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走进学生内心
教师如何与学生谈话——浅谈心理辅导技术在师生交流中的运用

教师如何与学生谈话——浅谈心理辅导技术在师生交流中的运用在介绍心理辅导技术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位班主任老师与一名打算退学的学生对话的案例。
生:老师,我不想读书了,我想退学!师:你怎么能这样想呢?生:我觉得学习一点用处都没有…师:谁说学习没用?你看那么多人都在努力学习,准备考一个好点的大学,以后找一个好工作。
生:考大学有什么意思?您看报纸上说,读了大学,很多人连工作都找不到!师:那你的意思是,不考大学就能找到工作啦?笑话!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你连本科学历都没有.你凭什么去找一个好工作呢?生:我觉得未必。
您看,不是也有很多没考上大学就取得了成功的人吗?比如80后作家韩寒只有初中文凭不也一样成功出名吗?师:你觉得你能和他相比吗?他是特殊情况。
而且,像他那样聪明的人,全世界都没几个,你就不要做白日梦了!生:老师.我真的不想读书了。
师:你可不要拿自己的前途来开玩笑哟!还是继续读书吧。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你不听老师的话,将来长大了,一定会后悔的。
看完这段对话,大家觉得这位学生会听从老师的建议吗?这样的师生对话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段师生的对话从头到尾都是失败的、无效的。
在谈话的开始,学生说自己不想读书了。
作为教师,应该立即追问并找出造成学生想放弃学习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可是.这位老师却向学生表达了一个否定的意思(你怎么能这样想呢?)。
紧接着,学生说学习没用,还没说完,老师就立刻予以反驳,搬出一大堆道理,并在交谈的过程中变相侮辱学生(比如“你就不要做白日梦了!”)。
这样的一番师生交流,学生对于教师的观点是强烈抵触的,其内心根本就没有被教师的话语所触动。
因此,教师又怎么能让学生放弃打算退学的念头呢?《孙子兵法》有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
作为经常与学生打交道,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也需要掌握心理学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如何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如何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摘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我认为应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要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
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导学生的疑难,架起友谊的桥梁。
【关键词】走进学生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倾听疏导如何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到与学生心与心地交流?我认为应从转变我们教师的观念开始,一要做到“心中有爱”,二要做到“目中有人”。
诗言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尤其是彝族学生,需要的正是这种春雨式的滋润。
我带毕业的一个学生,有一次在学生聚会上说:”彭老师,我成绩不好,在班上都没人注意我,可是您上课的时候会点我回答问题,答不出来您都没说过我,还找过我谈心,所以我最喜欢上生物课。
”这就说明,我们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尽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教育环境,使全体学生在我们教师的关爱中,体味温情和乐趣,使我们教师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同时,也不断人格的自塑。
师爱是师德之魂。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不容易。
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的,这是一种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又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也正是这种爱,促进了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甚至受益终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教师应把与学生朋友式的交往作为自己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通过与学生相处、相知,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了解和化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
要敢于在交往中暴露自己的不足,不耻下问,放下师长的架子。
随着与学生接触了解的增加,学生的错误、问题也就会自然地暴露出来。
这时,教师应有一颗宽容之心,善待学生,尽量要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要更多地从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学生。
同时,不能亲一批,疏一批,更不能把学习成绩好的视为上宾,而把成绩或者品行较差的学生视为眼中钉,因为越是后进的学生,越是需要师长的关爱。
浅谈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

浅谈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三(4)班许晶晶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在思想或行为上出现错误,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心理世界。
作为班主任,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
要想走进学生心灵,很好地因材施教,就要放下师教威严,善于转换角色,调整心态,掌握并运用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赢得学生的理解,唤醒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
如何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只有采取不同的教法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下面就谈谈我在走进学生心灵过程当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及一些收获:一、用父母之心关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无私的关爱,学生会用敏锐的感觉接收,将之转变成学习的动力,并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关爱学生常常表现在细微之处,如:关心学生的家庭,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疾病,关心学生的身体,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关心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前教过一个学生,名叫李际原。
