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血理论谈中医养生之法
中医气血养生

中医气血养生中医气血养生一、什么是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气指的是生命活动中的能量,血指的是循环系统中的液体。
中医认为,气和血的运行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气血的作用1·气的作用气的运行可提供各组织器官所需的能量,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血的作用血液是运输氧气和养分的载体,为身体各部分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血液还参与免疫、凝血、排毒等重要的生理过程。
三、气血失调的症状1·气虚症状包括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容易倦怠等。
2·气滞症状包括胸闷、气喘、情绪烦躁、脘腹胀满等。
3·血虚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月经不调、容易疲劳等。
4·血瘀症状包括经痛、瘀血疮疡、瘀斑等。
四、调养气血的方法1·饮食调理合理搭配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瘦肉等。
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
2·运动锻炼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气血循环,促进体内气血的流动。
3·调节情绪积极的情绪能改善气血状况,避免过度紧张和消极情绪。
4·中医调理可采用中医调理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等,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节。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包括中药、针灸、按摩等疗法。
2·气血: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能量和液体循环系统。
3·营养物质:指食物中提供给身体所需营养的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
4·气血循环:指气和血在人体内的循环运行过程。
5·针灸: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针进行治疗。
中医养生的气血理论如何指导养生

中医养生的气血理论如何指导养生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气血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充盈和运行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那么,中医的气血理论究竟是怎样的,又如何指导我们进行养生呢?气血是什么?简单来说,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
血则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具有濡养和化神的作用。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气血的充盈和运行顺畅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气血不足,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失眠、月经量少等症状;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气滞血瘀,出现疼痛、肿块、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因此,保持气血的充盈和运行顺畅是养生的关键。
那么,如何通过中医的气血理论来指导养生呢?首先,要注意饮食调养。
饮食是气血化生的源泉,因此要保证饮食的均衡和营养。
多吃一些具有益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猪肝、菠菜等。
同时,要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的化生。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中医认为,夜间是气血收藏的时候,如果经常熬夜,就会耗伤气血。
因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
再者,适度的运动对于气血的运行非常有益。
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但要注意运动的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比如,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温和的运动方式。
此外,情志的调节也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气血的运行。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调节情志。
中医还有许多调理气血的方法,如艾灸、按摩、拔罐等。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补气养血;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疲劳;拔罐可以去除体内的寒湿之气,疏通气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按摩一些穴位来调理气血。
中医养生调理气血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养生调理气血的方法与技巧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医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平衡,维护和增强人体的健康。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调理气血。
气血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生命的基础,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养生调理气血的方法与技巧。
一、饮食调理饮食是调理气血的基础,中医饮食调理注重阴阳平衡和五味调和。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根据体质调理:中医将人体分为阴性体质和阳性体质,阴性体质的人应多吃一些暖性食物,如姜、大枣等,阳性体质的人则应多吃一些凉性食物,如绿豆、黄瓜等。
2. 注重五味调和:中医认为五味对于人体的健康都是必需的,应当适当搭配并摄入五味食物,即辛、甘、酸、苦、咸,以保持气血的平衡。
3. 合理膳食结构:应当保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复合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素,而不要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以免对气血造成不良影响。
二、运动调理运动是调理气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以下是几种中医养生常推荐的运动方式:1. 气功锻炼:如太极拳、五禽戏等,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动作来调理气血。
2. 散步:可以选择在早晚气候较为宜人的时候散步,有助于气血流通。
3. 温和有氧运动:如瑜伽、骑自行车、慢跑等,有助于提高氧气摄入量,增强心肺功能。
三、养生调理除了饮食和运动,中医养生还有其他一些调理气血的方法与技巧。
1. 足浴:中医认为足部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通过足浴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和新陈代谢。
2. 穴位按摩:按摩一些特定的穴位,如气海、大椎等,可以调理气血,改善身体状况。
3. 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和养护气血。
4. 精神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有助于调理气血平衡。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调理气血的方法与技巧很多,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调理和养生调理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度的运动和其他养生方法,我们可以调整身体的平衡,增强气血的循环,从而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如何指导营养调理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如何指导营养调理中医的气血津液理论那可是相当有讲究,而且在营养调理方面能发挥大作用!这就跟咱们过日子一样,得把身体里的“资源”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先给您唠唠啥是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就像是身体这座大工厂里的“原材料”和“能源”。
