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养生的理论依据(精品文档)_共13页
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

添加标题
肝: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生气、焦虑
添加标题
肺:注意呼吸,避免 吸烟、污染
经络养生
经络: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养生原理: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养生保健 的目的 经络养生方法: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
经络养生效果: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等
PART FOUR
中医养生保健的 现代意义
中医养生保健 的理论基础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作者:
目录
CONTENTS
01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02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 03 中医养生保健的实践 04 中医养生保健的现代意义
PART ONE
中医养生保健的 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顺应四时:根据 季节变化调整饮 食和生活习惯
顺应五脏:根据 五脏功能调整饮 食和生活习惯
运动效果:增强 体质,提高免疫 力,预防疾病
注意事项:根据个 人体质和健康状况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 式,避免过度疲劳 和受伤。
精神调养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心情舒畅
调节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以陶冶情 操,放松心情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情感交 流,缓解压力
药物调理
方剂:根据病情和体 质,选择合适的方剂 进行调理
中药:根据个人体质 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中药进行调理
药膳:将药物与食物 相结合,通过饮食进 行调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 ,达到调理身体的目 的
PART THREE
中医养生保健的 实践
中医养生保健可以促 进健康,减少因疾病 导致的工作时间损失
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一、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可以滋养身体,调整身体机能,预防疾病。
饮食养生的原则包括:饮食规律、饮食均衡、饮食清淡、不过饱过饥等。
同时,可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如热性体质宜食寒凉性食物,寒性体质宜食温性食物。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等不良后果。
二、药膳养生药膳养生是中医养生的独特方法之一。
它是以药物和食材为基础,通过烹饪加工,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药膳养生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膳。
同时,药膳具有口感好、易消化、无副作用等优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膳并非人人适用,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膳,并遵循医生建议。
三、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之一。
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以手法按摩身体部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
针灸推拿养生的优点在于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推拿需由专业医生操作,切勿自行尝试。
四、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是以调节呼吸、意念等为主要手段,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的特点在于注重内功修炼,强调意念、呼吸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同时,气功养生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优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气功养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跟从。
五、情志养生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独特方法之一。
它是以调节情绪、心理为主要手段,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情志养生的原理在于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疾病。
情志养生的方法包括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注重修身养性等。
同时,情志养生也强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等。
六、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理论解析

中医养生理论解析一、什么是养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保护和增强人体的健康状态,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积累。
二、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1. 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理论中,阴阳学说被认为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
阴阳是相互对立、统一共存、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在机体内外都存在。
保持阴阳平衡是维护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关键。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指万物在自然界运动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五种属性:木、火、土、金、水。
根据相生和相克规律,可以推测病因与发病机制,从而进行有效调节和治疗。
三、中医养生方法1. 中药调摄中药调摄以补虚为主要目标,通过选择适当药物来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
常用的补虚中药包括人参、黄芪、党参等,它们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力和抵抗力。
2. 营养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理,认为食物对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搭配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滋补脏腑、强身健体。
3.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一种通过按压特定的身体部位来刺激经络的方法。
这些穴位通常与内脏器官相联系,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可以缓解身体不适。
4. 气功练习气功练习是一种利用自我调节呼吸和意念来改善身心健康的方法。
通过深呼吸、舒缓动作和放松冥想等方式,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并提高心理稳定性。
四、中医养生原则1. 四时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行为习惯是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例如,在夏季应多食用清凉的食物,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避免中暑。
2. 个体化养生中医养生强调个体差异和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体质、年龄、环境等因素,量身定制适合个体需求的养生方案。
3.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规律的饮食习惯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按时就寝和起床,三餐定时定量,并有足够运动、休息时间,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五、常见养生误区1. 盲目补益一些人在追求健康的同时,过度依赖滋补品或补药。
