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中医养生

合集下载

中医的养生文化

中医的养生文化

中医的养生文化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涵盖广泛。

它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为目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方法,来维护人体的健康。

中医养生文化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养、药膳疗法、按摩推拿、气功养生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医养生文化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国际上受到瞩目。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养生饮食、内外调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探究中医养生文化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一、中医理论与养生文化中医理论是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理论。

其中,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如:天地、阴阳、寒热、虚实等。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中医养生文化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维护健康。

五行学说则认为事物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人体也是由五脏(心、肝、脾、肺、肾)组成,与五行相应。

中医养生文化强调五脏的调养,使其保持平衡和协调。

经络理论与气血理论则探讨了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和气血的调节,中医养生文化注重通过运动、按摩等方式促进气血的畅通和运行。

二、养生饮食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作用饮食调养是中医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食物的性味归经、烹调方法等为依据,通过合理的搭配和烹调,来调养人体的脏腑,维护健康。

中医充分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提倡“药食同源”,即食物具有药用价值,可以预防疾病和治疗某些疾病。

根据中医的分类,食物性味对应脏腑,如辛温的食物有助于祛寒驱寒,辛凉的食物有助于清热解毒等。

同时,中医还强调进食的时间、量和节制,讲究“口禁酸辛、饭禁过饱”,以保持饮食的平衡和适度。

三、中医养生文化中的内外调理方法除了饮食调养,中医养生文化还提倡通过内外调理来维护健康。

内调主要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包括运动、气功和中药等方法。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和调节情绪。

气功则通过特定的动作和调息方法,调整人体的气机,改善人体的状况。

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学科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熏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门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它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各种思想
流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
和价值观。

中医养生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身心和谐,符合道家“顺
应自然”的思想。

中医养生注重人伦关系和修养心性,体现了儒家文化的
仁义道德观。

中医养生强调修养心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与佛家文
化的修心观念相契合。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医养生体现了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智慧和理念,有助于人们通过养生保健的方式,
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
的文化遗产,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和健康理念。

在古代,人们认为养生是一种修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并介绍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和实践。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健康的目标。

中医理论中提到的“阴阳五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并对养生提供指导。

1.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中,饮食调养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可以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食用温性的食物可以驱寒,食用寒性的食物可以清热解毒。

合理搭配食材,根据个体的体质和需求进行饮食调养,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2.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气血的流通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因此,调理气血成为了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通过运动、按摩、针灸等方式,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保持身体的健康。

3. 疏通经络:中医理论中提到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重要通道,它们贯穿全身,并与内脏和器官相连。

通过按摩经络,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舒缓疲劳,进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常见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拨罐等。

二、气功养生中国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姿势和意念来调和身心的养生方法。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道家和佛家的修行方法,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流传和接受的养生方式。

1.太极拳:太极拳是气功养生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形式。

它通过缓慢而柔和的动作,配合深呼吸和意念的调节,帮助人们达到身心的平衡。

太极拳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同时也有助于调整呼吸和减轻压力。

2.八段锦:八段锦是另一种常见的气功养生方法。

它由八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可以调整呼吸和舒缓身心。

练习八段锦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淤血和湿气,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三、精神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精神修养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帮助人们提升精神修养的方法:1. 冥想:冥想是一种集中注意力和调整呼吸的修养方法。

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养生注重平衡和谐,强调以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身体等方式来维护健康。

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中医养生更加深入人心、生动有趣,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是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平衡。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均有两个相对的方面,如阴阳、寒热、虚实等,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而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强调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人体也需要保持五行的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二、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1. 饮食调理:中医重视饮食健康,根据人体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理。

如在春季,可以多吃一些温补食物,如糯米、桂圆等,以保护人体的阳气;在夏季,可以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如苦瓜、西瓜等,以消暑解渴。

2. 运动锻炼:中医鼓励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有助于舒缓压力,增加气血循环。

3. 心理调节:中医强调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等方式来保持心理平衡。

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的诗词、音乐等形式,舒缓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三、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融合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融合,丰富了养生的内涵,使其更有深度和广度。

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养生经验和智慧,如饮茶、打太极等。

1. 饮茶: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和谐”和“清净”的象征。

中医认为茶性凉,有清热解毒、生津解渴的功效,适量饮茶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清理内脏,提高免疫力。

2. 打太极: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被视为身心养生的一种方式。

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强调意念与动作相结合,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预防和缓解多种疾病。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健康养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健康养生的方法和理念,这些方法和理念仍然在现代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饮食调理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饮食调理。

