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天原化工氯气泄漏爆炸事故

合集下载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 氯气泄漏事故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 氯气泄漏事故

A successful corporate leader is not only a master of authorization, but also a master of control.悉心整理助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氯气泄漏事故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的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三氯化氮。

4月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33全厂停车;2:15左右,排完盐水4h后的1号盐水泵在停止状态下发生粉碎性爆炸。

16日17:57,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声爆响,经查是5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发生了爆炸。

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

以坑为中心半径200m范围内的地面与建筑物上散落着大量爆炸碎片。

此次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事故分析经调查分析确认,事故爆炸直接因素的关系链是: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因震动引爆三氯化氮。

事故直接原因: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

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含铵盐水流失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列管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1)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的腐蚀作用;2)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3)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产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4)列管和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5)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试验,对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过泄漏,造成氨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的三氯化氮,演变成16日的三氯化氮大爆炸。

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4

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4

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4.16”液氯泄漏爆炸事故处置情况2004年4月16日凌晨,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2号氯冷凝器液化时发生异常,处置过程中造成排污缺罐爆炸。

7时06分,总队119火警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先后调集了总队特勤大队和第一支队第二、四、十一、十三、十五6个中队共17辆消防车,其中,抢险救援车2辆、化学事故救援车1辆、化学事故洗消车1辆、空气呼吸器气瓶车1辆、水罐消防车5辆、器材车2辆、照明车1辆、通讯指挥车1辆,150余名官兵前往现场处置。

总队各级领导先后赶往现场指挥事故处置工作。

16日17时57分,5号液氯储罐突然发生爆炸,造成整个液氯罐区被毁,所有连接管道损坏,储罐移位,厂房垮塌,大量液氯瞬间外泄,距罐区100米范围内氯气弥漫,部分建筑的门窗被冲击波损坏。

爆炸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重庆市委、市政府、市公安局、市经委等领导先后赶赴现场指挥救援工作。

经过60余小时的紧张战斗,救援处置工作基本结束。

一、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天原化工总厂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建新西路34号(猫儿石地区),1938年由民族资本家吴蕴初先生创办,是国有大型氯碱化工企业,现隶属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从业人员1800人。

工厂纵向500米,横向1500米,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距厂500米范围内,东、西、北面有居民约5万人,1000米范围内有居民约10万人;东距江北区观音桥3公里,南临嘉陵江,与人口稠密的渝中区化龙桥地区隔江相望,西距人口稠密的江北区大石坝约3公里,北为工厂家属区及附属单位。

与厂区紧邻的单位有:重庆龙章铜板纸厂、猫儿石派出所、工商银行储蓄所、邮政所等。

(二)主要产品及生产规模1、主要产品。

该厂主要生产烧碱、液氯、盐酸、四氯化碳、氢气、金红厂等20多种产品。

2、液氯库区储量。

液氯正常储量为80吨,最大储量96吨,其法定临界生产场所为10吨,储存区为25吨,是重庆市重大危险源之一。

(三)消防情况该厂是二级消防管理单位,消防监督管理由江北区公安分局消防处负责。

化工氯气泄漏爆炸事故分析

化工氯气泄漏爆炸事故分析
检测, 造成盐
水中的铵不断富集,为生成大量的NCl3创造了条 件,
并为爆炸的发生埋下了重大的潜在隐患。
2、设备原因:
氯冷凝器列管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 水腐蚀穿
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NCl3形成和聚集。
3、人员原因:
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的 速度,以及在对NCl3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不足的情况 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的操作处理经验, 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5、6号液氯贮罐及 1、2、3号汽化器进行抽吸处理。在抽吸过程中,事故 氯处理装置水封处的NCl3因与空气接触和振动而首先 发生爆炸,爆炸形成的巨大能量通过管道传递到液氯 贮罐内,搅动和振动了罐内的NCl3,导致5号、6号液氯 贮罐内的NCl3爆炸。
化工氯气泄漏爆炸事故分析
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 2004年4月15
日晚发生氯气泄漏,并引发爆炸。事故造 成人员伤亡,
更有十五万人被疏散撤离。
事故经过
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 分厂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NH4)盐水 泄漏到
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燃的三氯化氮。4月16日 凌晨发生
管,安全管理责任不到位。安全生产管理 力量不足,不
熟悉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3)事故调查不彻底以及事故隐患整改措施落实 不到位。
“2·14”氯化氢泄漏事故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措 施,

但是没有认真从管理上查找事故的原因和总结教 训,整

改的措施不到位,督促检查力量也不够,以至于 在安全
的NCl3爆炸物。NCl3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 启动事故氯
处理装置振动引爆了NCl3。