这种盲目补益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甚至引发其他问题。
中医学中的养生保健理论

中医学中的养生保健理论中医学源远流长,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理论。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由五脏六腑息息相关,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思想是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原则,强调以自然规律为依据,通过调整内外环境,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第一章:五行生克中医学中,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五行生克理论是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的核心。
五行生克说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互为生克制约。
根据五行生克理论,人体也分五行:水行、木行、火行、土行、金行,每种元素的生克相同。
保持五行的平衡可以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和谐。
第二章:阴阳调和中医学还强调阴阳平衡理论,将我们身体的机能分为阳和阴,这二者之间不仅相互协调,还互为因果关系。
在中医养生保健中,阴阳调和又是一个不可少的要素。
养生保健的关键在于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避免出现阴阳失衡突出来的疾病。
第三章:食疗养生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针是营养平衡,而食物乃是摄取营养的重要来源。
在中医养生保健中,养生食疗的概念流传甚广。
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药食同源”的原理,讲究食疗的养生方面,能调养五脏六腑,协调阴阳平衡,形成“食补伤不足”的食疗法。
第四章:气功调养气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其调理目的是保持人体的正常器官活动,恢复自身生命活力。
气功调养又分“静功”和“动功”,两种方式相互补充。
静功以强力意念为主,意识到自己的内部状态,静心养气,调整心态。
动功则通过运动,帮助身体细胞排毒,增强体质,达到延缓衰老、强身健体的目的。
第五章:针灸保健针灸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方式之一。
通过调理人体经络和气血运行状态,达到预防疾病、保护身体、延缓衰老的目的。
针灸调理机理使得其在治疗某些疾病上有独特优势,而作为进一步健康保健手段,针灸的保健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总结:中医学养生保健理论是中医文化独特的财富,阐述了人与自然、天地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思想,通过调整身心,维护人体平衡,达到防病治病,保养身体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黄帝内经基础理论

中医养生的黄帝内经基础理论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对于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出发,探讨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
一、阴阳五行理论《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养生的基础。
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相对而言的对立统一的概念,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养生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达到保持人体健康的目的。
二、气血理论气血是中医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血是气的物质基础。
气血的充盈与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调养气血,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的因素,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三、阴阳五脏六腑理论《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在人体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通过调养五脏六腑,保持其功能的平衡和协调,达到保持人体健康的目的。
四、经络理论经络是中医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贯穿全身,连接着五脏六腑和肢体组织。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养生通过调理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保持经络的通畅,达到保持人体健康的目的。
五、四季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四季养生的重要性。
根据四季的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中医养生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因素,适应四季的变化,保持人体的平衡和协调,达到保持人体健康的目的。
六、心理调节中医养生强调心理调节的重要性。
情绪的波动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中医养生通过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情愉悦,减轻压力和焦虑,达到保持人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_精品文档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中医理论和手段来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
它强调养性、顺应自然和个体化,注重调整机体内部的生理和心理平衡,使人体达到内外和谐、健康长寿的状态。
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和“气血津液”,认为身体不仅由肉体组成,还包含了人体的精神、情绪、意志等方面,这些因素协同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中医养生中,阴阳平衡是最基本的要求,可以通过饮食起居、运动保健、气功功法等方法来达到。
饮食起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注重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的摄入以及忌口、禁忌等方面的调理。
例如,黑枸杞和红枸杞是有明确功效的,黑枸杞补益肝肾,红枸杞则滋养血液,两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相互搭配食用。
此外,饮食中不宜吃得过饱,也需要注意饮食时间和便秘等问题。
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大的季节,需要特别关注饮食起居的调理。
运动保健是中医养生的另一重要方面。
中医强调运动是保健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等,但需要因人而异。
一般建议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还可以结合气功和按摩进行身体调理。
例如,“拔罐”治疗高血压和颈椎病等疾病,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治疗方法。
气功功法是中医养生的传统治疗方式之一,包括吸气吐气、调息静坐、易筋经等多种方法。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调整人体的精气神,达到调整身体机能、舒缓情绪的效果。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太极拳、八段锦、气功治疗等。
这些方法需要较为专业的指导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养生对健康长寿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定时定量的运动、气功等多种方式来达到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朝一夕看到效果,需要长期积累和坚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中医养生还包括了一些传统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艾灸等。
