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建构理论_欧阳景根
第四讲_概念框架

理论性假设与实验性假设的关系
理论性假设 概念 X x1 x2 Y y1 y2 实验性假设 概念
变量
变量
概念域
为了对概念进行度量,必须首先明确概念域。 概念的定义中要精确描述概念包含了什么以及什 么是被该概念排除的。 由于概念通常具有多维性,要对概念的维度和构 成元素加以明确和区分。 例如:对消费者满意度这个概念的概念域,就不 应仅限于对产品特征的满意,如价格、功能、质 量、运行性能以及美观等,还应包括对销售过程、 售后服务和后续客户支持的满意度。
概念的来源
日常生活经验 借用其它学科领域的概念
直接借用(如“吸引力”) 对借用概念赋予新的意义(如“模式”) 对借用概念给以新的标记(如“技术集群”)
发明新概念
概念的界定
大多数经管研究的缺点是概念界定不清所致,成功 的研究首先取决于:
研究者对于概念的界定是否清楚; 别人是否能理解研究中的概念。
引导研究的方向,使研究者专注与所要探讨的变量 之间的关系; 指出统计测试的对象和内容; 提供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研究本身就是提出要接 受或拒绝假设的证据); 启发研究者思考研究发现的涵义。
关于社会关系的自发假设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关于人的行为的格言或谚语, 都是自发的社会关系假设: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 (久别胜新婚) 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 (先下手为强) 善有善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本课题立足于实践操作,运用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研究,积累有形得教育经验,提高具有校本特色得课程体系。
本课题树立为学生得终身发展与生命成长服务得教育意识,意在充分打造儿童全语言学习环境,围绕某一主题单元进行一系列得诵读、阅读、习作等系列得阅读主题活动,调动儿童多种感官,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促进儿童语文综合能力得生长与发展。
(3)改革集体备课形式。
改变过去分课进行,为现在得“单元整组”备课。每个年级得几位骨干教师先集体共同备一单元,而后分主备人分单元进行,每次备课就由主备人主讲,其她老师补充,这样达到教师人人锻炼,个个成长得目标,也分解了老师得备课负担,让老师们把精力放在带领学生读书上。
3、研究内容与重点:
(1)同一主题下得课程内容
整本书阅读:在同一主题指导下选择与单元教学主题相似、相近或相反得整本书跟进阅读。
说写活动:创建在同一主题下得延伸性说写活动。低年级说话写话、中高年级得习作活动,打造“听说读写”一体得“口头语文”与“书面语文”并重得全语言得学习方式与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 在同一主题指导下开展与单元教学主题相似、相近得观察、调查、探究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生活积累,为阅读与表达提供人生经验与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核心概念的建构

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中获
得丰富的体验,较好地完成对核心概念的自主建构。为
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核心概念,我们要基于核心
概念教学目标,借助问题载体,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有目的地开展实验学习,从而提升实验教学效率以及核
心概念教学的达成度。
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核心概念教学中,学生将重点
把握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
原产物、氧化性与还原性等核心概念。如果直接引导学
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概念识记,不仅学生不感兴趣,而
且获得的化学概念认识将停留在浅层概念层面。
为此,笔者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梳理出教材中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
化学·专题论析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核心概念的建构
江苏苏州大学附属中学(215006) 朱雅琴
[摘 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优势,让学生亲身经历化学学科中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概念、
原理
与方法的建构过程,从而降低概念教学难度,提升学生化学思维的高度,促进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以形成更加完整
养学生实事求是、
勇于创新的精神,
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异常现象;科学素养;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5-0067-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然而由于受众
多因素的影响,
往往在实验演示或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一些
验,
包括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程序、实验结论等。
不仅如此,我们还对学生课前预备实验进行梳理,
胡卫平:如何基于核心概念进行学习进阶的设计?

