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合集下载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分析,学生状况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本节内容除了让同学们掌握科学分类方法外,还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加以应用,因此意义重大。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 掌握简单分类法,知道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形成分类的思想。

2.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

2.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

3.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课时安排: 1课时二.学生状况分析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

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重难突破思路:1.通过现实的一些例子,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

例如:商场中商品的分类、图书馆中图书的分类以及网络中信息的分类。

目的:比较直观的将学生思维引到主题。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王顺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能与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非常高兴。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类。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课题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

结合《2013云南省中学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形成多种能力,在复习中加深和领会。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的精髓内容,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从教材的第二单元开始就涉及一直到第十二单元,它贯穿初中化学的始终,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所以,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

由于它涉及20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该部分知识是中考中的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开放性题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身边化学物质的分类。

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等身边化学物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

通过物质的分类学习,可以为今后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完善身边化学物质之间之间的关系网络,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化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考纲解读1、新课标要求:课程目标:(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考纲解读主要内容:(1)、能从组成上识别各类物质。

(2)、能说出各类常见物质的名称。

二、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物质的分类人教版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人教版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人教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节关于物质分类的说课。

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物质的分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包括混合物和纯净物,以及纯净物中的单质和化合物。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归纳来认识物质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容本次说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质的定义:介绍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物质的分类: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两大类,并进一步细分。

3.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4. 纯净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5. 纯净物的进一步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化合而成的纯净物。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次说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加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归纳总结物质分类的规律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例子,引出物质分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方法,通过实例加深理解。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物质的分类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物质的分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分类教案 1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类”。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类”是人教版化学必修 1 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物质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它不仅是学习分散系、离子反应等后续知识的前提,也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分类的思想,学会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简单分类方法,如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但对于分类的标准和方法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心理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掌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分类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的重要性,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教学难点(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教案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教案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分类说课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物质的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对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认识; -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物质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思考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对物质进行分类。

2. 概念讲解与示例分析(15分钟)- 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物质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以常见物质为例,分析不同分类方法和特征。

3. 实验探究(20分钟)-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 提供不同物质样本,让学生观察、记录和总结分类规律。

4. 学生展示与讨论(15分钟)-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归纳出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拓展与应用(10分钟)- 提供更多物质样本,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实践;-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 总结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四、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样本: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实验材料:提供不同物质样本供学生进行观察和分类实验。

3. 教学PPT:用于概念讲解和示例分析。

4. 学生实验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总结分类规律。

五、教学评估1. 实验记录表:评估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小颗粒是 分散质 。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
固)来分,有9种类型。
分散质
分散剂

气 空气
云雾


液 泡沫
酒精
糖水


泡沫 塑料
珍珠
合金
9种类型的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实例

气 空气

气 云、雾

气 烟灰尘

液 泡沫

液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液 油漆

固 泡沫塑料

固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胶体的介稳性因素: 同种胶体粒子电性相似(主因); 胶体粒子的布朗运动(次因)。
胶粒电性
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的胶粒吸 附阳离子, 胶粒带正电荷; 如: Fe(OH)3胶体 Al(OH)3胶体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粒 吸附阴离子, 胶粒带负电荷; 如: 硅酸胶体 土壤胶体
强调: 胶体本身不带电,是胶粒带电!
分类角度多样
交叉分 类法
特点:物 质类别间 有相交叉 的部分
树状分 类法
分类标准唯一
特点:同 层次中各 类别间互 相独立、 没有交叉。
物质分类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1、物质类别分类: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构成的
物质。
(2)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构成的物质。 (3)单质: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 (5)金属单质:由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 (6)非金属单质:由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
探究:如何区别溶液与胶体? 用丁达尔效应
(1 ) 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光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各位领导,教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分类》。

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物质的分类》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的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可以使学生在同类事物相似性方两做到举一反一,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能做到由此及彼,是一与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对此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感受分类是学习与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掌握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与“树状分类法”2.情感目标:增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与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是学生“知其然”,还要是学生“知其所以然”。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与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王顺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能与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非常高兴。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类。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

