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萤火虫小巷》读后感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精彩3篇

萤火虫小巷读后感精彩3篇《萤火虫小巷》读后感篇一这本书看的很快,大概也是因为我更加喜欢读小说,因为好的小说,总能轻易抓住人的欲望,希望不知疲倦的读到最后一页。
这是一本关于友情和爱的书,非常普遍的美国小说的主题,爱本身就是最美国的普世价值。
两个14岁的女孩,看上去非常不同,一个离经叛道,一个从小就是乖乖牌,却因为在萤火虫小巷相遇,进而维系了一生的友情。
哪怕其中一个因病去世,她们也都是一辈子的朋友。
故事于是从70年代一直讲到千禧年。
这三十多年里,她们经历着青春期,叛逆期,从学生时代到各自进入社会和家庭生活。
一个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主播,一个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和年少时候一样,她们的生活永远不同,因为本来她们就不一样。
但之所以会成为好友,也是因为她们相近。
她们渴望被爱,被关注,渴望被认可,有各自的梦想。
更加重要的是,她们是彼此成长的见证。
要说谁最熟悉自己,那就是有着三十年友情的对方。
你不是我,却又像世上的另一个我。
当然三十多年的友情并不容易维持,乖乖女以及后来的家庭主妇凯蒂向来是最先道歉妥协的那一方,因为她知道酷女孩以及后来的事业女强人塔利是不习惯说道歉的。
这就是最简单的爱了。
无论友情,还是爱情,不都是一样吗?她们也经历过彼此互相的误解,或者对梦想的不同认识,对爱情的不同看法,对新闻事业的不同追求,但最终,只要说一句:我需要你。
那么所有的误会不解矛盾都会冰释前嫌,因为这就是朋友最基本的忠诚和定义。
所以你会为了这样纯粹长久的友情感动,羡慕。
当然,这两个不同的女性,也让你看到不同女性对于家庭和事业的选择。
作为酷女孩,塔利选择了事业和梦想。
所以她从中学开始就一直坚持并且为此奋斗,无论是从不间断地给报社写信,或者是收集新闻信息,还有自学传播学内容,工作有每天都凌晨三四点起床,熟悉各种新闻事件,如此追求梦想的劲头都让人自愧不如。
所以,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主播,因为她一生都在为新闻事业奋斗。
可是中间会有迷茫,因为想要的成功越来越巨大,对现状越来越不满足,所以会在好友丈夫受伤时还在想着采访到受伤的人和好友来作为独家?上头条。
再见萤火虫观后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再见萤火虫观后感《再见萤火虫》是一部寓言故事,由卡利弗诺所著,是一本适合年轻读者的童话小说。
这本书以萤火虫为主角,通过描述萤火虫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友谊、勇气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有许多感悟,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宝贵,也明白了友谊的可贵和奉献的力量。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名叫“萤火虫”的小昆虫,它有着灵敏的触角和灿烂的发光能力。
然而,相比其他昆虫,萤火虫的身体却相对脆弱,无法飞得很高,也不能飞很远。
这让萤火虫感到自卑和无用,认为自己注定是被人们遗忘的昆虫。
故事的情节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当所有的昆虫都在为爱而争斗时,萤火虫感到孤单和无助。
它看到了青蛙对红蚂蚱的爱,看到了螳螂对黄蜂的爱,看到了蟋蟀对蜗牛的爱,它们都在竭尽全力地为自己的爱而战斗。
而萤火虫却觉得自己没什么能为爱而做的事情,自卑心理更加深了。
但是,故事的转折点在于萤火虫遇到了一只名叫“兔子”的昆虫。
兔子告诉萤火虫,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尽管萤火虫不能像其他昆虫那样飞得高或飞得远,但它却有独特的发光能力,可以在黑暗中照亮道路,为其他昆虫提供帮助。