胡卫平:如何基于核心概念进行学习进阶的设计?▲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本世纪以来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和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基于核心素养的改革。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能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而简单的知识点没有办法成为学生符合现在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需要核心概念。
除此之外,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基于大概念的教学。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由于知识体系庞大,也必须选择综合性的方法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
因此,基于核心概念,整合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参与实践,实现对重要原理的深入探索,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并提升学生的素养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共识,也是国际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什么是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中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的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比如数学里面的几何、代数、统计等几个大的核心概念构成了数学学科的基本框架。
选择核心概念有严格的标准,要展现当代科学的主要观点和思维结构;能够组织和解释大量的现象和数据;包括了大量的逻辑内容,有足够的空间用于解释、概括和推论。
还要可以用于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可以提供许多机会,用于发展与本学科特色相关的认知技能与逻辑思维过程。
要可以用于组建更高阶的概念,并能与其他学科的概念结构建立联系;要表达科学在人类智力成果中所占据的地位。
核心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概念,一类是关于科学的概念。
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讨论了科学中的14个大概念。
如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物体可以对一定距离以外的其他物体产生作用等等。
其中前十个是科学概念,而后四个是关于科学的概念。
在14个大概念中,我们将关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三个领域合在一起,构成了十一个学科核心概念,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由此可以看出其中的整合性。
《结构概念和体系》林同炎读书笔记

《结构概念和体系》林同炎读书笔记一、概述在当今社会,结构概念和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林同炎的著作《结构概念和体系》深入剖析了这一主题,为我们深入理解结构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林同炎的这部著作进行全面评估,并对结构概念和体系进行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讨,以期为读者带来丰富的启发和思考。
二、结构概念和体系的内涵林同炎首先对结构概念进行了概括和界定。
他指出,结构是由相互关联的元素所构成的整体,这些元素在空间上和功能上相互通联。
换言之,结构包括了各种相互耦合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又决定了整体的性质和特征。
在这一概念下,林同炎进一步探讨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机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深入理解结构概念和体系的理论框架。
结构概念和体系的内涵,无疑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又富有逻辑性的领域。
从物理结构到社会结构,从生态结构到信息结构,结构概念和体系贯穿于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我们可以从微观角度出发,探讨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在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也可以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影响和调控。
在不同的层面和领域中,结构概念和体系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三、深入理解结构概念和体系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结构概念和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和讨论。
我们可以从稳定性和变动性的角度来审视结构概念和体系。
结构的稳定性决定了整体的坚固性和持久性;另结构的变动性又决定了整体的适应性和发展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比生物结构和社会结构,探讨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变动性,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结构在不同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可以从内部通联和外部环境的角度来审视结构概念和体系。
结构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探讨生态系统和信息系统中的结构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理解结构在不同环境中的演化和变化。
体育文明——探索建构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

向有 关 专 家征 询该 问题 的意 见 。结果 表 明 : “ 体 育 文明” 核 心概 念 的 建构 逻 辑 立场 正 确且 有 深入 研 究 的 可能
性; 并在 分析现 实状 况 与 审视 问题 的基 础 上对 “ 体 育文 明 ” 核 心 概念 进 行 了尝 试性 建 构 , 认为“ 体育文明” 属
c i r c l e .W h a t w e d o h a v e i n s t e a d i s“ s p o t r c u l t u r e ” .T h e o y r a n a l y s i s a n d l o g i c d e d u c t i o n we r e u s e d,c o u p l e d w i t h
—
一
陶 | 一 — 尿 】 L 体 育学院 学
第2 7
VO J .
