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与养生.第一讲.传统文化与中医.20100815

中医文化与养生.第一讲.传统文化与中医.20100815
中医文化与养生.第一讲.传统文化与中医.20100815

第一讲.传统文化与中医.20100815

节目导视:黄老之学在自然之道和天地之法揭示养生文化的奥秘,中华医术施针石之技显本草之奇,启迪健康生活的智慧。著名中医专家樊正伦做客《中华文明大讲堂》为您讲

述《中医文化与养生》敬请关注。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古人在千百年

的探索中总结归纳了很多的养生方法。像调神养生、四季养生、引导养生、饮食养

生等等不一而足。养生之说是从何而来呢?在我们养生保健的过程中,哪些方法是

适合您的呢?我们在养生过程中又会有什么样的误区呢?

主持人:现场的观众朋友,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做客北京的《中华文明大讲堂》。那么今天我请来的这位嘉宾呢,可以说他是一个深居简

出的老中医,他就是樊正伦教授。樊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的首席健康科

普专家,我们先欢迎樊教授的到来,欢迎。

樊正伦简历:樊正伦教授从事中医药工作四十余年,曾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主任,现任北京平心堂门诊部负责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被聘为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

未病工作咨询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

专家。

主持人:我想首先问樊教授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您四十年来一直坚持出诊,同时您在这个四十年的过程当中有一段经历特别重要,曾经出任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古籍编辑室的主任。所以樊教授呢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可以阅

读大量的中医古籍。我听说您读了有上千本,您最喜欢的是哪本。

樊正伦:中医的古籍里面我最喜欢的是《黄帝内经》。因为《黄帝内经》这本书呢它不仅仅是个医生的必读书,也是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的必读的

书。《黄帝内经》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

的中医理论专著。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三皇”,“三皇”大家知道是谁

吗?“伏羲、神农、黄帝”。“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位呀,不仅仅是中

华民族的祖先,还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组织者、倡导者,同时

他们又是中华民族高明的医生。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用的针炙,在伏羲时代,

五千年前我们的伏羲就用石针给人治病了。石针,石头的针。那会儿用石

针和骨针,那会儿还没有铜针和银针。今天的汤药是怎么来的?神农尝百

草大家都知道,古人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是在神农氏的

时代,我们的祖先他就是一味一味地尝过去,一日遇七十毒。就是一天他

碰到七十种带毒的这些草药。其实它反映了什么?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与

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付出了多么大的民族牺牲,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

们的祖先这样付出过这么大的牺牲。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都曾有过灿

烂的古代文化,但是大家注意,五千年来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就是中

华民族。我们的历史从上古时代到中古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中华

民族如此繁盛和我们的祖先是密不可分的。伏羲如此,神农如此……,进

入黄帝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积累了很多养生治病的经验。他

们把这些养生治病的经验总结成一部书,这部书就叫作《黄帝内经》。《黄

帝内经》这本书里,不止告诉我们医生应该怎样看病,告诉中国人应该怎

样养生,而且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什么样的方法论,它回答了“人从哪来,要往哪里走”这样一个根本的问

题。

中国人啊不讲“万寿无疆”,我们讲“颐养天年”。什么叫“天年”?

去阅读那个原文,大家说我读不懂怎么办?我告诉大家,“书读百遍,其

意自现”。你就反反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中,“熟而精之,神乃告之”,

就像有神告诉你一样。所以我希望大家呢,拿出点时间,除去吃饭、锻炼、

休息以外,多读一点《黄帝内经》会有好处的,这比你听谁的讲座都有益。主持人:刚才樊教授说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话,就说我们中国人啊不追求这个万寿无疆,我们追求的是颐养天年。我理解的这个颐养天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

中国人深受道家文化天一合一思想的影响。就是人生活在自然界应该遵从

自然界的规律,那么中医是不是也是这样一门遵从大自然规律的学问呢?樊正伦:是这样的。颐养天年呀,什么叫“天年”呢?我告诉大家,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把你生成人,不生成小狗,这个生命谁给的呀?爸爸妈妈给的。

人说“母壮则子肥”。就是爸爸妈妈如果身体很好,给你的这个生命,中

医叫做“元气”。这个“元气”就像什么呢?就像

我们从煤气公司取来的煤气罐。有的人呢煤气罐很

满,有的呢爸爸妈妈差一点,煤气罐里可能只给您

半罐。当然一罐用的时间长,半罐用的时间短,这

就是“元气”的概念了。中医说,“真气者,所受

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因为维持人的生命

就是靠元气。当爸爸妈妈给了您元气以后,如果您没有呼吸之气,那您就

活半个小时就死了,元气就耗尽了。如果您不吃饭,七天也死了。元气耗

尽那天就是你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那么如果爸

爸妈妈给了你这个元气,你通过呼吸之气和水谷之

气减少了元气的消耗,促进了你生命的发展,那么

你的元气的使用就会持久,可以维持生长壮老的全

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外受“风寒暑湿燥火”,

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是在内外环境的

影响下,常常使人的元气的消耗越来越多,元气耗尽的时候,就是你离开

世界的时候。有很多人说,这个药可以大补元气,那个药可以大补元气。

我告诉大家,元气是不能补的,元气是爸爸妈妈给你的。这个生命之气是

一个定数,你要好好地珍惜它。如果元气是可补的话,秦始皇、汉武帝也

甭走了,那些高僧大德也都甭走了。当你元气耗尽的时候,我医生拿人参

堆着你,你也活不了,所以元气和生命之间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我们讲“养生”讲的是什么?我们的养生就是我们前面那个“煤气罐”,这个“煤气罐”前面有个阀门,那个阀门就是你自己可以掌握的养生方法

和手段。如果爸爸妈妈给你半罐,您这阀门老小开着,您老小不溜的用着,

您的寿命就长。如果爸爸妈妈给你的(元气)很足,您二十四小时那火门

都开着,您的寿命也不会长。我给大家讲这个道理,就是要告诉大家,寿

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掌握在哪里呢?就是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起

