行接收基带正交信号I、Q,并以接收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处理。

AD6620接收AD6640并行输出的12位高速数据信号,并通过使用相同的外部时钟同步。

DSPT和AD6620按串行通信(PAR/SER=0)的方式连接,AD6620工作于主模式(SBM=1),向DSP5416的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1发送时钟同步信号(SCLK->CLK1),帧同步信号(SDFS->FSR1),McBSP1同步接收AD6620发送的数据(SDO->DR1)。

DSP5416模块电路该模块主要由DSP的中央处理芯片、时钟电路、电源电路和复位电路组成。

1)中央处理芯片中央处理芯片由TI公司的16位DSP TMS320VC5416芯片(简称DSP5416)[5],是为实现低功耗、高性能而专门设计的定点芯片。

该芯片运算速度快,可达到160MIPS;DSP5416具有先进的多总线结构,以8组16位总线为核心,支持高速指令执行,8组总线分为1组程序总线、3组数据总线和4组地址总线;内置16×16bit程序存储器(ROM),64K×16bit 单寻址数据存储器(SARAM)和64K×16bit 双寻址数据存储器(DARAM);内置26个特殊功能寄存器对片内各功能模块进行管理、控制、监视;具有可变等待状态发生器、锁相环(PLL)时钟产生器、三个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等多种功能。

DSP5416采用和两种电源供电,其中I/O采用电源供电,芯片的内部核采用电源供电。

2)时钟电路DSP5416的时钟发生器由一个内部振荡器和锁相环构成,内部时钟的频率是通过锁相环将外部时钟频率分频或倍频后得到的。

外部频率是由接在DSP芯片引脚X1和X2/CLKIN之间的外部晶振提供的。

DSP内部的锁相环有两种,一种为硬件锁相环,分频或倍频系数由DSP外部引脚CLKMD1、CLKMD2、CLKMD3的接线方式决定;另一种为可编程PLL式,DSP5416的锁相环就是可编程锁相环,DSP内部频率可以通过内部寄存器CLKMD设置[6]。

DSP5416上电复位时的时钟频率由寄存器CLKMD决定,而CLKMD的初始值是由外部引脚CLKMD1、CLKMD2、CLKMD3的接线方式决定。

如图5所示,本系统中CLKMD1、CLKMD2、CLKMD3外部连接为101,CLKMD 的复位值为F000h,PLL为1,即内部时钟频率等于外部时钟频率。

外部晶振采用是10MHz,所以在上电复位时DSP 的内部频率也为10MHz。

在系统正常运行的初始化程序中,通过设置CLKMD寄存器值来改变内部时钟频率。

由CLKMD寄存器的PLLNDIV、PLLDIV、PLLMUL位决定PLL的乘系数,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从~15共31个不同的乘系数。

在本系统中,系统正常运行重新设置CLKMD寄存器的值为9007h,即DSP正常工作的内部时钟频率是10×10MHz=100MHz。

图5 外部时钟连接图3)电源电路为了降低芯片功耗,TMS320VC54X系列芯片大部分都采用低电压设计,并且采用双电源供电,即内核电源CVDD 和I/O电源DVDD。

DSP5416的I/O电源采用,内核采用电源。

而整个系统有、和三种电源:DSP外围器件、CPLD、以及外部存储器SRAM和FLASH为供电;CODEC芯片有和两种电源供电;串行通信输入和模拟信号整形电路为5V供电。

考虑到多种电源的需要,选用了TI公司的TPS73HD301电源芯片,该芯片输入为5V,输出有固定和~可调,每路输出最大750mA。

可调电阻调节到适当的阻值就可以在输出端得到的输出电压。

TPS73HD301的连线图如图6所示。

图6TPS73HD301电源连接图逻辑控制模块该模块由XILINX公司的XC9536XL CPLD芯片组成,主要完成外围逻辑控制和电平转换等功能。

本系统选择XC9536XL系列中的44个引脚的芯片,这44 个引脚包括3个电源输入引脚、3个接地引脚、4个程序下载口引脚和34个I/O引脚。

它具有时序严格,速度快,可编程性好的特点,与高速的DSP配合使用可以精确的控制外设和实现译码。

CPLD芯片的供电电压为,它可以与5V的外部设备连接达到电平转换的目的。

CPLD主要是在DSP和外设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它将DSP的控制信号组合后控制各种外设操作。

当然只利用DSP自带的一些控制信号来控制众多外设是不够的,为此在CPLD内设置了内部映射寄存器,用于协助DSP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外设,由它控制的外设有FLASH、SRAM、CODEC等。

外部的10MHz晶振也接到CPLD中,用于做分频电路的输入。

CPLD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如图7所示。

图7 XC9536_15PC CPLD连接图串行通信模块在本应用系统中,设计了DSP5416与PC机进行串行通信模块,PC机从标准串行口(RS232)向DSP按照一定的数据格式发送命令帧,DSP5416接收到的命令帧后按要求回复相应的数据帧。

DSP5416串行通信部分包括标准串行通信接口(RS232)和电平转换芯片(MAX3232ESE)等。

使用标准接口不仅方便与DSP5416本身的多通道缓冲串口进行通信,还可以与其它标准格式的异步外设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由于从DSP5416产生的串口信号电平为非TTL的,所以与标准的RS232串口不能直接连接,应该在中间连接电平转换芯片。

本应用系统用MAX3232ESE芯片完成转换功能。

串行通信连接如图8所示。

图8 串行通信连接图5 结束语以上主要完成了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的设计,在此平台上可通过软件设定数字下变频器AD6620的内部参数,可以通过软件加载AM信号解调算法,实现了对中频AM信号的解调。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只要能过TMS320C5416加载不同的软件解调算法就可以实现不同调制样式信号的调制解调,能够较好地缩短研究与设计周期。

参考文献[1] Joe Mitola,The Software Radio Architecture,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5,33(5):26-38 [2] 杨小牛,楼才义,徐建良.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第一版,2001,电子工业出版本社,45-60 [3]林茂生.软件无线电中频接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硕士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04:13-26 [4] 刘星成,罗恒宏.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及平台构建初探.无线电通信技术,2000,1:11-16 [5] 邹彦,唐冬.DSP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78-311 [6] 周霖.DSP算法设计与系统方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3-10,170-185 收稿日期:8 月 20 日修改日期:9 月 18 日作者简介:任亚卫(1984-),男,山西临汾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嵌入式密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王文海(1953-),男,山东腾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密码学理论与计算机安全技术,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