食物不仅需要提供营养,还需要有药膳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味道和属性都有不同的功效。

例如,辣味可以温暖身体,促进血液循环,酸味可以收敛,甜味可以补充能量,咸味可以润肤。

通过饮食调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治疗一些病症。

运动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运动都被视为养生功法。

例如,太极拳就是一种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拳术,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气血、提高免疫力。

另外,中医认为,运动可以平衡五脏六腑,还可以扶正祛邪,具有治疗功效。

现代医学也证实,适量的运动可以预防一些疾病,提高心肺功能。

草药保健中草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中医理论,每种中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

例如,黄芪可以提高免疫力,益气养血;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生殖系统,祛瘀止血。

通过吃草药或者泡草药水,可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现代研究发现,很多中草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

心理调节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心理调节的方法也非常受欢迎。

例如,冥想就是一种通过调节身心的方法,提高个人安全感和质量感。

中医认为,情绪不良会导致气血不畅、疾病滋生。

通过心理调节,可以改善情绪,保持身体健康。

结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养生方法和理念始终为现代人所应用。

这些方法和理念都非常贴近生活,对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观念养生保健是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和长寿,更是为了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中医养生理论是传统的保健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方法和习惯。

一、饮食调养的重要性中国人一直认为“食补优于药补”,饮食调养一直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养生饮食不但以有机结构、适口而进为要,还要符合季节的变化和人体的需要。

例如,春季是木生之时,可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与水果,帮助身体排毒;夏季是火旺之时,要避免热性食品,尽量多喝水来降温解暑;秋季是金收之时,可以多食用果实、坚果等食物,健脾养肺;而冬季则是阳气潜藏之时,应多吃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葱、蒜等,有助于暖胃健脾。

二、运动保健的重要性运动在养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还可以增加人体的感受力、使人精神愉快。

而传统的养生运动有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都强调内在的修养和身体的协调性,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心情。

三、精神调养的重要性在养生保健中,精神调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养心,使人处于平静、开朗的状态,避免情绪的波动。

养心还有讲究让身心达到平衡,和谐相处。

人体内部是由五脏六腑构成的,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而在情绪上,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主要表现,如喜怒哀乐等。

养生中说“心为君主,肝为将军,心肝协调才能保持身心和谐”,所以人们养生时,要保持心灵的宁静。

四、中草药的保健效益中国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中草药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原料,经过加工和制作而成,对人体有保健、调理和治疗作用。

中草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调节身体和情绪,例如枸杞可以明目、补肾;黄芪可以补脾气、增强体质;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和生理周期等,中草药在养生中是非常实用的。

总之,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不但丰富,而且非常实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调节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文化以“治未病”以及“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具有一系列的特点。

第一,强调个体差异。

中医养生文化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因人因时制宜,充分考虑不同体质的人,采取个性化的调理措施。

例如,体弱者应该用补益为主的方法,而体强者则应该采取调和为主的方法。

这种因人因时制宜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养生文化的养生价值。

第二,讲究养生节气。

中医养生文化非常注重节气养生,强调在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适当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例如,夏季应该忌食辛辣燥热的食物,多吃清淡、凉爽的食物;冬季应该适度保暖,多吃温暖的食物。

中医养生文化是一种以自然为依托的养生方法,通过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以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的目的。

第三,强调“患者中心”。

中医养生文化在养生理念上强调“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养生来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在治疗方面,中医养生文化采用个性化、患者中心的方法,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疾病症状和体质,给予相应的舒缓、调和和补养等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第四,重视心理调节。

中医养生文化强调人体内外功能失调与情志紊乱的密切关系,认为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医养生文化提倡通过调节心理状态,减轻压力,缓解情绪的压力,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总之,中医养生文化是一门总体性的养生方法,具有显著的养生价值和推广价值,它不仅强调了个体差异、季节适应、患者中心、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特点,而且具有长期、经济、简易、全面、有效等优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

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数千年来的智慧和经验。

它以维护人体健康、延缓衰老、促进身心平衡为目标,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按摩、草药等多种方式,帮助人们获得身体的健康与幸福。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个体化。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环境都不同,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

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师能够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草药治疗等,以达到平衡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其次,中医养生文化注重防病于未然。

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鼓励人们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注重预防保健,而不是等到疾病发生才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养生文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中医通过研究和运用天然草药、食物和动物产品等资源,开发出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养生方法。