居,就是保护住自己的元气,不要过度地消耗。对于医生来讲,中医医生

经常有一句话,叫“治病救不了命”,什么意思?就是医王的责任,当你

元气完全耗尽的时候,医生也没有办法,医生也没有起死回生之术。但是

在元气消耗的过程里,医生的责任就是在你元气消耗的时候,用各种手段

把你元气的消耗限制在最小的程度,这就是大夫。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

理,就不要到处去找养生方法了。我们从祖先的那些著作中,从前人的那

些养生经验中,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保护自己、延长寿命的办

法。

主持人:那您再用一个最简单的语言给大家总结一下,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樊正伦:中医这门学问啊如果说起来的话,定义其实是很深的。中医是一门研究人生命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它不仅仅是个治病的学问,它研究人的生命运

动规律。大家会想这生命运动规律怎么体现呢?我告诉大家,今天我看

来听讲座的人呢女同志比男同志多。

主持人:是。

樊正伦:为什么呢?

主持人:女同志都在乎养生。

樊正伦:不是的。退休以后你会发现一种现象,公园里跳舞的、小区里站岗,小脚侦缉队全是老太太,老先生特别少。为什么?我告诉你,你如果把《黄帝

内经》打开,你会发现,《黄帝内经》的第一章里面就介绍了人的生命发展

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介绍的呢?它说女同志啊是以阴为主,她跟着月亮

走。所以女同志呢在她生命的一段里面,她有月经,也叫做月信。月亮有

圆月,也有月缺,对吧。月中的时候月亮就是圆的,月初、月底的时候月

亮就是缺的。这种月亮的圆缺,在女同志的生命过程里有表现。什么表现

呢?当她要来月经和月经中的时候,由于她的血往下走了,气就浮起来了,

这时候就相当于月亮月缺的时候,所以世界特别黑暗,见谁就跟谁生气。

这就是她月经中的反应。在两次月经中间的时候,她的血非常充盈,就感

觉世界非常美好。女同志的生命跟月亮有一种相关性,以阴为主,以血为

主。而男同志呢,他的生命跟着太阳走,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以阳为主,以

气为主。所以说男性不能伤气,女性不能耗血,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女同志属阴,男同志属阳。那么在生命过程中,他(她)的体现是什么呢?女同志的生命过程,她不是属阴吗?好了,她

每七年有一次变化,她的数叫做“七”。什么叫做“数”呢?就是7岁、14

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就是每七年她有一次生命

的变化。女性是属阴的,但她的数的变化是个阳数,七是奇数嘛,对吧。

男同志不是,男同志以阳气为主,但他的数是偶数(阴数),8岁、16岁、

24岁、32岁、40岁、48岁、56岁。到五十六岁男女又碰头了,一个是七

八“五十六”,一个是八七“五十六”。

那么看看这个生命过程里他(她)有什么变化呢?七岁的时候小女孩“齿更发长”,就是开始换牙了,头发长长了。您看看一年级的时候,那小

女孩都特聪明,什么班长啊、大队长呀全是小女孩干,小男孩全在后头屁

颠屁颠地跟着。因为小男孩他八岁才开化,他脑袋才开门,小女孩七岁就

开门了,所以小女孩开门开得早,所以她就显得很聪明、很活泼,老师都

喜欢,所以都当了班长、大队长了,小男孩还在后面转呢。到14岁,女孩

子“天癸至”,月经来了;21岁智齿生,长了最后一个智齿;28岁身体长

极。所以女孩子前面的四个七,就是从7岁、14岁、21岁、28岁,她的

生命一直在迅速向上长,到达顶峰,28岁是女孩子的顶峰年龄了。过了28

岁,就开始慢慢向下走了。28岁到35岁又一个七年,35岁“阳明脉”衰

了。什么叫“阳明脉”?就是脾胃运化的能力减弱了。我们知道,气血要

上充于面,当你脾胃的运化能力弱了以后,脸上的皱纹就出来了。所以35

岁以后的女同志,经常会出现皱纹了。到42岁又一个七年,42岁的时候

“三阳脉”,就是说“脾胃、膀胱、胆”,就是“少阳经、太阳经、阳明经”

三阳都弱了,这时候她的鬓角的白发就出来了。49岁“天癸竭”,就是月经要出现变化了,就是更年期到了(最明显的就是月信停了)。这就是女同志从生下来一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六岁的生理变化过程。

男同志他是以阳气为主,但是他的数是个偶数“八”,所以他的表现是8岁、16岁、24岁、32岁、40岁、48岁、56岁有变化。所以很多人说男同志耐老,为什么?因为男同志八年转一圈,而女同志七年转一圈。小时候7岁和8岁的距离只差一岁,到16岁就两岁了,“十六”和“十四”。女同志的21岁跟男同志的24岁一样,女同志的28岁跟男同志的32岁一样。因为男同志他转得慢,所以呢他就比女同志耐老(男人经老不经活,女人经活不经老)。男同志的顶峰年龄是32岁,过了32岁就走下坡路了。男同志40岁“阳明脉”衰,48岁“三阳脉”衰于上,56岁鬓角白发全出来了。

这种生命的过程不是我编的,是《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告诉我们的。这个过程我们看到了一种什么现象呢?中医学研究的不仅仅是疾病,它研究了你从生下来以后,各个生命阶段应该是什么状态。如果你的生命状态和我们所描述的生命状态是一致的,就说明你的身体是基本健康的。如果你的状态过度的衰老了,本来你刚二十四、五岁,您就表现出三十多岁的状态了,那肯定是你的身体有病了。这个生命状态……,我们说中医学研究的是人的生命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