这些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经络、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长寿的目的。
例如,针灸可以治疗各种疼痛、精神障碍等疾病;推拿可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各种常见病;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祛寒暖身等。
中医养生调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调养养生理论中医养生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学科,注重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调理。
通过调整饮食习惯、保持适量运动、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等方法,中医养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的调养理论和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平衡、五行相克、气血调和等。
1.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
阴阳代表了事物的相对面,互相依存又相互制约。
中医养生注重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来维持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中医养生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中医将物质世界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不同五行之间存在相克和相生的关系,中医养生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以达到五行的调和和相生的效果。
3. 气血调和气血是中医养生理论中重要的概念。
中医认为,气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通过养生调养,可以调节气血的平衡,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二、中医养生的实践方法中医养生注重平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情绪管理。
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中医养生实践方法。
1.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强调饮食的平衡和和谐。
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的需求,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的搭配。
例如,在夏季应该多食用清凉的水果和蔬菜,以帮助降温解暑;在冬季则应多摄入温热的食物,以保持身体的温暖。
2. 适量运动中医养生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并有助于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常见的中医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3. 恰当休息充分的休息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倡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
恰当的休息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和恢复,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4. 情绪管理情绪的管理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压力、焦虑和消极情绪都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中医养生注重通过冥想、放松等方式来调整情绪,保持心情的平和和稳定。
三、中医养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中医养生的实践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维持身心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医养生学简介•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中医养生的应用范围•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目录01中医养生学简介中医养生学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以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保健学科。
中医养生学定义中医养生学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强调形神共养、动静结合、饮食调理、阴阳平衡等综合调养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内涵中医养生学的定义和内涵起源中医养生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如孔子、老子等都有关于养生的论述。
发展历程自汉代张仲景提出“伤寒论”后,中医养生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性,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学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调理。
辨证论治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强调在疾病未发生时进行调理,防止疾病的发生。
预防为主中医养生学注重综合调理,包括饮食、运动、起居、情志等方面,以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
综合调理02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的核心,阴阳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维持体内平衡。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指木、火、土、金、水,相互生克制化,与五脏六腑相关联。
阴阳五行学说五脏藏精气,六腑传化物,五脏与六腑相互关联,维持体内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由经脉、络脉、腧穴组成。
穴位按摩通过对经络上的穴位进行按摩,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03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寒热温凉,调整作息、饮食和穿着,以适应自然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医养生的理论依据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
一、说情志: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
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 二、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
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
”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指性生活有节制。
人的生长发有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
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软,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
《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
《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
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六、常运动: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
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
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顺性情: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
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
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
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