气呢,它就像是推动工厂运转的动力,让各个机器都能正常工作。
血呢,就好比是运输货物的车辆,把营养物质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津液呢,则像是工厂里的润滑剂和冷却液,保证一切运转顺畅。
咱们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说。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整天无精打采,脸色苍白,还老是喊累。
我一看,这八成是气血不足闹的。
小李这姑娘,平时工作忙,吃饭总是对付,还经常熬夜。
这不,身体就开始抗议了。
我就跟她讲,你得注意营养调理啦,按照中医的气血津液理论来调整饮食。
首先,得多吃点能补气的东西,像什么山药、大枣,这就好比给身体的“动力系统”加油。
还有补血的食物,比如猪肝、菠菜,让运输营养的“车辆”跑得更欢实。
同时,也不能忘了补充津液,多喝点水,吃点水果,像梨、葡萄,给身体来点儿“润滑剂”。
小李听了我的话,开始调整饮食。
每天早上给自己煮一碗山药红枣粥,中午吃点猪肝炒菠菜,下午再啃个梨。
没过多久,再见到她的时候,脸色红润了不少,精神头也足了,不再是之前那副蔫蔫的样子。
再说这津液,要是津液不足,就像是身体里的小河干涸了,人会觉得口干舌燥,皮肤也会变得干燥。
这时候,就得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像银耳、百合。
要是津液太多了,也不行,就像洪水泛滥,身体会浮肿。
这时候就得少吃点生冷、油腻的东西,把津液的“阀门”给调好。
气血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
气能生血,就好比有了强大的动力,才能制造出更多的“车辆”运输营养。
血能载气,车辆多了,动力也能跟着跑遍全身。
所以啊,气血不足的时候,不能只补一样,得双管齐下。
比如说,有些人贫血,光吃补血的东西效果不明显。
这时候就得考虑是不是气也不足了,加点补气的药材,像黄芪、人参,效果可能就出来了。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理论五行调和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理论五行调和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脏具体器官的协调运行息息相关。
其中,补气血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论之一。
下面将介绍五行调和在补气血方面的应用。
一、金行金行代表着肺脏,补气血的方法主要围绕着呼吸系统展开。
多食用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白萝卜、蘑菇等,同时以补益肺气为主。
常吸新鲜空气,进行深呼吸来增加气血的流通。
二、木行木行代表着肝脏,补气血的方法主要围绕着肝胆系统展开。
饮食应以保肝益肝为主,如多食用绿叶蔬菜、水果等富含叶绿素和维生素的食物。
此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也对肝脏的补益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水行水行代表着肾脏,补气血的方法主要从调节水液平衡和滋养肾脏入手。
多喝温热的水,可促进血液循环,滋养身体各部位。
同时,适当摄入一些滋补肾脏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等,有助于滋养肾脏、补益气血。
四、火行火行代表心脏,补气血的方法主要从心理和情绪层面入手。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燥热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等,有助于促进心脏的健康。
此外,心血通畅也与运动息息相关,适量的锻炼可以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
五、土行土行代表脾脏,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对气血产生重要作用。
因此,补气血的方法主要从饮食入手。
应多摄入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山药、百合、莲子等,补益脾胃。
此外,还可以适当进行中医的脾胃调理,如适量的按摩脾腑区域,有助于促进脾脏的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理论中的五行调和在补气血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饮食、心理状态以及锻炼身体等多方面来促进五脏器官的正常运行,达到补益气血的效果。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和需求,结合中医养生的五行调和理论,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理论阴阳平衡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理论阴阳平衡中医养生理论注重平衡人体阴阳,倡导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养生方式来补充气血,保持身体健康。
气血的充足与否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补气血的方法和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一、中医养生理论的阴阳观念中医养生理论以阴阳平衡为核心观念,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种相对且统一的对立概念。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基础。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气血不足或过盛,表现为各种身体不适和疾病。
二、补气血的方法1. 饮食调节饮食是调节气血的重要方法。
要补气,可以选择食用具有温中补气功效的食物,如大米、山药、百合等;要补血,可以食用一些补血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豆等。
此外,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养血和补气功效的中药,比如当归、黄芪等。
2.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气血运行,增强体力和抵抗力。
常见的几种中医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这些运动可以平衡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气血质量。
3. 养生方式良好的养生方式有助于调节阴阳平衡和补充气血。
睡眠充足是最重要的养生方式之一,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平衡阴阳。
此外,适当的按摩、穴位按压和泡脚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
三、补气血的重要性中医养生理论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同时,气血的不足会导致疲劳、贫血、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四、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的平衡是维持身体正常功能的基础。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阴阳失衡是导致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调节饮食、运动和养生方式,可以达到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
五、维持阴阳平衡的注意事项1. 饮食要多样化,保证各类营养物质的摄入。
2.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这些行为可能会破坏阴阳平衡。
3. 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加强肌肉和心血管系统的锻炼。
4. 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5. 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
中医的气血理论与调养方法

中医的气血理论与调养方法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气血的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了解气血的理论和相应的调养方法对于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血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的运行。
气血互补、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具体而言,气是人体的生命之源,通过经络系统运行于全身。
血是气的载体,通过经脉输送给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气和血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身体的养生状态。
1. 气:气是一种无形的生命力量,包括天气、人体内脏器官的实质,以及所有的精神活动。
中医将气分为多种类型,如元气、阳气、阴气等。
