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的源泉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养生六大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养生六大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养生六大文化元素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传统养生的核心是追求身体健康和内在和谐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养生中,有六大重要的文化元素,它们是:中医草药、饮食调养、气功养生、按摩推拿、太极养生和自然环境。

一、中医草药中医草药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草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几千年以来,中医草药凭借其独特的药物特性和疗效,在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医草药根据草药的性质,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

如何选取合适的中草药和正确的用法用量是关键。

二、饮食调养中国传统养生注重饮食调养,秉持“药膳同源”的理念,运用食材的药用价值进行养生。

中医认为,食物不仅可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还可以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传统的饮食调养方法包括五味调和、冷热平衡和食物疗法等。

例如,常用的养生食谱包括糯米饭、煲汤、糖水等,它们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

三、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的独特之处。

气功养生通过调整呼吸、运动和思维等方式,培养身体内的气(也称为真气)来达到调理身体、增强健康的目的。

常见的气功养生方法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些气功练习具有较强的调节身心的功效,可以增加体力、改善血液循环、调整神经系统等。

四、按摩推拿按摩推拿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养生中。

按摩推拿通过按摩人体特定的穴位、经络来调整人体内部的能量平衡,促进气血循环,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按摩推拿分为推、拿、揉、捏等不同手法,常用于缓解肌肉疼痛、改善睡眠质量、调整内脏功能等。

五、太极养生太极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太极养生通过练习太极拳和太极剑等运动形式,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太极养生注重身心的和谐,通过慢功夫、柔和的动作和舒缓的呼吸来达到平静心态、减压和放松的效果。

太极养生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养生方式,有助于增强体力、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平衡。

传统中医的文化理念

传统中医的文化理念

传统中医的文化理念传统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深厚广泛,承载着中国文明的历史和精神。

在传统中医的理念中,疾病治病,更注重的是人的健康和幸福。

因此,传统中医的文化理念非常重要,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几个重要方面。

1. 全局观念传统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与其他部位相互关联。

因此,在中医诊疗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整体状态,包括面色、舌苔、脉象等,以综合判断该患者的健康状态,从而找到疾病的根源。

这种全局观念对于治疗复杂疾病和调节人的内部环境非常有效。

2. 阴阳平衡的理念中医认为,健康的人体需要保持阴阳平衡,而疾病则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而引起的。

因此,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例如,在感染疾病的早期,中医将会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以恢复阴阳平衡,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3. 治未病的理念传统中医注重预防,认为“治未病”,比“治已病”更为重要。

中医不仅可以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也可以通过调理患者体质预防未来的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养生和平衡饮食,提出食疗保健和气功练习等方法。

这样,人们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并且改善生活质量。

4. 综合治疗的理念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医生通常会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中药等等。

这种综合治疗的理念强调能够从多个方面调整人体功能的优势。

此外,中医往往能够与西医结合起来,针对不同患者和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珍贵财富,其中的文化理念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医的优质治疗和综合治疗的特点,其治疗思路的综合性和全局性,为人体的健康及疾病预防提供了极好的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中医文化,了解并遵循其理念,以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理念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理念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理念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理念,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理念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养生学当今社会,人们说的最多的词是“和谐”。

它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理念,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观念可以上溯到古代的著名之作《周易》和《尚书》。

其核心思想是它把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认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和天地万物是有序的和谐系统,是一个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和谐的生命统一体,道家强调“道法自然”。

基于古人这种和谐思想,中医提出了“天人相应”整体观念。

天指自然界,人指人类。

“相应”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可以影响人体,并与之相适应,如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影响到人体,人亦应之。

人应该遵循自然界变化的内在规律,人的衣食住行要随着自然界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的调整和适应自然界,适时而变,顺时而为,经常保持平衡,方可减少疾病,终其天年。

顺应自然,避免外邪,要做到“七防”,“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暑热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素问》),适于四时季节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存于自然,只有采取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才能“内外调和,邪不能害。

”二、合理饮食,饥饱勿过民以食为天,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就离不开食物,食物是供给人体营养和人赖以生存的来源。

所以,合理科学的饮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食物入胃,胃主受纳腐化,脾主吸收。

脾胃是人体运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所以日常生活保护脾胃,调摄饮食至关重要。

一是饮食有节,无饥无饱食不能过,过则为灾。

要求吃饭时间有规律,定时定量,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不狼吞虎咽,戒烟限酒。

食过则伤及脾胃,消化不良,血气阻滞,损害身体,产生疾病,甚至夭折。

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对中华传统文化暨养生正道之源的黄老之学的认识

对中华传统文化暨养生正道之源的黄老之学的认识

对中华传统文化暨养生正道之源的黄老之学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彩永照,其核心与基础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亦有人说其精髓是“道”。

历史考证文化的源头说明,汉族文字的发生与发展,源于伏羲氏等古人的修炼之道。

他在研究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生物学、物理与化学、医学等古代科学基础,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高度概括发明了太极八卦图说,不仅为“周易”的创造奠定基础,还是现代科技中最火的电脑技术的数学奠基人。

