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

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诗海拾贝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赏析】赵师秀作诗,常追求“清”的美学趣味,故多写荒寒之景,凄清之情,冷寂之境。

首联交代诗题,“开扉在石层”,所谓僻之又僻,本意在避世,所以自然“尽日少人登”。

颔联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

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显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

一个“寒”字,既是写实——树已枯而复绕之以藤,当然清寒;又是写意——以此烘托僧人的心迹之寂。

颈联承上更具体地来写僧人的生活。

煎茶而取冰下水,意在寄托情怀的高洁和心性的淡泊。

“香炷佛前灯”一句,呼应题目中“僧”字,这也是说其生活之清。

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故尾联结以向往之情。

这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林撷英史铁生名言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2.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3.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4.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5.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6.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7.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8.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作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

9.时间的伟大在于它永远能自圆其说。

10.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11.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

◎作者卡片姓名史铁生生卒年1951~2010籍贯北京相关资料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背景呈现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多个方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我与地坛》散文集

《我与地坛》散文集

《我与地坛》的部分原文: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的前后原本是个辉煌鼎盛的园子,它以公园为基础,又是专供“祭地”之用。

园中有许多殿堂、亭阁、祭坛,还有一片开阔的场地。

这园子以祭告的功能为主,是一个封建帝王“敬天爱人”思想的体现,也是个历史沧桑的见证。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母亲知道有些话说出来我必定会遭到更大的惊恐,她苦苦追问我出的什么事了,但我总是坚决保持沉默。

问急了就赌气说:“反正你说的那些都不管用了!”可母亲最后还是能从孩子最细微的动作上捕捉到那谜一般的眼神儿。

以后她再“逼”我时,仍未免触及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而我在强烈的抵触之后,仍摆出一副“好汉做事干连天”的派头,无可奈何之中也带有几分难堪的骄傲。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三百多年了。

”我放下书,想,这座园子阅历了三百多年的风月变幻,在我母亲出世时它已存在了多少年?三十年前当那个疯狂的我初到这园子里的时候,它当然比现在凋败冷落。

人在什么时间才能够面对自己的苦难?几十年的生命都无效,苦难仍不过是苦难吗?不管有意无意心灵仍需一个出口,恐怕这就是那个古园存在的意义。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吗?还是我为了感受秋天的胸怀就该历经这么一段惊心动魄的历程呢?我想一定是前边那一个。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这古园的来历我知道得也不确切。

听说是由一位皇室贵胄贬谪后兴建的,其规模气势都不得不是皇家气派。

到了清朝末年它被废弃了,它渐渐失去了华彩,剥蚀了殿堂,砍伐了树木,荒芜了古迹。

对《我与地坛》文本层次分析(★)

对《我与地坛》文本层次分析(★)

对《我与地坛》文本层次分析(★)第一篇:对《我与地坛》文本层次分析对《我与地坛》文本层次分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该文具有鲜明的内在审美结构层次,即文本体现了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这三个层次。

一、文学言语层面本篇散文除了具有一般性的散文格式与散文语言外,还有作者创造出的特殊言语系统。

除了它本身具有的鲜明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等特点之外,还具有文学言语的内指性、心理蕴含性和阻拒性三个特点。

1.文学言语的內指性《我与地坛》的言语具有內指性,是作者理想的艺术世界。

第三节中“春天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

……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等话语表面上不太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它们都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的真挚情感与感悟,是作者在地坛经历的“四季”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所指其中“四季”特定的情境,隐含着对生命的不同况味的理解与咀嚼。

“唢呐声,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亦是如此,指向特定的情境下,体现的是作者内心世界感受体验:在这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史铁生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

皆是将平常琐事与所思所想艺术化的真实演绎。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草木泥土的气味”等平常的字眼,在该文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与想象,浸泡着作者那种希望、坚定、神往的情绪,即因古园虽经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表现对于生命永恒的感叹与对于生活的信心。

死是迟早要经历的,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顽强的活着是一种幸福,而“我”应该尽其所能,活出“我”的价值,表达了作者身残志不残的意志。