听到兔子的话,萤火虫感到温暖和鼓舞,它明白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从而拥有了自信和勇气。
于是,萤火虫开始照亮道路,并尽可能多地帮助其他昆虫。
它在一次次冒险中,结交了许多朋友,与其他昆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尽管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挫折,但萤火虫却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快乐和满足感。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然而,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在萤火虫成为一群小蜘蛛的守护者时。
小蜘蛛们受到了一只红蜻蜓的威胁和欺凌,而萤火虫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发光能力吓走了红蜻蜓,保护了小蜘蛛们。
这一刻,萤火虫感受到了真正的奉献精神和友谊的力量,也让其他昆虫对它充满敬佩和感激。
整个故事都充满了美好的情感和哲理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要珍惜自己,不要轻易放弃。
关于读《萤火虫小巷》有感作文

关于读《萤火虫小巷》有感作文在繁重的学业之余,机缘巧合我遇见了《再见,萤火虫小巷》这本书。
它就像是精灵一般,施了个魔法,一个无关萤火虫,只关友谊美丽动人的故事在眼前呈现,我像着了魔一般,时而郁郁寡欢,时而热泪盈眶……它用最真挚的情感润泽我的心田。
住在萤火虫小巷里的塔莉和凯蒂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
塔莉美丽聪明,却离经叛道,一直活在被母亲抛弃的阴影中,外婆的离世使他彻底孤独。
凯蒂则是乖乖女,性格温顺可爱,从小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她们本没有任何交集,在一次塔莉受伤的夜晚她们在萤火虫小巷相遇,凯蒂给了塔莉温暖的拥抱,塔莉的世界从来没有像这一刻如此美好。
他知道未来无论有多少考验,他会永远记住这温暖的的一刻,最终她们成了永远的好朋友。
凯蒂乖巧的外表下,充斥着无法消解的束缚感,偶尔渴望挣脱,想像塔莉那样自在又轻狂。
而塔莉却因孤独而渴望归属感、渴望有人能无条件的爱她,想要像凯蒂那样的家。
她们都曾以为对方的生活是最好的,但最终发现人生总会有残缺,而她们也充实着,完整着彼此的生活。
从十四岁到四十岁,这三十多年里,她们一同经历青春期的懵懂,叛逆期疯狂,从学生时代到各自进入社会和家庭生活。
塔莉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主播,凯蒂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和年少时候一样,她们的生活永远不同,因为本来她们就不一样,但她们都实现了各自的梦想。
朋友就是只要你说你需要我,我就永远都在……凯蒂和她正处叛逆期的女儿玛拉争吵不休,关系难以缓解,凯蒂找塔莉帮忙,缓解玛拉的情绪,但塔莉却在自己主持的节目中私自请了心理医生来给凯蒂看病,身为人母的凯蒂非常生气塔莉如此诋毁她,还纵容玛拉的叛逆。
凯蒂再也无法忍受塔莉如此不解风情和自私、任性了,两人之间从未有过的冷战开始了……但令人伤心的是在这期间,凯蒂被查出来乳腺癌,她很难过,更多的是不放心,放不下丈夫,孩子,爸妈,还有塔莉。
在生命的最后,她需要塔莉。
当塔莉得知自己胜似亲人的密友就要离她而去时,她放下了一切,包括她的`工作,一心陪伴着凯蒂,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姐妹就是这样,像好朋友和妈妈一样,总是能惹你火大、哭泣、心碎,即便如此,当你遭遇困难,她们仍会守在你身边,在最黑暗的时刻逗你笑。
《萤火虫小巷》和《再见,萤火虫小巷》读后感

