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2017
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养生注重平衡和谐,强调以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身体等方式来维护健康。
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中医养生更加深入人心、生动有趣,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是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平衡。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均有两个相对的方面,如阴阳、寒热、虚实等,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而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强调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人体也需要保持五行的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二、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1. 饮食调理:中医重视饮食健康,根据人体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理。
如在春季,可以多吃一些温补食物,如糯米、桂圆等,以保护人体的阳气;在夏季,可以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如苦瓜、西瓜等,以消暑解渴。
2. 运动锻炼:中医鼓励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有助于舒缓压力,增加气血循环。
3. 心理调节:中医强调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等方式来保持心理平衡。
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的诗词、音乐等形式,舒缓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三、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融合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融合,丰富了养生的内涵,使其更有深度和广度。
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养生经验和智慧,如饮茶、打太极等。
1. 饮茶: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和谐”和“清净”的象征。
中医认为茶性凉,有清热解毒、生津解渴的功效,适量饮茶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清理内脏,提高免疫力。
2. 打太极: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被视为身心养生的一种方式。
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强调意念与动作相结合,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预防和缓解多种疾病。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健康养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健康养生的方法和理念,这些方法和理念仍然在现代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饮食调理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饮食调理。
食物不仅需要提供营养,还需要有药膳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味道和属性都有不同的功效。
例如,辣味可以温暖身体,促进血液循环,酸味可以收敛,甜味可以补充能量,咸味可以润肤。
通过饮食调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治疗一些病症。
运动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运动都被视为养生功法。
例如,太极拳就是一种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拳术,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气血、提高免疫力。
另外,中医认为,运动可以平衡五脏六腑,还可以扶正祛邪,具有治疗功效。
现代医学也证实,适量的运动可以预防一些疾病,提高心肺功能。
草药保健中草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中医理论,每种中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
例如,黄芪可以提高免疫力,益气养血;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生殖系统,祛瘀止血。
通过吃草药或者泡草药水,可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现代研究发现,很多中草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
心理调节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心理调节的方法也非常受欢迎。
例如,冥想就是一种通过调节身心的方法,提高个人安全感和质量感。
中医认为,情绪不良会导致气血不畅、疾病滋生。
通过心理调节,可以改善情绪,保持身体健康。
结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养生方法和理念始终为现代人所应用。
这些方法和理念都非常贴近生活,对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与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养生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是由儒、释、道三家思想,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养生。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奥秘•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离不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但人为的力量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关键就在于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就是说没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已经得病则应尽早治疗,阻断疾病的发展,善于养生的人,常先处理没有发病时的隐患,驱除潜伏于体内外的种种危险因素。
•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健康就是长寿的基础,而健康是指体内没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与毒素存在。
目前人们把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者占有5%,一类是患者占有15%,而约80%的人群是亚健康人群,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就是没有发病前时常体内有所隐患,却无大碍的危险状态,在这个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清、调、补,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疾病趋于好转、痊愈。
传统文化的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的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中医养生强调平衡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
下面将就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养生方法和现代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论。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均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物组成,并通过相互作用来保持平衡。
人体也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包括阴阳五脏、阴阳经络和阴阳柔刚等。
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通过调节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经络论则强调人体内经络的流动和调控,通过保持经络的畅通,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药膳调理和精神调养等。
饮食调养注重平衡,根据不同的体质、季节和疾病状态,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滋补、清热、化湿、健脾、养肺等功能。
运动保健强调身体的锻炼和按摩,通过活动筋骨、通经络、疏通气血,增强体质、健美和延年益寿。
药膳调理则是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根据人体的需要,用药材煮制成汤或煲粥,以达到调治疾病、养护健康的效果。
精神调养强调情志的平衡,通过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心态、修身养性来维持身心的和谐。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中医养生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饮食调养方面,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合理搭配食物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预防和治疗很多慢性病。
例如,常吃粗粮可以帮助消化、清理肠道,防止便秘和结肠癌。
运动保健方面,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可以提高免疫力、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质量等,减少患心脑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等疾病的风险。
药膳调理方面,很多药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功能,通过药物与食物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精神调养方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志的平衡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承中的养生智慧

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承中的养生智慧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中,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不断增加,中医养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追求的热点话题。
中医养生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采用中草药等方式,提升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然而,中医养生并非是当代社会的新概念,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传承中的养生智慧。
一、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医养生作为一种独特的健康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传统中国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将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联系在一起,将人体视为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整体。
