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
中医护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优质推荐】

中医护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优质推荐】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概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汉代以后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又逐渐充实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战国以来,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学术的百家争鸣,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
此时,古代医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力图将医学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他们在吸收了诸子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同时又将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于此建立起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总述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作者:李逸麟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41期摘要: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形式,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以舒缓各种压力导致的健康问题。
中医是养生的直接途径,也是养生学进一步发展的首要条件,为此,传统中医逐渐在风靡养生之道的社会中突显出特殊位置。
但是为了高效完成这一发展目标,务必要构建一套完善健全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医养生理论体系构建引言中华文化博纳古今,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所以中医养生也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融进了哲、儒、道等多家思想,展现中医学的特殊性和重要价值。
构建中医养生理论体系,是为了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程度,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效果。
同时可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积极参与强身健体的保健活动,增强体质,预防各种疾病的突发,为现代人类的生命安全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
一、构建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价值1.满足人类对生命的渴求人类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创建文明,弘扬传承优秀文化的直接途径。
古往今来,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都在逐渐发生转变,但是亘古不变的是人类对生命不懈渴求。
所以,构建中医养生理论体系,也要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尽可能满足人类对养生的不同需求。
2.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进展不断加快,人们对中医养生的重视也在逐渐加强,为此养生行业的进步受到了良好的催化,为日后中医养生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1]特别是在我国大肆普及改革之后,中医养生也不再处在封闭的局势中,而是向世界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以及对人们健康长寿的重要价值。
这不但是时代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逐步前进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为中医养生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助力。
3.满足中医养生进步条件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导致各种优秀产业也开始国际性发展,西医在我国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壮大趋势。
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掩盖中医的独特价值,中医养生不但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国民提高自身修养和价值观念的关键,对养生学的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论框架

天人合一
中医养生保健的 基本理念:天人 合一,强调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一 部分,应遵循自 然规律,保持身 心平衡
天人合一的应用: 在饮食、运动、作 息等方面遵循自然 规律,达到养生保 健的目的
天人合一的影响: 对中医养生保健的 发展和传承起到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的 基本理论框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作者:
目录
CONTENTS
0 1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0 2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方法
0 3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
0 4
中医养生保健的实践应用
0 5
中பைடு நூலகம்养生保健的发展趋势
PART ONE
中医养生保健的 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时变化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 注意饮食平衡,避免过度饮食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阴阳平衡
阴阳失调:阴阳失衡 会导致疾病,需要调 整阴阳平衡来治疗
阴阳学说:中医的基 本理论,认为人体阴 阳平衡是健康的关键
阴阳调和:通过饮食 、运动、药物等方法 调和阴阳,达到养生 保健的目的
阴阳互根:阴阳之间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保持动 态平衡
五脏六腑调和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
PART FIVE
中医养生保健的 发展趋势
中医养生保健的国际化发展
中医养生保健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中医养生保健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和应用 中医养生保健在健康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在国际健康政策中的影响和挑战
中医养生保健的科学化研究
中医理论与养生保健

辨证论治:中医理论的精髓,认为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需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理论的特点和优势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内 外环境的统 一性和相互 影响
辨证论治:根 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舌象 、脉象等综合 判断病情,制 定治疗方案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 学的结合:取长补 短,提高疗效
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的 结合应用实例:针灸、 推拿、中药等在中医养 生中的应用
中医养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
中医养生的研究进展: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的结合,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中医养生的成果:各种养生方法和产品的研发,如中药、针灸、按摩等 中医养生的未来发展:个性化、精准化的养生服务,如基因检测、个性化养生方案等 中医养生的社会影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药酒:将中药浸 泡在酒中,制成 具有养生功效的 药酒
药茶:将中药与 茶叶相结合,制 成具有养生功效 的药茶
中医养生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平衡阴阳: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有助于现代 人调整身心,保持健康。
运动养生:中医养生提倡运动养生,帮助现代人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调理脏腑:中医养生通过调理脏腑,帮助现代人 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时变化
顺应自然
注意饮食平衡,避免过度饮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
添加标题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
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身体和精神的共同养护 身体养护:包括饮食、运动、睡眠等,保持身体健康 精神养护:包括心态、情绪、意志等,保持精神健康 形神共养:达到身心平衡,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可区分为中医学科群的理论体系与中医基础理论专门学科的理论体系。
前者是指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学科构成的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
后者指以元气说为基石,阴阳五行学说为研究方法,藏象经络理论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这里所要介绍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专指后一种情况而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先秦、秦汉时期、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与现代五个阶段。
1.先秦、秦汉时期─—孕育、奠基阶段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儒、道、阴阳、墨等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元气论自然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在战国末年也已显露雏型或几臻成熟;天文、历算、气象、物候、生物、心理、逻辑等自然科学知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为古代医家总结医学经验,建构医学理论,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方法工具。
同时,从殷商始,医师专业分化,医疗经验迅速增多,又为理论的总结准备了充分的素材和资料。
一些理论雏型,如病因学的“六气说”等已相继出现。
因此,先秦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孕育期。
秦、汉大一统社会文化格局的形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创作于战国、秦、汉之际,大约汇编成书于西汉中后期的《黄帝内经》,总结了西汉及以前的医学成就和临床经验,并吸收了当时的哲学、天文学、地理学、历算学、物候学、生物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就,系统地阐述了人的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防治等问题,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除系统阐述医学问题外,还涉及哲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
就医学内容而言,包括人体解剖、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养生、治则、运气、医学心理、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针灸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部分内容,因此,成为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内容、结构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内容、结构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
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
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
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东方的特殊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而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
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
第一部分: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