例如,中草药的应用广泛,具有调节阴阳平衡、清热解毒、滋补身体等功效。

许多食物也被视为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枸杞、红枣、蜂蜜等,它们被认为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二、中医养生文化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中医养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并主动寻求中医的帮助。

中医养生文化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来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首先,中医养生文化在调节饮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饮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和草药,达到滋补身体、调理脏腑的效果。

例如,中医推崇“五谷杂粮”,认为多食用杂粮可以提供更多的营养和纤维,有益于消化和排泄功能。

此外,中医还提倡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如寒性体质的人应多食用温性食物,帮助身体保持热量平衡。

其次,中医养生文化在运动方面也具有独到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12 46
三寡、三忌
寡欲以养精, 寡言以养气, 寡思以养神。
空酒 夜茶 黎明色
2015-2-12 47
孙真人《养生铭》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餐,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天佑中华有中医
历史悠久,人口众多 留学生的激增 针刺麻醉,蒲辅周板灸疗法,张笃 庆“恐则气下”,刘海若的奇迹 第五大发明(中国社会科学院 田森教授) 对世界的两大贡献之一
2015-2-12 3
道则相通
术则盛极一时,道则流行千古。 醫者仁術,「仁」= 人 + 二,古字 「二」的上下兩橫等長→意為「眾生 平等」。《中庸》:「仁者人也,親 親為大。」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进则济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必 做良医。良医功同良相。
传统文化与中医
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唇齿相依,共生共荣。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有五千年连续发 展史的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的结晶。 百年坎坷,历尽劫难,死而复生。
2015-2-12 1
传统文化的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的四大思想 阴阳五行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 中和中庸思想 克己修身思想
2015-2-12
2
2015-2-12 40
(七)先樂后藥
“五音通五脏” 。乐调心,药调 身。 失眠——《平湖秋月》。 躁狂——《梅花三弄》。 心绪不定——《春江花月夜》。 精神忧郁——《步步高》。 神经衰弱——《喜洋洋》。 食欲不佳——《花好月圆》 41
2015-2-12
(八)积精全神
精是有形的物质,是化生炁(气)和神的基础。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 金匮真言 论》)。” 积精为宝,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保得一分 精液,多延一分寿命。 《类经》:“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 身,莫大于此,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 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 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2015-2-12 48
熊寥笙(1905-):养心健身箴
静以养神,动以强身;乐以解忧,寿以全真; 恬淡寡欲,保精长生;性情舒畅,心神自宁; 饮食有节,百病不侵。 临事谨慎,化险为夷;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气平和,千祥云集;知足常乐,百福姘臻; 忙里偷闲,永保青春。
2015-2-12 49
(十)其他养生方法琐 谈
2015-2-12
17
顺其自然的乐趣
饿了就吃, 渴了就喝, 累了就歇, 困了就睡。 胃以喜为补
2015-2-12 18
顺之则生,逆之则死
反季节蔬菜 碳酸饮料 剖腹产 美容美体
2015-2-12
19
(五)中和(庸)之道
《中庸》曰:“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 不要太过、不及,恰 到好处。
(每天3km,不少于30min)、游泳、太 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中心率(次/分) 小于(170-年龄) ,5次/周。
2015-2-12
37
最好的运动--拜祖先
使脑血流量充足,促进脑脊液流畅 调节脊神经,使内脏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防治颈、腰椎病(拉开紧张的脊椎) 矫正脊柱,消除腰酸背痛 引发彻底呼吸,增加肺活量,吐尽陈积 废气,吸入清净空气。 摄心、动身,心身共调
2015-2-12 14
(三)阴阳之道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 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 也。”現象是很難把握的,唯有透過 本質才能把握現象。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 阴阳而已。”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 流散无穷 。”
1.水潮除后患
平明唾醒时即起,端坐凝神息虑, 舌抵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生, 渐至满口,分作三次,以意送下。 久行之,则五脏之邪火不炎,四肢 之气血流通,诸疾不生,永除后患, 老而不衰。
2015-2-12 35
心理平衡最重要,又最难 做到。 心理平衡的保健作用超过 一切保健措施,一切保健 品、营养品、药品的总和。 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 掌握了健康的钥匙。