很多女同志说我们特倒霉,你看我们转的特快,说着说着就老了。其实从中国的文化讲,老天爷是非常公平的。您看看小时候,小男孩都特活跃,小女孩都特文静。当然现在的小女孩有点男化了,也没那么文静了,但是总体上小男孩比小女孩要活泼。所以到你到公园去看,小男孩跑,小女孩在旁边看着,基本是这种状态。但是女同志经历了从“少女、中女、长女”这么一个过程,男同志经过“少男、中男、长男”这么一个过程以后,到56岁以后,女同志越来越活跃。所以全世界的女同志你看看吧,不只是中国,您去看国外去,穿着大花衣服满世界去旅游的全是女同志,男同志都回家了。为什么呢?因为女同志她的生命过程是“从阴到阳”的过程,阳气越来越旺盛;男同志呢是个“从阳到阴”的过程,他的阳气越来越少。所以56岁以后,老太太全上街来了,老头全回家了。那么这么一个过程,表现是什么呢?女同志别瞧转得快,但她的总体寿命比男同志长。所以男同志也别高兴,您说您转的慢,您老得慢,但是您走得早。女同志转的快,人家后面活着呢。

《黄帝内经》开篇第一章,他就讲了人的生命运动规律。那么每一个人,对于我医生来讲,我看病的时候看是的什么呢?我得问您,您多大了。我二十四,那个老太太告诉我,我四十八。那么在我脑子里想到的是什么?不是你活了二十四年,或者你活了四十八年。我是要考虑你现在这个生命是处在哪一个段上,这个“段”和那个正常的“段”的状态又有什么距离,这是中医看的问题。(西医不管男的女的多大岁数,感冒了都是这个药;中医则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药。)而每一个人,如果你了解了你的生命的各个状态,那你就要注意了。28岁以前您折腾点没关系,因为您的气血都在往上长。过了35岁女同志就得注意了,因为你的阳明脉衰了;男同志过了32岁,“将军肚”出来了,发福了,为什么“发福”呢?因为代谢缓慢了。这时候您从饮食到起居到精神都要开始注意了。所以一般来讲,男性32岁以前女性28岁以前,重在练“形”,因为这时候形体还在生长中。过

了这个阶段,男同志40岁以后女性35岁以后,重在练“神”。就是让你自

己心平气和,你的运动和锻炼不要太过度了,因为这时候您的形体已经铸

就了,这是一个道理。

另外我要告诉大家,孔子讲“男子三十而婚,妇女二十而嫁”,这不是说什么男尊女卑。女同志在21岁到28岁,是她的生命向上走的过程。当

她在这个过程里完成了她第一次生育过程的话,她迅速就回到原来的状态。

而且再生后面几个小孩的时候,她的体形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如果过

了28岁您全长成了,您再怀这个孩子,您想想,母亲生孩子的过程,是一

个将身体机能打散了再组合的过程。您再美,您过了二十八岁你刚生完这

个孩子,打散了,组合不成了,您再想美也不行了。我们可以看到,像我

的父亲、母亲这一辈,我有兄弟姊妹七个,但是我妈妈他们六七十岁的时

候仍然非常漂亮。看看她第一个孩子生在什么时候呢,我那个姐姐,我妈

妈24岁就生了。所以她第一个孩子生完以后,后面的生育过程已经对她的

身体不会造成更大的影响了。而我们现在看有很多人吃得也比过去好,住

得也比过去好,就是孩子生得太晚。有的是干脆先做人流,后生孩子。您

要知道女同志怀孩子,就像这个藤上结瓜一样。如果正常生的时候,叫做

瓜熟蒂落。如果您要是做小产,中医叫做“小产”。如果你小产的话,就像

在瓜秧上去摘瓜,那对整个瓜秧的影响是极其大的。所以中国文化讲,小

生比大生更需要养。我们现在可好,很多人做完人流,三天五天上班了,

这样绝对不适合养生,所以女同志自己要学会保护自己。您生了个儿子坐

月子还得要一个月呢。您这可好,做了流产,两天您就上班了,这个是绝

对不行的。而且这样的结果,现在你还看不出来,到你过了48岁,就是进

入更年期的时候,您会发现生育比较晚的或者是损伤比较重的,这时候在

更年期的阶段,病这时候就要找到你了。因为更年期是一个什么过程呢?

就是随着你经血越来越弱,全身又要进行一次组合。这个组合的时候,“至

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你原来哪里伤过,它就在这表现出来了。

主持人:我再问您一个关于病的问题,老百姓有句话叫做人食五谷杂粮,所以就会有头疼脑热,那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呢,人为什么会得病?

樊正伦:什么叫病?中国古代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过去的这个“病”字啊在最古老的时候,我们现在是一点一横一撇,这边一点,这边一点,里面一个丙字,

对吧?这个字是个什么含义呢?在甲骨文中,这两

个点,这一撇是个是床,就是一张竖着放的床。这

中间有两个点,表示出汗。这边是一个人,意思是

一个人靠在床上出汗,这个字就是病的最早的那个

字。里面为什么加个丙字?丙在中国古代是火的意

思。你想想,一个人一发烧就没劲了,没劲就得找

个靠背,靠在靠背上后面还在出汗,那不就是疾病的状态吗?中医说这种

疾病的状态是表现出来的症状,您发热了,你出汗了,你没劲了,这都是

外在的现象。如果我们从医生的角度讲,我病人就是感觉不舒服了,自己

已经没法恢复了,这就叫病,所以病人就要找一个靠背。

医生为什么叫医生,不叫二生,也不叫三生?他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它是“依靠“的“依”,医生的“医”和依靠的“依”,同音就同源,他是

