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注重养生和保健,将其视为健康长寿的重要保障。
养生文化和民俗习惯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养生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与民俗习惯的一些方面。
一、中医养生文化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深受中医的影响。
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认为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中医养生文化注重调整饮食、锻炼和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
在饮食方面,中医养生强调营养的均衡摄取,主张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选择适宜的食物。
例如,在夏季可以多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如黄瓜和绿豆;而在冬季可以多吃温暖身体的食物,如姜和红枣。
此外,中医养生还提倡避免过量食用过热或过凉的食物,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除了饮食调理,中医养生也注重运动锻炼。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被广泛推崇。
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和柔和呼吸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和深度呼吸,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中医养生也关注人的精神和情绪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免疫力。
传统中医养生中常提到的“五福”,即“喜、怒、思、悲、恐”应该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并不盲目追求情绪的极端。
二、古代宫廷的养生习惯在古代宫廷,养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皇帝和皇后的日常生活中,养生习惯更加注重和精细。
皇帝的养生不仅仅是一种健康保健的方式,更是一种维持天命和帝位稳定的重要手段。
宫廷养生的一大特点是有关食物的烹饪方法。
古代皇帝和皇后的饮食非常讲究,例如他们经常食用珍稀的食材和草药,如雪蛤、鹿茸等,这些材料被认为有助于延年益寿和增强体质。
同时,在烹饪过程中,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和形状的协调,以增加食欲和食物的吸引力。
此外,宫廷也注重养生保健的其他方面,例如服用草药和中药,参与一些传统的功法和气功练习,以及进行精神修养和冥想。
这些养生习惯被认为可以增强身体的能量和气场,保持精神的平静和清晰。
中医药文化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中医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药物应用、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中医药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 传承性: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2. 实用性:中医药注重临床实践,以疗效为核心,为人类健康服务。
3. 整体观:中医药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密切相关,强调防治结合、标本兼治。
4. 持续性:中医药强调养生保健,注重预防为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药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价值: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2. 文化价值: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3. 经济价值:中医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医药文化交流的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医药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医药文化交流具有以下意义:1. 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医药,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
2. 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 丰富人类健康事业:中医药在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4.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医药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友谊,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交流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中医药文化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战略。
在国际上,中医药已经进入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文化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中医药文化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养生。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养生保健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药文化强调的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在养生保健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像现代医学那样仅仅关注某个局部的病变,而是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人体的身心状态。
比如,当一个人出现失眠的症状时,中医不会仅仅给予镇静催眠的药物,而是会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来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在中医看来,失眠可能是由于心脾两虚、肝郁气滞、阴虚火旺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只有找到病因,进行全面的调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中医的辨证论治也是其养生保健的一大特色。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患者的证型,再根据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养生方案。
这种因人而异的养生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比如说,同样是想要增强体质,体质偏阳虚的人可能需要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同时要注意保暖;而体质偏阴虚的人则应该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等,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还非常注重预防为主的理念。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思想,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包括了顺应自然、调摄情志、合理饮食、起居有常、适度运动等多个方面。
例如,按照四季的变化调整生活起居,春天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饮食有节,不过饥过饱,不偏食挑食等。
通过这些日常的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药在养生保健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中药具有滋补强身、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
比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的作用;枸杞能够滋补肝肾、明目;黄芪可以益气固表、托疮生肌。
中医养生的特色

中医养生的特色中医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养生方法丰富多彩,植根于我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中医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养生方法丰富多彩,植根于我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1.理论体系独特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机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
并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
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广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2.以和谐适度为宗旨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
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
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
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3.全面调养与辨证施养相结合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健康是指人的躯体、精神与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因此养生实践活动应该伴随着我们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
中医养生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馆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
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
中医的养生文化

中医的养生文化
中医的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医就注重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
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是强调保健和预防,使人们在生活中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中药治疗等方式,达到防病、防老、保健的效果。
中医的养生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调节身心、合理饮食、运动方式以及使用药物。
首先,中医的养生文化强调调节身心,即要求人在生活中保持心情舒适、身体健康的状态。
中医认为,身心互动影响,当身体感到紧张、疲劳时,往往会遭受思想上的打击和沮丧。
因此,中医建议人们要多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说听音乐、做瑜伽等。
其次,中医的养生文化强调饮食上合理搭配,选用适宜的食材,按照五味调和的原则设计饮食方案。
中医药物讲究“中药对症”,不同的食物对身体也有着不同的功能,比如说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绿叶蔬菜可以清除身体中的毒素,有助于消化和保护肝脏。
中医还通过熬汤、做粥、炖肉等方式,让食物能够更好地为身体所吸收利用。
第三,中医的养生文化强调运动方式,保持身体的活跃和灵活。
中医认为,人们的身体和大自然一样,都有其生命运动的规律。
因此,中医建议人们应该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按照人体适应的规律进行运动。
最后,中医的养生文化强调中药的治病作用。
中药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功能作用,可以起到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性,使用前需要咨询医生并按照医生指示进行药物治疗。
中医的养生文化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能够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更好地保健、预防疾病。
虽然中医的养生文化不能完全替代现代医学,但它在预防、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也是现代社会健康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所构成的,旨在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命活力。
中医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平衡、和谐和自然。
其主要特点包括:
1. “防病治病合一”:中医养生不仅注重预防疾病,还包括治疗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平衡和谐,注重营养和饮食,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2. “因人因病施治”:中医采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既可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差异采取不同的调养方式,也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3. “中西医结合”:中医养生文化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取长补短。
中医养生文化注重治未病,提高人体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然而,当疾病已经发生时,中医也会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使病人获得康复与健康。
4. “五行养生”:中医将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相联系,通过调节身体五脏的功能,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5. “精神调养”:中医强调精神、情绪的调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锻炼身体、调节呼吸、进行冥想等各种方式,达到身体、心理和灵性的平衡。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一、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二、发展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