《萤火虫小巷》和《再见,萤火虫小巷》读后感第一篇:《萤火虫小巷》和《再见,萤火虫小巷》读后感《萤火虫小巷》和《再见萤火虫小巷》读后感“时间快的太快不会再重来,而我渐渐明白爱需要关怀…”这是《许多年以后》的歌词,最近有意无意会听听这首歌,也许这首歌和要写的东西有着藕断丝连的情感吧,今天也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间吧,既是建党节也是香港回归20周年,可谓好事成双,就借着这好日子书写这两本书的感受吧。
《萤火虫小巷》读完已经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本打算看完写的。
谁知道作者为了满足大家的胃口,有续写了《再见萤火虫小巷》,就这样不得又浪费我几十大洋了,随着六月的结束,这本书也随着塔莉苏醒而再一次结束了,就个人感觉《再见萤火虫小巷》的成就无法跟《萤火虫小巷》媲美,《萤火虫小巷》完美的抒写了凯蒂与塔莉的一生友谊,从少年的相识,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这份情谊经过无数次的风吹雨打,经过艰难险阻,最终岁月的年轮还是没有拆散这份感情,这也许是我们所希望的友谊,终其一生,但随着时间的年轮不变的友谊就像天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
《萤火虫小巷》从两个孤独的少女在14岁时因为羡慕彼此的魅力而有结识的冲动,因为塔利不幸的遭遇两个人开始长达一生的友谊,这也许印证了“患难见真情”这句话,也许也让我们去思考学会聆听比学会说话更加难能可贵,真是因为凯蒂懂得聆听塔莉的痛苦,无声无息的陪伴赢得了塔莉的真情流露,两个孤独的少女分享彼此的秘密和欢乐,从此开始形影不离的生活,但是生过总是有过太多的坎坷,塔莉没有幸福的家庭,没有爱她的妈妈,也不知道自己爸爸是何许人也,只有相依为命的外婆照顾她,在塔莉的记忆中自己的母亲就一直是一个“瘾君子”,这对塔莉的人生成长产生了无法想象的影响,在这种“母爱”的背景下,塔莉的自尊心受到的沉重的打击,因而她想出人头地的想法从小就开始萌生,因为她明白她没有爱,没有家庭。
随着外婆的去世塔莉的牵挂就只有凯蒂了,就这样她们两个在凯蒂的家庭中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她们一起考入华盛顿大学,一起为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记者而努力拼搏,塔莉的性格是开放,热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别人眼球的魅力,而凯蒂相对安静,沉稳,就如东方人眼中的女人的温柔之美,在豪放的美国文化背景下,显然塔莉更加受异性的喜爱,再加上正值花季少女阶段,爱情这个大学的必修课,对花季少女的影响不言而喻。
《再见萤火虫小巷》读后感

《再见萤火虫小巷》读后感《再见萤火虫小巷》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见萤火虫小巷》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失去的会以另外的方式永远存在,而拥有的需要加倍珍惜。
”人们的一句句“再见“迎来了治愈的力量,在温暖中也慢慢有了信仰。
一场悲剧将三个女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各自踏上了一段伤感的救赎之旅。
用爱来缝补原来已破碎崩坏的生活。
从十岁遇见这本书,到今天的再次回味,对“朋友“”一家人“的定义有了新的认知与改变。
”很久很久以前,在萤火虫满处的小巷中,月光从白衣女孩的头上静静泻下,静谧的夜被迷离的月光线条镶上了眼边,女孩行走在小巷间,点点记忆在他脑中浮现。
“但这仅仅只是她的记忆。
爱能够创造永恒与奇迹吗?即便它已经开始小时或已经不见……沉重的行文使读者沉浸在其中,朋友的离开,生活的压力,以及年龄的伤害……塔莉所做过的一切无论对错都使她感到后悔与恐惧。
年少时在她眼里“朋友就像夏日里的萤火虫,一点点微光就足以照亮整个夏天。
“也许在书外的我并不能感同身受但对于爱的理解却在逐渐加深。
20xx年我的小公也离开了我,与塔莉不同我从出生便遇见了他。
他承载着我记事起的整个春秋与童年。
塔莉在14岁时遇见她,而我却在近14岁时离开他。
整个世界突然变暗,视线模糊了,心脏也变得异常沉了。
脑子里一片迷蒙,身体开始失重,似乎要飘起来。
一种掉入黑洞般的感觉从眼中夺眶而出。
在所有离别中,亲人的逝去会使你更加地迷茫,而那仅有的一丝温暖总会让你格外赞叹。