这个孩子脾气暴躁,经常与同学打架斗殴,做作业时动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
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
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
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
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
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
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
用爱心感化学生的心灵

用爱心感化学生的心灵摘要: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导师和管理者,承担着重要的德育工作任务。
如何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结,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班主任必须认真面对和探索的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从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精心呵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爱心;感化学生;心灵;班主任陶行之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由此看来,师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枯萎的花草,像不流动的河水一样,得不到前进和提升,教师的工作就失去意义了。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呢?一、班主任德育功能的具体表现(一)、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班主任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通过德育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方向。
(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需要通过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行动,做到自律和自我约束。
(三)、加强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班主任需要加强班级管理,在班级中定期组织教育和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使学生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建立起和谐的班级氛围。
二、班主任用爱心感化学生的具体措施(一)关爱留守学生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管理者,应该关爱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具体做法:1. 倾听学生的心声班主任在学生与自己交流时,应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同时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
例如,班主任定期组织班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想法,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 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班主任应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关心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浅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浅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武雅丽
【期刊名称】《现代农村科技》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笔者从教八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
身为小学班主任,每天面对的
是一群活泼调皮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认真。
班主任首要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成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
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也就是没有意义的。
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
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
”那么,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总页数】1页(P57)
【作者】武雅丽
【作者单位】051431,河北省栾城县窦妪镇梅家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
2.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
3.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
—浅谈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4.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5.浅谈如何让武术套路之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进学生心灵——浅谈与学生谈心的教育效用

一
16 6—
科 黑江 技信总 — 龙— — —
文化 教 育 IIl
走进 学 生 心 灵
浅谈 与学 生谈心的教育效用
张红 霞
( 河北省冀 州市冀 州镇 中学 , 河北 冀 州 0 3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20
摘 要: 在现在 的中学教 学中, 老师必须运用心理分析方法与学生进行 交流 , 学生谈心 , 找 用有 成效的谈 心活动 , 走进 学生心灵。 关键 词: 中学; 谈心 ; 用 作
