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
寨英滚龙文化调查及发展保护研究

“ 活态” 文化遗产保护方法 , 打造优质文化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品牌 , 完善组 织管理 , 鼓励 更 多人参 与。
关 键 词 : 英 滚龙 ; 化 内涵 ; 统 运 动 ; 护 和发 展 寨 文 传 保 中 图分 类 号 : 12 G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 7 8 2 1 ) 5— 0 7— 4 17 7 9 (0 2 0 0 3 0
明朝初年 , 朝廷在对梵净 山 区用 兵过程 中, 寨英 被开 辟为军需转 运站 , 即成为 军事 屯堡 。屯军带来 了汉 族 随 地 区的龙文 化。外来 文化 与梵净 山 区苗 、 仡佬族 人 民的
a d ee n so rg n pa i g ai n a i o a p r i h ii g n n l ssi ma e o e c re t i a in n l me t fd a o ly n ,a n t a t d t n ls o t n Z ay n ,a d a ay i d n t u r n t t ol r i s h su o 0 s p oe t n a d p o lmsh n e n sd v lp n .T e u g sin i u r a d f r h e e v t n a d i n — fi r tci r be i d r g i e eo me t h n s g e t sp tf w r o e r s r ai n n o t o n i t o o t o r t n o i c l r .T e meh d o L v n ” c l r e i e p oe t n i a o td t u l u i u t r u im ai ft s u t e o h u h t o f” i ig u t a h r a r tc i d pe o b i q a t c u a t rs ul t g o s d ly l l o
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风情

滚龙艺术
徽派建筑
长街宴
桶子屋 9
松桃花鼓和茶灯
松桃四面鼓(即花鼓),其主要流传于 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及其周边 地区。有神鼓、年鼓、战鼓、情鼓、迎宾鼓、 拦路鼓、叙事鼓等 80 余个鼓舞类型、120 多式动作套路。击鼓者自击自舞,自由潇洒, 大方,是苗族的经典之一。
苗族银饰带着浓厚的辟邪秽、驱鬼蜮、保平安、存光明的寓意,也体现了巫 文化的精神内涵。
妇女头饰一般挽高髻于顶,别上银针、 银簪及插上银梳、塑胶梳、木梳等梳子, 苗族妇女未婚者挽高锥髻于头顶,戴无 底帽,已婚者挽平髻于头顶,搭方帕或 蜡染巾。苗族妇女比较重视耳饰,绝大 多数都佩戴耳环、耳坠、耳柱等饰物。 耳环有实心银耳环和空心银耳环两种。 此外,还有耳坠、泡花耳环等。
三声,奏表文(即向神灵祈福)、打卦子、 把表文上奏三十三天昊天金阙。达到还愿目 的,愿主人“祈福平安”。
其出戏(即傩戏)共有“二十四戏”、 戏中有“报福二师、先锋小姐、干生八郎、 破嘴秦童、卖酒娘子、大姨妈做媒、…..秦 童娘子送夫、讲春、打梁三土地、….开山 大将、师娘钩阴愿、钩愿判官”等 24 戏表 演,但在 24 戏中,戏戏相连(联),在戏剧 中还要请主人与神相见(即戏中的傩面具), 在当地还愿出戏,主要是一种戏剧表演,结 合各戏中的戏剧人物形象,用说笑话、讲丑 话,戏中带有幽默等方式来表达 24 戏中各 傩神的人物形象,前去观望的宾客也不会生 气,笑迎观赏。各戏的傩面具也是似人非人, 戏唱腔及语言表达各有不同,你吟我唱、动 作变化多端。部分戏剧持有法器是根据戏中 人物来配备,还有打咚咚哐(乐器锵锵)的 乐师们,在表演中打法也是有所不同,会根 据戏剧的不同场景齐声配乐。傩戏表演少则 一人完成、多则 3 到 4 人共同完成。分为主 戏和插戏,还这种愿供奉的神灵就是“喜傩 神,必须要说笑话,讲丑话,这样还愿才“钩 得明、了得清”。但戏中 “钩愿判官”也是 整个还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法事。愿主 人要红猪一口,鸡鱼三牲来感谢神灵,在人 看来,每场出戏都好玩,但最为搞笑的是就 数 “打秦童”,这场戏差不多要 4 个小时才 能完成,戏师要饮 36 杯酒,其中有 3 至 4 人搭档插戏等。
寨英滚龙的作文

寨英滚龙的作文
哎呀呀,你们知道寨英滚龙吗?那可是我们家乡的宝贝!