结合《2013云南省中学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形成多种能力,在复习中加深和领会。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的精髓内容,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从教材的第二单元开始就涉及一直到第十二单元,它贯穿初中化学的始终,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所以,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

由于它涉及20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该部分知识是中考中的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开放性题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身边化学物质的分类。

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等身边化学物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

通过物质的分类学习,可以为今后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完善身边化学物质之间之间的关系网络,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化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考纲解读
1、新课标要求:
课程目标: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考纲解读
主要内容:
(1)、能从组成上识别各类物质。

(2)、能说出各类常见物质的名称。

二、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会审题获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思考、分析推理的能力
2、通过标杆题揭示的方法、规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物质的分类涉及20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学生通过对化学上下册的学习,对物质的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就因为有难度,也是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从方法到规律形成化学学习的一种思想。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概念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进而掌握对身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的技巧和规律。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知识在中考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教学难点:
物质分类的思路和技巧。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部分内容是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的内容,且学生容易出错,把知识点混淆,所以本节课采用归纳和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的教学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问题,不断的思考、讨论、交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教互学等方法来突破难点,从而达成目标。

六、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以下流程进行操作: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二)、知识回顾
在下表中填写一种相应物质的名称、化学式、类别
学生活动:认真读题,学生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展示。

教师活动:精讲点拨学生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定时练习,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三)、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回归课本复习能复述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并能判断。

2.通过对酸、碱、盐的组成分析,能够理解区分酸、碱、盐,并能说出两酸、两碱、三盐及其化学式。

设计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有目标、练有方向。

(四)、深度自学
自学指导:
复习课本上册27、81页和下册97页,2分钟后完成下列题并举例:
1.物质分为和。

2.纯净物包括和。

3.单质分为、、。

4.化合物分为和有机化合物。

5.怎样理解自然界中的水和水?
6.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甲烷、乙醇、醋、糖、淀粉、蛋白质、衣服、毛发
学生活动:认真读题,学生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展示。

教师活动:1、教师参与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2、教师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回归教材,复习要以教材为主。

标杆题:
1、用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 B C
D
设计意图:从微观组成的角度认识单质和化合物,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2、列举常见的两酸、两碱、三盐,并写出化学式
设计意图:强化对初中化学中常见的酸、碱、盐记忆。

学生活动:认真读题,学生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展示
教师活动:1、教师参与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2、教师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3、从Ca、Mg、O、H、Cl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1)一种非金属单质。

(2)一种金属氧化物。

(3)一种难溶性的碱。

(4)一种可溶性的盐。

设计意图:进一步对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碱、盐组成的加深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读题,学生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展示。

教师活动:1、教师参与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2、教师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方法和规律:-------判断方法
1.混合物、纯净物-----按物质的种类来判断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按元素种类来判断
3.酸:开头字母是H元素(水和过氧化氢除外)或 H+ + 酸根离子
4.碱:后两字母是OH或金属离子+ OH-
5.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铵根离子+酸根离子
拓展练
人们可以对物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请根据示例将酒精、醋酸、水、食盐四种物质进行分类,并写出分类依据。

设计意图:明确掌握初中化学物质分类的依据;知道物质分类有不同的标准。

(五)巩固练习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获得哪些知识?
1、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

2、物质的多样性。

3、物质分类有不同的标准。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知识总结。

展示成果,提高兴趣。

七、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最大的亮点就是复习紧扣考纲回归教材,让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选的标杆题具有代表性,紧扣课标,紧扣考点。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由浅入深自主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把探索新知、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标杆题的选择上,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由易而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了发展。

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互教互学,营造一个活跃的气氛,解决各种问题,圆满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和发挥不够;课前对知识的疏理过于简单,导致后面学生做题有一定困难。

时间的安排方面,还不是很合理,有前松后紧之感,提出问题时,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急于求成。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思考,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