现在 的中学 生知识 丰富 , 思维活 跃 , 往 交 目前 , 我们 班主任都应该 面对这样 一个现 名……为了不让她有心理负担便利用午 间心理 广泛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运用心 理分析方 法与 实 : 如果我们 不主动去接近学生 、 了解学生 , 就 辅导课的时间来找她谈心 。在充分信任 的气 氛 学生进行 交流 , 找学 生谈心 , 了解学生心理 、 很难与学生沟通 ,有时甚至连学 生普遍 存在 的 下 ,这位女 同学告诉 了笔者她与一名男生 的交 去 摸准学生心理 , 用有成效的谈 心活动 , 走进学生 心理问题我们都不知道 , 那就很难做 到联 系学 往 过程 , 我认 真的想了想 , 告诉这 位女 同学 : 假 心灵。 生实际进行引导与教育了。 而通过与学生谈心 , 如对方 对你穷追不舍 ,一而再、再 而三写信给 1与学生谈心有利 于沟通师生感情 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 ,学生就会 向老 师倾 诉 你 , 你不妨径直找到他。 直截 了当地 向他说清 自 所谓 “ 谈心” 就是推心置腹 的谈话 。要使 许多 自己难解的心理问题 。比如 :怎样让理 想 己的观点和看法 , , “ 在婉言回绝的同时 , 必须 明确 “ 话” 升到“ 谈 上 谈心 ”使学生能对 教师敞开 自 激励我上进?~是习惯决定性格还是性格决 定 表示 , 双方的友谊 , , 珍惜 保持同学之间的正常交 己的心扉 , 师必须争取得 到学生 的信任和尊 习惯? 教 ~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决定性格 ? 往 ,并正告对方 , ” , 如再 写信就要交 给老师 和家 重。 我们有的教师平时老是板 着脸说教 , 这样就 等心理问题。这些 心理 问题有 的是学生普遍 存 长 了。 总之 , 回绝态度要坚决 , 方式要恰 当, 要使 很 容易造成 学生对教师 的反感 和对立 心理 , 学 在的 , 师在心理辅导过程 ( 教 即谈心 ) 中把这 些 对方觉得你是为他着想 ,既没 伤害到 自己 的自 生一旦有 了这种心理 , 不但不愿听教师的 , 甚至 问题 摆出来 , 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 这样一般会 引 尊心又没伤害和气 , 因而乐 意接受 。 这位学生根 会破坏用各 种方法 与手段跟老师作对 。 这样 , 教 起 学生的普遍关 注。 这时 , 如果教 师以引导学 生 据老师教的这种方法 , 一番努力 , 经过 终于解决 师 的教育效果就不可 能好 。教育家马卡连柯 曾 并 能向学生 推荐具 有积极意义的书 ,或 与学生 了这一难堪的心理问题 ,学 习成绩也就 稳步上 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 ,就要尽量多地尊 平 等地 、 “ 以一 个朋 友的角度来i  ̄ 、 - 辩论 , 么 升 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优 秀的班 , J 那 重一个人 。” 因此 , 教师如果能够平等地对待学 就可让学生在老师 的帮助下 自己去解决 自己的 主任一定要适应时代 的更高要求 ,改变过 去的 生, 尊重和信任学生 , 很快发现你与学生会经 常 心 理 问题 。 “ 以我为瓤 ” 的班级教育观念 , 树立 “ 以学生 发 有心灵 的沟通 、 感情的互动。这样 , 即使你 提出 3 与学生谈 心 ,有 助于教 师探 索教育 规 展为本 ” “ 、 以班集体为 中心 ” 的教育观念 , 样 这 尽量多 的要求 , 学生也会乐于接受 。 并能够较 自 律 。 改进教育方法 既能解决学生存在 的各种心理问题 ,又提 高了 觉地遵守 各项纪律 , 心地 、 耐 认真 地接受教育 。 随着社 会经济 的发展 ,学生 对同学 之间 教师教育水平 , 而取得 良好的教育效用 。 从 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 同样的教育方法 , 因为语 “ 发展 真挚友情 ” 往往 充满了幻想 , 并出现 了一 综 上所述 , ,教师 通过常规 固定的心理 辅 言不同 , 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 些 “ 恋” 早 的苗头 , 笔者与学生 的交 谈 中了解到 导课与学生谈心交流 , 摸准 了学生心态 , 了解 了 2与学 生谈 心有助 于教师更 深入 地 了解 某班一位女同学的学习情 况不对劲 , 习成绩 班 级实 际情况 ,并根据实际 ,解决 学生心理 问 学 学 生的思想 实际和行为实 际 在班级管理 中定然能取得 良好教育效用 。 从全年段的第十九名一下子掉 到年段 的一百多 题 ,
走进学生的心灵——浅谈“德育无痕”的教学策略

进
学
生
的
心
灵
浅谈 “ 育 无 痕 ” 德 的教 学 策 略
谢 翠 淑
( 宁县 城 西 中学 , 苏 睢 宁 睢 江 2 10 2 2 0)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说 : 道 德 准 则 只 有 当 它 们 被 学 生 自己 去 追 “ 求、 获得 和亲 身 体 验 的 时 候 , 有 当 它 们 变 成 学 生 独 立 的 个 人 只 信 念 的 时 候 , 能 真 正 成 为 学 生 的精 神 财 富 。 ” 说 明 道 德 教 才 这 育 必 须 走 进 学 生 的 心 灵 , 过 学 生 的 内心 转 化 , 通 而不 是 教 育 者 苦 口婆 心 的 说 教 才 能 达 到 实 效 。 初 中思 想 品 德 课 是 对 初 中 学 生 进 行 道 德 教 育 的 主 渠 道 , 思想品德教师承担着道德教育 的主要任务 , 过什么途径 , 通 采 用 什 么 方 式 加 强 对 学 生 的道 德 教育 , 以增 强 德 育 的 实 效 性 , 是 值 得 探 讨 的 问题 。 倡 导 “ 重 学 生 主 体 ” “ 在 尊 、 以学 生 发展 为本 ” 的新 型 课 堂 教 学 下 . 想 品 德 课 呼 唤 “ 痕 德 育 ” 要 求 教 师 在 思 无 , 教 育教 学 中尽 可 能 地 隐藏 教 育 教 学 意 图 ,使 学 生 在 潜 移 默 化 中接 受 各 种 道 德 准 则 , 后 内化 为 自己 的 道德 修 养 。 要 达 到 最 而 这 一德育效果 , 师就要 有较高 的教育教 学艺术 、 学策 略。 教 教 怎样 才 能 让 道 德 教 育 走 进 学 生 的 心 灵 . 强 德 育 的实 效 性 呢 ? 增 下 面我 结 合 教 学 实 践 , 谈 体 会 。 谈 故 事 启 发 。 醒 学 生 的 道 德 意 识 唤 爱 因斯 坦说 : 兴 趣 是 最 好 的 老 师 。 ”成 功 的教 学 所 需 要 “ 的不 是 强 制 . 是 激 发 学 生 的 兴 趣 。如 何 调 动 学 生 学 习思 想 品 而 德 的积 极 性 , 让他 们 自觉 主 动 地 融 人 到课 堂 教 学 中 , 发 他 们 引 对 思想 品德 课 的学 习兴 趣 ,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爱 听 生 动 有 趣 就 而 的 故事 是 初 中学 生 的天 性 。 当 地选 用 一 些 精 彩 的 、 打 动 人 恰 能 的 故事 , 以 克 服 空 洞 说 教 ,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因 此 , 师 可 激 教 在讲 解 复杂 问题 、 象 的 理 论 时 。 根 据 思 想 品 德 教 材 内容 的 抽 可 特 点 和需 要 . 合 初 中 学 生 的特 点 和认 识 水 平 , 的 放 矢 地 利 结 有 用 故 事 吸引 学 生 , 动 学 生 , 抽 象 的 道 德 观念 和 深 刻 的 哲 理 感 寓 于具 体 形 象 的故 事 之 中 .激 发 学 生 积 极 思 考 ,使 学 生 明理 悟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是纯真无邪的,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感觉。