可以说是一种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令人心神驰往。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文中第三节中用作品以乐器,以声响,以园中的景物,以心绪,以艺术形式,以梦来对应四季,比喻和象征四季,读者会对文本之中一些具有“阻拒性”的言语产生疑惑:春天为什么是小号?小路既然苍白为什么又说黑润?冬天怎么会是烟斗呢?这些“陌生化”的言语其实正是作者对古园四季生活现象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是“我”、古园与大自然相处与共的体现。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2)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2)

史铁⽣散⽂《我与地坛》(2)相关推荐史铁⽣散⽂《我与地坛》 有⼀回我摇车出了⼩院;想起⼀件什么事⼜返⾝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院去的那处墙⾓,对我的回来竟⼀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我安慰,是暗⾃的祷告,是给我的提⽰,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天后的⿊夜,在那不眠的⿊夜后的⽩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是他⾃⼰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那是好⼏年长的⼀段⽇⼦,我想我⼀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以为⾃⼰是世上最不幸的⼀个,不知道⼉⼦的不幸在母亲那⼉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个长到⼆⼗岁上忽然截瘫了的⼉⼦,这是她唯⼀的⼉⼦;她情愿截瘫的是⾃⼰⽽不是⼉⼦,可这事⽆法代替;她想,只要⼉⼦能活下去哪怕⾃⼰去死呢也⾏,可她⼜确信⼀个⼈不能仅仅是活着,⼉⼦得有⼀条路⾛向⾃⼰的幸福;⽽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终于能找到。

——这样⼀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次与⼀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会说:“为我母亲。

为了让她骄傲。

”我⼼⾥⼀惊,良久⽆⾔。

回想⾃⼰最初写⼩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样的愿望我也有,且⼀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重。

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

《我与地坛》经典语录

《我与地坛》经典语录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录:
1.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3.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4.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5.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6. 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7.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8.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9.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这些语录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死亡、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深刻思考,读来发人深省,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我与地坛(节选)》课件46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节选)》课件46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嗯。” “玄谎(撒谎)” “真的。” “成天价想吃呢?” “那就成天价吃。 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 “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白肉即肥肉,是贫困地方人们的美食。疑问之外,是不解。) 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通过对话,以一个孩子对大城市生活的好奇来体现清平湾的贫穷、落后。)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多种修辞,动静结合,写出了清平湾秋天的美丽和生机,引起人物无限的遐想。) 有一回,我和破老汉吆起牛回村,离村老远,就听见饲养场上一声声牛叫了,儿一声,娘一声,似乎一天不见,母子间有说不完的贴心话。母牛的目光充满了温柔、慈爱,神态那么满足,平静。我最喜欢的是一头红犍牛,高高的肩峰,腰长腿壮,单套也能拉得动大步犁。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地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
地坛主要用于古代帝王祭祀社稷。 在古代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地祇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 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方泽坛坛面的石块均为阴数即双数:中心是36块较大的方石,纵横各6块;围绕着中心点,上台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36块,最外者92块,每圈递增8块;下台同样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200块,最外者156块,亦是每圈递增8块;上层共有548个石块,下层共有1024块,两层平台用8级台阶相连。 凡此种种,皆是“地方”学说的象征。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

【明确】(1)特点:尽管古园形体被人肆意雕琢,但有些 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2)作用: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解读, 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 到生命的力量与永恒。
【疑难探究】 1.地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呢?作者在双腿残废后为什么要选择地坛呢?
微课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 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 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 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以上景物描写突出了环境怎样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其作用。
【明确】(1)特点:荒芜冷落。 (2)作用:衬托作者的心境,生命与地坛契合,从此再也 没有分开。
(2)身临其境·设身处地
身临其境
指亲身感受当时的情境或气氛,强调的
“身”,即亲自。
设身处地
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强调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2.熟语积累
(1)急于求成:指做事急于达到目的或取得成功。
(2)声名狼藉:形容行为不检点,名声坏到了极点。
【运用】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1.尽管已年近中年,但看他活力十足的样子,仿佛比他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
【国学品读】
【读】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
【品】人的行为,最重要的莫过于孝顺,在孝道之中,没
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
【悟】“孝莫大于严父”不是说孝顺母亲不重要,封建
社会是以男性为主的宗法社会,如今,对父母应该同样
孝顺。
【读】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点拨】
2.“我”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以《我与地坛》为例看史铁生美文的永恒意义