寨英古镇是中国滚龙艺术之乡,这里的滚龙文化已经有 600 多年的历史啦!嘿呀,听老人们说,以前寨英人就特别喜欢舞龙,他们觉得龙能带来好运,能保佑大家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每年春节的时候,寨英古镇就会变得特别热闹。
人们会扎出一条长长的滚龙,然后好多人一起舞动它。
哈哈,那场面可壮观了!滚龙的身体长长的,上面还画着漂亮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舞龙的人都可厉害了,他们能让滚龙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比如盘旋、翻滚、跳跃等等。
看着滚龙在空中飞舞,我觉得它就像真的龙一样,可神气了!
我最喜欢的就是跟着大人一起去看滚龙表演了。
每次看到滚龙出场,我都会兴奋地大喊大叫。
嘿嘿,我还会跟着滚龙一起跑,感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龙。
寨英滚龙真的太好玩了!我希望以后每年都能看到它,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家乡的这个宝贝!。
浅析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资料

浅析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滚龙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进行调查研究,科学的分析出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滚龙的起源的时间和历史背景及寨英滚龙发展过程的几个阶段,为寨英滚龙将来发展方向的提出建设性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1)寨英滚龙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源、形成、鼎盛、衰落、复兴这一发展过程;(2)寨英滚龙的发展受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3)寨英滚龙的发展还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寨英;滚龙;文化;起源;引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独具特点和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和推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热潮,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更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寨英滚龙是当地少数民族一项具有600多年悠久历史民间体育活动,同时也是铜仁地区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铜仁地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除梵净山、石阡温泉、九龙洞、肉莲花等以外的又一张名片。
然而人们对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情况的研究和分析到目前还是一张白纸。
有点资料也只是对滚龙起源的民间传说和滚龙艺术的文学赞美。
对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利于寨英滚龙的健康发展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保护和发展,并对铜仁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和利用,推动铜仁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寨英滚龙的起源1.1 关于松桃寨英当地舞滚龙习俗的起源据寨英当地人说寨英滚龙起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风水先生为一大户人家在寨英的磨龙洞前看了一处住宅宝地,嘱咐他家须在家中闭门七天足不出户才能灵验。
由于这大户人家在闭门期间老是听到门外有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由于经受不起这些刺激,这户人家熬到第六天便胆颤心惊地开门看其究竟,没有按风水先生闭门七天足不出户的要求做,果然不久,这大户人家的住宅宝地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被雷劈毁。
巍巍武陵山,华夏滚龙源---寨英古镇

巍巍武陵山,华夏滚龙源------寨英古镇贵州省松桃民族中学:龙勇波寨英古镇位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65公里,松(桃)江(口)三级油路贯穿全境,是中国历史上川楚之民最早进入贵州朝靓梵净山宗教朝圣的梵净东线古道必经之地,它也是迄今为止贵州省保存较完整、梵净山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梵净古都”之称,是贵州省五大名镇之一。
它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进入梵净山区的屯兵之地。
其城内的古城墙、古城门、水门码头、古石板街道、八大商号及桶子屋民居、会馆等遗址尚存,更见当年的热闹繁华景象,是一座苗汉文化交融具有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古镇,时有“小南京”之称。
一滚龙的由来--------民间“求佑”对于寨英人来说,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三是一个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日子。
