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古代中药处方中剂量单位的书写及换算

古代中药处方中剂量单位的书写及换算古代中药用量,最初以容积为单位,如合、升、斗,与容积相类似的有方寸匕、刀圭、钱匕等。
后来逐渐采用重量法,由斤、两、铢组成。
唐、宋以后,则在单位两之下分为钱、分、厘、毫,一直沿用至改为米制的“克”为止。
以长度为单位的尺、寸、分古今用名相同。
至于古今度、量、衡如何折合“米制”,各家考证不一。
在中医的处方中,历来还有很多种特殊的计量单位,我们搜集一下,以供研讨方剂,调配处方时的参考。
一、剂量单位的书写方式下图为上海铁路医院70年代老中医处方古代医生处方原文二、古代剂量单位的换算方式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一直是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现据网上资料整理供参考。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 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正文:“经方”原为经验用方的意思。
在汉代以前,凡是记载经验用方的书,统称之为“经方”。
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说的“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即指此而言。
但是这些经方的著作今已亡佚。
今天人们所说的“经方”也就是本文所要讲的“经方”,则是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方剂而言,含有方剂的经典、典范之意。
掌握经方的药物用量,特别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与疗效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但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乃汉代张仲景所著,经方所用药量乃是汉制,与现代的度量衡制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了解汉代的度量衡制及其与今制换算的关系。
1汉代的度量衡制1.1 汉代的衡重班固《汉书·律历志》曰:“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载:对出土的汉代各种“权”进行实测,最轻的1斤等于235.8g,最重的1斤等于270g,多数为250g。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汉光和大司农铜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正是张仲景在世的年代)按汉代权的量级程序,当是十二斤权,实测为2,996g,一斤为249.7g,约等于250g,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
据以上可知:汉1斤等于250g,1两等于15.625g,1铢等于0.65g。
1.2 汉代的容量《汉书·律历志》曰:“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子谷柜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南京博物馆藏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永平三年(公元60年)制,实容60ml水。
上海博物馆藏东汉元初大司农铜斗,元初三年(公元116年)制,实容1990ml水。
山东博物馆藏东汉铜斗,实容小米2,000ml。
上海博物馆藏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制,实容小米20390ml。
中医汉代计量换算

中医汉代计量换算
关于汉代计量
从明朝以后,按汉制1两=3克,一直沿用至今,国家药典也根据1两=3克来规定药剂的用量。
现在从多方考证,和许多老中医的临床实践,证明汉制1两=15.625克是正确的。
对计量的限制是导致中医治病慢,不能治疗重病的根本原因。
汉代度量衡:权与现代剂量关系
斤=250克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撮=2克
方寸匕=2.74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蜀椒1升=50克
葶立子1升=60克
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
蛀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枚15克强,乌头1枚,小者3克,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篓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引至《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案例不要被西医的病名所束缚
绑在中医身上的紧箍咒太多,人们对中医的误解也太深,需要大家逐步了解中医,还原古代中医的精神:大道至简,注重人体大循环与能量强弱,只要大循环通畅,能量(气血)起来,人体局部的症状就会好转。
中医不要围绕西医的病名打转转,根据六经辩证,脉症体合参,综合判断出病因病机,也就是证,有是证用是方。
· · · END · · ·
读经锻炼,感悟中华文化之美!“
岐黄治身,道德润心;
身心合一,我命常新。
张仲景方药剂量古今度量衡折算(五)汉代的1尺是多少?1升多少?