病人的“靠背”。所以你这个人啊得了病以后找医生,医生是责无旁贷的,

因为他的职业就是椅子,就是病人的靠背。所以医生不应该对病人说,您

别找我,您找别人去。所以他的第一个含义叫做“依”,“依”,依靠的“依”,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含义呢,是从医学角度上讲了。中医认为你在正常情况下,天热了您出点汗没有关系呀,正常该出汗出汗,该不出汗你不出汗,这叫正常状态。如果您出现了既发热又没力又出汗的状态,从中医角度看,认为不是细菌病毒的问题,是您体内的阴阳不平衡了,本来人的阴阳是平衡的。什么叫阴阳平衡?您晚上睡觉,白天干活,晚上睡得香,白天干活有劲,这就是平衡的状态。如果你这个阴阳不平衡了,中医认为就是疾病的状态了。不管表现出这样和那样的症状,或重或轻的症状,只要你的阴阳不平衡了,那就是疾病状态。比如有的人,晚上本来该睡觉的时候,就睡不着,睁着俩眼睛看天花板。白天应该干活的时候,他坐在那儿就打盹,这种状态肯定是阴阳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状

态,中医就叫做疾病。那么中医医生的第二个责任就

是什么呢?就是通过药物、针灸各种方法,把你这个

被破坏的阴阳,被打破的这种平衡调整过来,变成阴

阳完全和谐的状态。这种阴阳和谐的状态,就是我们

说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就是大写的“一”,“道生一”的“一”。这个“一”字,不仅仅是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它是阴和阳的完全结合,就叫做“一”。这个“一”说起来就是太极。中国古代文化有个点,这个点就是太极,就是人最原始的状态。就人来讲,爸爸妈妈怀您的时候,你就是那个点,您就是从精子和卵子的那个点发育出来的,变成生命就变成“一”了。那么你医生治来治去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呢?是治成“一”的状态,就是回归到了阴阳完全吻合的状态。所以《黄帝内经》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你阴气很平和,阳气非常固护自己,这时候你就处在“一”的状态,也就是你的身体和和你的心态都处在一种非常平稳的状态。如果你治来治去,最后变成了阴阳绝离的状态,这大夫给你治半天治成“二”了,阴阳合不到一块了,您就上八宝山了(“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以中医学上病和医的关系,就是这么样一种辨证的关系,懂得了吗。如果我们大家很好的调整自己的阴阳状态,您就不会进入那种阴阳不平衡的状态,你得疾病的机率就少了。(中国人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是亚当、夏娃结合的产物,是偷吃了禁果的结果。中医文化的最早的一部书,是老子的《道德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就是《道德经》了。它们回答的都是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

《道德经》五千言,薄薄一本,要讲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什么叫道生一呢?道就是规律,就是在一形成之前,宇宙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有一团物质在那不断地运动,这种恍恍惚惚,人们似看见又看不见的东西,老子姑且称为道。这样一种物质在它的不断运动中,逐渐形成了我们的一,一就是太极了。

阴和阳完全结合在一起的状态,就跟一个家庭似的。两个人是一个家庭,和谐的家庭就像一个太极,既有高兴的事,也有不高兴的事,就是两个人之间既相互依存又有矛盾,没有一对夫妻不打架,就是此消彼长。

中国古人认为,在地球没有形成之前,宇宙是这么一种状态。当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就是形成了天和地的二的状态。像太阳系里面,除去地球以外,火星、金星、土星、木星,它们都是有清有浊。清者为天,

浊者为地,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就是天和地。为什么地球上有人,有生物,而其他星球上没有呢?因为老子讲了三,这个三是什么?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种地气上升与天气下降的环境,是地球独有的,它有一种天地交泰的运动着的气存在。别的星球上有天有地,因为它没有三,没有这个运动着的气,所以它就没有生命。

人在这么一个运动着的气的环境里生活着。大家经常讲“运气”,这个词其实就是从老子讲的运动着的气衍生过来的。有了这个三的存在,才有了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变化。所以我们中医学说,人法天地而生,顺四时而成。就是说由于有了天和地,有天地之间运动着的气,所以才有地球上的生物。

老子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抱阳就是面对着太阳。古人练功的时候,总要对着阳光,当阳光在南面的时候,他的后面就是阴面,前面就是阳面。您看苹果,对着太阳那面是红的,另外一而就是青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它里面有一种相互和谐的气在相互交流着,这就是万物产生的根本。人和其他生物在这个角度上是完全一致的,大自然给也人生命的权利,也给了动物、植物以及细菌病毒同样的生命权利。

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中医学从来不讲杀死谁。我们认为您也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也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们之间在这个意义上是完全平等的。我们的祖先早就看到了这一点,现在西方人也看到了。西方人过去不承认,现在承认了,叫做天地生,就是三生万物的生。中医认为,人跟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天地的产物,但是又不同于其他的生物。人为万物之灵,天地最精华的东西在人的身上高度体现出来了。西方人做试验的时候,从老鼠到兔子,从兔子到猴子,说都是哺乳动物,它们有类似的地方。但是我告诉大家,人就是人,猩猩、狒狒、它们可以接近人,可以模仿人,但它绝对不是人。因为地球上只有人具有反过来认识天和地的能力,其他的生物有吗?任何一种生物都没有。中华民族在知道天地生前提下,突出了人的主体在自然界生物中的代表作用。

我们的祖先说,人为万物之灵。怎么体现呢?人作为直立的生物,上顶天下站地(上唇中线的垂直沟)。小孩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叫做九窍不通一窍通,窍就是门的意思,就是肚脐跟妈妈通着,其他的窍全关着,妈妈就是个屏障在保护着他。一旦出生,一窍不通九窍通。九窍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已经和自然界形成了一种相通性。他这个门打开了,妈妈已经不再向孩子输入营养了,因为那一窍已经被关掉了。

我们看看人的九窍是怎么分布的?人中以上的窍都是偶数,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孔;这以下的窍都是奇数,口,前后阴。上面三个偶数,下面三个奇数。偶数(阴数)在中国文化是代表地,三个奇数(阳数)在《周易》里面对应的是乾卦,它代表的是天,本来天在上,地在下,但如果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就是我们说的二的状态,天在上地在下,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那就不能有生命的存在。