在这一天里寨英百姓会自发地用舞龙的形式来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庄稼茂盛。
当地群众把这种求佑仪式称为“滚龙踏青”,求佑仪式当天,寨英的男女老少都会很自觉地拥到田间地头迎接滚龙的到来,并对“滚龙踏青”寄托着无限美好的愿望。
二滚龙的构成常见的寨英滚龙身长一般都在108尺左右,由60至80人共同舞动,共分17节(又称洞),由34个轮番舞动,以九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连接成龙骨,近五百个直径在二尺左右的篾圈等距排列连接成龙身,再以整幅的白布画上斑斓的鳞甲,罩在篾圈上,龙头的粗竹扭固成框架,再蒙上事先描绘好的龙头模样的布料,近年来,寨英滚龙在艺术传统的基础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首先是在制作工艺上,艺人们锐意创新,大胆引进了电力技术,使其既雄奇威猛,又栩栩如生,无论动或静,都赋予它一种活力与灵性,无论白天或晚上,场面均极其壮观。
白天,人们可以仔细地看到各种表演招式以及滚龙身上的各种花纹图案和艳丽色彩,感受舞动过程的严谨有序、简练明快,一气呵成、山呼海啸的震撼力;晚上,人们则可以观赏到通明透亮的百米龙体,壮丽辉煌,并放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再加上有焰火和各种配器的点缀,气势磅礴、绚丽灿烂。
拦街福

细纹刻纸,是浙江省乐清市流传的一项绝艺,主要集中在乐清市象阳镇的寺前村、
温州米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素称“百工之乡”——
—温州民间工艺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温州民间有个习俗,每逢 喜庆节日、婚丧嫁娶或庆祝寿辰,都要捏制米塑。据传,这一习 俗早在宋朝时就已出现。经过千余年的传承,米塑工艺流程日臻 完善,与北方的“面塑”并称为中国食品塑作工艺上的双绝。
传说孙武用米做成 蟠桃状充寿桃为母 亲做寿是米塑工艺 的开始。温州米塑 历史悠久,而据记 载,温州捏制米塑 的民间习俗早在宋 朝时就已出现,已 有千余年的历史。 多用于寿庆、婚嫁、 筵席、礼佛等场合。 重阳糕上更不可少。 尤其在农历三月 “拦街福”寿桃山 上,众多米塑戏剧 人物风姿各异,情 韵生动。
后横村,北白象镇的东才村及乐成镇、柳市镇、翁垟镇等地。乐清细纹刻纸具有纤 细优美的风格,与粗犷豪放的北方剪纸对照强烈。它的刀法精妙入微,图案细如发 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可以在一寸见方的纸面刻出50条线条,其纹样细如发 丝,且凭竹刀打的经纬格子线,随心所欲地刻出装饰纹样。
清道光三十年至民国14年,乐清民间绣花风气盛行,细纹刻纸的需要量
黄杨木雕最早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
查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时 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且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刻 画人物形神兼备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晚清民国以后的黄杨木雕圆雕小件以其古 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且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一直深受收 藏者的喜爱,而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更是收藏界梦寐以求的精品。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 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 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 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 所以有“千年难长黄杨 木”、“千年黄杨难做 拍” (乐器中的一种拍 子)的说法。相传最早 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 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 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 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 理细密,色黄加象牙, 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 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 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松桃民间艺术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 族服饰主要的 女性文化的代 的贵州省 苗族同 造了 风 饰。
长的手工艺术,是苗 装饰手段,是苗族 表。中国西南部 居住着大量的 胞,他们创 不同样式、 格的服
松桃寨英古镇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 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呈现出鲜明的地 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而附 着在松桃寨英古镇建筑之上的装饰木雕、石雕艺 术,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等多 元文化因素的影响,以独特的建筑布局与丰富的 艺术形式,质朴率真的表现手法。深厚的传统文 化内涵而成为贵州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古镇建 筑代表。
