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病与水肿

合集下载

什么是脚气病 该如何治疗

什么是脚气病 该如何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脚气病该如何治疗导语:我患有“脚气病”,通过食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专家称“脚气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l(硫胺素)造成的疾病。

查找资料发现,富含维生素B1的我患有“脚气病”,通过食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专家称“脚气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l(硫胺素)造成的疾病。

查找资料发现,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有黄豆、绿豆、小米、薏米、全麦、花生、猪肉、酵母,谷类的胚芽和外皮(糠、麦麸)含维生素B1尤其多。

但是加碱或油炸可使维生素B1大量损失破坏。

我用黄豆、绿豆、小米、薏米、花生、燕麦米、大麦米、小麦米等搭配熬粥,这样能吃到豆类和全麦的皮。

吃用酵母做全麦粉的馒头,避免用碱做,以防损失全麦粉中维生素B1。

通过饮食调整,我的“脚气病”基本痊愈。

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刘英华点评:此文作者的“食疗”方法有防治“脚气病”的效果。

脚气病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脚气不同。

脚气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足趾间、手指间的溃疡和瘙痒,而脚气病则是一种维生素缺乏病,是由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常表现为下肢踝部水肿、浆液渗出或突发心力衰竭。

临床症状可有乏力、精神萎倦、食欲不振、呕吐、生长发育滞迟等。

有时伴心包、胸腔、腹腔积液。

也常先表现烦躁不安、哭声嘶哑,以至失音,继而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喂食呛咳、嗜睡,严重时发生昏迷惊厥。

脚气病是如何出现的呢?人体需要的能量一部分是靠葡萄糖代谢供给的,葡萄糖代谢需要维生素B1作为辅酶。

若缺乏维生素B1,葡萄糖就不能代谢产生能量。

而心脏和神经系统是人体中代谢旺盛、耗能较多的脏器。

因此,当维生素B1长期缺乏时,就会引起葡萄糖代谢障碍,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继而导致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脚气的症状

脚气的症状

脚气的症状脚气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脚部,常见于炎热潮湿的环境下。

其症状主要包括瘙痒、红肿、起水疱、脱皮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脚气还会引发其他并发症,如感染和疼痛。

下面将详细介绍脚气的症状及其表现。

首先,脚气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瘙痒。

患者感到受到剧烈的瘙痒刺激,这种感觉常常使人不由自主地去抓挠患处。

这种瘙痒主要集中在足底、足跖、脚趾间等部位,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其次,脚气还会导致脚部红肿现象。

当真菌感染侵入皮肤后,会引起皮肤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发红肿胀。

患处通常呈现一片红肿区域,有时还伴随着疼痛的感觉。

红肿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血管扩张引起的。

此外,脚气还会出现起水疱的症状。

感染后,患者的脚部常常会出现水疱,这些水疱通常是小而透明的,周围的皮肤也会被液体浸湿。

水疱的大小和数量不一,有时候会破裂并形成溃疡。

患者在行走时,水疱的破裂还会导致疼痛和烧灼感。

最后,脚气患者的脚部还会出现脱皮症状。

当真菌感染存在一段时间后,受感染的皮肤会开始脱皮,表现为皮肤屑屑落下。

脚部脱皮的范围通常不局限于患处,有时候还会扩散到足跟、脚背等部位,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困扰。

总之,脚气的症状主要包括瘙痒、红肿、起水疱和脱皮等。

这些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和痛苦。

因此,一旦出现脚气症状,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脚部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穿紧身鞋和潮湿的袜子,以预防脚气的发生。

脚气病的病例分析及治疗效果评估

脚气病的病例分析及治疗效果评估

脚气病的病例分析及治疗效果评估脚气病是一种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慢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病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对其工作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位脚气病患者的病例分析,探讨脚气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病例分析李女士,45岁,现住湖南省岳阳市。

患者患有脚气病已有5年之久。

病情开始于左脚踝部位,后蔓延至右脚,并扩散到两侧小腿。

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不适和出汗,严重时还会伴有水肿和皮肤脱屑。

患者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脚气病后,轻信了一些不良商家推销的“神奇药物”,但效果不佳。

