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与养生.第一讲.传统文化与中医.20100815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 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并用其指导日常养生保健活动 。
狭义的养生:春季养肝,呵护阳气的生发。
2、养生的目的
(1)以尽天年 (2)健康地活着 (3)精力充沛地工作学习 (4)创造美好人生、成功人生 中医养生不否定立志、奋斗;不强调与世 无争;不主张消极的人生。
无病即健康
健,强壮有力,康,安宁安乐。健康,包括身心
两个方面,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
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health
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
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
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日
常范围内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
2001年为71.8岁
而1981年为67.77岁,20年间增加了4岁。
1949年前,仅有35岁。
据联合国人口处公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00年修订版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5岁,而发展中国 家则为63岁。这表明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发达国 家的水平。2000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8.77岁 ,其中男性为76.71岁,女性为80.81岁。
从中医角度提出的健康人的生理特征
生理健康特征:
眼睛有神、双耳聪敏、声音洪亮、牙齿坚固
、食欲正常、腿脚灵便、形体壮实、面色红
润、须发润泽、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
均匀。
心理健康特征: 精神愉快、记忆良好。
简化实用的中医健康标准
第一讲中医养生学-概述.ppt

▪ 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 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
▪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 9.头发光洁,无头屑; ▪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15% 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占人群总数的
左右。
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
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损伤发生
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
患者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人们对环境适应
能力降低和劳动能力减弱乃至消失。
▪ 说得快: •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 走得快: • 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三良好”——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 良好的个性人格: • 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 豁达乐观。 ▪ 良好的处世能力: • 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 的社会环境。 ▪ 良好的人际关系: •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第一节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健康与亚健康
▪ 健康 • 没病可以看作是健康吗? • 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 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 指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 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中医文化与养生

男同志在冬天的时候,如果肾气弱,可以用点金贵肾气丸,用点六味地黄丸,以补肾为主。中医学
把这个养生方法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在正常下的滋养。如果夏天感冒了,或者是冬天感冒
了,这时候这样的调养药物就要少用了,因为发热的时候,机体能量都起来和病毒做斗争,中医讲的
忌口主要是在这个时间要忌口,这时候就不要吃那么多滋补药了,等感冒过去了你再接着吃。如果大
中医文化与养生您知道四季轮回与人体之间潜藏的关联吗?您知道如何饮食才能真正养生吗?情绪对健康究竟有没有影
响?草根树皮为何能治百病?著名中医学家樊正伦教授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从节气、情绪、饮食、医药
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养生的话题。
樊正伦,我国著名中医专家,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82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从事中医
为雨,要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
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保证减少疾病
的发生。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在时令中没有正常气候的时候,中
医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发生。现在人们到了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冬天唯恐暖
气烧得不热,这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
病。冬天由于气血是避藏的,如果这时候太热,让气血都耗散出去,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
天如果不能够把精血很好地储存起来,春天就要得瘟病。所以建议冬天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摄氏度
左右。
夏天年轻人是办公室开空调,家里用空调,汽车里还是空调,这样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肯定不能
是休戚相关的。
传统国学文化《中医文化》知识讲座 PPT课件

气功种类可分动、静两类。
4、“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
形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 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 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 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老人的锻炼尤不 宜过力。
