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与《社会契约论》

合集下载

浅析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人民主权

浅析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人民主权

浅析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人民主权【摘要】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概念,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当拥有决定自己政治命运的权力。

他认为,人民主权的基础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共同创立政府,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授权。

人民主权的实现方式是通过选举产生代表,代表为人民行使政治权力。

人民主权也存在局限性,如人民内部的权力分配不均导致少数人控制多数人等问题。

对人民主权的评价是复杂的,一方面它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理念,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也存在挑战和局限。

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为民主政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但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引言、社会契约的提出、人民主权的基础、人民主权的实现方式、人民主权的局限性、对人民主权的评价、总结1. 引言1.1 导言卢梭《社会契约论》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哲学著作,探讨了人民主权的概念与实践。

在这部著作中,卢梭试图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人民如何能够在政治社会中保持自由和平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人民主权进行浅析。

我们将解析社会契约的提出,了解这一概念在卢梭思想中的起源和意义。

接着,我们将探讨人民主权的基础,揭示卢梭认为人民主权的根源是什么。

然后,我们将讨论人民主权的实现方式,分析卢梭如何认为人民应当行使他们的主权。

随后,我们将思考人民主权的局限性,探讨卢梭对这一概念的批判与反思。

我们将对人民主权进行评价,总结卢梭对人民主权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卢梭对人民主权的思考,为我们理解当今政治社会中的人民主权提供重要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社会契约的提出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着不平等和冲突,为了维护个人权利和保障社会秩序,人们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和政府。

社会契约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个人自然状态下的不安全和不稳定。

卢梭契约论讲解

卢梭契约论讲解

卢梭契约论讲解
卢梭的契约论是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他主张社会契约的建立不是依靠暴力,而是基于人民的自愿和普遍认同。

他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生活在枷锁之中。

他批判封建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希望共同体成员人人平等,自由表达公共意见,以契约法律治理社会,这是卢梭追求的政治理想。

卢梭认为人的社会性是通过构建契约而达到社会状态,从而成为社会动物。

在人们进入社会之前,存在一个自然状态,这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给了人们生存所需要的东西,人们无需争抢,没有霍布斯所说的竞争,也没有洛克所强调的权利。

有的只是限于理性而存在的原理:一是个人担心自己的幸福和自我保护,二是对自己同类遭受到苦难时的同情和怜悯,这是自然人所具有的基本的两种基本激情。

总的来说,卢梭的契约论强调人民的自愿和普遍认同,反对暴力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主张人人平等和自由表达公共意见,以契约法律治理社会。

同时,他也认为人的社会性是通过构建契约而达到社会状态,成为社会动物。

浅析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人民主权

浅析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人民主权

浅析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人民主权1. 引言1.1 卢梭《社会契约论》简介《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政治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卢梭通过这部著作对政治权力、社会秩序和人民主权等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阐述,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主张人民主权,即国家的合法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共同意志,政府的一切政策和行为都应当符合人民的意愿。

他认为国家的目的在于维护人民的自由和平等,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压迫人民。

卢梭强调人民主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尊重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社会契约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争议,并成为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民主思潮的理论基础之一。

卢梭的人民主权理念对现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2.1 人民主权的概念人民主权是指国家政权归属于全体人民的一种政治理论。

在卢梭《社会契约论》中,人民主权被视为一种基本政治原则,主张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授权和支持。

人民主权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的设计,更是一种社会伦理的价值取向,强调政治权力应当由人民群众共同掌握和行使。

在卢梭看来,人民主权是体现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和原则。

他认为人民应当拥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权利,而不应受到统治者的独断和专制。

人民主权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更是一种民主精神和政治文化的体现。

只有让人民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并且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才能真正实现人民主权的理想。

人民主权的概念还包括了人民对国家政权的监督和制约权力。

人民不仅是政府的授权者,还应当是政府的监督者和执政者。

他们有权要求政府对其行为负责,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只有在人民主权得到有效实践和保障的情况下,才能确保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

人民主权是一种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确保政府合法性和权力限制的重要手段。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一、“我把我的一生献给真理”——卢梭与《社会契约论》在18世纪的法国政治思想领域里,存在着三种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的学说:孟德斯鸠主张立宪君主制,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制,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最终选择了卢梭的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引自《译者前言》)卢梭逝世于1778年,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当然不是由他和他的《社会契约论》直接发动或煽动起来的;大革命的爆发自有它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它的爆发和发展起到了催化和推动作用,则是世所公认的。

……正如梁启超在《论学术之势力之左右世界》一文中所说的:卢梭的《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在“欧洲学界如旱地起一霹雳,如暗界放一光明,风驰云卷,仅十余年,遂有法国大革命之事。