患者于去年8月到我院就诊,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脚气病。

我们采用了综合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局部治疗。

以下是具体的治疗方案:1. 口服药物:患者口服留克林25mg/天,连续5天,休药2天,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连续6个月;硫酸氢氯喹250mg/天,连续3个月。

2. 局部治疗:每晚洗患部,干燥后,涂抹酒精,待酒精挥发干燥后再涂抹卡泊芬凝胶。

患者每月到我院复诊1次,检查其皮肤病情的改善程度和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治疗后的病情得到了显著的缓解,患者的瘙痒和皮肤脱屑状况明显改善。

出现药物副作用的情况比较少,只有个别患者出现了腹泻和头疼等症状,但均能通过调整用药来控制。

治疗效果评估治疗后的效果需要通过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加以评估。

定量评估:我们采用了几种指标来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包括疗程总体缓解率、皮肤干燥度、瘙痒程度和肿胀程度等。

结果显示,口服药物和局部治疗综合应用的缓解率高达95%以上,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病情未复发。

皮肤干燥度、瘙痒和肿胀程度在治疗后均明显改善,其中皮肤干燥度和瘙痒程度的改善程度最明显。

定性评估:我们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定性评估,如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工作能力等,结果表明,治疗前后患者的总体情况均有所改善,不良情绪和抑郁情绪得到明显缓解,工作及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脚气病与水肿

脚气病与水肿

( ) 床 诊 断 : 肿 的 患 者 如 有 3个 月 以 上 的 维 生 素 B 1临 水 营 养 缺 乏 史 及 周 围 神 经 炎 的 征 象 或 高 输 出 量 心 力 衰 竭 无 其 他
病 因 可 查 均 应 考 虑 此 病 , 在 治 疗 后 症 状 迅 速 改 善 , 可 明 确 如 便 诊断 。
连续应用 5 ~7天 。 尿 激 酶 使 纤 维 蛋 白 溶 酶 原 转 化 为 纤 维 蛋
白溶 酶 。采 用 经 患 侧 股 动 脉 注 入 溶 栓 药 物 治 疗 急 性 下 肢 深 静 脉 血 栓 效 果 较 好 。也 有 经 患 肢 足 背 静 脉 滴 注 溶 栓 药 物 , 于 对
缺 乏 静 脉 穿 刺 导 管 及 输 液 泵 的基 层 医 院也 可 采 用 。其 次 可 手 术 取 栓 。手 术 取 栓 适 合 发 病 在 5个 月 之 内 的 早 期 患 者 。 超 过
1年 , 血栓 机 化 后 , 栓 易 损 伤 静 脉 内 膜 , 成 术 后 血 栓 复 发 取 造
成 , 已将 所 有 肝 静 脉 流 出 道 受 阻 , 致 肝 静 脉 高 压 、 央 静 现 导 中 脉 和 肝 窦 扩 张 瘀 血 的 病 理 表 现 均 称 B d —C i i 合 征 治 ud ha 综 r 疗 上 主要 有 心 房 破 膜 术 , 房 转 流 术 . 房 转 流 术 等 。 因 为 腔 肠
临床 表现 : 人多 有头 痛 、 晕 、 力 障碍 、 音 嘶哑 、 病 眩 视 声 呼 吸 困 难 、 面 、 部 及 双 上 肢 肿 胀 。 查 体 : 部 、 部 、 肢 瘀 颜 颈 面 颈 上
采 用 经 皮 腔 内下 腔 静 脉 成 型 与 支 架 术 。

中医脚气病概念

中医脚气病概念

中医脚气病概念
脚气病是古代中国最为流行的一种疾病,具有长期发作,反复发作等特点。

脚气病是
一种造成下肢浮肿的疾病,早期表现为下肢沉重、乏力、胀痛、麻木、脱皮等症状。

后期
则会出现明显肿胀、皮肤干燥、龟裂、角化,并可形成溃疡和坏死,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
截肢。

临床上主要分为两大类型:病因性和营养性脚气病。

中医对于脚气病的早期认识较深入,将其归类为“淤滞”证。

认为脚气病的发生与人
体的气血运行不畅以及气虚血滞有关。

其中,气虚型脚气病多由肺脾两虚、气血不足引起;血瘀型脚气病多由肝经失调、周身气血运行不畅、淋巴循环不畅、全身代谢物质排泄不畅
等引起。

中医治疗脚气病主要通过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活血化瘀、促进气血循环等方法达到缓
解症状、改善病情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生地黄、越橘、甘草、茯苓、白术等,其
药理作用可以补气养血、疏通经脉、活血化瘀,从而达到治疗脚气病的效果。