撑杆提米
的承多术间音化 精和,,传乐和松 价华弘表其统等苗桃 值,扬演历技诸族民 和具了奇史艺要傩间 研有苗特悠,素戏绝 究极族,久更于的技 价高民影,是一舞集 值的间响传一体蹈民 艺文广承种,、间 。术化泛人综既杂 信 观遗,数合是技仰 赏产继众艺民、文
刀尖上的舞蹈 斜走大刀
苗族花鼓有两面鼓和四面鼓两种,表演场面热烈, 气势恢弘。在苗族聚居地,男女老少均会表演花鼓, 动作刚柔并济,自然优美,表演套路有100余种。苗 族花鼓艺术多次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法 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成功演出,松桃因此享有 “花鼓艺术之乡”的美称。
松桃是中国滚龙艺术之乡、中国绝技艺 术之乡和贵州省花鼓艺术之乡,民族民间文 化丰富多彩,而作为松桃民族民间艺术之一 的“苗族刺绣”,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 文化渊源 。万能的象征,它不仅能祛除各 种魔障,确保一方安宁,而且能行云布雨,赢得 五谷丰收,是松桃人祥和安宁、足食丰衣的保障, 因而,想方设法得使这条滚龙永久长驻。于是, 此后每年新春佳节,都要舞滚龙,代代沿袭,流 传至今。
寨英古镇建筑主要受徽派建筑的影响街巷两 旁房屋为瓦、木、砖、石结构,以木构架为主。 寨英古镇的房屋多为四合天井样式,。小户人家 木屋铺陈,大户人家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有 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阁楼戏台。
写寨英滚龙的作文

写寨英滚龙的作文松桃寨英滚龙文化艺术至今有600多年历史,独树一帜的寨英滚龙构思奇特,工艺精湛、造型完美,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滚龙编扎得栩栩如生,且表演技艺十分精湛,滚舞招式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
寨英滚龙艺术集编扎、剪纸、蜡染于一身,堪称中国一绝。
在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寨英滚龙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贵州黔东南分会场亮相,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寨英滚龙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外界进一步了解松桃寨英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魅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酷爱龙,把龙视为祖先、视为神,华夏民族因此被称为龙的传人。
而寨英人继承了中华民族崇拜龙神的传统,对龙更是情有独钟,在明朝以前就形成了独特的龙文化,且源远流长。
自明朝以来,寨英人每年都要模拟龙,用竹篾编扎龙头、龙骨、龙肋,用白布做龙皮,再在各栋(洞)点上用石蜡炒纸做成的捻子,使龙身发出光亮,从正月初六一直玩到十五元宵。
以此来庆贺新春,一则丰富春节生活,表达欢快之情;二则借龙的神威消灾避邪,扫除瘟疫;三则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历经了上百年漫长的历史后,寨英滚龙形成了独特风格。
寨英滚龙全长36米,共分17节(又称洞),用34个体魄健壮的人轮番舞动,以9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连接成龙骨,500个直径60公分左右的篾圈等距排列成龙身,再以整幅的绸布画上斑斓的鳞甲,罩在篾圈上。
龙头以粗竹揉扭而成,固于龙架,蒙上特制的防火布料后加以描画。
龙头龙身点上油捻,光彩照人,远远望去,婉如真龙。
几百年丰厚的滚龙文化历史,造就了寨英滚龙文化生生不息,那更是一代又一代滚龙编扎艺人薪火相传的历史。
如今的滚龙编扎艺人,有的已过花甲之年,有的已是古稀老人了,但他们对滚龙技艺挚爱,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寨英古镇74岁的民间艺人梁寿权老人就是其中一位。
50多年的光阴里,梁寿权用剪刀、虎钳、白纸等简单工具,延续着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据梁寿权老人说,打其记事时起,每到春节期间,当大人开始编扎滚龙的时候,他就跟着大人学编扎滚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滚龙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进行调查研究,科学的分析出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滚龙的起源的时间和历史背景及寨英滚龙发展过程的几个阶段,为寨英滚龙将来发展方向的提出建设性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1)寨英滚龙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源、形成、鼎盛、衰落、复兴这一发展过程;(2)寨英滚龙的发展受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3)寨英滚龙的发展还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寨英;滚龙;文化;起源;引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独具特点和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和推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热潮,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更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寨英滚龙是当地少数民族一项具有600多年悠久历史民间体育活动,同时也是铜仁地区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铜仁地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除梵净山、石阡温泉、九龙洞、肉莲花等以外的又一张名片。
