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与细胞的基本功能

1.可以从哪些水平研究生理学?

细胞及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2.内环境为何要保持稳态?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赖以生存的环境。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因此,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因素包括渗透压、温度、酸碱度、水、电解质及营养成分都必须保持在一个适宜的相对稳定的水平。“稳态”的表述揭示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赖于内化境相对稳定的内在规律。

3.比较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及其特点。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细胞或组织器官凭借本身内在特性,而不依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特定适应性反应的过程。其特点是:调节强度较弱、影响范围小、灵敏度较低、调节常局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细胞内,但对于该器官或组织细胞生理活动的功能调节仍然具有一定意义。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组织细胞所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并作用于靶器官,调节靶器官生理活动的一种调节方式。其特点是:作用缓慢而持久、作用面较广、调节方式相对恒定。

神经调节是指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完成的生理功能。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其特点是是反应迅速,起作用快,调节精确。

4.何谓正反馈、负反馈,请举例说明?

正反馈是指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影响控制部分,使其向相同方向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例如排尿过程,当尿液充盈时,感受器将此信息传入排尿中枢引起相关肌肉收缩使尿液进入尿道,进入尿道的尿液进一步刺激排尿中枢使排尿反射加强,直至排尿行为终止。

负反馈是指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影响控制部分,使其向相反方向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如正常生理情况下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当动脉血压高于正常时,感受器将其反馈至心血管中枢使其活动发生改变,从而调节心血管活动使血压回降。

5.比较物质跨膜转运的几种主要方式?

1.单纯扩散指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特点:扩散量与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脂溶性高、分子相对质量小的物质易透过。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3.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使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4.出胞和入胞指通过细胞膜更为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的一种主动过程。

6.静息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其产生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静息时膜两侧离子的不平衡分布,二是静息时膜对离子通透性的不同。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跨膜扩散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7.动作电位的概念、特征和产生机制

以神经和骨骼肌为代表的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适当刺激后,其膜电位将发生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特征: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要产生就是最大幅度;可以进行不衰减的传导,动作电位产生后,不停留在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沿着细胞膜向周围扩布,直到整个细胞都经历相同的电位变化,在此传导过程中,电位的波形和幅度始终保持不变;具有不应期,一次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主要是在锋位时间,细胞将失去对其它刺激的反应能力,这段时间为不应期。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离子跨膜运输的结果。

8.兴奋性的变化及其机制:(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细胞在产生兴奋的过程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兴奋性是不会改变的。在兴奋过程最初的一段时间,无论多么强大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期,给予细胞一个强刺激,即大于阈强度的刺激可产生一个电位,称为相对不应期。有的细胞还会出现超常气和低常期。上述变化的特征是:细胞在产生一次兴奋后,兴奋性要产生一个周期性变化。表现为动作电位之初兴奋性降低为零及之后逐渐恢复的过程。其原因是钠离子通道在接受一次刺激而激活开放后,会经历不同的功能状态。

9.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机制与特征

中枢神经兴奋通过神经-肌接头传递引起肌肉兴奋,继而导致收缩。当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接头前膜上电压门控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从细胞外液进入轴突末梢,进而使大量囊泡向接头前膜内侧移动,与前膜融合并以出胞的方式使贮存在囊泡中的Ach分子“倾囊”释放入接头间隙。通过间隙到达终板膜,与膜上胆碱能受体结合,通道开放,导致钠钾离子跨膜移动,引起后膜去极化,出现的电位变化为终板电位。

特征:凡影响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各个环节的因素均可影响兴奋传递过程。

10.骨骼肌收缩的过程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的变化并非由于肌丝蛋白的缩短,而是肌小节中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间滑行的结果,,即由Z线发出细肌丝向暗带中央移动,使相邻Z线都相互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表现为整个肌细胞或整块肌肉的收缩。

血液

1.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由晶体溶质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预其中的晶体溶质颗粒,特别是电解质钠离子和钾离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极为重要。由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有重要作用。

2. 红细胞、各种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可缓冲体内酸碱度的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并杀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及血液中衰老的红细胞,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

嗜碱粒细胞,其分泌的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以保持血管通畅,使吞噬细胞能顺利到达抗原入侵部位并将其破坏,能引发速发型超敏反应;

嗜酸粒细胞,限制嗜碱粒细胞在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机体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单核细胞,吞噬并杀伤病原体或衰老损伤的组织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或其他炎症介质,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S,白介素IL,前列腺素E;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抗肿瘤作用

淋巴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其关键作用。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可长期对抗病毒、细菌、癌细胞的侵犯。且与器官移植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受抗原刺激时转化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NK细胞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病毒或细菌感染细胞等,发挥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