t i t u t e o f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J o u r n a l o f N a n j i n g ns
・
体 育 社 会 学
na l y s i s o f i t s r e a l i s t i c s t a t us a n d p r o b l e ms.a r g u i n g t ha t t h e c o nc e pt i o n o f“s p o t r c i v i l i z a t i o n”b e l o ng s t o t h e t he o r e t i — c a l v i e wp o i n t t y pe c o r e c o n c e p t i o n.Th e r a t i o na l i t y o f“s p o t r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c o ns t uc r t i o n c o ns i s t s ma i nl y i n t h e f a i l u r e t o d i s c us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e e n “c u l t u r e ’ ’a n d “c i v i l i z a t i o n”.t h e la f ws t ha t t h e n o t i o n “s p o r t c u l t u r e” i t s e l f
整合与发展——科学课程中概念体系的建构及其学习进阶

图 1 美国新《框架》三个维度及其 三个维度——实践、共通概念和核心概念紧密联系、相互促
结构和功能 Structure and
Function
形式和功能 Form and Function
规模和测量 Scale and
measurement
系统和系统模型
Systems and system models
形式与功能 可持续发展和
平衡
物质和能量 能量和物质:流,
Form and function
用 Systems and Interactions
相互作用 Interaction
稳定与变化 Stability and
change
规模、比例和数量
Scale,proportion, and quantity
constancy, and
稳定和变化 Constancy and Change
measurement 演化和平衡 Evolution and equilibrium
①STSE 分别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和环境(Environment)四个词的首字 母,STSE 教育最早于 1997 年写入《加拿大科学教育共同框架》,是 STS 教育的发展。
《科学素养 的基准》 (1993) 共同主题
表 1 六份科学教育文件中的共通概念
进阶 进,将以往的科学课程线性、零散、互不相关的内容系统串 联,并能与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息息相关。[2]整合与发展这一重大议题涉及科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远非一篇文章所能述及。本文仅就科学课程中概念体系的建构及其学习进阶进行探讨,为科 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围绕大概念建构概念体系
中国运动训练学话语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及其建构

中国运动训练学话语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及其建构夏力;高玉花;谢云;熊焰【期刊名称】《体育学研究》【年(卷),期】2024(38)2【摘要】核心概念是话语体系建设中最为重要的表达工具和最小的分析单位,代表着一门学科、一种学说或一个学派的身份、思想与价值。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中国运动训练学话语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为研究起点,对核心概念的逻辑筛选、话语特征、话语现状以及建构路径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探索。
研究认为:中国《运动训练学》教材历经40年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话语表述,中国运动训练学者们围绕3W2H等问题建立了以“运动成绩”“竞技能力”“项群训练”“训练原则”“训练方法”“训练负荷”“训练计划”“竞技状态”为主体内容的核心概念集,呈现出原创性、逻辑性、相对性、扩展性等话语特征。
面对欧美运动训练理论实证概念的引进和传播,受历史之情、现实之需、未来之势影响,中国运动训练学核心概念需要持续回应概念引用的适应性不高、概念转化的价值性不强、概念融通的对话性不足等话语难点;亟需从历史资源中梳理、运动实践中挖掘、学科融合中提炼、科学技术中创新,立足中国本土化,以此实现中国运动训练学话语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建构以及内涵的新界定。
【总页数】11页(P28-38)【作者】夏力;高玉花;谢云;熊焰【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广东白云学院体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8.1【相关文献】1.新时代国家文字体系与话语体系的融合重构——兼论中国书法在其体系建构中的核心价值2.中国传统美学的现象学还原——兼论现象学视域下的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质料3.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赶考”概念的话语建构、出场语境和当代价值4.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评论核心话语(概念)体系建构5.“气象设计模型”:气象设计学体系的核心概念研究——中国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系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5-11-26作者简介 欧阳景根(1970—),男,江西万载人,河北省委党校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政治学研究。① 中国学术界当下常见的那种以生造出来的、晦涩的“判准”一词,以取代更为简单明了的“判断标准”一词,以及诸如此类的现象,远远谈不上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革新,它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刻意的学术上的标新立异与哗众取宠。
第45卷第3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5月Vol.45 No.3JournalofHuazh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May 2006
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建构理论欧阳景根(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 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是理论的基石,也是一种理论观点或一个理论体系是否具有解释力的关键所在。在科学研究中,为了使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新的现象,需要对原有各理论流派的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进行全面检视,对它们进行修正、抛弃或重新构建。本文把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分为理论观点型、理论体系型、学科型三种类型,并以两个案例为基础,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在对学科进行反思与研究时,如何分析、审察并构建新的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关键词 核心概念;概念体系;研究范式;研究传统;宪政挫折;政治体系中图分类号 B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56(2006)03-0031-07
