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相关知识点集萃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通过比较的手法来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从而起到烘托诗歌效果的作用。
2.夸张:通过夸张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加深诗歌的
艺术表现力。
3.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比拟为具有人的思想能力和行为特点
的形象,从而使诗歌有了别样的生命感。
4.象征:通过寓意隐喻的方式,使诗词表现得更加深邃,留给
读者的空间更大。
二、唐诗宋词必备积累
在研究古代诗词鉴赏的过程中,不能完全背诵而缺乏深入理解。
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积累如下:
1.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2.了解唐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能够清楚明确的区分他们的特
点和艺术风格。
3.掌握一些常用词汇和典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整首诗
歌的意思。
三、鉴赏技巧
1.语音韵律鉴赏:了解每个汉字的声调,把握诗歌句子的语音、韵律特点和节奏。
2.字词句法鉴赏:了解每个字的田字格、象形、会意、指事、
形声等特点,把握词义、造句法和句子结构。
3.意象、意境鉴赏: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并通过联想、比喻、夸张等方式理解和领会,提升鉴赏水平。
总之,古代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其艺术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我们需要在不断学习、积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诗词赏析知识点

诗词赏析知识点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表达。
诗词赏析是一门深入研究和欣赏诗词的学科,需要对古代文学、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将介绍一些诗词赏析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作品。
1. 诗歌体裁中国古代诗词有多种不同的体裁,最常见的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五言绝句是指每句有五个字,七言绝句是指每句有七个字。
律诗则是根据平仄要求和韵律规则进行创作的诗歌形式。
2. 韵律和格律韵律是诗歌中的音韵和节奏,通过对字音的押韵和对句子的呼应,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格律则是指诗歌中的音律规则,包括平仄、押韵和句式的要求等。
通过学习韵律和格律,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诗歌的音韵之美。
3. 古代文化背景古代诗词作品往往融入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意象。
例如,唐代诗人常常以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来抒发对生活的感悟,宋代诗人则多以山水和季节变化来表达情感。
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相关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作品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4. 感情表达和意境描绘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比、夸张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诗人们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之中。
欣赏诗词时,要注意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深入理解诗人的感悟和思考。
5. 诗词欣赏方法欣赏诗词时,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从整体把握诗词的结构和意境,理解作者的表达目的和意义。
其次,可以注重诗词中的具体情节和形象描绘,体味其中的美好和独特之处。
最后,可以通过参考相关研究和注释,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总结起来,诗词赏析需要对古代文学、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学习诗歌体裁、韵律和格律,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欣赏作者的感情表达和意境描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作品。
希望这些知识点对您的诗词赏析之旅有所帮助。
(完整word版)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docx

(完整word版)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docx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一、诗词体裁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②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七律,七绝,五律,五绝)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可分为长调(91 字以上)、中调( 59-90 字)、小令( 58 字以内)。
④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二、诗歌题材、情感分类诗歌的题材可分为:1.写景抒情: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6.羁旅诗: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7.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8.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9.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 ,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
如《硕鼠》《伐檀》、罗隐的《蜂》。
10.闺怨诗:描写闺中妇女的情思,表现离情思念、感时伤怀或有所寄托11.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12.游仙诗:通过描写游仙访道来表现诗人的人生追求或人生境遇。
古诗词鉴赏基本知识共71页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古诗词鉴赏基本知识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
古代诗词鉴赏知识要点

古代诗词鉴赏第一节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忧国伤时①反映社会的黑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③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④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②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④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②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③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③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④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⑥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②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节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古代诗词鉴赏大全知识点总结

