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本建筑理论体系的建构_以五位中国现代建筑师的探索为例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师对传统与现代问题的探索及其讨论

中国建筑师对传统与现代问题的探索及其讨论



要: 探讨 了模仿 、 符号化 、 仿古 、 写意 四种解决传统 、 现代 问题 的策 略, 分析 了这 四种 方式 的利 弊和文化价值 , 以帮助
中国建筑师探索 如何 在 现代 的技 术 条件下 继承 和发扬 古代 模 仿传统形式 , 是有违 “ 设计” 原则 的。 第二种方式 , 从其所谓 “ 后现代 主义” 的做 法来看是 肤浅且流 建筑传统 的历程 由来 已久 。总结诸多建 筑师 的作 品 , 以将其总 可 结为以下几种方式 : 一种 , 第 是用 现代 的材料 和建 造技术模 仿 传 于形式的 , 但是 这些尝试对 于中国建筑 师进行 的探 索在某一方 面 统的建筑形式 ; 第二种 方式 , 是借鉴美 国“ 现代主义” 后 的做法 , 将 有着重要 的启示——不论这些尝试 究竟是否成 功 , 不论这批建 也 传统建筑形 式中具 有强 烈个 性 的建筑 构件 , 如斗拱 , 过一定 的 筑师是否意识 到这一 点—— 即这 些尝试 的意 义在 于将 中国传 统 经 抽象变形后 , 作为象征传统 的一种符 号运用到现代 的建筑结构 上 木构建筑 的结构形式 与钢或 钢筋 混凝 土框架 结构 之 间做 了某 种 成为装饰 ; 三种方式 是复 古 , 仅建 筑材料 和建 造方 式是传 统 层 次 的 比拟 。 第 不 的, 建筑形式也仍然是 传统 的 ; 四种 , 第 可称 为“ 意 ” 是主 张在 写 , 建筑 中营造中 国建筑特有的空间环境 , 即传统 的“ 神韵” 。 对于第一种方式 , 认为其 已经背离 了“ 设计 ” 的本意 。任何 一 种建筑材料都有与其 最适合 的加 工和建 造方 法。用新 的建筑 材 料模仿 旧的建筑形式 , 这是 建筑 发展 过程 中多次 出现过 的现 象 ,

现代主义建筑五大师

现代主义建筑五大师

普莱斯塔楼
帕米欧肺病
疗养院
第一白色时 期
维堡市立图 书馆 1938年世博
阿尔瓦•阿尔 托
会芬兰馆 玛丽亚别墅 珊纳特赛罗
红色时期 镇中心主楼
贝克大楼
第二白色时 期
卡雷住宅
沃尔夫斯堡 文化中心
法古斯工厂
德国 W.格罗皮乌 斯(德)
1945 美国 TAC作品
科隆展览会
主楼
德国魏玛市
的 “公立包
包豪斯校舍
豪斯学校”的 简称,后改
称“设计学院
包豪斯1927 ”
斯图加特住
宅展览会
(魏森霍夫
住宅展览
会)
哈弗大学研
究生中心
何塞昆西社
区学校
多米诺体系
走向新建筑
新建筑五点
机器美学
萨伏伊别墅
形式依据平 面功能直接 让纳雷住宅 生成
立方体构图 加歇别墅
四种住宅模 式
自由里面+ 多米诺体系
迦太基别墅
勒•柯布西耶
自由平面+
(法)
多米诺体系 +完形立面
萨伏伊别墅
构图
巴黎瑞士学
生公寓
马赛公寓 模度理论
昌迪加尔法 院
朗香教堂
现代主义五 大师
拉图莱特修 道院 上野公园西 洋美术馆
全面空间
密斯风格 纯净形式
模数构图
巴塞罗纳世
博会德国馆
李伯克内西
密斯•凡德罗 与卢森堡纪
(美)
念碑
吐根哈特住