以《我与地坛》为例看史铁生美文的永恒意义

以《我与地坛》为例看史铁生美文的永恒意义作者:张丹宁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5期张丹宁内容摘要:本文以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为例,分析其对自然的理解:家之存在、审美寄托,以及对生命的体悟:人生状态与轮回观念的阐释、苦难意义与命运公道的追问、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对死亡意义的肯定。

对“自然”与“生命”的自觉关照使文本同时具有“诗性”与“哲理性”,可补充论证史铁生散文的美学意义及其经典性。

关键词:史铁生《我与地坛》自然与生命诗与哲经典性我与地坛像一对恋人,一旦相遇,便再也无法长久地离开;一旦相遇,心中的躁动便两相着落。

于是我热忱地享受生命,在我双腿永远无法着落的地坛上,至此,我与地坛彼此静默十五年。

地坛于我,就像是安置心灵的容器。

这便是笔者眼中的史铁生与他的地坛。

《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上海文学》第一期。

此时史铁生40岁,四十是一个充满迷惑与智慧的人生阶段。

史铁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写下这篇寓哲理与诗情为一体的散文。

“他觉得文学不仅是回应现实,而且是在一个千变万化的社会里头一直在寻找,寻找那个不变的、那个所谓的终极意义。

这个寻找的过程是‘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

’”[1]《我与地坛》正是这样一个对自然、生存、生命、苦难、命运这些哲学母题的寻找:探寻自然之于人类的意义,追问苦难之于命运的价值,关注人类之于宇宙的存在。

也正是这种寻找使史铁生的散文成为“美文”,同样的,对“自然”与“人生”两大母题的阐释也使《我与地坛》成为“经典”。

一.史铁生对自然的解读《我与地坛》中的“自然”与我们平日说的“自然”不尽相同,它是一种具有局限性的自然概念。

狭义地看,《我与地坛》中的自然指的就是地坛。

然而从广义来说,文中论及的园中事物,如古殿檐头、草地颓墙、老树石门、蚂蚁瓢虫、古柏藤萝,文中涉及的园外意象,如满地月光、石门落日、雪地脚印、雨燕之歌、秋风早霜,文中关于四季的比喻,关于园神的臆想都应该属于自然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篇作品。

它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散文之一。

这篇作品我前前后后读了许多遍。

我之所以特别推崇偏爱它,不仅仅因为在这篇作品中史铁生对于苦难有着与别人完全不同的理解,也不仅仅因为这是一篇关于生与死的冥想曲。

对我而言,《我与地坛》的真正意义在于:这是一个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是一篇经得起反复细读的作品。

当然,解读这篇作品有多种多样的角度,比如从生与死,从母爱,从宗教等角度,都有可能探测出作品的丰富内蕴。

不过在这里,我想采用传统的细读和整体感知相结合的方法,从“人类困境与拯救”的视角来解读这篇作品,并试图通过这种解读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内在和综合的诗性。

毫无疑问,史铁生不仅是一个重视个体的经验与个体的生活苦难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关注人类生存困境的作家。

他对人类的生存困境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与敏感,并投注进全部的心力去探索这种困境,同时寻求人类摆脱这种生存困境的拯救之道。

在当代的散文家中,像史铁生这样专注、这样执着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拯救的作家,应当说并不多见。

这正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所以诗性丰盈的基本前提。

史铁生为什么如此专注,如此执着地要把“人类困境”引进散文?因为在史铁生看来,人类的生存无论何时何地都面临着三种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并且与他人无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