同时,中医
很注重膳食调理,比如饮食应宜清淡、易消化,多喝白开水和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吃太多
油脂和高蛋白食品。

此外,运动和按摩也是中医治疗脚气病的重要方法,可以活血化瘀、
增强血管弹性、加快血液循环。

总之,中医对脚气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已经有了较为科学的体系,既可以调节人体机
能内部平衡,又可以通过中药、膳食调理、体育锻炼等多种途径消除病因、改善病情,对
于预防和治疗脚气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脚气病、脚气病的症状

脚气病、脚气病的症状

脚气病、脚气病的症状脚气病为维生素B1缺乏症,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水肿及浆液渗出。

临床上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为主,常发生在以精白米为主食的地区。

其症状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食欲不振、大便秘结,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称脚气性心脏病;还有的有水肿及浆液渗出,常见于足踝部其后发展至膝、大腿至全身,严重者可有心包、胸腔及腹腔积液。

病因病理病机1、饮食摄入不足。

尤其食用精碾白米,而缺乏肉类、豆类时,易引起硫胺素缺乏。

2、由于酗酒、各种胃肠道(如慢性腹泻、肠结核等)或其他疾病(如长期发热、甲亢等)引起的摄入过少。

3、需要量增加。

生长发育迅速的小儿。

孕母、乳母,或摄食碳水化合物较多者和有发热感染时,需要维生素B1增加,如不补充,易引起缺乏。

临床表现1、婴儿脚气病发病常很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者称脑型;突发心力衰竭者称心型。

年长儿症状近似成人,以水肿和多发性神经炎为主。

年长儿患周围性神经炎者呈现蹲踞时起立困难、膝反射消失、挤压腓肠肌疼痛。

2、常有乏力、精神萎倦、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伴腹痛、腹胀、体重减轻、生长发育滞迟等。

可早期出现下肢踝部水肿,甚至延至全身,或伴发心包、胸腔、腹腔积液。

3、常先表现烦躁不安、哭声嘶哑,以至失音,继而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喂食呛咳、嗜睡,严重时发生昏迷惊厥。

有时昏迷惊厥可突然发生。

4、常突发心力衰竭,婴儿烦躁不安、尖叫、呛咳、气促、出冷汗、唇指(趾)青紫。

5、孕母缺乏维生素B1,新生儿可患先天性脚气病,表现为哭声无力、神情萎靡、吸吮力弱、水肿、嗜睡。

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

维生素B1负荷试验尿中排出量减少。

2、血液丙酮酸、硫胺素检查。

血丙酮酸、乳酸浓度增高;红细胞转酮酶活性降低。

3、心电图检查。

治疗1、一般治疗:调整饮食,供给乳母和病儿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喂母乳的婴儿应同时治疗乳母,必要时暂停母乳喂养。

2、维生素B1治疗:(1)轻症患者:给予口服维生素B1。

脚气病的营养治疗及饮食指导

脚气病的营养治疗及饮食指导

脚气病的营养治疗及饮食指导脚气病是一种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浮肿、腿痛痒等症状。

如何通过营养治疗和饮食指导来改善脚气病的症状,成为了许多病人和家庭关注的问题。

一、食疗治疗1、高蛋白饮食脚气病患者应该适量地增加摄入高蛋白食物,在保证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多吃一些鱼、蛋、牛奶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帮助身体修复。

2、低盐饮食脚气病患者应该少吃盐,同时尽可能地选择低钠食物,以减少浮肿症状。

可以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避免食用过咸、油腻的食物。

3、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脚气病患者应该多喝水,以促进代谢和体内水分流动。

另外,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绿豆芽、鲜果等,可加速身体代谢,改善病情。

二、加强营养补充1、多摄入维生素B族维生素B族对改善脚气病症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消除水肿和疼痛等症状。