而如果上面是偶数下面是奇数的话,就反映了生命的状态是地气在上升、天气在下降,这就是一个活着的生命状态,所以《周易》里把它叫做泰卦,人的九窍分布就是泰卦的体现,它体现了阴气必须上升、阳气必须下降这样一种自然的轮回,这种轮回是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如果有人昏倒,第一个办法就是掐人中。这个地方正好是天地交通的地方。一掐这里,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人就醒了。这就是人法天地而生的道理。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医的话,就会知道,天人合一不是一句空话。人是天地的产物,不要天天想着跳出这个圈去。人是天地的产物,可以顺应自然,也可以

认识自然。人的伟大就在于他认识了自然之后,更好地利用了自然,但是不要天天

想着去破坏自然。等到把构建我们的天地都破坏的那一天,人类一定走到了末日。)主持人:关于咱们今天这个主题,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渊源,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再来问一问樊教授,谁愿意,请举手。

还原现场:

观众:我有两上问题,一个是我年轻的时候学小周天逆式呼吸法,这个方法对养元气有好处吗?二是我们平常总讲营养的均衡,这对养元气有没有作用?樊正伦:小周天是中医养生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什么叫小周天,一点不奇怪。

中国人认为,人的元气它有运行的通道。这个元气是什么?人的元气由三

部份组成:第一个是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生命之气;第二个是呼吸之气;第

三个是水谷之气。是这三个气的组合,我们叫做真气。真气在体内是要运

行的。刚生下的小孩,他的运行是非常通畅的,这个运行的通道就是我们

的经络。我们的经络,我们中医不是经常讲经络吗?这个经络实质上就是

真气运行的通道。这个真气的运行是维持你生命

非常重要的一条道路。而这个经络,除去我们经

常说的手足的十二经以外,这手足的十二经跟什

么呢,跟五脏六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咱们说的

手太阴肺经跟肺有关系,足阳明胃经跟胃有联

系,它们都是经脉,它们是真气运行的通道。但

是在人身上还有两条非常非常重要的经络,这两

条经络一条叫做任脉,一条叫做督脉。这个任脉

是什么呢?任脉起于中极,就是肚脐下面,沿着

人的正中线上行,这是它的任脉。还有一条也起

于中级,就是起于脐下,沿着人的后脊柱往上走。

这两条脉交汇于人中的上下。这两条脉在人的生

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这个十二经脉是分

阴和阳的。任脉,任是担当的意思。妊娠的“妊”,

就是你怀孕的时候,为什么叫妊娠?因为她有担

当抚育的任务。这个任脉统领一身之阴气,就是

您所有的阴脉的统领是任脉,所有的阳脉的统领

就是督脉。如果做个比喻的话,任脉和督脉就像

人体中的两条大河,一条统领阴气,一条统领阳

气。如果大河如果有水了,小河就满了,你这个

十二经脉就畅通了。如果大河没水了,小河就会干了。而我们在生下小孩

的时候,他的任督二脉和十二脉都是非常通畅的。所以小孩你看看,精气

十足,皮肤特别稚嫩,就是因为他的精气没有任何阻拦。但是随着你年龄

的增长,随着你内外的交困,使得你的气的运行受阻了。气的运行一旦受

阻了以后,就会影响到你的寿命,就会影响到你细胞的代谢。那么我们在

养生功中的小周天,就是让他的任督二脉先运行起来,阴气和阳气运行起

来就有一种阴阳气的交汇。这种阴阳气的交汇就像什么呢?白天过去是黑

天,黑天过去是白天,你要是光有白天,或者光有黑夜,生命肯定不存在

了。所以小周天的练习实质上是让你任督二脉的气在你后天的导引下使得

你任督二脉运行起来了。让大河的水运转了,不瘀滞了,那么它才能够向

十二经脉疏通。

观众:请您说一下,面对当前的鱼龙混杂的养生现状,怎样更明智地去寻求医和药?另外,怎么才能更好地明白地活着?