范斯沃斯住

西格拉姆大

内部无分隔 或少分隔 形式简洁, 施工精细 范斯沃斯住 宅
克朗楼
西柏林国家 美术馆 拉金公司大 厦

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人类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从最初的简陋的石屋,到如今的摩天大楼,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对空间和形式的探索。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有四位杰出的建筑师被誉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他们分别是勒·柯布西耶、米斯·凡·德罗、法兰克·劳埃德·赖特和托马斯·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瑞士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被誉为现代建筑的天才之一。

他提出了"五点建筑"理论,即:自由立面、开放的平面、自由的纵深、水平窗和绿化屋顶,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柯布西耶以简约、现代的风格为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品包括法国马赛的热那亚人图书馆和印度昌迪加尔的政府总部。

米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是德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追求极简洁的形式和空间,注重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本质性。

凡·德罗的作品以玻璃和钢的运用为特点,营造出现代感十足、开放明亮的空间。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德国柏林的冯·德·劳恩大厦和美国芝加哥的西湖别墅。

法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他信奉"有机建筑"的理念,即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赖特设计的建筑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坎贝尔住宅和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这些建筑都以其独特、流畅的造型和大胆的结构著称。

托马斯·简(Thomas Jahn)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巨星。

简擅长利用现代建筑的语言,创造出简洁、几何、极简主义风格的作品。

五位经典建筑大师最精辟赏析

五位经典建筑大师最精辟赏析

五位建筑大师分析当代建筑五位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阿尔瓦••••••阿尔托格罗皮乌斯:建筑思想:格罗皮乌斯积极倡导建筑设计与工艺统一,艺术与技术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她建筑设计讲究充分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用途、性质、互有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生理规定、人体尺度来拟定空间最小极限等。

格罗皮乌斯力主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办法,她创立包豪斯学校等在当代建筑教诲上贡献是被一致必定。

格罗皮乌斯参加发起组织当代建筑协会,传播当代主义建筑理论,对当代建筑理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19刊登《包豪斯大纲》和格罗皮乌斯宣言中有两个指引思想:第一,综合所有造型活动,使之凝集于建筑之下,创造绘画、雕塑、建筑为一体统一艺术。

第二,造型活动基本是手工艺,美术家都必要重新回到手工艺(或手工劳动)中来。

从而创立了一种全新教诲体制。

代表作品分析:包豪斯校舍概要:包豪斯校舍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某些构成。

空间布局特点是依照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群体,既独立分区,又以便联系。

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

宿舍在另一端,高六层,连接两者是两层饭厅兼礼堂。

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是行政、教师办公室和图书馆。

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

形式特点:这样不同高低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互相之间有机关系,更体现了“包豪斯”设计特点:注重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构造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目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精美直接联系起来。

在这里格罗皮乌斯初次提出了建筑要从内向外设计思想,即先拟定各某些功能,再拟定互相之间关系和联系,最后拟定整体外观。

在构图上她大量使用不对称构图,重要入口也不只一种。

虽然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任何装饰,但各某些之间高低错落,自然具备一种和谐外貌。

更由于她大量使用了钢筋混凝土及其他工艺,近万平方米建筑,整体造价仅每立方米7美元左右(当时货币)。

以现代建筑五大师谈现代建筑的不同点29页PPT

以现代建筑五大师谈现代建筑的不同点29页PPT
以现代建筑五大师谈现代建筑的不同 点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

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

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

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建构” 现在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论题。

这一现象也许可以作为中国建筑设计实践走出“后现代主义” 影响的重要标志。

本书是一篇博士论文,其中关于建构基本内涵与意义的探索颇具新意。

而作者又凭借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以一个建筑师的务实作风研读并剖析了大量设计实例,避免了一般性的文字游戏。

书名: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作者:马进/ 杨靖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I SBN: 7564100613开本:24 开页数:297出版日期:2005-11-01 第1 版第1 次印刷定价:85 元<b> 内容简介</b>本文的命题来源于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实践之中对建筑本体问题产生的困惑:我们如何适当地对待当代工业化生产的建筑材料于构造。

本文试图通过建构理论进行研究,以指导我们深入认识当今工业化时代的建造技术与艺术特征,从而形成在工业时代进行建筑设计的基本准绳。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有关建构理论的综述,包括了建构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当代建构理论概述以及若干建构问题的解析。