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起真挚的关系,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探索他们的想法、情感和梦想。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力。
他们可以变成超级英雄,可以驾驶飞船探险,可以和小动物交谈,可以让一片云变成一只可爱的动物……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一切都是可能的。
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并鼓励孩子的想象力,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挥和创造。
除了丰富的想象力,孩子的内心世界还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欢喜,也可能会因为一点挫折而沮丧。
孩子们很敏感,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安慰。
当他们感到开心时,家长和老师应该与他们分享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快乐感;当他们感到难过时,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渴望。
有的孩子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有的孩子梦想成为一名画家,有的孩子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并鼓励孩子的梦想,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孩子才能不断地探索和实现自己的梦想,迈向成功的道路。
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需要家长和老师付出更多的关爱和耐心。
家长和老师应该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关系,让孩子敞开心扉,与他们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思维方式,不断地去了解和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梦想。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
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起真挚的关系,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他们一定能够茁壮成长,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载后可编辑可打印
浅谈如何走进学生内心
镜泊中学曹艳红
人民教师,一个神圣职业。
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接班人和现代化建设者的神圣责任。
教育和培育好祖国的下一代是我们广大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家长和社会都以期盼的眼光看着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要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打开教育的局面。
那么教师怎么做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呢?
首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
对于学生,他们总是千差万别,他们的长相有好,也有差,贫富不均,学生程度也会参差不齐,做人也有上、中、下之分。
教师绝不能因为这些对学生产生好恶感,要一律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其次,对待学生态度要和蔼可亲,要和风细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你要舍得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有长者的风范,做人要大度,切莫小肚鸡肠和学生斤斤计较。
我老忘记不了我读初中时的朱美秀老师,一次早自习刘小粒的衣服领子窝住了,她从旁边经过时帮他理顺衣领。
在旁边的我内心好温暖。
再次,遇事要和学生勾通,切不可居高临下,拒人千里之外。
要胸怀锦绣,包举宇内,切记说一些学生不喜欢听的话语,因为有些话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记得有位学生,一次同步测试后,他的作文写得很幼稚(在我看来),我就把他的作文在班上当反面材料念了,(事先没有和他交流),当时我发现他满脸通红,汗珠直冒,双手在位上乱抓。
我不管这些,念完后,我还让他站起来说说当时是如何构思的。
他站起来大声说:“写就写,大不了不读了.”然后扑通一下坐下了。
至今我都忘不了他当时说话的语气和敌对的眼神。
是呀,换成谁都不可能出现和谐的效果。
教师要抽时间进行家访,通过家访进一步勾通学生,并和家长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学生的良好环境。
当学生犯了错误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要静下心来和学生交流,教育的学生的方式绝不能简单粗暴,要讲究教育的方法和艺术,要让学生感觉到靠近你温暖他。
记得我在上津读书的时候有一次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因无父母住在哥嫂家早上两点多起床后误以为五点多跑到学校,结果早自习要睡觉,语文老师让他站起来,站起来还是睡着了,结果老师就一拳打过去。
这个学生从次就退学了。
我清楚的记得去年有一次晚上十点多了我儿子还没有回来,我在街上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我心里那个火呀。
在网吧找到后儿子连声“对不起,我错了,我是第一次,保证也是最后一次。
”不管那些,我对他又吵又骂,声音提高了很多,儿子火了大声回道:“我都承认错误了,你还要怎样?”站在静悄悄的大街上我哑了。
教师对待学生要满腔热忱,心中一定要装得下学生,要有容人之德。
要具备: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博大情怀。
要胸怀坦荡,大公无私。
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
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
教师只有放下架子和学生交朋友,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向你倾吐内心世界,你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将是一片阳光明媚的春天,你的教育才能鲜活有力,你的教育天地才会更加宽广和开阔。
教师也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你才能做到知彼知己,你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你的教育才会是最有效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才能真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