樊正伦:问题非常大。但其实呢,大家静静想一想,人人皆为尧舜,人人皆是神仙。

其实我们的老百姓总结的很多很多有益的养生经验。不要只相信别人,首

先要相信自己。比如,老百姓经常说,“白菜豆腐保平安”。为什么“白菜

豆腐保平安”?那个豆腐是黄豆做的,其形就像人的胃,颜色是黄的,它

有补益脾胃的作用。白菜呢,“冰凌响白菜长”,白颜色的补肺气,而且它

得秋气最重。秋气是什么气呢,是往下降的气。所以在黄豆补脾的同时,

又能够让白菜的疏通起到它补而不腻的作用。所以老百姓说“白菜豆腐保

平安”。老百姓还经常说,“草死草活的时候最容易犯病”。为什么?因为

草死草活的时候,春天的时候,人的气血是从里向外走,秋天的时候,人

的气血是从外向里走。我们人就跟外面那落叶树一样,当你气血从里面向

外走的时候或者是气血从外面向里走的时候,如果你这个道路不通了,你

就会表现出症状了。就像我们早上上班塞车、晚上下班塞车,半夜不塞车、

中午不塞车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草死草活的两个季节,正好是气血运行

的两个时候。一个从里往外走,一个从外往里走。这时候犯病的时候正说

明了你哪犯病你哪的设计有问题了。这时候既是你犯病的季节,也是中医

治疗的最好季节。因为藏着猫着你看不见它,它一动的时候就看到了。中

医治病不讲杀死谁,它讲因势利导,所以这两个季节是调养身体的重要季

节。另外,夏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一个是气血全在外面,一个是气血全

在里面。当气血全在外面的时候,您这时候如果吃点不干净的,或者是寒

凉的东西,什么黄瓜呀、什么拉皮啊,您就容易闹肚子。这时候不仅仅是

细菌的问题,是因为您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是空的。所以在这个时

候你吃东西就要慎用寒凉,就不能过于寒凉了。因为您外面热,里面是凉

的。到了冬天的时候,所有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外面相对不足,所以冬

天您就不要把您的暖气开得太大。因为你把暖气开得很大,本来它是个闭

藏的季节,你把暖气开得很大,你的毛孔本来是闭合的,这时候你让它硬

开放的话,“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到春天你就要有病了。我觉得养生其

实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老百姓都是圣贤,我不是一个专门搞养

生理论的人,我今天讲到的很多养生知识都是在群众看病的过程中总结和

归纳出来的,都是在临床的过程中我和患者交流获得的,所以我觉得不要

把养生看得那么神秘。

观众:我觉得过去的李时珍和张仲景他们那个时代的药,都是深山老林自然生长的。可是现在有的是盆栽的,有的是养殖的,这样的药还能起到那么好的

作用吗?我看中医时脑子里老有这么一个疑惑,觉得有时候这中药一剂不

行,两剂不行,吃了半年都不怎么起作用。

樊正伦:医和药是不能分开的。在中国古代既有天然生成的药,就是从《神农本经》开始一直到《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天味药到《本草纲

目》的一千八百九十二味药,我们中国人没有走药物化学的道路。但是我

们中国人把它都归结到治病的药物中,这是中国人的创造。我们的农耕历

史是很长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时候,它呢既有野生的天然生成的药,也有

人工种植的药。因为中国的农耕,就像咱们吃的水稻、小麦一样,我们把

野生的东西通过人工养殖而变得更方便为人们所使用。比如说我们中药常

用的白术。我们的白术养殖史,白芍、白术的养殖史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了。再说我们的阿胶,阿胶那个驴皮胶那是汉代就熬出来了,它是用阿井

的水熬出来的。所以在中药里面既有天生的,也有我们后造的,就是人为

养殖的。但是在西方文化进来之前,我们所有的食物基本都是天然的食物,

包括我们吃的饭都是农家肥长出来的。咱们小时候吃那个西红柿,就是烂

了,它也不长绿毛。现成买的那西红柿放三天,看着还好着呢,上面的绿

毛都出来了,这是农药化肥所造成的污染。药物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

小时候,只要这一条街上有一个药铺,满街全是药味。现在您就是进药铺

里面,药味也不浓了。我们的药物品质确实下滑了,但我们又不能不用它

们。我们用药的时候,一定要讲“道地”的药材。“橘生江南则为橘,橘

生江北则为枳”。我们的每一个中药,它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道地”

的药材。什么是“道地”的药材?这个东西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

水土产一方物”。您甭光想便宜,您那个阿胶,您那个枸杞子,宁夏的枸

杞子和河北的枸杞子,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作为患者,大家可以呼吁,我

们作为医生也要呼吁:尽量减少人造的,更多一点神造的,这样的话,可

能我们的药物质量就会得到提高,而且您的治病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观众:人出生以后就九窍通一窍关,但是有一种脐疗的方法。在脐冶当中,您说咱们这一窍是通还是不通?

樊正伦:从自然界的角度讲,脐疗是人为的治疗方法。它和刚才说的九窍通,就是自然地开通是两码事,因为这个窍已经被关闭了。但是这个窍在生命过程

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下面就内接丹田,上接脾胃,后接肾气,

所以脐疗对于虚损性的疾病是有特殊功效的。

主持人:咱们现场有一些观众老咳嗽,您说这是为什么呢?

樊正伦:两个原因,一是这屋子太凉了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形寒饮冷则伤肺”,如果您内里有热,对外面就敏感,一敏感就咳嗽了。再一个就是

夏天冰箱里的东西吃多了,积住了。一积住以后,肺气不能降,就会咳嗽。

夏天少吹点空调,少吃点冷饮。

观众:我这人出气老是出半气,就跟这里截住似的,特别困难,都有点猫腰了,直不起来了。就是气短,接不上底气。

樊正伦:这种情况呢,在中医里面叫做短气,就是我们是平常说的气短。中医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呼吸为肺主

(肺司呼吸),但需要肾主纳气作用来协助,肾肺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呼吸

的生理活动。当您觉得气短的时候,实质上是它吸气吸不到底,呼气又呼

不到头。我没有看您具体的疾病状态,也没有看您的脉象,但是就您叙述

的来讲,我觉得应该注意中焦脾胃的运化了。只有中焦的脾胃运化好了,

清气才可升,浊气才可降。

主持人:好,那么这一讲呢,樊教授就讲到这里,樊教授用非常深入浅出富有魅力的告诉大家,其实中医它和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有着非常

大的关联的。中医一个根本的原理,我认为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所追求的那

种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和谐统一这样的一个思想。非常感谢电视机前观

众朋友的收看,在下一期我们还会继续邀请樊正伦教授在我们的《中华文

明大讲堂》节目当中跟我们大家讲一讲中医和我们中国人的养生观念,欢

迎大家关注我们的下期节目,再见。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 养生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学会了疗养身体,人们才能够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然也不会患上一些不该得的疾病,当然在养生之前,我们还应该搞清楚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这样也更加方便一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呢?希望大家重视。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

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远古时代是养 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 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中医的典籍《内经》中提出人生有三宝:精、气、神是也。采用了道家的这些概念,中医气功学更把精气神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指导练功。其次,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吸收。道家非常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要人的思想安静、清闲、少欲、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再次,是道家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也为中医养生文化所采用。道士们的炼丹术对中医药养生的发展丰富作了很大贡献。尤其道家创立的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对中医养生文化贡献巨大。由此可见,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有人认为是道家开创了养生文化。 3.儒家文化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我国的官学,其主要特征是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对养生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儒家注意心理调整。《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西汉董仲舒认为“欲恶度礼,动静顺性,喜怒正于中,忧惧反之正。”“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医学养生文化中这些思想也很明显,《内经》:“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养生延命录》云:“能中和者必久寿。”第二,主张从伦理道德的修养来养性长寿。儒家要求人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履践作为自我人生完善的目的。并把这种养性观溶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高尚圣洁的伦理观既是人们自我人格完善的RY高温导热油泵途径,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孔子提出”仁者寿“,大仁者必长寿,认为”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因此养身在养心,养心在养性,养性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就能真正延年益寿。 二、中医养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 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 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 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 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 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 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 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 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 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 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 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 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 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 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 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 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 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 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 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 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中医;养生文化;起源发展 “养生”又称为“颐寿”。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