自兹以往,欧洲列国之革命纷纷继起,卒成今日之民权世界。

《民约论》,法国大革命之原动力也;十九世纪全世界之原动力也”。

(引自《译者前言》)《社会契约论》出版于1762年4月,一个月以后,即1762年5月,《爱弥儿》出版。

这两本书一问世,便遭到日内瓦和巴黎当局的查禁,书被当众焚毁,作者的人身受到威胁;6月9日,巴黎高等法院发出逮捕令,捉拿卢梭。

……直到1778年7月2日他在埃默农维尔逝世时,对他的逮捕令还没有撤消,他的身份依然是一个负案在逃的犯人。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人民对这位为传播真理而著书立说的作者是怀着钦敬和感激之情的。

1794年10月,法国国民公会重置棺木,将卢梭从埃默农维尔移葬首都“供奉不朽的人的殿堂”——巴黎先贤祠邦德翁,供世人永久瞻仰。

(引自《译者前言》)二、“人生来是自由的”——关于自由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戴枷锁。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政治社会的首领就好比一个家庭中的父亲,人民好比家中的子女;大家生来都是平等的和自由的,每个人都只有在对自己有利的时候才转让自己的自由。

全部区别在于,在家庭中,父亲对子女的爱表现在他对子女的关心,从对子女的关心中得到乐趣;而在国家中,首领对人民没有这种父爱;他所关心的是如何统治人民,他以统治人民为乐。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重要著作,成书于 1762 年。

这本书是卢梭对于政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的思考,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概念,阐述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等重要思想。

一、主要内容
1.社会契约的形成:卢梭认为,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通
过签订社会契约,将部分权利让渡给政府,从而形成了政治社会。

2.人民主权:卢梭强调,人民是主权的来源,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
民的委托。

3.法律的作用:卢梭认为,法律是公意的体现,是人民意志的表达。

法律应该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同时也要限制政府的权力。

二、思想影响
1.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社会契约论》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
支持,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

2.对现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卢梭的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等思想成为
了现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社会制度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对西方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民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个人感悟
《社会契约论》让我对政治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人民主权和天赋人权的重要性。

这本书虽然成书于几个世纪前,但其中的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卢梭作品《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卢梭作品《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卢梭作品《社会契约论》读后感“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处不背负枷锁”。

这是本书开篇的名言,也是本书所有观点的根底。

大局部的阶级革命先驱者,都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作为核心思想,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荣耀革命等,但唯有卢梭,在人人自由平等的根底上,还提出了其需要遵从的一个根本制度,这个制度他用“社会契约”来解释,我认为,这正是《社会契约论》能够高于其它论著,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指导思想的原因。

没有约束的自由,必将导致社会的混乱。

我们不妨想象,当一个人为了自己的自由去影响另一个人的自由时,必然会产生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不但违背了平等的初衷,还将使社会关系进一步倒退。

卢梭的一生可谓颠簸流离,中晚年更是惨遭迫害,这使得他在书中向往一种公平的契约关系,并且用社会制度来加以维护和保障。

社会契约的最高表达,应该是人人共同权利平等,人人付出人人得到回报,这在原文中也得到表达:“在一般意志的最高权威下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奉献出来,在这一集体中,我们把每个加盟者都接受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一局部”。

我认为,实际上这与共产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

卢梭认为人失去了天然的自由,原因是因为生存的阻力超过了人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转而谋求社会的自由,其根本就是生产力无法满足生存需要,而共产主义的核心理念便是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社会公共机构非常兴旺,人与人的待遇差异和社会分工会完全消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群体社会下物质和精神上的真正自由。

要实现这种最高层次的社会契约,一是需要一个集合体来确保各类协约的落实,卢梭在书中称之为主权者或政体;二是需要社会中的人具有较高的道德标准,能够贯彻民主政治的理念。

现在是全球互通时代,这里的“人”,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群体,也可以指国家。

例如说,最近的伊朗核制裁事件、南海主权事件等,其根本都是以美国为首的个体,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侵害他国个体的利益,以民主之名,行侵略之实,违反了社会契约精神,而作为保障社会契约的集合体-联合国组织,那么沦落成为它的工具,失去了自身的公平公正,这也证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民主社会只是一个笑谈,实际上那么是第一第二世界的国家在不断剥削压迫第三世界国家,这与十八世纪的法国何其相似。

评卢梭《社会契约论》

评卢梭《社会契约论》

评卢梭《社会契约论》李强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著名思想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者。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