脚气病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 族的食物,比如瘦肉、鱼类、草莓、花生等。

2、补充微量元素脚气病患者常常会伴有贫血等现象,此时需要适当地补充铁、锌、镁等微量元素。

可以多吃一些开花豆、黄豆、黑豆、红枣、核桃等含铁丰富的食物,同时还可以多吃一些鱼虾、贝壳类食物,以补充锌和镁元素。

三、预防脚气病复发1、适量运动脚气病患者可以适量地进行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游泳、慢跑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从而提高身体免疫力,防止脚气病复发。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脚气病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尽可能保持脚部干燥和清洁,避免沾染湿气,防止细菌滋生,引起炎症和感染,从而加重病情,造成脚气病的复发。

3、避免心理压力脚气病通常与身体疲劳、过度用脑和心理压力密切相关。

因此,患者应该尽量避免过度使用眼睛、保持良好精神状态,避免过度疲劳和心理压力,从而预防脚气病的复发。

综上所述,脚气病的营养治疗和饮食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病人加速康复,改善症状,并预防疾病的复发。

脚气病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的挑战。

脚气病的中医治疗及草药应用

脚气病的中医治疗及草药应用

脚气病的中医治疗及草药应用脚气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也被称为“马蹄疾病”、“湿疹足”等,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足部皮肤瘙痒、破损、水肿、脱皮等,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中医认为脚气病是由湿热邪气侵袭所致,而草药的应用在中医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汤药、外敷药、内服药等。

其中,常用的汤药有清热解毒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等。

清热解毒汤主要由黄连、黄芩、连翘、石膏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之功效;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白术、甘草、生姜等组成,可祛除湿气,调和气机;黄连解毒汤则由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等组成,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外敷药主要有绿豆汤、生地黄、龙骨、牛膝等。

绿豆汤是将绿豆煮烂后加入适量的盐,外敷患处能清热解毒并具有收敛作用;生地黄、龙骨、牛膝可用来制作足浴或泡脚,能祛湿热,温经散寒。

内服药则包括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化浊、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等功效的草药。

常用草药有白芷、炙甘草、苦参、黄杨等。

白芷能祛湿解毒,并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炙甘草具有祛湿止痒、调理气血的作用;苦参能够发散寒邪、除湿热;黄杨则具有祛湿清热,止痒止痛的功效。

草药应用草药的应用方式有多种,包括内服、外敷、泡水等。

内服草药一般使用煎剂或丸剂,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避免副作用。

外敷草药主要用于皮肤瘙痒、破损、水肿、脱皮等症状,可以直接外敷或制成洗浴药剂,疗效较好。

泡脚也是一种常见的草药应用方式,可以用于祛湿化浊、温经驱寒,一般使用时先浸泡10-20分钟,再根据需要加温或加药。

总之,中医治疗脚气病主要是从祛湿清热、调节气血、活血化瘀等方面入手,草药应用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草药治疗作用较慢,但是它们温和、无副作用、效果可靠,特别是在治疗慢性病时具有优势。

因此,对于脚气病患者来说,中医治疗及草药应用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症状明显,下肢肿胀、疼痛,站立时明显,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查体:皮肤色紫,皮温略高,较对侧下肢周径增大,大腿或小腿肌肉有提痛(Homann),水肿为指凹性。

诊断依靠临床表现、查体及超声检查或静脉血管造影。

治疗上病人应抬高患肢,绝对卧床休息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脱落。

早期治疗,抗凝、溶栓、手术取栓等方法。

抗凝治疗主要采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溶栓主要应用尿激酶,25万~50万U,分1~2次经周围静脉滴入,连续应用5~7天。

尿激酶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酶。

采用经患侧股动脉注入溶栓药物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较好。

也有经患肢足背静脉滴注溶栓药物,对于缺乏静脉穿刺导管及输液泵的基层医院也可采用。

其次可手术取栓。

手术取栓适合发病在5个月之内的早期患者。

超过1年,血栓机化后,取栓易损伤静脉内膜,造成术后血栓复发率增高。

取栓术后或溶栓后应服用抗凝药物:华法令、阿司匹林,连续3个月防止复发。

2 上腔静脉综合征引起水肿
临床表现:病人多有头痛、眩晕、视力障碍、声音嘶哑、呼吸困难、颜面、颈部及双上肢肿胀。

查体:面部、颈部、上肢瘀血、水肿;颈部、胸腹壁浅静脉扩张、迂曲。

胸片示上纵隔增宽,磁共振及上腔静脉造影显示梗阻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

病因:肺或纵隔肿瘤侵犯或压迫上腔静脉引起阻塞为最常见原因,治疗上胸部良性肿瘤造成上腔静脉梗阻,应手术切除肿瘤,解除上腔静脉受压症状,如病变累及上腔静脉则需同期行梗阻近远端静脉分流手术或切除病变段的上腔静脉,人造血管或自体血管替换。