养生文化的背景总述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背景

背景总述: 基于传统的养生方法与旅游健康养生二者来说是传统的大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小背景、也就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从最初仰首望见日月星辰的祖先起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养生奥秘。已有学者有大量文献印证,早自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庄、孔、孟等就曾投入养生研究。养生家可以是医家,而医家远非养生家的全部。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不仅讲健美方法,更讲究养生的境界,其间有着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的丰厚意蕴。而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而且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心中,还具有诸多关联性,所以在旅游开发中,旅游养生投资者和开发商可能需要考虑中国本土的养生文化对市场受众重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弃糟择优,扬长避短;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为旅游带来一定的带来的启示性作用,在次将分两部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背景和旅游业健康养生发展的背景。一、中国传统养生背景和方法简述: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背景: (1)疾病的折磨,瘟疫的肆虐使历代人们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也开始寻求养生保健之路; (2)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生命,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 (3)专制统治下,皇家对养生和长生不老的渴求推动养生文化的形成发展; (4)百家文化思潮争相绽放,为道德养性等养生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 (5)中医盛行,在中国医药养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性成独特的养生体系; (6)西医落后,推动中医发展,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 (7)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摸索; (8)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养生与饮食结合。 中国的传统养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还对旅游健康养生的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 2、中国养生的典型方法:

传统养生方法

传统养生方法 传统养生是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为理论基础,注重从人的整体出发,不论动、静或动静结合,都是通过自我的修炼和调养,使阴阳平衡,身心和谐,形意合一,内壮外强。 气功养生(吐纳、导引、行气、炼丹、禅修) 运动养生(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等) 按摩养生(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按摩推拿) 饮食养生(通过合理、卫生的饮食) 房事养生 药物调理养生(通过药物) 1.气功养生 气功是通过人的意识的作用,对生命过程进行自我调节,是一种独特的锻炼精、气、神的自我身心修炼的方法。简言之,气功就是自我调动人体的潜能,寻求健康长寿,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一种科学的自我修炼的方法。 气功锻炼主要通过调心、调息、调身,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吐纳养生——用呼吸、吐纳来健身养生以求长寿的方法,是一种最简便而又效果很好的养生法。 行气养生——通过行气来达到长寿的养生方法。 以六种不同的发音和口型,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使气血畅通,祛病强身。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六字诀”的著名养生法。 导引养生——“导引”是我国古代养生家很重视的一种养生方法。主要是通过意念、呼吸和动作,来伸展肢体,宣导气血的运行,以达到健体养生的目的。 2.运动养生 通过身体的适量运动加上呼吸和意念的配合进行养生。这是我国养生家几千年总结的宝贵经验,与西方体育运动绝然不同。 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形意强身功等。这是最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运动,因此是最受推崇的养生方法。 3.按摩养生 按摩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养生术。它是在“导引”、“按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现代医学理论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神经末梢的刺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和组织间的代谢过程,来帮助并维持器官与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使机体得到改善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养生思想最丰富深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养生先养心 摘要: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我们的感情、情绪,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多方面的。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养心,这里养心不是指保护好你的心脏,而是要调控好你的心态,即情志养生。学会情志养生,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不仅对你身体健康有很大裨益,而且还可以治愈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养生养心情志养生身心健康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熟话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人们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但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七种情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故事。周瑜是吴国的大将军,才华横溢。而蜀国有一位诸葛亮,更是足智多谋。周瑜心胸狭窄,经常生气,他有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生了我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久而久之周瑜就积劳成疾。最后一次他生气的时候,血往上涌,一命呜呼了。所以怒则伤肝、伤气血,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气的心态非常重要。 还有《儒林外史》里面有一个故事《范进中举》。范进考举人老考不取,到五十多岁还考

中医养生馆创业计划书范文

中医养生馆创业计划书范文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医医保养生的创业计划书内容包含哪些,中医养生具体的方面是什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医养生馆创业计划书,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馆创业计划书篇1 一、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微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和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精华。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它也在中医养生方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就是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方法。人是宇宙的一部份,与自然界万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医将这种原则概括为知常达变。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辩证施治。辨别各种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疾病性质,全面制定治疗原则,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叫辩证施治。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二、市场分析 过去,美容院多数以面部护理及身体按摩为主,但时至今日,中医养生减肥及美体疗程已占据美容院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养生馆不但能吸引爱美人士,还是都市人追求健康的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亚健康人数也大大增加,2009年,中国的亚健康人群数量分别为5.1亿和8300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大都市成为养生文化推广的前沿阵地,养生产品已成为当今热销的健康安全绿色的项目。据统计,我国目前养生产品市场的销售额每年在以16%~25%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发达国家5%~7%的增长速度。中国权威机构测算,2009年中国的养生产品销售总

中医传统养生小常识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 肾主藏精,开窍于耳,医治肾脏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所以经常进行双耳锻炼法,可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 一、提拉耳垂法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治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二、手摩耳轮法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病症。 三、提拉耳尖法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四、搓弹双耳法两手分别轻捏双耳的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让耳垂弹回。每天两三次,每次20下。此法可促进耳朵的血液循环,有健肾壮腰之功效。 五、双手拉耳法左手过头顶向上牵拉右侧耳朵数十次,然后右手牵拉左耳数十次。这一锻炼还可促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减轻喉咙疼痛,治慢性咽炎。 六、双手掩耳法两手掌掩两耳廓,手指托后脑壳,用食指压中指弹击24下,可听到“隆隆”之声,曰击“天鼓”。此刺激可活跃肾脏,有健脑、明目、强肾之功效。 七、全耳按摩法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复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八、双手扫耳法以双手把耳朵由后面向前扫,这时会听到“嚓嚓”的声音。每次20下,每日数次,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强肾健身。 以上八法,可根据各人所需选择,或单项或几项配合进行,只要能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简单易学的强肾健体保健法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步履轻快,神思敏捷,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生疾病等。 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肾阴虚者,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 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中医药文化养生之食与行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字;运动养生情志养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与养生。 饮食养生指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