母亲在他出世几天后就离开人间。

10时,父亲因卷入一场决斗,被迫离开日内瓦。

卢梭从13岁起到处做学徒以谋生,备尝艰辛。

16岁时离开日内瓦,在萨瓦大公国华伦夫人府上栖身。

1840年,来到法国,先在里昂做家庭教师,后来到巴黎寻求机会。

在巴黎,他抄写过乐谱,教过音乐,并写过一部歌剧“风雅的诗神”。

1843-1844年间,他曾短期任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

在威尼斯期间,开始深入思考政治问题,并着手写作他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政治制度论》。

不过,卢梭最终未能完成这部著作,仅写了一个导论,即《社会契约论》。

从威尼斯返回巴黎后,卢梭的人生开始有新的转机。

最初是在音乐与歌剧创作方面得到某些成功。

歌剧《风雅的诗神》上演为他赢得一定声誉。

他开始与当时活跃在法国思想界与文化界的人物有更多的交往,特别是与狄德罗与孔狄亚克结成友谊,并参与了百科全书的撰稿。

1749年,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参加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

论文一反启蒙哲学家们相信科学的发展会促进人类进步的信念,认为现代文明和科学知识的增长正在导致腐化与罪恶。

道德社会是一个单纯而质朴的社会。

论文获得一等奖,卢梭从此名声大振。

1755年,卢梭又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为题再次参加第戎科学院的征文。

论文追溯了人类如何从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蜕变为多数人屈从于少数人的状态,剖析了私有制在人类不平等起源中的作用。

卢梭的这两篇论文往往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卢梭要求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去。

实际上,卢梭的目的是探讨人类是否可能既过一种社会生活,又不失自由与平等。

1762年完成的《社会契约论》是卢梭在这方面努力的重要著作。

同年出版的《爱弥尔》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了相同的问题。

由于《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中表达的批判现实的激烈思想,卢梭遭到法国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逃离法国,在瑞士、普鲁士和英国寻求避难所。

卢梭社会契约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简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的哲学家、政治学家和作家,其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社会契约论》(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这本著作被视为政治哲学中的经典之作,对欧洲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社会契约的理论。

社会契约的概念社会契约是卢梭提出的一种理论,用以解释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根据卢梭的观点,社会契约是人们对彼此权利和义务的自愿约定,旨在建立和维护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社会契约论认为,个体以牺牲一部分自由来换取社会的保护和福利,从而实现共同利益。

社会契约的内容自然状态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平等和自由的。

自然状态是没有政府或法律来约束个体行为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拥有自然权利,例如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权。

然而,自然状态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源的有限性和安全的不确定性。

社会契约的形成卢梭认为,社会契约的形成是由于个体在自然状态下的不可行性和不公正性。

为了解决自然状态的问题,个体自愿放弃部分的自由和权利,将其委托给一个共同体或政府来代表他们的利益和保护他们的权利。

这样,社会契约就实质上建立了一个公共权力,它的职责是为公共利益服务和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契约的效力社会契约不仅是个体之间的约定,也是个体与政府之间的约定。

个体通过社会契约将部分的自由和权利委托给政府,来实现社会的利益和公共秩序。

政府则对个体有责任提供公正和平等的条件,以及保护个体的权利和福利。

如果政府未能履行这些责任,个体有权废止这一契约,重新建立一个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政府。

自由和不平等卢梭认为,社会契约可以实现个体之间的自由和平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积累,不平等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卢梭
卢梭在近代中国是革命 思想的来源,晚清时卢 梭的学说传入中国。( 卢骚,路索)
.
3
卢梭的生平和著作
日内瓦公民 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城,他所展望的共和国某种意义上就 是日内瓦城。卢梭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给他 留下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作品,卢梭和他的父亲经常 在一起看书,通宵达旦。 卢梭一生没有上过一天学,十岁时被父亲抛弃,尝遍人 间疾苦。 卢梭16岁时遇到华伦夫人,与华伦夫人、园丁三人同居 。 30岁时卢梭被华伦夫人抛弃,只身到巴黎游荡。 42岁时,长期住在一个旅馆与一个女仆同居,生下了好 几个孩子,卢梭把他们都送进了孤儿院。
旧 译 《 民 约 通 义 》 ( 1898 ) 、 《民约论》(1903)
.
7
卢梭论合法性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 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 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 他一切更是奴隶。这种变化是 怎样形成的?我不清楚。是什 么才使这种变化成为合法的? 我自信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 (法)卢梭:《社会契约 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7年,第8页。
.
15
“资产者”这个词是卢梭的 伟大发明
卢梭以“资产者”的形象来刻画现代人的典 型特征。资产者不是公民,也不是贵族,不 懂得诗歌,没有英雄气概,很现实,没有宗 教,其道德是金钱性质的,因为资产者的理 性就是算计,所以卢梭心目中的资产者与洛 克笔下理性和勤奋的人是一类人。卢梭认为 资产者虽然获得了财富但是付出了尊严的代 价。
.
10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理路
自然状态下人类无法生活时,寻求共同协作,以求自存 。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 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 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 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卢梭契约论中的转让: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 全部转让给整个的集体。
会契约便是荒谬的、暴政的,并且会遭到最严重的滥用