这部分研究的目的是确立对工业化时代建筑的建构问题进行研究时所持有的基本态度。

第二部分论述工业化时代建构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建构理念的影响。

第三部分则针对两个建构问题中最主要的元素——“表皮” 和连接节点进行研究,通过对大量工程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在错综复杂的建筑现象中找到规律与原则。

建构研究是一个极具实践的研究课题,有关工业化时代的建构研究更加与当代建筑实践紧密相关。

本文的结语中以两个建筑实践项目为例,综合阐述了有关工业化时代建构的原则的运用,进一步印证了该课题的实际意义。

<hr size=1 noshade><b> 序论</b>对于现代主义建筑是否在中国得到过真正意义的普及,我一直存在着怀疑。

自从建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被引进中国以来,它的发展就一直笼罩在沉重的民族主义的阴影之下。

现代建筑五大师

现代建筑五大师

现代建筑五大师简介: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公认的现代建筑四大师之一,公立包豪斯学校的创办人。

他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经历: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

(同期的还有柯布西耶和密斯.范.德.罗,在贝伦斯的事务所使他们接受了很多的新观点,对他们后来的建筑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10~1914年:自己创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

1915年:开始在魏玛艺术工艺学校任教。

1919年:将魏玛艺术工艺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937年:定居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并同一些青年建筑师合作。

建筑理念:1、主张走建筑工业化的道路,试验过一些预制装配式住宅。

2、将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建筑的重要位置上,但也不轻视建筑的艺术性。

3、提出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必须创造这个时代的新建筑的主张。

建筑作品:1911)(1)设计师是格罗皮乌斯与A.迈耶(2)设计手法:①非对称的构图;②简洁整齐的墙面;③没有挑檐的平屋顶;④大面积的1玻璃墙;⑤取消柱子的建筑转角处理(3)评价:法古斯工厂在平面布置和形体依据生产需要设计,打破了过去对称的格式。

利用工业制造的轻薄建筑材料组成的外墙改变过去砖石承重墙建筑的沉重形象。

将玻璃安放在柱子外皮上的处理手法增加了墙面的轻巧感。

这些建筑处理是格罗皮乌斯对过去出现过得一些手法的综合,并将它们提高为后来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语汇。

法古斯工厂是格罗皮乌斯早期的建筑成就,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先进的一座工业建筑。

1914)1919)(1)由格罗皮乌斯创建的,专门培养新型工业日用品和建筑设计人才的高等学院。

近代中国建筑中的建筑师与作品

近代中国建筑中的建筑师与作品

近代中国建筑中的建筑师与作品近代中国建筑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建筑师和精彩的作品,他们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新风貌,为中国建筑界留下了不朽的贡献。

以下将介绍一些近代中国建筑中的著名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品。

首先要提到的是现代中国建筑的奠基人——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

梁思成是中国第一位留学建筑的学者,他致力于将中国古典建筑美学与现代国际建筑风格相结合,创造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

而林徽因则是著名的女建筑师、诗人和作家,她擅长设计现代中式建筑,作品充满了禅意和古典气息。

二人合作设计的夫子庙聚星楼便是他们的代表作之一,融合了古典建筑风格和现代设计理念,展现了中国建筑独特的魅力。

除了梁思成和林徽因,近代中国建筑界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建筑师,如贝聿铭和易卜生。

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设计了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馆、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等。

他的设计风格简约大气,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为中国现代建筑树立了典范。

而易卜生则是一位瑞典建筑师,他在中国留下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新中国科技馆等。

他的设计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同时融入了现代主义的创新思想,为中国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还有一些年轻的建筑师在近代中国建筑界崭露头角,如王澍和马岩松等。

王澍是中国建筑界的新锐代表,他擅长运用自然材料和传统工艺,打造出独具韵味的现代建筑。

他设计的农家院、杨家村等项目展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而马岩松则是一位敢于突破传统的设计师,他的作品充满了未来科技感,如鸟巢、水立方等建筑堪称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作。