然而人们对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情况的研究和分析到目前还是一张白纸。
有点资料也只是对滚龙起源的民间传说和滚龙艺术的文学赞美。
对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利于寨英滚龙的健康发展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保护和发展,并对铜仁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和利用,推动铜仁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寨英滚龙的起源1.1 关于松桃寨英当地舞滚龙习俗的起源据寨英当地人说寨英滚龙起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风水先生为一大户人家在寨英的磨龙洞前看了一处住宅宝地,嘱咐他家须在家中闭门七天足不出户才能灵验。
由于这大户人家在闭门期间老是听到门外有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由于经受不起这些刺激,这户人家熬到第六天便胆颤心惊地开门看其究竟,没有按风水先生闭门七天足不出户的要求做,果然不久,这大户人家的住宅宝地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被雷劈毁。
由于雷电太猛,震动了地脉龙神,盘踞在磨龙洞里修炼的那条滚龙受了惊吓,游出磨龙洞另觅新居。
滚龙非常留恋这片风水宝地游走时一步三回头。
留下弯弯曲曲的的痕迹,便形成现在磨龙河(一条很形象的小河)。
滚龙游走在寨英的高家峒安居下来,人称那地方为“回龙寺”(现在寨英镇锰矿厂回龙寺)。
在寨英人心中,滚龙是寨英人祥和安宁、丰衣足食的保障,因而,想方设法得使这条滚龙永久长驻。
于是,此后每年新春佳节,都要祭滚龙、舞滚龙,代代沿袭,流传至今。
1.2 滚龙起源的历史背景经过我本人对松桃县志的查阅以及对寨英的历史和文化的查阅和调查研究,寨英滚龙的历史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当年明太子朱祯奉明太祖朱元章的黄命率大军到西南地区开疆拓土,平夷安国,乐器锣、钹、鼓、唢呐、小号历尽艰险抵达寨英后,看中寨英背靠山,前靠水,易守难攻是建城堡的好地方,遂令将士安营扎寨,筑城堡,修工事,地方平定后,为解长期驻军需要之忧,便兴民垦,开商埠,建学馆,搞城镇华建设,驻军家属接踵而至,各地客商纷至沓来,佛事活动日渐兴盛,寨英很快就成为武陵山区最大的军事,经济重镇和贸易集散地,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随营而至的各地客商中,不乏技艺高超的艺人,而随军南下而至的中原汉族人在历史上早在商朝直至当时的明朝初期,一直有敬仰龙和祭龙的习俗以及吉庆舞龙的传统。
其所带来的龙文化与当地的苗族、土家族的特技和傩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寨英丰富的竹资源最终形成了寨英当地最早的竹龙,也就是用竹子编扎成的简易的龙——竹箩龙又称洞洞龙。
就是现在滚龙的锥形。
2 寨英滚龙的发展历程2.1 寨英滚龙乐器装配演进历程寨英滚龙的发展经历了明清时期和现当代时期,乐器和材料的使用上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使用情况如表下:表1 明朝时期寨英滚龙乐器使用情况统计表乐器锣、钹、鼓主要材料竹子、棕索、纸(当地自造的土纸)、木材、桐油灯、沙红、沙绿长度牌位、宝(绣球)、7洞(20米)表2 清朝时期寨英滚龙发展乐器使用情况统计表乐器锣、钹、鼓、唢呐、长号主要材料竹子、棕索、纸、木材、桐油灯、沙红、沙绿、布、绸缎、石蜡长度队名牌或队名旗、牌位、宝(绣球)、18洞(36米)表3 现当代寨英滚龙发展乐器使用情况统计表由表1、2、3可知,寨英滚龙在乐器和制作材料的使用与配置演进上都呈多样化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滚龙从没有队名牌到有队名牌,滚龙长度从初期的20米增长到现在的36米。
2.2 寨英滚龙队队伍发展历程通过对寨英滚龙实地观摩,并对当地年长者的访谈、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结合表4可知,寨英滚龙的发展分为以下4个阶段。
表4 寨英滚龙队队伍时期统计表年代滚龙队及分布 合计 1378-1450 寨英村队(男子)1支 1450-1488 寨英村队、罗家寨村队、杨家湾队、余家堡4支 1488-1845 寨英村队、罗家寨村队、杨家湾队、余家堡、龙家寨队、吴家寨队 6支 1845-1965 寨英村队、罗家寨村队、凯牌村队、邓堡村对、上寨村队、寨转村队、廖家庄队、余家堡、水源头队9支 1966-1972 无0支1973-2009 寨英村男队、寨英村女队、罗家寨村队、凯牌村队、邓堡村对、上寨村队、寨转村队、廖家庄队、余家堡、水源头队、铁广平队、王家平队、焦溪队、大山脚队、罗满队 15支2.2.1 寨英滚龙的发展的初期滚龙是寨英特有的一项节日民俗活动,距今已有600多的年历史了。
早期的寨英滚龙相比现在要简单和落后很多,最初只有寨英村一只滚龙队,只是在春节是为闹春而舞动,没有什么高难度动作,舞龙队员没有统一的服装。
前期的编扎龙的资金全是老百姓捐筹,编扎好后的舞龙活动资金则是到那一人家舞龙表演时由这家送主要材料 竹子、棕索、铁丝,钉子、彩灯、装饰纸、木材、颜料、绸缎、电动机 长度队名牌或队名旗、牌位、宝(绣球)、18洞(36米)红包这样以维持舞龙活动。