古代诗词鉴赏大全知识点总结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峰。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们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思考与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古代诗词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诗词的分类古代诗词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即古代诗和古代词。
古代诗又可细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代表作品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
古代词又被分为唐词和宋词,唐词以刘禹锡的《陋室铭》、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代表,宋词则有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二、古代诗词的特点1. 语言优美:古代诗词注重音韵和意境的表达,词句间的和谐与平衡是其重要特点。
诗人们运用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手法,使诗词充满美感。
2. 意境深远:古代诗词往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诗人们借助具象而形象的表达方式,把复杂的内心世界化繁为简,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3. 环境描写:诗词中对环境的描写常常是精准而细致的,通过描述自然景色或地方特色,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与情感。
三、古代诗词的艺术手法1. 对仗:古代诗词注重韵律和平仄的对仗关系。
通常五言诗每句有4个字,七言诗每句有6个字,而且每句的平仄平衡,相邻词句之间也要求相对应的韵律。
2. 比喻:古代诗词中善于使用比喻手法,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绘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比喻可以增加诗词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3. 比兴:古代诗词经常使用比兴手法,将两个或多个相似或不相干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
四、古代诗词的名家与名篇赏析1. 杜甫: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直击人心,多描绘社会悲惨和个人遭遇。
《月夜忆舍弟》是他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通过对兄弟之间的情感表达,让人感叹人生无常。
2. 李白:李白是唐代另一位著名的诗人,以豪放、奔放的风格闻名。
《静夜思》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对寂静夜晚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古代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大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被视为一种高雅艺术形式,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表达情感、描绘景色、寄托思想,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要全面了解和深入鉴赏古代诗词,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总结。
1. 古代诗词的分类古代诗词主要分为两大类:古文诗和古乐府。
古文诗指的是含有一定辞章结构的韵文,例如古代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律诗等;古乐府则是指源于民间的诗歌形式,包括乐府古辞和各地方民歌等。
2. 诗词的体裁和格式古代诗词有许多不同的体裁和格式。
五言绝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由两句对仗的句子构成,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则是由两句对仗的句子构成,每句七个字。
此外,还有律诗、绝句、楚辞等不同的格式。
3. 诗词的韵律和格律古代诗词的韵律和格律十分重要,给诗词赋予了独特的韵味。
例如,五言绝句每句通常有一个押韵字,七言绝句则有两个押韵字。
同时,诗词中还有平仄的区别,平指声调平缓的字,仄指声调拗口的字。
平仄的搭配也是诗词韵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诗词的修辞手法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仗、描写等。
比喻是指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的手法,能够增强诗词的形象感;夸张则是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效果;拟人是将非人事物人格化,以增加情感表达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诗词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5. 诗词的题材和意境古代诗词的题材广泛,有咏物诗、抒情诗、山水田园诗、豪放诗等等。
每种题材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表达方式,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等,传递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诗词的意境常以写景为主,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其中的美与思想。
6. 代表作品与名家诗人了解古代诗词中的代表作品和名家诗人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同时,了解名家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代诗词。
7. 诗词的背景和社会意义古代诗词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要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人物形象
(二)鉴赏事物形象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2. 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三)鉴赏景物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诗歌的“炼字”艺术
1.动词
2.形容词
(二)诗歌的诗眼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
2.比拟
3.夸张
4.借代(其他提一下,不举例)
(二)表达方式
1.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2.描写技巧
(1)虚实相生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动静结合
(4)细节描写
(三)表现手法
1.衬托
2.对比
3.象征
4.比兴
5.渲染
6.烘托
7.用典
(四)鉴赏构思立意技巧
1.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2.以小见大
3.以景结情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一)送别抒怀诗(二)羁旅思乡诗(三)山水田园诗(四)怀古咏史诗(五)民生疾苦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相关知识点集萃古典诗文06-28 2242古典诗词鉴赏相关知识点集萃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诗歌的“形象”(1)人物形象:a.诗人的形象(或抒情的主人公)b.特定人物形象。
(2)蕴含某种品质或思想人的象(意象)2、诗歌塑造人物的方法(1)细节刻画法。
(2)烘托渲染法。
(3)对比衬托法。
(4)比兴牵引法。
(5)抒情寄托法。
3、诗歌“语言”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
(2)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
(3)象征语言。
(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眼睛)、“鸿雁”(书信)等。
4、语言风格①平淡②工丽③直率④委婉⑤自然⑥清幽⑦雄奇⑧奔放⑨悲慨⑩洗练沉郁5、语言结构①叠词②倒装③意象罗列6、语言效果①为形象服务②为主题服务③为意境服务7、表现手法:①记叙、议论、抒情、描写②衬托(烘托)、正侧、白描、虚实、扬抑③平仄、讽喻、用典、含蓄、互文、迫感、色彩、明暗、动静、远近、声寂、高低、大小、点面、哀乐、情景、铺垫、情理、悬念。