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爆炸事故分析

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爆炸事故分析

2、间接原因
(1)压力容器日常管理差。检测检验不规范,设备更 新投入不足。 (2)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管理力量 薄弱。 (3)事故隐患督促检查不力。 (4)对NCl3爆炸的机理和条件研究不成熟,相关安全 技术规定不完善。 (5)重庆主城的7个区有危险品化工企业69家,它们 与数百万市民朝夕相伴,城市规划存在严重缺陷。
3.加强设备管理,加快设备更新步伐,尤 其要加强压力容器与压力的监测和管理,杜绝 泄漏的产生。对在用的关键压力容器,应增加 检查、监测频率,减少设备缺陷所造成的安全 隐患。 4.进一步研究国内有关氯碱企业关于NCl3 的防治技术,减少原料盐和水源中铵形成NCl3 后在液氯生产过程中富集的风险。 5.尽量采新型致冷剂取代液氨的液生产传 统工艺,提高液氯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
1.直接原因
(1)NCl3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 造成振动,是引起NCl3爆炸的直接原因。 经调查证实,该厂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 为加快氯气处理的速度,在对NCl3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 不足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的操 作处理经验,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号、5 号、6号液氯贮罐及1号、2号、3号汽化器进行抽吸处 理。在抽吸过程中,事故氯处理装置水封处的NCl3因与 空气接触和振动而首先发生爆炸,爆炸形成的巨大能 量通过管道传递到液氯贮罐内,搅动和振动了罐内的 NCl3,导致5号、6号液氯贮罐内的NCl3爆炸。
6.从技术上进行探索,尽快形成一个安全、 成熟、可靠的预防和处理NCl3的应急预案,并 在氯碱行业推广。 7.加强对NCl3的深入研究,完全弄清其物 化性质和爆炸机理,使整个氯碱行业对NCl3有 更充分的认识。 8.加快城市主城区化工生产企业,特别是 重大危险源和污染源企业的搬迁步伐,减少化 工安全事故对社会的危害及其负面影响。

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爆炸案例情况

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爆炸案例情况

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爆炸案例情况事件介绍:2004年4月15日傍晚19时,重庆天原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排污罐发生爆炸;4月16日下午5时57分,重庆天原化工厂有关人员在处置氯气泄漏事故时,液氯贮气罐发生爆炸。

事故发生原因:氯气泄漏事件的原因是氯罐及相关设备陈旧,处置事故时爆炸的原因是工作人员违规操作。

事故伤亡情况: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群众被疏散。

事故处置情况:2004年4月15日傍晚19时,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由于氯气冷凝罐破裂,盐水流入装入13吨液体氯气的气罐内,使其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发生爆炸,并导致氯气泄漏,工厂随即进行紧急处置,消防、公安、卫生、医疗、环保等部门都在现场待命。

4月16日晨7时30分,接到事故发生报告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庆市副市长周慕冰组织市经委、市环保局、市医化集团、市人防办、市公安消防总队、武警重庆总队、江北区政府等部门成立了现场抢险指挥部,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抢险工作。

为保护周围群众安全,指挥部根据专家意见,立即组织天原化工厂周围一公里范围内居民疏散。

4月16日下午5时57分,重庆天原化工厂有关人员在处置氯气泄漏事故时,液氯贮气罐突然发生爆炸。

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市长王鸿举接到报告后高度重视,立即赶赴指挥部现场指挥抢险。

在深入现场全面了解情况后,黄镇东、王鸿举对抢险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做好清除残余氯气和彻底排险工作,认真做好事故善后处理;要采取周密妥善措施,确保周边地区群众安全,保证社会稳定。

抢险疏散指挥部立即启动疏散群众预案。

重庆市公安局消防特勤队用高压网连续高空稀释,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氯气的继续扩散;随后,公安干警、医护人员进入现场争分夺秒抢救伤员,伤者得到及时救护,沉痛运送遇难者,将遇难者遗体运离事故现场。

天原化工总厂氯气罐爆炸后,泄漏的氯气威胁着附近群众的生命安全,事故核心区周围500米范围内的居民必须紧急撤离。

重庆天原氯气泄露事故

重庆天原氯气泄露事故

重庆天原氯气泄露事故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重庆天原氯气泄露事故事故经过:2004年4月,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15日晚发生氯气泄漏事件,16日凌晨发生局部爆炸,造成9人失踪死亡,3人受伤,有15万名群众被疏散。