张仲景方药剂量古今度量衡折算(五)汉代的1尺是多少?1升多少?上一节讲到了日本医家对仲景用药的折算,前面几节分别从古代各个时期的医家以及现代医家的论点进行分析罗列,通过上面四节内容讨论,大家的留言也是众说纷纭。
所以,这一节我们通过出土文物和文献,考证一下汉代的度量制。
本节主要讲长度和容量,下一节(六)讲重量。
汉代是传统剂量的理论形成时期,继承和推广了秦朝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并且在秦制的基础上,制定了完整的度量衡单位体系,史称“汉承秦制”。
1.西汉末年,王莽新政时期,刘歆对度量衡制度所做的改革,标志着传统度量衡体系进入了它的理论成型时期。
2.刘秀时期,东汉的度量衡制度基本和西汉保持一致。
汉代量器大小都沿袭秦时制度,基本不变;尺度量器用莽制,实际上略有增大之势,衡制是恢复了秦和西汉之制,而大于新莽时的单位量值。
我们来具体看下汉代度量制一、汉代长度量制在汉代,度量衡制首次记录在《汉书.律历志》。
其中的审度篇云“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本起黄钟之长,以于谷炬黍中者,一黍之广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文为引而五度审矣。
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蔫。
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文。
”由此可见,汉代明确规定了长度的五个单位:分、寸、尺、丈、引。
黄钟为十二律之一。
声调最宏大响亮,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中,宫属于中央黄钟,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
因汉代的“分、寸、尺、丈进位合理,使用简单,量值适当,因此几千年来,历经改朝换代,尽管汉以后单位量值有所增减,而其单位制度却未有更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实施以后,才被米制所取代。
”综上所述,汉代的长度单位制为:10分=1寸;10寸=1尺;10尺=1丈;10丈=1引。
至今出土的东汉尺数量众多,共有85支,其中有57支铜尺,25支骨尺,还有数支五尺和木尺,大部分为民间日常用具,刻度多不甚精确。
这一时期特点:{!-- PGC_COLUMN --}数量多;从所测数据中可得一尺之值多集中在23-23.6厘米之间。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剂量的折算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剂量的折算宋代以前的医学著作多为汉制,宋代以后的医学著作多为今制。
参考资料《班固.汉书律历志》(郝万山视频摘录)一、重量单位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铢)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shi)。
注:黍,即汉代的一种谷物。
今日折算:(汉)一斤=(现今)250克;一两=15.625克二、容量单位千二百黍实为龠(yue),合龠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今日折算:(汉)一合=(现今)20毫升;一升=200毫升;一斗=2000毫升三、度量(长度)单位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今日折算:(汉)一寸=(现今)2.3厘米;一尺等于23厘米(如关羽身高八尺,折算后相当于184厘米身高)粳米一升=180克;半夏半升=50克;五味子半升=30克;厚朴3.5/23厘米=15克;杏仁100粒=40克;桃仁100粒=30克;枳实一枚=18克;附子一枚=20克(大者25克);野乌头一枚=5克;一方寸匕等于5到6克;一钱匕=1到1.5克附1、晋朝后在两与铢之间又加了“分”,6铢=一分;四分=一两宋朝度量衡大涨至:一斤=600克;一升=1000毫升;一尺等于33厘米宋制微调整后一直延用至如今附2、李可著作中对汉代度量衡制的折算参考:(汉)斤=(现今)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圭=0.5克;龠=10毫升;撮=2克;方寸匕=2.74克;半方寸匕=一钱匕=1.5克;一铢=0.7克;一分=3.9到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苈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厚朴一尺=14.4克;石膏鸡蛋大=40克;竹叶一握=12克;枳实一枚=14.4克;杏仁100粒=40克;栀子10枚=15克;瓜蒌平均一枚=46克;附子中者一枚=15克;附子大者一枚=20到30克;乌头小者一枚=3克(大者5到6克)。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三)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三)今天具体和大家谈谈经方药量的换算方法。
经方中以重量计量的药物,可以直接折算为现代计量(如1两=15克),以容量和尺度计量的药物,可折算为现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称重。
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粳米称重约180克;半夏半升,今用100毫升半夏称重约50~60克;五味子半升约30克;厚朴1尺,据《医心方》、《小品方》云,当以“厚3分,广1寸半为准”,今用中等厚度的厚朴,宽3.5厘米,长23厘米者称重约15克。
以数量计量的药物,可直接用原数量(如大枣、乌梅),需称重者,可按原数再称重。
如有人秤得杏仁100枚=40克、桃仁100枚=3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5克、大附子1枚=30克,野生乌头1枚=5克。
通过这样的折算,我们可以看出,经方药量比例虽然和现代用方基本一致,但每剂药的药量有多数远较今天的每剂药的计量为大。
这主要是由于煮服方法古今不同的缘故。
以麻黄汤为例:麻黄三两=45克;桂枝二两=20克;甘草一两=15克;杏仁七十个=28克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每次仅服八合药液,实为全方药量的三分之一,也称之为“一服”。
桂枝汤方后云:“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麻黄汤方后云:“余如桂枝法将息”。
既然一服就可以达到汗出病差的目的,所以麻黄汤原方三分之一的药量就是一次治疗量。
由于现在采取了一剂药煮一次(指解表药)一次服完的方法,所以今天的一剂药实际应当用经方的一次治疗量。
麻黄汤的一次治疗量大约应当是麻黄15克,桂枝10克,甘草5克,杏仁9克。
这正是今天在一般情况下所使用的药量。
桂枝汤的一次治疗量是,桂枝、芍药、生姜各15克,甘草10克,大枣4枚,这和今天使用桂枝汤的药量也基本一致。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经方每剂药并不都是含有三次的治疗量,也有顿服者,就是一次全部服下的,如干姜附子汤、桂枝甘草汤等,就是一次治疗量,今天当按原量直接折算为公制。