胸部恶性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并引起梗阻已属肿瘤晚期,为缓解上腔静脉梗阻及水肿症状行大隐静脉颈外静脉吻合术。

3 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静脉性水肿
临床表现: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以及胸、腹、腰肋部、双下肢、浅静脉曲张、双下肢水肿、色素沉着、足靴区溃疡。

辅助检查:可通过超声、磁共振及下腔静脉造影可明确阻塞的部位,范围及有无肝静脉阻塞。

常见病因:下腔静脉闭塞、隔膜形成,现已将所有肝静脉流出道受阻,导致肝静脉高压、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瘀血的病理表现均称Budd-Chiar i综合征。

治疗上主要有心房破膜术,腔房转流术,肠房转流术等。

因为50%以上下腔静脉阻塞是由下腔静脉阻隔隔膜引起,目前多采用经皮腔内下腔静脉成型与支架术。

作者单位:13002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衣欣、李岚);四平市线路器材厂职工医院(刘景春)
脚气病与水肿
关 姝 赵彦哲 宋丽芬
脚气病是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症状。

维生素B1即硫胺素(T hiamine)是硫胺素焦磷酸盐(T PP)的前体,T P P是三羧酸与 酮戊二酸脱羧反应的重要辅酶,也是红细胞酮醇基转移酶的辅酶。

此外,对脑细胞活性与神经冲动传导亦有一定关系。

当机体摄入过少,需要量增加,吸收障碍,分解增加或排泄增加,便可导致脚气病的发生。

脚气病的中枢与周围神经损害表现为上升性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反射功能受损及迷走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等神经功能受损;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心脏扩大,周围血管扩张,静息时心动过速、气促、胸痛、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急性心力衰竭。

脚气病所致水肿为心源性水肿。

1 产生机制
(1)水钠潴留:主要原因是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和肾小管重吸收钠增加。

(2)体静脉压和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加。

心收缩力减弱致心排血量减少,不能适应静脉回流;静脉紧张度增加:心排血量减少通过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静脉壁紧张度增加,小静脉收缩使回心血量增加和静脉血管容量减少,从而导致静脉血压升高;!水钠滞留使血容量增加。

(3)其他次要因素: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淋巴回流减少。

2 临床表现
常见于急性脚气病,可局限于下肢或分布于全身,以足背踝部及小腿为多见,浆液渗出可见于心包、胸腔、腹腔等。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水肿的患者如有3个月以上的维生素B1营养缺乏史及周围神经炎的征象或高输出量心力衰竭无其他病因可查均应考虑此病,如在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便可明确诊断。

(2)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检查方法为以下两种: 测定尿中硫胺素排泄量:尿中维生素B1分泌量随摄入量变化,故测定维生素B1在尿中的排泄量对评价人体内硫胺素水平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易受服用利尿剂等因素的影响;红细胞转酮试验:活性系数超过1.3提示维生素B1缺乏;小于1.0解释为正常。

红细胞转酮酶测定是可靠易行的测定人体内维生素B1状况的酶功能试验。

应与其他源性(肾源性、肝源性)水肿及其他心源性水肿(风心病、肺心病、心包炎)相鉴别。

4 治疗
一般维生素B1缺乏者可口服硫胺素片5~10mg,每日3次,如不能口服或肠道吸收不良,可肌肉注射10mg,每日1~2次。

对病情危重者,应立即给予50~100mg硫胺素静脉或肌肉注射。

以后每4小时注射20~40mg,心衰水肿明显者可辅以利尿剂,直至心力衰竭症状消失为止。

一般24~96小时内
症状可能缓解,然后改为口服硫胺素10mg,每日3次。

同时给予酵母片或复方维生素B1,可预防或补充体内其他B族维生素不足。

对诱发本病的疾病,如伤寒、消化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亦应积极治疗。

作者单位:130031中日联谊医院(关姝);通化市人民医院(赵彦哲);德惠县医院(宋丽芬)
结缔组织病与水肿张明秋 张桂华 白 波
结缔组织疾病为各种因素即遗传背景、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因素、药物因素、内分泌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等导致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沉积,主要使疏松结缔组织呈现黏液样水肿,纤维蛋白样变性以及坏死性血管炎的基本病变。