故事中的女人带着我与她的.内心信仰走进书中。
我们一起感受者死亡,“在一次车祸后,眼眶深邃的女人望向那张照片终于笑了,她的笑就像荡漾的春风清泉的波纹,从她的嘴角溢出。
笑出的是轻松,是愉悦,是成功,也是沉重,是凄凉以及失败。
四十多来的“酸甜苦辣”都在这一刻被释放。
我们终于明白了“失去深爱的人,我们仍要好好地生活下去,学会放手微笑着告别,尽管这并不容易。
《再见萤火虫小巷》读后感

再见萤火虫小巷》读后感
《再见,萤火虫小巷》读后感这是《萤火虫小巷》的续集。
作者写完《萤火虫小巷》后,一直牵挂着白云和塔莉的未来,所以才有了这本小说。
我们才有幸回顾塔莉和凯蒂的伟大友谊的同时,见证着白云和塔莉的结局。
阅读的过程就如同用手一层一层地撕开秘密的面纱,最后终于明白为什么白云会抛弃塔莉,这也是我读完第一部小说时留下的隐隐的迷。
两部小说之所以俘获读者的心,不仅因为故事太接近生活,我想更因为它们还触碰了读者的心。
故事虽然悲伤,但却总感觉是柔软的,人物的性格虽然带刺,但读起来又总有一种像水或棉花一样的力量隐藏着包容。
正像小说最后一页,背面封皮上的书评所说:“《再见,萤火虫小巷》将救赎,原谅和希望作为主题,有治愈伤痛、走出阴霾的力量。
”(看看人家多会说,而我差的不仅仅是一个银河系啊!)
本书用塔莉的车祸,将所有已离心的人又重新联系在一起。
而让她们离心的原因是凯蒂因乳腺癌的离去(上部)。
玛拉终于认清了自己错得有多离谱,她和爸爸说会继续看心理医生,还会去上大学,她学会了用正确的方式来面对妈妈的离去。
强尼也反思了自己对塔莉的态度有多过份,因为看见她总会让强尼想起深爱的妻子,那种痛,只有深深爱过的人才有。
最痛的是多萝西(白云),她得知女儿车祸的消息,整个人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她没有尽过一天当妈妈的责任,她已戒掉了酗酒和大麻,而正是她接下来这一年多精心的照顾,才让塔莉慢慢。
读《再见,萤火虫小巷》有感

读《再见,萤火虫小巷》有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再见,萤火虫小巷》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什么时候当我们最重要的一半悄然消失,无影无踪,你想要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无助寂寞冷漠席卷而来,感觉心里有一个地方空落落的,仿佛生活缺少一种色彩。
虽然人的一生中也会有过客一般的朋友,但是我们总是希望他们能够永远的留在我们身边,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家总会各奔东西,这也是一个浅层的友情。
但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只孤独的鱼,在一生中总会有那几个朋友能够相识相知相爱,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
然而,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会有分离的一天。
当他们需要远行时,你能否坦然面对。
一、你是世上另一个我“所谓人生是一段孤独的旅行,但我遇见了你。
你不是我,却像世界上另一个我。
”——《再见,萤火虫小巷》在克里斯蒂娜所描绘的友情中,友情已经能够超脱时间的泡沫和空间的碎片,成为不朽的友情。
凯蒂和塔莉,他们一个是来自温暖家庭乖乖女,一个是恣意潇洒的坏女孩,一个渴望着被救赎,一个渴望的被爱。
很久以前塔莉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走在一条名叫萤火虫小巷的街道上,那是她人生中最凄凉的夜晚,却幸运地遇到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这是他们两个缘分的相遇,尽管已经时隔30多年,塔莉与凯蒂这两个永远的好姐妹,从14岁初次相遇,惺惺相惜,互相羡慕的少女时代,到恣意青春,再到结婚生子,步入中年,她们互相安慰,为彼此的生命增添了无限的温暖和热切的光芒,但一切总有结束的时候,凯蒂的骤然离开,让塔莉的世界瞬间崩塌了一半,另一半是用承诺支撑着,她尽己所能去照顾凯蒂的子女。