中医养生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理念与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相契合。
中医养生从根本上认为,人体的健康需要与环境和谐相处,注重个体的整体调养,而非简单地治疗疾病。
这种理念的核心即体现了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养生智慧在传统文化中的印记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贯穿于各个领域,如中医、饮食、运动等。
其中,“居庙思神”是一种传统的修身养性方法。
这种方法提倡人们在庙宇间行走,感受古老的宗教氛围,舒缓心情、静心养神,以此达到调整身心健康的目的。
还有慢读经书,传统文化中强调读书的修养,认为读书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和文化内涵,达到养生的效果。
此外,传统中医经典中的“养生误区”也体现了养生智慧在传统文化中的印记,从饮食、起居、劳逸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养生建议。
三、养生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因此对中医养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养生智慧,不仅需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更需要与时俱进,将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创新发展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精准的诊断和个性化的养生方案,中医养生可以更好地满足当代人们的健康需求,并且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

中医养生文化中医传统养生
中医养生文化中医传统养生,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医养生文化中医传统养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养生文化
1、防重于治,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预示人们从生命开始之初就要注意养生,防病于未然。
《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故无患也。
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祸患意识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
中医传统养生
2、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养生,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
《黄帝内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顺应自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和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以葆健康。
3、阴阳五行,平衡统一
五行从人体来讲,又代表着五脏。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通过“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五行配五脏”的辩证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并借此来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掌握人体运行机制。
中医养生文化 中国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中国养生文化中医养生文化中国养生文化,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医养生文化中国养生文化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养生文化调补养生该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应用具有调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以达到却病纠偏、促进康复的养生手段。
调补养生的应用原则,应是虚则补之,偏则调之,以平为期,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
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
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
中医保健养生是指利用中医的经络,穴位,加以刺激,可以加促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让各个器官的功能加强,增加人体的免疫能力,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的精髓在于调摄人体自身的精气,控御人体自身的情志,以维持平和的状态,颐养天年,可以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饮食养身是指利用食物的性能特点,合理摄入膳食,以强身健体、抗衰防老的养生方法。
民以食为天。
然饮食对于人体健康是一把双刃剑。
《黄帝内经》将其喻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意为人体赖以生存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蓄藏阴精的五脏,其损害的祸根也在饮食五味。
明确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双重性。
谨和五味,平衡营养;适时适量,勿使过偏;以人为本,区别对待。
上述三者,当为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国养生文化运动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中医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
简单的有氧运动能加促血液循环,代谢毒素。
对于保持健康有十分有利的帮助。
而那些消极颓废的运动更是有害于身体的健康。
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疲劳过度会影响健康。
然而,不劳动同样会影响健康。
华佗云:“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国学养生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国学养生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国学养生将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养生理念和方法。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医智慧和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关注健康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中医智慧对养生的影响、传统文化对养生的作用以及二者结合所带来的益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中国,中医智慧是国学养生的核心。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阴阳平衡。
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和自然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讲究调节阴阳平衡,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国学养生中,人们追求内外兼修的境界,通过修身养性、调理饮食和锻炼身体等方法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传统文化也对养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早就意识到了环境和自身的和谐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例如,中国传统节气中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与之相应的养生方法,如冬至时要补充营养,夏至时要清凉解热等。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行和道德观念,提倡善良、诚信、谦逊等美德。
这些道德观念对于身心健康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养生方式,带来了许多益处。
首先,中医智慧注重预防保健。
与西医治疗疾病不同,中医更加注重调理身体的平衡,避免疾病的发生。
通过中医的养生方法,人们可以提前预防疾病,并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其次,传统文化的精华深深植根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中医养生的方法通常都结合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传承,使得养生方法更具有文化内涵和传统特色。
再次,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通过养生方法的实践,人们培养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环境的挑战和压力。
总之,国学养生中的中医智慧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养生理念和方法。
中医智慧以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为核心,传统文化以和谐与道德为支撑,二者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养生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饮有节
七分饱
酒卮
“要得小儿安,常带三分 饥与寒”
1934年首次发现限制大 鼠饮食可以延长其寿命
2021/3/6
26
五谷为养
2021/3/6
五谷为养, 五畜为益, 五果为助, 五菜为充。
《素问•脏气法时论》
27
宵夜
1)民间的传说 2)中医主张的三餐 3)无法保证早餐 4)“过午不食” 5)入夜肠胃蠕动减
学习传统文化学什么
以儒做人 以道养生 以禅清是粮店 道家是药店 而佛家是百货店 什么都有,高兴时候就去逛一逛
------- 南怀瑾
学儒学什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左传》
医易同源
• 与传统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共 生共荣。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
• 《易经》、《内经》、《论语》、《道 德经》
• 进则济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必做 良医。良医功同良相。
孔安国序《尚书》
“伏羲、神农、黄帝 之书,谓之三墳, 言大道也。”
1. 《易经》 2. 《神农本草经》 3. 《黄帝内经》
2、天人合一 4、阴阳平衡 6、形神俱养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
同根同源, 一脉相承。
医易同源 中医是世界上唯 一有五千年连续 发展史的医学
当今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与活化石
1.医易同源
群经之首,原点文化。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四库全书》。 推天地之道以明人事。
医易相通 。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阴阳五行、藏象、气化、运气学说
的达到阴阳平衡。)
2021/3/6
29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 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头要凉,脚要热 寒宜食温,热宜食凉
有粗有细,先汤后食,先热 后凉 睡不厌踧,觉不厌舒
2021/3/6
30
养生辨阴阳
调整阴阳 以平为期
1.阳虚(阴胜)则寒 调整方法:寒则热之 2.阴虚(阳胜)则热 调整方法:热则寒之 3.阳气(正气) 不足 调整方法:虚则补之 4.阴气(邪气) 过胜 调整方法:实则泻之
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
养生的方法五法八门:芒硝治病的“神医” 胡万林、 “通电体检”的李一、 “喝绿豆 汤治百病”的张悟本、 “生吃泥鳅治愈渐冻 人病”的马悦凌……
保健品多如牛毛,见仁见智、良莠不分,如 何鉴别真伪?