还有分两次、四次、五次服者,则分别是两个、四个、五个治疗量,今应分别取其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中医中药古今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汉代1两=15.625g ; 清代:1两=36.9g一、汉代1 石= 四钧= 29760 克1 钧= 三十斤= 7440 克1 斤= 16 两=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24 铢= 15.625 克1 圭= 0.5 克1 撮=2 克1 方寸匙=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匙= 一刀圭= 一钱匙= 1.5 克一钱匙= 1.5-1.8 克一铢= 0.65 克一铢=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3.9-4.2 克1 斛= 10 斗= 20000 毫升1 斗= 10 升= 2000 毫升1 升= 10 合= 200 毫升1 合=2 龠= 20 毫升1 龠= 5 撮= 10 毫升1 撮= 4 圭=2 毫升1 圭= 0.5 毫升“石”:读shí,后来读dàn “龠”:读yuè1 引= 10 丈= 2310 厘米1 丈= 10 尺= 231 厘米1 尺= 10 寸= 23.1 厘米1 寸= 10 分= 2.31 厘米1 分=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黄豆大蜀椒一升= 50 克葶苈子一升= 60 克吴茱萸一升= 50 克五味子一升= 50 克半夏一升= 130 克虻虫一升=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二、清代1 石= 120斤= 70800克1 斤= 16 两= 590 克1 两= 36.9克1 钱=10分=36.9 克1石=2斛=100000毫升1 斛=5斗= 50000 毫升1 斗= 10 升= 1000 毫升1 升= 10 合= 1000 毫升1 合= 10 毫升1 引= 10 丈=355厘米1 丈= 10 尺= 35.5 厘米1 尺= 10 寸= 3.55厘米1 寸= 10 分= 2.31 厘米二、进制关系1. 十六进位制与公制重量单位对照表一厘:约等于十毫(0.03125克)。
古今度量衡对照转换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转换表方舟开启用心换票平靜的喜悅音乐:巫娜 - 天禪一、古今度量衡对照表:1、618-907 年(唐朝):一升=0.5914 市升;一升=59.4 毫升;一斤=19.1 市两;一两=1.19市两;一两=37.30 克。
2、644-1911(清朝):二、古方中特殊计量单位说明: 1、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嚣器,形状如刀匕。
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 毫;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 2克,草木药末约为 1克左右。
2、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至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二分之一。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无”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
3、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4、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5、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
汉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三、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折算: 1、基本折算: 1公斤(kg)=2 市斤=1000 克(g);1克g=1000 毫克(mg) 2、十六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 1斤=16 两=500 克(g)1两=10 钱=31.25(g)1钱=10 分=3.125(g) 1分=10 厘=0.3125(g)=312.5 毫克(mg) 1厘=10 毫=0.03125 克(g)=31.25 毫克(mg) 3、十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 1斤=10 两=500 克(g) 1两=10 钱=50 克(g) 1钱=10 分=5 克(g)1分=10 厘=0.5 克(g)=500 毫克(mg) 1厘=10 毫=0.05 克(g)=50 毫克(mg)四、中草药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 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
· 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菩提心发表于2010年02月02日 16:57 阅读(2) 评论(0)分类:个人日记举报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1.掌握药物剂量的临床意义.以上我们就把中风,伤寒这两类证侯谈完了.涉及到许多经方,经方的药量是用的汉代的度量衡制.今天在临床上,许多人用经方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把现代用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药量联系起来. 所以我们这里插一段小小的另一个题目,这就是汉代的度量衡制.我们之所以讲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比方说桂枝汤,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剂量是各三两.如果把桂枝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桂汤.它的作用不是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而是温补心阳,降逆平冲,治疗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得奔豚.如果桂枝汤里把芍药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芍药汤,它的作用是治疗太阴脾经受邪,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导致的腹满时痛.你看剂量有没有关系.我上次课提到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甘草的剂量比例应当是3:2:1,如果变成1:2:3的话,这个方子就发不了汗.所以掌握剂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疗效上是很重要的.比方说五苓散这个方子,泽泻用量最多,猪苓,茯苓,白术用量居中,如果按照这样的剂量比例组成的散剂,给试验的动物吃,就有很好的利尿效果.而把这五个药等量的做成散剂,给相同的动物吃,它的利尿效果明显就差.所以掌握药物的剂量比例在临床上很重要.2.汉代的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铢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
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
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
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
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