01
中医讲究 天地人和
02
自然之物, 君臣佐使,天人合一
舌尖抵住上齿 叩 齿
口水是人的精华
咽
唾
饭后走一走医生不找我
饭后摩 腹散步
饮食 养生 之法
常吃健脾 益胃食物
清
静
养
清
神
静
•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人对外界刺激
养
的反应。生活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不良
清
神
的情绪,关键在于善于控制和调节。常用 的控制和调节情绪方法有以情制情法、移
静
情法、升华超脱法、暗示法、开导法、节
5、防止外邪侵害
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 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 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 点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03
身无外物, 四大皆空
第二章节
中医养生防病观点
自然 观
防治 观
养生 防病
动静 观
食疗 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
多 年 前 , 中 国 最 早 也 是 最 经 典 的
生 之 道 , 中 医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 早
中医养生特点
一.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二.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三.主张房事有度 四.“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 五.防止外邪侵害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1
• 前言:我们为什么要养生。
• 1.人文环境变化导致的问题。
• 2.社会生态变化导致的问题。
• 我们是如何认识养生的。
• 1.整体医学观与系统思想。
•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心与身、人与环境的统一。
•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 1.中国。 2.传统文化。 3.中医。 4. 养生。 5.中医养生。
自然界 对生理 的影响
昼日晨昏:阳气呈生、隆、虚、收的变化
平旦 收 日中 长 日西 收 夜半 藏
地方区域
东南 气候湿热 西北 气候燥寒
人体腠理
稀疏 致密
医学ppt
15
中医与现代医学
中医
• 强调"阴阳平衡" • 强调"天人合一" • 强调"辨证施治" • 复方理论
现代医学
• 系统生物学 • 健康环境因素 • 药物遗传学 • 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医学ppt
60
医学ppt
6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医学ppt
26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4.养生。
医学ppt
27
医学ppt
28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5.中医养生。
医学ppt
29
医学ppt
30
医学ppt
31
医学ppt
32
医学ppt
33
医学ppt
34
医学ppt
35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1.以文化人。
•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 1.以文化人。 2.中医养生源于道。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养生先养心摘要: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
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
我们的感情、情绪,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多方面的。
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养心,这里养心不是指保护好你的心脏,而是要调控好你的心态,即情志养生。
学会情志养生,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不仅对你身体健康有很大裨益,而且还可以治愈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养生养心情志养生身心健康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正如熟话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人们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内因。
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七种情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2013-7-20
23
二、生生不息的五千年 中医养生智慧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上医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 中医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 下医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
24
2013-7-20
(一)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 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 展道路 对污染环境者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树立环保意识
2013-7-20 3
道则相通
术则盛极一时,道则流行千古。 醫者仁術,「仁」= 人 + 二,古字 「二」的上下兩橫等長→意為「眾生 平等」。《中庸》:「仁者人也,親 親為大。」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进则济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必 做良医。良医功同良相。
2013-7-20 4
道不遠人,大道至簡
2013-7-20 29
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 粥,既易消化,又富营养,是人类健康必不 可少之物。清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 把粥誉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千金方》、《食疗本草》、《本草纲目》 等,都有用粥治病的记载。我国最早的一部 药粥专著当数清代黄云鹄《粥谱》一书,载 粥方247首等。
(每天3km,不少于30min)、游泳、太 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中心率(次/分) 小于(170-年龄) ,5次/周。
2013-7-20
37
最好的运动--拜祖先
使脑血流量充足,促进脑脊液流畅 调节脊神经,使内脏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防治颈、腰椎病(拉开紧张的脊椎) 矫正脊柱,消除腰酸背痛 引发彻底呼吸,增加肺活量,吐尽陈积 废气,吸入清净空气。 摄心、动身,心身共调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新版)

