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

合集下载

《2024年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范文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内部管理和运营效率,还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紧密相连。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强调了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实证研究,分析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其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包括股东、员工、顾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应当考虑到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与角色1. 股东:股东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他们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享有企业的利润分配。

2. 员工: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力量,他们为企业提供劳动力和创造力,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顾客:顾客是企业的直接服务对象,他们的需求和满意度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和声誉。

4. 供应商:供应商为企业提供原材料和资源,对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具有重要影响。

5. 社区和政府:社区和政府为企业的运营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监管和规范作用。

四、实证研究以某知名企业为例,该企业非常重视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维护和提升与各方的关系。

1. 与股东的关系:该企业通过透明的财务报告和良好的治理结构,保障了股东的权益。

同时,企业还通过股权激励等措施,增强了股东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2. 与员工的关系:企业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此外,企业还积极推动员工参与决策,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与顾客的关系:企业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企业还通过市场调研和顾客反馈,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

4. 与供应商的关系:企业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共享信息和资源,实现了互利共赢。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利益相关者模型、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

参考内容
摘要
摘要
本次演示对国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并提 出了启示。本次演示首先介绍了国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定义和研究背景, 然后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逐一介绍了国外旅游利 益相关者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本次演示的结论是,国外旅 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还存在许多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旅游利 益相关者的现实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启示。
2、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应该加强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通过建立合作伙 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这种合作可以包括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客 户共同开发新产品,与社区共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等。通过加强合作,可以降低 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3、重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2、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拓展。在企业 管理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战略制定、决策分析和业绩评价等方面, 帮助企业更加全面地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社会 治理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促进社会公平和可 持续发展。在文化发展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被应用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3、跨学科融合和发展
3、跨学科融合和发展
未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更加紧密的 融合和发展。通过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利益相关 者理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
四、结论
四、结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管理和治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 可和实践。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利 益相关者理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该重视并发挥利益相关者理论 的重要作用,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简介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一种管理学理论,用于确定和分析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并理解他们对组织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公司的成功与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满意度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和管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对组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背景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组织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对不同利益相关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管理学者开始研究如何识别、理解和管理这些利益相关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发展成为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指对组织决策和行为可能受到影响或对组织产生重要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他们可以是公司的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机构、社区组织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权力、利益和期望,应该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利益,并与他们保持积极合作的关系。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可以根据其对组织的权力和利益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关键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决策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权力。

他们可能是公司的股东或高层管理人员。

与关键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直接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直接受到组织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他们可能是公司的员工、客户或供应商。

满足直接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可以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潜在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对组织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影响,但他们还没有明确表达出他们的意见和立场。

了解潜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有助于预测可能的反应和回应。

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项重要工具。

它帮助组织识别和理解利益相关者,评估他们的权力和利益,并确定与他们合作的最佳策略。

利益相关者分析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识别利益相关者:确定对组织决策和行为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评估权力和利益:分析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利益,确定他们对组织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

利益相关的理论名词解释

利益相关的理论名词解释

利益相关的理论名词解释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利益相关的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对利益相关的理论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一个组织或决策的影响并因此受益或受损的个体或群体。

在商业领域中,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在决策过程中,应该考虑和平衡各类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二、利益相关分析利益相关分析是一种决策工具,旨在评估一个决策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该方法通常包括四个步骤:识别利益相关者、评估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分析利益相关者影响决策的利益和权益、确定对利益相关者的回应策略。

利益相关分析有助于决策者更全面地考虑各方利益,减少不利影响,提升决策的效果。

三、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相关者经济强调了各种利益相关者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组织的成功取决于其与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利益相关者经济强调企业应当通过优化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共赢的商业目标。

四、利益相关者人文化利益相关者人文化强调了人文关怀与商业活动的结合。

该理论主张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责任和人类福祉。

利益相关者人文化理论提倡企业要尊重和照顾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在商业运作中注重道德和社会价值。

五、利益相关者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旨在确保组织有效地管理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这一理论认为,组织的治理应该超越单纯的股东利益,要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增加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性。

六、利益相关者争议利益相关者争议指的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利益分配、决策过程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当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互冲突时,可能产生争议。

有效处理利益相关者争议,可以减少商业活动的阻力和不确定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七、利益相关者沟通利益相关者沟通是指组织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和观点的交流。

简述利益相关者理论

简述利益相关者理论

简述利益相关者理论
简述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出发,在分析了企业各方面权益后所提出来的一种管理思想。

它强调企业的目标不仅要反映股东、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还必须考虑到员工及其家属、顾客、供应商以及社区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这样就能使企业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目标与共同行动的利益整合机制,即通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途径,达到各方面的利益满足。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一套管理思想。

该理论主张:①管理只有为公众服务,才有生命力;②企业存在于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

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说体系

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说体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说体系引言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中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相关研究成果。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概念1.利益相关者:指对组织目标、决策和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机构等。

2.利益关系:指利益相关者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

利益关系的强弱和稳定性对组织的战略决策和运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3.利益相关者管理:指组织对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管理和分析,以实现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观点1.利益相关者视角: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权益和期望。