气的运行畅通与否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 血:血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生命能量的载体,主要由脾胃吸收消化后形成。
血液循环贯穿于全身,为各个器官、组织提供所需的氧气和养分。
同时,血液也起到了保护和修复伤口的作用。
二、气血失调的表现当气血失调时,人体往往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常见的包括气短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失调情况:1. 气虚血弱:气虚血弱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面色苍白、容易出汗、舌质淡白等。
常见在体质较弱或长期劳累过度的人群中。
2. 血瘀气滞:血瘀气滞主要表现为身体疼痛、皮肤黯淡、容易疲劳、口苦口干等症状。
常见在长期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的人群中。
3.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主要表现为胸闷胁痛、情绪不稳、经期不调等。
常见在长期焦虑、情绪失控的人群中。
三、调养方法中医提出了多种方法来调养气血,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调养方法:1.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调养气血非常重要。
可选择富含铁质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绿叶蔬菜、红枣、瘦肉等。
此外,避免过食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也是保持气血平衡的重要措施。
2. 运动保健: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提升身体的免疫力。
中医推荐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补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中医理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核心物质,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补气血的理论,并介绍几种常见的补气血方法。
一、补气血的中医理论概述中医理论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气主动,具有推动、温煦、养生的作用;血主静,具有滋养、润泽、充盈的功能。
气血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气血的生成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
脾主运化,能够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肺主气,能够引导清气下达,推动气血运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心主血,管涵血脉,维持气血的供应。
二、补气血的方法与途径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状态,中医提出了多种补气血的方法和途径。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补气血方法。
1. 食疗补气血食物是补气血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医认为,大部分的食物都可以起到补气血的作用,只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食材和搭配方式。
常见的补气血食物包括红枣、黑芝麻、桂圆、山药、糯米等。
红枣含有丰富的铁质和维生素C,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黑芝麻和山药富含铁和维生素B群,有助于补气养血;桂圆具有温中补气、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头晕等症状。
2. 中药补气血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用于补气血。
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可以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进行补气血治疗。
常用的补气血中药有人参、当归、黄芪、党参等。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补气养血、平补不足的作用;当归有调经补血的功能,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过多等情况;黄芪则具有补气养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党参能够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气血运行。
3. 运动补气血适当的运动也能够帮助补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需要依赖人体的运动机能。
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中医推荐的补气血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太极拳以柔和的动作和调息为主,有益于调理气血;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调养气血,增强体质;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可以促进气血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气血理论谈中医养生之法作者:李玲美刘楠楠傅迎霞付建华来源:《世界中医药》2018年第02期摘要气血理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气血由弱转强、继之由盛转衰的过程。
气血的变化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说:“气血充盈,百病不生。
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著名医家朱丹溪在《血证论》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
气血失和是百病丛生的根源,中医养生一贯重视人体气血的动态平衡,强调养生就要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传统中医学家发明了运动、理疗、调节饮食、药物养治等诸多调和人体气血的养生之法,帮助人体气血和谐,“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键词气血;调和气血;中医养生Abstract Qi and Blood are the essential substances of the human body. The process of human life from birth, growth, maturity, aging to death is due to the change of Qi and Blood in the human body from weak to strong,and then from strong to weak. 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has sayings like this,“If people have plenty of Qi and Blood, people will not get sick. If the Qi fails to control Blood,various kinds of diseases occur.” Blood Syndrome written by famous TCM experts Zhu Danxi also said:“Qi is the commander of the Blood, and Blood runs with the Qi. Blood carries Qi, and Qi acquires tranquility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Blood”. The imbalance between Qi and Blood is the basic cause of all diseases. Chinese medicine pays much attention on the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Qi and Blood in human body. It has been stressed that keeping fit requires the conformation to the season changes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while good moods and comfortable living place are also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ts created some sports, physical therapies, diets, drug treatment and many other health methods to reconcile Qi and Blood and help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Qi and Blood in order to achieve healthy life and longevity.Key Words Qi and Blood; Balancing the Qi and blood; Health-preservation of TCM中图分类号:R22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02.014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国民的生命质量显著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
