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五年级上册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老师师圈出蔺相如的特点:顾全大局〔学生没写,自己补充〕
⑤我们对廉颇的第一印象肯定来自于他的这段发言。谁来读?你为什么这样读?是啊,居功自傲 狭隘率真。可是,廉颇变了。他变成了这样。“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样的行动,你又可以看出什么?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老师师圈出蔺相如的特点:爱国、以国家利益为重、舍生取义等等〔学生没写,自己补充〕
预设7:在典礼上,蔺相如说知道欺骗秦王是死罪,但又怕辜负赵王所托,我觉得他特别英勇。宁死也要保护和氏璧。
预设8:我通过蔺相如“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的态度,和“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这个反问,体会到他外表上尊重秦王,实际上让秦王没方法反驳。从中看出他充满智慧。
预设2:我想补充,“您如今离我只有五步远。假如您不容许,我就跟您同归于尽〞表达了蔺相如的决心,也看出他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
老师引导:这两处程度是逐渐加深的。在这里蔺相如虽然说的是“您〞“希望〞这样客气的词,但是他的要求确是不容置疑的。
老师引导考虑: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学生充分交流:
a关注“我〞“他〞 b出发点
③我们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你看出什么?可以看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④于是,蔺相如怎么做的?请病假不去商超,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从这些行动,你看出了什么?
老师师圈出蔺相如的特点:勇于认错 知错就改〔学生没写,自己补充〕
⑥正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都以国家利益为重,所以才能由不和到和。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将相和》一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珍惜友情,学会宽容与谅解。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相国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动请罪,与蔺相如和解,共同保卫国家。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廉颇与蔺相如的博大胸怀和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内心活动,理解他们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画出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内心活动,理解他们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4. 讲解分析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将相和廉颇:勇敢、博大胸怀、为国家利益着想蔺相如:机智、宽容、为国家利益着想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内心活动,谈谈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内心活动,理解他们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但在课堂拓展方面,还可以更加深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课题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勇改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1)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法学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朗诵法教学准备教学ppt、和氏璧道具教学过程设计构想一、复习导入1、解课题:“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课文大意概述:《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
二、深入读文,分析人物形象(一)学习完璧归赵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0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3、找出几个连续的动词,组内表演蔺相如的动作;4、从哪些词语中最能表现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直气壮”、“强逼”、“撞碎”小结:从蔺相如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当中能看出他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5、人物表演环节(1)个别同学商谈单独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2)从上面评价中得出优缺点,老师表演,同学集体朗读进行配合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二)学习渑池之会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1)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思考: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集体朗读这段话,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忠贞爱国、不畏强权、机智勇敢(3)带着对蔺相如人物形象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男女生分角色对话、师生分角色对话。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具、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文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将相和2. 板书内容:(1)课文主要人物:廉颇、蔺相如(2)故事情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3)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团结合作、尊重他人、以诚待人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师总结:A.和秦王做比拟,点明自己不害怕廉颇。
B.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因为有廉颇。
C.将相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顾大局,心胸宽广的人。
四、总结,拓展阅读。
1.课文中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2.《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史记》这本书,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P完璧归赵一一机智勇敢将相和\濯池之会一一不畏强暴〔负荆请罪一一蔺:顾大局识大体廉:知错能改教学反思题的本质,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提升了阅读理解的能力。
推荐阅读,将课内阅读引向课外,使阅读教学
板书设计训练学生“尽量连词成句地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探究情节,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将相和》。
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还记得课文中的人物吗?你们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对___和___,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交流)3.大家都比较喜欢___和___!那么,课文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描写这两个人物时,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找出来,用心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和感受。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___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___的这段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读___的这段话?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___的语言,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来自具体的描写,而且在第一课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物语言。
预设二:___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
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第二课时语文教案第二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讨论、交流、整理:(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机智)(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
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4、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将相和》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将相和》的后半部分。
课文讲述了将相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他们的和解过程。
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将相和的历史背景,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并从中汲取启示。
2. 生字词:学生在课后自行预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讲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学生能够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并圈出生字词。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和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重点讲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
6.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采用关键词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主要句子品析文中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主旨,体味“和”的意义;
3.积累文中成语,激发读书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子品析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味“和”的意义。
教具准备:自制教具;课前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将相和》,跟着老师来写课题,一齐读读课题。
文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将相和”这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字?“和”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2.文章哪儿写了将相不和?画出相关语句。
出示句子: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a.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廉颇心里什么滋味?(嫉妒、不服、不满)
b.廉颇为什么不服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补充资料:廉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
王封他为上卿。
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3.廉颇战功赫赫,所以他才说蔺相如没什么能耐,“仅凭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去了”,你赞同吗?蔺相如的哪些言行可以证明他是“有能耐的?”
二、感受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1、自由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蔺相如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读一读,写下你的理解。
展示交流:
(1)句: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a.这情形指什么?上文哪句话照应了这点?
b.面对这种情形,蔺相如是怎么做的?
c.那么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板书:机
智)
(2)句: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这柱子上。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板书:勇敢)这段话哪个字最能体现他勇敢行为?(撞)
b.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c.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如果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
小结: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蔺相如为了
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我们可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如的品质?(勇敢、视死如归)
(3)句: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a.“缶”是古代一种乐器,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击缶呢?
b.蔺相如说这句话的态度是怎样的?(坚定)
c.师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蔺相如坚定的语气。
师评价:读得真坚定!你知道吗?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面对强秦,蔺相如如此执着和坚定,挽回了赵国的尊严。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板书:不畏强暴)
小结:通过刚才的品读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是个又机智、又勇敢,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的人,他决不是只凭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意识到了)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三、感受廉颇的知错能改,顾全大局
1.自由朗读负荆请罪的故事,画出廉颇负荆请罪原因的句子。
出示句子: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蔺相如说的话。
从蔺相如的话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板书:顾全大局)
b.面对廉颇的诋毁和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针锋相对,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你想想,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请你说一说。
2、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能改、以国家利益为重)
3、就这样,将相和好了,但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有一颗爱国的心)
四、拓展提升
1、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且这个故事还给人以启示。
想一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提示:
a.做人要顾大局,识大体,不要斤斤计较;
b.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要以大局为重;
c.要和同学友好相处,团结友爱;……
小结:是啊,同学们!古人说“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人和国兴旺。
”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家庭,只有“和”的强大力量,才能让它更进步,更文明,更向上。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
镜,可以知兴衰。
同学们,这就是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2、课文讲述了三个动人的小故事,其中“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已经演化为成语,有了特定的意义。
你能依据课文猜猜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吗?
完璧归赵:原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给赵国,现在常
来比喻物归原主。
负荆请罪: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表示诚心认错赔罪。
小结:像这样的成语《史记》中还有很多,如:鸿门宴
破釜沉舟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卧薪尝胆
四、布置作业
1、以《我喜欢的历史记人物》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2、推荐阅读少儿版《史记》。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廉颇
机智勇敢和知错能改
不畏强暴顾全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