组织应该主动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实现共赢的结果。

2.利益相关者分析:通过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分析,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利益冲突,并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沟通方案。

3.利益相关者参与:利益相关者应该有权参与组织的决策过程,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和满足。

4.利益相关者权力:不同利益相关者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力,组织应该合理调配和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利益冲突。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成果1.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评估利益相关者权力和利益的方法,如权重法、影响力矩阵和利益关注矩阵等。

2.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者总结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的最佳实践,如明确沟通渠道、建立联络机制和设立利益相关者委员会等。

3.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案例研究:研究者对多个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有效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对组织绩效和声誉有着积极的影响。

4.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利益相关者管理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结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组织与外部环境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理论基础和管理思路。

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商业界的两个重要概念,涉及到企业在社会和市场中的角色与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包括公平经营、环境保护、员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是指企业需要关注到所有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投资者等。

本文将重点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系,以及企业如何在实践中落实社会责任和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一、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都是源于对企业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的思考。

在传统的商业观念中,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赚钱,忽略了对社会和市场其他成员的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对企业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要关注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商业策略。

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说是回应了社会对企业责任的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强调的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社会责任,旨在通过合理的商业活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福利。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更多地关注到企业关注和满足所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通过平衡各类利益实现可持续的企业发展。

两者最大的异同点在于,前者更多关注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后者更注重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和合作。

二、企业如何实现社会责任和关注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实践,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仍是一个问题。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讨论企业如何实现社会责任和关注利益相关者。

1、明确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根据自身情况定位社会责任的重点和目标,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同时需要认真分析自身的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建立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和合作机制。