2015-2-12 36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华佗:“人体欲得劳动……,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畅通, 病不得生”。 注意有氧运动(357):散步
2015-2-12 42
惜精即惜命
罗明山:勤动,节食,惜精,畅怀
要得一身安,清淡赛灵丹。 常吃萝卜和青菜,一身轻松又愉快。 肾精人之宝,不可轻放炮; 惜精即惜命,固精人难老。
彭鑫:伤德、伤身、伤命的根本癥结
2015-2-12 43
万恶淫为首
性感的误导 祼脐光背露腰的害处 红颜薄命(祸水) 男女授受不亲 家有丑妻宝中宝
15
2015-2-12
一阴一阳谓之道
心要静,身要动 头要凉,脚要热 寒宜食温,热宜食凉 有粗有细,先汤后食, 先热后凉 睡不厌踧,觉不厌舒
2015-2-12 16
(四)道法自然
顺其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抬头看看,世上人竟会弄巧; 扪心想想,天下事我最愚蠢。 机关算尽太聪明,
2015-2-12 32
脑为元神之府(人体的指挥中枢)
人脑容有300多亿个神经元和高于此 5~10倍的神经胶质细胞,掌管着人 体所有的思想、感情、语言和行动。 脑虽只占全身体重的2%,但它的血 液供应量却要占全身血量的1/5。 脑组织所消耗的氧气占整个人体的 1/4,比心脏还要多10倍。
2015-2-12 33
2015-2-12 27
(四)五谷为养
五谷为养,五畜为益, 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素问•脏气法时论》
1. 提倡素食,分清主食、副食 2. “腊八粥”、八宝稀饭(蛋白质互补
学说)
3. 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
2015-2-12 28
食饮有节
龙含珠,七成饱 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越简单 越好。(不吃宵夜) “早饭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餐 反多损”。 有粗有细,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先汤后食,先餐后酒,先热后凉。
“二八”法则
弗洛伊德:冰山学说
人的潜能到死亡时,尚有约80%未被动 用过。
右脑(伏藏脑)潜意识的开发
右脑储存着人类历史所经历的一切,人 类有史以来的文明宝藏都潜伏于此,它是 人类创造力的主要来源(宁静致远)。
2015-2-12 34
知足常乐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 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 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 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 足者之所怜愍。 《佛遗教经》 世间事情不足奇,别人骑马我骑驴。 回头再看拉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1. 《易经》 2. 《神农本草经》 3. 《黄帝内经》
2015-2-12 7
读经开智 • 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 • 山东中医药大学传统中医 班:通国学、诵经典、跟 名师、早临床、多实践。
2015-2-12
8
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 智慧的源泉 生生不息的五千年中 医养生智慧
2015-2-12 9
2015-2-12 20
和气长养万物
大怒伤肝 大喜伤心 大思伤脾 大悲伤肺 大恐伤肾!
2015-2-12
21
(六)生生之道
道并行而不悖,万物 并育而不相害。 循生生之道, 助生生之气, 用生生之具, 谋生生之效。
2015-2-12 22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抗生素的滥用 手术无禁区的后果 化疗药的可怕 药源性、医源性疾病 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
《易》与养生
简易
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
变易
顺应四时,三因制宜
交易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不易
生活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2015-2-12 12
(二)天人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 也” 天有阴阳,人有脏腑;天有四季, 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 地有江河,人有血脉。 体内元素与地壳,血液电解质与 海水。
2015-2-12 44
色字头上一把刀
二八佳人体似酥, 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 暗里教君骨髓枯。
2015-2-12
45
(九)历代养生名言选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 肠中无屎”。 晨起一杯水,临睡一盆汤。 冬吃萝卜夏吃姜,胜似医生开处方。 过了九月九,大夫高操手; 家家吃莱菔,疾病哪里有?
2015-2-12 30
小米粥
生命力最旺盛,生长在最贫 嵴的地方。 《本草纲目》:小米具有除 湿、健脾、镇静、安神的作 用,坚持每晚食用1碗,可 以改善睡眠质量。
2015-2-12 31
(五)心要静,身要动
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学问深时意气平,心定则气平。 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 则精足,精足则神旺。 静坐,禅定
2015-2-12 4
道不遠人,大道至簡
《中庸》:“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 修道之為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率性之為道﹞遵循 天性而行就是道;﹝道也者,不可須臾 離也﹞道存在我們生活中間,是放諸四 海而皆準的普遍規律。 “道不遠人”、“遠人不可以為道”、 “大道至簡”。道是非常簡單的東西。
2015-2-12 5
医道无穷
天下没有治不好的病,只 有治不好病的大夫。 中医理论的超前性、开放 性、包容性。 SRAS的参与 叶天士拜师:“谬哉!药如不能
救病,圣贤何必留此一道!” “弟子恐如叶之误人性命,必须 精益求精,万无一失,方可救人 耳”。
6
2015-2-12
孔安国序《尚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