其后以古代修炼者的杰出代表轩辕黄帝、周文王、老子等的代表作:《黄帝内经》《周易》《道德经》人称三大经典等无数事实证明其对中华传统文化起着奠基作用。

十多年前,西方科学家中有识之士曾说过:“近百多年世界科学的发展走到了阿波罗登月的高级阶段后,使人们认识到近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然而令人惊奇的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这三大理论。

因此中国不只是四大发明(指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

近代世界科技成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有其萌芽或影子。

因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应是周易与古中医的世纪。

”历史证明,我们的祖先,正是在把握宇宙万物的时空节律性、全息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概括抽象出“阴阳五行说”这个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亦有人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基础是“阴阳五行说”。

然而,对于万物之灵的“人”的生命奥秘,本原,乃至形而上的本体,现代科学至今未找出答案。

古中医认为:“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于人。

”这说明人的生命来源是个重要话题。

颇有趣的是,现代科学成果的六十四个遗体密码的发现,与周易的六十四卦全部物象对立,不谋而合;再有六十四卦含384爻,而作为人的生命本源的先天真一之气(炁)亦是384铢的巧合,这蕴含的生命奥秘,这个天人之间密吻合拍的韵律关键,为何是至今科研尚未解答的课题,发人深思。

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自幼就决心走弘扬传统文化之道。

中药养生的文化背景与实践

中药养生的文化背景与实践

中药养生的文化背景与实践一、中药养生的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理论和使用草药治疗疾病的概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中药养生作为中国人民保健身体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

中药养生不仅是一种传统医学理论,还与中国古代哲学和道家养生观念息息相关。

1. 中医理论中华民族以“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联系。

根据《黄帝内经》等古籍记载,认为人体是一个微缩的宇宙,受地球环境、天气变化和四季更替的影响。

因此,按照传统中医理论观点,在不同季节选择合适的中草药来调节身体功能,并达到养生目的。

2.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理论也是影响中药养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阴阳是对宇宙万物两种基本属性的描述,五行(金, 木,水,火,土)则用于描述宇宙万物互相制约、相互生克的关系。

在中医中,人体也是依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调理,因此,在中药养生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合适的草药可以平衡人体阴阳及五行,并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3. 道家养生观念道家哲学强调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之道。

在中药养生领域,参照道家思想意味着注重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用天然的植物通过最自然和温和的方式来调理身体。

这种文化背景贯穿了许多中国人的生活,并成为了其健康习惯。

二、中药养生实践1. 中药材选择在中医养生实践中,选择合适的中草药至关重要。

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需求,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用适合自己的中草药进行养生。

比如,常见的枸杞子可以滋肾壮阳,黄芪则有益气健脾等功能。

每种中草药都有其特殊性质和功效,正确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实现良好的养生效果至关重要。

2. 中药煎剂制作与服用中药材一般以煎剂的形式使用,这是一种传统的中药运用方法。

将中药材和适量水放入锅内煮沸,使其溶解成液体后,过滤出渣滓即可。

然后根据医师指导合理用量进行口服。

不同的中草药需要不同的制作和服用方法。

正确地制作和服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草药的功效,达到养生的目的。

3. 配伍禁忌在中药养生实践中,配伍禁忌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中医养生在增进人类健康、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希望对你有用!1、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

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

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

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

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2、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

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

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饣壹而饣曷。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因此知者乐,仁者寿。

(《颜渊》)。

《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

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解读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解读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解读中医养生是一种千年传承的健康保健体系,其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医养生注重预防为主,强调平衡和谐,追求身心健康的完美统一。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并谈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1. 平衡与和谐:中医养生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根据中医理论,身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各个方面需要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任何一个因素的失衡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养生倡导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使得身体内部各个方面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2. 防患未然:中医养生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防患未然”。

中医注重预防,主张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积极的方法来保持健康。

中医强调人体的自愈能力,认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良好的营养摄入等措施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平日的养生方法和保健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养生的价值观1.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的思想基础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因此,中医不仅注重治疗病症,更注重调整整体的平衡。

中医养生倡导维持整体的健康状态,不仅关注某个局部的问题。

这种整体观念的价值在于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的综合健康,常常项目标来纠正采取药物治疗等应对策略,而要注重从整体上调整、改善自身的养生状况。

2. 自然与谐:中医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医倡导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包括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相适应,遵从身体的生物钟,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运动等。

此外,中医强调调理饮食、留出休息时间等,以保持内外环境的和谐。

这种价值观提醒人们要关注环境,回归自然,通过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来保持健康。

三、中医养生的价值与现代社会1. 健康管理: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启示。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导致人们的身心健康面临许多挑战。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

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中医养生起源及发展特点现在人人讲究文化养生,现在就来看一下养生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特点。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远古时代是养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