卒章显志、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画龙点睛、发人深省、开门见山、耐人寻味。
8、描写手法:①渲染②烘托③白描④动静⑤虚实⑥扬抑9、修辞手法:①夸张②拟人③对比④比喻⑤排比⑥移用⑦通感⑧对仗⑨衬托⑩设问(反问)10、炼字与诗眼诗眼、词眼、句眼,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练句)所作的理论概括。
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炼意。
(一)炼字的一般规律:①五言炼第二、三或第五个字。
②七言炼第二、五中第七个字。
(二)炼字的种类:①炼数量词。
②炼形容词。
③炼动词。
④炼虚词。
(三)诗眼、词眼、句眼、文眼。
“炼字”就是重视字句的锤炼,字工句警。
“诗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
在诗词的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文眼”能揭全文之首,或在篇首,中在篇中,或在篇末。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诗歌:①叙述诗②抒情诗③送别诗④思诗⑤怀古诗(咏史诗)⑥咏物(写景)诗⑦惑怀诗⑧边塞(战争)诗⑨悼亡诗⑩讽喻诗山水田园诗1、思想内容:①忧国伤时②建功报国③思怀人④依依展品⑤生活杂惑(借古讽今、昔盛今衰、青春易逝、国运衰微、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等)2、观点太度(思想感情)①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悉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闷。
②情感载伴(意象)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亮——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3、鉴赏评价方法:①把握或情基调②注意抒情,议论性的文字。
③展开想象和联想。
④抓风格和背景。
⑤体会诗的意境。
⑥把握常见典故的内涵。
小结:一、解题思路与技巧:①明类别②辨手法③识风格④懂感情(观点)⑤品语言⑥观结构⑦知背景⑧读注释⑨解典故⑩说行话。
二、学说“行话”,规范表述(1)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①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些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②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
侧面描写、对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③语言特点类:勾勒、浓墨重彩、性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④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炼(练)、浅显明白如话、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沉郁顿挫、苍凉雄健雄浑。
⑤文章结构:作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浑然天成、行文技巧类、虚实相生水乳交融。
⑥其他: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
(2)把握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逝旨远等。
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作答。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是要求赏析全篇还是某一词句,是评价思想还是分析手法,一定要看仔细,有针对性地作答。
最好先打个草稿,然后再誊写,做到语言准确,表意流畅,书写规范。
(二)客观型阅读诗歌鉴赏题的设误方法1、错位出题者在选项中把通常指代的对象同特定语境中的指代对象有意互换位置。
如三国中同孙权、曹操并列的英雄通常指刘备,而阿鲁威的散曲《蟾宫曲?咏史》却不是这样。
1996年第10题D项便是根据二者的差异设计的: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最后一句是收束上文句,上文第一句是设问,二句写的是曹操,三句写的是孙权,四句写的是诸葛亮。
结合语境,“一分西蜀”应指诸葛亮,“一分江东”应是孙权,曹操这个人物受散曲格律的限制,是尽在不言之中。
这里便把“诸葛亮”和“刘备”错位。
2、拔高就是对诗歌中捞写的形象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
诗歌鉴赏,评析思想内容是个难点,人们很容易受时代思想的影响,个人好恶的制约,以今论古,以己评人。
特别对优秀的文学作品,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而习惯据定性思维去评判。
高考命题也常在这个盲点上设置错项。
例如1997年高考题第11小题D项:两着诗都将洞庭湖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
这里就顺水推舟,投入所好,把拔高的旨趣,像贴标签似的贴了上去。
3、硬套有些诗歌鉴赏题的选项设计是不结合语境,凭感觉给某篇某章贴上某种标签。
中学生在课本中学过许多表现手法,但他们对这些“手法”的理解往往是朦朦胧胧的,命题人便利用这一点,常在“手法”上做“手脚”。
例如1995年11题D项: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这里的“直抒胸臆”是凭空“硬套”,其实这首词是“融情于景”,是间接抒情。
再如1997年高考题11题B项: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这一项利用两诗同写洞庭景色,混淆相异处(刘诗的白银盘喻月光下的洞庭湖,雍诗的碧翠描绘的则不是月景),把刘诗的月下洞庭之景,用一个“都”字,顺手牵羊,附会给雍诗,有极强的迷惑性。
4、扩大就是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
这一手法往往在我们熟悉的作家如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文天祥等身上奏效。
如1995年11题C项: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伤感情绪。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婉约派常抒写“离愁别绪”即“惜别”之情,而这道词抒发的却不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惜别”之情,而是借借花怜春来怜已,表达自己对春的眷恋和惋惜之感。
出题者这里用李词的整体风格来代替这首词的特色,显然有很大的迷惑性。
如不认真分析原词,便无法排除干扰。
古典诗词曲鉴赏示例[例1]、(1995年全国卷)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解析]1、D。
考查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在对文句和作品内容艺术的的理解。
D项:“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之说,与作品不符。
本词用间接抒情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
“对春光留恋和惜别”应为“对春的眷恋和惋惜”。
)[例2]、(1996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
蟾宫曲[元]阿鲁威(鲁东泉)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是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变。
C、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了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解析]:(1)侧重于对作品文句的理解,(2)侧重于对作品内容艺术的分析。
(1)、 D、在作品中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三位英雄人物:曹操、孙权和诸葛亮。
(2)、C、作品没有体现出“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 )[例3](1997年全国)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洞庭刘禹锡湖水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唐]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湖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灵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