国民的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中医养生作为预防医学与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传统方法,预防疾病、颐养生命、增进健康而延年益寿。
《灵枢·本神》中对于养生有所论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中医养生理论十分注重通过调和人体气血,以延缓衰老、预防疾病,从而让人健康长寿[1-2]。
1 气血是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是人生命之根本,《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难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营气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必具,乃成为人”。
气血是人体生命之源、健康之本。
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气化等作用维持着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和全身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和相互转化。
血循行于脉中,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可以滋润人体肌肤,润泽毛发,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能量,热量随血行传遍全身,人得之而神志清明,反应灵敏。
血作为气的载体,载气在人体内运行。
另外,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脏腑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食物的消化吸收等,亦有赖于血的运载作用。
正如龚廷贤《寿世保元》所说:“气血乃人生之根本”。
气血是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维持着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气血正常运行,则脏腑阳气得以温煦,阴精得以滋养,阴阳既济,精神乃形。
气血紊乱或协调异常,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多种疾病的产生。
调养全身气血是增强体质、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3-4]。
2 五脏与气血生成、运行息息相关,养生宜养五脏心藏神,主血脉,掌管一身气血运行,主宰生命活动,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
调养心神以养生则身体健壮、健康长寿[5]。
养生学家历来特别强调颐养心神,推崇养心神乃养生之宗,防病之本。
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是调节气机的枢纽,掌管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
人生以气为本,气运行不息则人的生命活动延续。
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气的输布作用使血液布散全身。
正如《温疫论补注》说:“凡入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实,邪不能入”。
肝藏血,肝气疏泄,调畅气机。
肝气条达,则气血在人体内运行顺畅,人的性情平和,身体健康[6]。
《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说:“血生于脾,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根于肾,灌溉一身,出入于脉”。
脾的生血功能正常,则心有所主,肝有所藏,肺有所布,肾精来源充足,五脏相安。
肝主疏泄,心主血脉,上荣于面,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肺主肃降,肾藏精属水,水性下注。
脏腑的气化升降功能使机体各部互相之间配合协调,从而能正常运转[7]。
脾胃掌管人体气血的化生,中医把“脾胃”作为具有消化、吸收和营养功能的脏腑,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关系着人体气血盛衰,从而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景岳全书·脾胃篇》:“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
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8]。
肾为先天之本,主脏腑气化。
肾主藏精,肾气主宰人的生殖、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
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与肾气盛衰息息相关[9]。
补养肾脏气血,则全身气血有源而能源源不断的化生。
故调养五脏气血使之充盈流畅,则摄生之目的可达。
3 静以养心气血和,动以强身舒筋骨,动静相宜则气血得养,身心共养“神者,气血所生”。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神是形的功能活动体现,“形具神生”“形质神用”“神能御其形”。
神为生命的主宰,宜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守神以全形。
“心主神明”,神明则形安,养身首重养心。
重在调养人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可减少多种疾病的发生[10]。
人静坐或静卧休息时,全身气血消耗减少,匀出来的气血可用于充分滋养肌肉、四肢百脉以及充盈脏腑之气,有利于减少顾虑,消除烦闷,增加生活信念。
使人的脑力和体力得以恢复,心平气和,神清气爽。
“适视养血,适卧养气”,适当阅读和卧床休息,有益于人体气血的恢复和旺盛。
通过调畅情志,修身养性,调摄精神,保持心情愉悦,避免七情伤害,做到和喜怒、去悲忧、节思虑,使气机调畅,气血平和。
运动可以激发人体的筋骨、肌肉和关节,促进人体内血液循环,疏通筋骨,舒经活络,畅行气血。
中医养生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
通过运动、呼吸锻炼和意念控制的训练,使身心融为一体,以调节和提高人体各个部分的机能,诱导、激发人体内在潜力,从而实现延年益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人华佗曾参照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的形态、姿势等编排出五禽戏,这套完整的医疗保健体操,对运动健身养生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后葛洪在此基础上又创设了多种导引健身方法,如龙导、虎引、“胎息”功法等[11-12]。
太极拳的养生之道法于天人相应之理,循太极阴阳相对平衡周期性规律,强调阴阳动态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血为阴,气为阳,一个人只有阴阳平衡了,气血才会通畅。
太极拳就是通过锻炼,调节人体的阴阳,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平衡,从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较为柔和的传统保健功法,诸如八段锦、六字诀、气功等,内容丰富、简单易学、具有明显养生保健优势,能够调和人体气血,起到舒筋通络、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
4 饮食有节,固护脾胃,则气血生化平衡,脾旺不受邪人体之气血化生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一定要借助饮食及药物的补养以冀健康长寿。
《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第一》中说:“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
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力强,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13]。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亦处处体现着重视中土脾胃的学术思想,其遣方用药、预后调护、饮食调理等各方面均体现出固护脾胃的养生思想,对后世临床实践起着很好的引领作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