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

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也意味着痛苦。

第三,人生来就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

概而言之,孤独、痛苦再加上恐惧,这就是史铁生经常思考的人类的困境。

不过按我的理解,除了这三重困境,还应加上一重困境。

即大自然的神秘和不可知,这也许是人类面临的更为深广、甚至是永远也无法破译逾越的困境。

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一流的科学家最后都走向自杀?因为当他们对大自然了解越多,越是感到大自然的宏伟庄严、井然有序和神秘莫测,就越敬畏和崇拜大自然,同时越发感到人的渺小与无能为力,所以他们选择了自杀来摆脱这种困惑。

当然对于史铁生来说,事情还没有严重到自杀的地步。

但当他面对大自然时,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无助并由此产生无法摆脱的困惑,或者说浓厚的宿命思想,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我认为,就史铁生的创作和《我与地坛》来说,他面对的不单是三重而是四重人类生存的困境。

面对人类生存的四重困境,史铁生何为?他的拯救之路在哪里?下面,让我们结合《我与地坛》这个文本,来具体细致地探讨这一问题。

《我与地坛》有两条叙述线索:第一条线索主要表现我与地坛的宿命和神秘的依存关系。

这一层面叙述的内容较抽象,带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体现的是人与古园即自然的合一与和谐。

第二条线索主要讲述我与地坛中的几个人物的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思索,这是作品的主体部分。

这一层面是实写,较为具象且有较强的现实性,这里涉及的是如何面对生存和以健全的心理来与人相处并从别人身上获得生命能量的问题。

这篇作品由七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叙述我与地坛的“缘分”,让读者知道地坛是我的“心魂”之所在。

作品一开篇就写道:地坛实际上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它“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而且“很少被人记起”。

然而对于我来说,地坛却有一种特别的意义:“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年”。

这就不仅仅是缘分,而是有一种宿命的味道,还有感同身受的相怜相知。

因为地坛是冷落荒芜的,而我则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废了双腿”。

所以地坛离我很近,我也特别钟情于地坛。

这是由相同的命运和处境而产生的一种特定的“语境”。

接下来的一段是叙述交代,也是写景抒情;或者说,这一段是将叙述、描写与抒情高度融合的精彩片段。

作者选取的景物既富于隐喻意味,而其用词更为考究,古殿檐头用“剥蚀了”,朱红门壁用“淡褪了”,玉砌雕栏高墙用“坍圮了”,而老柏树是“愈见苍幽”,野草荒藤则是“茂盛得自在坦荡”。

从这里的取景与用词,可见史铁生文笔的多变和老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进而写道:“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虽然那时我处于“失魂落魄”的生存困境中,但因有“太阳”的映照烘托,我仍然感到了生命的活力,而且我的心态是沉静坦荡的。

我不仅能够清醒地回望自己的来路,全面省思我为什么要活和怎样活,还能够充分地享受和把握“时间”。

正是因此,我一进入园子就不愿意离开,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上帝为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

像上面的“茂盛得自在坦荡”、“沉静光芒”、“自己的身影”一样,这里的“去处”也是一个富于诗的隐喻性的词语。

它既是指地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地方,同时也暗示地坛是一个自在自足之所,是安放我的灵魂,寄托我的精神的理想之所。

然而,我最初摇着轮椅进入地坛,仅仅是一种逃避,是对不幸命运与生命痛苦的逃避。

接下来,作者没有进一步叙述我为什么要逃避,而是笔锋一转,又展开了对地坛中的景物的描写。

不过此处的景物描写与上面的描写不同,上面的描写对象主要是建筑物,其主旨在于突出地坛的古老与沧桑,而此处的描写对象是蜂儿、蚂蚁、瓢虫等各种小昆虫以及树干上的蝉蜕,草叶上的露珠,这些描写都十分具体、细致和传神,充分体现出了史铁生善于观察景物,并将景物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来的高超写作能力。

自然,史铁生从来就不是为了景物而写景物,他的景物描写都寄寓着特定的生活内涵。

正如作者所说:“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这其实暗含着史铁生的人生轨迹和对生命的理解:尽管我残废了双腿,但我绝对不放弃对生命的追求,就如这园子,虽然荒芜但仍生机勃勃。