”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八、服药饵: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
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
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
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二、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
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
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贡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发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
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
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
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
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
所以,老子在养生上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
”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
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
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
在老子看来,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
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是从“人天同律”的思想出发,主张养身必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
《钟吕传道集》说:“气液升降为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观法则。
既然人天同律,那么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应当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从“人天同构”的理论出发,主张人体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在道家学者看来,人和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
《抱朴子·至理》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
”这都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气构成了人体,人们要实现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使人体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得有益于生命的精气。
2 . “重人贵生”“形神相依”的心身整体养生观。
“重人贵生”是道家养生理论的又一重要原则。
《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和天地看作同等重要的物,“重人”这一点是先秦诸子的共同思想,如儒家讲“爱人”;墨家虽讲鬼神,但也主张“利人”、“爱人”。
但儒墨既重人又信“命”,主张“立命”,消极对待人生;而道家则主张“重人贵生”,认为人应该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健康,就成了道家养生和宗教行为的目标。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在心身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心又居于主导地位。
所以,修身之要首在明心养神,就像《黄帝内经》说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对此,晚唐道士杜光庭说得十分清楚“: 心者形之主,形者心之舍。
形无主则不安,心无舍则不立。
心处于内,形见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
”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
不仅认为“形”是第一性的,也看到“神”对“形”的反作用,强调形神并炼,要强身必先修其心,性命双修,逐渐认识到人的身与心是一个整体,形成了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
3 . “少私寡欲”、“恬淡自乐”的养生观道家养生思想对人们在生活上的首要要求就是:少私寡欲、恬淡自乐。
道家认为,唯其如此,方能保持身心健康。
老子认为,五音、五色、五味等物质享受是有害无益的:“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政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当然,这里完全否认感官享受固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视觉器官长期受到绚丽色彩的刺激,必致视力减退;整日追求美味佳肴必定导致食欲减退;纵情于骑马打猎,当然将心神不宁;刻意追求稀世珍宝,难免使得行为败伤。
因此,道家主张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去甚, 去奢, 去泰。
老子认为追逐荣利, 嗜欲过多, 都是招灾惹祸、百病丛生的根源。
庄子也认为: 养生莫差于养精寡欲, 他将酒色过度视为养生的畏途, 饮食之间, 而不知为之戒者, 过也; 形用而不休则弊也; 精用而不已则劳也。
因此道家在养生方面认为骄奢淫逸,放纵肉欲,都将严重地损害健康,只有恬淡自乐才是健康长寿之本。
4 . “修身养性”重视修德的养生观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以德养生,修身养性,又要求人们在精神情绪方面处于安静、乐观、没有过分欲求的状态,做到心胸开阔、性格爽朗、不图名利、排除私心,从而达到长寿之目的。
通过调控意识活动而达到对人体生命过程的调节与锻炼,得到心神的修持修炼。
道家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主张“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强调个人应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 而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
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 实质上是最高层次的“顺应自然”, 这也是道家注重养生术发展应用的重要思想基础。
道家认为人应当心慈于物, 与人为善, 以近于道, 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以健康生命为基本,进一步高尚人格,圆满操行,升华个体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养生观,既重视自然无为,体现了无为与有为的辩证认识,也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养生态度,表现出其顺其自然、不骄不躁、清心寡欲、安命无为的生命态度。
道家在养生方面提出: 一曰寡欲, 二曰节劳, 三曰息怒, 四曰戒酒, 五曰慎味的方法。
道家养生观主要是以“道”为思想基础, 以“守静”为基本内容, 以“节欲”为基本手段。
其思想可概括为: 第一, 道家养生思想首倡者为老子,以老子为代表的法道养生思想逐步发展,后<<黄帝内经>>大量吸收前人和当时的各种养生学说, 使道家养生思想第一次系统化。
<<黄帝内经>>所代表的道家养生观也堪称是中国养生理论的元典。
第二, 道家以返璞归真为目标, 但它不是简单地退回到原始状态, 而是在新的层次主动适应自然, 是追求健康、和谐、文明的生活。
第三, 道家的养生可以分为形养和神养两大类。
形养就是合理地、科学地生活, 特别要节制各种欲望, 食色二欲尤其节制; 神养重于形养, 以神养为根本, 以形养为基础。
循道而行、顺乎自然是道家养生的根本原则。
清静无为是道家养生的基本方法。
贵柔守雌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重要法则。
道家的养生思想在丰富的道家养生生活经验基础上, 形成了独特的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简单易行, 实用价值也很高。
与儒家重视家、国不同, 道家重视个人的生存发展, 其神养思想突出地凸现了人的特点, 其节制思想, 也对中华民族的简朴美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意义,在养生方面从老子提出”摄生“到庄子提出“养生”直至形成全面系统的自然养生,这种道家养生观的确立, 也为传统养生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养生理论的精髓, 为现代人类健康提供了更多的学理依据,对人类健康益寿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