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大的能力,是人类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各种饮食疾病吃的营养不均衡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一是饮食宜清淡。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二是晚上要少吃。 饮食的原则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 认识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气交之中。《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调畅情志。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的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的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是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一、起源:《十问》尧问于舜曰: “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书。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二、发展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道家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

谈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谈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姓名:曾伟燃学号:2009111183 系别:09级临床医学6班“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中所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系辞上》所说的“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以及《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 中医具有其深度的养生思想观: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

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同时,中医养生有其独特的看法: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医学领域里,中医传统的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祖国伟大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 二、养生的意义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对每个人而言,健康是人存在发展的基础。没有了健康,一切都等于零。对于社会而言,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国民的健康,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生命力的旺盛。 三、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学科所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文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

中医文化与养生.第一讲.传统文化与中医.20100815

第一讲.传统文化与中医.20100815 节目导视:黄老之学在自然之道和天地之法揭示养生文化的奥秘,中华医术施针石之技显本草之奇,启迪健康生活的智慧。著名中医专家樊正伦做客《中华文明大讲堂》为您讲 述《中医文化与养生》敬请关注。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古人在千百年 的探索中总结归纳了很多的养生方法。像调神养生、四季养生、引导养生、饮食养 生等等不一而足。养生之说是从何而来呢?在我们养生保健的过程中,哪些方法是 适合您的呢?我们在养生过程中又会有什么样的误区呢? 主持人:现场的观众朋友,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做客北京的《中华文明大讲堂》。那么今天我请来的这位嘉宾呢,可以说他是一个深居简 出的老中医,他就是樊正伦教授。樊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的首席健康科 普专家,我们先欢迎樊教授的到来,欢迎。 樊正伦简历:樊正伦教授从事中医药工作四十余年,曾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主任,现任北京平心堂门诊部负责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被聘为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 未病工作咨询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 专家。 主持人:我想首先问樊教授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您四十年来一直坚持出诊,同时您在这个四十年的过程当中有一段经历特别重要,曾经出任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古籍编辑室的主任。所以樊教授呢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可以阅 读大量的中医古籍。我听说您读了有上千本,您最喜欢的是哪本。 樊正伦:中医的古籍里面我最喜欢的是《黄帝内经》。因为《黄帝内经》这本书呢它不仅仅是个医生的必读书,也是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的必读的 书。《黄帝内经》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 的中医理论专著。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三皇”,“三皇”大家知道是谁 吗?“伏羲、神农、黄帝”。“伏羲、神农、黄帝”这三位呀,不仅仅是中 华民族的祖先,还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组织者、倡导者,同时 他们又是中华民族高明的医生。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用的针炙,在伏羲时代, 五千年前我们的伏羲就用石针给人治病了。石针,石头的针。那会儿用石 针和骨针,那会儿还没有铜针和银针。今天的汤药是怎么来的?神农尝百 草大家都知道,古人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是在神农氏的 时代,我们的祖先他就是一味一味地尝过去,一日遇七十毒。就是一天他 碰到七十种带毒的这些草药。其实它反映了什么?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与 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付出了多么大的民族牺牲,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 们的祖先这样付出过这么大的牺牲。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都曾有过灿 烂的古代文化,但是大家注意,五千年来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就是中 华民族。我们的历史从上古时代到中古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中华 民族如此繁盛和我们的祖先是密不可分的。伏羲如此,神农如此……,进 入黄帝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积累了很多养生治病的经验。他 们把这些养生治病的经验总结成一部书,这部书就叫作《黄帝内经》。《黄 帝内经》这本书里,不止告诉我们医生应该怎样看病,告诉中国人应该怎 样养生,而且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什么样的方法论,它回答了“人从哪来,要往哪里走”这样一个根本的问 题。 中国人啊不讲“万寿无疆”,我们讲“颐养天年”。什么叫“天年”?

传统文化与养生的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与养生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选修了传统文化与养生这门课,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养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精神,不仅是在文学上,武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着很深的造诣,而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养生的道理,在这几个星期的上课中,我了解到了阴阳八卦的奥妙,还有佛家思想的博爱精神,还有道家的思想,身体内部的器官还有穴位,更有很多互动,了解到许多养生的方法,包括太极拳,和走路的方法等等,在同学的演讲,我也了解了茶文化,酒文化,食物,服装,藏传佛教等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以前的我不是特别了解中国的文化,因为自己学的是工科,对历史文化不是很有了解也不是特别有兴趣,但是学习了之后我想法发生了一些改变,也产生了很多乐趣,传统文化是我们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文化知识,内容丰富,传达的意思也各有不同,儒家道家的思想,而我们作为后辈,更应该了解并发扬这些文化,代代相传,并能在工作和学习中真正的应用到这些,在养生中结合这些文化,是我们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理解文化的精髓。动画版的释迦摩尼我看到了宣扬佛法的不易,已经佛所传达的宽容,博爱等精神,是我更加了解佛教文化。 再者谈谈我对养生的看法,所谓养生,通常解释为保养、养护生命之义。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养护,同时也关注人类的心理世界和情

感世界,对道德品质、精神世界的修炼与维护,在课堂上我们看过一个近一百五十岁的老人的片段,是我印象深刻,精神不仅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修身养性,还有锻炼身体,了解文化,朗诵经文,平和自己心境等方面都做到才能达到较好养生的效果。 总之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虽然我只晓得其中一小部分的道理,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我去探索和了解,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如此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其中优良的传统,与养生等融会贯通,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让我们身心都更加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