然而内心饱受亲情创伤的塔莉,完全不了解家庭的意义,也不懂得如何照顾孩子,更不了解母爱的伟大。
这种种的痛苦令原本就孤独的塔莉陷入了绝望,直到有一天凯蒂再次出现……塔莉与凯蒂明明是性格迥然不同的两个女孩,却能成为彼此治愈的良药,在受伤的时候互相依偎互相取暖,正是因为如此,她们的友情才无比牢固。
《萤火虫小巷》的读后感8篇

《萤火虫小巷》的读后感8篇《萤火虫小巷》的读后感1很久没有因为被书感动而流泪了,《萤火虫小巷》彻底地让我感动了一把。
塔莉和凯蒂从十四岁初次相遇,两个惺惺相惜,又互相羡慕、被对方吸引的小女孩从少女时代到恣意青春,再到结婚生子步入中年,中间有爱情的纠结、事业的迷茫和家庭的牵绊,但超过三十年的感情,历久弥新,愈发深厚,无论两人之间有什么波折,但心里最在乎的还是对方,知道对方最在乎的也是自己。
因为我的个性是比较不容易像别人吐露心事,即便是我最亲的人,并且我的朋友都以男性居多(因为他们不会强迫我敞开心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情)因此我没有机会体味塔莉和凯蒂之间的这种友情,所以更加让我感动和羡慕。
塔莉无疑是她们两个当中最耀眼的那个,从小就是那么与众不同,到哪都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别人的目光。
做起事情也是干脆利落,一切都是围绕着她的人生目标,从不后悔,也不会主动说对不起。
而凯蒂却是个细腻的人,会替别人考虑。
她追求的是一种平稳、踏实的生活,但同时也是个很坚强的人,比如在强尼去做战地记者时,她愿意让强尼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然她也是害怕会失去他),然后自己每天承受随时都有坏消息传来,到最后她自己得了癌症,还在考虑强尼和三个孩子以后的生活。
我想也正是如此,塔莉有的时候才会不加考虑地做出一些会对凯蒂产生伤害的事情,因为塔莉把她当做自己的避风港,像家人一样,只有在她面前,塔莉才可以流露出外人所见不到的一面:疲倦、迷茫和孤独。
因此在读到最后一句“在空无一人的街头,她开始跳舞”时,那种深深的孤独感让我有一种心被掏空了的感觉,就像《罗马假日》的最后一个镜头:空无一人的大厅,只有格里高利派克离开的脚步声。
另外,这本书中不仅仅是友情,还有夫妻之间的爱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
特别是凯蒂和女儿玛拉之间,青春期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那种冲突,也是最让凯蒂焦头烂额的事情,看的时候我也会想到我和我的女儿,我以后要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她。
因此我特别佩服凯蒂母亲,她在面对十四岁时候的塔莉没有将她拒之门外,阻止她和凯蒂来往,也不是没有原则的不管不问,塔莉后来没有走向她母亲那样的道路,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都要归功于凯蒂妈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生命中赖以生存、相互依靠的另一半骤然离世,我们又该如何过好余下的人生?
凯蒂离开了,虽然积极乐观的面对癌症,但癌症还是要了她的命.在所有人都没有做好准备时,她已经骤然离开.那些与她最亲近的人,仍然接受不了她的离去.每个人都陷在自己的感情漩涡里,拔不出来.最后,一场生与死的较量让他们再次团聚在一起,而这个过程,他们也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救赎,以及自己的救赎.
塔莉,公众人物,以乐观、口若悬河之态出现在观众面前,但是在凯蒂离开之后,却患了焦虑症,一个经常与众人打交道的人却害怕与人交际.到了后来,药物已经不起作用,出现在众人面前就会恐慌,甚至晕倒.她有几次想要靠着自我力量救赎,想要再次站起来,但是一次比一次摔得更狠.因为周围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反而将对方伤得更深,在无人体谅无人关怀的环境里,病情也就愈发加重.故事的转折在一次勉强地外出,一次醉酒,一次背叛,一次酒驾.当生命介于生与死之间,每个人都开始回顾在凯蒂死之后的人生,以及由此而来的救赎.