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
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
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
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
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
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
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
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饣壹而饣曷。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因此“知者乐,仁者寿。
”(《颜渊》)。
《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调节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文化以“治未病”以及“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具有一系列的特点。
第一,强调个体差异。
中医养生文化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因人因时制宜,充分考虑不同体质的人,采取个性化的调理措施。
例如,体弱者应该用补益为主的方法,而体强者则应该采取调和为主的方法。
这种因人因时制宜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养生文化的养生价值。
第二,讲究养生节气。
中医养生文化非常注重节气养生,强调在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适当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例如,夏季应该忌食辛辣燥热的食物,多吃清淡、凉爽的食物;冬季应该适度保暖,多吃温暖的食物。
中医养生文化是一种以自然为依托的养生方法,通过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以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的目的。
第三,强调“患者中心”。
中医养生文化在养生理念上强调“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养生来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在治疗方面,中医养生文化采用个性化、患者中心的方法,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疾病症状和体质,给予相应的舒缓、调和和补养等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第四,重视心理调节。
中医养生文化强调人体内外功能失调与情志紊乱的密切关系,认为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医养生文化提倡通过调节心理状态,减轻压力,缓解情绪的压力,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总之,中医养生文化是一门总体性的养生方法,具有显著的养生价值和推广价值,它不仅强调了个体差异、季节适应、患者中心、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特点,而且具有长期、经济、简易、全面、有效等优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远古时代是养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
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
《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
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
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
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
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
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
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
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
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
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
中医的典籍《内经》中提出人生有三宝:精、气、神是也。
采用了道家的这些概念,中医气功学更把精气神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指导练功。
其次,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吸收。
道家非常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要人的思想安静、清闲、少欲、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
再次,是道家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也为中医养生文化所采用。
道士们的炼丹术对中医药养生的发展丰富作了很大贡献。
尤其道家创立的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对中医养生文化贡献巨大。
由此可见,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有人认为是道家开创了养生文化。
3.儒家文化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我国的官学,其主要特征是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
这种文化对养生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儒家注意心理调整。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西汉董仲舒认为“欲恶度礼,动静顺性,喜怒正于中,忧惧反之正。
”“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医学养生文化中这些思想也很明显,《内经》:“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
《养生延命录》云:“能中和者必久寿。
”第二,主张从伦理道德的修养来养性长寿。
儒家要求人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履践作为自我人生完善的目的。
并把这种养性观溶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
高尚圣洁的伦理观既是人们自我人格完善的RY高温导热油泵途径,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孔子提出”仁者寿“,大仁者必长寿,认为”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
因此养身在养心,养心在养性,养性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就能真正延年益寿。
二、中医养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医养生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1.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
《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丹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养生。
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的精华。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
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
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
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
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ZYB-B可调压渣油泵系列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
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3.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
《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
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
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4.动静结合的恒动观中国哲学对动静的辩证关系认识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动静有常”,《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才产生万物。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入。
《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
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
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
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ZYB-B高压渣油泵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中国哲学亦有“主静”说。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之正”,“不俗以静”;明蔡清说:“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静的,禅宗的坐禅,道家气功都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
中国养生学也受此影响,发展成养生、修身理论,吸收了道家气功为医疗气功。
这里的“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的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养生保健之大旨。
5.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辩证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确定的整体辩证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色。
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方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达到健康长寿。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医将这种原则概括为“知常达变”。
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辩证施治。
辨别各种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疾病性质,全面制定治疗原则,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叫辩证施治。
在练功时,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病的性质来选择有关锻炼项目,采取适当的锻炼方法,以提高练功的效果。
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三、中国文化与中医养生文化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文化经过漫长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不断地丰富发展,不断汰其糟粕,存其精华。
今天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西方文化不断涌进,猛烈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中国文化中的落后因素,不科学成分将进一步被淘汰;另一方面,西方的优秀文化将被吸收、补充,丰ZYB型增压渣油泵富着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将不断革新,创造出新的灿烂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中,也将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昭示着美好的未来。
中医养生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目前,国内外已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医养生热,对中医养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医养生文化面对这种新形势,必须尽快提出科学可行的发展策略。
愚以为,中医养生发展策略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中医养生文化应更注重研究社会、心理变化对人的影响,着眼于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及人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对长寿有重大意义。
我国古代一直非常重视心理养生,在一定意义上说,儒家的修身养性就是一种心理养生。
当今,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养生文化历来主张不谋而合。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精神压力也在加大,社会矛盾冲突错综复杂,这造成人的心理负荷增加。
中医养生文化必须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进行调适以适应新环境,驾驶新环境,充分发挥中医养生文化的优势,修性养生。
二是中医养生应重视研究老年养生。
我国老年人的日益增多,必然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保健有更高的要求。
同时,老年人在养生上也与中青年人有不同的特点,老年人脾胃虚弱,肾气亏耗,骨弱腿软,怕热怕寒,凡此等等均对养生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促使老年养生学成为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格外受到重视。
同时中年人的保健也应成为中医养生学的重点之一。
我国的中年人肩负生活和工作的两副担子,十分辛苦,由于他们顽强的代偿能力,往往掩盖了其潜在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