术合道则真、不合道则伪! 术则盛极一时,道则流行千古
大道至简
1、医易同源 3、道法自然 5、中庸和谐
预期寿命与健康寿命
马云语• 录
十年后癌症 将困扰每个 家庭,不要 拒绝和你聊 健康的人!
健康妙语
可以有人替你开车,替你赚钱,替你花 钱,但没人替你生病!
一个人走进手术室时才发现还有一本书 没有读完,叫养生之道!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
1+0,0,0,0,0,0,0……
儒释道养生精义
道家养生: 道法自然、上善若水 儒家养生:养德修身、中庸和谐 释家养生:慈悲为怀、清心禅定
21
食养有时
春夏养阳, 应该吃一些偏温、偏散、偏 升的食物, 如青椒、竹笋、韭菜、蒜苗、 葱头、豆芽、鸡蛋、松子、香椿。
秋冬养阴,可多吃一些偏凉、偏收、偏 降的食物,如山药、萝卜、白菜、柿子、 百合、花生、莲藕、芋头。
2021/3/6
22
顺之则生,逆之则死
饿了就吃, 渴了就喝, 累了就歇,困了就睡。 该吃饭就吃饭 该睡觉就睡觉 胃以喜为补 碳酸饮料 剖腹产
慢,不利于消化
4、阴阳平衡
阴阳共存——对立统一(有
《内经》:阴阳
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
阴阳互变——质变量变(阴 极生阳,阳极生阴。寒极
变 化 之 父 母 , 生热,热极生寒。)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阴阳平衡——辩证否定(阴 过胜阳就反抗,即否定阴 。阳过盛阴就否定阴。目
天人合一&物竞天择
•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是以心为主宰, •五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系统 •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 •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 •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 •精、气、血和津液。
2、天人合一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 以五味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 相应
天有四季,人有四肢; 地有江河,人有血脉; 天有昼夜,人有起卧。
(《世界记忆名录》2011)
2021/3/6
14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是故圣人不治
已病治未病,不治 已乱治未乱,此之 谓也。夫病已成而 后药之,乱已成而 后治之,譬犹渴而 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2021/3/6
15
中医养生精华
1、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 2、中医养生的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2021/3/6
23
起居有常
晨钟暮鼓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打更 落更:晚上七点 二更:晚上九点 三更:晚上十一点 四更:凌晨一点 五更:凌晨三点
食顺自然,药补不如食补
反季节蔬菜, 转基因食品 家禽肉蛋大量人工繁殖、 工业化生产,摧生、摧 产、摧熟手段及其添加 剂的大量使用;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农作物中化肥、农药、 激素严重残留;
何谓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养生”一词,最 早见于《庄子.内篇》又见于《庄子. 养生篇》(得养生焉。)
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 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学习养生的意义
1、如何延长生命时限 2、如何提高生命质量 3、敬养父母,尽人子之孝
延年益寿与五福临门《书经·洪范》:一曰 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善 终)
“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
午前宜养阳,午后宜养阴。
2021/3/6
20
四气调神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 寒 变,奉长者少。”
2021/3/6
体内元素与地壳,
血液电解质与海水。
2021/3/6
18
3、道法自然
顺其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尽人事, 听天命。
《道德经》中说: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2021/3/6
19
四时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者,不用寒凉以伤中下之 阳也;秋冬养阴者,不用燥热以伤 中上之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