强尼,当妻子从身边彻底消失之后,才赫然明白妻子有多重要.他没有做好当单亲爸爸的准备,当孩子之间出问题的时候,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他以他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度过,可是大女儿在他们外出度假的时候没给过他一个好脸,甚至认为他的方式过于霸道.每个人疗伤的方式不同,玛拉需要的伙伴,但是他却带着她离开了.甚至为了避免看到以前妻子生活的痕迹,决定举家搬迁,这也间接加重了女儿的抑郁症.而更多时候,他也把这种错归结在塔莉身上,甚至那种怒火看起来莫名其妙,但她在不了解也不想了解的情况下,把一切的不容易推在了塔莉的身上.她在火葬场跳舞,她在宴会上热闹,她私自整理凯蒂的衣物,她隐瞒了玛拉的恋情,所有的一切都是塔莉的错.这也间接加重了塔莉的焦虑症.
玛拉,在母亲得病前,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跟母亲发生口角是家常便饭.当得知母亲生病后,她陷在深深的懊悔中,恨自己之前对母亲的恶劣态度,恨自己没有对母亲好.就像凯蒂在临死前说的,玛拉是最先感觉到痛苦的.现在的她完全变了,当每个人都自顾不暇之时,更没有多少人能感觉到她细微的变化.加上父亲让她转校,离开熟悉的伙伴们,置身在完全陌生、完全不搭调的环境里,她没有了熟悉的朋友,更加孤独,自残竟成了她排解情绪的方式,她喜欢看到血液的流淌.直到无意中将伤口划拉过多,血流不止才被强尼和塔莉发现.塔莉首先想到的是找心理医生治疗,本是好意,却让她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了邪恶的克里斯顿,其实,我对克里斯顿的认识更觉得他像是一个人的另一面面.人有明亮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而克里斯顿就是那个阴暗面,他自私,自我,叛逆,另类,追求自以为是的自由,吸毒,甚至在虚拟着成功,当一个人正处于叛逆期时,觉得这才是最好的追求自我,所以玛拉随着他走了,即使过得贫困潦倒,也毫不回头,视家人的关怀与关心为负担.所以玛拉即使住在岌岌可危的房子里,吃着救助站的饭食,也依然没有想到要与自己的父亲联络.
多萝西,塔莉的母亲,也是塔莉一直以来的心病.塔莉不知道自己的母亲为何不要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塔莉一次次地想要从多萝西的口里知道真相,但都被多萝西拒绝了.而多萝西也一直浸淫在毒品的世界里不可自拔,直到多萝西在一次被打后的出逃里,遇到了一位心理医生,从此走上了戒毒的道路.当她开始改过自新后,曾想去帮助塔莉,却被塔莉直接赶出家门.她就在与塔莉曾经居住的房子里过着古朴的原始性的生活.直到塔莉发生了车祸,才知道原来多萝西也是个苦命的人,自小被父亲性侵,虽向学校寻求援助,但却被以精神病患者而送至医院.后来遇到了塔莉的父亲,两个人相爱、出逃、生子,但是多萝西却得了产后抑郁,在一次无理取闹中与塔莉的父亲动了手,塔莉的父亲因是黑人,被送进了监狱,而多萝西再次进入精神病院.当多萝西出院后多萝西的父亲暴打她,甚至想要性侵塔莉,多萝西将其从楼梯
上推下,而多萝西也苦苦寻找塔莉的父亲,却最终得知他已经战死越南,在极度伤心中,多萝西走上了一条黑暗的道路,每天靠吸毒和酗酒来麻痹自己.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痛苦中,沉浸在忧郁中不可自拔,塔莉的一次意外车祸让这些人的生
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强尼开始反省自己这些年的过错,原谅了塔莉,也原谅了自己,他过渡沉浸于妻子的离世中不可自拔,在家庭事务上自顾不暇,也忽略了塔莉的感受.当玛拉看到病重中的塔莉,她知道这次是由于自己的背叛才使塔莉变成这个模样.她陷在自责中,她极力想帮助昏迷中的塔莉,而在这过程中,她认清了克里斯顿,并选择了离开他,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来,同时也改善了与父亲的关系.多萝西,自塔莉出院后,一直悉心照顾昏迷中的塔莉,开始担起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职责.当塔莉从昏迷中醒来,塔莉也算是完成了自我救赎,原谅了母亲,直面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是一部救赎与被救赎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在同一件事情的经