近代中国建筑中的建筑师与作品众多,每一位建筑师都为中国建筑界带来了新的想法和变革。

他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不断探索,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杰作,为中国建筑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

期待在未来能看到更多杰出建筑师和作品的诞生,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12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

58

建筑论坛 ARCHITECTURAL FORUM

谈基本建筑理论体系的建构——以五位中国现代建筑师的探索为例

张向炜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300130)收稿日期:2007-08-26

摘要/ 以五位中国现代建筑师为例,对他们在建筑理论体系建构方面所做着的有意探索进行归纳和整合,并且探讨了建筑理论体系建构应该遵循的原则。关键词/建筑理论创作实践理论体系ABSTRACT/ Taking the five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s as example, thispaper tries to sum up and to integrate their achievements on expl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whichshould be followed in establishing architectural theory system.KEY WORDS/ architectural theory, practice of creation, theoretical sys-te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78106)

言成分,成为新语言构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则是在原有建筑语言成功运用的激发与启示下,另辟溪径,提炼出能更好表达新意的建筑语言来。这里,消化和吸纳、借鉴和创造,便是我们常说的“继承”,从时空坐标来讲,其中既包括了对古代老传统的继承,也包括了对现代新传统的继承,并涉及到了各地区、各国家和各民族之间建筑文化及其建筑语言方面的广泛交流。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建筑语言传播的途径、方式、速度、影响范围和社会反响,都是史无前例的,因而,建筑语言传播中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更加难以避免。诚然,在一定历史时期,能表达进步文化观念的建筑语言是可以广为流行的,但也应当看到,具有流行趋势的建筑语言,在实际运用中却未必就是适宜的(图8),也未必就是具有进步文化意义的。我们常说,不要盲目跟风赶潮,就是这个道理。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许多令人生厌的“失语失态建筑”,恰好不过地说明了,建筑语言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把它破坏性的一面减小到最低限度,我们才能使建筑语言的演进跟上时代的发展,并在历史的检验与积淀中走向成熟。

结语处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下,各门类艺术领域创作中的一些离经叛道让人眼花缭乱,也让人无可奈何,那正是:“说能行就能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种感觉在“标新立异”的建筑实践中也同样存在。因此,如何去认识和掌握建筑语言演进的动力与规律,是脱离不了我们的建筑观的。即使是从跟上时代这一点上来讲,我们也还远远没有认识到,“在当代,许多因素正在促成一种后现代的有机论世界观(的形成)……”;“后现代科学的世界观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更多地注重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的和谐的性质”;“后现代科学(自然也包括建筑科学——本文作者加注)必须消除真与善的分离,价值与事实的分离,使探求真理的航船按照正确的航道行进”。[16] 细细地体味这些话语,会使我们在建筑创作实践中,特别是在建筑创新的探索中,更加清醒地去认识和掌握建筑语言演进的内在规律,更加成熟自如地去运用和创造建筑语言。■

参考文献[1] 高名凯.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 布正伟. 建筑语言构成的复合系统[J]. 新建筑. 2000(4):26-29.[3] 冯广艺. 语境适应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4] 刘托. 建筑的文化构架[J]. 新建筑. 1987(2):118-119[5] 布正伟. 建筑语义的表达及其要点[M]//创作视界论—现代建筑创作平台建构的理念与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 徐卫国. 非线性体:表现复杂性[J]. 世界建筑. 2006(12):75.[7] 布正伟. 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上、中、下)[J]. 新建筑. 2000(6),2001(1),2001(2).[8] 布正伟. 建筑语言的艺术魅力与审美[M]//创作视界论——现代建筑创作平台建构的理念与实践.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9] 鲁・阿恩海姆. 艺术心理学新论[M]. 郭小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10] 鲁・阿恩海姆. 秩序与无秩序[J]. 建筑师. 第34期.[11] 周官武,姜玉艳. 查尔斯・詹克斯的宇源建筑理论评析[J]. 新建筑.2003(6):58-61.[12] 陈强,付娜. 结构的表情——赛西尔・贝尔蒙德作品解读[J]. 建筑师. 2004(6):49-53.[13]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4] 黄献明.社会经济观的演变及其建筑表现[J].世界建筑. 2006(1):114-117.[15] 威尔伯・施拉姆. 传播学概念[M]. 陈亮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6] 刘宗坤,姜静楠. 后现代的生存[M].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8.59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7.12建筑学报