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执着,给读者以人生的启示和心灵的震动。

在交代了我与地坛的“缘分”和进入地坛的最初动机,以及对地坛的各种景物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后,文章便自然而然地切入了主题:“记不清都是在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生”。

作者认为,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而当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时,就已经确定了它的结果。

而当我如是想的时侯,我便安心多了,死也不再那么可怕,这真是对人生的彻骨理解。

不仅如此,当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留连于地坛,当地坛的每平方米草地几乎都留下我的车轮印的时候,事实上,我巳和地坛叠印在一起,地坛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正由于我与地坛已经达成了一种神秘的契合感应,所以我对生存有了一种深刻而真切的理解,同时能够以豁达超脱的态度面对死亡。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作者认为这不是一下子就想得透的问题。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望,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既然生和死是无法选择的,那么活呢?活在很多时候也是无法选择的。

但作者认为,我们要活得明白,活得有价值,要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和根据,而地坛,不仅使史铁生找到活下去的勇气,而且使他窥见了“自己的心魂”。

在这里,“心魂”这个词有它的特别的意义。

它一方面表明史铁生是用整个生命,整个灵魂来拥抱地坛;另方面暗示我与地坛已经达成了一种神秘的契合,一种物我两忘的自适状态。

总之,这里有一种生命和心情渗透其间。

尽管时间在无情地流逝,尽管古园中有的景物被人肆意破坏,但有些东西是永恒的,任谁也改变不了的。

作品接下来一连用了七个“譬如”的排比句,写了地坛中的落日、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这些描写不但优美且带着很浓的抒情调子,同时既摇曳多姿又显得很有气势。

特别是这一部分的结尾,作者特意写了地坛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微苦味道,并说“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正因这“味道”,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为什么要特别突出味道?因为味道是微苦的,而史铁生的生命世界也是带着苦涩意味的。

更为主要的是,作者的生命、感情和灵魂已经和古园合二为一,它包含着瞬间与永恒,荒芜与生机,宁静与涌动,博大与细致,所以这样的“味道”自然是难以说清的,自然只能去闻去感受,而当你用整个身心去体验去品味的时候,你便获得了一种“整体的感知”。

成熟的作家,往往会在一些细节、一些关键处反复渲染,以此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这种情况,我们过去曾在昆德拉的小说,在韩少功的散文中遇到过。

现在,我们又在史铁生的散文创作中获得这样的阅读体验。

从第二部分开始,作品便集中思考人类困境的拯救问题。

拯救人类摆脱困境的第一条途径是母爱。

因为母爱最伟大最无私也最温馨,所以将一个绝望生命引出困境的,首先不能不是母爱。

这一部分写得自然、朴实、深沉和含蓄。

平心而论,在20世纪的散文中,有过朱自清写父亲的名篇《背影》,但尚未见过哪个散文作家写母亲像史铁生写得这样质朴感人。

作者首先告诉读者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她不是那种光会痛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作品通过母亲犹犹豫豫想问我而没有问,通过母亲知道应给我一些独处的时间,通过她无言地扶我上轮椅车等一系列细节来表现母亲的这一性格特征。

作品特别写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去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回应。

更多的时候,母亲到园子里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让我发觉,只要见我好好地在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而当她见不到我的时候,她一个人在园子里反复地寻找,步履茫然又急促。

作者还写了母亲经常自言自语:“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这所有的一切叙述和描写,都很详细具体。

这里既有生动感人的生活细节,有关于母亲形象的“定格”,更有对母亲的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的心理描写。

然而,也许是“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虽然经历了生生死死的生命体验和宗教精神的安抚,史铁生能够以一种达观超脱的心态来对待母亲先我而去这一事实,但当我再次摇着轮椅来到地坛,我才感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母亲已经不在了”。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同一意思的不断反复,既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猝然去世的痛惜之情。

在修辞上,由于反复的渲染,加之将母亲的形象与地坛合二为一,一同成为我生存下去的力量源泉,这样,母亲留给读者的形象也就特别深刻。

在这部分,作者还审视了我过去的行为,并对我过去的自私任性进行了自责和忏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