历中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也在承担着由自己的行动所带来的苦果.可是,我们不能一直沉浸其中,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救赎,自我的救赎,在在将自我救赎的同时,也会改善周边的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柳暗花明.当我们沉浸在某一些事情当中,而这些事情让你变得不像你时,我们需要跳出那个圈子,暂时远离,或远游或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随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不再那么复杂和重要,而所经历的一切也会让我们再次成长.而有些时候有些救赎,却需要别人的力量,正如塔莉的救赎是靠凯蒂,虽然有点宗教色彩,但却是以此而来的救赎,当某些人愿意伸出手时,我们也要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的手
“人生是一段孤独旅程,但我遇见了你.”整本书由这句纯情之言,娓娓而谈.本无相干的人因缘分纠缠在一起,从此让彼此生命长流丰沛而辽阔.
我想,在从前我不大信友情这回事.毕竟在这个利益阶层中,谁都没法活的简单纯粹.甚至是拜读完后,我仍没觉悟.古人谈书中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冥思片刻,倒真有这么一处吸引我.
“她听见凯蒂的轻声细语,在风声的呼啸里,在金黄落叶扫过人行道的窸窣中.”或许是害怕了,惊恐了,她才敢如此在乎.良久,女孩们拥抱在一起,像风和雨般自然的依靠.须臾之间,我硬是愣住了.仿佛,此情兼比爱情与友情.
大抵是老天悲悯,放了个仙女下来,也让我尝个鲜,过把瘾.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容若此言可谓神来之笔.像极了那天,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树叶过滤,撒到你身上变成了轻轻摇曳的光晕.不偏不倚的马尾高高扎起,顺着光影映在白墙.心中似泛起层层涟漪,动作都迟缓起来.直到对上那双眼睛,才窘迫地问:“同学,知道她们去哪了吗?”你的脸好像绽开的白兰花,洋溢着欢喜.碧波般透彻的眼神逐渐朝我望来,轻轻答道:“出去了吧.”
偶然经过窗口,见你埋头疾书.忍不住伸长脖子问好,却一次次打消念头.“当代社会,随着物质的提升,人的需求隐患越来越大.包括在看人这方面,你的观点带有主观色彩,不会被批准的.”一个男声传入耳内,像是你的父亲.空气开始躁动,倏忽,另一个声音打破僵局:“我始终认为爱情没有性别.我从来没奢求普罗大众接受,但就算是一个婴儿出生,父母也不好说他的性取向.您是教书的,非得这么触犯职业底线吗?”
短短几秒,语速加快,言辞犀利.我站在外头,险些惊得摔跟头.“你大谈性向,明知这只是嚼舌头,”我说,“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想发声的人根本不差你一个.”“古时候学者提议民主,当然这期间有暴政,要实现恐怕都是过了几世纪了.”她反驳道.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人,人必须要有思想.如果没有,恐怕是人亡国亡,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明明是试探,逼问,最后竟有点欣赏的意味.
奇哉奇哉,恰如书中那句:你就像世界上另一个我.有着我的灵魂,我的思想.
雎鸠鸣响,蒹葭摇曳.所谓伊人呐,在水一方.你走在阳光的激流中,街道的桦树都踮着脚切着身涌来.甚至微风携来的不是烟,不是尘.
今夜,你将记忆藏进箱底,藏在内心最深的架子上.明夜,我借着月影描绘你的轮廓,饮下美酒,再次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