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

《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

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

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

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

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

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

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

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

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

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MOOC
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 中国(China),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中华文化为基础,
以汉族为主要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内的各个民族统称 为中华民族。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又称为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看作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伤寒明理论》
东南大学MOOC
⑤“和”是中医调治疾病的八法之一
有学者指出和法有更为广泛的涵义:“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 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OC
⑥“和法”的代表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和解少阳的 主方。
东南大学MOOC
⑥“和法”的代表方——小柴胡汤
中医和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为文化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比作母子关系,或包含关系。 中医和养生可行性强,为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最为实用和生动的内容, 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医和养生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 的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医养生的方方面面。
—世界观; 书法——汉字汉语、传说神话、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
,经典著作等。
东南大学MOOC
2、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 ,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
东南大学MOOC
4、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关系?
从众所周知的四大国粹来分析: 中国武术:中医运动养生的主要方法; 京剧:欣赏京剧,颐养性情;演练京剧,身心共养; 书法和国画:琴棋书画被誉为四大雅趣,是中医娱乐养生的主体; 中国烹饪:与中医药膳养生息息相关。
东南大学MOOC
4、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关系?
(1)“和”文化意识与中医养生 (2)“疾病”的含义 (3)字解“疼痛” (4)道、儒、佛及杂家的养生主张
东南大学MOOC
(1)“和”文化意识与中医养生
①“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 ②“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 ③各种关系的失和是产生病、乱的原因 ④养生、治病与治国同出一理 ⑤“和”是中医调治疾病的八法之一 ⑥“和法”的代表方——小柴胡汤 ⑦善于调和的“国老”甘草 ⑧致中和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东南大学MOOC
2、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其他还有民间工艺、地域文化、历史、地理、衣 冠服饰、古玩器物,以及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 、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东南大学MOOC
3、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素是什么?
怎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核心?对上述种种中国传 统文化的内容,怎样进行归类和提炼?
东南大学MOOC
④养生、治病与治国同出一理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 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 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灵枢•本神》
葫芦笙、中阮、编钟、唢呐——中国古典乐器; ——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二泉映月、广陵散——中国古典音乐; 书法和国画——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中国民歌、传统文学;
东南大学MOOC
2、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烹饪——传统节日、中国对联、灯谜、酒令; 武术——少林、武当、孔庙、道观、寺庙——中国建筑; ——儒家、道家、佛家——宗教哲学 ——中国孝文化、“和”意识、阴阳平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东南大学MOOC
文化的定义
众说不一。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
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东南大学MOOC
(4)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 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 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 自己的传统文化。
怪病小柴胡。
东南大学MOOC
⑦善于调和的“国老”甘草
甘草是本草王国应用最多的药物,入药的历史极其悠久。 民间有“十方九草”的说法。 甘草能够解百毒。 甘草味至甘,性平和,能够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缓解毒性,充分发挥着“和”的功力。 “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 药中之良相也。”
东南大学MOOC
(2)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还包括道教、 佛教等文化形态。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东南大学MOOC
(3)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要素
思想(思维方式) 言语 文字 生活习俗
东南大学MOOC
4、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关系?
东南大学MOOC
4、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要素来分析:
思想(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核心理念影响着中医养
生原则的确立; 言语和文字:汉语言文字传承着中医养生的经验和智慧; 生活习俗: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中包含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 儒道佛及诸子百家具有不同的养生主张,创建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
东南大学MOOC
(1)文化的三个层面
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三个层面。 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指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
、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核心。 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指中国人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建筑、服饰、 饮食、交通、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外在的显性文化。 中华民族的制度文化:指中国人的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礼仪规范、风俗习惯等,是一种介于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半 显半隐的中层文化。
——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
东南大学MOOC
②“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正心是根本,和合为原则。 邦交关系:协和万邦。 国家内部的各种关系:和谐社会。 人际关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子和而不同。 家庭关系:一家之计在于和。 天人关系:天人合一。
东南大学MOOC
(5)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 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具 有优良传统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时 间定义:从远古时期到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
东南大学MOOC
东南大学MOOC
③各种关系的失和是产生病、乱的原因
邦交关系的失和产生战争,国内关系的失和产生内乱。 疾病的产生缘于人际关系的失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和。 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构成导致疾病的两大主因。
东南大学MOOC
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2)传统: 与现代、时尚对应。有古老、悠久、主体、基础、约
定俗成、积淀深厚等含义。
东南大学MOOC
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3)文化:是个多义词。 文化课、学文化、文化人 殷商文化、仰韶文化 酒文化、茶文化 商业文化、网络文化 厕所文化、课桌文化 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医院文化
东南大学MOOC
①“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
众所周知的“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东南大学MOOC
①“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 协调、对立的消解……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圆融。”
东南大学MOOC
⑤“和”是中医调治疾病的八法之一
中医治病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 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2、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武术,中医,京剧,书法——四大国粹; 中国国画,中国烹饪,中医,京剧——孙中山先生总结的四大国粹; 武术——气功,太极拳,五禽戏;杂技、龙舟、旱船、舞狮子、抖瓮; 京剧——豫剧、曲剧、昆曲、黄梅戏——中国戏剧地方戏; ——相声、小品、山东快书、河南梆子、京韵大鼓——中国曲艺; ——古筝、古琴、琵琶、月琴、马头琴、京胡、二胡、三弦、笛子、箫、
经部收录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儒家“十五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书、诗、礼、春秋、乐等10 个大类;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等15个大类;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
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大类;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
东南大学MOOC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