第一卷 第七章 论主权者
.
12
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
第一卷 第8章 论社会状态
.
13
民主
卢梭公意的逻辑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 和国中没有一个人受到奴役,每个人都失去自己 的又得到了其他人的,人们很高尚。卢梭讲的是 直接民主,批评代议制民主,民主就是自己做自 己的主人。
“公意”:自己与自己缔约,自己服从自己
.
11
“迫使他自由”
“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
恰好,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因为,这就是每一个
公民都有祖国,从而保证他免于一切人身依附的条件,
这就是造成政治机器灵件;没有这一条件,社
卢梭认为民主的核心在于高度的同质性,在 语言、文化、传统、宗教等实质性问题上没有太 大分歧,涉及国家大事时是一个声音。因此服从 政府和法律就是服从自己。人不同意是受了欲望 的蒙蔽。
.
14
自由与民主的张力
卢梭的社会契约以个人为出发点,以国家为 终点。卢梭认为人民是一个共同体的抽象的存在 ,国家就等于人民。当卢梭从个人推导出社会契 约时,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卢梭捍卫自由,在 自然状态中人是自由的。进入现代社会,如果政 府不好,人民的自由就会失去,如果照他的方法 构建一个共和国,自由就不会失去。卢梭的起点 是自由主义的学说,但其结论是民主理论。从卢 梭那里可以看到自由与民主的张力。
.
4
卢梭的生平和著作
卢梭39岁时写应征文章,科学与艺术是敦风化俗还是 伤风败俗?他的这篇征文获奖。1749年卢梭写就了《 科学与艺术》,认为科学与艺术伤风败俗。卢梭后来 依靠贵妇人提供食宿,在蒙莫朗西山谷中建立隐庐写 作。写了言情小说《新爱洛漪丝》,十分畅销。 1753年卢梭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762年写了《社会契约论》,同一年又写了《爱弥儿 》。 卢梭死后出版了《忏悔录》《对话录——卢梭审判让 雅克》《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
那么,就让我们承认: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们只是 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
.
9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卢梭对霍布斯的批评:
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 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 己的义务。……规定一方是绝对的权威,另一 方是无限的服从,这本身就是一项无效的而且 自相矛盾的约定。……无论我的奴隶可以有什 么样的权利反对我,既然他的一切都属于我所 有,而且他的权利也就是我的权利;那么,这 种我自己反对自己的权利,岂不是一句毫无意 义的空话了吗?
.
5
卢梭的生平和著作
《论艺术与科学》(1749)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3) 《新爱洛伊斯》(1761) 《社会契约论》(1762) 《爱弥尔》(1762) 《忏悔录》(1765—1770)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
1778)
.
6
《社会契约论》解读
本书书名,卢梭最初写作《社 会契约论》,后改为《论政治 社会》,最后,再改为《社会 契约论》。本书书名的副标题 ,最初是《论国家的体制》, 后改为《论政治的形成》,再 改为《论共和国的形式》,最 后正式确定为《政治权利原理 》。
.
1
卢梭与《社会契约论》
众说纷纭、影响巨大的卢梭
卢梭在西方最初是自由的象征,是资 产阶级革命的代言人。 卢梭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 “二战”后人们出于对极权主义的反 思,把极权主义的思想史渊源在近代 追溯到卢梭。卢梭的民主被以色列的 塔尔蒙称为极权主义的民主。在《极 权主义民主的起源》中,塔尔蒙认为 卢梭歌颂集体主义,把集体凌驾于个 人之上。
.
8
卢梭论强力、权力、权利
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 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向 强力屈服,只是一种必要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志的 行为;它最多不过是一种明智的行为而已。
一切权力都来自上帝,这一点我承认;可是一疾病也都 来自上帝。难道这就是说,应该禁止人去请医生吗? 假如强盗在森林的角落里抓住了我;不仅是由于强力 我必须得把钱包交出来,而且如果我能藏起钱包来, 我在良心上不是也要不得不把它交出来吗?因为毕竟 强盗拿着的手枪也是一种权力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