在一些科学哲学家看来,科学革命的发生、科学的发展与进步,通常是体现在研究传统的变更、研究范式的更替、或研究纲领的革新当中。而在我看来,科学的进步则是体现在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摧毁与重构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变革与演替,至少意味着研究方法与视角的不同、研究对象的一定程度的变化,意味着以新的工具对旧的问题进行解答,或第一次对新的问题进行解释。科学研究不管是如拉瑞·劳丹那样认为要致力于解决反常的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还是如托马斯·库恩那样认为是致力于解谜,它都是要致力于以新的研究方法、或对新的研究对象、或以新的研究材料进行研究。而新的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出现背后,往往就预示着在新的研究中,要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或对新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预示着一种新的本体论和方法论①。本文的目标就是要提出一套科学研究(不管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建构理论。一、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类型学研究“概念是构造理论的砖石,它是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述”[1](p73)。根据其在理论中的地位,可以把概念分为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核心概念是理论的主要范畴,而一般概念是附着于核心概念而存在的、为核心概念服务的普通概念。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就是说,概念可以分为一级概念和亚概念。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一级概念和亚概念一起构成某一理论的概念体系。戴维·伊斯顿的政治体系是一个核心概念和一级概念,而政治体系前提下的输入与输出等概念就是亚概念了,它们一起构成了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的概念体系。本文所指的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建构,指的仅仅是科学研究中对抽象概念或抽象概念体系的建构。从抽象概念与概念体系的涉及和适用范围而言,它又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它们是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型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以及学科型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是指适用于或涉及某一种理论观点、或为某一理论观点的建构而提出的概念与概念体系。比如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代表人物凯尔森分析法律秩序时所提出的个别规范、一般规范与基本规范等概念,就是理论观点型的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又如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创始人哈特提出的第一性规则即义务规则,和由承认规则、改变规则与审判规则构成的第二性规则,也是观点型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观点型核心概念
31与概念体系仅仅与某一种理论观点有关,经由这种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它提出了分析某种理论问题的新的分析视角或新的观点,也恰恰是由于这种新的概念体系后潜存着的新的视角,它对就同一类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影响。凯尔森的规范层次理论和哈特的规则体系理论,都对“法律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法理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也到此为止,它的影响仅仅是对对某一理论问题的研究的影响,对于这一门学科所含的其它的(所有)理论问题,比如“在司法过程中如何对法律进行解释”等问题,或对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问题,它基本上没有产生什么重大影响。它对其所在的这门学科的影响并没有达到托马斯·库恩范式革命意义上的影响,也没有达到拉瑞·劳丹的研究传统革命意义上的分水岭式的影响。真正发挥这种分水岭式影响的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是理论体系型的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型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是指那种对其所置身于其中的某一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产生里程碑式的影响的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型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提出,它往往标示着一场新的研究传统、研究纲领或研究范式的革命,它预示着此后在这个学科,需要在这种新的研究传统、研究纲领或研究范式下,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研究视角,对新的研究对象(这种新的研究对象,可能是对旧有研究对象的范围的扩展,或对旧研究对象的边界的重新划定,也可能是需待第一次研究的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研究对象)的新的研究。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范式革命,或开辟的新的研究传统。从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经典物理学到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核心的现代物理学的转变,就是这样一种概念体系、分析对象与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经典物理学的概念体系是:物质,力,运动,惯性,引力等等。而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核心的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体系是量子,是以太,是四维空间,是光的偏折和时钟悖论。现代物理学对经典物理学的代替,其实就是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代替,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的代替,是整个宇宙观的更新,是“发现的范围”与“辩护的范围”的更新。而且这种概念体系的变革不仅影响到其所在的物理学,还影响到天文学等相关学科。在政治科学中,理论体系型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最为著名的例子是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的概念体系。这一概念体系由下列概念构成:政治系统(或政治体系),社会内部,社会外部,输入与输出,支持,要求,反馈,政治当局,典则等等。他通过这一理论体系型概念体系的构建,明确地将政治学研究划分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在此前的政治学研究中,国家是政治研究的核心,法律、制度分析方法是政治分析的主要方法,国家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关注对象。