按照原来的事故处理方案,是让氯气在自然压力下通过铁管排放。

但专家组初步判断,当专家组成员离开现场回指挥部研讨方案时,重庆天原总厂违规操作,让工人用机器从氯罐向外抽氯气,以加快排放速度,结果导致罐内温度升高,引发爆炸。

8个氯罐中的4、5、6号罐已全部爆炸,1、2、3号罐是空罐,未发生爆炸。

7、8号罐已发生移位。

此外,三个冷却塔未发生爆炸。

15日19时左右,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的工人在操作中发现,2号氯冷凝器的列管出现穿孔,有氯气泄漏,随即进行紧急处置。

到16日凌晨2点左右,这一冷凝器发生局部的三氯化氮爆炸,氯气随即弥漫。

发生氯气泄漏事件后,重庆江北区立即通知附近居民疏散。

消防人员对爆炸现场进行了紧急处理。

消防人员采用消防用水与碱液在外围50米处形成两道水幕进行稀释,稀释后的水进入了天原化工总厂的下水道。

爆炸时弥漫在现场的黄色气体已基本被稀释。

氯为黄绿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高压下可呈液态。

氯气被人吸入后,可迅速附着于呼吸道黏膜,之后可以导致人体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水肿、充血和坏死。

呼吸道黏膜受刺激,可造成局部平滑肌痉挛,再加上黏膜充血、水肿及灼伤,可引起严重的通气障碍。

人吸入浓度为每立方米2.5毫克的氯气时,就会死亡。

一旦发生氯气泄漏,应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嘴、鼻,逆风快跑到空气新鲜处。

氯气泄漏的事故原因:氯罐及相关设备陈旧,处置时爆炸的原因是工作人员违规操作。

防范措施与事故教训:1、天原化工厂有关人员对设备的运行状况缺乏有效的监控,没能在短时间内发现异常情况,最终因氯冷凝器氯气管渗漏扩大,使大量冷冻盐水进入氯气液化系统。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

致9人死亡的重庆4-16氯气泄漏事故责任人受查处 2004年10月23日15:29 中国新闻网中新网10月23日电经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6”事故调查组调查确认,造成死亡失踪9人,15万人撤离的重庆“4·16”氯气泄漏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重庆晨报消息,按照有关规定,经重庆市委、市政府批准,市纪委、监察局决定对事故有关责任人给予以下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化医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缪光奎党内警告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化医控股集团公司经济运行部部长李华夏行政记过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厂长张定禄撤消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厂长、党委委员职务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党委书记兼副厂长陈德国党内警告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副厂长吴照华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直接责任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动力分厂代理副主任王为民撤消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动力分厂代理副主任职务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直接责任的重庆化工节能计量压力容器监测所所长助理兼压力容器监测科科长、技术负责人、检验师周军撤消重庆化工节能计量压力容器检测所所长助理和压力容器检测科科长职务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重庆化工节能计量压力容器检测所副所长吴明中(主持工作)行政记大过处分。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漏事故责任人受查处 2004年10月24日11:53 新华网新华网重庆10月24日电(记者李永文)经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6”事故调查组调查确认,“4·16”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按照有关规定,经重庆市委、市政府批准,重庆市纪委、监察局日前决定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分别给予处分。

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化医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缪光奎党内警告处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经济运行部部长李华夏行政记过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厂长张定禄撤销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厂长、党委委员职务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党委书记兼副厂长陈德国党内警告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副厂长吴照华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直接责任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动力分厂代理副主任王为民撤销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动力分厂代理副主任职务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直接责任的重庆化工节能计量压力容器检测所所长助理兼压力容器检测科科长、技术负责人、检验师周军撤销重庆化工节能计量压力容器检测所所长助理和压力容器检测科科长职务处分;给予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重庆化工节能计量压力容器检测所副所长吴明中(主持工作)行政记大过处分。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一)事故概况2004年4月15日2l时,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爆的三氯化氮。

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时23分全厂‘停车,2时15分左右,排完盐水后4h的1号盐水泵在静止状态下发生爆炸,泵体粉碎性炸坏。

16日17时57分,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两声爆响,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突然发生爆炸。

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井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以坑为中心,在200m半径内的地面上和建筑物上有大量散落的爆炸碎片。

爆炸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该事故使江北区、渝中区、沙坪坝区、渝北区的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见图2—2—37—1、图2—2—37—2)。

(二)事故原因分析事故爆炸直接因素关系链为:设备腐蚀穿孔呻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一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一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内因)→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振动引爆三氯化氮(外因)。

1.直接原因(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

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的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盐水流失的原因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腐蚀穿孔的原因主要有5个;①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普遍的腐蚀作用。

②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

③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异对管材发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

④列管与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

⑤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试验,使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腐蚀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泄漏,造成大量的氨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性的三氯化氮爆炸物,为16日演变为爆炸事故埋下了重大事故隐患。