阔和丰富建筑学的思路。“广义建筑学”的目的,在于从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以进一步认识建筑学科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揭示其内容的广泛性和错综复杂性。吴良镛先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建筑学科范畴的发展和变化,包括: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政法论、业务论、教育论、艺术论。并且从方法论的高度指出建筑学应该贯彻系统科学的思想与融贯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于广义建筑学构想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包括: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建筑的人本时空观;建筑是地区的建筑——建筑的地理时空观;发扬文化尊重——建筑的文化时空观;提高系统生产力——建筑的经济时空观;美好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的创造——建筑的艺术时空观。[2]广义建筑学站在时代的前列,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别开生面地为当今如此庞杂的现代建筑学大系统界定了一个全面而生动的新视野。广义建筑学的思想,在1999年UIA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中,得到了国际性的认可。2.3 汪正章:“五环图式”话建筑——层面构成的角度汪正章先生把建筑理解为多层面的构成:建筑是一种实体形态(“实形”);这些实体形态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室内外空间(“空间”);它们都是由材料、结构,设备及许许多多人工的、自然的物质形态所建构(“物构”);由此在地球圈内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场所(“环境”)。所有这些,都是为人所需,为人所用,为人所感,为人所享。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种种需求,建筑现象就无从发生。“实形→空间→物构→环境→人”。它表达了建筑的外在形态和建筑理论是建筑创作的灵魂,它引领着建筑作品的方向,正确的建筑理论会使建筑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错误的建筑理论,会对社会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社会文化水准造成损害。建筑理论是建筑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建筑实践的引导和评判标准。1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和建造活动。在这样的形势面前,理论建设严重落后于实践,以至在设计和建造中出现很大的盲目性,反映了建筑理论研究的贫乏和落后。引进国外建筑理论之不得要领,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研究之缺乏进展,加上建筑设计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使得建筑理论严重脱离创作实践,远远不能适应规模巨大的建筑创作的需要。建筑理论这种事实上的贫困和滞后,严重影响建筑实践的发展,也大大损伤了建筑理论的意义和作用。实践的急切需求和理论的严重不足,使中国现代建筑理论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建筑理论体系建构的多方探索建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思想积累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部分中国建筑师和理论家,在建筑理论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不管人们是否认同,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可贵探索。在此,仅先以五位建筑师为例,按时序讨论他们试图建构的理论体系。2.1 侯幼彬:系统建筑观初探——思维模式的角度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综合性的理论和方法。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系统分析方法能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有效的思维方式。侯幼彬先生较早地把系统论的观点应用到建筑领域[1],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论述了系统建筑观。针对建筑创作实践当中缺乏创造性、独创性,存在统一化、简单化、模式化的现象,从建筑概念、思想方法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变革陈旧的建筑观念,建立建筑的新系统观念。侯幼彬先生认为建筑是复杂的,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多指标的大系统,这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多值、多变量的非线性系统。因此,我们不能继续停留于非此即彼的一种选择、一种模式。认识了事物的复杂性是激发对其研究和探索的最好动力。我们的建筑创作和建筑理论研究,都应该把握建筑的全程性、全层次和全关系性,在思维方式上突破“线性模式”而代之以非线性的“系统综合模式”,真正确立开放的、豁达的、兼容的系统建筑观。2.2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人类聚居的角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筑学已不再囿于个体建筑设计的范围,与建筑学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都在不断扩展,形成一个相互联系而错综复杂的大系统,建筑学所包含的内容不断扩展,大大超过了旧建筑学的领域。吴良镛先生从人类聚居的角度出发,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对建筑学研究范畴的发展和变化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人类的聚居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建筑学的概念也必须随之扩大,对其做较深入地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众多互相联系的学科群,对它们的了解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可以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