治身之要,在于使气血充盈,五 脏安和,自然身体日益健壮。
治国之要,在于富民教民,使民 安居乐业,养生送死无憾。
身与国同构,民与国一体。
平天下 天人合一 世界大同
天人合一的境界
夫大人者,与天地何其 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 时合其序,与神鬼合其吉 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 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 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正心
正己之心(念头) 三心:良心、人心、肉心; 诚于中,而形于外。 内圣;外王。
良心
人心 肉心
五伦
父子有亲:父慈、子孝 君臣有义:君礼、臣忠 夫妇有别:夫义、妇顺 长幼有序:兄友、弟恭 朋友有信:朋友诚信
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人 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
安从来。”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
之能害。”
寂
照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换位思考
感同身受 知行合一
致知
悟本(道)而后,明了宇宙万物之
成住坏灭的规律。
了知事物的发展,过程,结果。
性光(智慧)已现,灵明觉知启 用。
良知良能,净化灵魂。
诚意
诚意者妙分别启用(净二意) 遵循事物规律做事。 尽人之性,尽物之用。 孟子持“人性本善”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 告之认为“人性亦善亦恶”
善养生者,必知养气。
明代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汉代王充《论衡》中说:夫禀气渥wò 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 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易经》: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宇 宙的运动产生气。
(二)天人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天有阴阳,人有脏腑; 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
礼运大同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传统文化与中医.20100815节目导视:黄老之学在自然之道和天地之法揭示养生文化的奥秘,中华医术施针石之技显本草之奇,启迪健康生活的智慧。
著名中医专家樊正伦做客《中华文明大讲堂》为您讲述《中医文化与养生》敬请关注。
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古人在千百年的探索中总结归纳了很多的养生方法。
像调神养生、四季养生、引导养生、饮食养生等等不一而足。
养生之说是从何而来呢?在我们养生保健的过程中,哪些方法是适合您的呢?我们在养生过程中又会有什么样的误区呢?主持人:现场的观众朋友,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做客北京的《中华文明大讲堂》。
那么今天我请来的这位嘉宾呢,可以说他是一个深居简出的老中医,他就是樊正伦教授。
樊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的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我们先欢迎樊教授的到来,欢迎。
樊正伦简历:樊正伦教授从事中医药工作四十余年,曾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主任,现任北京平心堂门诊部负责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先后被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主持人:我想首先问樊教授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您四十年来一直坚持出诊,同时您在这个四十年的过程当中有一段经历特别重要,曾经出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编辑室的主任。
所以樊教授呢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可以阅读大量的中医古籍。
我听说您读了有上千本,您最喜欢的是哪本。
樊正伦:中医的古籍里面我最喜欢的是《黄帝内经》。
因为《黄帝内经》这本书呢它不仅仅是个医生的必读书,也是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的必读的书。
《黄帝内经》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三皇”,“三皇”大家知道是谁吗?“伏羲、神农、黄帝”。
“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位呀,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还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组织者、倡导者,同时他们又是中华民族高明的医生。
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用的针炙,在伏羲时代,五千年前我们的伏羲就用石针给人治病了。
石针,石头的针。
那会儿用石针和骨针,那会儿还没有铜针和银针。
今天的汤药是怎么来的?神农尝百草大家都知道,古人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
就是在神农氏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他就是一味一味地尝过去,一日遇七十毒。
就是一天他碰到七十种带毒的这些草药。
其实它反映了什么?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付出了多么大的民族牺牲,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的祖先这样付出过这么大的牺牲。
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都曾有过灿烂的古代文化,但是大家注意,五千年来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
我们的历史从上古时代到中古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中华民族如此繁盛和我们的祖先是密不可分的。
伏羲如此,神农如此……,进入黄帝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积累了很多养生治病的经验。
他们把这些养生治病的经验总结成一部书,这部书就叫作《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这本书里,不止告诉我们医生应该怎样看病,告诉中国人应该怎样养生,而且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什么样的方法论,它回答了“人从哪来,要往哪里走”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
中国人啊不讲“万寿无疆”,我们讲“颐养天年”。
什么叫“天年”?去阅读那个原文,大家说我读不懂怎么办?我告诉大家,“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你就反反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中,“熟而精之,神乃告之”,就像有神告诉你一样。