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
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度度量衡了。
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
为什么后面这一千年没有随意扩大呢?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流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家征税,地主收租,不再单纯收粮食,而靠货币的流通.所以从宋朝以后,随着商业的发达,随着货币的流通,度量衡再发生什么变化,就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了.因此度量衡制就稳定下来了.所以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就是汉朝以后到宋朝以前,度量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宋朝到清朝度量衡制是基本稳定的.到晋朝,到唐朝,到宋朝这段时间,国家是怎么规定的呢?晋书和唐代的史书都有说明,说这个医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天文是涉及到天象,国家安危的问题.古代很重视天象,天象是国家衰亡,国家兴盛的征兆.所以天文和医药一定要保留古制.而社会上一般的商业那就用新制.所以到了唐代,你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剂量仍然是保留的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它的剂量保留的都是汉制.宋朝,国家在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的剂量.服用方法上,宋朝改用了煮散,就是把药物做成了粗散,然后煮散,连药渣一块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块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你看宋朝书的药量都是很小很小.这样药量一减少,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宋朝的度量衡制,它衡重的计量单位上,它用了哪些计量单位呢?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所以当我们看到一本中药书上有斤.有两.有钱.有分.有厘.有毫这样的计量单位来计量的时候,那我们就知道这是宋朝以后的计量单位.由于宋到清的计量单位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宋到清的医书基本用的是宋代的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我们解放后对度量衡制进行了一些改革,把一斤变成了500克,为了换算方便.实际上,在中药计量上变化不大.过去老大夫开药3钱,1钱就是3克,3钱今天我们折合成9克。
折合成9克,药房师傅嫌计算不方便,开9克也按10克算。
医生干脆就把9克的药都改成10克。
有个别的地方在度量衡制改革的时候,和大多数地方不一样。
黑龙江在度量衡制改革的时候就把1两当成50克,1钱按5克来算。
3.经方药量的折算方法.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
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
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
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
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
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
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
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
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
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
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
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
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
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100ml,今天称重大概是50g。
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
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3.5cm,长23cm,称重大概是15g。
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2.3c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
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
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
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
有人称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乌头一枚大约是5g。
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 在伤寒论中,大陷胸汤里,用甘遂末一钱匕。
甘遂是有毒的,后世医家根据实际情况,一钱匕大约一克左右,量是很小的。
也有的书说一钱匕是1克到1.5克,这只是供大家参考。
4.药量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上谈到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实际上在临床应用的时候,无论是张仲景还是后世医家,他们都是因人,因时,因地来随时调整药量。
以后我们学原文的时候会提到“强人用大附子一”,那就是说身高比较高。
重量比较多的人用附子的话要用大个的。
一般体质的人用附子的话就用一般大小的。
这不就是因人制宜吗?因时制宜就包括了因季节气候的变化,因时代的变化。
比方说,汉代的时候,人们的医药条件比较差,又没有那么多的西医西药,病通常很重,自己不能好的时候才找大夫。
所以显然仲景有些药物的用量就比我们今天要多一些,特别是一些辛温的药。
我们今天用茵陈的剂量显然要比张仲景那个茵陈蒿汤中的量用得要多。
这就是因为时代的发展,人们经验的不断更新,人们对药物药量的运用发生了变化。
还有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人的体质不一样,气候不一样,水土不一样,所以在药量的应用上也有差异。
我举过黑龙江的例子,那用的药量都很大。
我们在座的一的同学,原来是黑龙江中医学院毕业的,他说我们那里都是5克,10克,15克,20克,50克,100克,150克,200克,甚至有的人还用上500克。
来到这里怎么是3克,6克,10克,这就是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