而自他的政治系统理论开始,政治系统取代国家成了政治的核心关注对象,行为分析方法成了政治分析的主要方法。可以说,伊斯顿的“政治体系”概念预示着政治学研究中将要发生的一场新的革命即行为主义革命。没有“政治体系”概念的出现,也就没有政治学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也就没有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也就没有政治学由传统规范的政治学向“政治科学”的转变,也就没有对传统的“国家”这一概念体系下的传统政治学研究的超越。第三种层次的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是学科型的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这种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是一门学科得以成熟的标志,也是这一门学科理论建构的基本材料,是这一学科基本的分析工具。它们是基础性的、学科和理论的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它们是最高层次的概念。这类概念往往是确定了其科学领域与边界的核心概念。它规定了某一门学科的“给定材料”。正如阿尔弗莱德·怀特海指出的,“科学家也在扩大着知识。他是从一组确定了其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这些概念的基本关系出发进行研究的……科学假定了这些观念的适用性,由此对因果关系进行演绎。”[2](p152)这种概念的最为明显的例子是社会学中的“社会行动”的概念。马克斯·韦伯把行动分为“社会行动”和“反应性行动”。他认为,只有在行动的主观意义能够说明其他人的行为并因而指向其原因的意义上,行动才是“社会的”。他进而给出了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因而对原因和结果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3](p35)。他指出,“在所有关
于人类行动的科学中,都必须说明那些作为诱因、结果和在有利或不利环境中无主观意义的过程和现象……人的必死性,其实就是有机的生命从婴儿的束手无策到老年人的束手无策的循环,通过人类行动指向这些事实的各种方式,无疑具有最重大的社会学意义”[3](p39)。由此可见,他通过把行动分为
“社会行动”和“反应性行动”,从而划清了社会学与生理学的学科界线。因此,学科性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主要功能是标明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边界,是为这一门学科的理论建构提供基本的工32具与材料。虽然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可以根据适用范围或指涉对象划分为这样三个层次,但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是理论观点型和理论体系型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建构理论。二、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建构怀特海指出,“哲学的用处就在于使阐明社会系统的基本观念保持一种活泼而新鲜的特性。哲学要倒转那些正在朝着死气沉沉的老生常谈缓慢退化的广为接受的观念。”[2](p154)其实,不单哲学如此,其他任何科学都是如此,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这种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于真理与规律的不断的发现与运用,体现于各种理论观点的前后更替。理论观点的不断提出与前后更替,离不开相应的概念与概念体系的建构。正如劳丹指出的,“许多重大的科学革命(如狭义相对论的出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一个领域的理论在概念上的含混性的认识以及其后对它们作出的改进”。[4](p53)因此可以说,理论的更替体现为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更替,而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的更替,恰恰说明了理论的不断发展。那么何时需要建构、又如何建构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呢?我们前面已经指出,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预示着一种观察问题的新的研究视角或研究方法。因此,概念的提出与完善对于一个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而言至为重要。在理论的概念出现概念问题时,以及在一个理论无法解释某种现象或与某种公认的理论在逻辑上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时,就需要提出新的核心概念与概念体系,或对旧有的概念进行修正。所谓概念问题,就是指,当旧有的概念之间的边界含糊不清,或者说旧有的概念体系包容不了新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概念问题。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需要对旧有的概念的边界进行重新划分与修正,或者摧毁旧的概念体系,并重构新的概念体系,从而建构出新的理论。概念是理论的基石,因此推翻了某一理论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预设,也就等于是推翻了整座理论大厦。这也就如劳丹指出的,“一个理论的概念明晰性通过对意义的深入说明和澄清而获得不断提高,是科学进步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4](p52)在一个理论无法解释某种现象,或者它与某种公认的理论在逻辑上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时,也需要提出新的概念体系。某种理论之所以无法有效地解释某种现象,之所以可能与某种公认的理论存在逻辑上的严重不一致,就是因为构成这一理论的概念基石出了问题,就是因为这一理论相应的概念体系的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逻辑陷阱和漏洞,是因为理论分析的平台出了问题。柯林伍德就预设理论的要旨是,设法弄清隐藏在思想家所信奉的明显信念背后的核心概念。比如,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一书中,就把落体问题看作是任何地面力学理论都得说明的中心现象。他本人也试图了解物体为什么下落?他的结论是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而伽利略试验的真正结果是,物体下落的速度是相同的。可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却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伽利略——牛顿近代物理学的概念体系对亚里士多德的概念体系与理论体系的推翻与取代。又比如政治科学中的经典问题即民主制度的形成条件问题。以利普塞特为首的政治社会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或经济变量是民主制度形成的一个根本条件。可是根据他的理论无法回答除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中东一些产油国具有同样甚至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什么没有形成民主制度,而经济落后的印度却能建立相对较为巩固的民主制度?这种现有理论对经验反常现象的无法解释,促生了对其概念体系的完善或修正。并因而在政治科学领域,出现了政治文化等新的概念,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民主制度的成长进行解释,从而使得政治科学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正如托马斯·库恩所说的,“科学革命就是科学家据以观察世界的概念网络的变更”,“界定正当问题、概念和解释的标准一旦发生变化,整个学科都会随之转变”[5](p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