所以我希望大家呢,拿出点时间,除去吃饭、锻炼、休息以外,多读一点《黄帝内经》会有好处的,这比你听谁的讲座都有益。
主持人:刚才樊教授说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话,就说我们中国人啊不追求这个万寿无疆,我们追求的是颐养天年。
我理解的这个颐养天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深受道家文化天一合一思想的影响。
就是人生活在自然界应该遵从自然界的规律,那么中医是不是也是这样一门遵从大自然规律的学问呢?樊正伦:是这样的。
颐养天年呀,什么叫“天年”呢?我告诉大家,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把你生成人,不生成小狗,这个生命谁给的呀?爸爸妈妈给的。
人说“母壮则子肥”。
就是爸爸妈妈如果身体很好,给你的这个生命,中医叫做“元气”。
这个“元气”就像什么呢?就像我们从煤气公司取来的煤气罐。
有的人呢煤气罐很满,有的呢爸爸妈妈差一点,煤气罐里可能只给您半罐。
当然一罐用的时间长,半罐用的时间短,这就是“元气”的概念了。
中医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因为维持人的生命就是靠元气。
当爸爸妈妈给了您元气以后,如果您没有呼吸之气,那您就活半个小时就死了,元气就耗尽了。
如果您不吃饭,七天也死了。
元气耗尽那天就是你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
那么如果爸爸妈妈给了你这个元气,你通过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减少了元气的消耗,促进了你生命的发展,那么你的元气的使用就会持久,可以维持生长壮老的全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是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常常使人的元气的消耗越来越多,元气耗尽的时候,就是你离开世界的时候。
有很多人说,这个药可以大补元气,那个药可以大补元气。
我告诉大家,元气是不能补的,元气是爸爸妈妈给你的。
这个生命之气是一个定数,你要好好地珍惜它。
如果元气是可补的话,秦始皇、汉武帝也甭走了,那些高僧大德也都甭走了。
当你元气耗尽的时候,我医生拿人参堆着你,你也活不了,所以元气和生命之间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我们讲“养生”讲的是什么?我们的养生就是我们前面那个“煤气罐”,这个“煤气罐”前面有个阀门,那个阀门就是你自己可以掌握的养生方法和手段。
如果爸爸妈妈给你半罐,您这阀门老小开着,您老小不溜的用着,您的寿命就长。
如果爸爸妈妈给你的(元气)很足,您二十四小时那火门都开着,您的寿命也不会长。
我给大家讲这个道理,就是要告诉大家,寿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掌握在哪里呢?就是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起居,就是保护住自己的元气,不要过度地消耗。
对于医生来讲,中医医生经常有一句话,叫“治病救不了命”,什么意思?就是医王的责任,当你元气完全耗尽的时候,医生也没有办法,医生也没有起死回生之术。
但是在元气消耗的过程里,医生的责任就是在你元气消耗的时候,用各种手段把你元气的消耗限制在最小的程度,这就是大夫。
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要到处去找养生方法了。
我们从祖先的那些著作中,从前人的那些养生经验中,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保护自己、延长寿命的办法。
主持人:那您再用一个最简单的语言给大家总结一下,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
樊正伦:中医这门学问啊如果说起来的话,定义其实是很深的。
中医是一门研究人生命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
它不仅仅是个治病的学问,它研究人的生命运动规律。
大家会想这生命运动规律怎么体现呢?我告诉大家,今天我看来听讲座的人呢女同志比男同志多。
主持人:是。
樊正伦:为什么呢?主持人:女同志都在乎养生。
樊正伦:不是的。
退休以后你会发现一种现象,公园里跳舞的、小区里站岗,小脚侦缉队全是老太太,老先生特别少。
为什么?我告诉你,你如果把《黄帝内经》打开,你会发现,《黄帝内经》的第一章里面就介绍了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介绍的呢?它说女同志啊是以阴为主,她跟着月亮走。
所以女同志呢在她生命的一段里面,她有月经,也叫做月信。
月亮有圆月,也有月缺,对吧。
月中的时候月亮就是圆的,月初、月底的时候月亮就是缺的。
这种月亮的圆缺,在女同志的生命过程里有表现。
什么表现呢?当她要来月经和月经中的时候,由于她的血往下走了,气就浮起来了,这时候就相当于月亮月缺的时候,所以世界特别黑暗,见谁就跟谁生气。
这就是她月经中的反应。
在两次月经中间的时候,她的血非常充盈,就感觉世界非常美好。
女同志的生命跟月亮有一种相关性,以阴为主,以血为主。
而男同志呢,他的生命跟着太阳走,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以阳为主,以气为主。
所以说男性不能伤气,女性不能耗血,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女同志属阴,男同志属阳。
那么在生命过程中,他(她)的体现是什么呢?女同志的生命过程,她不是属阴吗?好了,她每七年有一次变化,她的数叫做“七”。
什么叫做“数”呢?就是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就是每七年她有一次生命的变化。
女性是属阴的,但她的数的变化是个阳数,七是奇数嘛,对吧。
男同志不是,男同志以阳气为主,但他的数是偶数(阴数),8岁、16岁、24岁、32岁、40岁、48岁、56岁。
到五十六岁男女又碰头了,一个是七八“五十六”,一个是八七“五十六”。
那么看看这个生命过程里他(她)有什么变化呢?七岁的时候小女孩“齿更发长”,就是开始换牙了,头发长长了。
您看看一年级的时候,那小女孩都特聪明,什么班长啊、大队长呀全是小女孩干,小男孩全在后头屁颠屁颠地跟着。
因为小男孩他八岁才开化,他脑袋才开门,小女孩七岁就开门了,所以小女孩开门开得早,所以她就显得很聪明、很活泼,老师都喜欢,所以都当了班长、大队长了,小男孩还在后面转呢。
到14岁,女孩子“天癸至”,月经来了;21岁智齿生,长了最后一个智齿;28岁身体长极。
所以女孩子前面的四个七,就是从7岁、14岁、21岁、28岁,她的生命一直在迅速向上长,到达顶峰,28岁是女孩子的顶峰年龄了。
过了28岁,就开始慢慢向下走了。
28岁到35岁又一个七年,35岁“阳明脉”衰了。
什么叫“阳明脉”?就是脾胃运化的能力减弱了。
我们知道,气血要上充于面,当你脾胃的运化能力弱了以后,脸上的皱纹就出来了。
所以35岁以后的女同志,经常会出现皱纹了。
到42岁又一个七年,42岁的时候“三阳脉”,就是说“脾胃、膀胱、胆”,就是“少阳经、太阳经、阳明经”三阳都弱了,这时候她的鬓角的白发就出来了。
49岁“天癸竭”,就是月经要出现变化了,就是更年期到了(最明显的就是月信停了)。
这就是女同志从生下来一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六岁的生理变化过程。
男同志他是以阳气为主,但是他的数是个偶数“八”,所以他的表现是8岁、16岁、24岁、32岁、40岁、48岁、56岁有变化。
所以很多人说男同志耐老,为什么?因为男同志八年转一圈,而女同志七年转一圈。
小时候7岁和8岁的距离只差一岁,到16岁就两岁了,“十六”和“十四”。
女同志的21岁跟男同志的24岁一样,女同志的28岁跟男同志的32岁一样。
因为男同志他转得慢,所以呢他就比女同志耐老(男人经老不经活,女人经活不经老)。
男同志的顶峰年龄是32岁,过了32岁就走下坡路了。
男同志40岁“阳明脉”衰,48岁“三阳脉”衰于上,56岁鬓角白发全出来了。
这种生命的过程不是我编的,是《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告诉我们的。
这个过程我们看到了一种什么现象呢?中医学研究的不仅仅是疾病,它研究了你从生下来以后,各个生命阶段应该是什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