3)笑口常开:即待人和颜悦色,笑口常开,自然可减少人与人之 )笑口常开:即待人和颜悦色,笑口常开,
间的纠纷;人际关系融洽,即有益于乐观。同时凡发自内心的笑, 间的纠纷;人际关系融洽, 即有益于乐观 。同时凡发自内心的笑,本身即 可减少烦恼,于是乐观精神由之而生。 可减少烦恼,于是乐观精神由之而生。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思想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 四气调神大论》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 而铸锥,不亦晚乎!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 而铸锥,不亦晚乎!”以及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 这种中医“治未病”思想正是上述医学目的,而且中医“ 病”。这种中医“治未病”思想正是上述医学目的,而且中医“治 未病”已有近两千年了,在理论与实践上蕴藏着丰富的内容。 未病”已有近两千年了,在理论与实践上蕴藏着丰富的内容。 • 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导人们“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 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导人们“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 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强调“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 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强调“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 《证治心传·证治总纲》 曰:“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 , 证治心传 证治总纲》 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 证治总纲 申言养生防病是医学的主要目的与功能, 申言养生防病是医学的主要目的与功能,这种医学观贯穿于中医学 的理论与实义
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未病理 论的实践意义
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 养生保健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与框架构建2

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11月/01日/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与框架构建许家松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气化论( )气化的涵义:所谓气!,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指自然气候。
在气化论中,自然气候的变化不外风、热、火、湿、燥、寒六种。
因此,就以六气!作为观察气候变化的指标,称作六元!。
所谓化!,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物生谓之化!(∀素问#天元化大沦∃),是指地面上的各种生命现象,如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等。
所谓气化!,是指自然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气化论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都在自然气候正常变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
有气,才有化;没有气,也就没有化。
简言之,生命因气而化。
所谓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气止则化绝!(∀素问#五常政大论∃)。
中医学的气化理论就是论述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与生命活动相应关系的理论。
它认为:其一,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节律 五运六气周期。
中医学以之测算每年、每季气候变化和人体疾病发生、流行的大致情况,作为防病治病的重要参考。
其二,人的生命活动节律与自然气候节律相应,受自然节律的支配,即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自然气候本身均存在自稳调节机制。
中医学正是从气化的角度,把自然节律与生命节律统一起来,来认识生命过程、生理活动、病理现象,并提出诊治规律,形成了以恢复人体自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珍治观与养生观,并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特色。
(二)气化论的主要内容:气化论是古人在对天、地、人实际观测、长期追踪的基础上,在吸纳我国古代天文、气象、地理、物候、历法、哲学等多学科成就的支撑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内容有:1.自然气候运动变化规律 五运六气!周期气化论认为,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所谓气可预期!。
在长期观测和追踪的基础上提出气候运行变化具有周期性,并总结出五运六气周期格式!,以之测算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物候特点、人体疾病证候特点及发生流行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
作者:谭颖颖, TAN Ying-ying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刊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32(1)
被引用次数:7次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1953
2.王前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的贡献 1996
3.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 2003
1.吴丽丽.严灿.周莺.王文竹浅论中医养生[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
2.陈孔斌.Chen Kongbin中医养生理论在疗养医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
3.杨裕华.王际莘.YANG Yu-hua.WANG Ji-xin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0)
4.吴俊琦.吴俊涛中医养生和运动养生关系的哲学思考[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
5.陈志光.李佩远漫谈中医养生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4)
6.彭艳.尹艳.杨智荣.PENG Yan.YIN Yan.YANG Zhi-rong关于中医养生治未病[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10,26(2)
7.庄芹.程晓鸣.庄美琼中医养生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
8.张响.史术峰.秦彦强现代人更应注重中医养生[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
9.尹冬青.李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2009,22(3)
10.方铁根.于建春.韩景献浅谈推拿导引与中医养生康复学[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
1.谭颖颖.刘昭纯取象思维在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现代中医药 2011(4)
2.谭颖颖.刘昭纯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期刊论文]-陕西中医 2011(9)
3.谭颖颖.刘昭纯《周易》对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期刊论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4)
4.高宪枫广东糖水的研究[期刊论文]-饮料工业 2009(6)
5.孙心怡中西医健康医学特点比较[期刊论文]-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2(1)
6.姚洁琼.贺娟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期刊论文]-环球中医药 2012(7)
7.姚汝萍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干预及护理现状[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 2009(2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dzyydxxb20080101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