2、建立激励机制为了让企业落实社会责任和关注利益相关者,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例如,建立激励方案以表彰和奖励社会责任执行优秀的企业,或是建立利益相关者投诉和反馈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回应和解决问题,以确保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虽然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 但由于其深刻认识到企业作为一个“社会 存在”的本质,更能够在一个日益多元化 的社会寻得一种普遍的利益均衡,这也正 是其生命力所在。
20
12
他根据利益相关者对三个属性的拥有情 况进行评分,把利益相关者细分为三类: ( 1 ) 确 定 型 利 益 相 关 者 ( Definitive Stakeholders),这一群体同时拥有对企业 的合法性、影响力和紧迫性。这一群体的 典型代表有大股东、拥有人力资本的管理 者等;(2)预期型利益相关者(Expectant Stakeholders),这一群体拥有对上述属性中 的两项;(3)潜在的利益相关者(Latent Stakeholders),是指只拥有上述属性中的 一项的群体。
11
Mitchell( 1997)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有两个 核 心 问 题 : 一 是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认 定 (Stakeholders Identification) ,即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二 是利益相关者的属性(Stakeholders Saliencies) , 即管理者依据什么来给予特定群体以关注。 他从三个维度区分了利益相关者关系,指出利 利 益相关者必须具有三个属性之一:即影响力(power), 益相关者必须具有三个属性之一 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 应的手段;合法性(legilimacy),某一群体是否被 赋予法律意义上或者特定的对于企业的索取权;紧 迫性(urgency),某一群体的要求是否立即引起企业 高层的关注。
Mitchell认为 , Mitchell 认为, 作为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三个 认为 条件: 影响力, 条件:(1)影响力,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 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 合法性, 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2)合法性,即 某一群体是否被法律和道义上赋有对企业拥有的索 取权;(3)紧迫性,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 取权; 紧迫性, 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 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 Starik(1994) 从动态角度考察, Starik(1994)从动态角度考察 , 提出了潜在利 1994 益相关者的概念, 益相关者的概念,即可能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或 反过来可能被其影响的个人或群体。 反过来可能被其影响的个人或群体。 Rowley(1997)指出, Rowley(1997)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取 指出 决于两个问题:(1)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定义 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定义; 决于两个问题:(1)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定义;(2) 能够把利益相关者划分不同种类, 能够把利益相关者划分不同种类,以理解利益相关 者的关系。 者的关系。 4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威勒(Wheeler, 1998)根据社会维度的紧密型差 根据社会维度的紧密型差 别(实际上是结合了社会性与紧密性),将利益相 关者分为四种:一级社会性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 业有直接关系的社会人,如顾客、投资者、雇员、 社区、供应商等;二级社会性利益相关者,是指通 过社会性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关系的社会群体,如 居民、相关团体等;一级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是 指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但不与具体的人发生联系, 如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二级非社会性利益相关 者,是指对企业有间接关系,同时也不与人联系, 如非人物种等。
14
Social
Performance)研究从上个世纪 90年代开始 Performance) 研究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开始
五、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共同治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共同治理”
1、企业家(企业经营者)——生命周期 企业家(企业经营者)——生命周期 2、企业成长阶段 3、企业家与企业的契约关系
16
以布莱尔(Blair,1995)为代表的学者对此提 出了批评和质疑,并认为不只有股东是剩余风险 的承担者,雇员、债权人、供应商都可能是风险 的承担者。因为在企业中股东投入了专用性物质 资产,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投入了关系专用 性资产(relationship-specific asset)。而这部 分资产的特点:一是其价值依赖于公司的价值; 二是这部分资产一旦改做他用,其价值就会降低。 因此,投入公司的这部分资产也是处于风险状态 的,为激励关系专用性资产进入公司,需要给予 利益相关者一定的剩余收益。
13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实证研究的新进展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目前更多地 强调规范性研究, 强调规范性研究 , 从而使这一理论在实践 上缺乏可操作性。 正因为如此, 上缺乏可操作性 。 正因为如此 , 长于规范 分析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长于实证检验的 企 业 社 会 绩 效 (Corporate 全面结合 。
17
六、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
国内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始于 世纪90年代,主要是伴随着企业理论和公 司治理研究的深入展开的,最具代表性的 是杨瑞龙(1997,1998 ,2000,2001等)、 李维安(1998 ,2001)等的研究。
18
七、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首先,陷于“定义泥潭”,而缺乏对利益 相关者参与基础的系统理论。 • 其次,到底如何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条件和路径。 • 再次,如果利益相关者应该参与、也实现 了有效参与,那么如何评价这种参与的绩 效? • 最后,现有的法理怎样调整?
10
卡罗( Carroll, 1996)提出了两种分类方法,一 种是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关系的正式性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关系的正式性,区分为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关系的正式性 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前者是由于契 约和其他法律承认的利益而能直接提出的索取权的 人或团体,后者是基于非正式关系的利益团体,他 们对公司的影响是次要的。第二种分类是将利益相 将利益相 关者区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 关者区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战略利益相关者和环 境利益相关者。 境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是对企业存在生死 攸关的人或团体,战略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在面对特 定的威胁或机会时才显得重要的人或团体,而环境 利益相关者则概括了企业存在的外部环境。
8
克拉克逊( Clarkson,1994,1995)根据相关者 根据相关者 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方式,将利益相 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方式 关 者 分 为 主 动 的 利 益 相 关 者 (Positive Stakeholders) 和 被 动 的 利 益 相 关 ( Passive Stakeholders);又根据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联系的紧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联系的紧 密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 ( Primary Stakeholders ) 和 次 要 的 利 益 相 关 者 (Secondary Stakeholders),前者是指若没有这些 群体的参与,企业就无法生存,包括股东、雇员、 顾客、供应商等;后者是指间接影响企业的运作或 受到企业的间接影响的群体,他们对企业的生存起 不到根本性的作用,比如社区、政府、媒体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
1
内容
一、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二、利益相关者理的研究的三个阶段 三、对利益相关者种类的划分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实证研究的新进展 六、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 七、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一、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最早使用“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经济学家是 Ansoff。 1984年,Freeman给予广义利益相关者以 经典定义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 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 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 Clarkson( 1994)认为,企业的目标是为所有 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和价值,企业是由利益 相关者组成的系统,它与为企业活动提供法 3 律和市场基础的社会大系统一起运作。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 影响企业生存” ( 一 )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 “ 影响企业生存 ” 阶段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施战略管理” 阶段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参与所有权分 配”观点
6
三、对利益相关者种类的划分
7
查克汉姆( Charkham, 1992)按照相关利 益群体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关系 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关系,将 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关系 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 (Contractual Shareholders)和公众型利益相 Shareholders) 关者(Community Shareholders)。前者包括 股东、雇员、顾客、分销商、供应商、贷款 人等;后者包括消费者、监管者、政府、媒 体、社区等。
15
主流的企业理论强调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而导致的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产生的根源。因而认 为,公司治理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保护专用性的投资 者免受“套牢”或“敲竹杠”机会主义行为的侵害, 企业的“所有者”就是那些投资于企业专用性资产 并享有“剩余索取权”的人。 现代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 物质资本所有者之间签订的一组不完备的长期契约。 由于企业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更具有专用性, 并承担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出资者(股 东或资木家)应该成为企业所有者,享有企业的剩余 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这就是所谓的“资本雇佣逻 辑”或“股东至上主义逻辑”。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三个阶段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萌芽始于多德(Dodd, 193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萌芽始于多德 (Dodd, 1932) , 但是,它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是在1963 1963年由斯坦 但是,它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是在1963年由斯坦 福研究所( Institute)提 福研究所 ( SRI,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提 出的, 出的,而利益相关者观点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则 得 益 于 瑞 安 曼 ( Eric Rhenman) 和 安 索 夫 (Igor Ansoff)的开创性研究 经弗里曼(Freeman) 的开创性研究, (Freeman)、 Ansoff)的开创性研究,经弗里曼(Freeman)、布莱尔 (Blair) 、 多 纳 德 逊 ( Donaldson) 、 米 切 尔 (Mitchell)、克拉克森(Clarkson)等学者的共同努力, (Clarkson)等学者的共同努力 (Mitchell)、克拉克森(Clarkson)等学者的共同努力, 使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 使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并在 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此, 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此,利益相关者理 论开始引人关注。 论开始引人关注。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