随着寨英建置时间的不断加长,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的发展寨英成为了黔东最大的经济重镇和贸易集散地,出现很多富商,百姓富足,这时人们开始拿出足够的资金玩滚龙,在滚龙的设计上也开始创造性模仿中原文化中龙的形态的结构和样子。
滚龙也由早期的20米长的洞龙演变为连贯为一体36米长的滚龙。
舞龙时的伴奏乐器由锣、钹、鼓,三种增加到锣、钹、鼓、唢呐、长号五种。
制作滚龙用的竹子、棕索、纸(当地自造的土纸)、木材、桐油灯、沙红、沙绿,也增加了布、绸缎。
这时候石蜡取代了用来点灯的桐油。
改变了以前滚龙不能反转滚动的局限,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开始了动作的创编。
2.2.2 寨英滚龙发展的鼎盛时期鼎盛时期的寨英滚龙集编织、刺绣、雕刻、剪纸、书法、绘画、器乐、设计等诸多艺术精华为一体,这时期的滚龙队由1488年的4支增加到了9支。
制作滚龙用的材料也在不断的改进。
运动员由1488年的400多人增加到了1000多人。
在节日庆典活动集中表演时场面宏大壮观,以其独特的风采备受赞誉,曾于明永乐、嘉靖、万历和清乾隆、嘉庆等年间多次应召晋京表演。
民国初年,寨英曾组织举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滚龙灯会,为显气派,由富商牵头,众人捐资,租用三只大船下辰沅入洞庭,前往苏杭采购锣鼓响器绸缎灯饰等材料,灯会期间,向松桃、江口、铜仁、凤凰、麻阳、吉首、花垣等地散发了数千份拜帖,滚龙舞遍整个武陵山区。
2.2.3 寨英滚龙的衰落时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寨英的滚龙遭受破坏,编到毁灭性的扎滚龙时用来支撑龙体的龙架被烧毁,伴奏的打击乐器(锣、钵、鼓“)也被砸毁,玩滚龙的人轻则被视为封建迷信,重则被打为反革命分子进行斗争,这时期没人再敢玩滚龙,之到改革开放前寨英滚龙都没有再现。
2.2.4 寨英滚龙的复兴从1996年到2009年寨英滚龙在当地政府的科学领导下,得到了复兴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滚龙队由9支发展到15支,还不包括临近的普觉镇的几支滚龙队和江口县临近寨英镇地方的两支滚龙队。
制作材料又增加了铁丝,钉子、彩灯、装饰纸、颜料、电动机等。
滚龙的活动资金也由以前百姓自己捐筹的单渠道变为每年每支队政府拨发5000元加村委会拨发加百姓捐筹。
外出表演由镇俯领队。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物质文化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寨英的滚龙艺术,以其神奇的魅力重展英姿,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无论是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舞动表演上艺人们都锐意创新,且大胆引进了电器技术。
寨英滚龙艺术成了一种立体式的综合艺术,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焕然一新。
如今,在经过了百年的演变之后,常见的寨英滚龙身长一般都在108尺左右,由34人共同舞动,加上舞彩球、舞牌位和打乐器的人大致有五十人共同作业,加上换班的人员一支滚龙队有一百五到两百人。
目前寨英共有滚龙队15支,队员1200多人,编、扎、绣、剪、舞等各行当中,老、中、青、少已形成梯队。
为全面综合开发梵净山和寨英古镇旅游文化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寨英滚龙发展的影响因素3.1 寨英滚龙的发展受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寨英镇地处武陵山区所属松桃苗族贫困县管辖一直以来交通相对闭塞,经济落后,而开展滚龙活动耗资又相对巨大,加之滚龙的结构特征滚龙不便于远距离的步行外出表演,在改革开放以前寨英滚龙的发展是缓慢的,从其起源到改革开放600年时间里一共才外出参加大型表演3次,两次进京,一次到江浙。
而现在寨英借着锰矿的开发,寨英的经济得以腾飞,交通大为改善,开展滚龙活动的经费逐年增多,渠道也越来越广,外出表演全部乘车,从1996年到2010年一共走出山门展现达十多次,参加省、地、县组织举办的各类大型庆典、节日灯会以及迎宾等活动表演,接待海内外观众十多万人次;1999年,省文化下乡艺术团专门邀请寨英滚龙参与演出;2001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专程来寨英拍摄滚龙艺术,并被搬上春节特别节目专栏荧屏;12月,贵州电视台《走遍公园省》栏目专题播出寨英滚龙;2002年又分别被中央电视台第七套《乡村大世界》,贵州电视台《走遍贵州》栏目作为春节特别节目和旅游节目搬上荧屏。
3.2 寨英滚龙的发展还取决于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寨英滚龙在明清时期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受到统治阶级鼓励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于国家的政策所不应许寨英滚龙在这时期消声灭迹。
在改革开放后寨英滚龙在次得到新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政府以其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开始大力开发寨英滚龙。
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近几年松桃县为了挖掘和开发寨英滚龙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搞了一些宣传和推广,但宣传和推广的力度还不够大,宣传的角度也不够广也不够深,开展的大型摄影活动只开展过一次也没有得到延续或定期的举办。
开展滚龙活动的资金欠缺和资金渠道过于单一化,政府的投入太少,资金的来源除政府出一少部分外,再由群众自筹一部分,其根本得不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