(2)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引起三氯化氮爆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对NCl3爆炸的机理和条件研究不成熟,相 关安全技 术规定不完善。全国氯碱行业尚无对CaCl2盐水 中铵含 量定期分析的规定,该厂CaCl2盐水中铵含量定 期分析 的规定,该厂CaCl2盐水10余年未更换和检测, 造成盐 水中的铵不断富集,为生成大量的NCl3创造了条 件, 并为爆炸的发生埋下了重大的潜在隐患。
重庆天原化工“4.16” 氯气泄漏爆炸事故
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 2004年4月15 日晚发生氯气泄漏,并引发爆炸。事故造 成人员伤亡, 更有十五万人被疏散撤离。
事故经过





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 氢分厂 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NH4)盐 水泄漏到 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燃的三氯化氮。4月16日 凌晨发生 排污罐爆炸,1﹕33全厂停车;2﹕15左右,排 完盐水4h 后的1号盐水泵在停止状态下发生粉碎性爆炸。
2、设备原因:


氯冷凝器列管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 水腐蚀穿 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NCl3形成和聚集。
3、人员原因:





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的 速度,以及在对NCl3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不足的情况 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的操作处理经验, 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5、6号液氯贮罐及 1、2、3号汽化器进行抽吸处理。在抽吸过程中,事故 氯处理装置水封处的NCl3因与空气接触和振动而首先 发生爆炸,爆炸形成的巨大能量通过管道传递到液氯 贮罐内,搅动和振动了罐内的NCl3,导致5号、6号液氯 贮罐内的NCl3爆炸。






②该厂和重庆化工节能计量压力容器监测所没有 按照 该规定对压力容器进行首检和耐压实验,检测检 验工 作严重失误。致使设备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 和腐 蚀穿孔前及时发现,留下了重大事故隐患。 ③该厂设备陈旧老化现象十分普遍,压力容器等 安全 设备腐蚀严重,设备更新投入不足




(2)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合理,未按照 直线组织及属 地管理制管理。未将安全责任落实到直线 组织和属地主 管,安全管理责任不到位。安全生产管理 力量不足,不 熟悉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4、尽量采新型致冷剂取代液氨的液生产传统工艺, 提高 液氯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 5、从技术上进行探索,尽快形成一个安全、成熟、 可靠 的预防和处理NCl3的应急预案,并在氯碱行业推 广。 6、加强对NCl3的深入研究,完全弄清其物化性 质和爆炸 机理2、目前大多数氯碱企业均沿用液氨间接冷 却CaCl2盐水 的传统工艺生产液氨,尚未对盐水含盐量 引起足够重 视。有必要对冷冻盐水中含铵量进行监控 或添置自动 报警装置。




3、加强设备管理,加快设备更新步伐,尤 其要加强压力 容器与压力的监测和管理,杜绝泄漏的产 生。对在用 的关键压力容器,应增加检查、监测频率, 减少设备 缺陷所造成的安全隐患。


(3)事故调查不彻底以及事故隐患整改措施落实 不到位。 “2· 14”氯化氢泄漏事故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没有认真从管理上查找事故的原因和总结教 训,整 改的措施不到位,督促检查力量也不够,以至于 在安全 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整改。本应增添盐 酸合成 尾气和四氯化碳尾气的监控系统,但直到“4· 16” 事 故发生时都未配备。
事故教训




1、天原化工总厂有关人员对氯冷凝器的运行状况 缺乏监 控,有关人员对4月15日夜里氯干燥工段氯气输 送泵 出口压力一直偏高和液氯贮罐液面管不结霜的原 因, 缺乏及时准确的判断,没能在短时间内发现氯气 液化 系统的异常情况,最终因氯冷凝器氯气管渗漏扩 大, 使大量冷冻盐水进入氯气液化系统。




16日17﹕57,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声爆响 ,经查是5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发生了爆炸。 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 个长9m、宽4m、深2m的坑。以坑为中心半径200m范 围内 的地面与建筑物上散落着大量爆炸碎片。此次事故造成9 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 万元。
事故原因





事故调查组认为,天原“4· 16”爆炸事故是 该厂 液氯生产过程中因氯冷凝器腐蚀穿孔,导 致大量含有 铵的CaCl2盐水直接进入液氯系统,生成了 极具危险性 的NCl3爆炸物。NCl3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 启动事故氯 处理装置振动引爆了NCl3。
1、管理原因




1)压力容器日常管理差。检测检验不规范, 设备更新 投入不足。 ①公司建立压力容器技术档案不齐全,近2 年无维修、 保养、检查记录,压力容器设备管理混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