结缔组织广泛地分布于全身各处,重要的部位有血管壁、肾、心内膜、滑膜、皮肤等,发病时可出现皮肤以及肾脏等体内脏器的症状,从而表现多种形式的水肿。

结缔组织疾病与水肿是密切相关的,临床上如遇到不明原因的水肿时,应考虑到结缔组织疾病的可能性。

对明确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红斑性狼疮(SL E)的肾脏损害,经肾穿刺活检有肾脏损害者占80%~90%,表现为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可见晨起眼睑水肿或达到双下肢及全身性可凹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

肾炎时尿内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和蛋白质。

肾病综合征时由于出现大量蛋白尿,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倒置,全身性水肿更加明显。

随肾脏损害程度加重,肾功能不全逐渐进展,以致发展为尿毒症期。

SL E侵犯心包膜,可出现心包炎、心包积液,从而使中心静脉压力升高,导致静脉系统瘀血,表现为肝瘀血、双下肢水肿, SL E亦可导致心肌炎或严重的心瓣膜损害,主要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或由于冠脉炎而出现心肌梗死,以上诸因素皆可致心力衰竭,当出现右心衰竭时,表现出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从踝部开始。

硬皮病临床上分为以局限于皮肤的局限性和同时伴有内脏系统的系统性,其中水肿的表现主要在系统性硬化症。

水肿部位可局限于手、足、面部等处,亦可以躯干部向周围弥漫,皮肤的改变可分水肿、硬化、萎缩三期。

水肿主要特点:皮肤紧张度变厚,皱纹消失,肤色苍白或淡黄,皮温偏低,呈非凹陷性水肿。

亦可有肾脏损害,约占75%;表现肾小球炎、出现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肾功能不全。

水肿表现为肾小球肾炎水肿特点。

结节性多动脉炎以沿小动脉分布的结节为特征,可波及多个器官或系统,表现为肾损害等。

肾脏损害后病人可出现腰痛,镜下及肉眼血尿,约70%有蛋白尿(#2g/24小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可发生急、慢性肾功能不全。

结节性多动脉炎可致冠状动脉炎而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最终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当右心衰竭时出现双下肢水肿;同样可表现为心包炎,而出现心包积液,出现静脉系统瘀血性水肿,瘀血肝、双下肢水肿。

白塞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性疾病,损害肾脏的可能性较少,但亦有极少数病例发生,主要表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性水肿特点;白塞综合征发生心肌炎、心包炎时,出现心力衰竭或心包填塞症状时,可出现静脉系统瘀血性水肿,表现为双下肢水肿,肝脏瘀血。

韦格内氏肉芽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可累及肾脏而出现相应严重的临床表现,出现肾功能不全,全身性水肿,最终以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干燥综合征的患者有1/3可有肾脏病变,较常见为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功能缺陷,呈现肾小管酸中毒,肾性糖尿、氨基酸尿,亦可并发肾小球肾炎,出现相应的水肿特点。

结缔组织疾病所致水肿的治疗,主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利尿对症治疗,伴低白蛋白血症者可给予补充白蛋白,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水肿。

作者单位:13003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张明秋、张桂华);吉林省梅河口市医院心内科(白波)
内分泌性水肿
张 蕾 薛晓峰 杨赫男
由于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引起人体组织间隙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内分泌性水肿。

内分泌性水肿可以表现为全身性水肿或局部性水肿,可以表现为压陷性水肿或非压陷性水肿。

引起内分泌性水肿的疾病有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减)、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慢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此外,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神经性厌食引起的水肿以及特发性水肿也与内分泌因素相关(上述水肿见相关系列文章)。

1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与黏液性水肿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T H)缺乏或促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